请问老师,书法上长横在字的首横和最后一横写法上有不同吗?

淡水月


在中国汉字中,横画是非常常见的,我们在学习书法时,行草书中横画因为创作需要更是变化多端,千变万化,不可同一而论,谨以楷书为例,不管一个字有几横,往往突出一笔长横,长横在一个字的结体中大都是作为主笔起到一个稳定平衡的作用,因而写好长横就非常关键了,首笔长横称之为天覆,即覆盖下面的笔画,如同桌面,桌腿出了桌面外就不行了。尾笔长横称为地载,如同建房地基需承载房屋的重量,长横要写的舒展开阔,展现出一个字精神气,在写书写过程中入笔后稍顿往右上许许行笔,取左低右高之势,收笔时按压回锋,入笔处和收笔处一般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即笔首上方与笔末下方持平,达到节奏与平衡之美。





翰墨写朝晖


笔画为结字服务,它始终是活的,究竟怎么去写主要依据体式风格的需要,没有固定写法。如果对点画进行制式的固定,比如电脑字库里国标系列的字,是规范字,并不是狭义上所说的书法。

虽不固定,但有规律,比如同一字或同一偏旁部首内有相同的笔画,则需作出一定的调整,使其更生动丰富,以规避生硬呆板。又或者像题主所言,长横的点画出现在字首与字尾,肯定也是有所区別的,究竟怎么去写,还是要根据如何进行个人风格的诠释和结字的需要来进行把握。

笔画亦即提按运笔呈现的线条,是书法“有形”的载体,但指挥塑造笔画的,在于“无形”的技艺修养。人是主体,笔画是手段,人是灵魂,笔画是血肉。因为主体的人各不相同,书法技艺与风格迥异,笔画便不可能有标准规制。我们所谓的法度意识,大多是对经典作品规律性的理解,但法度从来不能具体规定每一个点画该如何去写。

因此初学者在学习过程中,还是尽量依据所临书帖的笔画线条形态来仿摹,原帖中都是散隐的规律,需要练习者去梳理总结。等到出帖创作的阶段,就可以依据个人风格习惯去处理点画线条的问题。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习作。


抱庸詩書


从上图《九成宫》拓本来看“其”字特点

四横:首横忌长,末横忌短,中两横与左右两竖相接,末横粗细变化明显,四横间距基本均等。

左右两竖:左短右长,左轻右略重,两竖略带背势。从起笔位置来看,左低右高;从收笔位置来看,左高右低,右竖超出末横。

下两点:左点起笔承接了上一笔画(长横)回锋收笔的笔势,虽笔断但意连,左点向右,右点尖起笔向左,两点遥相呼应。

结合历代其它碑帖中“其”字写法,作对比分析

上图分别从钟繇《宣示表》、王羲之《黄庭经》、智永《真草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颜真卿《多宝塔碑》和欧阳询《皇甫诞碑》《兰亭记》《虞恭公温彦博碑》中选取了此字,下面对比着来看一看都有哪些特点。

首横短末横长,长横覆势较明显。左右两竖起笔处左低又高。以上两点是各家共性,下面不再分别说明。

钟繇《宣示表》:中两小短横俱不触右竖,取势略平。左右两竖起笔处左低右高,收笔处基本相平,向背不明显。

王羲之《黄庭经》:中两小短横俱不触右竖,但有变化,上横略长,下横略短,皆向右上,姿态各异。左竖轻于右竖,注意两竖粗细变化,左竖略带向势,收笔处右竖略高于左竖,与下横左低右高取势正好相匹配。下面左点处理为撇点。

智永《真草千字文》:中两小短横与左右两竖相接,上短横略向右下取势,下短横略取平势,两短横姿态不一。在左竖粗细的处理上,智永不同于常规,恰恰相反,左竖重而右竖轻,右竖的处理上与王羲之差不多,但又比王羲之夸张一些,右竖与首横相交处上下略细。下两点处理更加灵巧,左点收笔出锋向右上,右点顺势入笔。

柳公权《玄秘塔碑》:中两小短横接左不接右,上短横略带仰势,下短横平。右竖起笔、收笔向左,略带向势,下面长出下横。左点处理为撇点,与右点成“八”字形,上合下开。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左竖取向势,右竖带背势,两竖很明显都超出了长横,左短右长。下两点同样取“八”字形。

颜真卿《多宝塔碑》:中间两小短横,起笔、行笔、收笔及倾斜角度皆不相同。右竖同样超出下横,略带背势。左点处理为一撇点,与右点上合下开,成“八”字形。

欧阳询《皇甫诞碑》:与欧阳询《九成宫》中“其”字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左右两竖相背取势更加明显,左点由挑点变为了撇点。

欧阳询《兰亭记》:中两小短横均化为两点向右下取势,不与右竖相接,上点略短,下点略长,两点形态也略有不同。左右两竖,左短右长,右竖背势明显。左点为挑点,收笔指向右点起笔。

欧阳询《虞恭公温彦博碑》:中两短横虽然与左右两竖均相接,但上短横取覆势,下短横取平势,也有变化。两竖向背变化不明显。

通过以上分析总结如下:

首横应短,下横应长,下长横取覆势。中间两小短横也须变化,以别其势。左右两竖,起笔处左低右高,多左轻右重、左短右长,两竖又分向背,以化呆板。左点或为撇点,或为挑点。




zhao正能量


长横在字的首横,和最后一横的写法何不同?这其实问到了书法的两个关键要求,一是笔法;二是间架结构搭配法。

从笔法上说

可以说,不同的字体,不同的书法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运笔和处理方法。

1比如隶书要求"燕不双飞,无横不斜,是说书法横基本上没平直的,都有一定左低右高的斜度,即使楷书也是这样。

"燕不双飞"古人将隶书横画(包括捺)收笔的挑脚比作为燕尾。一字之中宜用一次捺脚,二次出现就会笔画雷同,字形拖沓。“雁不双飞”即比喻捺脚的不可复用。实际上这个原则也用于其它书体,目的是避免笔画形状重叠,呆板。

2比如同样是楷书,钟繇的字由隶书脱胎而来。多是横长竖短,横平竖直。所以主笔的长横放在首笔,一般要求横画起笔重,以便压住下部,如"不"字。还有"再,至"。也是突出首横上横,要求斜势落笔,起笔要重。下横收笔则轻。起收的鲜明对比,显示字的拙朴,劲道。

3如果是书圣王羲之,首横大多方起笔,中间微凹,右上仰,平而劲挺。如下图《黄庭经》的"玉,五,下,二";下部的横,有的左尖,如"三"有的平直粗细一样,如"生"字。使字体看来娟秀流美。

从结构上说

万变不离其宗。依据"欧阳询结字三十八法"和"苏东坡结字理论"可以总结出一下几个方法:

1 排叠法: "字欲其排叠,疏密亭匀,不可或阔或狭"。如"书"是上下层叠字,首横长横作主笔就要用笔重,同时中间细,左右伸放很长。和和其他横划对比错落协调,笔画生动。给人感觉很美。

2顶戴法 :"顶戴者,如人戴物而行,欲其上下皆正,结字玲珑荣秀"。对于上面横画多或重的字,多用此处理法。如"晨""宠"繁体字,上面的笔画多,长横,宝盖就用顶戴正势。把上部上开下合,长横稳定字的重心。

3 小大和大小法。字的布白有疏密大小之分,如"平"字疏而小,上横就要依字势尖锋轻起笔。下横用笔重。"弃"字密而大,长横就要用王羲之的內擫笔法,迟涩运行,起笔轻蹲中间平稳,收笔回锋提笔。显得笔画劲挺,疏密得当。


张劲逸


拿颜真卿的《多宝塔》来做个范字,长横的写法:逆势平入,折锋重按,然后提笔转锋,向右中锋行笔,中段略提,到收笔处,稍提后向右下捶顿,并作圆转回锋。横画不宜写得太平,可略呈拱势。

至于长横作为首笔和最后一笔有什么不同,个人觉得主要看字的需要吧,比如“三”和“五”字,作为末笔的长横,倾斜度是比较大的,但整个字是比较平衡的,不会说向那边倾倒,而且比较长,把整个字托起来。

就粗细变化来说,可以看像“下”“有”“不”这些,长横作为首笔来说,都是有比较明显的两头重,中间轻,而像“三”“至”“盡”这些,长横作为末笔来说,两头重,中间轻的变化则要平缓很多。











书法小冯


我个人认为,上面的横写短,一般要呈左低右高势,长横一般是主笔,尤其在下面,要突出。但要两边基本持平,不可一边高一边低。



弘阅书院卢传木


书法上横画可以分为:勒、短横和长横。勒的写法很像勾画,短横即平横,是左低右高平直的一笔,长横收笔有俯势。比如我们写一个三,分别用勒、短横和长横来组合,每个横画的笔势和形态各不相同,变化丰富,非常生动。

长横是一个字的主笔,作为主笔,长横需要让字具有稳定性,一般是作为一个字最后也是最下面一横时使用长横。即下长横。

所谓的上长横其实就是短横,短横是左低右高平直的一笔,一般左右结构的字,左偏旁中的横画用短横比较多,但对于如:下、丁等字,第一横需要写成左低右高,因为笔画比较长,应该属于比较长的短横,即所谓长短横或上长横。在碑刻文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上长横是笔直的,而在墨迹中我们会发现这种横往往是有一些弧度的,与下长横非常相似。

上长横与下长横的关键不同在于,上长横收笔即使下压,收笔点也必须高于起笔位置。而下长横收笔点可以和起笔点处于水平位置。

每个书法人又有自己的艺术语言,在横画的表现上各有特色,横画是非常重要的笔画。在我们非常丰富的汉字中,没有横画的字屈指可数。所以,写好横画非常重要,甚至可以事半功倍。


凌川


有不同,而且针对书体不同,在处理方式上也有所不同。这个问题在隶书、篆书中变化比较平稳;而在行书、草书中,有时变化又非常夸张。今天我们主要从楷书的角度来讨论。

楷书长横一般为一个字的主笔,是决定一个字成败的关键。如:“可”是上长横,“至”是下长横,“兵”是中长横。上长横一般为第一笔,一般顺势入笔较多,同时不宜太细或太粗,直横多见;下长横一般为最后一笔,起笔要讲究与上一笔呼应,直横、拱横都有,看势而定;中长横一般居中,拱横较多,不宜太粗,讲究笔画前后呼应,承上启下。

当然,我们刚刚所聊的也不一定完全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书体不同,讲究笔画变化的同时,协调一致就好了。以下是颜体的几个典型字例,时间仓促,只能网上下载几张碑刻,没有一定功力不太好找不同。有空我们再讨论墨迹版本,那就一目了然了。





龙铭先生


一般情况而言:“首横短、末横长,四横分仰覆。”

首横忌长,末横忌短,中两横与左右两竖相接,末横粗细变化明显,四横间距基本均等。

但是也有个别特殊情况。



冯墨白书法


有区别的,首横为长横,会让整个字很有古意,有一种上大下小的艺术感觉,也是一种艺术风格,这样可能从字形上要扁一些为宜,长了就不好看了;长横为最后一笔,比较常见,可能说很多时候是这样的,让整个字很稳定,四平八稳的感觉,当然让长横有弧度,或者有角度,使字有动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