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诗词第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

召唤师无双


一看题目就想到司马光登山那个很切题的诗,结果找了半天没有,顺道点出几个类似的来吧:

1、据说司马光洛阳闲居时,有一次随二学士登岭,途中二学士联句,洋洋得意,很瞧他不起,并言:“竖子亦能诗否,司马光慢悠悠的吟了一首《登山》趣诗: 

​一上一上又一上,看看行到岭头上。

两句出来两士子哈哈大笑道“这也算诗”?接着司马光有抑扬顿挫的来了两句:

​乾坤只在掌拿中,五湖四海归一望。

士子大吃一斤,五体投地哈哈😄

类似的还有:

2、

鸡叫一声撅一撅,鸡叫两声撅两撅。

三声唤出扶桑日,扫败残星与晓月。

3

一窝二窝三四窝,五窝六窝七八窝。

食尽皇王千种粟,凤凰何少尔何多?

4

一片二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 飞入梅花皆不见。

等等,挺多的…


三十后的危机


明朝末年,广东一带天降大雪,一日,某县一县令、一财主和一秀才聚在一起饮酒,边喝边看雪,好不惬意。酒酣耳热之际,秀才诗兴上来了,一边喝一边对着无边飞雪脱口吟诵:“大雪纷纷坠地。”县令看秀才出手了,自己也是举人出身,如何落下?忙不迭接道:“都是皇家瑞气。”看县老爷、秀才都吟起诗来,财主不淡定了,咋三人中就显得我没文化?挤破脑袋咱也得吟啊,半天憋出一句:“再下三年何妨!”

财主刚吐一口气,如释重负,不料店外飞来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三人忙到店外一看,原来一个乞丐正在雪地里冻得浑身乌紫,瑟瑟发抖。

回看这首四句六言诗,一人一句,一句一个身份,都很符合彼此的地位和境况,秀才、县令、财主、乞丐,也都对应了自己的需要,而且一句一转折,跌宕起伏啊。

第一句很平,第二句就有了气格,第三句相当于财主捣了一下乱,于是有了精彩绝伦的第四句。这样的巧构,很像唐伯虎的一首《祝寿诗》: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生来儿孙都是贼,偷得蟠桃奉至亲。也是一句一转,让人又恼又喜,只是,老人家心脏受得了吗?

像这样开头平平,后面精彩的诗还有很多,比如人人都知的悯农/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前后巨大的反差写出令人深思的社会内容。还有李商隐的《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strong>

前两句更像在凑。这样的诗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了。它们与开头就惊艳的诗是相反的。<strong>


诗词桃花源




记得有次看德云社岳云鹏和孙越的相声,里面有段对白,岳云鹏说一句,台下观众对一句,嗨翻全场!

没错,这段相声就出自《笠翁对韵》,是从前人们学习写作近体诗、词,用来熟悉对仗、用韵、组织词语的启蒙读物。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

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作者李渔,号笠翁,因此叫《笠翁对韵》。全书分为卷一和卷二,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

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琅琅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笠翁对韵》作为一本诗词启蒙书,包含了数不胜数、精致优美的句子,更有丰富的内涵,纯真的气韵,读了让人口齿生香、心旷神怡,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这部作品哦。


格格邬的一千零一夜


有哪些诗词第一句平淡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

回答这个问题,我来讲一个故事。

李调元任两江主考,但是,众多苏杭才子不服气。

一天夜里,名噪一时的六位才子为了戏弄李调元,就约他夜游西湖。李调元和他们在西湖之上,赏月听歌、饮酒赋诗,兴致盎然。





酒至微醺,六位才子开始发难。一位清瘦的才子向李调元说道:“今夜游湖,大人兴致勃勃,佳作连篇,我等十分佩服。只不过,大人所作诗词均不带数字。带数字的诗前人也有,比如贺知章就有《咏柳》诗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又如李白《天门山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我们有幸同大人同游西湖,不如大人以两江之事吟一首给大家助兴如何?”

才子话音刚落,李调元将酒一饮而尽道:“数字入诗,游戏而已,有何难哉?”随口吟道:






“一名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

买得五六七包粉,打扮八九十分娇。”

六位才子一听,哑口无言。李调元此诗立马就作岀了。不仅如此,数字齐全,大乔二乔本是两江人物,没有离开要求范围。而且,仅用二十八个字就活灵活现地描画出了两位少妇的可人娇姿。才子们十分尴尬,强作笑脸叫好,赶快给李大人斟满了酒。



李调元本来酒已半酣,又被六位才子各敬一杯,已经站立不住,便倒在椅子上随便吟诗。苏杭才子见李大人醉甚,觉得让他岀丑的时机成熟,便又在一起商量起来。接下来,一位尖嗓音才子对李调元说:“主考大人真是文思敏捷。不过,刚才所吟之诗是从一到十的顺序,又是咏古人的。如果能做一首从十到一顺序的诗,并且所吟对象都是此时此地情景,则不枉此游也。”其他五位才也一起起哄:“主考大人诗兴正浓,就吟一首让我们开开眼界吧!”瘦才子刚才发难未遂,趁机挖苦道:“四川才子醉于西湖美景,已经不能自持,还是等五更鸡叫酒醒后再请教吧!”瘦才子话音刚落,五位才子一齐狂笑起来。






李调元虽然已醉,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自持。迷茫之中听见六位才子在叽笑于他,转眼望景。天上有一轮明月,湖里也有一轮明月。便一把抓住尖嗓才子问:“今天十几?”这才子猝不及防,吓了一跳,慌忙答曰:“今天……十八。大人饶命!”李调元再次追问:“到底十几?”瘦才子此时忙上前答道:“大人您息怒,此时已过半夜,应该是十九了。”

李调元一听,大声说道:“有了!”然后再斟满一杯酒,一饮而尽,将酒杯抛到湖里去了。并且高声吟道:






“十九月亮八分圆,七个才子六个癫。

五更四点鸡三唱,怀抱二月一枕眠。”

吟毕,哈哈哈大笑不止。

六位才子见李调元才智惊人,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一时间目瞪口呆,无言以对。从此以后,他们从内心深处佩服李大人了。



回答这个问题,我用了讲故事的方法。通过讲故事,把李调元的两首醉中所作之诗呈现给朋友们。我看不须多作说明,已经可以看出来,第一首,四句都比较平常,而第二首的最后一句是不是比较特别一些。

“怀抱二月一枕眠”这一句,是不是意韵转比较传神呢!


用户60397079085


本人对诗词不甚了解,但是对这段诗词很崇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诗出自于《虞美人,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代表作。

也是李煜被毒死前的遗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一段诗词。前一句自问,后一句自答。

把一个人的满腔愁绪比喻成大江大水波涛汹涌势不可挡。

一个人满腔的积怨无法发泄。憋在心中郁闷之极。

然而一句自问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极大的勾起他满腔的悲愤与积怨。把蕴藏在心中的满腹怨恨与哀愁用一个抽象的愁形容出来,曲折与哀怨、 苦闷与积怨一股脑地显现出来。

一代国君,曾经的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用春水表示一去东流。心中的悲哀可想而知。

紧接着后一句自答: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人把蕴藏在胸中的哀怨与惆怅。用水来表示满腔的怨愁。波涛汹涌大江大水极具立体的形象。瞬间愁怨如翻江倒海般的劈过来。感觉哀愁像势不可挡的汹涌波涛滚滚而来,愁绪一泻千里。

我认为这一句诗词。问君能有几多愁?

精彩的对答便是,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显示了诗人的诗词功底与精神内心境界无以伦比的描写体现。

试想一个诗人一个国君。

作为一个国君,他是失败的。

作为一个诗人,他是成功的。

他如此精湛的诗词功底。让人们千古涌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句经典的诗词。让我念念不忘。

李煜经典诗词千古流,因为他的词极大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



我是生活领域创作者。响铃a。请您关注。


老年生活123


李商隐一首《天涯》,婉曲回环、意悲奇警、凄婉哀艳、余音袅袅。

天涯赏春春赏景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前面几句描述的是一个非常唯美的画面:

一年中最美的春天里,万紫千红之时、夕阳无限之际,花开至盛,黄莺鸣啼,一个人独在天涯,天涯的红日又即将落幕。

如果是一个人在静静地思考问题、感悟人生,此情此景不失为一种极大的助力,想透彻了、悟了,也就该回去了,伤心和不快都随着夕阳而去,希望又随着明天的朝阳冉冉升起。

时代伤人人伤情

最后一句却突然一转,哀艳动人,让人在痛惜中回味无穷:

美丽的黄莺啊,你如果也有泪水,请为我洒向最高枝头上的那朵娇花吧。

何谓最高花,就是最远的、最高的、最后开放的那朵花,她就是春天,此花开尽更无花。

这也正是作者本身和时代的真实生动写照:晚唐社会党争频乱、社会动乱,王朝已日暮西山,走向衰落,即将寿终正寝;作者一生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生活失意、颠沛流离,爱妻病逝、感情无托。

值此无可奈何沦落天涯之时,又当春残日暮之际,人有情而花无语、鸟无意,伤春伤时又伤己。

其实李商隐还写过很多类似的诗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都是大悲大艳,缠绵悱恻的佳句,只是他当时尚年轻,诗意远没有现在这般凄婉惨烈!

莺啼有泪泪有铭

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

这是近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先生,晚年写于书案玻璃板下的座右铭,借用的就是李商隐的诗意。

同为诗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代表作《春》、《绿》、《背影》、《荷塘月色》、《匆匆》虽然也有些许惆怅,但格调明显轻快明朗,让人看后心情能和春草一样充满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

李商隐缺少的,正是革命斗士所必须具有的那种斗志和信仰。他病故时年仅45岁,正值中年、大有可为的大好时光。

在他这个年纪,刘邦、姜尚、吴承恩、黄忠都还是籍籍无名之辈。

同为著名诗人,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他们这些人,浑身充满了无尽的爱国热情和勇于抗争的信念和追求,所以他们的诗处处透出那种金戈铁马、大气磅礴的气势。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相反,李商隐的诗歌虽然也是惊艳绝伦,虽然也让人回味无穷,但总是缺少了上述那种让人荡气回肠的力量。


我就是竹韵


说说黄巢吧,黄巢,国号大齐,881年1月16日—884年6月17日(黄巢在这一天在泰山虎狼谷自杀),在位3年零5个月又1天,年号金统。他没有庙号和谥号,他称帝是在起义军攻克长安以后,即881年1月16日。据说他小时候很有诗才,在他五岁(也有人说是八岁)的时候,那年秋天,他爸爸和爷爷在自家院子里赏菊,按照古人传统,菊之爱,"花之隐逸者也",陶渊明之后菊花变成了高贵纯洁的象征,而咏菊也成了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主题多是孤高傲世。当时他老爸和爷爷还没写好菊花诗的时候,他抢先说了一句"堪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赭黄衣"。那个时候他老子觉得这个小屁孩小小年纪竟吟诵出这般奇怪的诗句,甚是生气,老子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抄起家伙就要打,说他不学无术。倒是他爷爷明事理,说让他在赋一首试试,这小屁孩想了片刻,便高声吟诵出一首七绝来《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由此可见小家伙年纪轻轻诗词天赋却非比寻常,号令天下的野心亦初露端倪。但是后来却没有什么大作,可能净忙着号令天下了。

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他家院子里重的全是菊花吧,他对菊花情有独钟,高考落榜后,不,应该是科考落第后,他又写了一首反抗精神十足的菊花诗《咏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的精妙之处在于题为咏菊,通篇未题菊字,通过对色彩气味状态场景的描绘将菊花和作者的气魄合二为一,形神兼备,斗志昂扬。他改写了历来咏菊者意境好远消极避世的意象,增加了一些豪迈之气。可惜后来兵败自尽。

四百多年后,元末明初之际,有一个乞丐出身的英雄就仿照黄巢的《咏菊》,也写了一首《咏菊》: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

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烹茶煮酒聊诗词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比喻只要饱读诗书,学有所成,气质才华自然横溢,高雅光彩。  

这句诗出自宋代苏轼的《和董传留别》,全诗如下

和董传留别

宋·苏轼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
囊空不办寻春马,眼乱行看择婿车。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翻译】

生活当中身上包裹着粗衣劣布,胸中有学问气质自然光彩夺人。不喜欢陪伴着老儒一块清谈过“烹瓠叶”那样的苦日子,决定随从举子们参加科举考试。口袋里没有钱不置办那“看花”的马,但会看取令人眼花缭乱的“择婿车”。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俺的名字。

宋仁宗嘉佑年间,董传身处贫穷,却始终保持着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追求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苏轼在凤翔府任职时,董传曾与苏轼相从,当时董传生活贫困,衣衫朴素,但饱读诗书,满腹经纶。

苏轼的这首《和董传留别》可能不为普通读者所熟知,而其中的“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句却广为传诵,原因就在于它经典地阐述了读书与人的修养的关系。


蒲桃


这个星期在读王维的诗,其中一首正好符合您的要求:

王维《杂诗》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这首诗着意思乡之情,我理解是这样的意境:

<strong>

王维远离家乡,长居孟津十余年,独在异乡为异客,突然他乡遇故知激起了强烈的乡思,作此诗抒发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最著名的就是这一首,全诗平淡质朴,简简单单,却能觉察浓浓的乡情。

诗人王维在孟津,偶有一日在街上碰见了同乡好友。

“走,我们去茶舍坐坐。”他乡遇故知,两人都很欣喜。

等到茶馆小二端上一壶清茶两个茶盏,告退之后,王维就有些迫不及待开口询问,家乡的人事变迁,父母亲朋是否依旧?

“王兄,王兄,你等会,问这么多话我怎么回?”友人一脸苦笑,不过心下也是理解的,毕竟多年未归了。

“抱歉,我太激动了。”王维拱拱手,平复一下心境。

一边品茗一边随意的聊,相视而笑,谈话渐入佳境。

王维摸摸头突然想起了什么问了一句:

“您离开家乡时,应该路过我家绮窗前吧?不知有没有注意到,那一株腊梅花开了没开啊?”

友人楞了一下,随即开怀大笑,“哈哈,开了开了,我来是那花骨朵含苞待放,现在应该已经开满了。王兄真是雅人,那株腊梅想是与你心有灵通呢!”

王维也觉得好笑,脑海中便浮现出了日日见到窗前腊梅的情景,应该开得很好吧!

赏析:这首诗使用白描记言的手法,如叙述家常,巧妙地用朴实的笔触来描绘思乡之情,细细品味,更显得生动有趣。尤其诗中提到的寒梅,冬季天地一片雪白,一株寒梅绽放,显而易见为天地见带来了一抹色彩,光是回忆,就足以慰诗人思乡感怀!


以上为头条号“晴空莽莽”的回答,头条App搜索关注“晴空莽莽 ”与您分享更多文学、诗词、历史趣闻。


晴空莽莽


如果是要求全诗第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惊艳无比的诗词,这比较不好找。我记忆中可能黄巢的《不第后赋菊》比较符合要求: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这首诗第一句平平无奇,但下一句杀气毕现。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开头两句: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第一句平淡,后一句用“参商”的典故甚是精彩。


韦应物的《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开头两句: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

宋代刘辰翁的《韦孟全集》评价为“起处十字,清绮绝伦,为富丽诗句之冠。”


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开头两句: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这两句估计第一句许多人都不知道,但下一句却很多人都听过。


若是指诗中前一句平平无奇,后一句令人惊艳的话,那就有很多了。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王维《少年行四首·其二》中的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杜甫《佳人》诗中的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刘禹锡的《竹枝词》: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首诗其实前三句都可算是平平无奇,就是纯写景句,但最后一句点睛让整首竹枝词顿时余味无穷。因此《石洲诗画》中评论:刘宾客之能,全在竹枝词。


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近代新诗中也有此类作品,比如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朦胧诗人里,顾城的《一代人》给人印象最深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海子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

春天,十个海子全都复活/在光明的景色中/嘲笑这一野蛮而悲伤的海子/你这么长久地沉睡到底是为了什么?

这样的开头,在海子这样的结局后看来更显得意味深长。


从古到今的诗歌太多,因个人水平不高,一定还有很多错漏之处,还请包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