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富而不強?

12345678922375689257


導讀:


一說起宋朝時期,很多人都是讚不絕口,畢竟在這個時期,我國經濟文化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繁榮高度,如果當時也流行GDP統計的話,那麼宋朝足夠以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70%的GDP讓世人震驚,沒錯,當時的宋朝就是這麼牛,像四大發明中有三個都是在宋朝時期出現的,這就足以證明了當時宋朝的繁榮程度,不過對於這個繁榮昌盛的宋朝的外交上很多人都會摸一把淚,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化和經濟雖然強盛,但是感覺宋朝人總在捱打呢,那麼現在就告訴你,這不是你的錯覺,因為我國曆史上的宋朝就是一路捱打不過來的,直到後面扛不住蒙古族的打,就直接滅亡了,其實外國人對漢人的稱呼都能看得出來,歷來的稱呼有秦人、唐人,甚至漢人本身也是因為漢朝而得名,可是好像從沒有過宋人這一稱呼,這就足以說明了當時宋朝在軍事上是多麼羸弱,為什麼宋朝會出現富而不強這麼怪象呢?是因為宋朝軍隊的裝備差嗎?然而並不是,因為根據當時軍隊的裝備來看,從服飾到武器,從坐騎到糧草都是最優的,每個騎兵的豪華裝備摺合到當時的市價堪比現在的40萬。這幾乎達到了普通人半輩子的身價足見宋朝財政的闊綽,但是宋朝的弱就是弱在這幾個環節上。

第一,重文抑武 宋太祖吸取五代十國時期兵將擅權的教訓。決定以文人之天下,貶低武將。

樞密院等對軍隊機構由文人統轄。而同一時期的遼國樞密院全都是武將。因此對於戰爭的調度指揮宋朝不如遼國。

第二,過分的中央集權制 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對於軍隊管理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當大部分優良的地方軍隊調往中央,削弱地方軍隊的實力,增強中央軍隊的實力。同時在加以更戍法,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兩個因素對於戍邊的宋軍顯然都是不利的。

第三,募兵制度 宋朝沒有軍人退役的制度。宋太祖打算將平時的饑民招入軍隊,把有可能形成造反的力量變成鎮壓的力量,減少民間的反抗。但是同時宋軍內部良莠不齊,很大一部分的老弱病殘無法戰鬥,真正能戰鬥的只有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

第四,兩次重大戰略失誤 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分別與金和元一起聯合抗擊遼和金。看似高明,實際上是引狼入室之舉。如果宋不去插手,坐山觀虎鬥,兩敗俱傷,而且加在中間的遼國和金國還可以作為緩衝地帶。

相比之下,宋朝不如遼金兩國。後漢皇帝劉知遠將契丹勢力趕出中原,契丹與劉漢本有仇恨。後來,北漢大將郭威擁兵自立,建立後周,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河東繼續維持劉漢,史稱北漢。按理說,遼國和北漢有世仇,但是後周世宗在進攻北漢的時候,北漢向遼國求援,遼國出於牽制後周的戰略的意圖,對北漢支援。同樣金國所扶植的偽楚和偽齊也是起到緩衝作用的戰略意圖。

那時的民風是尚武的,精神是積極進取的。而宋太祖雖然是武將出身,卻崇文抑武,宋朝剛建立不久,就杯酒釋兵權,對武將進行打壓。

採用文官掌握兵權,使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而且武將的地位不高,那些戰功赫赫的將軍不但不受重用,如狄青,辛棄疾等,有些更是含冤而死,如岳飛等。重文輕武,重文抑武,給文官非常高的地位,只要好好讀書,就能做官,那麼誰還願意到戰場上去玩命,所以民風也就從尚武變成了崇文,也就失去了開拓進取的精神,軍隊變成了只能保家,卻不能衛國。宋朝的富而不強,可以說完全是由自己造成的。


流金歲月號


宋朝富而不強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比如:

1.宋朝“強幹弱枝”的國防政策

宋朝採取“強幹弱枝”的國防政策,即在京師部署重兵,人數多,而且裝備好,戰鬥力強(強幹),在邊境和地方則部署少量且戰鬥力較弱的軍隊(弱枝)。這是由於宋朝吸取了唐代“安史之亂”的教訓,因為唐朝是和宋朝剛好相反,在邊境駐紮重兵,以抵禦少數民族的入侵,而在中原則幾乎都是一些老弱殘兵,所以安史之亂爆發後叛軍勢如破竹,這可以說成是“強枝弱幹”。基於此,宋朝便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但這又導致了宋朝在邊境總是吃敗仗,被遼、金的軍隊按在地上打。

宋真宗

2.宋朝重文輕武

宋朝統治者認為唐朝藩鎮割據的局面形成主要是因為地方軍隊的戰鬥力太強威脅了中央的統治。所以從一開始,朝廷就有意的提高文人的地位,降低武人的地位。在社會上,武人都是被別人看不起的,只有那些沒有文化而又無業可做的人才會去當兵,所以你想想這些人能厲害到哪去。

宋高宗

3.長期的冗官冗兵冗費

宋朝的軍隊員額龐大,常常一個職位就有數人兼任,有的甚至多達十幾個,所以在作戰指揮時,就很容易出問題。

文官基本也是這個樣子,所以國家在養這些文官和軍隊上面開支巨大,造成長期的“冗費”局面。所以嚴格意義上來說富的不是國家,而是老百姓。朝廷事實上財政是比較吃緊的

4.統治者的貪生怕死

比如說,“澶淵之盟”就是因為宋真宗貪生怕死,在宋軍佔有優勢的情況下急於和遼求和,最後導致幽雲十六州的割讓,使宋朝北方門戶洞開,長期暴露在遼、金、蒙古的鐵蹄之下。

宋高宗和秦檜

再如,岳飛之死就是宋高宗和秦檜兩人被金兵嚇破了膽,為了表示求和的誠意,竟然以“莫須有”的罪名把岳飛殺害,使宋朝損失了一個主要的抗金名將,抗金力量也受到重要打擊。


一讀歷史


宋朝不誇大其詞的講,是歷朝歷代中最富裕的一個朝代,不是空穴來風,據不完全統計,宋朝的海上貿易佔當時全球的80%以上,海上貿易帶動了國內的商業發展。關稅、商稅等是朝廷稅收的主要來源,國庫三分之二的收入來源於此。

那我們就會有很多疑問了?這麼富有的一個朝代為何卻如此屈辱呢。的確,回顧宋朝三百餘年 ,確實是一部屈辱的歷史,不是在求和就是在求和的路上。那麼宋朝為何如此弱呢?

首先,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北宋的創立者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將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雖說加強了中央禁軍。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但是地方的部隊戰鬥力卻直線下降,以至於地方無精銳抵禦外族入侵。

其次,北宋的統治者重文輕武,行政上由中央派遣文官擔任地方官,使得國內大量武人無用武之地,紛紛棄筆從文。財政上,地方賦稅除了一小部分留作開支之外,其餘全部歸中央政府。

最後,正是因為這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導致官僚機構膨脹,軍隊不斷擴大,人多了發的錢也多了,浩大的開支讓政府入不敷出,為宋朝的貧弱買下了禍根。






十二傑


首先我們要對宋朝有個鮮明的認識。比如宋朝的戰馬到底是怎麼回事,宋朝的能力到底是怎麼回事。

撿一個最典型的時間點來說吧。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這一年是個什麼時間點呢?這一年,距離1005年澶淵之盟已經過去12年了。那麼,在宋朝之前歷史上,12年可以做一些什麼樣的事情呢?

第一件: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勾踐被吳軍敗於夫椒,被迫向吳求和。夫椒之戰12年後,越王勾踐十五年(前482年),越王勾踐抓住吳王夫差興兵參加黃池之會的機會,率兵出擊,大敗吳師。夫椒之戰16年後,越王勾踐十九年(前478年),笠澤之戰,三戰三捷,大敗吳軍主力。夫椒之戰21年後,越王勾踐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吳都,迫使夫差自盡。

第二件:

秦二世胡亥三年(公元前207年),劉邦率軍攻滅秦朝,次年封漢中王,史稱漢元年。12年後,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連打了兩次統一戰爭並取得勝利。第一次,楚漢之爭,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漢五年(公元前203年),劉邦以弱小的力量,4年多打敗項羽。第二次,翦除異姓王,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1年)至十二年(公元前195年),5年多,劉邦消滅了強大的異姓王。

第三件:

漢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16歲的漢武帝即位。12年後,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為紀念前一年衛青率部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漢武帝改元元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第四件: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李淵以太原起家。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淵統一天下,用時7年。武德九年,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奪得帝位。貞觀四年(630年),李世民攻滅東突厥,用時4年。自李淵起兵到李世民攻滅東突厥,共用時13年。

這四件事都是在12年之內完成的。越王勾踐用時12年已經逆轉了與吳國的力量對比。劉邦已經打遍天下了。漢武帝已經開始逆轉對匈奴作戰的不利局勢了。李淵李世民不但打遍中原連草原都幹上了。

那麼到了宋朝,12年可以做什麼事情呢?

第一件:

公元960年,趙匡胤篡位,奪得柴榮遺產。這筆遺產包括重新整理後的精銳禁軍,淮北之戰打殘南唐之後中原無敵的軍事實力,遠超漢唐的人口實力。12年後,趙匡胤已經消滅了荊南、後蜀、南漢,正在策劃攻滅南唐。看起來很風光,做了很多事。但是和前人一比就知道,他做這些,在劉邦李淵那裡完全就不值一提。最後趙匡胤統一除北漢幽燕之外的天下,用了17年。一直到公元979年,19年後,趙光義才攻滅了北漢。

這一速度已經慢得令人髮指了。

你們知道只靠湯和一封信起家的朱元璋,攻克大都、結束元朝統治用了多久嗎?16年!這是什麼概念呢?趙匡胤17年還沒到北漢呢!遑論燕雲十六州!也就是說,趙匡胤拿著柴榮的百萬家產忙忙碌碌一輩子,乾的活還不如白手起家的朱元璋!

第二件:

在公元1005年澶淵之盟締結之後12年,《宋會要輯要》記載,在這一年,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1017年—1021年)元年八月十八日,北宋牧制置使提出:“請以十三歲已上配軍馬估直出賣。”(這個牧制置使疑似閬中鄉賢陳堯叟)同月二十七日,大臣向敏中提出:“今國家馬數倍多,望廣令出賣。”十一月,向敏中又一次提出:“近歲邊陲徹警,兵革頓銷。然諸軍戰馬尚未減數,頗煩經費。望加裁損。”這一段概括起來講就是一個意思:

北宋大臣認為天下太平了,宋朝戰馬太多了,都賣了吧,賣了吧,賣了吧。

重複三次不是因為我要強調這一點,是因為北宋的大臣連提了三次。

賣國求榮12年後,宋朝認為和平已然降臨,決定裁減戰馬。

指望這幫人反攻,那不是做夢嗎?

經常看到有人說“宋朝缺馬是因為唐朝丟失產馬地”,就宋朝這樣的,澶淵之盟啊!澶淵之盟之後12年,宋朝覺得自己戰馬太多了,要賣掉,還是大量的賣掉。理由居然是沒有戰爭了!

其實在此之前已經出事了。

大中祥符(1008年—1016年)五年三月,宋真宗對宰相們說,養馬按說也應該每年記錄增減數額。我算了算賬,發現今年的馬比去年少了大約兩萬匹。分管長官陳堯叟是怎麼說的呢?大概可能也許是已經送到軍中去了,而且去年下了雪,很多馬都死了。我已經命令,再下了雪就多注意。(帝謂宰臣等曰:“牧馬數,亦當歲較其耗登。諸蕃馬月奏其數,但無比較。且以去歲所奏比日近奏數,約少二萬。”制置使陳堯叟曰:“蓋已給諸軍矣。亦慮去歲遇雪,馬有死損者多。自前牧馬雖經冬,不給芻膏。臣近已指揮坊監,如遇雪,有妨牧,則量給之。”)這個陳堯叟還是個歷史名人,一門三兄弟都中了進士,其中兩個狀元,號稱一門三狀元。在此之前,這個貨因為澶淵之盟的時候主張逃跑被寇準罵了一頓。

第二個月,大中祥符五年四月,在宋真宗過問戰馬數量問題之後,宋朝的牧制置使提出,京城每年都留一批馬使喚,數量多則一萬七千多,少也不少餘一萬多,都在附近養著,太費錢了!現在打算篩選一下,在幾處地方各保留兩千匹,其他大概五千匹都送到淳澤監去養著。京城要用的時候,招呼一聲,一晚上就到了,每年可以少花很多錢,而且馬也養得好。(牧制置使言:“近置中牟縣淳澤監。在京自來歲留準備供使馬多至萬七千匹,少亦不減萬餘匹。於左右騏驥院及六坊監養飼,歲費芻粟不啻四百餘萬石。今欲分定色額,在京每歲各比留二千匹,約撥馬五千匹赴淳澤監牧養。或京師要馬填闕構抽,止經宿便到,歲可減草三百餘萬束,粟豆稱是。兼填闕馬在淳澤牧放,必少病患,減得拋失。”)

但是照此辦理之後,到了第二年, 大中祥符六年二月二日,宋真宗收到的消息是這樣的:

那個“必少病患,減得拋失”的淳澤監,養的馬因為外界客觀原因“致成瘦弱”。(牧制置使言,淳澤並諸處馬監,每冬寒至,春草未出時,馬 在野,多因草少,致成瘦弱。)

好了,宋朝的戰馬,經過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操作,在無聲無息減少兩萬之後,又有聲有息的大量消失了。

這是因為唐朝丟失產馬地導致的嗎?唐朝人穿越了跑到宋朝去消滅宋朝的戰馬啦?

陳堯叟是事關北宋馬政極其重要的一個人物。

宋史裡這樣記載:

兼群牧制置使。始置使,即以堯叟為之,及掌樞密,即罷其任。至是,以國馬戎事之本,宜得大臣總領,故又委堯叟焉。自是多立條約。又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預修國史。

所以這個人是“改革”北宋馬政的關鍵人物。將沿襲自唐代的馬政改革成宋朝的關鍵人物。而我們之前已經說了,澶淵之盟之後,就是在陳堯叟手裡,宋朝的戰馬莫名其妙不見了。就這樣一個人物,還“多立條約”、“著《監牧議》,述馬政之重”,寫了很多職稱論文!

都說宋朝缺馬是因為唐朝,唐朝之後是後梁,後梁之後是後唐,後唐之後是後晉,後晉之後是後漢,後漢之後是後周,後周之後才是北宋。唐朝管天管地,還能管五代之後的北宋養馬?

這不扯淡嗎?

這種“唐朝丟失產馬地導致六世孫宋朝缺馬”的謬論還是不要再傳了。

一直以來都有人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我現在深刻懷疑,到底是趙宋締造了中古時期中國最後一次繁盛,還是趙宋拖延時間妨礙了中國崛起。我覺得世界上之所以會覺得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富庶的時代,多半是因為他們沒見過漢唐的強盛。畢竟,別人想“徹底見識”一下漢唐的強盛,漢唐也不叫他們看。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被全境攻陷,有多少家底別人全都知道。




SVIP至尊版


一說起宋朝時期,很多人都是讚不絕口,畢竟在這個時期,我國經濟文化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繁榮高度,如果當時也流行GDP統計的話,那麼宋朝足夠以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70%的GDP讓世人震驚,沒錯,當時的宋朝就是這麼牛,像四大發明中有三個都是在宋朝時期出現的,這就足以證明了當時宋朝的繁榮程度,不過對於這個繁榮昌盛的宋朝的外交上很多人都會摸一把淚,為什麼呢?

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化和經濟雖然強盛,但是感覺宋朝人總在捱打呢,那麼現在就告訴你,這不是你的錯覺,因為我國曆史上的宋朝就是一路捱打不過來的,直到後面扛不住蒙古族的打,就直接滅亡了,其實外國人對漢人的稱呼都能看得出來,歷來的稱呼有秦人、唐人,甚至漢人本身也是因為漢朝而得名,可是好像從沒有過宋人這一稱呼,這就足以說明了當時宋朝在軍事上是多麼羸弱,為什麼宋朝會出現富而不強這麼怪象呢?是因為宋朝軍隊的裝備差嗎?然而並不是,因為根據當時軍隊的裝備來看,從服飾到武器,從坐騎到糧草都是最優的,每個騎兵的豪華裝備摺合到當時的市價堪比現在的40萬。這幾乎達到了普通人半輩子的身價足見宋朝財政的闊綽,但是宋朝的弱就是弱在缺少武將這一環節。

宋朝的武將,先是有精忠報國的知名大將岳飛,可惜最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後來的一代名將狄青,雖然作戰勇猛,但是因為非文人出身所以終難進到正統的士大夫之列,最後反而因為朝廷處處猜忌,最終抑鬱身亡,想來也是痛惜,而這一切的根源都源於宋太祖趙匡胤自己以兵變奪權,他怕屬下效仿自己,所以才頒佈了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法律法規,沒想到正是這些法律法規影響了整個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軍隊缺乏將領,軍人就沒有足夠的作戰素質,威武帥氣的軍人更像是用來慶祝節日的排麵人物中看不中用。無法將經濟軟實力轉化為戰鬥硬實力,這就註定了宋朝最後的悲劇。


匹諾曹jun


01.重文抑武

宋太祖吸取五代兵將擅權的教訓。決定以文人之天下,貶低武將。自古就有"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樞密院等對軍隊機構由文人統轄。而同一時期的遼國樞密院全都是武將。因此對於戰爭的調度指揮宋朝不如遼國。

02.過分的中央集權制

宋朝加強中央集權,對於軍隊管理實行”強幹弱枝”的政策,當大部分優良的地方軍隊調往中央,削弱地方軍隊的實力,增強中央軍隊的實力。同時在加以更戍法,使得兵不知將,將不知兵,這兩個因素對於戍邊的宋軍顯然都是不利的。

03.募兵制度

宋朝沒有軍人退役的制度。宋太祖打算將平時的饑民招入軍隊,把有可能形成造反的力量變成鎮壓的力量,減少民間的反抗。但是同時宋軍內部良莠不齊,很大一部分的老弱病殘無法戰鬥,真正能戰鬥的只有20歲到40歲之間的人。

04.兩次重大戰略失誤

北宋末年和南宋末年分別與金和元一起聯合抗擊遼和金。看似高明,實際上是引狼入室之舉。如果宋不去插手,坐山觀虎鬥,兩敗俱傷,而且加在中間的遼國和金國還可以作為緩衝地帶。相比之下,宋朝不如遼金兩國。後漢皇帝劉知遠將契丹勢力趕出中原,契丹與劉漢本有仇恨。後來,北漢大將郭威擁兵自立,建立後周,劉知遠的弟弟劉崇在河東繼續維持劉漢,史稱北漢。按理說,遼國和北漢有世仇,但是後周世宗在進攻北漢的時候,北漢向遼國求援,遼國出於牽制後周的戰略的意圖,對北漢支援。同樣金國所扶植的偽楚和偽齊也是起到緩衝作用的戰略意圖。





逸籬


首先說說宋朝有多富,在這個時期我國經濟文化達到了一個空前的繁榮高度,如果當時也有GDP統計的話,那麼當時宋朝可以佔到世界百分之六十。四大發明就有三個在宋朝時期出現,這就足以證明宋朝的繁榮程度。

那麼為什麼宋朝這麼富有卻不強大呢? 接下來我給你分析一下

宋朝弱就若在缺少武將這一環節,宋朝先是有精忠報國的大獎岳飛,可惜最後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後來的一代名將狄青,雖然作戰勇猛,可惜不是文人出身所以終難進到正統的士大夫之列,最後反而因為朝廷處處猜忌,最終抑鬱身亡。想來也是痛惜,而這一切都是源於宋太祖趙匡胤自己以兵變奪權,他怕屬下效仿自己,所以才頒發一系列重文輕武的法律法規。沒想到正是因為這些法律法規影響了整個宋朝三百多年的歷史,軍隊缺乏將領,軍人就沒有足夠作戰素質,一盤散沙,威武帥氣的將領中看不中用,打仗還是要硬氣強將,所謂強將手下無弱兵。

再怎麼經濟強大無法將軟實力轉換為硬實力,這就註定了宋朝最後的悲劇。








帶你走進中國歷史長河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明最光輝的朝代,不僅在經濟,文化,科技上創造了光輝的成就,也是軍事強國.下面妄言評點.

1.對內平亂宋表現最好 宋朝時期發生的農民起義有三百多起,是中國歷史上最多的朝代.在漢唐元明清的帝國時代,農民起義往往一經發起,即成燎原之勢,進而撼動整個帝國的根基.惟獨在宋朝時期,每次起義都只能侷限在比較小的地域,時間短則數月,長不過四五年.宋軍隊在對內平亂的表現是中國曆朝之中表現最出色的.

2.對外戰爭"弱宋不弱" 宋朝很不幸,其時恰好處於歷史上的一個小冰河期。按照史書的記載是臨安年年下大雪。這樣在北方的苦寒地帶更不必說,可稱千年不遇的嚴寒期。氣候驟冷迫使無法在北方繼續生存的遼、金、蒙古遊牧民族不得不全力向南拓展生存空間,從而造成了對宋的持久的軍事壓力.而且嚴寒的氣候更迫使一直處於鬆散的部落聯盟狀態的遊牧民族團結成了組織化的軍事體制國家.它的特徵是"非部落化\

Amor愛米


宋朝的經濟總量應該佔當時世界經濟總量的一半以上,絕對是富甲天下,為啥沒有稱雄當世?

第一,由於歷史的原因,幽雲十六州一直被遼佔據,宋朝一直沒有收復幽雲十六州,宋的都城在汴京(今開封),周邊基本上是平原,無險可守,面對強大的遼的騎兵一直處於守勢,只能用金錢換和平,沒少給遼,西夏送錢(歲幣)。

第二,宋太祖趙匡胤是通過兵變獲得的帝位,他很害怕他的手下學他,所以採取強幹弱枝的政策。

打擊武將,杯酒釋兵權,收天下精兵,編練禁軍,有中央直接掌控,徹底解決了唐朝中期以來,藩鎮割據,尾大不掉的局面。

世界上的事情都具有兩面性,它的另一個作用也非常明顯,宋朝的軍隊,將不識兵,兵不識將,將領與軍隊很難行成合力,所以戰鬥力不強。

這就是宋朝富而不強的主要原因。


知無為而有益


不光是宋朝,古代的農耕民族對決遊牧民族就輸多勝少!

一是生活習慣不一樣!宋朝是農耕文明的代表,士兵都是農民出身,以種地為生,殺生都心驚肉跳,何況打仗!北方遊牧民族從小就打獵殺生,甚至吃生肉,殺人跟殺雞一樣習以為常!從小就練就了一手好箭法!百步穿楊習以為常!人口雖少,但活下來的都是強者!再者沒有定居點,打了就跑,你根本追不上,就算找到遊牧民族的老窩也就是一些破帳篷,沒有多少價值!所有秦始皇才要修長城,這仗沒法打!

二是戰爭目的不一樣!遊牧民族南下都是搶錢搶糧搶女人,個個跟打了雞血一樣興奮!都是爭先恐後!宋朝想著消滅遊牧民族,問題是連人家老窩在哪裡都不知道打個毛線!再說老婆孩子情人二奶私生子都還指望著自己養活,哪能去跟野蠻人拼命!

三是氣候,越往北冬天越冷,南方來的適應不了!所以自古北征成功極少!但是遊牧民族卻沒有這個問題,越往南越暖和,熱了大不了脫衣服,實在不行光膀子,冷不行!凍死個球蛋!

所以宋朝富而不強很正常!打不過遊牧民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