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會不會二世而亡?

史事春秋


小玥來回答:

可能朱允炆在位期間估計就得完。即使不亡於他叔叔,也難免亡於蒙古南下和農民起義。最好的局面,被蒙古人打崩之後,據長江變成一個新的南宋。

朱允炆不能說是一個廢物,但是他沒有什麼經驗,手底下倒是有能打的武將,但沒有靠譜的大臣。方孝孺黃子澄齊泰,忠臣倒是忠臣,但全是書呆子,搞學術還行,搞政治是純粹的廢物。王安石變法也是太過理想所以失敗,方孝孺這些人,連理想都是錯誤的理想,真折騰下去,王莽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朱元璋能給他留下,如同朱棣留給兒子的“三楊”內閣,那樣的名臣,那朱棣也沒什麼機會興風作浪的。可惜朱允炆沒有……

朱棣起兵的時候也就幾萬人,最後都贏了,真要是蒙古人幾萬鐵騎南下,朱允炆又把北邊能打的藩王都收拾了,那他拿什麼守家呢。徐輝祖倒是厲害,可是朝廷一群廢物,他一個人可撐不住一整個北方啊。


小玥歷史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冊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率軍打敗北元,聲望日隆,名列諸王之首。

建文帝即位後,朱棣不滿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因此發動了靖難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在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正式登基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號永樂。

朱棣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他徵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締造了一個永樂盛世,統治期間,經濟繁榮,國力大增。

既然朱棣如此厲害,很多人認為朱允炆過於平庸,因此有個設想,如果朱棣不造反成為皇帝的話,明朝是不是會二世而亡呢?

其實二世而亡這個設想有點過於神化朱棣了,但是對於朱允炆來說卻不公平,朱棣固然文治武功令很多皇帝相形見絀,但是朱允炆也並不是特別糟糕,雖然文治武功和自己的叔叔朱棣差的太遠,但是也並不是昏君。

朱元璋臨終前,秘密召見了駙馬都尉梅殷和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囑令他們齊心輔佐皇太孫朱允炆繼承帝位。

朱允炆繼承皇位以後,一改皇爺爺朱元璋時期的冷酷刑法,施行了一系列的寬政改革措施,不僅深得朝野支持,在百姓中也是贏得了一定民心的,他並不是不得民心。

朱允炆雖然實行仁政,但是他當時推行新政所倚重的主要大臣如黃子澄、齊泰、方孝孺等人,都是卻反政治軍事鬥爭的豐富經驗,因此一些改革措施自然脫離實際,有著理想主義色彩,有著弊端。

建文帝即位後,以燕王朱棣為首的藩王擁兵自重,建文帝採納了黃子澄等人削藩的建議,但是因為朱允炆的優柔寡斷,沒有果斷把削藩矛頭直指勢力強大的朱棣,給了朱棣反叛的機會和時間,以至於朱棣發動了靖難之役,取代了朱允炆的皇位。

也就是說,朱允炆當不成皇帝最重要的原因是朱棣的造反,而並不是因為他昏庸無道,導致民不聊生等,因此說朱棣不造反,明朝就會在朱允炆的時候而亡,對朱允炆是不公平的。

畢竟朱允炆也算一個好皇帝,他自幼熟讀儒家經書, 性情溫文爾雅,他在位期間增強了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嚴懲貪官,還改變了一些朱元璋在位期間的一些弊政,他衷心向往的是實行理想的仁政,也算可圈可點。

綜上所述,雖然朱棣在明朝諸位皇帝中,其豐功偉績無人能與之匹敵,但是朱允炆並算不上昏君,只是執政方式有點理想主義和偏於稚嫩,因此儘管朱棣不造反成為皇帝的話,明朝在朱允炆的統治下,不會導致二世而亡的悲劇。


小聰歷史客棧



漁樵之人W


朱允炆太年青了,少不經事!身邊也是一群書呆子,沒有治世之才!削藩這個事,在歷史上是僅次於開國的大事,風險極大。削藩沒有錯,但要看什麼時間幹,用什麼人幹?找什麼樣的理由?群眾基礎牢靠不牢靠?是個複雜的技術活!



黯然銷魂飯119


這個問題恕在下完全不能苟同。第一南京明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於朱元璋不是朱允炆。朱允炆的一切行為包括削藩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如果燕王不造反,明朝不會滅亡。因為沒有同時並存的對手。

南京明朝的滅亡根源在於朱元璋愚蠢的封藩政策和對於自己的一切過於自信。朱元璋在位時期封了二十幾個諸侯王,看上圖可以就可以明白朱允炆為什麼削藩,是因為不削藩國家就會一直處於中天懸劍之下,時刻處於危機之中。國家的全部大城市幾乎都在藩王的手中,而且藩王的實力一般會以國都為中心向外輻射,實際地盤幾乎已經佔了國家的三分之二。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分封就是對於自己的威望有自信,他確信自己的兒子不會反抗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和自己親手選擇的接班人。所以,當時的朱皇帝和周天子差不了多少,強敵環伺,虎視眈眈。有些諸侯王還擁有護衛,對於國家經濟上的負擔事實上一直很重,而且諸侯王手中的兵馬一直是國家的不穩定因素。這就導致朱允炆必然削藩,也不知道愚蠢自大的朱元璋在看到了燕王反叛並打敗了自己的接班人後會作何感想。

如果燕王不造反,那麼在全國境內外是不會有敵人敢於和中央政府對抗的。在歷史上地方在平穩時期打敗中央少之又少,諸王也明白除了朱棣深通兵法之外,其餘的人大多數是酒囊飯袋根本無力和中央抗衡。所以,國家當時採取的逐步削藩諸王的策略是合適的。而關外的北元朝廷剛剛被朱元璋趕回草原,正處於分裂之中,沒有共主帶領頂多只能和明朝在長城附近對峙拉鋸,根本不具有入侵中原的能力。所以,當時的國家內外除了燕王之外都沒有敵人,是根本不會滅亡的。


經典守望者


蟹邀。這問題挺有意思。其實朱允炆如果什麼都不做,哪怕是個吃喝玩樂之君。朱元璋留給他的遺產,也夠他揮霍幾代的。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就會像後來的崇禎,越努力,方向只會越反。

“建文削藩”導致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終朱允炆在掌握著絕對優勢的情況下,竟然不可思議地輸了,而且輸得非常慘。


最終自己也失蹤了,害的皇位最終歸了燕王一脈,自己的兒孫被囚禁,放出來連草麥都不分。

建文帝朱允炆為了鞏固皇權決定削藩,動作很大,但是沒有計劃,行事操切。僅建文元年(1399年)4月一個月,就立刻削掉了三個親王的爵位,並將他們廢為庶人。

但這事做得不但欺負人,缺乏道義,讓人抓把柄。比起朱棣“清君側,靖內難”的名義,實在站不住腳。這也就是傳說中的一手好牌,開局就打得稀碎。

本來完全可以採用更為溫和且巧妙的辦法。但是結果造成了湘王闔宮自焚;齊王被押解回京軟禁;代王被軟禁在封地。這種處理差異,你會發現其實朱允炆不但沒計劃,而且露怯。


按道理朱允炆身邊都是大儒,都是才子。歷史上那麼多例子,就算沒吃過豬肉,也應當見過豬跑。如果決定武力削藩,那直接快刀斬亂麻,直接拿點燕王、寧王、周王這些兵強馬壯的,別挑那些算柿子捏,打草驚蛇。

要麼乾脆再搞一次“推恩令”,反正朱允炆年紀比自己的幾個叔叔要年輕,不著急,看誰熬得過誰?

但是結果很悲劇,朱棣靖難的4年,朱棣自己都不敢回憶,朱允炆有太多次勝算的機會,卻莫名其妙被朱允炆自己放棄了。

朱棣打過揚州之後,朱允炆就徹底慌了,又是下罪己詔;又是號令天下勤王;又是派人出去募兵;還派朱棣堂姐慶成郡主,去求朱棣談判。所有事情證明朱允炆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


所以如果朱棣沒有發動“靖難”。朱允炆必然開始大刀闊斧地實現自己的“復古”的治國理想了。

理論是理論,現實是現實。很顯然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理想誰都有,但是沒有實現的手段和魄力,只會被反噬。朱允炆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朱棣即位以後,實際上他遇到的問題和朱允炆是一樣的。要鞏固皇權,必須削藩。

從削藩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就比朱允炆更適合當皇帝。他削藩分三步走。

第一步,欲取之必先與之。恢復了那些被建文削藩的藩王的爵位。建藩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棣不但遵守祖制,還對那些藩王有恩,道義上更是壓著建文一頭;

第二步,不斷敲打各個藩王,並殺雞儆猴。經常讓人告發各個藩王的犯的錯誤。但是朱棣也不直接懲罰你,只是偶爾罵一頓。但是事過三次,貶為庶民。齊王朱榑就是典型的例子。聰明的就交了兵權,相安無事,周王朱從就是如此。


第三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讓“靖難勳將”去到藩王屬地去接管軍事指揮權。並且下令藩王不得節制軍隊。並且對其護衛人數逐步削減。

至此藩王還是藩王,但是誰也沒有兵權了,誰也都折騰不起來了,削藩成功。

所以相比較下來,建文和朱棣之間差的不是目標,而是做事的途徑和方法論。



炒米視角


純屬多慮。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不會二世而亡的。因為朱元璋在明初實行了各種懲治腐敗、鼓勵生產、有利民生的政策,明朝已現勃勃生機。作為外患的北元基本滅亡,內部又開始了休養生息。而朱元璋選定的接班人建文皇帝,更是一位仁慈厚重的好人,還有一班較為廉潔清正的大臣輔佐。所以,在建文帝的領導下,明朝將進一步發展,不會出現極端的社會矛盾,顯然不會二世而亡。


胡山19


這個話題,可以很負責任的說,如果朱棣沒有造反,叫朱允炆安安穩穩的坐上了龍椅,那麼大明王朝,極有可能會成為繼秦朝與隋朝後,中國歷史上又一個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他絕對有把大明王朝糟蹋乾淨的本事!

因為建文帝朱允炆,這位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育的皇太孫,卻從來是一個拙劣的領導人。身為一個皇帝,他不具備半點領導人的素質!

這個素質有多差?可以參考一下,朱元璋駕崩後,朱允炆是怎樣不作不死,一步步把江山丟給朱棣的。好些後人都把這個鍋,砸到了朱元璋的腦袋上,認為是朱元璋生前對功臣宿將的瘋狂屠戮,導致朱允炆無人可用。但瞧瞧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人才團隊,就知道這是多厚的大禮:文有戰略強人卓敬,武將有防禦高手耿炳文,進攻更有大明第一騎兵戰悍將郭英。還有謀略家劉璟與徐輝祖,這樣的人才濟濟,哪裡是無人可用?簡直手握一把好牌!

可這一把好牌,又讓朱允炆打成什麼樣子了呢?全都視而不見,偏偏拿著幾個廢牌: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三年如一日的當寶貝寵。朱棣造反以前,那麼多可以提前解朱棣的機會,都在這三個廢牌的強烈反對聲裡不了了之。後來朱棣扯旗造反,也是這三位廢牌一頓鼓譟,推薦了又一個給朱棣送大禮的廢牌李景隆,戰場上一頓瞎指揮,百萬大軍都給敗光!

所以說,有這樣一種拙劣的用人眼光,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又能把明朝治理成什麼樣?細思極恐!

而更恐怖的,是朱允炆的性情,後人給朱允炆總結了很多優點,比如性情溫和禮賢下士等等,但是卻忽略了他一個重要的缺點:缺少一個領導人應有的襟懷。就是在朱棣造反的真定戰役裡,本來朱元璋留下輔佐朱允炆的大將耿炳文,已經把朱棣懟的寸步難行,只要明軍按照既定戰略打,朱棣連兩個月都沒法支撐,可關鍵時刻朱允炆頭腦發熱,覺得耿炳文贏的太慢,硬是換上了李景隆,然後大敗虧輸!

如果把朱允炆這輩子的所作所為,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禎比比,就發現這兩人的缺點,簡直像的好似雙胞胎。當然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朱允炆被篡位後,他信用的廢牌們,各個對他忠心耿耿。而崇禎上吊後,他信用的廢牌們,卻各個爭著賣身投靠。以這個意義說,朱允炆比崇禎還是強一些的。但毛病如此,放在當時社稷初建,周邊強敵環視的明王朝,如果沒有朱棣造反,大明這個江山,沒準就被朱允炆賠給別家做嫁衣裳了!



歪老溼


朱棣不造反對明朝是一件幸事,明朝更不會二世而亡。縱觀歷史,二世而亡的著名朝代有兩個,一個是秦朝,另一個是隋朝。而兩個朝代滅亡原因與他們的二世皇帝有很大的關係。秦二世暴虐,隋煬帝大頭症,兩個人相同的手法就是無休無止的壓榨百姓,所以最終推翻他們的都是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及趁勢而起的割據勢力。

因此,促使一個朝代滅亡有兩個至關重要的因素,一是社會環境,二是歷史背景。所謂社會環境就是百姓生活是否安寧富足,反之,如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那麼這個朝代的根基就不穩。歷史背景就是指這個朝代是建立在什麼樣的基礎之上,比如秦朝是在統一六國的基礎上建立,而隋朝是在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分裂時代的基礎上建立。兩朝代與其說統一,還不如說是舊勢力的一次緩存與迂迴。

所以,當上述兩個朝代走向衰落滅亡之際,割據政權愈演愈烈,而在他們各自身上都能看到前朝的影子。所以,秦朝與隋朝的滅亡都有舊勢力復辟的跡象。反觀明朝,上述兩個因素都不具備。

首先,從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朱允炆即位,明朝已經被朱元璋精心治理了三十餘年。特別是朱元璋貧苦的出身更懂得百姓的冷暖,因此朱元璋可以稱得上與百姓最貼心的皇帝,真正做到了‘愛民如子’。這樣一來,第一個不穩定因素被根除。

其次,朱元璋之所以風捲殘雲般推翻元朝,主要原因是元朝內部分裂及政府腐敗。元朝未期內部爭鬥最為慘烈,走馬燈似的更換皇帝,朝廷內部血腥陰暗。所以當北元勢力逃回漠北之後,只有四分五裂、苟延殘喘的份兒,沒有絲毫反撲明朝勇氣。反而如驚弓之鳥,惶惶不可終日,一聽到明朝出兵的風聲,立刻落荒而逃,銷聲匿跡。如此一來,第二個危險因素被杜絕。

另外,朱元璋之後的明朝需要的是一位守成之君,而不是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朱允炆恰好是前者,朱棣是後者。縱觀朱棣一生,五徵漠北,只有每一次是卓有成效的,其餘四次勞民傷財,徒勞無益。六下西洋,其真實的目的又讓人質疑,最終於國家又是一次不堪重負。因此,朱棣即位並不是大明之幸,而朱允炆的不幸是政治經驗的欠缺,但是他對明朝的發展是利好的。

感謝朋友的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如果朱棣沒有造反,朱允炆成功當上了皇帝,那麼大明王朝,極有可能成為繼秦朝與隋朝之後,第三個短命的王朝。以朱允炆平庸的能力,他不可能把大明王朝延續下去。

建文帝朱允炆,死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養的皇位繼承人,但他卻不具備半點領導人的素質!

朱元璋駕崩之後,朱允炆就開始走上了滅亡之路,他一步步把江山丟給了朱棣。很多人把這個結果,都歸於朱元璋,認為是朱元璋生前對功臣宿將的瘋狂屠殺,以至於朱允炆無人可用。但是,我們認真分析就可以發現朱元璋留給朱允炆的一大堆人才,可謂是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文有卓敬、劉璟、徐輝祖,武將有耿炳文、郭英,他們都是大明的精英,可謂是人才濟濟,簡直是手握一把好牌!

可惜朱允炆卻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他不但對這些人才視而不見,反而寵信奸臣,比如: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些人都是無能昏庸之人,反而受到朱允炆的重用。在這三個人的蠱惑下朱允炆開始大張旗鼓的削藩,後來朱允炆有重用李景隆,讓李景隆平叛朱棣,沒想到李景隆卻將百萬大軍都給敗光了!

更恐怖的是,朱允炆是一個性情中人,缺少一個領導人應有的襟懷。在真定戰役裡,本來大將耿炳文,已經把朱棣圍的寸步難行,只要朱允炆按照戰略部署行進,把朱棣連續圍上兩個月,朱棣肯定大敗,但是沒想到朱允炆卻半路換將,將耿炳文贏罷免,換上了李景隆,緊接著就是李景隆敗光了朱允炆的家底!

朱允炆和崇禎皇帝都是患了同一個毛病。當然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朱允炆被奪位後,他寵信的三個人,都對他是不離不棄。而崇禎則不然,他寵信的人,大部分都投靠了叛軍。從這裡來看,朱允炆還是比崇禎強一些的。但這無法改變朱允炆的命運,在當時大明社稷初建之時,周邊強敵虎視眈眈的看著大明王朝,如果朱棣不造反,大明社稷江山,沒準就敗在朱允炆的手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