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会不会二世而亡?

史事春秋


小玥来回答:

可能朱允炆在位期间估计就得完。即使不亡于他叔叔,也难免亡于蒙古南下和农民起义。最好的局面,被蒙古人打崩之后,据长江变成一个新的南宋。

朱允炆不能说是一个废物,但是他没有什么经验,手底下倒是有能打的武将,但没有靠谱的大臣。方孝孺黄子澄齐泰,忠臣倒是忠臣,但全是书呆子,搞学术还行,搞政治是纯粹的废物。王安石变法也是太过理想所以失败,方孝孺这些人,连理想都是错误的理想,真折腾下去,王莽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朱元璋能给他留下,如同朱棣留给儿子的“三杨”内阁,那样的名臣,那朱棣也没什么机会兴风作浪的。可惜朱允炆没有……

朱棣起兵的时候也就几万人,最后都赢了,真要是蒙古人几万铁骑南下,朱允炆又把北边能打的藩王都收拾了,那他拿什么守家呢。徐辉祖倒是厉害,可是朝廷一群废物,他一个人可撑不住一整个北方啊。


小玥历史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册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平,率军打败北元,声望日隆,名列诸王之首。

建文帝即位后,朱棣不满建文帝的削藩政策,因此发动了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南京,在1402年,朱棣攻破南京,正式登基成为明朝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他征漠北、平安南、通西洋、修大典、缔造了一个永乐盛世,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大增。

既然朱棣如此厉害,很多人认为朱允炆过于平庸,因此有个设想,如果朱棣不造反成为皇帝的话,明朝是不是会二世而亡呢?

其实二世而亡这个设想有点过于神化朱棣了,但是对于朱允炆来说却不公平,朱棣固然文治武功令很多皇帝相形见绌,但是朱允炆也并不是特别糟糕,虽然文治武功和自己的叔叔朱棣差的太远,但是也并不是昏君。

朱元璋临终前,秘密召见了驸马都尉梅殷和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嘱令他们齐心辅佐皇太孙朱允炆继承帝位。

朱允炆继承皇位以后,一改皇爷爷朱元璋时期的冷酷刑法,施行了一系列的宽政改革措施,不仅深得朝野支持,在百姓中也是赢得了一定民心的,他并不是不得民心。

朱允炆虽然实行仁政,但是他当时推行新政所倚重的主要大臣如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人,都是却反政治军事斗争的丰富经验,因此一些改革措施自然脱离实际,有着理想主义色彩,有着弊端。

建文帝即位后,以燕王朱棣为首的藩王拥兵自重,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等人削藩的建议,但是因为朱允炆的优柔寡断,没有果断把削藩矛头直指势力强大的朱棣,给了朱棣反叛的机会和时间,以至于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取代了朱允炆的皇位。

也就是说,朱允炆当不成皇帝最重要的原因是朱棣的造反,而并不是因为他昏庸无道,导致民不聊生等,因此说朱棣不造反,明朝就会在朱允炆的时候而亡,对朱允炆是不公平的。

毕竟朱允炆也算一个好皇帝,他自幼熟读儒家经书, 性情温文尔雅,他在位期间增强了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严惩贪官,还改变了一些朱元璋在位期间的一些弊政,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也算可圈可点。

综上所述,虽然朱棣在明朝诸位皇帝中,其丰功伟绩无人能与之匹敌,但是朱允炆并算不上昏君,只是执政方式有点理想主义和偏于稚嫩,因此尽管朱棣不造反成为皇帝的话,明朝在朱允炆的统治下,不会导致二世而亡的悲剧。


小聪历史客栈



渔樵之人W


朱允炆太年青了,少不经事!身边也是一群书呆子,没有治世之才!削藩这个事,在历史上是仅次于开国的大事,风险极大。削藩没有错,但要看什么时间干,用什么人干?找什么样的理由?群众基础牢靠不牢靠?是个复杂的技术活!



黯然销魂饭119


这个问题恕在下完全不能苟同。第一南京明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在于朱元璋不是朱允炆。朱允炆的一切行为包括削藩都是非常必要的。第二,如果燕王不造反,明朝不会灭亡。因为没有同时并存的对手。

南京明朝的灭亡根源在于朱元璋愚蠢的封藩政策和对于自己的一切过于自信。朱元璋在位时期封了二十几个诸侯王,看上图可以就可以明白朱允炆为什么削藩,是因为不削藩国家就会一直处于中天悬剑之下,时刻处于危机之中。国家的全部大城市几乎都在藩王的手中,而且藩王的实力一般会以国都为中心向外辐射,实际地盘几乎已经占了国家的三分之二。朱元璋之所以这么分封就是对于自己的威望有自信,他确信自己的儿子不会反抗自己一手建立的王朝和自己亲手选择的接班人。所以,当时的朱皇帝和周天子差不了多少,强敌环伺,虎视眈眈。有些诸侯王还拥有护卫,对于国家经济上的负担事实上一直很重,而且诸侯王手中的兵马一直是国家的不稳定因素。这就导致朱允炆必然削藩,也不知道愚蠢自大的朱元璋在看到了燕王反叛并打败了自己的接班人后会作何感想。

如果燕王不造反,那么在全国境内外是不会有敌人敢于和中央政府对抗的。在历史上地方在平稳时期打败中央少之又少,诸王也明白除了朱棣深通兵法之外,其余的人大多数是酒囊饭袋根本无力和中央抗衡。所以,国家当时采取的逐步削藩诸王的策略是合适的。而关外的北元朝廷刚刚被朱元璋赶回草原,正处于分裂之中,没有共主带领顶多只能和明朝在长城附近对峙拉锯,根本不具有入侵中原的能力。所以,当时的国家内外除了燕王之外都没有敌人,是根本不会灭亡的。


经典守望者


蟹邀。这问题挺有意思。其实朱允炆如果什么都不做,哪怕是个吃喝玩乐之君。朱元璋留给他的遗产,也够他挥霍几代的。但是如果有想法,那就会像后来的崇祯,越努力,方向只会越反。

“建文削藩”导致了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最终朱允炆在掌握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不可思议地输了,而且输得非常惨。


最终自己也失踪了,害的皇位最终归了燕王一脉,自己的儿孙被囚禁,放出来连草麦都不分。

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决定削藩,动作很大,但是没有计划,行事操切。仅建文元年(1399年)4月一个月,就立刻削掉了三个亲王的爵位,并将他们废为庶人。

但这事做得不但欺负人,缺乏道义,让人抓把柄。比起朱棣“清君侧,靖内难”的名义,实在站不住脚。这也就是传说中的一手好牌,开局就打得稀碎。

本来完全可以采用更为温和且巧妙的办法。但是结果造成了湘王阖宫自焚;齐王被押解回京软禁;代王被软禁在封地。这种处理差异,你会发现其实朱允炆不但没计划,而且露怯。


按道理朱允炆身边都是大儒,都是才子。历史上那么多例子,就算没吃过猪肉,也应当见过猪跑。如果决定武力削藩,那直接快刀斩乱麻,直接拿点燕王、宁王、周王这些兵强马壮的,别挑那些算柿子捏,打草惊蛇。

要么干脆再搞一次“推恩令”,反正朱允炆年纪比自己的几个叔叔要年轻,不着急,看谁熬得过谁?

但是结果很悲剧,朱棣靖难的4年,朱棣自己都不敢回忆,朱允炆有太多次胜算的机会,却莫名其妙被朱允炆自己放弃了。

朱棣打过扬州之后,朱允炆就彻底慌了,又是下罪己诏;又是号令天下勤王;又是派人出去募兵;还派朱棣堂姐庆成郡主,去求朱棣谈判。所有事情证明朱允炆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所以如果朱棣没有发动“靖难”。朱允炆必然开始大刀阔斧地实现自己的“复古”的治国理想了。

理论是理论,现实是现实。很显然朱允炆不是朱元璋,理想谁都有,但是没有实现的手段和魄力,只会被反噬。朱允炆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朱棣即位以后,实际上他遇到的问题和朱允炆是一样的。要巩固皇权,必须削藩。

从削藩这件事情上,就可以看出朱棣就比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他削藩分三步走。

第一步,欲取之必先与之。恢复了那些被建文削藩的藩王的爵位。建藩是朱元璋的意思,所以朱棣不但遵守祖制,还对那些藩王有恩,道义上更是压着建文一头;

第二步,不断敲打各个藩王,并杀鸡儆猴。经常让人告发各个藩王的犯的错误。但是朱棣也不直接惩罚你,只是偶尔骂一顿。但是事过三次,贬为庶民。齐王朱榑就是典型的例子。聪明的就交了兵权,相安无事,周王朱从就是如此。


第三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让“靖难勋将”去到藩王属地去接管军事指挥权。并且下令藩王不得节制军队。并且对其护卫人数逐步削减。

至此藩王还是藩王,但是谁也没有兵权了,谁也都折腾不起来了,削藩成功。

所以相比较下来,建文和朱棣之间差的不是目标,而是做事的途径和方法论。



炒米视角


纯属多虑。如果朱棣不造反,明朝不会二世而亡的。因为朱元璋在明初实行了各种惩治腐败、鼓励生产、有利民生的政策,明朝已现勃勃生机。作为外患的北元基本灭亡,内部又开始了休养生息。而朱元璋选定的接班人建文皇帝,更是一位仁慈厚重的好人,还有一班较为廉洁清正的大臣辅佐。所以,在建文帝的领导下,明朝将进一步发展,不会出现极端的社会矛盾,显然不会二世而亡。


胡山19


这个话题,可以很负责任的说,如果朱棣没有造反,叫朱允炆安安稳稳的坐上了龙椅,那么大明王朝,极有可能会成为继秦朝与隋朝后,中国历史上又一个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以朱允炆的能力,他绝对有把大明王朝糟蹋干净的本事!

因为建文帝朱允炆,这位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育的皇太孙,却从来是一个拙劣的领导人。身为一个皇帝,他不具备半点领导人的素质!

这个素质有多差?可以参考一下,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是怎样不作不死,一步步把江山丢给朱棣的。好些后人都把这个锅,砸到了朱元璋的脑袋上,认为是朱元璋生前对功臣宿将的疯狂屠戮,导致朱允炆无人可用。但瞧瞧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人才团队,就知道这是多厚的大礼:文有战略强人卓敬,武将有防御高手耿炳文,进攻更有大明第一骑兵战悍将郭英。还有谋略家刘璟与徐辉祖,这样的人才济济,哪里是无人可用?简直手握一把好牌!

可这一把好牌,又让朱允炆打成什么样子了呢?全都视而不见,偏偏拿着几个废牌:齐泰,黄子澄,方孝孺,三年如一日的当宝贝宠。朱棣造反以前,那么多可以提前解朱棣的机会,都在这三个废牌的强烈反对声里不了了之。后来朱棣扯旗造反,也是这三位废牌一顿鼓噪,推荐了又一个给朱棣送大礼的废牌李景隆,战场上一顿瞎指挥,百万大军都给败光!

所以说,有这样一种拙劣的用人眼光,就算朱棣不造反,朱允炆又能把明朝治理成什么样?细思极恐!

而更恐怖的,是朱允炆的性情,后人给朱允炆总结了很多优点,比如性情温和礼贤下士等等,但是却忽略了他一个重要的缺点:缺少一个领导人应有的襟怀。就是在朱棣造反的真定战役里,本来朱元璋留下辅佐朱允炆的大将耿炳文,已经把朱棣怼的寸步难行,只要明军按照既定战略打,朱棣连两个月都没法支撑,可关键时刻朱允炆头脑发热,觉得耿炳文赢的太慢,硬是换上了李景隆,然后大败亏输!

如果把朱允炆这辈子的所作所为,和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比比,就发现这两人的缺点,简直像的好似双胞胎。当然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朱允炆被篡位后,他信用的废牌们,各个对他忠心耿耿。而崇祯上吊后,他信用的废牌们,却各个争着卖身投靠。以这个意义说,朱允炆比崇祯还是强一些的。但毛病如此,放在当时社稷初建,周边强敌环视的明王朝,如果没有朱棣造反,大明这个江山,没准就被朱允炆赔给别家做嫁衣裳了!



歪老湿


朱棣不造反对明朝是一件幸事,明朝更不会二世而亡。纵观历史,二世而亡的著名朝代有两个,一个是秦朝,另一个是隋朝。而两个朝代灭亡原因与他们的二世皇帝有很大的关系。秦二世暴虐,隋炀帝大头症,两个人相同的手法就是无休无止的压榨百姓,所以最终推翻他们的都是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及趁势而起的割据势力。

因此,促使一个朝代灭亡有两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一是社会环境,二是历史背景。所谓社会环境就是百姓生活是否安宁富足,反之,如果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那么这个朝代的根基就不稳。历史背景就是指这个朝代是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之上,比如秦朝是在统一六国的基础上建立,而隋朝是在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分裂时代的基础上建立。两朝代与其说统一,还不如说是旧势力的一次缓存与迂回。

所以,当上述两个朝代走向衰落灭亡之际,割据政权愈演愈烈,而在他们各自身上都能看到前朝的影子。所以,秦朝与隋朝的灭亡都有旧势力复辟的迹象。反观明朝,上述两个因素都不具备。

首先,从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到朱允炆即位,明朝已经被朱元璋精心治理了三十余年。特别是朱元璋贫苦的出身更懂得百姓的冷暖,因此朱元璋可以称得上与百姓最贴心的皇帝,真正做到了‘爱民如子’。这样一来,第一个不稳定因素被根除。

其次,朱元璋之所以风卷残云般推翻元朝,主要原因是元朝内部分裂及政府腐败。元朝未期内部争斗最为惨烈,走马灯似的更换皇帝,朝廷内部血腥阴暗。所以当北元势力逃回漠北之后,只有四分五裂、苟延残喘的份儿,没有丝毫反扑明朝勇气。反而如惊弓之鸟,惶惶不可终日,一听到明朝出兵的风声,立刻落荒而逃,销声匿迹。如此一来,第二个危险因素被杜绝。

另外,朱元璋之后的明朝需要的是一位守成之君,而不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朱允炆恰好是前者,朱棣是后者。纵观朱棣一生,五征漠北,只有每一次是卓有成效的,其余四次劳民伤财,徒劳无益。六下西洋,其真实的目的又让人质疑,最终于国家又是一次不堪重负。因此,朱棣即位并不是大明之幸,而朱允炆的不幸是政治经验的欠缺,但是他对明朝的发展是利好的。

感谢朋友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如果朱棣没有造反,朱允炆成功当上了皇帝,那么大明王朝,极有可能成为继秦朝与隋朝之后,第三个短命的王朝。以朱允炆平庸的能力,他不可能把大明王朝延续下去。

建文帝朱允炆,死明太祖朱元璋生前苦心培养的皇位继承人,但他却不具备半点领导人的素质!

朱元璋驾崩之后,朱允炆就开始走上了灭亡之路,他一步步把江山丢给了朱棣。很多人把这个结果,都归于朱元璋,认为是朱元璋生前对功臣宿将的疯狂屠杀,以至于朱允炆无人可用。但是,我们认真分析就可以发现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一大堆人才,可谓是朱元璋的良苦用心:文有卓敬、刘璟、徐辉祖,武将有耿炳文、郭英,他们都是大明的精英,可谓是人才济济,简直是手握一把好牌!

可惜朱允炆却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烂。他不但对这些人才视而不见,反而宠信奸臣,比如:齐泰,黄子澄,方孝孺,这些人都是无能昏庸之人,反而受到朱允炆的重用。在这三个人的蛊惑下朱允炆开始大张旗鼓的削藩,后来朱允炆有重用李景隆,让李景隆平叛朱棣,没想到李景隆却将百万大军都给败光了!

更恐怖的是,朱允炆是一个性情中人,缺少一个领导人应有的襟怀。在真定战役里,本来大将耿炳文,已经把朱棣围的寸步难行,只要朱允炆按照战略部署行进,把朱棣连续围上两个月,朱棣肯定大败,但是没想到朱允炆却半路换将,将耿炳文赢罢免,换上了李景隆,紧接着就是李景隆败光了朱允炆的家底!

朱允炆和崇祯皇帝都是患了同一个毛病。当然唯一可以欣慰的是,朱允炆被夺位后,他宠信的三个人,都对他是不离不弃。而崇祯则不然,他宠信的人,大部分都投靠了叛军。从这里来看,朱允炆还是比崇祯强一些的。但这无法改变朱允炆的命运,在当时大明社稷初建之时,周边强敌虎视眈眈的看着大明王朝,如果朱棣不造反,大明社稷江山,没准就败在朱允炆的手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