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为什么在日本宣布投降后,还要出兵占领千岛群岛,斯大林这样做目的是什么呢?

有挡CVT变速箱发明人


就算日本投降也要穷追猛打!斯大林的战略眼光令俄罗斯至今得利。一般来说,当一个国家在一场全面战争中失败并宣告投降之后,战争似乎是没有必要继续打下去了,只需要接受投降并结束战争即可。然而,二战结束之前的苏联却是一个例外,经过日本军队已经宣告投降,但是苏联还是不停地进攻,苏联军队甚至刻意不收日本的投降书尽量让部队再打一会。虽然这样的行动看起来毫无必要,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正是斯大林的战略眼光让后来的俄罗斯都得到了益处。

二战末期,日本已经是独木难支陷入了绝境,而此时的苏联为了获取利益,主动撕毁日苏的和平协议,对日本军队发动大规模攻击。8月9日开始到8月15日日本投降,苏联军队能够进行的交战时间其实只有6天,看起来苏联不会取得太大的成果。但是苏联军队的闪电袭击把日军打得可谓是一溃千里,位于中国大陆的关东军土崩瓦解,苏军几乎是旁若无人地前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而苏联军队按照斯大林的命令尽可能进攻,拖延收到日本投降的时间。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苏联的行动为他们的后世留下了重要的遗产。

1945年8月18日,那是日本投降之后的三天,按理说一切军事行动都应该结束,但是此刻苏联发动了对日本南千岛群岛的进攻作战。战争过程不用多说,虽然日军进行抵抗但是他们不是强大的苏联红军的对手。经过3天鏖战,南千岛群岛归入苏联手中。虽然苏军的伤亡由于战地指挥官的素质不足,居然要比日军还多出一半,但是此次进攻造成了一个历史问题,那就是南千岛群岛归属问题。

按照日本人的想法,投降之后战争就已经结束,但是按照苏联人的说法, 南千岛群岛进攻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部分。换句话说,苏联夺下的南千岛群岛应该按照二战胜利成果来定义,自然这个成果是不会让给日本的。时至今日,南千岛群岛一直被苏联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变成了俄罗斯民族手中的一张重要的牌。

从今天的情况看,南千岛群岛对俄罗斯和日本的意义都是重大的。一方面,岛屿资源以及附近专属经济区都是非常可观的,控制这里非常有价值。另一方面,这里变成了俄罗斯的一道屏障,直戳太平洋的日本腹地。有了这里,后方的鄂霍次克海因此成为俄罗斯实际上的内海,后方的俄罗斯军事基地,包括一个核潜艇基地都得到了保护。而俄罗斯也借助此地,把军事预警装备前置,为自己的预警系统增添了一道保障。

可以说,这是俄罗斯在太平洋取得对日本海上优势的一个关键要地。而如果不是斯大林当时深谋远虑命令苏联军队继续战斗,俄罗斯今天就不会有这个战果了。


科罗廖夫


斯大林,这个格鲁吉亚农夫出身的人,确实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玩弄偷天换日的本事令人叹为观止,居然一度蒙蔽了美国人。

在日本刚吃完人类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之后,当局者曾抱着斯大林出面调停战争的幻想彻底破灭了,一百五十多万苏联红军在斯大林的一声号令下,趁日本倒下之际兵分三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已经成破鼓皇军。

斯大林和罗斯福及丘吉尔在雅尔塔会议间,对日作战已经做了明确的分工,苏联负责歼灭东北的关东军,而美国负责进攻日本本土。但是,对于朝鲜半岛的日军,到底由谁负责并没有做出明确分工。

当苏联红军顺利进入北朝鲜并占领了平壤后,立即乘势南下。而此时的日本内阁已经传出了接受无条件投降的消息,无法抽出兵力进入南朝鲜的美国这下子开始着急了,担心苏联独占朝鲜后会危及到美国在远东的利益。

于是病急乱投医,美国决定向斯大林作出提议,规定苏军负责“三八线”以北,美军负责“三八线”以南,分别处理日军战事问题。但是,“三八线”以北的战线的长度美国并没有做出明确的界限。而一个国家的主权至此被美苏分割成了两半,也为日后的朝鲜战争埋下了伏笔。

令美国没想到的是,斯大林并没有耍性子,毫不犹豫地接受了美国以“三八线”作为双方分界线的单方提议,心想着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到时候你美国可别出尔反尔。

斯大林认为,如果按照美国的提议,实际上三八线向东延伸过去不仅包括了日本的千岛群岛,而且还包括了日本本土北海道及福岛等一大批日本国土,都划到了“三八线”以北地区下,斯大林可以说捡了个大便宜。

就在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凌晨,斯大林命令苏军尽快将苏联为数不多的出海口千岛群岛拿下,虽然在雅尔塔会议上已经千岛群岛作为了苏联对日作战的交换条件,但是肉迟迟未到口,斯大林只能亲自来摘,只不过吃相有点不雅而已。苏联在日本签字投降的前一天就拿下了千岛群岛,得寸进尺的斯大林立即命令部队迅速进驻日本北海道,并派人与驻日盟军最高总司令麦克阿瑟接触。

但是令斯大林没想到的是,感觉被斯大林的耍了的美国提出的单方提议突然反悔了,决不允许苏军登陆日本本土以重蹈德国之覆辙,麦克阿瑟不惜动用武力,以强硬的口吻回绝了斯大林登陆日本本土的计划,斯大林只好命令已经满载而归的苏军返回了千岛群岛。


赛门之略


这是个有趣而且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知道,在日本的无条件投降后,苏联随后却用大军拿下了日本北方四岛,那么为什么苏联还要对此时的日本下手呢?结果当然是有原因的。

协议之内

1945年2月,日本战败前,苏美英三国为了报复日本,就在《雅尔塔协定》中规定,整个千岛群岛,包括择捉、国后、色丹和齿舞群岛,都划归苏联。



然而日本不愿意出让千岛群岛,他们在岛上调派了8万兵力防守,其中占守岛的日本军队多达2.3万人,苏联当然也不会将煮熟的鸭子再还回去,只能选择出动武力夺取,不给日本遏制自己的机会。而此时苏联作为世界霸主之一,有得到了其他霸主的认可,自然就不用顾及一个战败的日本什么了。



位置重要

我们其实看下地图不难发现,北方四岛,可以说是一个重要的咽喉之地了,日本基本上只要扼制了北方四岛,那么苏联可以说是被阻隔了内陆与太平洋的交流,所以北方四岛对苏联十分重要。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有更多想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进行进一步讨论。


蘑菇雅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在德国崩溃以后,日本失败已经是必然。

下面就是最后的收官之战。

早在德国崩溃时,美苏就已经开始了对欧洲的争夺。

苏联为了不让德国对英美突然投降,不惜代价抢先猛攻柏林,最终伤亡高达30多万。

其实,以当时柏林情况来看,粮食弹药奇缺,只要苏军围而不攻,希特勒也支持不了多久,最终还是会投降。

这边日本成为唯一敌人后,美苏当然会故技重施,抢夺东亚的利益。

当时日本的地盘也不算小,除了占据了整个东南亚,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很多地区外,日本在东亚也很有地盘。

日本当时控制了中国的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主力杀入关内,已经占领了大片中国内陆领土。

同时,台湾早就割让给日本,朝鲜也被日本吞并。

在日俄战争期间,日本吞掉了整个库页岛,扫清了沙俄的势力。

至于苏联对东亚的争夺,我们就不铺开说了。

在美国投下第二颗原子弹时,苏军怕日本会突然对美国投降,才出兵攻打关东军,杀入东北,时间是8月9日。众所周知,日本在8月15日就投降了,也就是说苏联是在日本投降前6天,才进攻东北的。

实际上,早在8月10日,日本就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并且发了广播。只是由于军方一些人不愿意投降,这才拖延了几天。

也就是说,苏军进攻中国东北仅仅1天,日本实际已经投降。

更夸张的是,日本攻打南千岛群岛,也就是日本北方四岛,是在8月18日,也就是日本宣布投降3天以后。

北方四岛对于日俄都有相当重大的意义。

如果俄国控制北方四岛,就距离日本近在咫尺,对日本保持强大的战略压力。

其中的诸如国后岛之内,距离日本北海道只有二三十公里。在这里哪怕部署火箭炮,都可以打击日本。

只要俄国控制了北方四岛,日本在战略上就极为不利,等于被敌人逼到了眼皮下。

这也是为什么俄国无论如何不归还北方四岛的原因。

根据美苏的协定,北方四岛属于苏联势力范围,美国不会去占领。

但日本8月15日宣布投降以后,北方四岛日军并不愿意向苏军缴械,而希望接受美军的受降。

苏联认为不能再等,不然北方四岛可能会被美军占领,在18日发动了猛攻。

占守岛的日军做出激烈抵抗,双方激战到21日。日本政府已经宣布投降,无法支援北方四岛的作战,并且占守岛日军无条件投降。由此,苏军才占领占守岛,随后占领其余三岛,日军没有再抵抗。

在占守岛的激战中,日军伤亡1018人,苏军伤亡1567人,后者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

说通俗点,苏军其实也是来摘桃子的。明知道日军已经投降,苏军还出兵攻打,因为他知道一定会赢。


萨沙


首先需要更正一下,不是南千岛群岛而是南萨哈林岛(即库页岛)和千岛群岛。

萨哈林岛南北长900多公里,面积约7.8万平方公里。由于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所以一分为二,北纬50度线是苏方与日本的分界线,大体上将该岛分为两个相等的部分,日方将南萨哈林岛称之为桦太岛。

日本在十七世纪时就已发现并开始经营千岛群岛。十八世纪后沙俄的势力开始扩张到千岛群岛。1855年根据日俄双方在下田签定的《日俄友好条约》规定,择捉岛和得抚岛之间为两国在千岛群岛的边界(这里也是传统的南千岛群岛和北千岛群岛的分界线)。1875年,日俄又签署了《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规定库页岛全归俄国,而千岛群岛全归日本。

随着日本对千岛群岛的开发,其战略地位也开始逐步凸显。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在千岛群岛不断扩充兵力和兴建军事设施,更是使苏联感到了一种潜在的威胁(千岛群岛北端的占守岛和堪察加半岛的洛帕特卡角仅隔6.5海里宽的千岛第一海峡)。因此,为了打通苏联远东进出太平洋的出口,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坚持将千岛群岛划归苏联。(其实最初美国是不赞成将整个千岛群岛划归苏联的,在1944年12月28日的“美国关于千岛群岛领土问题的备忘录”中美国提出将南千岛群岛还是保留为日本所有,而将北千岛群岛置于国际托管之下)最终,美方还是作出了让步,这一条作为苏军参加对日作战的先决条件之一被写进了1945年2月11日签定的雅尔塔协定: “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在德国投降及欧洲战争结束后的两个月或三个月

内苏联将参加同盟国方面对日本作战,其条件为: ..........

(三)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

在远东战役中,苏军先后发起南萨哈林岛战役和千岛群岛战役。

南萨哈林岛战役主要出动了步兵第75师和北太平洋区舰队,8月11-8月25日战役中俘虏日军1.8万余人。

8月31日22时,苏军登陆部队司令格涅奇科少将宣布千岛群岛北部的战斗行动结束。苏军在千岛群岛北部的战役中共俘虏日军30442人,缴获步枪20108支,机枪923挺,火炮和迫击炮303门,坦克60辆等技术装备。

8月28日—9月1日,北太平洋区舰队(司令安东诺夫海军中将)的舰艇运送登陆部队(隶属于步兵第113旅,这些部队刚参加了南萨哈林岛战役)在千岛群岛南部诸岛(不包括色丹岛和齿舞群岛)登陆。在千岛群岛南部诸岛苏军共俘虏日军约24000人。根据已解密的苏联中央海军档案馆保存的档案记载,苏军完成占领千岛群岛南部的战役是在日本正式投降后的1945年8月28日到9月5日之间进行的,其中苏军占领色丹岛和齿舞群岛是在9月3日-日本签定无条件投降书之后进行的。因为对于苏联来说,这个属于条约规定的自身势力范围,不去夺取的话担心会落入别人之手。

9月1日,苏军远东总司令部公布在千岛登陆作战完毕。苏联新闻播报道:“我军和舰队的军舰夺取了库纳施尔岛,并从日军手中解放了全部千岛群岛。我们的祖国重新收复了自古以来的俄罗斯领土。从此以后,这些俄罗斯领土将成为太平洋上我国远东边境的可靠前哨”。

夺取千岛群岛对于苏联而言,改善了苏联舰艇向外洋的出口问题,并使之“成为苏联的防御基地和从鄂霍茨克海远航太平洋的大门”。苏军在占领了千岛群岛和南库页岛后,甚至一度还想乘机夺取北海道,以巩固苏联舰艇在宗谷,根室两海峡自由航行的地位。不过遭到了美国的强烈反对,才最终作罢。


荣华之武器堂


所有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是为了利益。

1945年8月,日本人投降,这宣告着日本所有的侵略行动告一段落。

明知日本人投降了,斯大林的队伍却继续出兵攻占千岛群岛,斯大林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行动?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从头开始讲起。

千岛群岛的前世和今生

这是一个很久远的故事,故事中的三方是,日本、俄国和千岛群岛部落。

古时侯,如果日子能过得去,谁都希望在大陆上生活,毕竟在岛屿生活的风险较大。日本这个岛国,也曾经无数次的想侵入中华大地,但久未如愿。

而很早时期,从日本本土岛上有些人漂流外面去讨生活,结果一不小心,千岛群岛成了日本飘荡在外的人的落脚地。但,这个地方,早期并没有政府介入,属于化外之地,属于无政府状态。

十八世纪初期,俄国人来了,俄国人强势攻岛,和岛上的土著们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结果不难猜,俄国人控制了千岛群岛,但并没有派兵进入,只是例行管理,并且进行收税。

慢慢地,日本政府也反应过来了,感觉这不是事啊,自己家门口的岛,被俄国人占;自己国家流落外地的百姓,竟然被俄国人欺负。于是,日本人开始正式介入千岛群岛的争夺。于此同时,日本人和俄罗斯对于库页岛也开始争夺。

1854年,日本和俄国第一次签订边境协议,库页岛先进行搁置,对于千岛群岛的解决方案是:北千岛群岛归俄国,南千岛群岛(北方四岛)归日本。

过了二十年,日本渐渐崛起,开始争取更大利益,对库页岛竟然垂涎三尺,于是,俄国和日本第二次协定,千岛群岛全归日本,库页岛归俄国。看起来,边界问题没争议了。

但是,1905年的日俄战争,俄国败了,日本将边界线全力向北推进。俄国很无奈,同意北纬50度以南的库页岛部分归日本。

而日本是贪得无厌的,在1918年俄国内战之时,直接占领全部的库页岛,这笔账俄国人一直记着。在苏联地努力下,日本人1925年同意回到库页岛南部,把库页岛北边区域继续交给俄国人,但条件是:库页岛北部的石油开发权,日本要占50%。除此之外,库页岛北部的煤炭开发权,日本也要占一定比例。

此时,苏联人刚开始崛起,所以再次同意了。

但,这股火,斯大林一直压着。

二战日本投降时,斯大林继续攻占千岛群岛,意思很明显

斯大林对于小日本是有意见的,因为从十九世纪初期开始,日本把俄国人从南千岛群岛赶到了北千岛群岛,然后从北千岛群岛赶到了库页岛北部,然后又占领了库页岛北部。可以说,日本人贪得无厌,步步紧逼,不断蚕食俄国人曾占领的土地。


二战前,苏联和美英等国签订了《雅尔塔协定》,约定一起“干他娘的日本”,对苏联的承诺是:事成之后,将整个千岛群岛交给苏联。

在1945年8月6日,美国向日本投出了原子弹。斯大林在8月8日,指挥大军一路南下,去收拾关东军。因为原子弹造成的巨大影响,让日本人开始考虑投降事宜,日本高层对战事没有那么坚决了。再加上日本开启了对东南亚全面的战争,日本关东军因为分兵出去了一部分,其实力也大受影响。于是,苏军一路攻城略地,日军溃不成军。

到了朝鲜半岛时,美国人提出了看法,北纬38度以北,苏联可以受降并控制。其实,美国看的是朝鲜半岛,不能让苏联把朝鲜半岛全部占了。

苏联人快,美国人太慢,离朝鲜半岛还很远。但,斯大林爽快答应了美国的要求,绝不过38线。斯大林看见了什么?看见了北纬38度的延伸,往东延伸,日本就被分割。这样的话,不仅千岛群岛全归了苏联,日本北部一些区域也归了苏联。

斯大林下了命令,让朝鲜半岛的苏军停了,并开始安排军马进攻千岛群岛。收复北千岛群岛不太顺利,日本人很顽强。在收到天皇已经投降,并且希望所有日军停战时,北千岛群岛的守军们投降了。收复南千岛群岛时,日本岛上的军队基本不抵抗了。南千岛群岛最大岛屿择捉岛上的1.3万日军顺利投降。

斯大林松了一口气,总算把千岛群岛全部拿下了,如果日本人顽强抵抗,或者苏军行动迟缓一些,不见得就能顺利收回。

按斯大林的意思,要继续南下,登陆日本本土岛屿。此时,美国的指令又来了,千岛群岛收了就可以了,日本本土谁都别上,这个岛国不分割了。

斯大林一代强人,听到美国的指令后,犹豫再三,还是停了,于是日本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否则,日本岛可能也像朝鲜半岛一样,是两个国家,一个后面是美国,一个后面是苏联。

日本人对北方四岛的期盼

二战后,日本是战败国,实在没有实力做一些抗争。

其实,《雅尔塔协定》里规定千岛群岛归苏联,是盟国的单方面协定,日本并没有表示同意。在日本稳定后,一直想要回北方四岛(南千岛群岛),苏联人当然是不给的。

日本人很坚持,一直要。不过有意思的是,看地图可以发现,北方四岛中的两座岛离日本非常近,难怪日本人一直想要呢。

苏联人不给北方四岛,到俄罗斯人了,还是不给。

安倍等人长期“要北方四岛”,这实在太烦人了,于是,普京曾经做出了让步,同意把离日本较近的两个占四岛总面积7%的小岛,准备还给日本。同时提出条件,日本必须放弃对另两个大岛的主权。日本做不到,于是此事也不了了之了。

总体来看,当年斯大林在已知日本人投降的情况下,还快速攻占北方四岛,目的是为了达到“既成事实”,不出现其它的意外,此所谓“落袋为安”。


蓝风破晓


目的当然是伸张正义,顺便报个仇!

1945年8月9日零时10分,苏联红军480架轰炸机在1000架歼击机的配合下,袭击了日本关东军在东北的所有机场,夺取了远东战役的制空权。随后,苏联150多万大军分4路越过中苏、中蒙边境,在宽达4000多公里的正面向盘踞东北的关东军发动全线进攻。同时,苏太平洋舰队也先后在朝鲜北部、千岛群岛登陆,协同陆军作战。

关东军自1905年日俄战争后开始“经营”东北,1931年九一八事变鲸吞东北后迅速膨胀,巅峰时期兵力高达120多万人,号称“皇军之花”。但从1943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太平洋战争的不断溃败,日本大本营陆续从关东军抽调兵力和大批作战物资增援南方岛屿,导致关东军越来越虚。

到苏联进攻前,关东军虽有70余万人,但至少25万是当地临时征召的日本侨民,不仅缺乏训练,更缺乏武器。在苏军发动远东战役的第一周时间里,关东军被击毙8.3万人,被俘59.4万人,随后被拉到西伯利亚当苦力,关东军在东北苦心孤诣构筑的防线瞬间灰飞烟灭。

关东军的覆灭,彻底断送了日本想要在东北负隅顽抗的幻想,加上美国两颗原子弹的巨大威慑,裕仁天皇终于决定在8月15日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落下帷幕。

但是,裕仁天皇的投降并没有阻挡苏军推进的脚步,由于此时的部分关东军没有接到放下武器投降的命令,所以依然在负隅顽抗。

不过在苏军强大的攻势下,这些反抗注定徒劳无功。8月18日,关东军司令官山田乙三下令向苏军投降。8月20日,根据苏军命令,关东军开始向苏军缴械投降。至8月30日,关东军全部被解除武装,苏军占领了整个东北、朝鲜北部、千岛群岛及南千岛群岛,取得了极其辉煌的胜利。

从整个远东战役的发展来看,斯大林之所以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依然继续进攻直至夺取南千岛群岛,静夜史认为除了关东军的负隅顽抗,还有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1、苏联的复仇心切

1917年十月革命后,俄国虽然走上了共产主义道路,但并不意味着和之前的沙俄划清了界限,最典型的证明就是其后的苏俄几乎完全继承了沙俄的领土。

所以,沙俄的仇恨,也一并被后来的苏联所继承。

从1582年第一批哥萨克越过乌拉尔山开始,沙俄在西伯利亚的扩张就始终没有停止过,除了和中亚的准噶尔汗国、东亚的大清帝国激烈交锋,从18世纪下半叶开始,沙俄在太平洋南下的过程中与北上的日本产生了激烈冲突,双方在库页岛及千岛群岛区域进行了疯狂争夺。

经过100多年的一系列较量,两国于1875年5月7日签订《桦太千岛交换条约》,沙俄承认日本对千岛群岛的主权,日本则承认库页岛归沙俄所有。

随后在1904年的日俄战争中,日本占领库页岛全境。1905年日俄停战后,双方以北纬50度线平分库页岛。

对于沙俄而言,日俄战争的惨败,不仅意味着丢了半个库页岛,不得不灰溜溜地退出东北,更意味着苦心孤诣的“黄俄罗斯”计划基本破产,沙俄在远东的利益受到致命打击。

不仅如此,作为第一个被黄种人击败的列强,虽然此战沙俄没有赔款,但却在国际社会颜面扫地,加剧了沙俄的社会矛盾,加速了帝国的崩溃。

所以,这笔账,斯大林一直记着。在斯大林于8月15日发表的《告苏联人民书》中,不仅痛斥了日本侵略者对美苏中英等同盟国造成的巨大伤害,还表明苏联红军出兵是“有账和日本人算”。

在斯大林眼中,苏联至少有三笔账需要跟日本人算,分别是1904年的日俄战争、1918年日本对十月革命的干涉以及1938年到1939年苏军和关东军的一系列冲突,尤其是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战役。但相比之下,日俄战争作为俄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包括斯大林在内的任何苏联人都耿耿于怀。

所谓“君子报仇,四十年不晚”,苏军最终还是将日本彻底打倒在地,夺回了在以往冲突尤其是日俄战争中失去的所有土地。

2、苏联的跑马圈地

二战作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伤亡最惨重的战争,也极其深刻地改变了世界格局,在彻底摧毁英法等殖民帝国体系的同时,缔造了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而美苏争霸的迹象,早在二战末期就初见端倪了。

虽然在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面前,美英等国抛弃反共立场,与宿敌苏联携手并肩,但意识形态的南辕北辙注定了这样的所谓联盟必然会在法西斯被彻底消灭后分道扬镳。而事实上法西斯尚未凉凉,苏联和美英等国的暗战就不可避免地开始了。

本来罗斯福对委员长寄予厚望,期待其成为抗击日寇的主力,尽可能在远东排除苏联势力。但1944年豫湘桂会战的惨败让罗斯福大失所望,美国不得不寻求苏联的支持,减小美国在太平洋战争中的压力。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罗斯福与斯大林密约,以出卖蒙古等利益换取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三个月后对日出兵。

但深知日本必败的斯大林反而开始了待价而沽的不紧不慢,对太平洋战场上浴血奋战的美军表现得事不关己,尤其是此时的苏联和日本尚处于“结盟”时期,在同盟国和日本之间的左右通吃,让美国无可奈何。

但1945年8月6日,随着“小男孩”原子弹几乎将广岛夷为平地,局势出现了巨大变动。除了日本高层震恐,斯大林也极为震撼,他深知此时的美国已经找到了独自战胜日本的终极武器,苏联开始可有可无。于是苏军于8月9日迅速出动,除了消灭关东军,更为了趁日本放下武器前,夺取更多的土地,为战后美苏对峙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因为苏军的近水楼台先得月,在占领东北的同时,苏军在朝鲜半岛迅速推进,眼看就要越过38线,美军却还在路上,于是着急上火的美国立刻与苏联协商,要求以北纬38度线分别受降。

令美国没有想到的是,斯大林爽快答应了美国的建议,因为这意味着苏联也可以以38度线划分日本本土,北海道以及本州岛北部将成为苏联势力范围。

而大呼坏事的美国再也顾不上拐弯抹角了,麦克阿瑟强硬警告苏联不许登录日本本土,否则后果自负。在令人生畏的原子弹面前,斯大林妥协了,于是占据南千岛群岛后停了下来。

南千岛群岛虽然面积不大,但地理位置极端重要,除了是俄罗斯自由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通道,还是俄罗斯著名不冻港,以及俄罗斯遏制日本自由进出鄂霍次克海的“紧箍咒”,对于俄罗斯遏制日本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虽然苏联拒绝美国提出的美苏联合领导驻日盟军的建议,等于事实上放弃了军事占领日本的打算,但斯大林在对日作战中收获可谓极其丰富,除了巩固了蒙古分立、占据了东北、旅顺、中东铁路等一系列权益,更拆走了伪满洲国超过13.6亿美元的工业设备,作为苏联的战争赔款和战利品。

可以说,斯大林的“勇往直前”,为苏联获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千岛群岛位于俄罗斯远东堪察加半岛与日本北海道岛之间,全长1300千米,由56个岛组成。

因群岛上的火山很多,时常喷发形成烟雾迷漫的景象,同时群岛所在的海域也是大雾弥漫,因此该岛屿常常笼罩在深沉的雾霭之中,由此它的英语直译意思也为“烟雾迷漫”。

最初,千岛群岛是由日本德川幕府统治,后来沙俄在向中国东北扩张的时候,因为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的签订,沙俄被迫停止对中国(清朝)外兴安岭以南和黑龙江流域领土的侵略,于是沙俄转向远东地区扩张,并侵占堪察加半岛,随后他们就发现了千岛群岛。

于是从1700年到1855年这一百五多年期间,沙俄与日本因争夺千岛群岛的主权而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直到1855年底,日本和沙俄签署《日俄友好条约》,将千岛群岛一分为二,南部归日本,北部属俄国,库页岛(当时还属于清朝)暂作悬案。



此后二十年,因为鸦片战争的爆发,清政府开始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沙俄便想趁机占领库页岛。但问题,当时刚经历完明治维新的日本已经崛起,他们也表现出对库页岛的渴望。

于是在1875年,日俄双方经过协商后签署《库页岛千岛群岛交换条约》,将库页岛划给沙俄所有,但作为交换条件,日本获得整个千岛群岛的主权。

后来,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海军力量开始日益被各国所重视,海上霸权逐渐成为大家争夺的焦点。但问题是,苏联(当时沙俄政府已经被推翻)虽然国土面积高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国境线从美洲一直连接欧洲,可是却没有一个出海口。

在苏联北方,面对的是天寒地冻的北冰洋,军舰出去干嘛呢?至于地中海的出海口,则被土耳其牢牢掌握,而土耳其早就是北约成员,苏联根本没机会夺过来。至于在海参崴向南的日本出去,则将直接面临韩国和美国的包围。东方呢,则是面对美国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岛,无路可走。

在这种背景下,千岛群岛就成为苏联唯一的出海口,苏联海军如果从这里出去,就是一望无垠的太平洋,不仅不会受到任何国家的威胁,还可以以此震慑美国、韩国和日本。所以,苏联自然处心积虑想把千岛群岛紧紧掌握到自己手上。



很快,机会就来了。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苏联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抢占千岛群岛,于是在1945年2月的雅尔塔会议上,苏联与美国、英国达成默契:千岛群岛归属苏联。

但问题是,这个协议是苏、美、英三国私自签署,所以事后日本不一定会承认,要知道日本在二战期间,在千岛群岛上驻扎了8万大军,修建了9处飞机场和众多永久性工事,想让他们自己拱手割让出千岛群岛,显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另一方面,美国和英国之所以同意将千岛群岛划给苏联,不过是为了让苏联出兵对日本97万远东军宣战。但基于美国和英国的利益,显然不希望苏联占据千岛群岛。所以苏联如果不能在战争结束之前将千岛群岛实际占为己有,等到战争结束后,谁知道又会出什么幺蛾子?

也正因为此,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晚,苏联趁着日本放松警惕的这个档口,派遣苏联苏军步兵第101师和太平洋舰队向千岛群岛发起猛烈进攻。



经过三天激烈交战,苏军成功在千岛群岛南部登陆,日军驻军司令和1.35万日本守军不战而降,随后苏军趁势席卷整个千岛群岛,两天后苏军远东总司令部宣布“千岛登陆作战”完毕。

在这场战役中,日军伤亡1018人,被俘6万多人,苏军伤亡1567人。此后,苏联一直实际控制着整个千岛群岛,这也成为日本人永远的心头之恨。

所以日本人对此,就一直宣称千岛群岛的主权归属日本,不属于苏联,并表示自己从没有签字放弃千岛群岛的主权,苏联这是侵略。当然,苏联方面则一直宣称千岛群岛的主权就是归苏联所有。

再等到1991年,随着苏联解体,国家经济崩溃,他们为换取日本和美国的援助,便被迫承认千岛群岛主权存在争议,是俄国侵占的日本领土,并表示可根据以前的协议,将千岛群岛的南部(日本称为北方四岛)归还给日本,以解决两国间的领土争端。但后来随着普京的崛起和经济恢复,此事又不了了之。


我是赵帅锅


我们知道,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就宣布投降,然而在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即1945年8月18日,日本和苏联之间又爆发了一场战役,即千岛群岛战役。这场战役爆发的原因很简单,就是斯大林想占领千岛群岛。

那么,斯大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

第一,收复失地(为了报仇)。

在18世纪时,千岛群岛分南北两部分,分别属于日本和俄罗斯,南千岛群岛也就是日本所说的北方四岛(即择捉、齿舞、色丹和国后四座岛屿)。到了19世纪的时候,沙俄出兵占领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也就是库页岛)。

1905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中,沙俄战败。

沙俄被迫通过《朴茨茅斯条约》将千岛群岛以及萨哈林岛的控制权转交给日本。而日本占领这些地方后,不仅封闭沙俄(苏联)通往太平洋的出口,而且还封闭了通往楚科奇和勘察加半岛各个港口的海上通道。

所以斯大林在日本投降后,还出兵占领千岛群岛,其实就是为了报仇和收复失地。


第二,千岛群岛的战略地位很重要。

千岛群岛位于苏联勘察加半岛和日本的北海道之间,直接就将苏联的远东地区和太平洋分割开来,斯大林派兵攻占千岛群岛,其实也是为了争取一个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第三,千岛群岛上的日军不投降。

这是一个最直接的原因。

1945年8月15日,尽管日本天皇通过广播宣读了无条件投降诏书,然而东北以及朝鲜半岛等地的部分日军依旧没有放下武器。其中便包括千岛群岛上的80000日军。

面对负隅顽抗的日军,苏联红军自然不可能停止进攻的步伐。于是,1945年8月18日凌晨,苏联红军开始进攻千岛群岛。

最终苏军以伤亡1567人的代价取得胜利(日军伤亡1018人,另有约6万人被俘)。


金兔历史


其实斯大林早在1945年的8月8日就已经对日宣战了,在宣战的同时发起了“远东战役”,而千岛群岛战役正是远东战役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说,日本帝国主义在此后的8月15日正式宣布投降,但是,正所谓“箭已发出,无法收回”,所以,苏联并未停下进军的脚步,当然,斯大林这样做也有其重要的战略目的。


1945年8月18日苏军开始攻打千岛群岛,战况激烈

当苏联军队向“千岛群岛”进攻时,岛上有日本驻军8万多人,同时,日军还在岛上修建了9座机场,可容纳多达600架的飞机。

在这9座机场当中,其中6座都在千岛群岛最北端,同时也是防御最为坚固的“占守”和“幌筵”两岛,而且,在这两个岛上还建有设施十分完善的片岗和柏原两个海军基地。

不过由于此时整个日本帝国主义都已经是强弩之末,所以,在整个“千岛群岛”上的海空力量已经变得十分的薄弱,仅剩下几艘小艇和几架飞机而已。

虽说当时日军在整个“千岛群岛”的军事力量都很薄弱,但是,毕竟日军在岛上经营多年,再加上还有两个防御最为牢固的“占守”“幌筵”二岛,正因如此,就在“占守岛”上爆发了整个“千岛群岛战役”最为激烈的一场战斗。

而且,“占守岛”的地理位置也比较特殊,一旦拿下此岛便可以成为苏军的一个跳板,进而便可继续向南进攻更加轻易地拿下其他的岛屿。

当时在“占守岛”上驻守的日军只有约8000人,但是却配备了64辆坦克,另外便是遍布于整个岛上的用“钢筋混凝土”所浇筑的各类防御工事和堡垒,即便是军队数量和装备上日军可能会明显落于下风,但是,面对就像铁桶一般的“占守岛”,苏军的优势也就变得不是那么明显了。

最终,苏军采取了一种“双管齐下”的策略,首先,是在12公里之外的堪察加半岛设置岸炮轰击占守岛;其次,通过以“基洛夫”号巡洋舰为首的苏军驱逐舰队为掩护,协助登陆部队登岛作战。

苏军也的确曾成功地派出先遣支队在片港海军基地附近的狭窄地段进行抢滩作战,只不过,由于当时苏军并未携带重武器,所有没有能够继续深入作战。

等到了清晨之后,苏军主力又分成了两个梯队同时进行抢滩登陆,然而,在日军的猛烈轰击之下,多艘登陆舰艇被炮火击沉和损伤,致使整个苏军还曾一度陷入被动之中。

但苏军终归是已经登上了“占守岛”,所以,后面作战的核心就转移到苏、日两军对岛内两个高地的反复争夺。

此时苏联也吸取了第一次抢滩登陆时的教训,调集了反坦克枪、冲锋枪、机枪和集束手榴弹等重型的武器,打退了日军的好几次反扑,并且最终成功地占据了两个高地。

“占守岛”之战,很明显苏军已经占据了上风,然而,此时一个消息的传来,让苏联的最高统帅统帅更加坚定了一定要拿下“千岛群岛”的决心。

其实,自从日本在8月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之后,苏军仍然在“千岛群岛”地区与日军作战,斯大林还是背着一些“舆论压力”的。

然而,在“千岛群岛战役”爆发的第二天,斯大林竟然得知,日本的裕仁天皇其实并不是心甘情愿地投降,因为他在投降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备战,准备随时再让战争席卷整个世界。

而这便触到了斯大林的逆鳞,即刻下令苏军继续深入作战,于是,苏军很快便陷入到了更加艰难的攻坚战当中。

幸亏就在此时,驻守在“千岛群岛”的日军接到了来自“裕仁天皇”的无条件投降的命令,于是,就在8月23日的午后,驻守“占守岛”的日军全部投降,苏军自然也就成功地占据了这座久攻不下的岛屿。

而此后,由于有了“裕仁天皇”的投降令,苏军在继续向南进攻时,并没有再受到日军的抵抗,此后,苏军更是在“择捉岛”登陆,十分顺利地便占据了整个“千岛群岛”。

当时,在整个“千岛群岛”上其实共有1.35万的日本守军,他们全部都成为了苏军的“俘虏”,从此之后,苏军便长期在“千岛群岛”驻守,“千岛群岛”也成为了苏联领土的一部分,毕竟,原本“千岛群岛”便是日本侵略者在“二战”当中所侵占的地区。

斯大林之所以坚持要占领“千岛群岛”,有其重要的“战略意图”

整个“千岛群岛战役”共历时半个月的时间,苏军和日军双方互有损失,而且双方的损失几乎都来自“占守岛”这一战。

而在占据了“千岛群岛”之后,苏联便实际控制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地区,而这便是斯大林想要达到的战略目的。

之所以这样说,还与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世界格局有关,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两大阵营。

而且,在日本投降之后,实际上日本已经成为了美国的一个附庸国,基本上都在听凭美国的摆布,而一旦“千岛群岛”仍然被日本所占据,那么,就会成为美国一个窥探苏联的前哨站。

这主要取决于“千岛群岛”特殊的地理位置,正好处在苏联所在的欧洲大陆和日本之间,而“千岛群岛”就像是一个漂浮在两艘大船中间的一艘小船一样,随时都可以探听到两艘大船上的消息,甚至还有可能会产生军事上的威胁。

毕竟,当时横行无忌的美国在很多地方都派驻了军队,并且装设了十分先进的具有超强、超远打击能力的重型武器,那么,一旦“千岛群岛”还被日本所占据,苏联必然也会承受来自美国方面的军事威胁。

正因如此,斯大林便当机立断地要拿下“千岛群岛”,这样以来,便大大地改善了苏联在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环境,不但没有陷入资本主义阵营的包围之中,还获得一个更好地防范资本主义阵营尤其是美国的前哨站。


好啦,这个问题就跟列位聊到这里,欢迎列位关注我的头条号“冒牌东方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