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1生造了20个字,此时19个被废除,只留了1字为何无人敢用?

JOJO悠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她的一生传奇无比,14岁入宫伺奉李世民,封为五品夫人,并赐名武媚,后人一般都称她为武媚娘,在唐太宗时期,武则天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只是做了整整12年的才人,李世民死后因为没有留下子嗣而被送到感业寺为尼,期间和李世民的儿子李治有了感情,最终被李治重新接回了皇宫,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相传中国古老的文字是由仓颉创造的,从古至今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对于古人来说,他们认为文字具有神奇的力量,要是自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字的话,那就是独一无二的能人了,而武则天就想做这个独一无二的人。

武则天明白权力胜过一切,她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才人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把天下的男人都打趴下了,坐上了龙椅,实现了独一无二的目标,她不仅是唯一的女皇帝,而且还是一个造字大师。


武则天成为皇帝后,不仅努力发展经济更是努力创造大唐盛世,而且在自创文字上她投注了很大的热情,,认为只要将人或物的名称改变就可以影响其一生的走向,她将王皇后的“王”子改为“蟒”字,萧淑妃的“萧”改姓为“枭”,以此来侮辱王皇后和萧淑妃,让她们永世不得翻身。

武则天在位的15年间,共创造出了20个字,这些字不是随随便便创造出来的,而是围绕着和她自身相关的切身利益而创造的,她造的这些字多为名字,从日月星辰再到年号人物等等都有,比如“瞾”就是她自创的第一个字,而且是为她自己的新名字所造的,武则天原名武照,她登基后,就改“照”为“瞾”,寓意日月当空,光明普照。


武则天在位期间,下令强力使用她所创造的这20个字,人人都惧怕武则天,谁敢不从,但在武则天去世后,她的这些字很快就被淘汰了,这是为何呢?

本人认为武则天发明创造的这20个字太生僻了,不好写,不好认,看得人发慌,自然就难以推广。其次是文字的发展规律都是由繁到简,易认好写,而武则天是开历史倒车,每个字都是非常复杂,而且是单个的字,难以组成词语,因此被废掉是大势所趋。


这20个字当中,仅有一个“瞾”字被保留了下来,因为这个“瞾”字是武则天给自己取的名字,因此在正史中都是这样称呼他的,所以这个字被保留了下来,成为武则天的专用。

自武则天死后,她的许多错误政策被废止,包括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改姓,她所创造的20个字除了“瞾”是她专用,其他的字没有任何存在的意义,因此就被全部废止,如若不是这个“瞾”为武则天专用,否则也会被淘汰掉。


这个“瞾”字虽然被保留了下来,但是自从唐朝过后,至今很少有人或者没有人敢用这个字,主要原因一是为了避讳,其次还是这个字太过复杂,是武则天的专利,只有自己的命足够硬,才能撑得起这个字,一般人是承受不了这个字的。
武则天之所以选择自创文字,目的其实非常明显,就是希望这些文字能和自己的功业一样时代相传,只可惜这只是他的美梦而已。






遗产君


一代女皇武则天,一生造了18个字,但唯有一个字流传至今,而且一般人还不敢用,就算是换在今天,很多人还都不懂得怎么念。

武则天造字,是武则天基于政治理由及愚民政策等因素而命人创制的汉字,后世遂称这些文字为“则天文字”。史学家一般公认则天文字共有十八个字,包括最初由宰相宗秦客献给武则天的十二字和后来陆续颁行的六个字。

不过这些文字都有其特殊的政治服务作用,在民间无法流行开来,随着武则天的去世和武周王朝的结束,这批文字已然失去了其时代意义而遭到抛弃,后人便纷纷用回了本字。

据北宋大文豪欧阳修所撰《新唐书》卷七六《后妃传上.则天武皇后传》记载:

:“载初中,又享万象神宫。……作曌、天、地、日、月、星、君、臣、戴(初)、载、年、正,十有二文,太后自名曌,改诏书为制书。”

此十二新字,由当朝宰相宗秦客上呈御览,其中除了“瞾”这个字为武则天个人专用之外,其他十一字皆颁行于天下,并抄赐发行于全国各州。此后又陆续增加了“授”、“证”、“圣”三个字。以及证圣元年(公元695年)六月后,又出现了“国”字。

圣历年间(公元698年)“人”字附焉,至此,加上武则天独有的“瞾”字,便形成了完整的十八字“则天文字”。


提到女皇,人们会想到一个气质雍容华贵的女性形象武则天。女皇一生非常传奇,在她14时,唐太宗听说她仪容举止美丽,遂召她入宫,封五品才女,赐号“媚娘”。后入感业寺为尼,被高宗再召入宫。

此后她开始传奇的一生,史上将她与高宗并称二圣。其实在武则天还没出身前,就有一术士给她母亲算过命,说你若生一女子,则贵不可言。当然无从考究,但给一代女皇武则天添上了神秘的色彩。

除了女皇的政绩不谈,她还做了这样一件事——造字,没错她模仿仓颉造了20个字。但随着时间更替,19个字被废,1个字也不怎么用。这与历史因素有关,也与当时的条件有关,未推广普及开来。

其中有一个字为”曌”。

应为当女皇在感业寺为尼时发号为明空,于是她为自己取了一个名字曌,即日月当空,普及众生之意。

她虽贵为一代女皇,但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尤其是在当时男性为尊的年代,自然有大臣不服气了。在那封建的时代,女性不允许管理朝政,但武则天确做到了,成为了传奇。欲要群臣服气,就要展现王者的霸气,而这个曌字无疑是强者的证明。

成为一代女皇的武则天,他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可谓是步步惊心,一步三折。624年武则天出生于并州,其父为荆州都尉,也算出身于世家。再加上长大后的她天生丽质,仪态万方,一时风华绝代声名鹊起。

14岁的她被远在京城的高宗所知,被召入宫,赐号媚娘。可时运不济,一直呆在高宗身边12年,未能晋封。

她也是有志之人,高宗年轻时得一烈马难以驯服,于是媚娘说给她三件东西可驯服烈马,分别是铁制的鞭子还有铁制的棍子和铁制的匕首。

先用铁制的鞭子鞭打马的背部,让它吃痛,若马不服,则用铁做的棍子打马的天灵盖,若马还不被驯服,则只能用匕首宰了烈马了。

高宗听后得知她有大志,怎奈纵有大志无处释放,于是她便于太子暗中勾结。649年李世民驾崩,李治登基,武则天应无法生育,被勒令于感业寺为尼,651年高宗无法忍受相思之苦,将媚娘接回。

其中各大臣百般劝谏,但都被驳回谏书,后应为高宗生下一皇子,名为李弘,被晋封为二品昭仪。此时的她已感觉权利的快感。历史上但对于权利的争夺无一不是明争暗斗,工于心计,武则天也不例外。

一次王皇后来看她,走后她便掐死了自己的女儿,当皇上进来和她看公主时,揭开被子发现公主已死,武则天则假装嚎啕大哭,问丫鬟,则丫鬟回答,王皇后来过。

此时王皇后也欲哭无泪,她愣是把王皇后拉下了台。以后长孙无忌极力阻止,但高宗立后心意已决,武则天顺利上为,这就是著名的“废王立武”。武则天母仪天下,享受尊荣。

之后,她开启二圣临朝,李治死后,改国号为周。而之后的造字,则是为统治做的准备,应为历朝历代无女子管理朝政,而她的一腔抱负也得以施展。之后有给自己设无字碑,使后人评论自己,也算为自己一生画上了句号吧。


大国布衣


谁说没人敢用?我用给你看

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曌


fhbguhj


这个字到现在也不是无人敢用,我身边有个朋友单名就是个“瞾”字。小时候,我们还说她名字笔画多来着,也没见她有什么问题,挺好的。只能说这个名字比较大,看她的命道受不受得起罢了,还是比较多人用的,没那么可怕。

被废除的十九个字,也不是不敢用,而是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比如有个类似“臣”字的,是一个忠字上面加一横,表示臣子要一心一意的对待君上,不得有异心。这个字带有武则天浓重色彩,她性格多疑,对臣子猜忌颇多,所以造了这个字,但实际的用处不大,所以没有流传下来。

还有一个国字匡内,有个武字,这个字就稍显狂妄。武则天虽然是中国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女君主,是非常了不起,但不至于她创造的字就都是好的。用自己的姓造字,还这么多个,实在有些多余。所以,也没有能流传下来。

而“瞾”字,作为武则天的名字,也符合她的作为,才流传了下来。其他的十九个字大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也太过狭隘,故流传不下来。


阿楚故事


武则天所造的文字,比较主流的说法是18个,也有17,19,21,23等说法。武则天所造的文字十分复杂难用,武则天死后,自然基本无人使用,今天还为大家比较熟悉的只有一个曌字,但实际使用的也很少。

武则天所造的文字太过于生僻,输入很难,只能用图片表示。武则天所造的18个字如下图,图中新字的那两行就是武则天所造的文字。大家实际看下,就能体会到武则天所造的文字何等生僻蛋疼,难怪后来无人使用。

(武则天文字)

武则天所造的这批文字被称为专门称为则天文字。这批文字最初有12个,后来陆续增加到18个(也有其它数目的说法)。

把这批文字说成是武则天个人生造,只是个通俗说法,造字也需要相当水平,武则天没有那么高的学问。这批文字实际制造者是当时的宰相宗秦客为讨好武则天所造。

宗秦客是山西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和武则天有点亲戚关系,宗秦客的母亲是武则天的堂姐,因此这层亲戚关系以及刻意讨好武则天,收到了武则天的重用。

宗秦客有个弟弟宗楚客,和诗仙李白是一家人。宗楚客的孙女,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

宗秦客和两个弟弟做官都做到了很高位置,但下场都比较悲惨。宗秦客本人做到了宰相,弟弟宗楚客后来也成为宰相,弟弟宗晋卿做到了九卿之一的司农卿。宗秦客本人后来因为唐赃枉法被贬为县尉,死在了被贬的地方。宗楚客和宗晋卿则在李隆基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和安乐公主时被杀,两人当时都是韦后党羽。

题目中说到了只留一字无人使用,指的应该是曌字,这个字是被武则天用作自己的名字,寓意日月当空统御天下。在古代,武则天之后自然不会有人用这个字作为女性的名字,其它场合都可以用照字,不会有人用曌字。

在今天,给女孩子起名当然可以用曌字,只是这个字过于生僻,不建议使用。


仁勇校尉


究竟造了多少字?

武则天造字的数量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有十二字说(《新唐书》卷76《则天顺圣皇后传》),十六字说(《中华大字典》),十七字说(《佩觿》),十八字说(《集韵》),十九字说(《宣和书谱》),二十字(《隋唐史》)6种主流说法,每种论点都有可以考证的史料。但是具体造了几个字不是我们今天谈论的重点,因为武则天造字多是化简为繁,将原来的字变得复杂从而成为新结构的则天文字,倘若把所有化简为繁的文字拿出来恐怕就不止十几二十个了吧,就此,我们本着宁缺毋滥的精神,列出二十种则天文字。

武瞾的文化改革运动

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称帝之后,为了彰显功绩,武瞾开始了一场大规模的文化改革运动,别出心裁的造了许多新字。其中很多文字是由简化繁成新字,当时的人使用不便且使用时间不长,于是就逐渐在民间弃用,多出现在刻碑,古籍中。以至于流传至今且别人熟知的大概只有“瞾”zhao了。

且说这个“瞾”字,是武则天在改国号前一年改定的,作为自己的字。《佩觿》讲“唐,天后以瞾代照。”“瞾”字日月行空,朗照大地,武则天认为自己好像日、月一样崇高,凌挂于天空之上。显示了女皇的威仪和政治野心。作为中国空前绝后的女皇帝的精神文字载体,这也是此字能传下来的原因了。

再看其他的造字。

就四个字形容:晦涩难写


想来是因为晦涩难写的原因才导致其他文字没有流传下来吧


笔白书雄


一代女皇武则天,不但是唯一女皇帝,也是造字大师,她一生造了18个字,是历史上有记载除仓颉以外造字最多的人,不过她造的18字如今只剩1个为人熟知,还基本没人用。

武则天为什么要造字?

武则天造字开始于她登基为帝前,当时她已经具备称帝的实力,但一个女人想要堂而皇之当皇帝,必须证明自己的合法性。为达到这个目的,武则天用了很多办法,包括改东都洛阳为神都,百官改名,改元等一系列看似“除旧布新”的手段,为下一步行动营造氛围。

武则天之心,路人皆知。在这种背景下,凤阁(原中书省)侍郎、山西人宗秦客不失时机地拍起了武则天的马屁,他别出心裁,造了12个全新的文字献给武则天。

武则天一看,甚合吾意,于是采纳,又下令让人造了6个字,然后公布天下。

武则天造了哪些字?

武则天批准并支持造字,但字却不是她个人造的,而是上面那位宗秦客。

第一批12个字是:

“照、天、地、日、月、星、君、臣、初、载、年”,其中月有2个新字写法,这些都是旧字,也就是原本的写法,新字由于太复杂,只能用图片呈现。

第二批6个字是:

“正、授、证、圣、国、人”,这些也是旧字。

这些字在史学家一般被称为“则天文字”、“则天新字”、“武后新字”、“则天遗字”,反正冠名权都是武则天的,发明专利权人宗秦客惨遭无视。

武则天新字的命<strong>运

武则天在位时,靠着强制力把这些新字颁布公告天下,要求使用,但她一死,立刻就被翻篇了,因为这些字实在太复杂太复杂,比什么上古的小篆、隶书都要复杂,完全就是人类文字诞生之初的模样,根本就不具备任何实用性,所以到了唐朝以后就被淘汰了。

这18个新字很快就被历史遗忘,惟有其中一个很多人都知道——曌。

曌据说是武则天亲自造的,但史学家更倾向是那位宗秦客的手笔。

曌,是个典型的会意字,取“日月当空”之意,很明显是把武则天比喻成“日月当空,普照天下”,这马屁拍的悄无声息,又效果奇佳,极端高大上。

曌字还有一个深意,日,象征阳,男人;月,象征阴,女人;日月当空,阴阳一体。

古代认为女人不能当皇帝,否则是阴阳不合,乾坤颠倒,必定遗祸无穷。

“曌”这个字象征阴阳一体,很好解决了武则天女人身份这个问题,深得武则天欢心,于是把这个字当作自己的名字,取名叫武曌。

据说武则天曾规定曌是自己一人专用,任何人不得使用,所以这个字只偶尔在一些石刻、碑文上出现。到后来,一说起“曌”,大家就把让它和武则天联系在一起,成了专属文字。

其实唐朝灭亡以后,谁也不会再把武则天的规定当回事,只是“曌”这个字,由于和武则天紧密联系在一起,男人取名肯定不会用,因为这是女人用的名字;女人也不会用,因为谁要是用了岂不是表示自己想当皇帝?所以事实上根本不存在不敢用的说法。

参考资料:《新唐书》、《唐大诏令集》、《通志·六书略》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武则天是中国女权运动的先驱者,虽然她的女权运动以失败而告终,但给历史发展留下的震撼却是深远的。是非功过,众说纷纭,有人说她因残酷冷血镇压政敌、个人生活放荡不羁而臭名昭著,但也不得不承认,她是一个有开创精神的一代女皇。




武则天一生之中,曾自创20个字,却几乎全在她死后废除,不能不说是她的被后世讽的所谓“新文化运动”的失败。而人们对此更感兴趣的是,有一个字没有被废除,但是,又从来没人“敢”用这个字,更不用说以之为自己的名字了。这个字,就是“曌”。

这是她造的第一个字,而且是为她自己的新名字所造:武曌(zhao)。 当然,武则天是没有语言文字天赋来创造这个奇特汉字的,这是她的老乡,时任中书侍郎的宗秦客为拍马奉承而创造出来,并献之于武则天的。


他以武则天本名“武照”为基础,将“照”字改为“曌”。 这个字,看似复杂,但意思却又非常简单明了,武则天一看就明白,“曌”字日月合一,阴阳一体,无非就是日月同辉,当空普照大地。也就是说,她武则天既是天空的太阳,又是天空的月亮,无论白天黑夜,无时无刻,都在照耀大地,其实,也就是每日每时,都在统治着国家,赤裸裸暴露出称皇作帝的野心。而且,她集女人男人智慧能量于一身,当然也就能统治天下男男女女,当女皇,是天经地义的。

那么,“曌”字得以流传后世,而且现在电脑也可以打出这个字,但为什么后世的人却从不使用这个字,更没有以此为名呢?


首先这个字,是专为武则天创造的,也就是说,这个字只能作为她的名而存在,别无他途。于是人们也只能在提到她时用到这个字,而在其他语言环境中,这个字什么意义也没有。

既然没有任何实际的语言表达功能,人们不使用这个字用于文字表达也就很正常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存在敢与不敢的说法。 既然“曌”字就是武则天的同义语,那么人们就更不可能用这个字来作自己的名字。因为很多人认为武则天在历史上名声不好,残忍致极,用这个字作自己的名字,等于自讨其辱。特别是传统说法,武则天当女皇就像“母鸡报晓”,很不吉利,是不祥之兆,更让人取名时避之三舍,无人敢问其津。

其实,不敢“曌”字为名,也非不敢,应该说也缘自中国人的某种对帝王名字的避讳。如当代就没人叫“刘邦”“李隆基”“赵匡胤”“朱元璋”。甚至连王邦、赵隆基、张匡胤、宋元璋也没人敢叫。为什么?名字太大了,叫了不吉利。特别是小孩子,叫了大太的名字,不容易养得活。


从这个角度说,人们还真是不敢以“曌”等帝王专用或者用过的字为名。有趣的是,武则天创字改名倒形成了一种帝王取名文化,后来还有效仿者,如南汉的刘龑(刘䶮、刘陟、刘岩、刘纻)、北宋的赵炅(赵匡义、赵光义),都学习她而改名。

当然,武则天造字,也是她政治斗争的一部分,是为她实行专制统治服务的,也是她个人独断专横品性的体现。她一生迷信文字,认为改变人或物的名称就能影响其走向。于是在宫廷斗争中,将王皇后的“王”改为“蟒”,将萧淑妃的“萧”改“枭”,显然出自侮辱仇恨心理。 但是,历史文化传统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不会因某个人的喜恶而随心所欲加以改变。

武则天的改字,只是历史的一场闹剧,而这唯一留传下来的“曌”字,与其说是她创字杰作,不如是她破坏文化的证据。


小小嬴政


武则天一生所造字数,有十二字、十六字、十七字、十八字、十九字和二十字六种说法,其中可靠性最高的应该是十八字的说法。

所以,武则天1生造了20个字,此时19个被废除,只留一字无人敢用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呢。

【武则天故里】

为何大家不爱用武则天造的字

武则天一生,虽然造字颇多,但并不是很受欢迎,究其原因,很简单——太复杂了。

从上述的字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字看上去实在是太复杂了。

以“照”字举例,它在唐代的写法也是“照”,而武则天将它改为“曌”之后,复杂了许多,可这对普通人而言完全没有必要。

这个字是武则天时期宰相“宗秦客”的作品,他为了讨好武则天,特地献上了这个字,作为武则天的名字。

因为“曌”,寓意着“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之意。

《新唐书·卷四·本纪第四》:则天顺圣皇后武氏讳曌,并州文水人也。

关于这个最有特色的“曌”字,还有则小故事。

传闻,宗秦客在当宰相之前,梦见了一位女神。

女神问他:你是否愿意做我的臣子,为我辅助人间的帝王,管理人间事务呢?

宗秦客闻听此言,这样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他表示非常愿意。

末了,宗秦客问女神姓名,女神回答了一个“空”字。

宗秦客思考,究竟什么算空?

他望着天上的日月星辰,自觉有了答案,“日月当空,普照天下”,不就是最配得上女神身份的解法吗?

(啧,好一个马屁!)

【武周朝名臣】

字造出来,就是为了使用,即便当时的人忌讳,后世的人也无须担心用字被杀头之类。

所以,一个字造出来没人用,要么就是它太复杂,要么就是不存在。

如果喜欢,欢迎点个关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将为您带来有趣的文章分享


脑洞趣味历史


武则天所造之字在其死后无人使用,不是不敢,而是不愿,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其所造的字大多属于“旧字改新”、“以繁代简”,或者对自己所作所为的歌功颂德,因此不具有实用性;二、武则天去世后,后人对其多为贬低,尤其宋朝理学兴起之后,其地位更是越贬越低,名声越来越臭,她所造之字,士大夫们肯定也是不屑一用的。


我的依据主要如下:


一、夸耀自己伟大的“新字”:

从河南“千唐志斋”保存的唐代碑刻中,有154块属于武周时期,里面总共统计出18个新字,若算上武则天独享的名讳“曌”,一共19个。

其中,“曌”、“埊”、“圀“等字,带有武则天强烈的个人色彩,或是暗示自己如日月当空,光照万年;或是炫耀天下的山河水土全归她一人独有。


这些字,虽然在她当权期间,可以强令民间使用,但当她死后,政权归还了李唐皇室,这些个曾经夸耀武皇伟业的字,对于李唐皇室来说,却是莫大的耻辱,所以,即使皇帝不下令强行毁去这些字的存在,那些识字之人,就算为了自己的仕途,也不会再继续使用,这些字当然也就跟随着武皇尘归尘,土归土了。


二、没有竞争力的“新繁体字”

本来古汉语笔画就多了,而武则天新造的一些字,更是繁上加繁,比如“初”、“年”、“圣”、“授”等字,全被改的特别复杂,极其难写,武则天从造字、推行到去世,其间不过十几年,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字的影响力能有多大?覆盖范围能有多广?可能下一代孩子都还没到识字年龄,武皇就溘然长逝了。

在她身死权消之后,对比这些不太实用的新字,原先识字的那批人当然更愿意改回“旧字”了,不但更熟悉,写起来也更方便。


三、武则天地位的一降再降

武则天所造之字在其去世后不再被世人使用,最大一个原因就是与武则天本人的声望有关。


在古代男尊女卑的社会,出了武则天这样的异数,对于大部分男子来说如同被狠狠地扇了一巴掌,“包藏祸心”、“牝鸡司晨”、“淫/乱后宫”、“掩袖工谗”等词汇频繁地出现于后世对武则天的评论言辞之中,他们简直是不遗余力地贬低她。


武则天刚死那段时间还好点,等她余威散尽,从开元年间开始,皇室开始出现贬武的苗头,比如把“天后圣帝”的封号降为“则天皇后”,下面的臣子为迎合上意,公开批判武则天所作所为是篡国夺权;到了肃宗时期,李泌直接编造出武则天“鸩杀孝敬”的故事;德宗时,众多大臣联名上书反对为武则天编写“本纪”,说她是“牝鸡司晨”;到了北宋,欧阳修等人在《新唐书》中极力抹黑武则天,说她把李唐皇室屠/杀殆尽,并把她比作褒姒一类的邪佞。

南宋以后,理学兴起,以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更是对武则天无比痛恨,他还列举了武则天“九大罪状”,什么自立为帝、铲除宗室、蛊惑嗣帝等等;明代更惨,武则天几乎被贬到尘泥里去了,胡应麟等人甚至说把历朝历代所有暴君的罪孽加起来也没有武则天一人的深重!武氏简直就是天下第一罪人!


可以看出,在唐朝中期开始,武则天的名声就没好过,被掌控话语权的文人士大夫一贬再贬,试问,在这种历史背景下,武则天所造之字还有何人会使用?


总结:唐宋以降,武则天的地位和声望就一直呈急速下降的趋势,与她有关的一切,世人唯恐避之而不及,她造的字,不仅实用性不强,在世人看来,简直就是她罪恶的产物,被遗忘、被废除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