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性格和原生家庭有多大关系?怎样才能让孩子健康发展?

崔祎53407684


孩子的性格与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是绝对的有关系。

一个人的性格常说是天生的,但是后天的培养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我们都知道某些时候性格可以决定命运,由此看来培养成一个很好的性格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孩子从出生就会受到父母的影响,包括父母的一举一动。那他小的时候虽然不懂事,但是幼小的心灵可以感觉到父母的情绪变化,当父母不高兴吵架时宝宝肯定是哭闹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没办法控制家庭生活的情绪变化,但是尽可能在孩子面前保持冷静的情绪。这说起来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有那么大的度量,当情绪来时就像洪水猛兽拦都拦不住。可是你的一个情绪发泄就有可能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创伤,短时间或许是可以修复的,但是长期下去呢必定会给孩子造成一个很负面的心理。

说了这么多我认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自己的情绪控制住,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这样不管是对爱人对孩子都是很好的办法。人有七情六欲每个人都不是圣人,但是能做到的就是用平静的心去对待自己的孩子。给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同时,首先从心灵上去正确的引导。只要大人把心态摆正了,孩子自然会顺利成长。





悦悦日常录


我们身边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比如我的同事。

刚消停2天,同事又开始抱怨了!

开场白:

1、“带娃好累,心力交瘁的那种累,料理家务和抚养教育足以拖垮任何一个自以为强人的女人,我怕我活不到他成家立业那天了!累死老娘了,以前发现有白头发心里发虚,现在担心开始掉头发了,我是不是老得太快了?”

2、“晚上看着写作业,我说你写作业不要听音乐,一心二用,能有效率?孩子说,子非鱼焉知我没有效率?,我说后半句不是焉知鱼之乐吗?孩子翻了个白眼,对我无语。”

3、“更气人的是检查作业,孩子直接让我签字,说我反正也看不懂,每次都不懂装懂诈他,说这道题好像不对,那道题好像步骤也错了,我承认数理化早就饭吃了,有些确实不懂,但我必须挑点毛病啊,不然孩子还以为我敷衍他”

4、“孩子说下个礼拜的家长会,让他爸去吧,让他爷去也行,我这火蹭的就上来了,怎么了?看不起你老娘了?孩子说,那您去了可别乱说话,上次家长会,我借您光,全校出名了,校长都知道我有一个孟母三迁式的伟大妈妈,全家为了我付出的代价太大了……,您出门说话能不能有点谱啊,”

5、“偷看过一次他日记,里面这样写着‘我的家庭可能就是他们说的原生家庭,就是不太正常的那种,爸妈都是好人,就是性格太坏,不尊重人,说话难听,对你好的时候好的不得了,不好的时候就非常病态了,听说原生家庭都有一个病态的孩子,不知道我是不是’,看完日记,我这苦心经营的当代孟母形象瞬间崩塌,转眼成了孟婆”

6、……

同事抱怨的时间很长,听过这些话的人都在自己或父母身上找到影子,因为我们也曾经这样抱怨过,据说这就是当下最流行的“原生家庭”的状态。

“原生家庭”好像是个贬义词,因为所有原生家庭成长的孩子都不幸福,都带着委屈、压抑等负面人格缺陷。

我试着在好友群里发起了这个话题的讨论,结果发现,似乎每个人都是“原生家庭”的主角。每个人的内心都多少有些未曾释怀的阴霾,幸好,这些成年人三观在线、正能量附体,都有着强大的自愈、自燃的本能。

清官难断家务事,我没有资格剖析别人的家庭,单独拿出来成为背锅的案例,把原生家庭的原罪对号入座,然后去获得别人的理解和共鸣。只是想单纯的开导一下同事,安慰一位母亲。

我想,同事给自己和孩子的定位,可能一开始就是错的,爱孩子、教育孩子没有必要从一开始就建立权威,她和孩子之间最开始就需要心理资本共融,否则只会得到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最近热播的《都挺好》,讲述就是一个原生家庭的生存状态。每个孩子成年后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原生家庭矛盾的反噬,这种反噬带来的消极影响甚至无法根除。

原生家庭的过度的掌控,在孩子眼里不是关爱,而是绑架。当父母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和情感付出之后,只是向孩子传达了一条明确的信息“1、父母的感受很重要,你要全盘理解并接受。2、父母对你的爱是无价的,我们嘴上说不要回报,你以为真的不要?3、原生家庭父母总会给孩子背上各种负担,并希望孩子化压力为动力,自我成功,自我成就”

有位心理学教授说过“解剖原生家庭的负面,其实就是自我反省、检讨的过程,核心内容就是心理资本的建立、争夺、打破”。

从孩子降生在一个家庭开始,父母就天赋神权获得了所有物质、精神上的支配权,但是原生家庭的父母,正在浪费或错误的使用这种权利。小时候,父母在孩子心中轻易建立起来的权威,可以轻易禁止孩子的行为,语言,让孩子完全按照他们的想法成长,但是随着孩子的认知和心理的成熟,早晚会明白他们也只是普通人,面对生活中的难题一样束手无策,并不是小时候想象中的强大,令人崇拜。当父母的心理优势不再,那么随意支配孩子的心理资本也就被打破,所以,在他们眼里,孩子不在是个听话的孩子,不是个好孩子了。

“原生家庭”不是“原罪家庭”,心理教育资本需要积累,心理共融需要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健康的心态。

有人说解决原生家庭的核心只需要满足几点,1、物质上的需求的适度满足。2、保护孩子,免受身体上的伤害。3、满足孩子对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4、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5、做好道德伦理方面的标榜,才能有说教的资本。6、以个人修养现身说法,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最后,如果这些基本问题都满足不了,我们还能奢求孩子什么呢?


阳光语言矫正师


家庭和睦,夫妻恩爱,有共同目标,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重要的。

我和先生小时候都是在父母吵架打架中生活长大的,基本上从有记忆开始就感觉父母是3天2天就要吵吵闹闹。小时候很少有一家人欢声笑语一起吃饭的时候。

显然到了青春期就特别的叛逆,总是想着不呆在家里,自然学习也不好,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的。

长大了慢慢开始总结过去,也一直认为孩子在小时候对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并没有太多奢求,最大的希望就是妈妈爸爸和自己都可以开开心心的,每天有说有笑,只要感觉家是最温暖,安全的地方,这样的孩子性格自然会比较开朗。

女儿出生后,我们也说好和做到家庭和睦,就算夫妻间有不开心😩也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现在孩子快12岁了,很明显性格开朗,内心很强大,还是挺阳光的。


文静老师


讲不出大道理,说说自己家。当了9年别人的爸爸。我爸性格比较暴,但是40多岁的时候还能公交车抓小偷。从小教育我总是和我讲道理,我犯错了也给解释的机会。这个优点我继承了,教育孩子一是讲道理,二是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大多采取辩论的方式,有时候能给我闺女说哭了。我性格吸取我爸教训柔和了很多,但是还是性子直。这些也都言传身教被我闺女继承了,这个孩子也是说话直,不拐弯抹角,说实话这种性格我希望她以后在说话的时候改一改,委婉些,在社会上不招人喜欢,但是做事不能有折扣。教育孩子我也看过不少书,但是发现用在孩子身上实践很难。后期放弃,但是大原则就是孩子要善良,做人正直,这个是底线,也算是家风,善良的人我感觉不会吃大亏,至少我到现在没有。孩子也上辅导班,我和她妈把握大方向,一个是锻炼身体还能自卫学了跆拳道,另外就是从小和外教学了4年英语了,几个小朋友家庭培训班那种,教的也是口语和社交那种,这个是孩子自己都喜欢去。学过舞蹈和乐器,我希望她能提高形体和品味。但是后来她不喜欢学了2年也就放弃。

别人家的家长总说我闺女看起来比同龄人小,因为天天脸上挂着傻笑。但是我们家包括爷爷辈的都感觉还不错,以后的烦心事会很多,年龄小的时候多无忧无虑的多过几年吧。希望孩子长大以后保持善良的同时情商也慢慢增长,不打算要二胎,以后就要靠她自己了,所以性格上培养的也坚强一些。比如会走路开始,跌倒以后摔的不厉害肯定都不会去扶她,都是自己站起来。上了幼儿园以后去医院打针、抽血也不会哭,那个年龄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哭两下意思意思得了”“哭有用吗?能解决问题吗?”,从小礼貌和修养问题看得比较重,包括吃饭要等长辈,别吧嗒嘴,吃完饭筷子别放碗上等等,我从小也是这么被教育的,都发扬到我闺女身上了。上小学第一天我和我闺女说,如果下学家里人没来不要和任何人走,在校门口站老师边上或者站门卫爷爷身边,然后每次我闺女上学下学都和门卫爷爷打招呼,算是一年级开始他最早记住的孩子之一。

说说不好,性格这事肯定随父母,尤其父母强势的一方,孩子我也打过,其中一次是去北京玩她6岁在北京西站,甩开大人手就跑了。这次不光说教了,然后也揍屁股了。还是这一趟,老实一天第二天在天安门广场,蹲下取水瓶的空甩手跑花坛的护链里面去了,兵哥哥喊她出来还往里跑摆了跆拳道架势,也被揍了屁股。我感觉如果严重到打孩子,一定要当时就打,别隔了时间打,孩子会委屈,可能都忘了错哪里了。回来和我妈说这事,我妈当我媳妇面说我六岁的时候也是自己瞎跑在北戴河海边差点丢了,搞的我小尴尬。


小熊杰力米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中将良心的类型归纳为三类:惩罚性的良心、脆弱的良心、善良的良心。

惩罚性的良心:墨守成规,赞同权威的观点,对出格的行为深恶痛绝。无论是读书还是工作,他们都是很勤奋的那类人,但是会缺乏创造性。

脆弱的良心:叛逆,不喜欢被管束,不愿服从权威命令。与父母关系不亲近,具有攻击性。不受同事喜欢,喜欢抽烟喝酒。

善良的良心:对权威既不反感也不屈从,与他人关系融洽。理解、包容,生活得体,偶尔抽烟喝酒,知道适可而止。

每个人具有的良心类型并不是唯一的,常常是几种良心的混合,但是某一类良心类型占据主导地位。

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形成不同的良心类型。权威性的教养方式能够形成善良的良心类型,这类父母对孩子的养育方式是既关爱,又有要求。具有善良的良心的孩子,会因为做了符合父母愿望的事情感到骄傲,做了让父母伤心的事感到内疚。当道德内化后,善良的良心由此形成。

过分压抑孩子的个性,压制孩子本能的表达,会形成惩罚性的良心。具有惩罚性良心的孩子会表现地害怕权威,可能伴随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等倾向。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非常苛刻,在学业和工作上虽然表现比较出色,但是行为比较教条,与他人相处不是那么融洽。当父母在孩子童年时期,经常将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孩子身上时,孩子惩罚性的良心就此形成。

家庭长期处于战争状态,父母的坏榜样,充分释放本性,都容易培养出有攻击性、冲动的脆弱性良心的孩子。这类孩子不喜欢被管教,放任自己的行为,与权威对抗。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偏执型的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用惩罚的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愤怒,而不是来纠正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孩子也会变得偏执、暴力。这种由父母长期对孩子的虐待行为,造成了孩子脆弱性良心的形成。
图源网络


红小霓


首失,在学院派心理学里面并不用原生家庭这样的说法。

第二,学院派心理学的提法是早年教养环境。

第三,对于全世界的专业的心理学人士而言,从来都不会认为原生家庭决定人的一生。

最好的方法就是,你自己亲自做一个实验。

第一步,你去找一个算命的,只要他随便的学过一些中国古代的八字论命的书籍,比如《滴天髓》,《三命通会》,《穷通宝鉴》。他也能够把你的性格说个八九不离十。

那问题在于算命的怎么会知道你从小生长的原生家庭环境呢?

在算命的逻辑里面影响人最重要的是,你出生时候的太阳运行的时间。

第二步,你在网上找一些心理网红发的发的自媒体文字。什么家庭会伤人呢?中国人都是巨婴等等,你对照着自我一检查发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就是父母造成的。然后从那天起,你加入了豆瓣小组,父母皆祸害。你按照心理网红说的方法开始一步步指导自己的人生。学着要活出自我,学着要释放攻击性。于是你的人生终于被你改造成了标准的原生家庭决定论。

第三步, 去网上查一查心理学专业的期刊和发表的论文。你需要查询的关键词为同卵双胞胎后天养育环境,情感遗传,结果你又发现一个人对自己人生的满意程度主要来自于遗传,即使双胞胎中一个人后天成为了大学校长,另外一个只是水电工人。但是他们对人生的满意度是相同的。于是你开始责怪,你爸不应该找你妈或者你妈不应该找你爸。

第四步,你再去找一个靠谱的心理咨询师,接受一个系统的心理咨询师,对自己人生从小的成长经历做了一次梳理。这一次你更加惊异的发现,原来你小的时候是被保姆带大的,被爷爷带大的,被奶奶带大的,总之和你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没有和他们多。于是,你开始责怪,你爸你妈小时候没有请一个好的保姆。

在梳理人生的过程中,你又继续惊讶的发现,三岁在幼儿园里面,你被选中参加电视节目中国好宝宝。结果在电视直播的时候,跳舞的时候动作太大,你的裤子一不小心掉了,大家都在笑你。从此之后,你变得不爱上台不爱公众讲话,甚至有一些社交恐惧。你发现自己终于找到原因了,原来是你爸你妈选的幼儿园不合适你。

接下来你又继续惊讶地发现,七岁上小学的时候。同桌的异性同学比你长的结实发育更早,他总是欺负你,你也不敢声张。也不敢告诉老师和家里人。结果小学结束之后,你变得性格怯懦回避。于是你得出结论,小学阶段。分座位的时候运气不好,影响了你的一生。

接下来你又继续惊讶地发现,上初中的时候你被安排在了教室后排的座位。和一些不太学习的孩子整天在后面做恶作剧。你跟着他们学会了抽烟早恋打架,于是你终于知道自己为什么到现在烟瘾这么大,下班后喜欢约几个狐朋狗友吃烤串儿撸啤酒,结果这影响了你现在的婚姻生活。原来是那个时候培养出来的。

在接下来更令你惊奇的是,你发现,你的孩子怎么各方面都不像你们双方。你刚开始怀疑是不是医院抱错了,你还去查过基因。担心不是自己的孩子。

然后你又去对照小时候换过的八个保姆的性格,看看是不是和你的孩子一样。废了好大的周折把你在网上看的各种网红心理文章都对照了一遍,可还是没找到原因在哪?

这一次小明来告诉你,其实是因为你的小孩太早的接触手机。他的早期教育更多的收到手机的影响。 他通过虚拟交往认识了很多,这一辈子都没机会见面的网友,他们一起帮助塑造了你的孩子。

上面的每一件事儿都足可以对你的人生,造成影响,那谁才是决定你一生的力量呢?

正统的学院派心理学认为,影响人的因素是早年养育环境。

大家记住,早年养育环境并不等于原生家庭。这是网络上很多没学懂心理学的心理咨询师常犯的错误。

早年养育环境包括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切要素。这些要素,每一个都足以塑造人的一生。谁起的作用更大,主要看孩子更多的时间被哪个因素所占据。

最后小明想提醒大家一点,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已经变成影响孩子最重要的早年养育环境了。

而最新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每过十年都会发生重大的价值观改变。换句话说,人一生都在持续的变化着。把自己的今天归罪于小时候的父母。其实是那些贩卖心理鸡汤的网红们所想达到的目的。他们的这个原生家庭赚钱产业流程如下:

网红心理圈的常规套路,

在中国互联网混你不得不学的常识之一:

制造原生家庭危害论~~父母皆祸害~~中国人皆巨婴~~活出自我~~得到上贩卖的的心灵课程~~ 2019年制造新的焦虑~~熬制新的鸡汤~~得到上贩卖新的心灵成长课…



赵小明心理团队


在每个人的一生中,原生家庭的影响力确实是举足轻重的。八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的提出者——美国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认为,个体在婴儿时期的主要任务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

在和谐的亲子关系背景下,有了信任和希望的基础,他们才有爱去继续完善生命的成长,有勇气去认识世界。

其实原生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并不是100%的,你这一生又不是仅仅只有你的父母,和他们相依为命度过一生一世,他们会离开你,别人会走近你去爱你。

如果单纯片面用决定论的价值观去看待“原生家庭”,认为所有从前的教养环境可以影响你未来的一切,或者说已经可以决定一切,那么你也是太局限太悲观了。

人是不断发展的,社会关系应该也是动态平衡。首先我们应该要意识到原生家庭是无法改变这个事实,在你原生家庭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历史环境与我们千差万别,你也不要奢求他们去为了你做出价值观的改变(事实上他们活了大半辈子总是有傲人的谈资,他们认为的永远是先于优于你的)。


改变外界是不现实的,那么我们就来改变自己:

1、停止一味责难

2、借助外力让自己更好认清自己的不足,找到自己最适合发展的

3、尼采:那些杀不死你的事物,必将使你更强大。借助自律的力量和意志力,能够在公平时间背景下超越别人取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不应该执着于童年的创伤或者是父母的伤害,也不应该再抱怨曾经的阴影。都过去了,每个人都渴望爱,只是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的这么完美。

为了避免成为我们的下一代造成代际的“祸害”,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突破生命最初的枷锁,将受伤化作强大力量,学会自我疗愈,握手言和。


杨靖


英国导演迈克尔·艾普特在1964年为英国BBC电视台拍摄了记录片《7 Up》,也叫做《人生七年》

电影采访来自英国不同阶层的十四个七岁的小孩子。他们有的来自孤儿院,有的出身于医生、教师这些中产家庭,还有的是上层社会的小孩。

此后每隔七年,艾普特都会重新采访当年的这些孩子,倾听他们的梦想,畅谈他们的生活……

以7年作为人生的一个节点,记录他们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各自不同的人生状态,不同的人生选择和不同的人生轨迹。

到这些孩子56岁那年,这些人的结果是这样的:

那些底层的的孩子基本上都没有进入大学,都在从事着诸如出租车司机、普通工人这类职业,他们身形肥胖,他们的孩子也没有进入大学……只有一个孩子通过努力,最后进入名校学习法律,最终成为一名律师,进入社会上层。

出身中产的则还是从事着教师等职业,仍然过着中产无忧的人生。只有一个中途大学退学,游荡到了社会底层……

而那些来自上层的孩子,他们都按照七岁那次采访时想的,进入想进的名校,从事着自己想的工作,仍然在社会上层……

这个纪录片很客观的告诉我们,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一生,影响很大,非常重要。

但人生真的有很多种可能性,各不相同,虽然似乎有注定的轨迹,但这一切都在于你的选择。

只是,残酷的地方在于,你只能选择其中的一种。所以,该好好问问自己,什么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若要改变,那就放下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在自己心里那个最真实的梦想引领下,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去努力!



智霸智爸日记


本人认为孩子的性格跟两样东西都有关系,就是基因跟环境,也可以说是原生家庭。

先说基因,基因真的是是很强大的东西。认为大部分的人的基因都不会太极端,但也会有极端的例子。

就说我认识的一位女性,她就是像她爸爸这边的基因占主导,性格特别特别特别的内向自闭,从来不讲话,她不是哑巴,整天就知道坐着,她不是残疾,而且是好吃懒做的基因做主导,特别喜欢吃肉,在吃的方面很厉害很主动,在其他任何事都很木讷。还有胆子小懦弱,家人都是温和的人,没有人欺凌过她,但她过的就像个孤独老人似得,你如果问为什么这样,我想答案就是基因吧,因为她爸爸这边有个叔叔性格真的完全相似,只不过就是一个是女的一个是男的,所以这就是基因的可怕之处,基因如此,想要她改变真的是不可能,所以她家人就当养了个废物。这种让人应该也不是大多数,所以可以归为极端部分吧。

再就是说原生家庭,如果基因是正常部分,不是极端的,那也得看环境是什么样。大家都知道环境的人重要性,什么样的环境养什么样的人,再好的正确的一个环境下人可以收益一生,如果是差的环境,会影响到人的性格思想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发展,但也会有时间的限制的。有句话说25岁前看父母,25岁后看自己。这里的父母意思就是原生环境。但每个人智力情商经历阅历觉悟了力都不尽相同,有高有低,有多有少所以这个人生转变时间点每个人也会不同。有人25前后,有人30岁前后,有人四十岁前后。这样说来,其实又说回到了基因,所以,基因和环境都是很重要。但是有一点更重要的就是,不要忘了改变,改变才是最重要,困难的时候不要放弃,往前走。加油。


文新小子


因为太多的人可能会说一些理论的东西,那我就来讲一些实例吧。可能通过这些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对孩子有多么大的影响。

先讲一下我的工作环境,我的主业是幼儿园里面校医。我会接触很多的孩子,也会发现很多特殊的孩子。

当一些原生家庭存在有一些问题,那么生长在其中的孩子,尤其是从幼儿开始,他的表现就是不一样的。

第一,有问题的原生家庭的孩子,他会表现得比较精明,会有些“两面派”,会更加成熟。他比较能看得懂大人的眼色,也没有那种孩子所特有的天真。或者说他本来是有的,只是被消磨得更早了些而已。

他会因为受到父母的影响。而改变对事物的一些看法。他画的画,所用的颜色,会和其他的小朋友有所不同。因为心理受到一些影响,他可能觉得,天空不一定是蓝的,太阳不一定是红的,人也不一定要成画彩色的。

他会比较畏缩,或者更加暴躁。会喜欢独自一个人待在自己的小世界里面,孤僻、自闭。或者带有一些暴力色彩,会有攻击性,喜欢去和别人抢东西,喜欢去推搡别人。

不要看孩子很小,其实他们很懂。他们会察言观色。在家庭里面,父母争吵或者是父母感情不和,他们都看在眼里,会用他们很小的心去感悟。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女孩儿最终会长成她的母亲的样子,而男孩最终会成为他父亲的样子。”父母,亲人就是孩子到世界上接触的第一个老师,而且是和孩子在一起时间最长的人。

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最大,也最深。像我们现在学校里,其实不乏有这样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而且不再少数。然后了解下来呢,都是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

当然,有人说,原生家庭的孩子不一定都会长成一个有问题的大人。

对,这一点我是赞同的。因为心理是可以调试,如果干预得好的话,孩子是可以被救赎的。但需要具备最简单的一个要素,至少要有爱。

这体现在很多方面。但父母和亲人最重要。既然家庭已经存在问题了,那么,对孩子的爱不能因此而减少。

夫妻俩的事儿,不能迁怒孩子。有些事情。要尽量避开孩子。如果他已经受到影响,要让他知道,他是被爱的,这个真的很重要。

其他像什么,去做心理咨询啊,效果并不是很好。孩子很小的时候,他很难通过自己的调试去解决心理的一些变化。他只能通过外在的一些环境改变和人的改变,来改变对事物的一些看法。

也有人说其实不要紧,当他们大了自然就懂了。其实不然,小时候存在的阴影,如果不早期干预,到大了,不会消散,反而只会记忆更深。

所以要让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的话,那就是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在爱的环境下成长。

一点拙见,轻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