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力倡導文化產業,我們該如何佈局?

寶華世紀


我認為文化要從孩童抓起,從幼兒園到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把中國傳統文化定性為必修課,最重要的課,分數最高的課,讓每個人對文化的意識根深蒂固,這樣每個人愛上傳統文化,這樣才能學好文化,對於以後我們做人做事都大有裨益!


北城憶事


文化產業是個很大的概念。咱們這不是寫論文,就說一些比較具體的點。1、大國崛起背景下的,中國文化輸出;中國的經濟已經全球第二,伴隨著硬實力的崛起,國外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自己把自己的軟實力進行輸出,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文化、價值觀、生活等等……這是個大市場。像李子柒,在youtube上的播放量很高,大的背景就是這個。世界需要了解中國,中國也需要主動的向世界展示;2、手機端的內容產業。以今日頭條、微信、微博為代表。手機早就是第一媒體,大部分人看手機是時間,那是遠遠超過看其它屏幕的時間。手機上適合放什麼內容?用戶又有什麼需求?大家其實都在探索。手機端的內容創作,也是一個大的產業。很多垂直領域的專家,現在在手機端就活的很好。以前覺得文化內容就是文化人的事情,但現在看,各個垂直領域的專家,都可以成為優質的內容創作者。以後隨著知識付費的普及,手機內容創作領域,有可能誕生更多的富翁。


中小企業發展


能把文化產業說的明白的,都是高手。

能把文化作為產業來做明白的,更是高手。

文化,國內大多以挖掘傳承為內容,而且,國內文化行業有幾個特點,一是小眾化;二是碎片化;三是思想化;四是區域化;五是差異化;六是流民化。開始就想把文化做成大產業的,追求一種文化大同,有難度。

文化產業盈利並不在文化本身,文化自古以來就是一種象徵,圍繞這個象徵,有人佈局,有人設局,有人守局,在局與局之間以思想傳播實現和博弈各方利益。文化最大的價值變現是有大體量的客戶願意為你買單。

你們說能有佈局的想法,說明應該是有一些資源。可以把文化看成包容性工具,它包含了歷史已知未知傳承下來的各方內容,目前階段,如果創新難度大的話,那麼就去挖掘,挖掘價值IP,用好視頻,要麼就去給主流階層構建未來,總之,做好供應鏈和核心內容打造,創新運營模式,有資源就可以先人一步。

祝你們好運!





東樸大叔


藝術品市場發展的重點仍然是藝術金融。“互聯網+文化+金融”將金融資本與文化資本緊密結合,既能盤活文化藝術資產,又能破解中國經濟當前面臨低迷的困境,助推中國經濟復甦、文化復興


Yangbing03


文化產業從長遠來看肯定是朝陽產業,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

作為一個初創公司,各方面的資源都比較有限,建議先從自己喜歡和擅長的區域、領域做起,其收費模式無非:1)內容零售/門票收入(無論是演出、活動、出版、訂閱);2)廣告/贊助/導流收入;3)版權收入。

在缺少內容創造資源的情況下,建議先從廣告/贊助/導流業務切入,即為某個當地的文化項目尋找廣告、贊助,賺取中介佣金,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好的文化項目再切入深度合作。

供參考


棋盤投資殷志成


想用30年時間收藏圖書,然後自己辦一個圖書博物館,不知道可行不?





遲文志


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的一個重要環節。建立中國自己的文化產業體系,才能輸出。而不是一味的引進、花錢買國外巨頭的授權許可。中國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產業儘量建立在中華歷史的基礎上,源源不斷的吸收幾千年的營養。例如我們鎖定了素食文旅產業發展,將傳統文化與素食餐飲、文化之旅等等融合一體,目前在發展初期。尋找風投階段。


賢哉老陳


這其實是一個戰略管理的問題,如果沒有學過 三言兩語真的說不清楚;說出來的,也許都是想當然?

現在,管理巳經上升到科學的層次,真金白銀,又是時間價值,又是機會成本,賭不起!!


資本的知本時代


我們要看這個文化產業是否具備稀有性,對社會的貢獻性,以及持續性


官嶺藝術館


文化產業指的是:用文化作為產品的產業,以文化為載體劃分如“傳媒、廣告、藝術、旅遊”等等;本人更多的是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