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將領,戰場上打仗比較刻板,嚴重執行上級命令導致了失敗的?

史學達人


我認為是滑鐵盧戰場上的格魯希,簡直就是這個問題的模板。滑鐵盧戰役時期,他死板的執行命令,帶領著三分之一的部隊漫無目的行進,直接導致了主戰場上的拿破崙兵力不足,被威靈頓擊敗。

1815年3月19日,拿破崙復辟重登皇位。反法聯盟各國趕忙集結重兵準備進攻巴黎,拿破崙也集結部隊開始應戰。6月份,雙方進行一系列機動與戰役,最終的決戰在滑鐵盧進行。戰役初期,拿破崙的法國軍隊是進攻方,並且一直佔據主動,先後擊敗了英國軍隊和普魯士軍隊。但是,並沒有對敵軍造成嚴重的損失,他們的主力都還在。此時拿破崙做出了一個決定,將三分之一的軍隊(33000人)交給格魯希,命令他尋找並殲滅普魯士軍隊,並支援主戰場。

6月17日晚,雙方的軍隊主力均抵達滑鐵盧,18日上午十一點,戰鬥開始打響,法軍首先發起進攻。拿破崙在戰場上共集中了七萬二千人,同時還有二百七十門火炮的支援。與惠靈頓的六萬八千人和一百五十四門火炮相比,他就佔有明顯的優勢,特別是在炮兵方面。但是因為前日的大雨,地面泥濘,導致火炮的殺傷力下降很多,法軍的優勢被抵消了。

戰役持續了7個小時,法軍的數次進攻都被擊退,並且傷亡慘重。隨著普魯士軍隊的3萬人抵達,戰役天平瞬間傾斜了,形勢對法軍非常不利。下午7點,會戰的高潮到來。普軍集結兵力完成,開始威脅著拿破崙的後方。現在拿破崙手中現在唯一的預備隊是老近衛軍了,這也是他最後一筆賭注。孤注一擲的進攻將法軍最後的精銳喪失,拿破崙輸了。

當近衛軍的這場進攻被擊退時,落日也開始西沉,惠靈頓發出號令全線反擊,三萬養精蓄銳的普魯士軍隊開始了對法軍的追擊屠殺。此時,戰役的關鍵人物格魯希,仍然帶著他的三萬大軍漫無目的的遊蕩,當他接到拿破崙的命令返回滑鐵盧戰場時,一切都晚了。

他曾經有很多次機會去改變歷史,只是一直死板的握著拿破崙的命令:找到並殲滅普魯士軍隊,·然後支援主戰場。這個命令是兩部分,實際上格魯希只要執行其中的任何一個,都能改變局勢,然而他認為必須按照順序來。結果就是普魯士軍隊抵達滑鐵盧了,壓垮了拿破崙。


百勝刀王胡逸之


1936年,西路軍兩萬多人西渡黃河執行任務。因西安事變,形勢變化。西路軍任務被取消。中央讓西路軍隨機而動。軍政委陳昌浩因長征中追隨張國燾而有思想包袱,不敢果斷決策,瞻前顧後,什麼都等中央決定。結果造成錯失良機,是西路軍處處被動,最後失敗。這是典型戰例。

解放金門戰役,中央讓葉飛準備十到十五萬人,渡海作戰。實際因為渡海船隻不夠,他只准備了六萬人,第一次渡海兩萬人,到金門島時潮水變化,造成上島被動,戰士們拼死蹬島成功。而船隻返回時,竟然判斷錯誤,把船誤認為是敵船,一頓炮轟給打沉了。結果是蹬島的兩萬多人堅守一個星期左右,彈盡糧絕,又無援軍,最終失敗。這是兩個典型的忽悠指揮。


毛月亮41422


在徐向前與閻錫山之間進行的晉中戰役過程中,晉軍將領趙承綬在尚有一線生機的情況下,沒能順勢而為,卻刻板的堅決執行上級的命令,使自已的部隊失去逃亡的機會,最終導致全軍覆沒。

1948年6月下旬,徐向前率領的華北軍區第1兵團,為保衛麥收,打擊閻錫山,在山西發動晉中戰役。雖然我軍剛剛結束為期70余天的臨汾戰役,尚未進行休整,兵員也未補充完整,將士們極度疲憊,但時間刻不容緩,部隊只能迎難而上,繼續戰鬥。


經過晉中戰役第一階段的交鋒,閻錫山損兵失地,連自己的精神支柱“親訓師”也搭了進去。但在上頭的要求下,他還得“大膽決戰,保衛晉中”,又命令太原綏靖公署野戰軍總司令趙承綬到前線親自統一指揮3萬餘人的部隊與我軍作戰。

徐向前審時度勢,決定主動出擊,將趙承綬部圍而殲之。此時,徐向前手中的兵力不足5萬,且是疲憊之師,圍殲建制完整的敵人確有很大的困難,面對兵力不足的狀況,徐向前設定了先圍後打的戰術。

隨著命令的下達,我軍各部開始迅速向預定位置突進,以對敵人形成包圍。在合圍過程中,董村保衛戰,祁縣攻堅戰等戰鬥中,將士們也打得極為艱難,部隊面臨很大的考驗,行動也頗感吃力,但徐向前的決心毫不動搖,嚴令各部必須完成包圍目標,不準讓任何人突圍,誰讓敵人跑了就拿誰試問。



趙承綬也是一位久經沙場的悍將,在抗日戰爭時期,對日軍作戰也有著不俗戰績。可是他性格相對比較僵化,對上級的命令從來都是堅決執行,不打折扣。

在我軍付出了一定代價後,終於初步形成了對趙承綬部的包圍,本來已無心戀戰,想跑回太原的趙承綬,其實此時還存在著一線生機,如果集中全力向我軍薄弱處衝擊,憑其武器裝備和3萬餘人的兵力是應該能突出去的。

但由於趙承綬的上級認定他的部隊所在地太谷城存有很多糧食彈藥,後勤充足,可堅持與徐向前部周旋,令其堅守作戰。趙承綬雖心有不滿,但仍然依令而行,後來眾多部下都認為太倉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堅持不了多久,趙承綬才向上請示,獲准後帶領部隊開始轉移。


但走到中途又受命將部隊兵分三路向我軍主動進攻,要與我軍決一死戰。趙承綬盲目的聽從了上級指令,沒有采取集中兵力突圍的戰術,從而錯過了轉瞬即逝的逃生機會。而徐向前卻利用這寶貴的時間,完成後續部隊的對包圍圈的補充,鞏固了薄弱環節,這時趙承綬想走也走不了了,再想突圍,為時已晚。

經過激烈的鏖戰,趙承綬所部被全殲,趙承綬被俘虜。此戰過後,晉中各處守敵見勢不妙,紛紛逃往太原,我軍乘勝追擊,解放了晉中的全部縣城,徐向前率軍直逼太原城下。


歷史微點與您共同學習,感謝您的關注與支持!


歷史微點


看到這個問題,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一個人。就是當下在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特赦1959》中,哪個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認真學習,努力改造,聚精會神做衣服的杜長官,杜聿明。

之所以立馬想到他,是我本人也在追《特赦1959》這部劇,故對杜長官影響深刻罷了。

那麼杜聿明和這個問題有什麼關係,難道他也屬於“戰場上打仗比較刻板,嚴重執行上級命令導致失敗的將領”?方城闕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在杜聿明二十多年的從軍生涯中,確實在一次會戰中,戰場表現比較刻板,最終導致嚴重失敗。


這次失敗發生在1942年5月,也就是中國遠征軍第一次入緬作戰,在曼德勒會戰失利後。杜聿明所率的第5軍,在撒軍路線的選擇上,由於機械刻板,導致嚴重失敗。

曼德勒會戰,由於英軍毫無戰意,悄悄撒離西線戰場,讓中國遠征軍在東線獨扛日軍,自己好乘機溜走。遠征軍可謂是遇上了豬一樣的隊友,東線全線震動。遠征軍面對從三面穿插、包圍上來的日軍15軍,軍心動搖,進退兩難。

這時史迪威與羅卓英獲知畹町、八莫失守,於是率領遠征軍指揮機關向西撤往印度。並電告杜聿明,要求第5軍(含新編第38師)也隨即撤往印度境內。

1942年5月6日,杜聿明覆電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羅卓英,明確表示不願意率軍西進印度境內,而是率部轉進國內。並同時發電請示蔣介石,蔣同意他經密支那、片馬至中緬邊境轉進國內。

於是做為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的杜聿明,收攏各部向密支那、片馬方向轉移。9日,部隊撤退到傑沙時,與日軍58師團追擊部隊遭遇,同時獲知日軍已佔領八莫、密支那。

考驗杜聿明的歷史時刻終於到來,因為此時撤退路線還有三條路線可選:

一、繼續按原計劃,強攻八莫、密支那地帶的日軍,殺出一條血路,經片馬到達騰衝。

二、左轉向西撤退,乘日軍還沒有將西進之路切斷之時撤往印度。

三、向孟關、大洛方向撤退,取道孟關、大洛、葡萄之線返回國內。

這時身為遠征軍第一路副司令長官,曼德勒會戰失利後,緬甸戰場當時實際掌控中國部隊的杜聿明,卻因為機械刻板,盲目執行他在戰前向蔣介石的承諾,“將第5軍安全帶回國內。”沒能審時度勢,而是選擇了三條路線中最壞的一條路線,即我上面歸納的第三條。

當然我們不能當事後諸葛亮,讓杜長官選擇第一條路線,堅定不移,衝殺過去。

但第二條路線在當時極度危險的時刻,應該是個切實可行的方案。當部隊到達曼西時,做為全軍後衛的新38師,在師長孫立人的帶領下,審時度勢,轉而向西撒退。並且保持較為完整的建制安全到達印度英帕爾。

第5軍軍部和廖耀湘新22師,向胡康河谷的大洛和新背洋撤退。時值雨季,山洪爆發,部隊糧盡藥絕。在新背洋附近,絕糧八日。官兵飢病交加,死亡累累,僅新編第22師就因飢、病死亡2000餘人。最後僥倖被美軍飛機發現,在美國空軍空投糧藥的支持下,改變原計劃,於7月25日抵達印度多利。

而由第96師和第5軍直屬炮兵和工兵一部以及後面趕到的戴安瀾第200師、第5軍補訓處、第6軍28師等向國內撤退的部隊,則遭受了滅頂之災。經過千難萬險,歷時100多天,至到8月份方才退回國內。途中由於飢餓和熱帶雨林的魔症,3萬餘人被無情的奪去了生命。

因此在曼德勒會戰失利後,杜聿明在組織遠征軍撤退問題上,因為自己的機械刻板,給遠征軍造成了重大損失,這是歷史無法更改的事實。



方城闕


在國軍將領中,杜聿明是黃埔一期,但在校期間反而比較老實,並不出眾,但正如《特赦1959》裡說的那樣,在鄂豫皖圍剿四方面軍時,當時還只是團長的杜聿明立了大功,從此開始飛黃騰達,官運亨通。到解放戰爭結束後,他就被從昆明警備司令任上調任東北,擔任東北保安司令長官,成為獨當方面的國軍高級將領。而且,他在東北旗開得勝,一路從山海關打到長春,把東北解放軍趕到松花江以北,整個中長路都在國軍控制之下,杜聿明的大兵團作戰指揮能力這時候得到了國軍高層的承認。

1948年11月8日,杜聿明完成在指揮東北殘餘國軍撤退的任務後,經北平轉赴南京。在北平和傅作義吃飯的時候,杜聿明才得到了黃百韜兵團已經被華野包圍的消息。到南京後,杜聿明先後見了顧祝同、何應欽、張治中等國軍統帥部高層人員,到10日,才到國防部開會,討論解救黃百韜兵團的問題,蔣親自參加了這次會議,並表示,他連飛機都準備好了,會後杜聿明就趕緊去徐州指揮,抽調部隊救援黃百韜。杜聿明這才發現,原來自己到南京後見到的幾個人,其實都是來給蔣當說客的,是要讓他去徐州指揮。

10日當晚,杜聿明就帶了幾個幕僚趕到了徐州。到徐州後,聽劉峙說了當時的情況。之前在南京國防部會議上確定的計劃是,以李彌兵團和七十二軍守備徐州,邱清泉和孫元良兩個兵團迅速東進,擊破解放軍在徐州和碾莊之間的阻援部隊,救出黃百韜。但杜聿明到徐州後才知道,徐州剿總並沒有執行命令,因為這時候邱清泉兵團還沒有完全脫離與中野的接觸,孫元良兵團還在宿縣,第二天晚上才能到達徐州,李彌兵團在向徐州撤退時,一部被解放軍消滅,黃維兵團還在來的路上。

福將劉峙和他的參謀長李樹正對當時徐州戰區的實際情況並沒有形成比較明確和完整的判斷,反而被各方面彙集來的情況所迷惑,搞得非常混亂。加上國軍各部隊都習慣於誇大敵情,只要遇到解放軍阻擊,就謊報軍情,說自己遇到了解放軍主力。所以,當時邱清泉、黃維、黃百韜、孫元良、李彌幾個兵團都聲稱自己遇到的是解放軍的主力,都在和解放軍激戰中。到底解放軍主力在哪裡,誰也說不清楚。徐州剿總情報部門也搞不清楚狀況,也無法提供有效的情報來供剿總參考。

比如這時候邱清泉兵團已經到達徐州外圍的黃口地區,正在作戰的對象是華野和中野的一小股部隊,中野主力已經轉兵南下,阻擊黃維兵團去了,但邱清泉得到的情報卻是他在黃口遇到的解放軍部隊就是中野主力部隊。劉峙也搞不清楚狀況,反而每天責罵黃維,說黃維按兵不進。實際上這時候黃維兵團已經在中野主力部隊的頑強阻擊之下,進展緩慢,而且正在掉進中野的預設陣地,進退兩難,劉峙自從張克俠、何基灃起義之後,就驚慌失措,提心吊膽,完全不清楚到底邱清泉說的是真的,還是黃維說的是真的。

杜聿明綜合當時各方面的情況之後,做出了一個比較明確的判斷。首先,杜聿明認為,不可能到處都是解放軍主力,必然是有主次之分的;其次,他認為解放軍目前的目標不是直接進攻徐州,而是圍殲黃百韜兵團,其中一部分在徐州到碾莊之間打援;第三,黃口一帶不可能是解放軍主力部隊,只是小股部隊,甚至有可能是游擊隊。杜聿明這個判斷是比較接近當時的實際情況的。到第二天,也就是十一日中午,邱清泉到達徐州,杜聿明見了邱清泉後瞭解到,中野已經轉兵南下,徐州外圍黃口一帶並沒有解放軍主力部隊,證實了杜聿明的判斷。

杜聿明做出這個判斷之後,提出了兩個方案,第一個方案是命令黃百韜兵團堅守七到十天,以李彌兵團守備徐州,七十二軍為總預備隊,以邱清泉兵團和孫元良兵團向徐州西南方向的蒙城、渦陽一帶會和,尋求與中野進行戰略決戰,並擊破之,然後回師東向,與華野進行決戰,解救黃百韜兵團。這個方案其實很接近杜聿明在東北指揮四平會戰時的作戰方案,即先對四平取守勢,集中優勢兵力進攻本溪的解放軍,然後再轉向四平方向進行決戰。也正是這個大膽抽調兵力的決策,讓杜聿明在關鍵性的四平會戰中取勝。

這個方案如果付諸實施,也就是以邱清泉、孫元良和黃維兵團共計十個軍以上部隊,形成對中野六個縱隊的包圍,兵力對比相當於三比一,而且中野當時嚴重缺乏重武器,阻擊黃維兵團已經非常吃力,如果按照杜聿明的這個計劃,邱清泉和孫元良兩個兵團不是東進去救援黃百韜兵團,而是向西南方向去圍攻中野,淮海戰役的結果恐怕就不好說了。在三個大兵團的合圍之下,中野要麼是走,要麼死扛。如果中野先撤,杜聿明再集中三個兵團一起東進,華野恐怕也只好放棄已經咬住了的黃百韜兵團。

所以,這個方案其實是上策。但這個方案的關鍵在於,黃百韜兵團究竟能不能按照杜聿明的設想,堅守七到十天。實際上,黃百韜兵團一直在碾莊堅守到了11月22日。雖然這是在邱清泉和李彌兵團全力東進救援的情況下才達到的結果,但如果真的按照這個方案實施,邱清泉和孫元良兩個兵團轉向西南進攻中野,中野支持不住,恐怕也只能由華野派原本負責打援的部隊尾隨邱李兩兵團西進,至少是接應中野突圍,否則以中野當時的勢力,要安全轉移出去,就不太可能了。

杜聿明這個方案馬上遭到劉峙和李樹正的反對,理由是黃百韜守不了那麼久,如果這麼打,就等於坐視黃百韜兵團被殲滅,太冒險了。杜聿明心裡還有些打鼓的地方在於,這時候邱清泉尚未到徐州,他並不確定中野主力是不是真的在渦陽、蒙城一帶,萬一邱李兩兵團西進撲空,東邊黃百韜兵團又被華野全殲,那就成了笑話了。所以,雖然杜聿明心裡認為這是上策,但並沒有堅持這個方案,而是很快就接受了劉峙的決定,採取了第二個方案,也就是後來實際發生的情況,調孫元良兵團北上,守備徐州,邱清泉和李彌兩個兵團向東攻擊,救援黃百韜兵團,穩紮穩打。

結果,這個看上去最保險的方案導致了淮海戰役國軍的全面潰敗,黃百韜兵團被全殲,黃維兵團也被全殲,接下來在徐州的邱清泉、李彌和孫元良三個兵團也被全殲,杜聿明本人被俘。國軍在江淮以北的機動兵團基本上全部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全國解放的速度。如果按照杜聿明提出的第一個方案,即便是不能消滅中野,而且黃百韜兵團也沒有擺脫被全殲的命運,最起碼會和黃維兵團之後,邱清泉和孫元良兵團在外圍,接應在徐州守備的李彌兵團向南撤退,這就是差不多四十萬人的大兵團,以華野和中野當時的實力,要啃下來恐怕不太容易。


蕭武


導語:這個問題,1815年在滑鐵盧戰役中,徹底葬送了拿破崙一生功業的法國元帥格魯希,是最當之無愧的。


格魯希元帥在滑鐵盧戰役中撐握了拿破崙的命運,雖然他本人毫無察覺。

戰役一開始,拿破崙指揮法軍擊敗布呂歇爾的普魯士軍隊。準備全力對付威靈頓的英軍。

為了防止布呂歇爾的軍隊返回來支援威靈頓,拿破崙分出33000名法軍,交給格魯希元帥。命令格魯希去追擊布呂歇爾,使普軍無法回援威靈頓。

一向唯唯諾諾,堅決服從命令的格魯希元帥率領法軍出發了。

可是,格魯希始終沒有找到潰退的普軍的蹤跡。時間一點兒一點兒地過去了。

突然,遠處傳來了激烈的槍炮聲。根據判斷,應該是滑鐵盧方向。

格魯希的副手認為,這是皇帝陛下開始向英軍進攻了。我們必須趕過去,幫助皇帝陛下徹底消滅威靈頓!

格魯希吃著早餐,猶疑不決。他的副手見狀,就要求分出一部分兵力,讓自己帶領,前進到開炮的方向去,助皇帝陛下一臂之力。

一提分兵,格魯希馬上作出了決定:把一支小部隊分出去是不負責任的。我的任務是追擊普軍,因此,我們無需考慮其他問題!

於是格魯希的部隊繼續向前走。

隨著時間一小時一小時地過去,格魯希元帥心裡越來越沒底。滑鐵盧方向炮聲隆隆,而自己追擊的普軍始終找不到。顯而易見,普軍很可能轉移到其他方向去了。

雖然心懷疑慮,但是格魯希元帥從不違抗命令,他只能惴惴不安地等待著拿破崙皇帝給他下達新的命令。

此時的滑鐵盧戰場上,法軍與英軍迭次苦戰。雙方都在苦苦支撐,拿破崙和法軍堅信格魯希元帥馬上就會趕來增援。而威靈頓和英軍也企盼著布呂歇爾的普軍能快些趕到戰場。

等待著,等待著,終於,一支軍隊趕到了。

當然,它絕對不是猶柔寡斷的格魯希的法軍!

而是一開始就擺脫了格魯希追擊的普軍,普軍趕到滑鐵盧,戰爭的天平馬上傾斜了。

法軍慘敗,拿破崙隻身逃離了戰場。從此,拿破崙徹底離開了歷史舞臺,再也不可能東山再起了。

而格魯希元帥最終還是趕到了滑鐵盧戰場。可惜,他來到滑鐵盧主戰場的時候,一個人也沒有了,戰爭早已經結束了。


惰性人兒


打仗呆板,因服從命令而全軍覆沒,這種事情在國軍那裡幾乎是常態!

今天給你盤點一下因服從命令而遭遇全軍覆沒的國軍將領們。

1,黃維。

黃維歷來就被成為書呆子,說的就是這個人排兵佈陣有章法,執行命令不含糊。這樣的人,讓他當個師團長,衝鋒陷陣死守陣地還行,可是讓他指揮十幾萬人進行大兵團作戰,實在是害死他了。

1948年11月,淮海戰役爆發,黃百韜在徐州以東運河以西地區被包圍,徐州守備兵力不足,無法突破徐東阻擊防線,於是老蔣讓駐守駐馬店的黃維兵團千里馳援,穿越黃泛區,千里挺進到徐州救援黃百韜。黃維坐擁12萬大軍,對劉鄧大軍有絕對優勢,卻不知道穩紮穩打,急於北上徐州,被華野包圍,隨後被殲滅。

2,杜聿明。

相對而言,杜聿明比黃維聰明些。但是,杜聿明也知道蔣介石軍法的厲害。黃百韜被殲滅,黃維被包圍,放棄徐州往哪走?老蔣讓走津浦線以西的河網溝岔,老杜不聽,走了徐州西南的平原。半路上,老蔣有要求杜聿明與黃維回合,結果又一次一頭扎進華野的包圍圈。

杜聿明手握30萬大軍,卻不敢對老蔣提出不同意見,並且商議出一個合理的辦法,最終因為害怕軍法盲從,必然導致全軍覆沒。

3,劉戡。

宜川戰役中,西北野戰軍帶著六個團就圍攻宜川縣,胡宗南讓劉戡帶著整編29軍2萬多人去救援。劉戡路上預感到西野的阻援兵團埋伏在瓦子街,彙報胡宗南要求穩紮穩打解決阻援兵團再救宜川,胡宗南直接一句“違令者斬!”

劉戡無奈,明知前面是口袋陣,只能鑽進去,結果幾天之內,兩個整編師沒了,劉戡也只好自殺。

4,李仙洲。

萊蕪戰役中,王耀武和李仙洲負責北線,陳誠、歐震‘王敬久負責南線,想要南北對進,滅了山東的華野。粟裕將軍派了18個團扮演華野主力拖住歐震兵團,主力則是迅速北上尋機殲滅李仙洲兵團。歐震進佔華野首付臨沂,宣稱殲滅共軍16個旅,王耀武卻一再告誡李仙洲,不要南下冒進!

陳誠一再要求李仙洲兵團南下,夾擊華野“殘部”。李仙洲最終決定聽陳誠的,南下佔據了萊蕪。華野直接給他包圓了!然而,王耀武讓李仙洲北上突圍的電報又被華野偵察所得,圍三缺一,放出來打,三天時間,李仙洲兵團五萬多人就被全殲了。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作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尤其是掌握數萬數十萬人性命的將領,應該隨時觀察敵情尋找戰機,而不是機械執行總部命令。這一點,我軍最優秀的三員戰將做的就特別好。

1948年,全國範圍內醞釀全面反攻,粟裕被要求組織東南野戰軍渡過長江開闢新的根據地。粟裕一再要求內線作戰,陳毅則是逼問“主席讓你渡江,你去不去?”為此,粟裕專門來到西柏坡,和主席聊了一天一夜,道理說透了。主席不僅同意不渡江,反而要求中野配合華野逐鹿中原,陳毅直接調往中野,粟裕成了華野的真正當家人。

事實證明,粟裕的決定是對的,開封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華野有後方和半後方的情況下,利用1947年建立起的強大炮兵,基本上想打那裡打哪裡長江以北的戰事就這樣輕鬆解決了。

1948年,中央醞釀發動遼瀋戰役全殲東北的50萬國軍,計劃便是躍進遼西,消滅錦州之敵,然後關門打狗。東野方面則是堅持先打長春,拉住國軍的尾巴。雙方討論的結果是,讓東野先打打看,東野打長春吃了虧,才挺進遼西,一舉攻佔錦州,卡住了國軍的脖子。最後長春國軍抓了總司令鄭洞國前來投誠,不戰而勝。

解放戰爭中,最為耀眼的三顆將星,除了粟裕和林彪,便是與前面幾位黃維、杜聿明、劉戡、李仙洲同為黃埔一期同學的陳賡了。

渡江戰役後,陳賡的第四兵團劃歸第四野戰軍指揮,首長便是林彪。短短半年時間,陳賡竟然有三次抗命。

第一次抗命,是林彪要求陳賡所部進軍湖南直接消滅白崇禧,陳賡卻要直接迂迴廣東。最終中央來電“ 和白部作戰方法 , 無論在茶陵 , 在衡陽 以南什麼地方 , 在全州、 桂林等地 ,或在他處 , 均不要採取近距離包 圍遷 回方法 , 而應採取遠距離包 圍迂 回方法, 方能掌握主動 。 ”第一場官司,陳賡贏了。

第二次抗命,陳賡22萬大軍迅速南下,餘漢謀集團放棄廣州南逃,此時林彪來電,要求不要追擊。陳賡對手下三個軍長說,追!聽我的沒錯!餘漢謀集團就此被全殲。

第三次抗命,陳賡從南線進攻廣西,阻止白崇禧殘部逃往海南。此時林彪來電要求陳賡主力北上對付魯道源兵團,只留下一個師堵截白崇禧主力。陳賡堅持原計劃,官司又打到了中央,主席指示,按陳賡意見部署!

這些“抗命”“斗膽直陳”放在國軍體系中,都是分分鐘要人性命的。沒有軍事民主,軍隊裡只剩下阿諛奉承和裙帶關係,國軍不失敗還真是見鬼了。


歷史知事


首先,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這在哪裡都是一貫的。但,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有時候,面對特殊情況,也會臨時改變戰略決策,對敵人進行打擊。

從國民黨的軍事指揮院中發出的命令,不都是愚蠢的。這句話是《亮劍》中暫七師師長常乃超說過的一句話,其實,這句話也客觀上反映了國民黨軍隊的問題和癥結所在。就拿南京保衛戰來說,唐生智領導的南京保衛戰,以日軍全勝告終,這就很說明問題。下面,小雪就和大家說說關於南京保衛戰中的那些事。

日軍分兵三路,對我南京實行全方位的進攻

1937年12月1日,日軍由於剛進行完淞滬會戰,決定對南京(當時是國內的首都)進行進攻。

南京保衛戰,客觀上來說,表現出了一群喪失建制的士兵成為了一群待宰的羔羊,痛心疾首。

《亮劍》中曾經有這樣一段描述:楚雲飛、趙剛、李雲龍三人圍坐一起,討論南京保衛戰的心情,楚雲飛毫不避諱,用痛心疾首四個字來形容當時南京保衛戰的情況,他說,就是5萬多頭豬,三天也宰不完。

南京保衛戰的結果是,死亡軍人5萬多人,南京城內軍民死傷30萬人。

在這場戰鬥中,本可以把南京城當成鋼鐵堡壘,但是,結果讓人心寒。以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副司令羅卓英、劉興為軍事主官,在南京保衛戰中,他們接到的任務是與日軍決戰。

為什麼不把整個城市當作鋼鐵堡壘,班字為戰,人字為戰,一旦喪失建制,就沒有了任何的戰鬥力,受傷害的,還是貧苦百姓。

相比於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創造了有史以來抗戰之恥辱

淞滬會戰,其實打出了中國軍人的威風,而相比於南京保衛戰,簡直是抗戰以來最大的恥辱。

這就能很說明問題,在兵力大致相等的情況下,喪失建制,就成為待宰的羔羊,手裡的傢伙這個時候就成了燒火棍。

怎麼就不能學學二戰中蘇軍對德軍的斯大林格勒戰役,那場戰役,和南京保衛戰相差不多,蘇軍把斯大林格勒變成了鋼鐵堡壘,最後卻得了戰略主動,成為戰爭的轉折點。

所以,常乃超的話是有一定道理的,服從命令是沒錯,但是,指揮官是個蠢材,一點辦法也沒有。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蔣校長自詡在軍事上可以比肩孫武,在他的領導下,國軍出現了很多打仗刻板的將軍,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黃維和杜聿明。

淮海戰役時,我軍原本打算打個“小淮海”,主要目標就是殲滅黃百韜兵團,但由於老蔣昏招頻頻,最後“小淮海”打成“大淮海”。

1948年月下旬,碾莊戰鬥基本已接近尾聲,救援黃百韜兵團已失去意義,於是老蔣下令黃維兵團向宿縣進軍,和杜聿明部匯合。

當黃維兵團到達南坪集時,18軍發現前方中野設置了包圍圈,於是黃維就向蔣報告。

蔣認為黃維兵團武器精良,手下四個軍戰鬥力都不弱,而且中野在兵力、武器方面都處於劣勢,周邊暫時也沒有其他援兵,所以下令黃維按原計劃和杜聿明匯合。

黃維接到命令後,就召集各軍軍長商討具體方案,18軍軍長楊伯濤對蔣的命令表示強烈反對,他認為己軍離固鎮只有80里路程,馬上和李延年兵團匯合可萬無一失。

黃維聽了很猶豫,違抗命令的事他是萬萬不敢做的。但楊伯濤說的又十分有道理,於是他就向老蔣請示,不過一直聯繫不上。

到了下半夜,老蔣回電同意楊伯濤的方案,並下達了具體部署。此時華野各縱隊已從四面八方趕來,黃維兵團被圍的風險正在逐漸增大。

楊伯濤接到命令一看,上面說讓14軍、85軍調動位置掩護10軍、18軍撤退,頓時大發脾氣,對黃維說上頭純粹瞎胡鬧,既浪費時間,而且也沒有讓戰鬥力弱的掩護戰鬥力強撤退的必要。

但黃維堅持要服從命令,楊伯濤也沒辦法,這麼一耽擱又是半天時間。

到了第二天上午隊伍開拔時,黃維又下令停止行動,原始是一個參謀不見了,等到天黑也沒回來,黃維乾脆又下令住一晚再走,不過此時他想走也走不了啦。

黃維兵團被圍後,老蔣找杜聿明商量對策。杜聿明建議棄守徐州,他的部隊轉移到阜陽一帶,再以淮河為依託,解救黃維兵團。

老蔣同意後,杜聿明馬上找邱清泉、李彌、孫元良三個兵團司令開會,佈置撤退事宜。

可當杜聿明部準備就緒開拔時,老蔣又下令杜聿明直接轉進濉溪口,解救黃維兵團。

杜聿明心裡頓時一涼,這是找死的節奏。關係到幾十萬人的安危,他也不敢自作主張,於是又趕緊召集各兵團司令開會。

會議上,杜聿明想大家一致決定撤,但他又不想一個人擔違抗命令的責任,就說了一句話:“我們敢於對全軍負責就撤,不敢負責就打,請大家慎重考慮!”

其實意思很明顯,就是希望大家一起對全軍負責。但3個司令都裝糊塗,誰也不敢擔這個責任。於是最終大家一起硬著頭皮鑽進了華野的包圍圈。

淮海戰役結束後,國軍50多萬精銳損失殆盡,老蔣難辭其咎被迫下野,勝利的天平從此徹底倒向了老對手。


花木童說史


歷史是一部戰爭史,而戰爭中執行力是一支軍隊戰鬥力的體現,但是也有很多將領不知變通,最終導致戰爭失敗。比較有名的如淮海戰役期間杜垏明,當時杜垏明明知道將要面臨的是一場死局,但是為了不違背蔣介石的旨意,最後淮海戰役的最後一個兵團被殲滅,杜垏明自己也被俘。

相比杜垏明的明智,歷史中還有一些將軍就更加的死板,並且直接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這個人就是法國的格魯西,而他所執行的命令就是拿破崙的命令,最終的結果就是導致拿破崙兵敗滑鐵盧,從此再也沒有機會東山再起。

1815年2月26日夜,拿破崙率領1050名官兵,分別乘6艘小船,於3月1日抵達法國南岸儒昂灣。拿破崙感慨萬端,發表了熱情洋溢的演說,士兵們在拿破崙的鼓舞下,進軍巴黎。沿途所到,不少人歡呼雀躍。波旁王朝派出的阻擊部隊,因多是拿破崙舊部,所以紛紛歸附。3月12日,拿破崙順利進入巴黎,此時部隊已發展到1.5萬人。路易十八倉皇逃出巴黎。3月19日,拿破崙重登皇位。

3月25 日,英、俄、普、奧、荷、比等國結成的第七次反法聯盟,集結重兵準備進攻巴黎,威靈頓將軍指揮由英、德、荷、比人組成的混合部隊約10萬人、200門大炮,駐紮在布魯塞爾和蒙斯之間。另外有30萬人的預備隊。拿破崙也集結18萬人應戰。

拿破崙認真分析了強大的對手,決定以攻為守。6月15日凌晨3時,他的先頭部隊進入比利時。16日在林尼將普軍擊敗,這一擊厲害卻不致命,未被消滅的普軍向布魯塞爾撤退。

拿破崙犯了整個一生中最大的災難性的戰略錯誤,這一錯誤最終導致他的垮臺。拿破崙準備向威靈頓的部隊進攻,為了防止布呂歇爾的軍隊與威靈頓的軍隊會合,他抽調出一部分部隊去跟蹤追擊普魯士軍,以阻止他們與英軍會合。他把這支追擊部隊交給了格魯希元帥指揮,雖然他認識到布呂歇爾的軍隊已被擊敗並正向萊茵河撤退,但他仍然單純為了偵察敵情而派出了三萬三千人和九十六門火炮,幾乎佔其可動用兵力的三分之一,儘管他是十分勉強地派出這支兵力的。

滑鐵盧戰役打響後,格魯希成為了掌握拿破崙命運的關鍵人物。
但是格魯希並未意識到拿破崙的命運掌握在他自己手中,他只是遵照命令於17日晚間出發,按預計方向去追擊普魯士軍。這時滑鐵盧戰役開始,副司令熱拉爾急切地要求:“立即向開炮的方向前進!”所有的人都毫不懷疑:皇帝已經向英軍發起攻擊了,一次重大的戰役已經開始。可是格魯希卻拿不定主意。熱拉爾看到他如此猶豫不決,便懇切地請求:至少能讓他率領自己的一師部隊和若干騎兵到那戰場上去。格魯希考慮了一下。他只考慮了一秒鐘。

然而格魯希考慮的這一秒鐘卻決定了他自己的命運、拿破崙的命運和世界的命運。格魯希使勁地搖了搖手說,把這樣一支小部隊再分散兵力是不負責任的,他的任務是追擊普軍,而不是其他。就這樣,他拒絕了這一違背皇帝命令的行動。滑鐵盧戰爭進行中,顯然威靈頓將軍可比布呂歇爾狡猾,滑鐵盧戰爭陷入僵局。

戰局陷入僵持中,這時雙方誰的增援力量先到,誰將取的戰場的先機,正當拿破崙準備猛攻英軍中路時,卻突然得到情報,那位布呂歇爾竟然增援英軍來了!這個消息讓拿破崙大吃一驚!不是派出格魯西卻纏住布呂歇爾了嗎?但格魯西的3萬法軍終究沒回來。而得到增援的英軍,則很快便展開反攻,尤其是布呂歇爾,如瘋了一般親率普軍,強攻拿破崙大軍的右翼,法軍陷入全面被動,終於崩潰了

格魯希的部隊繼續執行拿破崙之前的指令,帶領部隊繼續往前走。隨著一小時一小時的過去,格魯希越來越沒有把握,因為令人奇怪的是,普軍始終沒有出現。顯然,他們離開了退往布魯塞爾去的方向。但格魯希只是懷著愈來愈不安的心情,繼續等待著消息,等待著皇帝要他返回的命令。可是沒有消息來。只有低沉的隆隆炮聲震顫著大地。
後來布呂歇爾的部隊趕到了滑鐵盧的戰場,威靈頓勝利了。拿破崙慘敗後,不再拘泥於皇帝命令的格魯希才決心鼓起勇氣,挽救拿破崙帝國,但是已經太晚了,永遠是太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