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献忠与李自成为什么不合作对抗清军?

逍遥酒一壶


前言: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村长期以来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农民阶级烙上了深深的狭隘性和短视性,形成了顽固的小农意识;不能具备开阔的视野,再加上农民阶级特有的狡黠性,使得中国历史上屡次农民起义发展壮大之后,起义领袖之间必然发生火并、内讧,导致形势大好的起义浪潮走向低谷,或是胜利成果被地主阶级所篡夺。

这样的例子,史书上数不胜数。作为明末农民大起义的著名领袖人物,李自成和张献忠也不例外。

李自成、张献忠在推翻明朝腐朽统治的斗争中,不可避免地重蹈覆辙,坠入了历史的循环;双方互相仇视,在大敌当前,竟然互不相救,甚至为了争夺地盘而不惜兵戎相见,最终致使清军把他们各个击破,先后消灭了。

明朝后期,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国家财政趋于破产;辽饷、剿饷、练饷的无休止加派,以及本来就极为沉重的赋税,压得农民阶级喘不过气来;更有官府无能无为,水利失修,灾荒频繁发生,许多地区连年颗粒无收,可是赋税却一厘一毫也不得减免。这就使得农民纷纷破产,沦为流民。

流民到处游荡,衣食无着。他们只能聚集起来,抢掠富户,以求填饱肚子。官府对此进行残酷镇压,终于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明末农民大起义浪潮。

在此过程中,李自成、张献忠先后加入了农民起义军的队伍当中,并且很快成为起义军中的领袖人物。

李自成、张献忠二人都是勇猛善战,富有韬略;他们在明末农民起义战争中迅速展露峥嵘,成为当世的枭雄人物。

在早期的农民起义斗争中,张献忠成名较早,自号“西营八大王”,势力很大,威名远扬;而李自成虽也自成一军,号称“闯将”,可是他的声名并不显赫,名气远在张献忠之下。

在军事力量还很强大的明朝官军的围剿之下,起义军的领军人物王嘉胤、紫金梁、高迎祥等人先后牺牲了。

剩下的各支起义军中,张献忠的力量最为强大;因此,明朝政府采取了重点打击张献忠的军事策略,同时对其他起义军也加以围剿。

在明军的残酷镇压之下,农民起义军遭受严重挫折,损失巨大。李自成所部全军覆没,他仅率18骑杀出重围,逃入商洛山的密林之中;而张献忠在明军的重点打击之下,伤亡惨重,不得不违心地接受明朝官府的招抚,投降了明朝政府。

明末农民大起义陷入了低谷之中。

但是,由于明朝官府的腐败,官员们欲壑难填,他们对投降过来的张献忠进行了无休止的敲诈索贿;并且明朝政府对张献忠极其不放心,暗中秘密布置围剿,企图一举消灭张献忠。这一切都迫使张献忠不得不重举反明大旗。

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重新起义,掀起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新高潮。

张献忠的重举义旗,把明朝官军的注意力全都吸引过去了。躲藏在深山密林中的李自成乘机出山,潜入河南。李自成利用河南连年灾荒,遍地饥民的形势,严厉打击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开仓赈济灾民,获得了崇高的威望,饥民纷纷加入李自成的队伍。

李自成进入河南以后,力量不断壮大。他不失时机地攻占了洛阳,处死了作恶多端的福王朱常洵。打开福王的粮仓,把粮食返给饥饿的百姓。李自成的作为,获得了广大百姓的热烈拥护,很快李自成的部众就发展到50万之众,对外号称“百万大军”。

而同一时期的张献忠,在经历了玛瑙山惨败之后,就改用流动作战的策略,转战四川,又出其不意地进入湖北,夺取襄阳,声势大振。

从张献忠夺取襄阳、李自成攻占洛阳以后,农民军已经兵强马壮,能够与官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了。尤其是李自成消灭了孙传庭的秦军精锐之后,明眼人都已经清楚地看到明朝的灭亡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果然,李自成攻入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张献忠先入湖南,又转进四川,建立了大西政权。

1644年春,李自成攻取北京,明朝灭亡了。

但是,李自成进入北京之后,在政治上措施失当,失去了原来明朝官僚士绅阶层的支持,导致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中打败了李自成大顺军。

在损伤惨重的状况下,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撤往山西;最后又一路疾驰,退回陕西。

清军一路追击,连续挫败李自成的抵抗,迫使李自成放弃西安,撤往湖北。

1645年5月,李自成在查看地形时,遇到地主武装的袭击,不幸遇难。

1646年,清军偷袭四川。张献忠轻疏大意,在凤凰山被清军神箭手偷偷地一箭封喉,就此身亡。

纵观清军入关、定鼎中原的抗清斗争,李自成、张献忠这两支最大的汉族军事力量,互不施援,各自为战,最终被清军轻易地逐个击破,真是令后人扼腕长叹。同时也使后人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他们不能携手共同抗击清军呢?

依我看来,主要是这样几个原因:

农民阶级的狭隘性,使李自成、张献忠在形势发展到能够一举推翻明朝统治的时候,都想自立为帝,建立新朝。谁也不愿臣服他人,听命于人。

在李自成的威望如日中天之际,各支起义军都投奔李自成而来,听从于李自成的号令。但是,统一号令的过程并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因为各支起义军的领袖们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自作主张,一旦转变到要遵命而行,都放不下架子。

原先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战友关系。在联合抗击官军的战斗中,起义军各营之间的合作原则是:合则留;不合则去;完全保持着行动的自由。可是,一旦改变为严格的上下级隶属关系,对于一向我行我素、且具有小生产者狭隘性的农民领袖们来说,这是极其不可容忍的。

因此,为了达到号令统一,李自成采取了历代农民起义中惯常的“火并”方法,用暗杀手段处死了赫赫有名的农民军领袖罗汝才、贺一龙、袁时中等人,兼并了他们的队伍。

李自成的这种做法,引起了其他各支起义军的不满和恐惧。非常著名的革左五营的领袖老回回马守应就率部逃走,与张献忠合营,从此与李自成决裂。

罗汝才等部也有很多人逃走,投降了明军,成为李自成的死敌。

这种情况,必然使张献忠对李自成深为不满,产生出高度的警惕性。

张献忠一直受到官军的重兵围剿,损失极大。他的军事力量已经没有李自成强大了。张献忠一直转战在河南、安徽一带。1643年5月,张献忠乘李自成打败左良玉之机,率部占领武昌,准备在此建立政权。

李自成此时已经除掉了罗汝才等人,对张献忠占领武昌很是不满,就写信给张献忠,以罗汝才的下场来威胁张献忠。

张献忠当时的兵力远不及李自成,自知无力抵挡李自成的进攻。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张献忠只得放弃武昌,转进湖南,后来又寻机进入四川,占领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

李自成对张献忠的恐吓威胁,已经宣告二人的关系破裂了。

李自成攻占北京以后,自以为天下可“传檄而定”。他任命明朝降官黎玉田为四川节度使,又任命明朝降将马科为四川总兵官,命令黎玉田、马科率军前去收复四川。这就直接触犯了张献忠的切身利益。因此,张献忠再也无法忍受了。

张献忠亲率大军去迎敌,一举打败了马科所部大顺军,把大顺军赶回了陕西。这一仗,意味着李自成、张献忠这两大农民军公开决裂了。

随后,愤怒的张献忠又发兵进攻李自成大顺政权管辖的陕西汉中府。却被驻守汉中的大顺军贺珍所部打得大败而回。

至此,双方刀兵相见,结下深仇,再也没有联合抗击清兵的可能性了。

结语:李自成、张献忠交恶的影响可谓深远:双方将士们互相仇视。一直到后来的永历朝廷时,大西军余部在云南休整得兵强马壮,在孙可望、李定国的主持下,要求联明抗清。而先期联明抗清的大顺军余部高一功、李过等将领由于双方的仇恨,还坚决反对永历朝廷与大西军联合呢!


品茗读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其实两人有过合作,但大体是上各自为战。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想要农民军合作是非常困难的,互相拆台倒是寻常事。

比如,大家看看李自成和罗汝才这对黄金搭档。

罗汝才是十三家农民军领袖之一,手下有约10万之众。

罗汝才本人狡诈多智,有很强的军事能力和组织能力,外号叫做“曹操”。

罗汝才曾经跟过高迎祥、张献忠,但最终选择李自成。

因为罗判断李自成才能成大事,同他合作才会胜利。

于是罗和李两支军队合作,一攻一守或者一守一攻,搞得官兵无法招架。

两人本来有着密切的合作,关系亲密。一旦攻陷城市,李自成获得百分之六十的战利品,罗汝才得到百分之四十。

崇祯七年(1634年)五六月间,罗汝才、李自成等部在陕西省兴安县境误入车厢峡(陕西安康县),被陈奇瑜军包围。

两人先后诈降,几乎光着身子逃走,但很快又合作一起干,最终获得辉煌的胜利。

崇祯十五年,罗汝才与李自成以二十万兵合围开封,激战二十余日未克;后回师攻破河南襄城,先后斩杀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

此后农民军锐不可阻矣。

看看,罗汝才和李自成可谓黄金搭档,还是患难兄弟。

结果如何?

李自成认为罗汝才狡猾多智,又有一定威信,不好对付,还是干掉比较稳当。

于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初夏的一个早晨,罗汝才同美妾还在营帐内酣睡,突然闯入一群精锐的士兵,将两人砍成碎片。

这伙士兵,就是李自成派来的。

随后李自成宣传罗汝才,是被官兵所杀。

罗汝才的部将们并不是草包,没人相信,一时间全军大哗。

然而,李自成调动20多万大军将罗汝才的部队包围,连续7日之久。

结果,罗汝才的部将杨承祖、王龙等不服,率部向明陕西总督孙传庭投降。

但其余10多万人,都被李自成吞掉。

而张献忠曾经和李自成有过合作,但双方因为抢劫战利品发生了火拼,随后分裂。张献忠率部攻长江流域,李自成攻黄河流域。

随后张献忠从河南进入湖广,然后又攻入四川。

而李自成则主要在河南、陕西、陕西等地转战,

两个家伙的作战区域不同,也谈不上合作,但也没有敌对。只要没有敌对,本质上也算是合作,因为官兵需要分别出兵对付他们。

至于李自成和张献忠,是互相不服的。

崇祯十七年(1644年)4月29日,在牛金星等的策划下,李自成在紫禁城称帝。

而同年12月4日,张献忠登基成为大西皇帝。

大家各自做皇帝,当时不是一伙了。


萨沙


李自成农民军经过十多年艰苦奋战,从陕西打到北京,队伍发展到几十万人,但大多是乌合之众,军纪不严,李自成无心于天下,只想裂土称王,是崇贞太拧,宁愿死掉不要江山也不让李自成如愿。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答应归顺李自成,但农民军在北京烧杀抢掠,打伤吴三桂父亲吴襄,抢走爱妾陈圆圆,吴三桂愤恨不降。李自成亲自领兵讨伐吴三桂,吴三桂不考虑后果,将清兵放入山海关。吴三桂与清军联手,李自成退回北京,慌忙称帝,仅四十二天,清军兵临北京城下。李自成大顺军队被迫南撤,清军占领北京,建立大清政权。摄政王命令豪格领兵从山西出陕西进四川,吴三桂从河北下河南进湖北,多铎从山东下江苏出浙江。吴三桂为捞取个人资本,率领原大明山海关精锐骑兵,对大顺农民军一路追杀,如砍瓜切菜,到湖北大顺军队已四分五裂,不多已被消灭。李自成本人也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地区被地方武装杀害,余下的农民军或独自抗清,或联合南明政权抗清。清廷以三股力量从北向南猛进,如摧枯拉朽,打得各地政权无招架之力,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与在四川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各自为政,以前大明军在陕西剿灭李自成部时,李自成战败逃入四川,被张献忠驱赶出境,李自成耿耿于怀。又因清廷出手太快,李自成、张献忠又相隔太远,哪有时间好好联系呢?只能各自为战,自握命运吧。后八大王张献忠大西政权被消灭,他的属下与李自成的属下也不能携手抗清,等待的是被各个击破的命运!





刘坤忠120


问这个问题还不如问问:为什么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为什么不先合作将元朝灭了,再商量怎么瓜分中国呢。

先看看明朝时期地图,满清在东北;李自成控制地区是北京、河北、陕西、山西一带;张献忠在四川;东南沿海则被南明控制。

张献忠如果想去帮李自成,那需要以下几点前提条件:

首先,南明小朝廷答应。很明显即使张献忠想去打击满清,那也得从四川北上,进陕西,过山西。这一路上等于是沿着南明控制区域走,如果南明突然出一支奇兵突袭,那即使张献忠能抵抗住也势必消耗不少时间。

其次,满清入关前李自成是不知情的,李自成攻击吴三桂即将胜利之时清兵突然出现,打了李自成一个措手不及。从地图上可以看出张献忠到北京的道路,从知道清兵入关到抵达北京,估计仗也打完了,张献忠只能独自面对刚刚获胜的清兵和吴三桂。

最后,如果张献忠想帮李自成,那他将面对当时天下战斗力最强的关宁铁骑和辫子军的联手夹击。李自成在这样的攻势下也兵败身亡,张献忠估计也不想面对如此阵容。


综上所述,张献忠想帮李自成,根本不可能。


物质文化史


首先来了解一下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两个人历史背景!

共同点:明朝末年自然灾害频发,百姓民不聊生,许多农民出来起义,在众多农民起义军中,有两个年轻的起义军首领:李自成和张献忠。两人同年同月出生,都来自于陕西农村,都是因为出身贫寒。在明末的起义军中,两人各自组建了农民队伍。

两人的相遇是在年近30岁的时候。1633年李自成带着自己的队伍投奔舅舅——闯王高迎祥。没过多久,张献忠也加入到闯王的队伍当中。二人年龄相同又有相似经历,相见恨晚的李自成和张献忠很快成了出生入死的好朋友。

因为张献忠起义时间比李自成要早,已经有了比较成规模的队伍,具备独挡一面的能力,李自成对这个自己同岁的领的领导者相当敬佩,这也为以后的合作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他们反目成仇埋下了隐患。

第一次: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突破河南重围攻入凤阳,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历代明朝皇帝都在这里兴建各种工程,明皇陵和明中都皇城都在这里。起义军将凤阳城洗劫一空,他们在凤阳皇宫因“分赃不均”,结下了怨恨。这是他们第1次出现友谊裂痕!

从此以后李自成往北,占据黄河一带。张献忠往南,占据长江一带。

第二次:1636年,闯王高迎祥战死,李自成继承“闯王”称号,这一举动让南方的张献忠不服,二人怨恨加深。

第三次:1638年,李自成战败。不得已投靠张献忠,张献忠起杀心想趁机杀掉李自成,可惜李自成连夜逃跑,保住了性命。

三年后的1639年,张献忠在南方战败,逃往北方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同样也想趁此机会杀掉张献忠,被其他将领拦下来,张献忠又在其他将领的帮助下逃跑。

以上这些观点,还都是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个人恩怨。虽然他们两人都是农民出身,可在打仗上具有极高的天分,率领一支乌合之众,几年之内横扫大江南北,击溃明军百万军队。清军刚刚入关时,只有区区十几万人,但就是凭着区区十几万人统一了中国。那么为何没有在清廷入关时联合起来抵抗清军呢?

第一点:纯粹的农民起义

纯粹的农民起义是缺乏长期战略框架的。一方面他们对于如何推翻政权,怎样扩充军力,如何安定民心,怎样管理财政等等一系列问题既然没有指导意见的又没有清晰完善的管理政策。他们只看重于眼前的利益,而没有长远的规划,会为一城一地的得失,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是根本性的问题所在!从张献忠和李自成的个人恩怨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第二点:没有稳固的后方根据地

李自成无论是大杀四方还是攻入北京,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建立起以西安为中心的陕西根据地。更没有在根据地实施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以至于后来打入潼关以后,没能组织起有效的抵抗。

例如:1644年下半年,李自成从北京撤往陕西。在经过山西平阳时,听信牛金星馋言,杀死大将李岩。刘宗敏知道李岩遇害,又想杀死牛金星,至此李自成的队伍开始涣散。退回陕西以后,又面临东路北路两路清军夹击。先后从潼关返回西安,经武关、襄阳到达武昌。后来又退走咸宁、蒲折。后来被地主土豪的民间武装杀害!

第三点:错过最重要的历史机遇期。

清军刚刚入关时占领北京时,只有十几万军队。而此时的北京周围三河、昌平,保定、大名、顺德,广平等地,广大农民纷纷举起抗清义旗。他们割断了北京内外的交通!山东的兖州、沂蒙、邹平、滕州一带农民也纷纷起义,掀起了抗清斗争。而此时李自成的主力军队都在陕西,虽然一路从北京败退,但此时形势依然不错,可惜李自成未能广泛联络各地义军组织反抗,只顾向西逃走,错失了扼杀清军的最好机会!

而在此之前,李自成曾率部在山海关与清军进行决战,此时的张献忠不但没有派军协助李自成,反而派孙可望,夺取汉中李自成的根据地。

可以上观点来看,没有联合起来抵抗清军,既有它的历史局限性也有张献忠和李自成的个人恩怨!








愣头青的笋宝


据长篇小说描述,两位农民军领袖都是个性极强的人,他们身经百战,天不怕地不怕,轻易不肯让步,都有强烈的领袖欲望。尤其张献忠狡诈多疑,加之手下的军师也对李自成怀有偏见,他们认为李自成有智慧,如果实力再强大,兵强马壮,一定会妨碍他们称王称霸,甚至吞并他们。故此千方百计防备闯王及属下,甚至有借机加害的念头和行动。

所以谷城会献后,两人彻底分道扬镳了。

图为绘画李自成与张献忠相会于谷城的连环画封面



连藏之友


一山难容二虎,争权夺利。皇帝需要子孙繁荣昌盛。但称寡人,寡者,孤独也,但皇帝寡指政权。只需望他一人撑权,别人顺从。又比做太阳,天无二日。当然天上有两个太阳不知人怎样生活。能力相同的两个领导必分正副,两个同等权力斗争必然激烈。如果要平安稳定,一人撑权,万众服从。各有主义怎能统一。家庭里夫妻都有能力,互不服气,都想做主,只好离婚。一强一弱,一阴一阳,才是道。


老来红47


一山难容二虎。





不二门941


逐鹿中原,明朝是中央王朝,清原是是明女真三卫,统一强大以后脱离中央的政权但仍然承认明朝政权合法性和大皇帝的,而李自成、张献忠是明内部农民起义军,目的是取代明朝自个当皇帝的,这三个集团出身不同,最初的目的也不同。明朝被李自成张献忠灭了以后,清以为明大皇帝复仇(也就是个由头,反正大皇帝死了,政府也没了)为由率,满、蒙、汉军队入关逐鹿中原?


中国新疆欢迎您互


李自成和张献忠是明末的农民起义领袖,二人先后建立大顺、大西政权,属众皆数十万之巨,李自成更是一手击垮了大明数百年江山。

可是胜利的果实并未品尝多久,就易手于清军,令人不胜叹息,也因李自成的失败,中原王朝开始走向倾覆,遂有明亡之后无中国的说法。

李自成与张献忠都是陕西人,可以说是老乡,二人一为驿卒,一为边兵,在明末的起义浪潮中,二人先后壮大,并向不同的方向进军。

最终李自成攻破京师,张献忠入驻成都,一南一北,握兵相望,这个时候的他们,可以说都有很大机会成为新王朝的开国之君,可惜,最终被清军一一击败。

作为明末最有力量的两支武装,如果他们联手,有机会鼎定中原,外御清军吗?

我们来看两支部队的性质,他们都是农民军,这些农民军围绕着各自的首领逐渐壮大,可以说,都是一山不容二虎的状况。

所以首先,他们不太可能联合在一起,否则听命于谁?那个最高的位置,哪个都不可能放弃。

而如果联合了呢?不论张献忠并入李自成,还是李自成投靠张献忠,亦或是二主并立,都无法形成绝对的凝聚力,因为他们各有一帮心腹将士。

内斗是这些起义队伍的拿手好戏,哪怕是虎卧于侧,也要先把竞争对手搞残再说。

比如张楚政权的分裂、太平天国的天京事变,史书不绝。

既然如此,这个合并的队伍很可能陷入长时间的内乱之中,而且南明还可能趁火打劫。

其次,就算他们的内斗不激烈,这支队伍胜算也都不大,我们看李自成劫掠京师、张献忠屠川等等,他们皆胸无大志,且蹂躏百姓,这么讲起来,二人都不得民心。

一个失去民心的队伍,也就不提什么战斗力了,故而就算二人联手,也将不是清军之敌。

明末这些政权的败亡,几乎都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打造一支为民请命的王者之师,才有可能走的长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