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老人去世都能称之为“喜丧”,怎样才算“喜丧”?

Isabellaqin


"丧"字一般与悲伤为伴,为什么有"喜丧″之说?实际是家属对故人完美一生的赞美。

应该具备两个条件,一是长寿,人固有一死,越接进极限越自然越完美。二是无疾而终。有句骂人的话叫"不得好死",生法相同死法不一,意外事故不可能称为喜丧。没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大病,也就是晚年没受罪安详离世,这就可以称之为喜丧了。


融融37543681


我感觉我的奶奶当年的去世,应该是称之 为喜丧的吧,村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
她没病没灾,活到九十七岁,在上半年还完全能够自理,只是在十月一的时候,突然就吃不下东西去了。

当时我们听说后,就从外地匆忙赶回去,她老人家当时还十分清醒 ,还和我们挨个说话,但是已经极度虚弱了,当时我们请了医生给她打点吊瓶,那药水竟然都打不进去了。医生说,血管已经全部萎缩了。

后来,我还和她一起躺着,说话,她感叹道:人太老了,活得都没滋味了。

还问起我的生活,等等,感觉头脑特别清醒 。

再后来,凌晨时,当时是我父母和她一起休息的,父母说,感觉到老人家的呼吸慢慢地缓了,慢慢地就停止了。

当时他们一边呼喊,一边迅速拿出老衣来给穿上,当时,还喊着:娘啊,伸伸腿好穿衣服啊!

奶奶竟然还十分配合。穿好之后就完全没有气息了。

当时村里人都说这是喜丧。

全村里的小孩子都来奶奶的棺材上,摸一摸 ,意思是沾点长寿的光。

还有些人专门来要奶奶的宴席上的馒头,说拿回去给自己家老人吃一吃,也长寿。

我感觉这就是喜丧。

无病而终。

祝愿奶奶在另一个世界里安好!


Longsuixinyuan


‘’喜丧‘’这是中国比较老的风俗。必须符合下面三个条件:

第一,全福,此人是四世同堂辈分最高者;第二,全寿,年纪在古稀(现在年龄提高到八十岁以上,也有说要过百岁);第三,全终,死前没什么症状,自然离世。老北京人谓之‘’福寿全归‘’,就是寿终正寝。‘’喜丧‘’是不能哭的,否则不叫‘’喜丧‘’。按照曾仕强教授说法,人死了是件高兴的事。但要符合这三点的人也不多。一般在八九十岁以上过世大家都认为是‘’喜丧‘’。

以上说法仅供参考,请老法师补充指正。



翕张文章耕耘者


喜丧不论年龄岁数的。

凡该死的都归喜事庆事,只不过用于狠怨大及仇人间罢了。

亲近的邻友的则是久病受罪太多的人,死去是喜事了,即不再遭罪了。

而老人一般超60一个甲子的,再亡故可划入喜丧了,即亲友们可不必太忧伤了。

而现今中国人基本70来岁寿命,超出者可归喜丧了。

只不过有的地以为过80岁,甚至90岁为喜丧。

喜丧本是死者亲朋好友可不发悲的意思,古人还有相庆仪式存在呢,现在有些地区还保留这一相庆式的。

这是好死赖活被实用形成的,近些年议论的安乐死属此观念的再议。

本质是注重生存质量形成造成的。

即,有人浑身病痛又死不了,治久仍无改善,活的太受罪了,死就解脱了。

而,自可行动少病痛就是几百岁都归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因可知自家族有长寿基因式血脉,从而比仅40来岁就亡故的人家心气高得多。

本题所述老人多大岁数亡去是喜丧,与上述不同的含义。其专指不悲伤少悲伤意,而称喜丧,因而不论年龄,凡服伺很久的病缠身的人,亡去归喜丧,专指老人则现在应以80岁以上可称喜丧了。因人均寿70多岁了。

在农村是可请戏班子唱戏的。所以见乡村办丧请唱戏的,可别见为怪了,而是高寿者走了,显其高寿的待遇方式体现。

悟空问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味哎儿


丧是跟死了人有关的事。

那么什么是喜丧呢?我觉得必备以下几个条件:一丶是死者生前,在世时,积德行善,德高望重。而且家族人财两旺,子孙满堂,儿女孝顺,家庭和睦。

二丶老人在世时,生活幸福,身体健康,没有大灾大病,一生平安。

三丶老人健康长寿,话过八九十岁,或闯过百岁大关。死时无疾而终,笑闭双眼,瓜熟自落,自然死亡。

符合以上条件,才是所谓的喜丧。

而有的老人,生前家庭不和,儿女不孝,或穷困贫寒,有病得不到医治,病痛难忍,生不如死,早赴黄泉。或者遇天灾人祸,沒有善终。

这样的人离世,是何等的凄凉,何等的悲惨,那能称之为喜丧呢?





尤巧英1


喜丧即是把丧事当作喜事办,这是古来有之的事。这是平常百姓家常有的事,穷人家有,富人家有,官家有,并没有什么特别。

这事虽说平常,不特别,但也不常有。若要讲究起来,还是有讲究的。虽说是办丧事,有的比办喜事还隆重。

古人云:七十古来稀。从前能活到七十多岁的人是很少的,七十多岁己经是很高寿了。能把丧事当成喜事办的,肯定是高寿之人。但首要条件,当事者必须五世同堂。举一例,以自己算起,上有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下有儿子儿媳,孙子孙媳。且住在一起,配偶子孙齐全,缺一不可,即为五世同堂。现在住在一起是不可能了,但人员必须齐全。如爷爷或奶奶逝世,就可以丧事喜办。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样的人家都是积善人家,是福寿人家。民间有一种习俗,长寿者去世,都要发长寿碗,人们也乐意去拿(领),以此沾沾福寿(气)。若五世不全者,去拿(领)的人就少了,意谓福寿不全。

这只是千百年来民间的一种习俗而己。


陶田福


在我们皖北,乃至苏北,民间通常把年纪已过七十、子孙满堂的人去世,称作“喜丧”。

盖因古时候碍于生活、医疗条件限制,很少有人能够活到七十岁以上。古人云:人逢七十古来稀,说的就是这样一种现象。

过去有个民间传说。说是皇帝下旨,凡是人到六十岁,子女就要把老人砌到墓里,仅留一小洞口。每天子女从该小口给在墓里的老人送一次饭,然后在洞口砌上一块砖。三五一十五天后,洞口被砖砌实,老人不论还活着与否,从此也就与世长辞。后来有个老人在墓中听送饭的孩子说有五鼠闹东京,败坏朝纲。老人就让孩子在怀里藏着一只八斤重的大狸猫去见皇上,就能够带到老鼠。这个老人的孩子按照老人的吩咐,费尽周折终于见到皇帝。他怀里藏得大狸猫从怀里跳了出来,一下把假扮成大臣的五只老鼠吓得变了原形,被大狸猫吃掉,朝廷也得以安定。皇帝非常感谢这个人,问是谁出的主意,要给予赏赐。这个人如此这般一说,皇帝从新下旨,免掉六十岁老人砌墓一事。从此老人们可以安享晚年。

上述民间传说,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也正反映出人们对长寿的渴望。


一株吊兰


喜丧即全福、全寿、全终,缺一不可。

全福,生前自家一房内“螽(zhōng)斯衍庆”(出自《诗经·周南·螽斯》,旧时用于祝颂子孙众多),门丁兴旺,起码要有四世同堂,且在本房内辈分最长者;

全寿,年纪越大越好,最好越过百岁大关就更好了。不过像这种毕竟极少,一般在八十岁以上年龄即可,一些地方的习俗规定比较苛刻,必须要年满九十方可;

全终,即为善终,自然老死为善终。无病痛折磨,非天灾人祸,方得自然。

以上应该是大部分地区在办喜丧习俗中所遵守的条件了。


三阳开泰V3


一,老丧大喜事,所谓老丧,当然是指年岁较大的老人了。因为这些老人活着已无益,相反只能给亲人带来麻烦,故称之为喜丧。先强调一点,不许道德绑架。二,老年人若得了治癒不了的老年病,活着,不但拖累了亲人,而且自己还遭罪,真可谓生不如死。那么,他们的故去,也应算喜事。以上观点适应于广大的普通百姓,对个别人来讲,则截然不同。我举个例子吧:前几年刚刚去世的开国上将吕正操,活了一百零几岁。晚年的他疾病缠身,长年卧床,生活基本不能自理。但吕正超的活着,并没累着儿女和家人,相反,只要有他一口气在,就会给家庭带来无限的荣耀。所以,吕正超的死,就不是喜事了,而是莫大的哀事!这就是人的价值。


想想88665


在中华民族的儒家文化传承中,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古来稀之后的八十,九十岁在古代已经很少很罕见哪!这些人是属于高寿之人,按儒家思想文化的说法,这些高寿之人的人生是非常圆满的哪,遇上这些岁数而离世之人,后人为他她们所举办的葬礼称之为:喜丧:,人生中有两种因为离世死亡的人,不能称为:喜丧:,人生世界60年称为一个甲子。未活满一个甲子之前而死亡之人办的䘮事不能称为:喜丧:,还有一种人,他她的离世死亡不属于正常的自然死亡者:例如,凶杀死亡,车娲死亡,死于非命,犯法犯罪被处极型死亡,不伦多大岁数离世,都不能称为:喜丧:。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还有一部份人离世死亡,他她们的丧事什么都不称,和尚,尼姑,出家人,道家,喇嘛等这些人离世死亡。称之为:圆寂,坐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