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娟院士團隊發佈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除此之外,這5種藥物也可能有效

李蘭娟院士團隊發佈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除此之外,這5種藥物也可能有效

李蘭娟院士(第一排中間)與武漢大學人民醫院醫生交流新的治療方案。記者黃琪 攝

2月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團隊,在武漢公佈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的最新研究成果。

李蘭娟院士說,根據初步測試,在體外細胞實驗中顯示:

(1)阿比朵爾在10~30微摩爾濃度下,與藥物未處理的對照組比較,能有效抑制冠狀病毒達到60倍,並且顯著抑制病毒對細胞的病變效應。

(2)達蘆那韋在300微摩爾濃度下,能顯著抑制病毒複製,與未用藥物處理組比較,抑制效率達280倍。

李蘭娟院士說,抗艾滋病藥物克力芝對治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效果不佳,且有毒副作用。她建議將以上兩種藥物列入國家衛健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

李蘭娟院士團隊成員、浙江援鄂重症救治組領隊、浙大一院副院長陳作兵提醒:“這兩種藥為處方藥,患者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他還介紹,現在這兩種藥物已經在浙江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使用,下一步計劃用這兩種藥物替代其他效果欠佳的藥物。

科技部:已遴選部分藥物進行療效驗證

並行推進多方向疫苗研究

在2月4日的國家衛生健康委新聞發佈會上,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介紹,為應對疫情,中國已成立了以鍾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院士專家共同組成的科研專家隊伍;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三批共計16個應急攻關項目,重點圍繞病毒溯源、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以及試驗動物模型進行部署。

他介紹,中國在短時間內快速分離和鑑定新型冠狀病毒,並且實現了全基因組測序;同時已經初步遴選了部分具有潛在的抗新型冠狀病毒作用的藥物,當前正在加緊推進進一步的療效驗證;在疫苗研究方面,正在並行推進多個技術的研究。

李兰娟院士团队发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这5种药物也可能有效

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介紹科研攻關進展 圖源:中國網

發佈會上,孫燕榮指出,疫情發生以來,科技部會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展改革委等12個部門和單位成立了科研攻關組,成立了以鍾南山院士為組長,14位院士專家共同組成的科研專家隊伍。

專家組一直在跟蹤研判,加強部署,啟動了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科技應對三批共計16個應急攻關項目。

在這16個攻關項目中,重點圍繞病毒溯源、藥物研發、疫苗研發、檢測試劑以及試驗動物模型若干重點研究方向來進行部署。除了應急項目的推進,科技部也對前期已經開展的科技創新的部署工作進行了系統梳理,對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傳染病防治兩個重大科技專項以及一系列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已經產生的科技成果積極推薦,並且已經用於現在疫情防控的一線。

孫燕榮指出,科研攻關工作要與臨床需求、防控實踐緊密結合,以能夠向聯防聯控機制推薦有效的臨床救治產品和技術,作為科研攻關的首要目標。

截止到目前,相關科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 在病原學研究方面,中國在短時間內實現了快速分離和鑑定新型冠狀病毒,並且實現了全基因組測序,並以最快時間向國際社會共享。

● 在診斷技術和產品方面,中國所推動和研發的核酸診斷試劑已經全面投入應用,當前正在積極推動研發免疫學等快速診斷產品。

● 在藥物研究方面,中國已經初步遴選了部分具有潛在的抗新型冠狀病毒作用的藥物,當前正在加緊推進進一步的療效驗證。

● 在疫苗研究方面,因為這是一個新型的冠狀病毒,為了提高成功率,正在並行推進多個技術,以便能夠早日實現疫苗研發的成功。

另外,2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武漢兒童醫院學者聯合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中科院北京基因組研究所、華為雲科研團隊宣佈,篩選出五種可能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有效的抗病毒藥物。

據悉,上述聯合科研團隊針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多個靶標蛋白(其中Mpro 蛋白晶體結構由中科院饒子和院士團隊提供),對8506種上市或者正在進行臨床試驗的藥物中進行超大規模計算機輔助藥物篩選工作,並在一週內取得了第一階段成果。

研究發現,有五種藥物可能對2019新型冠狀病毒有效,分別是Beclabuvir,沙奎那韋(Saquinavir),比特拉韋(Bictegravir),洛匹那韋(Lopinavir),多替拉韋(Dolutegravir)

聯合科研團隊發現,Beclabuvir不僅可以和Mpro蛋白結合,還可能是2019新型冠狀病毒RNA依賴的RNA聚合酶NSP12的一種潛在抑制劑;沙奎那韋(Saquinavir)不僅可以很好地同Mpro蛋白結合,還能夠和2019新型冠狀病毒的S蛋白相結合,可以同時在細胞內部和表面阻止病毒的擴增。

據瞭解,目前,聯合科研團隊正在對上述五種抗病毒藥物進行細胞學驗證,並推動藥物臨床實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