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廣東腸粉怎麼樣?

農村小夥浩弟哥


雖然廣東各個城市都有腸粉賣,但還是略有差別的

廣州的腸粉,花樣很多,高大上的腸粉店也很多,但基本都是機械化出品,味道只能說見仁見智,要想找到好吃的腸粉還得去那些廣州本地街坊開在小巷子裡的老店比較正宗,但已經少之又少了

比較令我難忘回味無窮的腸粉,還是我老家肇慶鄉鎮上的那些老字號的腸粉店,那些腸粉店基本都是幾代人在經營的店,選用當地農民拿到鎮上賣的大米,保證了是綠色產品,而且是採用石磨磨漿,所用花生油也是採用當地農民種出來的花生壓榨出來的,最佩服就是他們調製出來的腸粉醬汁,濃香四溢的,我在廣州吃過腸粉無數,沒有找尋到這個味道的,這個當然不是在吹牛,我在另外一篇問答也介紹過我的家鄉—廣東首批重點中心城鎮,在城裡呆膩的朋友,歡迎去我家鄉遊玩,品嚐正宗的肇慶名小吃——腸粉和裹蒸粽,最後附上美美的腸粉圖片


妙招姬


布拉腸好吃呀!我的至愛,只要粉拉得夠薄夠爽滑,淋的熟油如是香噴噴的燒臘油足以讓這檔口的粉更畫龍點晴啦。而醬油後下,味道要鹹甜適中,關鍵要夠鮮味但不需多,夠就好,我最怕醬油過多了把粉都染了色,搶了粉的味。

有的話我只吃齋腸,不是怕花錢哦,只是真的對這粉情有獨鍾,只要符合上述的條件,什麼蝦仁,肉片,叉燒,在我眼裡都顯得格外多餘。

年輕時被分到外地工作,那裡沒拉腸,一次單位殺豬一人一份分豬肉。我剛煎好豬油,忍不住自力更生一把和三個同事一起找個小石磨,磨米漿再對點生粉稀糊,蒸出大大小小一碟碟的拉腸也似模似樣的。四個人輪著吃,小鍋小灶的蒸出的還未吃的來得快。哈哈哈😄!

想起也挺有趣,經過這次,知道弄吃的不太難,只要自己的嘴夠刁,做出的就賴不到哪裡去!以後只要有材料有條件為了滿足自家的孩子與親人,開始動手學著做些見過的或曾吃過相對易做的糕點糖果。


小笙常談


作為一個廣東人

不得不說

廣東腸粉

是我們最普遍、經典、也是喜歡吃的早餐之一


其實,腸粉早在宋朝就有了

那時還不叫腸粉

而叫油味餈

後來乾隆遊江南

紀曉嵐說這個東西好吃

他就拐道去羅定吃了

吃過之後他覺得這個東西像腸子一樣

才賜名腸粉


跟以前普普通通的腸粉相比

現在的腸粉多了很多花樣

個人覺得石磨的腸粉口感最佳

細膩裡帶點磨砂感

主要是石墨的腸粉

香味很濃


除了製作手法

腸粉放的輔料也越來越豐富

有素菜腸、肉腸、蛋腸、蝦腸、叉燒腸

......

某些酒樓

還有夾雜了油條

各色各味的腸粉

對於口感的滿足度也越來越高了


來廣東的朋友一定要嚐嚐廣東腸粉


野粟子娛說



腸粉,對一道好的腸粉最美的讚譽非意猶未盡莫屬,我認為未達到這個標準都是不及格的。

①腸粉廣東地區基本上隨處可見的,有些區域一條街可以有十家八家有做腸粉,有專做的,有隻做早餐和宵夜的,有飯店酒樓只做早餐的,有擺地攤的,有賣成品的,可想而知腸粉在廣東佔據的地位,也因為這樣的地位讓腸粉出現不少的誤區(這個後面會講到),腸粉在廣東來講做到了驚人的數量,往往又缺少的質量,這是很致命的硬傷(很多人都是無師自學的,或是小吃培訓中心學的,就算拜師學藝,你也很可能拜了個自學成才的)正因為這樣的原因會有很多勇敢的創業者創業失敗,而又有些僥倖成功的就成就了我們常常吃到的不及格的腸粉。

布拉腸怎麼說呢?確實是很難操作的,沒有個紮實功底二三十年的老師傅手工是做不出來好腸粉的,因為布拉的布很難控制,還有就是孔大,米漿漏的那個快啊米漿還沒搖開呢,漏的也差不多了;所以他們改革了,採用澄粉代替米漿,老闆說這澄粉好啊,真是個好東西,省時省力省人工省地方省成本各種省,用澄粉做的腸粉就是生手也是幾天可以上手啊,但是味道沒一起帶走啊,所以各位街坊吃布拉一定要選擇米漿拉的哦(不是黑布拉,只是吃布拉要選對地方)

米漿

一般國內市場常見的有米磨,米粉調,澄粉調等,優虐想必各位都知道。

做法

腸粉常見的做法一般有布拉,鐵盤,不鏽鋼,窩籃,木櫃等;沒有說哪一種做法最好,你聽到的誰家用什麼拉的會更好吃,這是腸粉美食的到誤區,那樣的說法只是宣傳手法和啄頭罷了,無論哪一做法只是腸粉的一種工具而已;一道腸粉好不好吃的因素只有三樣:材料,火候和技術,做到以上三樣無論哪一種工具拉出來的腸粉都是一樣的,只是工具操作的不同。

流派

常見的有廣式西關布拉腸,傳統石磨拉腸,潮汕腸粉等,無論哪一個流派都是各地區歷史經食客傳播發展而形成的,也是沒有說哪一個更好/更正宗,沒有什麼好比較的,只是各地口味不同,這也是與各流派的生活壞境息息相關的,若真的要比就請拿真本事比而不是比敲鍵盤,自古英雄都是擂臺論高低的。

技術

一道腸粉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拉的好不好就看功夫夠不夠好了,主要分為泡米、磨漿、調漿、刷油、拉漿、控制火候和蒸粉時間、刮粉、擺碟、調醬汁等

創新

腸粉味道才是最重要的,對於美食來講無論哪一個流派,都是從歷史洗禮中存活下來的,想要在往後的路繼續走下去,傳授技藝和創新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真的正藝人最在乎的是在技術上的突破,中國也是從改革開放中一步步繁華起來的,時代不斷的進步,也許跑出來個人工智能拉腸粉呢?所以閉門造車實不可取的。

誤區

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個個都說自己是武林高手;腸粉存在的誤區太多太多,從而令太多太多的食客盲目崇拜;這裡就隨便指出幾個吧,誤區一:認為是越薄的腸粉越好,其實不是,腸粉的厚度一定要剛剛好的(既要保持透明度也要保持足夠的份量)厚薄的口感區別不大,厚薄只會影響美觀;

誤區二:傳統石磨的是最好的,你確定?傳統二字基本上就是可以追溯到公元前腸粉的出世那個時候了,可想而知傳統並非最好的;

誤區三:正宗,我又想問什麼是真正的正宗?又要追溯到公元前嗎?只要是廣東的腸粉都是正宗的腸粉OK?

誤區四:祖傳,還是要追溯到公元前嗎?所謂的祖傳也可以說技術也可以說秘方,輪技術公元前的技術會比現代好?如果是那麼你可以騎馬代替汽車了,你說秘方?我又想問腸粉需要什麼秘方?無非就是醬汁,然而大多數店鋪都是以當地食客口味調的醬汁,並沒有什麼祖傳秘方OK?

誤區五:老字號,很多人認為老字號就是最好的,不完全否認老字號都是發源於最早那一批存活下來的店鋪,多多少少都有點來頭,但你非要說最好我就難理解了,老店能保證你這麼多年手藝還是一樣嗎?現在也會有很多技藝精湛的師傅不甘打工而離開老店自立門戶的,所以不存在誰是最好的

區域

很多人說腸粉這麼好吃經營這麼簡單為什麼沒能走向全國全世界各地,可以拉上去複習下①我個人認為因為腸粉只是廣東地區性的特色名食,走出廣東的腸粉還能有什麼廣東味,再說廣東佔據著兩座一線城市誰願意到外地傳播打拼,再者誰會為腸粉文化傳播埋單?還有就是腸粉的技術天差地別(沒有統一的標準,缺一所“黃埔學校”)所以呼籲腸粉師傅們不斷向好味道創新吧!希望一道廣東腸粉越做越美味,讓外地人來廣東帶著腸粉的味道回家。


搜了生態農莊


喜歡廣東的腸粉。

腸粉有很多種的搭配,可以有雞蛋,肉,油條,還也可以用各種蔬菜汁做成彩色的,漂亮,美味。

湯汁也是廣東腸粉的一個亮點,有些是直接淋生抽,大部分的腸粉都有專門熬製的湯汁,與腸粉融合在一個,那才叫一個美,個人覺得湯汁是用生抽,蠔油,香菇,炸蒜熬製而成的,味道鮮美極了。

最美味的腸粉還要到最傳統的地方吃才能吃到最好的味道。



子安美食


廣東腸粉,是廣東地區特別流行,大家特別喜歡吃的早餐,清淡,健康,營養!因為是蒸出來的,所以不會上火,大人小孩都愛吃,米粉,面也可以蒸!喜歡吃辣,可以自己單獨再加辣椒!




蜜蜂de私房菜


我2009年去深圳寶安經商,2015年又到東莞,2017年回西安。在深圳寶安和東莞市,每天的早餐就是腸粉,廣東的腸粉是用米麵而做,種類較多,有蝦仁,雞蛋,火腿,香芋,瘦肉,等等!我感覺特別好吃,也易消化。我回到西安這三年,基本上一週有四天在吃腸粉,不過西安的腸粉確實沒有廣東的好吃!所以我還是為廣東的腸粉點贊!


DmQ


說到廣東,很多人都會想到美食,而且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腸粉了,一般在廣東吃早餐要是沒有腸粉,那絕對是一頓不完美的早餐,基本上去外面逛街的時候,都可以看見街邊有很多賣腸粉的店子,很多外地人去了廣東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廣東的腸粉,很多人都知道腸粉好吃,但其實不是腸粉好吃,而是腸粉裡面的醬汁好吃,今天小編就來分享下,“廣東腸粉”好不好吃,關鍵在於“醬汁”,看似簡單,其實很複雜。

1、廣式腸粉醬汁

首先往鍋中倒入適量的食用油燒熱,下入切好的生薑末和大蒜末炒香,接著倒入兩勺生抽煮開,然後倒入準備好的一杯清水,把魚露,白糖,蠔油,味精,雞精,老抽,洋蔥大概燉煮15分鐘即可,最後把這些食材的雜質全部過濾掉,就可以得到腸粉醬汁了。

2、廣式腸粉醬汁

把香菇和芹菜分別清洗乾淨切成塊狀,接著往鍋中倒入適量的食用油燒熱,再把食材倒入鍋中煎至金黃,用漏勺將其中的雜質撈出,只要取出炸好的香油即可,準備一個小碗,裡面加入一勺炸出來的油,半勺生抽,半勺蠔油進行攪拌,另外在鍋中加入一碗生粉水,開小火慢慢的燉煮,只要鍋中的水有點黏稠,再把它倒入醬汁碗中,兩者相結合慢慢的攪拌即可。

3、廣式腸粉醬汁

這個做法就非常的簡單,把生抽,清水,白砂糖,麻油全部一起混合在碗中,往鍋中都食用油燒熱,將買回來的蝦米炒香,接著倒入剛才調好的醬汁,小火燉煮3分鐘即可。

4、廣式腸粉醬汁

提前將大蔥和大蒜分別放到鍋中炸出蔥油和蒜油,往鍋中加入兩碗清水,加入兩勺老抽,隨後倒入雞精,味精,食鹽,八角,香葉,丁香大火燒開,轉小火慢燉,大概燉煮10分鐘即可,另外一遍就可以準備芡汁,把一碗清水和半碗生粉攪拌,接著把鍋中的雜質全部撈出,把芡汁倒入鍋中進行攪拌就行,最後添加蔥油和蒜油。






冰兒生活妙招


興寧客家,喜歡腸粉


哆唻咪的秋天


好吃,但湖南人吃不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