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鲁迅笔下机灵的闰土成年后变得麻木?

润杨阆苑


曾经我是闰土,现在我也是闰土。



虽然鲁迅先生的很多文章陆陆续续的退出书本,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曾经激励了一大批的80后90后。而在他众多的文章当中,《故乡》是对我影响最大的。

他是月下刺猹的少年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鲁迅创作故乡这一篇文章,发生的背景是在鲁迅准备把家搬到北京。这个时候距离他阔别老家已经将近20年时间,虽然离家如此之久,但是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玩伴。

从文章中的很多地方都可以看出来,鲁迅家其实比较有钱,要不然也不可能住这么大的房子,还雇得起佣人。

闰土在历史当中也有原型,名字叫做章闰水,父亲是章福庆。家住在绍兴一处农村,距离城里面差不多十几里的路程。每年到了农忙的时候,章福庆都会来到鲁迅家帮工。


有一年鲁迅家大祭祖,30年才能轮到一回,所以格外的重视。由于家中事情实在是太多,章福庆就把闰土一起带过来打下手。

这也是鲁迅和闰土两个人的第一次见面,由于两个人年龄比较相符,很快就玩到了一起去。鲁迅在文章当中,细致的描绘了当时第一次见到闰土的情况。

紫色的圆脸,头上带着一个小毡帽,脖子上有一个项圈。据说是父亲怕他死掉,在佛前求回来的,意思是把闰土圈住。

因为年龄比较小,鲁迅和闰土没有任何的高低之分。当时章福庆带闰土过来的时候,还让他叫鲁迅小少爷。由于闰土太害羞,就没有叫出来。随后就被鲁迅领到一边去玩了。

当时的闰土是多么的天真,不停的在给鲁迅描绘乡下的故事。最经典的属月下刺猹,描绘的是那么的细致,甚至让鲁迅在20年之后还能记得起来。

当时的闰土十岁的样子,由于一直生活在农村,性子也是非常的洒脱。一举一动之间都是充满着孩子特有的童真,而我们通过鲁迅的笔尖,似乎都把自己带入了进去。


他是五个孩子的爸爸

画面一转,故乡当中对于闰土的描述,停止在了正月结束,润土不得不跟着爸爸回家。转而开始描述鲁迅家斜对门的豆腐西施,可惜鲁迅在见面的时候,他已经成为了杨二嫂。

他在鲁迅的记忆当中也是美好的,记忆当中的杨二嫂坐在家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偶尔招待一个人进家买豆腐,随后又坐在门口看着人来人往。

但是鲁迅这次回来之后,看到的却是一个凸颧骨,薄嘴唇的刻薄女人。杨二嫂一句:“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几句话就彻底的粉碎了她在鲁迅心中的地位。鲁迅也把当年的豆腐西施和乡下粗鄙大嫂画等同。

鲁迅又在家呆了三、四天之后,终于等来了心心念念的闰土。也许两人见面之前都在心里预演了无数次的对话,但是见面之后,鲁迅内心所有的活动都化成了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

而闰土听完这句话,脸上涌现的是惊喜和凄凉的复杂表情,努了努嘴唇,表情又变得严肃起来,分明的叫到“老爷”。当这两个字蹦出来之后,两人的关系被无限远的拉大。

而当年闰土眼中的童真,似乎也早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消失。童年时的迅哥儿,如今也化成了老爷。到底发生了什么?让闰土有这样的改变?

其实如果任何人生活在那个时代,基本上的经历都和闰土差不多。家里面穷得揭不开锅,好一点的跟一个心地好的地主,差一点的孩子都养不活。不过闰土很幸运,他属于后者。

原来在鲁迅之后没多久,闰土的父亲章福庆年纪大了回了老家,闰土过来替父亲的工作在鲁迅家打工。又过了没几年,闰土结婚生子,送走了父亲、母亲,一个人撑起了家。

在当时的年代下,越是穷的人越希望多生几个孩子,闰土也是如此。他一下子就生了5个,家庭的重担让他不得不脱去童年的纯真。

让他没有时间去捉鸟,没有时间去刺猹。留给他的只有去一家又一家地主家帮工,老婆孩子都在家等着吃饭,他不工作不行。毕竟捉鸟没人给他钱,刺猹也喂不饱孩子。


从童真到麻木——你、我、他

其实从童真到麻木,基本上是每一个成年人必须要经历的过程。因为这个社会不允许你童真,无论是闰土也好,或者是鲁迅也罢。虽然鲁迅没有麻木,但他也失去了童真。

正如他在故乡当中所写,当他见到闰土说的第一句话——“阿!闰土哥,——你来了?……”接着就一时语塞了,他想告诉闰土角鸡,跳鱼儿,贝壳,猹的故事,但是不知道被什么挡住了。

这里我告诉他是什么挡了,挡住的是逝去的童真。因为鲁迅看到闰土的情况后,他也清楚这个时候再去说童真有点不现实。而闰土就真的完全失去了童真吗?

确实失去了,但是还记着一点。当鲁迅叫他闰土哥的时候,他的脸上是惊喜和凄凉的复杂内容。惊喜的是鲁迅竟然叫自己闰土哥,凄凉的是自己配这个哥吗?

他自己努了努嘴,似乎也想去回应鲁迅的童真。但是现实告诉他不能,随即脸色又变得严肃起来。“老爷”两个字又把两个人拉回到了现实,只是拉回到了不是同一层次的现实。



即使鲁迅家道在没落,他所处的现实层次也远远的高于闰土。而就是这个高度差,让两人失去童真之后,朝着完全不同的方向发展。鲁迅变成了老爷,闰土变成得麻木。

是什么让闰土失去了童真?让闰土变的麻木了?是那一个吃人的社会!曾经我们都是闰土,现在我们也都是闰土。如果不是,说明你还没有听到老爷两个字。

鲁迅与闰土的后续

鲁迅这次搬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回过绍兴。这也是鲁迅和闰土的最后一次见面,在临走之前,鲁迅送给了闰土一些带不走的东西,还有灶台下面的那一堆灰。

当时闰土第一次来的时候,还带着他的儿子水生,就像章福庆第一次带闰土来鲁迅家的情况一样。

闰土催促着水生叫老爷,随后就被鲁迅的侄子宏儿拉走,两人很快就玩到了一起。想必这就是跨越时空的闰土和鲁迅吧,如今却成为了水生和宏儿。

就在鲁迅去世的同一年,闰土因为实在是没钱看病,最后把自己拖死了。之后留下了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其中的水生后来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章贵。

有一年许广平母子前往上海给鲁迅迁坟,回到老家绍兴短暂住了几天,碰到了闰土的孙子章贵,两家人又重新联系在一起,每年也经常有书信来往。

而章贵后来通过自学,成为了鲁迅纪念馆馆长,专职研究鲁迅相关的问题。在退休前的几年,发表了几十万字有关于鲁迅的内容。

据说到现在为止,章家和周家依然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两家人五代感情也可谓是非常的不容易了。

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内心深处保留下那一个月下刺猹的少年。


史之策


这个问题下面的答案,可以说是一段时间以来,头条上答案质量最高、高质量答案最多的了。

我想,是因为大家都有一些切身体会吧。不论是觉得自己的角色是“迅哥儿”,还是“闰土”,几乎每个人都能在他们俩人的身上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而这,也恰恰证明了鲁迅的伟大。

为什么闰土成年后会变得麻木呢?

小说里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包括生活的巨大压力,穷困潦倒的生活等等。但是,总而言之,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生活,而是在于:等级。

闰土变得麻木,根本的原因不是生活压垮了他,而是他全盘接受了自己作为社会底层的卑微命运。最明显的证据,就是当成年后的闰土在别离多年后,对成年后的迅哥儿吐出的那两个字:

“老爷。”

这两个字,浓缩了两个人半辈子的命运,也浓缩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

再艰苦的生活,再穷困的境遇,再多舛的命运,都不一定能够压垮一个人,也不一定让一个少年从天真烂漫变得辛苦麻木。自古以来,兵荒马乱的时代常常有,反而会涌现出各类英雄豪杰。唯独社会等级的森严,却会导致底层的人不得不出卖尊严,奴颜婢膝。

因此,是阶层和阶级的压迫,才促使了闰土失去了个体的独立,才使得闰土意识不到自己和所谓的“老爷”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最终推动他成年后转变成了最普通的底层人士。

这个链条是这样的:

阶层压迫——底层失去尊严——失去独立人格——辛苦麻木

因此,我与其他答案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不承认生活的压力一定会令人变得麻木,只有不平等的阶层压迫,才是导致一部分人变得麻木,沦为“奴仆”的根源。

这,也恰恰是鲁迅的毒辣之处,他不是简单的哀叹一个人的命运,也不是泛泛的发一些“人到中年,大家都好辛苦”之类的感慨,而是直接揭露根源和本质:中国人的个体是缺乏独立人格,缺乏尊严的。


danyboy


每个少年都有闪闪发光的梦想,每个女孩都认为自己是尊贵无人比的公主,儿时的天空无疑是碧蓝碧蓝的,却不知道自己,抬头只也看见四角高墙的天空。

富家子弟迅哥儿,津津有味的听着,闰土讲那些离奇有趣的故事。比如说亮闪闪的钢叉击中了偷瓜的猹,眼睛里闪耀着崇拜的光芒,激励着小闰土讲下去,觉得他将来能成为有本事的大英雄。



谁又不曾做过英雄的梦呢,即便青春渐老,那些小人物纵横天下,从变形金刚,小飞侠换成了鲁宾逊,超人,又变成了OO7或了不起的盖茨比,而今又希望猜中五百万的秘码,再无奈读读《凡人修仙记》,看看穿越剧也许回到古代,也能成就一番霸业…

梦总要醒的,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喧嚣之后都尘归尘土归土。一地鸡毛,人到中年万事休。"深夜,我们的酒杯碰在一起,听到的都是心碎的声音”。

鲁迅和闰土再见面时,两人的境况大不一样了。如果说少年时,他们还能平行,而今迅哥儿成了"老爷”,闰土则土成了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生活的苦难艰辛,把机灵的少年,刻画成今日衰老的模样了。

这让人想起电影《孔雀》当中的姐姐卫红,纵是拼尽全力,用尽力气也只能平凡。

小说《繁花》中宋老师说,不要怕失败要勇敢。沪生则说蟋蟀再勇敢,也是要输要死的。

迅哥儿留学归来,天分和阶层不同。除了纯真的童年,还有什么共同?面对木头人样的发小,先生只剩下可怜同情了,把凡是不必搬走的东西,尽可以送他。

就像许多人参加同学会归来,总不免要失意和愤恨。好同学加死党,牢固的友谊小船说翻就翻了。成功的看见落魄的只有叹息,所谓友情再无利用价值,唯多喝酒多吃菜,把当年的糗事再重翻一遍罢了。

改变命运实现理想,逃脱冥冥之中后宿命,任何时代逆袭虽然都不是件易事。因为我们都是草根,喜欢那些励志的故事,雷海为因为得了诗词大赛的冠军,终于不用送外卖,有了办公室,余秀华会写诗,出了名也进了作协,大衣哥会唱歌挣了钱,过上好生活…

希望总是有的,正如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也多亏了和鲁迅的交情,闰土的后人,才能在鲁迅纪念馆谋得一份看门人的差事,继续讲述那个脖子上戴着明晃晃的银项圈,名叫润土的少年故事。

元元,金沙江边的小🐟儿,默默做着大海的梦,期待您的关注,随手点评,手有余香哦。🌸:🌸:🌸

元元的天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闰土,到了中年之后也开始变得麻木,生活甚至还不如闰土,不敢辞职不敢换工作,不敢有自己的理想,上有老下有小,小心翼翼的过着自己的每一天,每当我们回想起自己的中学时代学过的少年闰土这篇文章,细细想来原来自己也变成了和闰土一样的人,一样的麻木,一样的会有一个自己手制的偶像,只不过今天的这个偶像叫做奋斗,叫做学习,叫做希望,叫做创新,叫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最终都成了闰土。

闰土变得麻木,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原因,像千千万万的我们一样,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变得麻木的,自己曾经喜欢的慢慢开始放弃了,自己看不惯的也慢慢习惯了,看着每个月都要交的房贷和孩子的学费,每天都得去做那重复的千篇一律的工作,鲁迅先生太深刻了,原来我们都成了闰土,当然极少数人成了“润”,那只是传说中的,我们并不曾见过的。

少年润中年土,我们都曾经是夜里看瓜扎猹的少年,如今大多数都成了那个麻木的中年闰土,是的,我们学过这篇课文,只不过想不到的事,我们以为不会发生的我们身上的事还是发生了,这种知道答案也无法避免的或许就是命运的力量吧。


昭烈名臣


现在,我们这一代80后,都活成了润土。

在湖南龙山山脚,绵延起伏的山脉下,有一个自然小村落。

我们居住在这里。

对于背后的龙山,在我们的印象中,它是那样的静谧,峻峭的山,常年蒸腾着云雾。

巨龙一样的山,我跟小伙伴从来没有认真爬过,山峰下有几个小山包。

是我们的乐土。

我有个很要好的小伙伴,叫旺伢仔,我比他小几个月,常年都是他带着我玩。

那个时候,很多事物都能感觉到特别好奇,有一种小鸟,胆很大,它把巢筑在马路边上的石墙缝隙里。

这个鸟,它每天早出晚归,筑的巢后来被小哥哥们发现了,他们晚上打着手电筒,把小手伸进石头缝隙里面去抓,第二天像燕子一样的小鸟,便成了那些小哥哥小姐姐们手上的新玩宠。

对我们来说,这,太神奇了。

我们比他们,年纪更小一点的,晚上不敢去那里,就算是白天,我们也不敢把手放进洞里去。

石头洞里面黑漆漆的,莫名的对它感到恐惧。

我们眼馋人家手里的小鸟。

旺伢仔带我做了一件,超乎寻常的蠢事。

我们本来是不抓小鸟的,但是,我们为自己的眼馋破了例。

在马路边的一个小山包上,住着一群老鸦,旺伢仔带我去的时候,它们已经很具有挑战性了。似乎有人惹到了它们,老鸦在头顶上盘旋攻击山坡上的放牛的小孩,用缘啄,盘旋俯冲下来用爪抓,驱赶着小孩子。

我们挥舞着树枝抵挡。

我们自己眼馋人家的漂亮小鸟,一个劲的想爬上树去瞅老鸦的小鸟。

我们一次一次的爬树去看,老鸦很凶,上树就使劲攻击。

我们随身带着树枝驱赶,很多次都得逞了,我们看到巢里面有蛋,还有没毛的小鸟。

我们没有拿,后来,有一次,羽毛快长齐了一只小鸟,被旺伢仔掏了二只出来,他给了一只我,我不忍心玩,直接给我堂弟了。

结局是都玩死了。

老鸦很伤心,它们很聪明,居然能认识人。

它们每天在旺伢仔上学与放学的必经之路上等着,一看见他就飞出来啄他,飞下来抓他的头发。

抓了几天,很是狼狈。

后来,听别人说,戴帽子保护也不顶事,他头发被抓扯得太疼。

他剃了个光头,戴着帽子保护头去上学。

他读个书,每天要跟老鸦大战二场。

现在,我跟他很多年不见面了。

他搞了很多事,没有多少文化,吃了很多苦;最近在做废弃编织袋回收再利用,打碎做成塑料颗粒的生意。

他这个生意,被环境保护查得几无活路。

他厂房附近的老百姓也特别嫌弃,说地下水被污染,喝了水容易得癌症。

他打游击战坚持着。

回家,我们聊不到一起了。

在他眼里,生意变成了他的全部。

我偶尔经常见他在朋友圈发我们小时候上山最爱做的事,摘野莓,摘板栗,什么的。

在生活的重压下,包括我,都感觉我们的生活变了味道,眼里,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故乡了。

生活真是不容易。

鲁迅的书,专家把他们退出教科书,是怕戳我们的心。





创新国学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少年的闰土,便有着我们最珍贵的“天真”。没有阶层观念,有点生涩,只跟迅哥儿说话。会捕鸟,会讲故事,知道很大的世界。

两个孩子,在离别时,哭着不肯离开。

因为我想让他捕鸟,便到后来托他的父亲给我寄了羽毛过来。因为提过海边有五颜六色的贝壳,便给了寄了好多贝壳来。

而多年后,我回到故乡,他心里还牵挂着我——“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

却在见面时,“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一个“分明”,似乎童年的一切皆已破碎。


真的是因为他终于态度恭敬让我难受吗?

只不过是两人都不再年少。


少年的时候,我满脑子里想的是怎么玩,我听闻闰土来很开心,因为“他是很能装弶捉小鸟雀的”。而那时的闰土,“这不能,须下大雪才好。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晚上我来我爹管西瓜去,你也去。”


三十年后,我要卖掉老屋以及破旧的家具,以便在生奔波异地租的房子里增添些新的家具。而闰土,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生活境况非常难,总是吃不够。


我总觉得这样的闰土,如何怎样,都已成为悲剧。

在最高赞的答案里,以为他的麻木的是因为等级,是那句扎心的老爷。可是即使他心里没有等级观念,故事会更好吗?


或许如豆腐店的杨二嫂,说着你阔了,其实是想要几件家具。讨不到的时候,出门说着风凉话,顺手牵了一件手套揣身上。

又或者他依然天真,称兄道弟,游戏人间。生活中苦中作乐,谈笑间,家中老少哀嚎一片。总觉得这份天真看起来也让人心疼。


最小的孩子也在帮忙,却总是吃不够的他,总会变的。

只不过有的人是变得麻木。

有的人变得狡猾世故。

有的人变得巨婴。


城北花木深


闰土的变化其实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我们可以观照我们的小时候。基本上大多数人小时候都是活泼好动的,因为爱玩是小孩子的天性。而且你可以发现小孩子待在一块很容易地就可以混到一起玩,不管之前认不认识。而且一个小孩子总是喜欢追着一个比他大一点的孩子玩。这样的情景在公园或者小区楼下太常见了。所以闰土和鲁迅能玩到一起很正常。在乡下,闰土知道所有有趣的东西,而鲁迅作为一个公子哥自然是对这些新鲜有趣的事感兴趣的。再加上闰土和他年纪又相仿,也正是喜欢玩的时候,肯定要相约着去做些有趣的事。一来二去便熟悉了。

但是闰土毕竟是穷苦人家的孩子,生活的磨炼肯定会改变他的。即使是我们,在工作不顺利,承受生活打击的时候整个人都会变得沉默寡言。性格是会改变的,闰土大概是生活得太苦了,渐渐地失去了儿时无忧无虑的状态,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后,要考虑的东西很多,自然而然地会变得稳重一些。或者说是要考虑的东西太多了,毕竟生活不易。所以人似乎都变得有些忧郁沉默的样子。

我有个同事买了房子之后就是这种状态,之前很活跃的一个人,平时在食堂吃饭都是说说笑笑的。自从买了房子后,要还房贷,然后房子的装修费也要还,他办了很多信用卡,拆东墙补西墙,整天都在想要怎么能还钱,然后工作之外也是接了各种活干,整天累得不说说话。到后面变得沉默寡言的。所以闰土的改变其实也是一种无奈的现实,但是最常见不过了。

至于闰土和鲁迅的疏远。一个是饱经沧桑农民,一个是生活优渥的文学家。想必原因也可以想见了。小孩子单纯,只要能玩什么都不用想,玩什么都觉得可以,什么都能聊得开。可是大人不一样,兴趣爱好不同,三观不同,知识涵养不同,你能在一起玩什么,能在一起聊什么?除了聊聊小时候一起的玩的事,再没有什么可聊了,而那点经历就那么点儿聊完也就完了,来来回回说也没意思。

生活中没有彼此太久了,生活轨迹早已不同,纵使当初有多么熟悉也会变得陌生的。我小学的时候,有两个特别好的朋友,一起去食堂吃饭,一起去澡堂洗澡,连上厕所都要约着一起去上。但是后来各种原因失去了联系,到后面好多年后再联系上时,其实发现已经不像当初一样了。我们已经变得陌生了许多,在一起除了聊点以前的事,不知道聊什么。因为好像大家的点都不在一起了,get不到对方的点了。

其实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一起来的就是这种渐行渐远的距离。你想一下自己儿时的玩伴到现在还能像当初一样,心无间隙地玩的有几个。一定不多了,这是一种常态,有些人总是会在你的生活中慢慢淡去,然后你会不断认识新的人。大学毕业后,认识了新的同事,换工作后又认识了新的同事。就是这样,不在一起的两个人,总有一天会陌生,一定的,就算是再好的感情也没用。


柚子姑娘vw


被生活强奸久了,是个人都容易麻木!

《少年闰土》的写作背景就是军阀混战,致使民不聊生,虽然民国终结着旧世界,连接着新世界,但在这种承上启下的过渡中,则是像闰土及其家庭这般卑微家庭的灾难。(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少年闰土是纯真、善良而又见多识广的,在鲁迅笔下“我”的眼中,这就是一个有关三农的百科全书。

一个可以在冬天雪地里利用箩筐、缚着绳子的棍子来抓麻雀;

一个可以在夏天拿着铁叉刺一种叫“猹”的物种;一个可以在海边找到五彩贝壳的人。

总之,少年闰土就是鲁迅笔下“我”的眼中的小智多星,能干极了的人物。

但是,当“我”长大了,当“我”出息了荣归故里来接家人时,闰土一是几个孩子的父亲,岁月在他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刻痕,家庭的重担压垮了他的脊背。

而暗淡无望的生活前景,则将少年闰土的那种灵性磨灭的无影无踪,只留下一个麻木、愚笨,守着日子得过且过的人,这不正是千百万中国老百姓惯有的生活状态吗?


显然,再灵动的少年,也打不过残酷的社会现实。

社会现实?这也正是鲁迅笔下的言外之意,鲁迅的笔端对于吃人的旧社会,从来都不吝啬批判的着墨,少年闰土只是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再次揭露了吃人的旧社会对于人性的泯灭,以及对于普通老百姓自由生活的强奸。

这些无依无靠无地可种的农民,天生就该过上一种苦日子,这是旧社会替他们安排好了的,在其中像闰土一般的人断然没有反抗的理由,当然,也没有反抗的能力,造反的农民都是走投无路,闰土却可以苟延残喘。

伟大的封建社会其实也有他的极妙之处,那就是让穷苦的老百姓吃不饱饿不死,在造反的边缘却又不愿造反,这种“度”的拿捏,的确需要统治者超人的智慧。

显然,鲁迅笔下的闰土也是中了这样的毒,被吃人的旧社会噬没了心智,挣扎于生死边缘,自然会麻木,麻木到除了活着,再无其他的想法和念头!


历史三日谈


回望过去看现在,你我何尝又不是“闰土”呢。少年时期,无不憧憬着梦想,无忧无虑过活每一天,哪怕家境贫寒一点,却也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可等到真正到了中年闰土的年龄,又怎样呢?梦想在现实面前狗屁不是,虽依旧活着,但却如同行尸走肉,终日拖着疲惫的身躯,仰人鼻息,听人摆布,看人脸色行事。或有人说,这是你贱,你大可以不必这样。是啊,大可以不必这样,但又能怎样。等说这些话的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再回味自己说的这番言语,不免摇头一叹,原来自己也不过如此。

少年闰土,看瓜刺猹、雪地捕鸟.....充满少年活力和精气神,语言中充满智慧和热忱;动作中充满机智和灵敏;神态中充满快乐与喜悦。可中年闰土又是一副什么表情呢?动作迟缓,反应迟钝,神情之中满是凄凉,以至于近似呆滞,这一切不都是因为生活艰难,饱经压力所导致的吗?这时的闰土已经变的麻木不仁,再没有往日的精气神。精气神没了,人也就是完了,只能如同行尸走肉般的活着。

看闰土想自己,虽没有生活在闰土的年代,却依旧肩负沉重压力和生活负担。每月的房贷,孩子的教育,父母的养老,工作的繁忙,家庭的琐事等等等等,压得你透不过气。于是你也变得呆滞,变得麻木,眼神中少年时期对生活的憧憬变为凄凉。

闰土不是一个人,而是无数人,无数的人到了一定年龄,都会变成中年闰土。很多时候,不是你想变,而是生活迫使你变。


大狮


《少年的闰土,中年的闰土,这不是中国人的命运》

少年闰土,中年的闰土,这个形象太有感染力了,鲁迅的文字早就忘记了,但是这两个像,始终留在自己的意识之中。

人可以避免这种命运吗?鲁迅他是为了揭露过去的旧社会,但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呢?这个问题同样存在。这告诉我们,问题的根本可能不在社会的形式,社会的心态可能有着用,但不是问题根本所在。这极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观察人的身心问题,社会问题的智慧决定的。

现代的教育在教育人获得文凭与知识,以为这个就能在社会上生存了。这有没有毛病呢?很多人的确能够靠着知识与文凭获得来,很好的工作岗位,很高的薪水,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也。人人都向这个桥上走,人人都是高学历了,那么问题就来了。那么这个问题是不是学历与知识呢?或者是处在这种环境中的人多了,竞争多了?不是的。现在这种源于西方的教育,他们教育我们不停的向外面追求,这才是问题的根本。

我们知道,世界上的事物,哪样不是无常的呢?哪一样能够完美呢?生活中常见这样的现象,追求外在的事物,没有追求到,心中还很好,因为心中还有希望,等到追求到了,往往心中很快让人产生厌烦。中国的古人比较有智慧,他们会培养自己的智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对于人生即可以进,又可以退。中国古人的这种智慧,他首先关注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清净庄严建立在自己的心中,中国的古人,他们的每一个群体的生活,他们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道。与道相合,妙契真如之境,就能够转自己的心法,也能够转万物,这样才能达到恒久光明之地。这样的人生,不会为外界的环境社会受影响,能够在万物中自在。现代的人没有这种生命本真的教育,所追求的,很快被一起生活的重担压着了。最强劲的一个例子:房子房价。这里要问一句!难道活人要给死物逼死吗?没有生命本真的教育,就没法开启自己本性的智慧,在生活中处处都是困境之壳,就是房子的问题解决了,别的什么问题随即又来了。开启自己内在的智慧,学会转念转物,这才是生活的真正知道。

人应该把自己的目标定的高一点:认识自己,究自己的心性究明一切法,就有法乐产生,心中就会产生无限的喜乐。

瞧瞧,我在思维什么东西?

光在每个人的本性中本来具足。进化,是由人本身的妙德妙明作用,对于环境反映的现象。人的心理可以用智慧来观察。观察自己的心理,获得大智慧,就能够用来了解万物。科学的尽头是什么呢?究明万物归源。上帝,就是人类在妙德的外化。人为什么要活着呢?因为人与宇宙本同真空非一非二。科学与宗教的矛盾是西方文化的现象,但是中国的智慧两者合为一了,中国的智慧能够,开启人内在的神性妙德来认知万物,西方人认知事物,必须制造仪器,西方人没法开启人本有的智光来参与对客观事物的了解。对于中国的智慧来说,神就是人内在妙德的外化,能够开启人内在的神性来认知万物,那么就会产生神奇的认知作用,这种超级的认知方法,只有中国的智慧中才具有,在中国的智慧中,有许多这样的认知大系统。看一看,现在西方人士要研究的许多问题,在中国的智慧中,早已不是问题的问题,是智慧的理法。

从表面看来,是在对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融合的观察,其实这是自己本性的需求。开启自己智慧本有光明,来观察社会问题,人的自我身心问题,东西方文化的融合问题,就会带来巨大的法之乐。

现代的我们,少年的闰土,中年的闰土,或许就是我们命运的结果写照。我们从小到大我们得到的教育是什么呢?

中国的古人,他们读书是做学问。中国的古人做学问,首先要有益于自己的身心。但是新来的教育,基本上是灌输性的知识化的教育。这种教育缺少对人本真的通识教育。因为西方的这种知识教育,大多数时候只关注客观世界,就是西方人研究人的内心世界,他也必须外化成外在的事物来研究。比如说对人大脑的研究,西方人没法,就自己的身心大脑来研究自己的大脑,他们必须制造仪器观察,这种人就没法提升人的本性境界,没法获得超级微妙的能量,所以西方人教育人们运用大脑的方法,有很大的问题。但是很少有人看出这里面的问题,很少有人研究这里面的问题如何来解决?现在的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到博士,从一开始,就焦虑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大多数时候是知识的强行灌输,再加上不确当的使用大脑,所以造成种种心理问题,这一点都不奇怪。还有一个根本的问题。

现代的人学西方的文化,只知道用科学的方法来了知万物,但是却忘记了人可以用自己的身心来了解宇宙万物。这种方法没法提升人的本性境界。中国的智慧方法,他们求学问,会不断的提升人的本性境界,会开启人的各种妙德妙智,现在学校的这种教育,太强调功利性,太强调关注现实的客观的功利性,但是对于自我身心的奥妙基本上无所了解。这个问题看起来是教育问题,其实已经关系到整个人类存在质量的问题。西方人不会这么说:人是科学的主人,科学研究要带上智慧的眼睛,科学的一切活动也要保证清静安全。这些都是因为西方人的认知方法有巨大的缺陷,他们在认知万物的时候,基本上忘记了人的存在。这样看来,现代的教育是不是存在很大的问题?是不是要用智慧的方法来观察,才能对于现在的教育进行完美的研究。

我们现在已经走向了社会,我们从小到大的教育,没有学习对自己本有身心了解的智慧方法,这种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一种根本的教育,我们现代的人缺少这种教育。

少年的闰土,中年的闰土,他的命运难道不是这个原因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