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为什么这么高?

村头老马看世界


孙中山在美国檀香山开始闹苹命。多次和清政府战斗,武昌起义胜利了。后来在1911年IO月IO日建立了中华民国,定为1912年元月为建国日,建立了黄浦軍校,培养了两千个軍式家。推翻满清统治,建立民主制度。实行五权分立,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考试权。互不干涉,互相监督,互相制约。一建国马上有人告国家总理。:司法立案,立即审理,与民同罪。并计划经济发展,还有耕者有其田,平分地权。很有现代思想,而不是平分种田,而是一个权字。农民有了地权,中国可民主,可发展。温总理说,改革只讲民生,没有保障,一定要有政治改革为前提,作保障。

孙中山是广东省,乡山市,翠亨村人,因其叔父,哥哥在美国打工,后来他也去了那里,在美学校读书。他访查欧州,美州,百姓们生活情况,后来建立了同盟会,就是国民党的前躯。后来改名国民党。莫斯科有个中山大学,可他们不讲孙中山的事,只讲列宁的事。因实力不足,被袁世凯夺了权,后来才兴起反袁运动,最后得到了胜利。

他的功劳不可磨灭,进行了北伐战争,与陈烱明进行了斗争。陈也是搞民主的,因后来被判了孙中山,被判民主。

其实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有共产党人参加。


夕阳无限好126669730


这就要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历史书写问题。

首先要注意一点,中国近代史的书写不仅掌握在共产党手中,同时也掌握在国民党手中。在国民党看来,孙先生是当仁不让的国父,推翻满清,建立民国,提出三民主义,始终致力于国家民族的独立、统一和解放,真正实现民主共和,并在中国建立一个没有剥削和压迫的新社会。



而在我们共产党看来,国民党作为资产阶级政党,与无产阶级政党有天然的矛盾和对立,所以在近代史的书写上,便人为建构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时期,两者的分界点就是1921年。



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及国民党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及帝国主义的傀儡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后来国民党并未继续完成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志愿,以及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构想,就蜕变为一个反动的大资产阶级政党了,而最终完成孙中山先生遗愿的,只有中国共产党,所以中国共产党始终奉孙中山为革命先行者,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和接班人。



也就是说,在国共两党对近代史的书写中,孙中山都是奠基性的人物。在国民党这边,孙被奉为中华民国的国父,而在共产党这边又被奉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共产党由此掌握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成为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和接班人。


达摩说


孙中山是全体中国人共同尊敬的革命领袖,不分党派,不分地域,至今仍然很多人尊称孙中山为国父,孙中山的一生实际上也是相对较为短暂的,活了59岁,但是孙中山却能获得这么崇高的生前身后名,原因是什么呢?

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当然要属孙中山个人的贡献以及人格品质了。孙中山二十多岁就投入革命,而且不顾个人之安危,一度在英国被清廷的驻英使馆所捕,生命受到威胁,但是孙中山仍然能够化险为夷,坚持革命。

从1895年开始,孙中山在海外连续流亡超过16年,这在常人看来是难以坚持的。在此期间,孙中山不仅要面临清廷的海外追杀,还要面对来自党内的不同派系的讨伐,但是孙中山从来没有因此动摇过。孙中山亲手改造了国民党,并且在后来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当然,孙中山的地位之高也与后来的宣传有关,国民政府有专门的总理纪念周,并且在每次会议之前都要选读“总理遗嘱”,这些都是孙中山个人形象强化和提升的重要原因。


青年史学家


1.孙中山是近代最早的反清革命者之一。1894年,孙中山就组织了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目标,并开始组织反清起义。这会子,大多数人对清朝还是抱有幻想的。比如康有为、梁启超,还在试图进行政治改良。激进的义和团,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但孙中山早就开始进行反清暴动了。


2.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以建立民主、自由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为使命。这种理想在当时是很先进的。即使现在看,孙中山的理想也是值得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然包括民主、自由。后来孙中山建立共和国的事业连续遇到挫折,他又提出了“军政、训政 、宪政”三步走的方法。这都是很有远见的。


3.孙中山是最早学习苏俄、与苏俄联盟的政治领袖。事实证明,苏俄那一套最适宜旧中国。孙中山学习苏俄,改组国民党,建立黄埔军校,组建国民革命军,为国民党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苏俄更彻底的共产党,则又最后战胜了国民党。所以说孙中山被称为革命先行者。

孙中山与苏俄结盟时,还采取了“容共”政策,他对共产党是非常重用的。这也是后来新中国推崇他的原因之一。


国史拾遗


为使中华儿女,从饥贫弱病的旧中国摆脱出来,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之人士,不论贡献大小,职务高低、尊微卑贱,都值得今日乃至未来中华之儿女,缅怀祭典,,,,每个公民都会为她们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中华之民众都不会忘记历史上的前天、昨天……,中华之人民是地球村上最聪慧,最善良,最仁爱之人民!中华之帝国,古往今来都是天朝上国,不论朝代发生任何变迁,风云怒涛多大多高,也均未能改变其原有风貌和属性,也无一能撼动中华帝国是地球村上,首屈一指的人类文明的摇蓝和诞生地的地位……

中华之帝国,古也帝国、前亦帝国、昨也帝国,乃至久远的未来仍然是最最最伟大的帝国……,中华帝国之臣民是最最最最最聪颖、最智慧和最最最伟大的臣民!!!绝对不是痴呆、健忘者……

伟大导师、伟大领袖、伟大舵手、伟大统帅毛主席,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不论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他心系人民,心念人民之疾苦,而且并实际上虔诚的履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到底的实际行动,她的这种精神,她的这个人!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横看、纵观孙中山先生一生的作为、品行等,今天的我们及后人,用什么样的语言赞美也不为过,用怎样的行动为其祭典、为其歌唱也是必然、必应、必该之首选……


田间壹壬


这个问题其实不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中国近代历史书写大概有四种模式,分别是革命史范式,现代化范式,马克思主义范式和冲击-反应范式。我们在这里说说革命史范式的历史书写。

国共两党给近代中国社会的定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因此,革命的目标不仅是反封建,还有反帝国主义。在国民党的历史书写中,辛亥革命首义不仅是推翻了封建体制,而且也属于亚洲领先,激励了亚洲革命运动的潮流。之后北伐形式上统一了中国,也就完成了反帝国主义的任务。而中国共产党对于革命的划分,分别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间分界是1919年,是毛泽东同志完成了这一理论建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封建反帝国主义,领导阶层是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资产阶级,领导阶层是无产阶级,后来演变为工农联合。最终,共产党完成了革命和改造中国的任务。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可以看出,两党的理论前提都是辛亥革命为基础,也就是孙文完成的反封建体制。可以反对蒋介石倒行逆施,但是孙文的民主革命,造就共和的历史价值却是要予以认可的。这也就是孙中山在近代中国革命史中地位高的主要原因。其实,孙中山的先驱者身份,也的确值得尊重。


秦右史


孙中山最先联络革命人士反清,1894年11月,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1905年8月,创建中国同盟会,在《民报》里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在反清斗争中,虽多次失败,但民族主义口号撼动了大清王朝。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凭借十几年来营造而成的巨大声望,孙先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大总统,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民国总统,放在几千年历史中,也足够伟大。他最先打着民主共和这个旗号,1914年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1915年发表《讨袁声明》,发动“护国运动”,1916年发动护法运动,非常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1918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

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并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阐释三民主义,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国共合作。筹办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培养了许多国共两党精英,中国近代史多由这部分人改写。孙先生作为创始人,得到后来人无数的尊崇。

因为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是他提倡天下为公,在孙中山那个时代,确实引领了一种风潮,焕发了国人的民族感,他是一位超越党派的伟人,因而孙中山在中国革命中有很高的地位。


罗盘高人


每个人的出生和结束都一样,无一例外。但人生的过程和人生的高度却各有不同。孙中山为什么会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又为什么在中国革命中有很高的地位?我想,三言两语很难阐述清楚;或者用某一个事件也不可能诠释完整。因此,这里选择中山先生有代表性的几个主题来对该问题进行回答,以期相对周全。如有不周或错误之处,敬请各位雅正并批评。

民主与共和的萌芽

<strong>

孙中山13岁时跟随大哥孙眉来到夏威夷檀香山,就读于当地的意奥兰尼学院。当时的夏威夷还是一个独立的王国。中山先生耳濡目染当地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让他联想到在清政府的封建专制统治下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就此萌发了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榜样,来改变中国社会的想法。

其次,是宗教教育对他的影响。在檀香山学习期间,宗教学习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圣经课程、每天的祷告、每周的礼拜以及浓厚的宗教氛围使他对平等、博爱等教义铭刻于心。对比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前者给予了他思想上颠覆性的转变。

最后就是中法战争对孙中山思想上的巨大影响。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冯子材镇南关之役重创法兰西军队,并收复了诸多失地。捷报传来,远在重洋的中国留学生欢欣鼓舞、振奋不已。然而,清政府在此时却卑躬求和、放弃失地、下令停战。并派李鸿章到天津与法国公使签订了进一步丧权辱国的《中法新约》。这样以卖国丧权以换得心安得做法彻底使孙中山看清了封建专制下皇权至上的本质和劣根性,进一步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坚定了革新求变的决心。

从政与从医并行

<strong>

又一次,孙中山到教会司铎杜南山家里拜访,看见他书柜里的医学书刊,就问他为什么要读医书。杜南山答:“范文正公有云,不为良相,当为良医,窃采其意耳”。范仲淹认为:不能当一个好宰相,至少可以做一个好医生。两者虽职业不同,影响力也大不相同,但都能救民于水火。孙中山对杜南山说:读书从政需要有一个过程,即使从政,未必就能位极人臣。如果一味的去追求宰相之职,而又久久不能达到,反过来再去选择从医的话,恐怕就为时已晚了。因此,首先选择学医,救民于水火,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同时设立远大的志向和理想,这样理论与实践能够有机的结合,理想才能逐步实现。这是中山先生选择学医以及后来从医的初衷和契机。

于是,1886年,孙中山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设医科学校学习。后转入香港丽雅英文医学书院。通过五年的学习,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同时获得了行医资格证书。毕业以后他来到澳门镜湖中医院工作,刚开始,他就做了一件对后世有重大意义的事情。由于他是一位西医的医师,到医院以后他向院方提出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建议,获得院方采纳,这是中国中西医结合的开始。他曾为患者实施外科手术,取出大如鸡卵的结石;充当妇科医生为难产的的妇女接生;让一位已经在家里处于垂死状态的患者起死回生;他为穷人治病,分文不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山先生最后成为一位政治领袖的初衷,绝不是仅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这么简单,而是立足于民生疾苦、家国安危,又眺望于社会大同的崇高追求。

上李鸿章书

<strong>

这是中山先生写给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一封谏言书。中山先生在书信中开宗明义:“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旨之大经,治国之本也。”这是中山先生对国家命运的深度思考,同时也是他职业革命家道路的开始。

《上李鸿章书》从教育、农业、工业、商业等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当时的不足,以及应当向西方国家学习的地方。是发展中国民族资本的经济纲领。最后,孙中山没有得到李鸿章的接见,让他希望通过开明官员实现改变现有落后情况的想法落空,希望通过实业救国而无法实现。从此,他走上了革命救国的道路。

于是,中山先生于1894年11月24日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提出:“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联合政府”的宗旨。这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登上政治舞台,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开端。

为革命,中山先生拥有众多的名字

<strong>

首先要说的是,孙中山并不是他的原名。“中山”二字是他在日本进行革命活动时,他的好友平山周为了掩护他而在旅馆登记簿上写下了“中山樵”的化名。中山先生把它解释为:“中国的山樵”。“山樵”指的是樵夫、砍柴人。孙中山的名字由此而来。中山先生的谱名,也就是家谱上的名字叫:德明。因此他的原名应该是:孙德明。幼名:帝象。读书时取名孙文,字载之。在香港接受基督教受洗礼的时候取号为:日新。“日新”二字典出《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为:及时的反省和不断的革新。他还有一个名字是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叫:孙逸仙。“逸仙”其实只是“日新”的广东话谐音。后来他自己独具匠心,把名号连在一起使用,称自己为“孙文逸仙”。当然在从事革命的过程中他还有许多其他的化名,比如:陈文、陈载之、林行仙、张宣、吴仲、山月、翠溪、高达生等等。在正式的公文、电函中他一般会署名:孙文。按照地域和国家的不同,大家对他的称呼也不一样。在中国人们习惯称呼他孙中山,在日本喜欢叫他孙文,在欧美则叫他孙逸仙。

民国成立以后,大家习惯称呼他:孙总理。因此,总理这一称号在国民党内专指孙中山。你看大家后来叫蒋介石就只能叫:总裁、校长。由于他还担任过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和大元帅。因此也称他:孙大总统和孙大元帅。后来大家为了表彰他的伟大功勋,尊称他为“国父”。

中山先生还有一个外号叫“孙大炮”。这是诋毁他的人为他取的,认为他只会吹牛,不会做实事,甚至有人怀疑他是否识字。著名学者胡适先生有一次去拜见孙中山,看见他屋里摆满了书。认为只有像他自己这样的大教授的家里才会有这么多的书。而像孙中山这样的政治人物不过就是摆摆架子、撑撑场面。于是在中山先生离开的空隙就随便拿过来一本翻看。哪知道书里面全是勾勾画画、圈圈点点,以及旁批别注。于是又换了一本,还是如此。胡适不甘心,接连抽出几本,结果都是一样。后来他对其他人讲:孙大炮不是你们所说的空炮,而是一门实炮。民国建立以后,有人对他有意见,还当面叫他孙大炮,他也能够泰然处之、虚心接受。

辛亥革命的开端,武昌起义

<strong>

武昌起义是中国辛亥革命的开端,也是中山先生进行民主革命的重要节点。武昌起义为清王朝敲响了灭亡的丧钟,同时也引出了此后对中国革命以及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

武昌起义的前奏是四川保路运动。1911年5月,清政府向英、法、德、美四国的银行借款,宣布实行铁路国有政策。但对1903年为修建铁路在四川地区筹集的股金,清政府表示:不予退货,全部充公。此时,清政府的首脑人物是摄政王载沣,清王朝最后一任皇帝,宣统帝爱新觉罗溥仪的爹。在宣布铁路收归国有,股金不予退还的前一天,清政府废除了军机处,成立了所谓的责任内阁。对外宣称清政府要实行和欧美一样的君主立宪国体,而不再是传统了君主专制,希望以此来缓和国内外矛盾,看能不能把大清朝这艘破船再支撑一下,别沉得太快,死得太难看。结果责任内阁的名单中共计13人,满族占9人,皇族(就是皇帝家的)占7人,而汉族官员只有4人。这种做法在当时的中国哪里是在维护大清政权,这完全就是在大清这艘破船上又安装了一枚马上要爆炸的巨型炸弹。而作出以上两项重大决定的人正是溥仪他爹,摄政王载丰。

言归正传,于是乎四川人民跳起来反抗,川汉铁路股东代表在成都成立保路同志会,提出“路存与存,路亡与亡”的口号,掀起了保路运动。接下来万恶的清政府派兵镇压,当场打死32人,矛盾进一步激化。此事激发了中山先生所领导的中国同盟会的团体之一,湖北共进会的起义决心。于是共进会决定和另一个湖北的革命团体文学社联合起义。并借助中山先生的影响力招兵买马,效果显著。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打响,大清朝湖广总督瑞澂、提督张彪仓仓皇潜逃。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任黎元洪为都督。10月22日,湖南宣布独立。23日陕西宣布独立。11月1日,云南宣布独立。2日,江西宣布独立。3日,上海发动起义。上海的起义连文艺界的演员都亲自参加了战斗。4日,杭州起义。杭州起义时有一支100人组成的“先锋敢死队”,敢死队的队长是刚从日本留学回国的留学生,他的名字叫:蒋介石。11月5日,杭州光复,江苏宣布独立。

建立临时政府

<strong>

1912年1月1日,晚上10点,在前清两江总督署大公堂里,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并宣誓:倾覆清朝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还发出宣言书,提出对内方针是:民族统一、领土统一、军政统一、内治统一和财政统一。对外方针是:洗去清朝辱国之举措与排外之心理,秉持和平主义,与其他国家友好交往。使中国能立于国际社会,使世界渐趋于大同。

接下来通电各省,废除阴历,改用阳历。这是一个比较重大的决定,因为按照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历法习惯,当时应该是:黄帝纪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也就是辛亥年十一月十三日。

并设置副总统,通过选举,黎元洪以最高票当选。临时政府下设:陆军部、海军部、外交部、内务部、财政部、教育部、司法部、事业部和交通部等九个部门。

又制定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规定:政权机构实行三权分立的制度,即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总统行使行政权,法院行使司法权,三者相互独立又相互牵制。并约定,参议院有弹劾总统的权力。人民享有参政的权力。这一部分的约定可以说非常重要,这从实质来讲就是在约束袁世凯。因为当时临时政府里包括孙中山在内的几乎所有人都认可一个约定,那就是:只要袁世凯能够把清政府给搞黄咯,就公举他为大总统。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大家都认为:只要清政府垮台,封建专制就彻底被推翻了,封建专制被推翻了,革命也就胜利了。而当时最有这个能力和条件的人,就是袁世凯。这是当时的普遍认同感。但孙中山并不信任袁世凯,因此提前起草《临时约法》。因为袁世凯在中山先生就任临时总统后就宣布支持共和,然后又通过威逼利诱唆使隆裕太后接受退位条件。2月12日,清帝溥仪退位,大清朝就此被袁世凯给搞黄。2月15日,南京参议院就选举袁世凯为第二届临时大总统。

《临时约法》还约定:人民一律平等,没有种族、阶级、宗教的区别。人民的身体非依法律不得逮捕、拘禁、审问、处罚。家宅非依法律不得侵入或搜索。人民有言论、著作、集会、结社的自由;有请愿、陈诉、诉讼、考试、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这些约法条款于现在看起来很平常,但在当时,这绝对是石破天惊、亘古未有、天翻地覆的变革。它一举将统治了中国人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给推翻了;将自古以来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给彻底的侵犯了。

两千多年以来,中国人只相信皇帝是天的儿子;只相信皇帝昭曰是因为奉天承运;只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不相信事在人为;不相信人人平等;不相信能够改变、可以改变。

纵观中国近代,如果说林则徐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康有为是“变法维新的第一人”,那么孙中山先生就是“开民主共和的第一人”。








<strong>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


国父是国民党的尊称,孙有历史地位,但拨高了许多,现在把推翻满清,缔造共和的功绩加在孙一人身上,实际是他创建的黄埔军校的人成国民党主要掌权者,为争正统,排斥其它同盟会黄兴,宋教仁的领导地位,把武昌首义,袁世凯的合作都取掉了。他的三民主义,就是仿西方民主的一句口号,无理论体系,天下为公,也是口号,扶植起了蒋,宋,孔,等官僚资本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更高度不够,不要满,蒙,藏,新疆,为一时投机鼓动汉族驱少数民族,他的资产阶级革命想法,也是精英们的革命想法,其政策理念难以普惠基层民众,还是官僚,资本家,买办,黑帮横行掌权。在台湾,印度就可以看出结果


秋夜听曲286642007


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 他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1925年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行辕逝世,终年59岁。

孙中山一八六六年出身于广东,主要成长于夏威夷(读书)和香港(学医),小孙算不上富二代至少也称得上是小康家境,原本是想做大夫,(和鲁迅有点类似,一个是拿枪另一个是拿笔)但却因为就读的香港西医学院没有备案登记不被香港官方承认,因没有获得医师资格只能给医生打杂,套用今天的流行语,没有编制是个临时工。

无牌上岗的小孙大夫这样的生活一直度过了二十八个春秋,甲午战败后,一腔热血的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没有被理睬。于是孙中山生气了:朝廷制度太腐朽我要推翻它,孙中山下决心,后果很严重,说干就干,绝不含糊。

孙中山于1894年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一八九五年,孙中山就在广州策划了第一次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亡命海外。1905年8月,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

1911年4月27日,革命党人在赵声、黄兴等的领导下,在广州发动起义,但最终,因力量不敌而失败。这就是著名的黄花岗起义。5月8日,湘、鄂、川、粤等各阶层掀起四省保路运动。9月中旬渝汉铁路督办端方抽调三分之一湖北新军军力进入四川,武昌空虚。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趁机发动武昌起义,并一举成功。消息传出后,各省相继宣布“革命”,脱离清廷统治,全国开始出现各种“军政府”。清政府的全国统治在短短的两个月时间里土崩瓦解,至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正式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并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优待条件。1月22日,孙中山发表声明,只要袁世凯支持清帝退位,就自行辞职,让位于袁世凯。2月12日,在清内阁总理大臣袁世凯等的劝说和逼迫下,清帝退位,隆裕太后将逊位于袁世凯的诏书盖印发出 。至此,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的清廷正式宣告灭亡,中国两千年来的帝制也宣告灭亡。

有人说这是孙中山的妥协,其实不是,作为一个没有武装部队指挥权的大总统,只是门面上的总统,实际并没有多少实权。孙中山的让位,其实是无奈的选择,因为在袁世凯提出自己的要求后,并不是孙中山答应了这些要求,而是各方势力迫使他不得不接受。辛亥革命胜利了,因为它终结了千年帝制;辛亥革命也失败了,因为革命的指挥权被袁世凯等各方势力瓜分了。

不去管辛亥革命的是非成败,在这场救国救民的潮流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代伟人的执着与热血。“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 辛亥革命让我们看到的不是教科书上的那一大段概括,而是一个民族奋斗崛起的希望!

小编认为虽然孙中山为中国革命奋斗大半生,值得我们敬仰,但他操之过急,没有多留给历史一些时间;也许,可以说他没有功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有很多苦劳,其致力于革命四十余年;最后,带着满腔的遗憾和痛恨离开人世,历史总是和他戏谑,革命总是与他作对,理想总是和他对着干。

斯人已逝,往事虽已,他那颗滚烫的爱国之心,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却常存人心。被称作“中华民国之国父”名副其实,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