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刚死,弘皙却能轻易拉笼众多旧臣谋反乾隆帝,这是为什么?

猫眼观史


都知道康熙原本是要将皇位传给胤礽和嫡长孙弘皙的,只可惜事不如愿,太子不争气,康熙才被迫放弃了这个完美方案。康熙辞世之前交代雍正要善待胤礽父子俩,雍正忠实地履行了承诺,一直待胤礽父子不错。雍正二年胤礽病逝,被追谥理密亲王,弘皙封郡王,之后又进封理亲王,这一系列恩惠也算是雍正对胤礽父子的一种补偿。





弘皙当初的地位原本要比弘历高地多,康熙六十一年弘历才被康熙召入宫中,可弘皙早就被康熙恩宠并抚养于大内。弘皙人生几次大起大落,原来可以问鼎九五,如今却被安置在“郑家庄”做赋闲亲王,换了谁都免不了怪话连篇,跃跃欲试。

不过乾隆指责弘皙伙同几个叔伯和堂兄弟“居心大逆”有想造反的苗头,似乎有些过头甚至别有用心。

雍正去世的时候,乾隆遵照遗命,以自己的叔父庄亲王允禄、果亲王允礼、大学士鄂尔泰和张廷玉为顾命大臣,组成“总理事务处”。但没过多久乾隆就撤除了这个机构,重新恢复军机处,以鄂尔泰和张廷玉为军机大臣,把允禄和允礼等皇亲宗室一股脑排除在权力中枢以外。乾隆可能在雍正时期看透了宗室掌权的弊端,并且他还需要自己的班底,连鄂尔泰和张廷玉这时候呆在军机处领头也只是暂时的。

乾隆刚上台的时候给自己父皇雍正时打压的政敌恢复名誉揽了不少人心,皇族宗室觉得这位年轻的继承人还行,没想到乾隆刚站稳脚跟这么快就翻脸了,原来新皇帝和他老子差不到哪里去。那些个宗室亲贵们从关外开始就一直掌握实权,至少在雍正年代还有个把要紧差事,如今新皇帝一下子让他们全体告别权力游戏,他们哪里会那么甘心,不凑到一起说说怪话,发发牢骚才怪呢。



再来看看这个“集团”里的主要成员,庄亲王允禄受乾隆恩宠最多,又拿双倍俸禄。弘皎和弘昌是怡亲王胤祥的儿子,怡亲王和雍正的关系可不一般,弘皎于雍正八年被封宁郡王,弘昌在乾隆初年由贝子进封贝勒。弘升是乾隆五叔恒亲王允祺的长子,曾经被雍正革去亲王世子,乾隆帮他恢复了名位还封郡王。弘普与宁和都是庄亲王允禄的儿子,前者被乾隆封贝子,后者封镇国公。

这些人都是乾隆的叔伯或是堂兄弟,都受恩于乾隆。不过现在也都和弘皙一样是拔了羽翎的凤凰落过水的鸡,心里一样的别扭委屈。他们相互聚在一起开个政策研讨会或者举办个沙龙,讲讲乾隆的过失,看看乾隆的笑话还可信,说他们图谋不轨要造乾隆的反,他们没人没权没钱,拿啥东西造反。


乾隆的眼里一向不留沙子,他当政的六十多年从来不让人对他指手画脚。废太子长子弘皙和庄亲王再加上另外一些叔伯弟兄,居然吃饱了撑的没事凑在一起谈论朝政发泄不满。乾隆决定与其让他们做大,不如防患于未然及时打击,于是这些人都落得革爵圈禁的下场。

至于搜罗罪状证人证词,宗人府有得是办法,看相算命的胡言乱语都能作为呈堂证供,各朝各代皇帝想整人何患无辞。乾隆要打造自己的政权大厦,建立自己的权威,“弘皙事件”只是乾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


看遍山川


弘晳真的谋反了吗?我的观点是,弘皙逆案根本就是“莫须有”。是乾隆为了皇位稳固,除掉了自己一直不顺眼并且有威胁的弘晳,顺便警告一批宗室成员立威,杀鸡儆猴,敲山震虎。


弘晳,康熙废太子胤礽的长子,也是康熙的长孙。从小被康熙养在宫中,深受宠爱。康熙四十七年废太子后,弘晳也没有受到牵连,依然拥有皇长孙的荣耀。甚至在康熙死后,雍正即位,立刻封其为理郡王,并在雍正六年进封理亲王。成为当时弘字辈爵位最高的宗室成员。弘晳甚至在奏折中称叔叔雍正为“皇父”,可见荣宠未衰。也是相当奇怪,一个废太子之子,居然能有这样的地位。

但是乾隆即位后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乾隆四年,弘晳逆案爆发,牵涉人员甚广,经过多次加罚,最后弘晳被夺爵圈禁,革除宗籍,改名“四十六”。庄亲王允禄被革去亲王双俸和议政王大臣资格;弘升永远圈禁;贝勒弘昌、贝子弘普、公宁和革爵,宁郡王弘晈仍留王号,永远住俸。


在说案件之前先看看这些人的背景。第一位,庄亲王允禄,康熙第十六子,是怡亲王允祥死后雍正最信任的两个兄弟之一(另一个是十七弟果亲王允礼)。雍正对他的恩宠极厚,在庄亲王博果铎去世无后的情况下让允禄过继过去。庄亲王一支是铁帽子王,世袭罔替,永远不降爵位。所以允禄获得了一般皇子完全不能获得的尊荣(清朝一共十二位铁帽子王,三位是慈禧时才封的,雍正年间只有开国八家和怡亲王允祥共九位)。甚至在雍正安排后事时排了四位顾命大臣,允禄列第一位(另三位为允礼、鄂尔泰、张廷玉)。所以,允禄的尊位已经无以复加,他为什么要帮弘晳谋反?难道他想做摄政王?弘晳比乾隆大17岁,如果连乾隆都控制不了,他还能指望控制弘晳吗?贝子弘普是允禄的次子,也是一样的道理,帮弘晳有什么好处?


贝勒弘昌、宁郡王弘皎都是雍正最信任的弟弟怡亲王允祥的儿子,弘昌是庶长子,弘皎是嫡子,他们帮忙谋反也是荒唐的。有人说,允祥死后,怡亲王爵位给了幼子弘晓导致更年长的嫡子弘皎不服,这就是妄自猜测了。我们虽然不能知道为什么当年定袭爵的人的时候没有定弘皎,但郡王爵位已然不低(如果允祥不是铁帽子王那就算是继承爵位也只能得郡王),而作为庶子的弘昌更是能得到贝勒爵位已经是超高的破格了,他们为了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升一小步去谋反?简直天方夜谭了。

还有弘升,他也没道理谋反。他是雍正五弟恒亲王允祺长子,本为世子,但是在雍正四年因为办事不力被革去世子之位,交恒亲王严加看管。是乾隆即位后才重新启用他这个“罪人”,给了他不少差事,只要好好干很可能再获得个爵位。所以弘升如果谋反,既属于忘恩负义又是葬送前途,他图什么呢?

分析完了这些宗室成员没道理谋反,再来就是说说弘晳所谓的“罪证”。最早乾隆四年九月逮捕弘晳的时候连个罪名都没有,只是含糊地说“诸处夤缘,肆行无耻”。这个就属于道德审判了。然后十月,允禄等人就被安上了“结党营弘,往来诡秘”的罪名。但根本没有什么证据啊,其实就是他们老聚在一起引起了乾隆的怀疑。随后给他们定了一番诛心的论调,比如弘晳故意巴结允禄希望恢复当年的权势啊,弘晳曾给乾隆进献一顶鹅黄肩舆,如果乾隆不要他就会留着自己用什么的。这简直就是找茬啊。之后又训斥了几句允禄、弘皎等人都昏庸无能。所以,可以很明确的断定,根本没有聚集谋反的事情,只是走的近了一点,引起了乾隆不满。

再来,最后给弘晳定义为谋逆的罪证是拷问了一个术士,供出弘晳曾问卜天下是否太平,准噶尔到京城多久,皇帝寿命多长等等,又说弘晳曾在府中仿照宫中设立内务府下属机构会议、掌仪等司,从而说他的罪比当年允禩允禟还要大。从而将他比照雍正给允禩允禟改名阿其那塞思黑的例子,将弘晳改名“四十六”,革除宗籍,永远圈禁。而允禄等人没有发现新的罪证,没有加重处罚。


其实,真的如此吗?对于术士经过严刑拷问所说的话是真是假就真的很难判断了。弘晳真的会傻到相信一个术士什么都知道吗?存疑。再有,在府中仿照内务府设立机构说白了就是有点不合规矩罢了,算得上谋逆吗?他又没有设立政府班子。这充其量就是不检点罢了。

所以说,这件事其实可以算作小题大做。究其原因,就是乾隆要除掉弘晳这个眼中钉,并通过打压允禄等宗室成员树立自己的权威。


乾隆一直标榜自己被康熙看中,甚至内定为将来的皇位继承人。实际上乾隆被康熙接进宫中也就不到一年时间,但弘晳却是从小在康熙身边深受宠爱。甚至传言康熙曾为了弘晳动念三立太子胤礽。这不能说不是乾隆的一个威胁。而雍正即位后居然又一直善待弘晳,封爵都在乾隆之上还管雍正叫皇父,这也可能让乾隆产生了往小了说是妒忌往大了说是仇恨的情感,更是认为其威胁到了自己的皇位。所以,乾隆无论如何一定要找理由除掉这根眼中钉。

再有就是那些宗室,他们不敢造反。只是乾隆即位之初,要受到四位顾命大臣的限制,难免心中不快,所以要找机会立威。是故鄂尔泰也因罪罢免,张廷玉晚年也被乾隆整得很惨,允礼也因为不知什么原因被停掉了亲王双俸。而对四大顾命大臣之首的允禄,自然更不能客气,这个谋逆的罪名一加,顺理成章废掉了他议政王的地位。而其他几个宗室成员来自恒亲王允祺、怡亲王允祥支系,都是雍正比较信任的,打压他们,就是告诫那些宗室成员规矩一点,要对乾隆绝对服从。这都是乾隆玩弄权术的表现。要说什么谋逆,根本没有的事。


伊耆角木


其实不是弘皙能拉拢旧臣,而是他和乾隆相比实在是太天真了,做的一切把戏不过是小孩的过家家,乾隆早就等着他谋反,具体是怎么回事呢?这事咱还得从头说。

这话还得从康熙爷两废太子说起。废太子胤礽是康熙帝的第二个儿子(有排行的),又是嫡子,当他第二次被废之时,年纪已过中年,他的儿子弘皙也已经长大成人了。

弘皙在胤礽的儿子里排行第二,又是实际上的长子(胤礽的长子夭折),他的母亲生前虽然一直是侧福晋,却行使着福晋的权力,因此,很多人把弘皙叫做“东宫嫡子”。

虽然就实际情况来说,这个称呼之前得加个“前”字。作为康熙帝的长孙,弘皙并没有因为父亲被废而失宠,反而很受康熙帝的喜爱。

所以当胤礽二次被废的时候,就存在这样一种推测——康熙帝会不会直接传位给长孙弘皙呢?——当然结果并不是这样,但是弘皙受康熙宠爱,是大家都知道的事。

而爷爷的宠爱,无疑助长了弘皙的骄气,“东宫嫡子”的自我感觉很是良好 。

康熙爷去世,弘皙的“四叔”雍正登基。即位之初,雍正对他的兄弟子侄们,也是想笼络一番的。

因为胤礽在雍正二年就去世了,对弘皙这个已成年的侄子,雍正也算是不错,不断加封,最后加封到亲王——理亲王,跟雍正自己的儿子宝亲王弘历、和亲王弘昼地位相当。

而弘皙呢,似乎对雍正也很亲热,居然在书信中称之为“皇父”。这就大有讲究了,雍正是他叔啊,怎么叫爹呢?是不是雍正在不经意间流露出有可能传位给他的意思呢?

小说家高阳做了这样一种演绎——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得了一场重病,迷乱之际,总见到被他害死的兄弟们索命(也包括弘皙的父亲胤礽,据说也是被雍正所害)。

为了获得心理安慰,或者说安慰亡魂,雍正将弘皙接进宫来,还说(或者暗示过)将来要把皇位传给他……

这种暗示或者明示,应该说是典型的“乱命”,雍正的本心,怎么会是想把皇位传给侄子呢?所以结果,皇位当然是传给了他自己的儿子弘历。

弘皙却咽不下这口气,在弘历接位时,想大闹一场。结果,他们的十六叔——康熙帝的第十六皇子庄亲王允禄做了一个保人,说,如果弘历的嫡子永琏能够健康长大(当时五岁),那弘皙就不要再提皇位的事,如果永琏夭折,弘历就得把皇位让给弘皙。

听上去很像是笑话,可是偏就这么巧,乾隆三年,永琏居然因为一场感冒,夭折了!

于是,弘皙开始“活动"。

先找”保人”十六叔追责。“十六叔”一味装糊涂,劝他别着急。——不装糊涂又怎样呢?本来那个“保”就是权宜之计,不是真的。

一次两次“别着急”,拖到后来,弘皙真着急了,居然直接找到乾隆,问“你什么时候让位?”

乾隆和颜悦色地回答(被问这样的问题,涵养还这么好),皇位接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你等一年吧。

一年之期快到了,还是毫无动静,弘皙又想了一个招儿,送给弘历一顶鹅黄色的轿子——鹅黄是皇帝专用色之一。弘皙想的是,如果皇帝不收这份礼物,退给他,就意味着要把位子让给他。

更像笑话了是不是?您当是过家家、轮流当班干部哪?

还有更严重的,搞封建迷信——扶乩。他问了“乩仙”几个很特殊的问题:当今皇帝(指乾隆)寿数多少?他自己还能不能升迁(他已经是亲王了,再升,那只能是……)

事实证明,皇位更替不是过家家。游戏很快结束——乾隆发难,逮捕了弘皙和支持他的几位宗室成员,并给予惩罚。

以上就是乾隆四年“弘皙逆案”的大概经过。高阳小说《三春争及初春景》的第三册演绎了这个故事,虽有虚构,但是很多片段倒是都能在史料记载中找到。

这个案件,可以看做是康熙年间“九王夺嫡”以及雍正皇帝残害手足的余波(涉案者是“九王”的后代们)。

不过比起当年的血雨腥风,它的波及面并不大,涉案人,除了弘皙,其他后来都得到了赦免。

关于弘皙逆案在《红楼梦》中的反应,其实只有一句话,冯紫英和贾宝玉、薛蟠喝酒,说自己刚刚遭遇了一场“不幸中的大幸”,指的就是此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