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應州大捷”是中國歷史上一場比較奇怪的戰爭?

生活小樣69084


這個問題反應了一件事,明朝皇帝不是奇葩就是荒淫無道,然而國祚二百多年,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發展。

而大清帝國皇帝個個英明神武國祚也是二百多年,中國開始和西方日本逐漸拉開距離,被人按在地上摩擦。還把罪過按在慈禧一個女人身上。

真是大清國無敵,對了明史是清朝修的。


天道踏月


明朝的正德皇帝是明朝歷史上一系列堪稱“奇葩”的皇帝之一,但是這位皇帝“奇葩”的地方不在於荒淫無道,而是他沉迷於遊獵和微服出行。

有明一朝,皇帝經常和臣子對著幹,儒家要求的“聖王之道”對一個以凡人之身享有無限權勢和富貴的皇帝來說,太過於遙不可及。

(正德皇帝的畫像)

作為歷史上運氣最好的皇帝——正德皇帝,他是歷史上最專情的皇帝明孝宗的嫡長子,也是唯一的兒子,不到一歲就被立為了皇太子,僅有的一個競爭者,他的同母弟還早夭了。

等於說,正德皇帝是命中註定的下一屆天子。

明孝宗對他極為寵愛,從小几乎是讓他隨心所欲的在宮裡面蹦躂,而且還把太子帶在身邊言傳身教,對於太子天性喜好騎射,也大為支持。

“孝宗甚鍾愛之,有所遊幸,必從行,有所見必隨事啟迪,為學之暇,或聞其頗好騎射……弗之禁也。”

可以說,明孝宗是一個好爸爸的典範。

這樣集萬千寵愛於一身長大的正德皇帝,性格最大的特點就是隨性,怎麼高興怎麼來,絕不會屈服於大臣的逼迫和唸叨,而且因為明孝宗的教育和放任,他的天性也得到了極好的培養,聰明、張狂、大膽,有自己的抱負和目標,且作為一個縱情聲色的人卻也擁有著為了實現目標而吃苦耐勞的精神。

他心裡也有一個效仿高祖、成祖御駕親征,統一天下,平定邊患的夢想。而且還打算付諸實踐。

如果把正德皇帝放到現在,就是一個家庭教育極其成功的典範。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德皇帝第二次偷溜出居庸關,到宣州巡幸的計劃終於成功,正當此時,五萬蒙古騎兵集結,目標是大同,正德皇帝主動領兵迎戰,最終打退了蒙古兵。

這一場發生在應州的明蒙遭遇戰,被稱為應州大捷。

然而,史書以及後世卻對這場稱之為“大捷”的戰爭頗有微詞,認為是名不副實。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呢?

(應州大捷中蒙軍的軍力分佈)

1、戰果與宣稱的“大捷”並不相匹配。

《武宗實錄》中記載:

是役也,斬虜首十六級,而我軍死者五十二人,重傷者五百六十三人。

這種戰果對於史書上時常可見動輒上萬的死傷來說,實在有點過於少了。

且與史書記載中應州大捷的“烈度”並不太相符。

此役中,明蒙兩軍之間至少發生了6次戰鬥,且在兩次戰鬥的戰況據說還相當激烈,戰鬥的時間也很長,達到了6個時辰,還出現了“乘輿幾陷”這種的描述。

“乘輿”就是皇帝的座駕。

連皇帝的座駕都差點兒失陷,可見當時情況確實萬分危急,差一點怕就是另一個“土木堡之變”。

也無怪那些朝堂上的臣子們一個個憂心忡忡。

那麼,事實果真如此嗎?

(影視劇中的應州大捷)

1、明朝中期,明蒙之間的戰爭就是這麼奇葩。

這個時間段的戰爭大部分時候死傷和斬虜首的數目都比較少。

比如《憲宗實錄》中就記載了成化六年的一場與蒙戰爭:

時飛塵四起,炮聲震天,寧圍亦解,鉞與寧下官軍死者四百七十六人,傷者六百五十九人,斬虜首僅十二級。

成化二十一年又有史料記載:

斬虜首一十五級,得虜馬九十六,而官軍陣亡者四十二,被傷者一百五十九。

這主要是因為什麼呢?因為蒙古是騎兵,主要目的是劫掠而不是佔領,所以往往是掠之則走,觸之即退,實在不得以,遇上了打個遭遇戰就拍馬撤走。

這個時間段的明朝雖然處於守勢,且並不是沒有一戰之力,蒙古此時也沒有再次大規模用兵入主中原的實力和想法,所以還是以寇邊和劫掠為主。

搶一把就跑,這也是中原王朝與周遭的常態。

2、蒙軍戰略目標沒有實現。

從土木堡之變這個當頭暴擊之後,明朝就彷彿被打折了膝蓋骨,由明初的時候主動出擊安定北境到之後的消極固守。

可以說,從土木堡之後,明朝是一代不如一代。

不管是精神還是武力。

而蒙古的實力卻在緩慢地恢復,尤其是蒙古史上的中興之主達延汗正好就處於這個時代。

達延汗統一了蒙古各部且還穩定了統治後,蒙古實力大增,他開始把目光從蒙古內部轉向了有著無盡財富的中土。

於是,就開始了對明朝北境的侵擾。

(明朝大同府)

這個侵擾就恰好在弘治到正德兩朝期間。從一開始派遣使者要求通商逼貢,到後來不耐煩明朝對於貢使的嚴格限制,開始試探著侵擾明朝,等到發現明朝外強中乾,於是,弘治一朝的末期,達延汗的侵擾已經成為了年年都會發生的事。

《治世餘聞錄》中記載:

去年差了三千餘人進貢,止準一半,阻回一半,都生歹心有,小王子死生定了,今再差四千人進貢,若都準了便罷,若只准一二千呵,也不進貢,都生起歹心了。王子那時也主張不得,你也難怪我們。

所以正德皇帝一朝的時候面臨著更加嚴峻的邊防壓力,而與此同時的是什麼呢?是不堪一擊的明軍實力。

正德五年(1510年)劉六、劉七在北直隸發動反叛的時候,京師裡面號稱精銳的軍隊卻對這支烏合之眾的叛軍毫無還手之力。

這一情況引起了正德皇帝的警覺。

以上兩個大背景是正德皇帝屢屢巡邊的原因之一,就是用御駕親臨這種方式,破除陳腐、低效而難以撼動的舊有軍制,重新操練軍隊,提升戰力,以穩固邊防和統治。

(影視劇中的少年正德)

所以“應州大捷”至少在這裡有了兩個突出的作用:

1、至少暫時遏制了蒙古對明朝邊境的侵擾。

《明史》中明確記載:

是後歲犯邊,然不敢大入。

另有《名山藏》對“應州大捷”有詳細的記載,其中對其評價和《明史》差不多。

是後虜雖歲犯邊,然罕大入。

其他的史書中也大多對“應州大捷”有積極一面的評價,至少可以說明一點,那就是“應州大捷”後蒙古對明朝的侵擾確實少了。

後來嘉靖一朝,文官已經徹底把正德一朝的豹房勢力打壓下去,從而對“應州大捷”多有非議的時候,也無法掩蓋這個事實。

可見確有其事,無法抹除。

2、明朝的軍事實力在此期間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正德一朝是明朝軍事實力比較強的一個時期,他好騎射,重武功,親自督練軍隊,奔走千餘里巡視邊境,客觀上來說,使得明朝的武備狀況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武宗實錄》中有詳細記載:

“近年以來,虜酋犯順,屢害地方,且承平日久,誠恐四方兵戎廢弛,其遼東、宣府、大同……甘肅尤為要甚,今特命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統帥六軍隨布人馬,或攻或守……使率各路人馬剪削……”

這個威武大將軍朱壽就是正德皇帝給自己起的別名和封的官職。在朝臣極力反對正德皇帝御駕親征的情況下,正德皇帝用這樣一種說掩飾已經等於真身上陣,說不是掩飾又確實另外做了一件馬甲,可以說做戲做全套。

如果給明軍的戰鬥力用圖來表示,那麼正德皇帝期間處於一個很明顯的從低谷往上攀爬的曲線。

2、“應州大捷”並沒有打擊到蒙古,蒙古的撤退是因為內亂。

後世認為“應州大捷”被誇大作用了。

這個主要是因為達延汗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應州之戰”的時候突然間去世了。

所以,難免會讓人以為蒙古之所以在隨後的一段時間內偃旗息鼓,不再大規模侵擾明朝邊境,是因為作為統治者的達延汗在這一年去世了。

達延汗的死因,不管是中原的史料還是蒙古的史料都沒有記載,作為中興之主的達延汗突然的去世造成了蒙古內亂,但是實際上,根據蒙古史料的記載,達延汗去世之後,統治者的更迭還算平穩,並沒有出現特別大的變故。

而此時,“應州大捷”時蒙古的軍隊也沒有受到毀滅性的打擊,所以,蒙古此後再也沒有大規模侵擾的現象更可能的原因是蒙古發現明朝的軍力上升了。

劫掠得來的戰利品與需要付出的代價相比,入不敷出。

3、雖稱“大捷”,封賞卻太過。

這也是當時以及後世的人對“應州大捷”頗有非議的重要原因。

並不是特別大的功勞,但因為擔了一個御駕親征的名頭,大肆封賞,實在太過。

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中說:

“自古賞功之濫,未有如此役者”。

章潢甚至在《圖書編》中認為“應州大捷”的冒功濫賞給後世添加了許多的弊端:

正德年間,軍功冒濫,其弊有三,奏帶越額也,紀驗失實也,選法變亂也。

實際上這次大規模封賞主要有兩點讓人詬病:

1、正德皇帝給自己的馬甲封賞違背了禮制。

前面說了,正德皇帝因為朝臣不讓他以自己的名義御駕親征,怕有“英宗舊事”,所以就搞了一個威武大將軍朱壽的“馬甲”。

眾所周知,正德皇帝是一個愛玩、玩得很投入的皇帝,面對這樣一個能夠顯示自己武功成就的功勞,肯定要大大的顯擺一把。

所以他在給“應州大捷”封賞的時候,把“朱壽”加封為鎮國公,不但有封號,還有歲祿。

正德皇帝的封號和爵位與明朝時的開國功臣徐達差不多,可見,正德皇帝對自己在武功這方面的評價和自許確實很高。

這個驚天動地的做法,顛覆了儒家禮制,導致被群臣“泣諫”,但是正德皇帝如果聽勸就不是正德皇帝了,所以,封賞的聖旨還是如期下達。

(應州應縣遼制木塔上由明武宗親自題寫的匾額)

2、文臣武將全都封賞。

在正德一朝,是明朝少有的武將與文臣勢力有一定抗衡能力的時期。

政出豹房,為了平衡豹房與文臣的關係,正德皇帝乾脆不管文臣還是豹房出身全都一概大肆封賞。

然而,文臣這一邊對於正德皇帝不尊禮制,更重要的是倚重武將和宦官的事實極其不滿,所以出現了文官群體“辭賞”的現象。

比如,當時的大學時楊廷和就辭賞賜和封蔭,但是正德皇帝都不允許。

皇帝嘛,雷霆雨露都是君恩,賞賜給你就受了。

就是這麼個意思。文官的辭賞也不了了之。

但是,文官們的不滿卻保留了下來,到了嘉靖皇帝上位,因為他不是正德皇帝的兒子,而只是堂弟,所以一即位就發動了“大禮議事件”,給朝堂來了一次清洗。

這其中就有針對豹房勢力的清算。之後,正德一朝的影響力逐漸消失,對正德皇帝的評價也一降再降。

(影視劇中的搞笑版正德皇帝)

不管怎麼說,史實是難以抹煞的。

王世貞在《弇山堂別集·親征考》中這樣記載到:

“天子御甲冑統六師者,自高、文、宣、英、武凡五廟,而出塞者七,平內亂者者三”。

1517年,正德皇帝御駕親征北境,是明朝的皇帝最後一次御駕親征,算上這一次,明朝皇帝總共有7次御駕親征,而正德皇帝一朝還平定了3次內亂。

正德皇帝的廟號是武宗,能用武宗做廟號的皇帝都在軍事上成就比較大,比如歷史上的唐武宗、元武宗等皇帝。

明武宗這個廟號也充分說明,即便是後世對正德皇帝的評價多有貶低,但是其武功上的成就卻也難以抹煞。

所以“應州大捷”並不奇怪,聯繫前因後果,會發現“應州大捷”是在正德皇帝親自統領下的一次大練兵,恢復了明朝的一部分軍事實力,從而使得明朝的北境得到了一段時間的安寧。

這就是“應州大捷”的最大作用。


閒話說歷史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韃靼部落首領小王子再次率號稱五萬人進犯明朝邊境,正遇上為了滿足自己的好奇心而出關的明武宗朱厚照出關巡邊。

明武宗(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1505年-1521年在位),明朝第10位皇帝,名朱厚照,年號正德。

朱厚照確實是一個天性聰穎的人,特別是他的軍事才能,由於幼年疏於管教,使得其本性極好逸樂,縱情於聲色犬馬,是一位以行為荒唐越軌著稱的皇帝。然而他並不是一個暴君。他在位期間,常常離開北京四處巡遊,尋花問柳,一走就是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年。在北京期間,又不願住在紫禁城,而是在宮外建了一座"豹房"居住,親自訓練虎豹。即位之初,曾在莊嚴的皇宮正殿奉天殿以猴坐犬背,燃放爆竹,一時猴跳狗走。1514年正月,在乾清宮因玩燈而失火,彼時朱厚照正去豹房,回顧火光沖天,竟然戲笑著說好一棚大焰火。又曾下令在全國禁止養豬,禁食豬肉。他不喜歡上朝,終日與來自回回、蒙古、西藏、朝鮮的異域術士、番僧相伴,還曾親自接見第一位來華的葡萄牙使者。他學喇嘛教,自稱大慶法王。他起初寵信劉瑾、丘聚、谷大用等號稱"八虎"的宦官,1510年平定安化王之亂(朱寘鐇)後,下令將劉瑾凌遲處死,後又寵信衛士江彬等人。

此外其還喜愛弄兵,"奮然欲以武功自雄"。前文也說了其軍事才能顯著。正德十二年(1517年)10月,在江彬的慫恿下,還自封為"鎮國公"、威武大將軍"朱壽",到邊地宣府(今張家口宣化區)親征,其沉著冷靜、調兵遣將。其下令王勳北上主動迎敵,用猛攻的手段來迷惑小王子,讓他認為遇到了明軍的主力部隊,小王子下令以防守主,進攻為輔!王勳趁機率部躲回應州,以等待援兵的到來。而朱厚照集結了大軍從陽和出發,嚮應州進發!達到應州之後朱厚照沒有修整,直接向部隊下達了進攻的命令,使得蒙古小王子不得不撤退,朱厚照和王勳的軍隊匯聚一起!

次日,兩軍對壘,朱厚照拔出佩劍,帶頭衝鋒!這點到證明朱厚照絕對是一個優秀的軍事指揮官,大戰持續了將近一天的時間,明軍越戰越勇,蒙古小王子頂不住了,無奈撤軍!“應州大捷”由此而生!擊退蒙古韃靼小王子,回京後又給自己加封太師。史稱"應州大捷"。

然而史書記載此戰受傷人數多,死亡人數卻只有十幾人。這不得不讓人深思,也許史官們認為一向荒淫無度的皇帝怎麼有這樣的軍事才能,固而選擇抹黑與他。


新知樂學


畢竟戰爭激烈到皇帝衝到交火線與敵人對砍。可史學家們還是要抹黑“應州大捷”。我不知道這是為什麼?

雖然明武宗朱厚照平時的行為荒誕不經,雖然“應州大捷”看似一場鬧劇,但卻顯示了朱厚照的非凡軍事才能。他的每一次部署,初看都顯得亳無軍事常識,可事後證明,都暗藏玄機。

我想:對明武宗平時荒誕不經行為的成見,是史學家們抹黑“應州之戰”的主因吧?

明武帝朱厚照(1491年10月26日~1521年4月20日)。其父“明孝宗”膝下只有兩個兒子——長子朱厚照,次子“朱厚煒”。由於朱厚煒早年夭折,朱厚照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唯一的繼承人,兩歲時被立為太子。

“嬌生”與“慣養”常常是一對雙胞胎。

明孝宗在任時,革蔽施新,恢復生產,任賢用能,挽救了當時江湖日下的局面,是一位名至實歸的清君和明君。

但對年幼的朱厚照卻疏於管教。導致其本性好逸樂,縱情於聲色犬馬,行為荒唐越軌。



他常離開北京,四處巡遊,尋花問柳,一走就是幾個月,甚至長達一年。他不願住在紫禁城,而是在宮外建了一座“豹房”,用以親自訓練虎豹。1514年正月,在乾清宮因玩燈而失火,他竟戲笑地說:“好一棚大焰火”。


他不喜歡上朝,終日與來自回回、蒙古、西藏、朝鮮的異域“術士”、“番僧”為伴。他學“喇嘛教”,自稱“大慶法王”。…………

如此荒唐透頂的一個皇帝,怎麼可能指揮一場這麼大規模的戰爭呢?所以,當他班師回朝自我炫耀戰功時,沒有幾個人願意相信他,所以,他們對於這場戰爭的態度是——抹黑!

“應州之戰”的引發,就具有“戲劇性”,猶如一場“鬧劇”開場了

故事還得從大同總兵“王勳”收到的一份超奇怪的信說起。信上要他好好守城,安心練兵。落款是——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

王勳好生奇怪:怎麼平白無故會收到這樣一封信呢?

再說,朝廷好像也沒這個官職。王勳又把相關的文書翻出來,研究了幾遍,還是沒弄明白。後經多方打聽,才知道此人就是皇帝朱厚照。

1527年8月,朱厚照不務正業,超級貪玩的毛病又犯了。他不在京處理朝政,卻出了山海關,來到邊防重鎮“宣府”。

來到宣府後幾天了。他心裡納悶:為何如此荒涼?別說是蒙古人,就是漢人也見不著幾個。

於是,他索性來到真正的邊防前線——陽城。他要以此作為前線指揮部,向各部指揮官發號施令——荒唐不?

不過,發號施令得有個軍事主管的頭銜呀!如果以皇帝的身份,肯定不行。因為①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荒唐的皇帝。讓他來指揮戰爭,簡直是胡鬧。將士們會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而拒絕出兵。

②,以皇帝的身份,就會把自己的行蹤透露給敵軍,這對皇帝的安危是極為不利的。

於是,他就給自己弄了個“封號”,而且還一本正經的定了俸祿和級別。

十月,蒙古“韃靼部落”小王子率五萬騎兵進犯瀋陽。守將王勳連夜派人告訴朱厚照,讓他回京。不料,武宗不但不走,還命令王勳集結部隊,北上主動迎敵。

王勳很納悶:兵力實在太薄弱,經不起打呀!能守住就不錯了,還主動出擊?連曾為優秀邊防軍將領的奸巨“江彬”也勸阻。

但武宗不叫勸阻,我行我素,繼續他的部署:

蕭滓、時春(我在下文簡稱為“第一支”)駐守“聚落堡”、“天城”。杭雄、朱巒、周政(第二支)駐陽和、平虜、威武等地。務於十日內集結完畢,隨時聽候調遣。

將軍們懵了:這還是平時那個嬉戲玩鬧的天子嗎?如此沉穩鎮定!(此處該給他一個“贊”👍)小王子以為我方是一個久經沙場的指揮官,便改變方向,轉而進攻王勳部。

武宗隨即作出相應的調整:

原一支不再駐守,而是離開駐地,支援王勳。原二支守軍即日出發,尾隨韃靼,不得擅自作戰。又增第三支“左欽”部填補第二支駐地空虛(戰場情況瞬息萬變,部置不可一成不變,朱厚照能瞬間做出調整。我們應該又給他一個“贊”👍)。

江彬說:“縱使這樣,陛下兵力還是不夠”。武宗未加理會。甚至心裡譏之以鼻:哼!我一個大軍事家的部置,你一個凡夫俗子豈能看懂?😀

“應州之戰”就這樣稀裡糊塗地在山西正式打響了。

朱厚照的戰略部置上,眾將還來不及咀嚼,戰術打法上又把眾將看傻了。

王勳兵力明顯不夠,此時第一支及時來援。但正如江彬所說:兵力還是不夠。眾將士一邊死戰,一邊在心裡盼望著大部隊能早點到來。

可朱厚照並不是消極等待。戰鬥一開始,他就下令猛衝。眾將士很擔憂:這種亡命式的打法可不行,現在敵強我弱,應該採取“守勢”。

哈哈,說你不懂,你真的不懂。若持“守勢”,敵知我弱,必定加大進攻力度。若我猛攻,敵軍誤以為我方乃精銳主力,而且人數眾多,自然不敢藐視,不放進攻(高!實在是高!再給他一個“贊”👍)。

小王子果然改攻為守。雙方激戰一天。小王子發現上當了,於是再次下令把明軍包圍。由於天色已晚,便決定次日攻城。

稀奇古怪的戰爭,偏偏又有稀奇古怪的天氣相助。

第二天一早,天上下起了大霧,五米之外不見物。朱厚照部置的負責跟蹤韃靼的第二支也悄無聲息地來援了。

這期間,武宗又相繼調兵增援。

雙方相持了許久,小王子終於失去耐心,下令攻城。儘管王勳故伎重演,主動出擊,但面對五萬精銳的蒙古騎兵,還是感到兵力不足。

不久王勳的部隊被分割包圍了。包圍圈裡的王勳此時似乎絕望了:若再無援軍,有可能全軍覆沒。

朱厚照讓江彬率軍支援王勳,江彬很疑感:“哪還有兵”?原來朱厚照早已部署,令“張永”、“魏彬”、“張忠”前來援戰。此時,曾經的邊防名將江彬徹底心服口服。(部置周密,環環相扣!贊!贊!贊!👍)

朱厚照親率大軍,嚮應州挺進。“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用在戰場上,顯得最為貼切。朱厚照沒作任何休息,一趕到戰場就下令向蒙軍衝擊。

蒙軍猝不及防,全線撤退。明軍三支大軍就此匯合了。

次日,又是大霧。小王子布好陣型,準備最後的衝擊。可大霧散開,卻見明軍早已列陣以待。

朱厚照拔出佩劍,大喊一聲:“衝鋒”。雙方近十萬大軍在城外殊死廝殺。朱厚照始終鎮定,來回奔跑為士兵打氣,還多次衝到交火線上與敵人直接對砍。(此處應該有掌聲👋)。



他這種無畏的精神,使得明軍士氣大振,始終佔據著作戰的主動權。

明軍越戰越勇。下午時,小王子終於撐不住了,下令退兵。“應州之戰”就這樣嗄然而止。

讀者朋友們,這就是偉大的、著名的、神秘的“應州大捷”的全部過程。莫名其妙的開始,又稀裡糊塗的結束。

回京後,朱厚照沒得到稱頌,反遭到抹黑。

回京後,朱厚照搞了一個非常隆重的“回城兼閱兵”儀式。儀式一結束,他就迫不及待地找到首輔“楊迋和”:“老師,我自手消滅了一名蒙軍官”。

可是,不久京城就流傳一個說法:“應州之戰不是打敗蒙軍,而是敗退回京師。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謊”。“皇帝貪玩心重,是偷跑出去的,身邊沒有一名史官。就憑他的那句話,誰信”!

朱厚照知悉此說法後,沉默了很久,決定用一種消極怠工的方式來報復大臣。他下詔:自己十天不上朝,要休息休息。🤔(這就不對了!)

後世對“應州大捷”黑得更厲害

朱厚照做夢都不會想到,在他死後不久,大臣們在《武帝實錄》中寫道:“蒙古軍隊陣亡16人,明軍陣亡52人”。

這句話暗藏玄機喲!表面上看,是在描寫雙方傷亡情況,但實際上是暗示“”明軍在應州之戰中是失敗的。

如果朱厚照泉下有知,該恨死這幫酸腐史官了。那麼大規模的戰爭,怎麼可能雙方陣亡才幾十人?這麼小的震懾力,那為什麼蒙軍幾十年

不敢深入

本人本來就沒有什麼“豐功偉績”,現在唯一的可圈可點的亮點,也慘遭你們的“黑手”。

你們居心何在?你們太不公平了!我抗議!

寫文本文配圖時,我似乎看到了朱厚照的幽怨的眼神!


衡陽泉湖人


我們都說“明朝皇帝多奇葩”,而明武宗朱厚照卻是一個令人捉摸不透的皇帝,自古以來關於他的評價兩極分化極為嚴重,雖行事荒唐,卻又剛毅果斷,不僅彈指之間誅殺劉瑾,平定安化王、寧王之亂,更是自正統年間後再一次御駕親征,取得了應州大捷。然而,這場應州大捷著實有些奇怪,怪就怪在史料關於此戰的記載難以令人信服。

△明武宗朱厚照

以太祖朱元璋、成祖朱棣為偶像的朱厚照,親自駕臨前線宣府

作為千古仁君明孝宗朱佑樘的唯一兒子(弟弟朱厚煒夭折),明武宗朱厚照的行事作風與其父簡直就像是兩個極端,朱厚照雖然天資聰穎,但行事作風卻頗為荒唐、不拘一格,不僅喜好玩鬧,更是酷愛軍事,甚至自封“總督軍務威武大將軍總兵官”,併為自己改名朱壽,令兵部存檔,戶部發餉,為的就是過一把當大將的癮。

△《正德演義》中何炅飾演的朱厚照

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一直想要像太祖朱元璋和成祖朱棣那樣立下赫赫戰功的朱厚照,不顧大臣們的規勸、教訓,乃至威脅,出居庸關,駕臨明朝抵禦北方蒙古軍隊第一線,北方重鎮宣府。而作為懲罰,更為了耳根子清淨,他沒有允許任何一個文官隨駕。

然而,來到宣府的朱厚照鬱悶的發現,這裡與自己印象中的前線根本不一樣,一連幾天,連敵人的半個影子都沒有看到。於是,他索性來到了真正的邊防前線——陽和,並以此為前線指揮部,向各部指揮官發號施令。為了看起來更為正式一些,他甚至自封"鎮國公"、威武大將軍"朱壽",而且還一本正經地定了俸祿和級別。

同年十月,蒙古韃靼部落小王子率五萬起兵進犯,目標大同。大同總兵王勳一聽就急了,連忙派人告訴朱厚照,要其回京避難。誰知道朱厚照非但不走,一聽敵人來了反而兩眼冒光,連忙命令王勳集結軍隊,北上主動迎敵。王勳無奈,只得照辦。

要知道,明朝自仁宣年間戰略收縮之後,面對蒙古一直都是被動防禦,從未主動出擊迎敵,唯一一次還遭遇了“土木堡之變”,因而朱厚照此舉就連佞臣江彬都提出了反對意見。然而,朱厚照對此並不理會,而是下令,“遼東參將蕭滓,宣府遊擊將軍時春,率軍駐守聚落堡、天城。延綏參將杭雄,副總兵朱巒、遊擊將軍周政,駐守陽和、平虜、威武等地,以上部隊務必於十日內集結完畢,隨時聽候調遣!違令者重罰”。

朱厚照沉著應對、周密部署,最終擊退蒙古小王子

在朱厚照緊密部署的同時,蒙古小王子似乎預感到了什麼,他突然下令大軍改道,急轉向南,攻向王勳的部隊。朱厚照得知這一消息之後,也相應的迅速做出了調整,“遼東參將蕭滓,宣府遊擊將軍時春,離開駐地,火速支援王勳。副總兵朱巒、遊擊將軍周政即日出發,尾隨韃靼軍,不得擅自作戰。宣府總兵朱振,參將左欽即刻出兵,駐守陽和,不得出戰。違令者重罰”。

十月甲辰日,戰爭在山西應州展開,王勳兵力雖然不足,但在遼東參將蕭滓、宣府遊擊將軍時春的及時支援下,王勳命令全軍決一死戰,堅守至援軍的到來。同時,為了迷惑敵人,拖延時間,王勳在戰鬥一開始,便下令軍隊猛衝,這種亡命打法的確迷惑了小王子,他錯誤的認為自己遇到了明軍精銳主力,且人數眾多,因此他並未一開始就和王尋拼命,反而選擇了以守待攻。

小王子與王勳激戰一天,待到黃昏之際,小王子這才突然發現自己中計,憤怒的他於是下令全軍出動,將王勳部包圍了起來。不過,由於此時天色已黑,考慮到安全用兵,他命令軍隊等到天命再發動進攻。

次日一早,卻突然出現了大霧天氣,能見度僅為五米的大霧,使得蒙古軍隊根本無法發動進攻,而王勳則以大霧為掩護,從包圍圈的縫隙中鑽了出來,溜進了應州城內。等到大霧散去,王勳發現負責跟蹤王小子的副總兵朱巒,竟然也由於大霧的影響,不明不白的進入了應州城。

小王子見大霧散去,隨即命令大軍發動進攻。然而,還不等蒙古軍隊進攻,王勳在得知各路援軍已經相繼抵達的消息後,便再度率領明軍發動了進攻,小王子無奈之下只得再次率兵野戰,結果被明軍前後夾擊。小王子也不是笨蛋,他很快便發現了明軍兵力的變化,於是下令蒙古軍隊兵分兩路,分頭作戰,阻止明軍會合。不過,明軍援軍雖然已經抵達,但兵力仍然處在下風,久戰之下便再度陷入了危局。

不過,蒙古小王子沒想到的是,朱厚照竟然暗中在陽和還集結了一支由張永、魏彬、張忠率領的援軍,朱厚照率領這支援軍從陽和出發,徑直趕往了應州戰場。

第三日,就在王勳已經絕望之際,朱厚照突然率軍殺到,並立即對蒙古軍隊發動了進攻,蒙軍猝不及防,被迫全線撤退,明軍三路大軍就此會合。

第四日,決戰爆發,雙方近十萬人在應州城外展開殊死拼殺,朱厚照在戰場上不僅來回狂奔為士兵打氣,甚至多次衝到一線和敵人直接拼下。在皇帝的鼓舞之下,明軍士氣大振,始終把握著戰場主動權。雙方激戰至下午,小王子實在撐不住了,只得下令撤兵。應州之戰至此結束。

史料關於此戰的記載令人極度生疑,十餘萬人激戰數日竟然只陣亡六十八人

就是這樣一場大戰,《明史·明武宗本紀》中只有“甲辰,小王子犯陽和,掠應州。丁未,親督諸軍御之,戰五日。辛亥,寇引去,駐蹕大同”寥寥數語的記載。而根據《武宗實錄》的記載,這場雙方投入十餘萬軍隊,激戰數日的戰爭,竟然只取得了“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的戰果,從傷亡數字來看,明軍甚至更像是戰敗的一方。

從綜合蒙古和明朝各種史料還原的戰場經過來看,這場極為激烈的戰役,雙方只陣亡六十八人實在有些說不過去。而之所以會導致這種結果,無疑來自於明武宗朱厚照和文臣之間的矛盾。此戰之後發生的事情,似乎為我們佐證了這種猜測。

朱厚照返回京師之後,曾搞了一次極為隆重的回城兼閱兵儀式,儀式結束之後,朱厚照便迫不及待的找到首輔楊廷和,激動的對自己的老師說自己在戰場上親自殺死了一個蒙古軍官,楊廷和立即跪下祝賀皇帝取得成績。然而,僅僅幾天之後,京城便開始流傳出另外一種說法,“應州之戰失敗了,皇帝不厚道,吹牛撒謊。”當東廠將此事彙報給朱厚照後,還在興頭上的皇帝立即變得沉默了,半晌才下詔,宣佈自己輟朝十日,要休息休息。

那麼,這場應州大捷,真的只是取得了殺敵“十六人”的戰果嗎?以下證據間接表明,這個數字根本無法令人信服。

1、雙方投入兵力。《武宗實錄》明確記載,應州之戰雙方投入兵力多達十萬,即使除去預備部隊和後勤人員,直接參戰人數也應該不少於六萬。試問,這麼多人馬擠在一起近距離激戰四五日,怎麼可能只陣亡數十人,恐怕就算意外死亡的人數都不止這些。

2、皇帝親自上陣。朱厚照貴為一個皇帝,正所謂金口玉言,他根本沒有必要當眾撒謊,因此他所述的“陣斬一人”應該是真的。而根據蒙古方面的記載,當時統兵的蒙古小王子也極可能陣亡在了這一戰,亦或因這一戰而不久後去世。由此可見此戰之激烈,如此激烈的交戰,豈會只陣亡幾十人?

3、蒙古數十年未曾南下。《韃靼列傳》有載“(韃靼)是後歲犯邊,然不敢深入”。事實證明,在應州大捷後的數十年內,相較於此前的頻繁南侵,蒙古再也沒有敢於輕易犯邊,這根本不是陣亡“十六人”便能取得的效果,反而從側面證明,蒙古在此戰中遭遇到了重大損失。

根據現代學者的推論,此戰韃靼的傷亡至少也應該在近萬人。至於正史中為何出現如此令人難以信服的記載,我想,應該出自於文臣們對於皇帝的不滿。在皇帝拒絕聽取勸諫,並取得如此大勝的情況下,文臣們只能以此作為無聲的抗議,並蓄意抹黑這場戰役。


香茗史館


我是楚風說歷史,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提起“應州大捷”就不得不說一個人,那就是明朝的正德皇帝,這位皇帝可是不一般,他是大明的第十位皇帝,也是大明第一個搗蛋的皇帝。為什麼說他搗蛋呢?那是因為他放著皇帝不想做,非得做什麼大將軍,並且封自己為威武大將軍,並且化名為朱壽。


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大將軍。

但是呆在皇宮的大將軍顯然不能滿足正德皇帝的將帥之心,於是正德皇帝朱厚照,偷偷出宮來到大明的邊界重地宣府。朱厚照的先祖朱棣五次御駕親征北元的壯舉,深深的感染著朱厚照,他自己多麼渴望能御駕親征一把啊!

正德皇帝在宣府呆了幾天,發現根本沒有意思,找不到當邊關大將的感覺,所幸去了真正的邊防前線——陽和,並且在這裡發號施令,統領各軍。



正德皇帝指揮了應州大戰。

正當朱厚照在得瑟的時候,蒙古韃靼小王子達延汗真的率領五萬騎兵進犯大明邊界重鎮大同。大同守將王勳趕緊通知朱厚照,讓他退回北京避難,但是朱厚照不光不走,他還要佈置大軍迎戰小王子呢?

正德皇帝先讓王勳主動出擊吸引蒙古騎兵的注意,然後不斷增加兵力,雙方主力部隊在應州城下進行大戰,兵力明軍五萬,蒙古騎兵也是五萬。正德皇帝親自上場來回狂奔給明軍打氣,甚至還親手幹掉一個蒙古兵。由於皇帝親自衝鋒,所以大明軍隊士氣大振,終於殺退了蒙古騎兵,小王子只得撤兵。就這樣一場大捷,為什麼會被認為是一場奇怪的戰爭呢?

原來主要是戰爭的傷亡人數讓人感覺不可思議,據《武宗實錄》中記載,“蒙古軍隊陣亡十六人,明軍陣亡五十二人”,是不是覺得奇怪,雙方十萬人互砍,竟然傷亡這麼點,估計沒人信,關鍵史官這樣記載意思是明朝敗了,從而否定了正德皇帝的戰績。

咱們先不說誰傷亡的多,就這個傷亡數字我是怎麼也不相信的。雖然我以前看過很多文章,說了很多理由,什麼蒙古人規定,如果戰場上拿回犧牲將領的屍體會得到他的女人和財富,還有由於大霧,雙方沒怎麼交鋒,我覺得這些都不是傷亡數字少的原因。



楚風覺得雙方有十萬人進行戰爭,而且大戰很久,是不可能傷亡這麼一點的,要知道那時候可是冷兵器時代,兩個人對砍的話,很快就會有人倒下,難道兩個人像打鐵一樣,光是刀與刀的對砍,所以這是不可能的。

我覺得是明朝的史官故意弱化了正德皇帝的功績,故意寫成很小的一次戰鬥。要知道正德皇帝與文官的關係是很差的,再加上後來的皇帝不是自己的親兒子,大臣們怎麼寫都沒人管,所以才會導致應州大捷變成了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戰爭。



總評:楚風覺得正德皇帝還是一位比較聰明睿智的皇帝的,雖然有人覺得他太貪玩,可能是由於父母就他一個孩子,過份的溺愛所致。但是從他對於大事上的做法,還是有一定能力的,最起碼人家也御駕親征過,能夠在戰場上不發怵,也是不一般啊!


楚風說歷史


其實正德皇帝是被黑的最慘的皇帝了,所謂豹房不過是處理國家政事的地方,只是養了只豹子而已。然後應州大捷十萬人的戰爭,硬是被說成傷亡不過百人的戰爭,就是人啋馬踏也得死上幾千也,這麼激烈的戰爭怎麼可能死這麼少,如果不是明朝史官自己黑朱厚照,就是清朝人編明史時,擅自改的。



出版社的文人


一個被歷史故意扭曲的皇帝,一個被歷史故意湮沒的敢於親自躍馬殺敵的皇帝總兵官。歷史是由正統儒生撰寫的,而正德皇帝判逆的性格不為儒家和後世的當權者所接受,刻意貶低抹殺他的功績也就再所難免,既便他是一位至高無上的皇帝。由此可見能稱為歷史的東西與真實沒有必然關係,因為歷史是為後世有心人服務的,過去的永遠過去了,如果你的權勢足夠,你想象的過去就有可能成為歷史。


合陽旅人


數十萬人打一場仗,就死了十來個人。你品,你細品!聯想一下舉辦大型活動有專門的安保維持秩序還經常有踩踏傷亡人員[靈光一閃]


誰路過我的青春驚豔了時


明武宗,挺搞笑的一個皇帝,正事不做,把國家當玩物。各種史書和史料都記載很詳盡的事情,不知道有何爭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