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誰的官職最高?

徐老尖


這四個人合稱晚清四大名臣,官都很大,為大清朝立下的功勞也都不小,但是既然是比較官職就不管功勞了。先看一下這四個人的官銜和爵位。

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湘軍統帥,由於他創立的湘軍打敗了太平軍,導致近代史有“無湘不成軍”的說法。他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李鴻章創建了淮軍、北洋水師這一中國第一支西式海軍,領導了洋務運動。他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

左宗棠為中華民族保住了新疆這塊領土,所以有“無左公則無新疆”的說法。左宗棠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諡號''文襄''。

張之洞進士出身,歷任山西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諡號''文襄''。張之洞是近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偉人曾說過:提起中國民族工業、重工業,不能忘記張之洞。

這四個人在歷史上都各有貢獻,從官職上說最高官階都是大學士,都是封疆大吏。但是在清朝的官僚體制中,總督是有區別的,直隸總督位列封疆大吏之首,這是拱衛京畿的重要崗位,誰能做到這個位置,說明誰的權力大。

做過直隸總督的只有曾國藩和李鴻章,說明這兩個人的權力很大。左宗棠和張之洞沒有做過,說明這二人在這方面的地位較低,權力較小。

再看爵位,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張之洞沒有爵位。對他們的爵位做一排序則是,曾國藩和李鴻章都是一等侯爵,他倆並列,其次是二等侯爵的左宗棠,最後是張之洞。

除了看官階和爵位還要看他們的實權,也就是事權。

曾國藩的主要職權範圍還是限於國內的軍政民刑等事務,李鴻章就不同了,不但是國內的封疆大吏,而且很多年都掌握著大清朝的外交,李鴻章因此簽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因此曾一度被稱為賣國賊。

外交工作是曾國藩很少接觸到的,只是在晚年處理了一次天津教案,也不成功,成了他的人生敗筆。這也說明李鴻章權力範圍大於曾國藩。左宗棠和張之洞都是封疆大吏,但是沒有多少外交工作經歷。

經過上面的一番簡要分析,不難看出,在這四個人中,綜合比較,權力最大的是李鴻章,其次是曾國藩,其次是左宗棠,最後是張之洞。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邏輯推理,事實上如果詳細分析的話,把管轄範圍、人口、經濟水平、社會進步程度等方面的指標加進去,恐怕張之洞的排名會大大向前提。這就太過於複雜了,足夠寫一部理論專著了,已經完全超出了我們理解的範圍了,恕不贅言。

現在的武漢大學、南京大學、華中農業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科技大學的前身都有張之洞的身影。張之洞在工業上創辦漢陽鐵廠、大冶鐵礦、湖北槍炮廠等,並且,後來民國時期的漢陽兵工廠前身就是張之洞所建。


小小嬴政


曾左李張四人並稱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如果要比較官職高低,不如先把他們的最高官職都列出來,然後再做比較。



曾國藩: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

李鴻章: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兩廣總督、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

左宗棠: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張之洞:兩廣總督、湖廣總督、署理兩江總督、體仁閣大學士、軍機大臣。



四個人擔任過的地方官職都官至總督,旗鼓相當,但在中央官職上出現了區別。他們都擔任了殿閣大學士,但級別不同。李鴻章的文華殿大學士最高,其次是曾國藩的武英殿大學士,第三第四分別是左宗棠的東閣大學士和張之洞的體仁閣大學士。

李鴻章不僅在大學士的排位上高於曾國藩,而且李鴻章長期擔任北洋通商大臣,在洋務和外交的問題上有很大話語權,這也是左宗棠和張之洞所不具備的。

有人說左宗棠和張之洞擔任過軍機大臣,以軍機大臣加殿閣大學士的身份而論,這才是真宰相。但問題是,這兩位軍機大臣,在中央也不具備很大的權力。



所以我個人依然認為:從官職上看,李鴻章最大,曾國藩次之,第三左宗棠,第四張之洞。


達摩說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和左宗棠被稱為晚清的四個中興名臣,硬生生地為清朝延續了幾十年的命。

曾國藩崛起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可謂是時勢造英雄,他也抓住了這個機遇,一步一步地往上爬。

他雖然只用了十年時間便升到了二品禮部右侍郎的位置,可是當時的漢臣即便官位再高,手裡的實權也不見得能夠高到哪兒去,畢竟當時清朝的統治者“防漢甚於防川”。但是,他在組織了湘軍之後,手上有了兵權,政治地位自然便上去了,手裡也慢慢有了實權。

所以,曾國藩算得上是漢人官員在清朝抬頭崛起的第一人,漢人官員在政治、經濟、軍事各領域逐漸取得主導權可以說是始於曾國藩。

不過,也正因曾國藩崛起於太平天國運動時期,他所獲得的功勞便是打太平軍,可想而知他到底砍了多少人的頭顱,所以他很“榮幸”地獲得了“曾剃頭”這個嚇人的綽號,這也是他在民間的名聲不太好的原因。

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被封為一等毅勇侯,他因為老老實實地解散湘軍,讓慈禧很開心,所以慈禧揮揮手給了他一個“文正”的諡號,滿足了他作為一個文人的追求。

左宗棠被林則徐誇為“絕世奇才”,他也確實少年得意,雖然小了曾國藩一歲,卻早了曾國藩兩年中舉,但是誰又能想到他的科舉之路竟然卡在了會試之上?

後來,曾國藩考過了會試,左宗棠卻不斷地落榜,以至於左宗棠氣得發狠話說再也不參加科考了。

左宗棠放棄科考之後,回家當了幾年的教書匠,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之後,他放下了書本,去了湖南巡撫的幕府,為湖南巡撫出謀劃策,從而為人所熟知。

他後來能夠出任浙江巡撫,也少不了曾國藩的提攜,只不過左、曾兩人或出於“瑜亮”之故,或出於政治上的避諱,鬧得很不愉快。

左宗棠一生參與平定了發、捻、回三場動亂,後來又收復了新疆,功勳卓著,人人敬稱一聲“左公”,即便到了今天,他也仍然受到很多人的讚譽。

左宗棠官至兩江總督、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被封為二等恪靖侯,諡號“文襄”。

張之洞和曾、左、李三人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曾、左、李是抓住了太平天國運動這個機遇,然後憑藉軍功“蹭蹭蹭”往上升,可是張之洞前期所走的卻是正正經經的文官的升遷之路。

當然,這並不是說張之洞在軍事上是一個完完全全的“小白”,中法戰爭之時,他因為是力主和法國一戰,被擢升為兩廣總督,從清政府收編黑旗軍、任命劉永福為記名提督到奏請67歲老將馮子材打敗法軍,張之洞的軍事戰略目光不可謂不高,這也是他後來被人稱為“香帥”的原因。

不過,對於張之洞,也許人們更熟悉的是他的另外兩件事,一是洋務運動時期興辦實業,一是八國聯軍侵華時牽頭“東南互保”。

張之洞創辦了中國第一家鋼鐵企業漢陽鐵廠,還創辦了晚清規模最大、裝備最先進的兵工廠漢陽兵工廠,他對於中國近代實業的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

慈禧向11國宣戰之後,張之洞一方面考慮到清軍不是洋人的對手,另一方面考慮到保護自己的實業不受戰爭的破壞,從而牽頭髮起了“東南互保”,毫不避諱地說“坐擁東南,死不奉詔”,將慈禧氣了個半死,可到最後慈禧也不敢拿他怎麼樣。

載灃上臺執正之後,張之洞仍然位居中樞重臣,不敢對他有所不敬。

張之洞官至湖廣總督、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諡號“文襄”。

李鴻章是曾、左、張、李四人之中最飽受爭議的一個人,譽之者有之,毀之者更有之。

梁啟超曾經說過:“故有曾國藩,然後有李鴻章。”

此話之意再明顯不過了,李鴻章後來之所以能夠成為晚清重臣,絕對離不開曾國藩的提攜,說白了李鴻章就是踩著曾國藩的肩膀上位的,當然,這也是曾國藩主動讓李鴻章踩的。

曾國藩在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因為手握重兵,為慈禧所猜忌,為了消除慈禧的猜忌,他主動解散了湘軍。原本在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曾國藩應該再一次提兵北上平定捻軍,可是為了讓慈禧放心,他不僅放棄了這個機會,解散了湘軍,還主動退居幕後扶持李鴻章,將李鴻章推倒了臺上,李鴻章這才撈到了平捻之功。

李鴻章雖然為清政府發展了軍事,但是,他花費了無數的心血和金錢所打造出來的軍事力量卻只是一隻紙老虎,被日本人一戳就破。

他一生之中為清政府和洋人、日本人簽訂了不知多少不平等條約,這也是他最遭人唾罵的地方。

雖然李鴻章自稱為清朝的“裱糊匠”,可實際上誰都知道他只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專門為慈禧“擦屁股”,從而讓慈禧的地位更為穩固。

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文華殿大學士,被封為一等肅毅伯,死後被追晉為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

那麼,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和李鴻章四個人的官職到底誰高誰低呢?

如果只是簡單地看他們官職品位的高低的話,曾、左、張、李四個人實際上同為大學士,所以都是正一品大員,但是,李鴻章是文華殿大學士,曾國藩是武英殿大學士,左宗棠是東閣大學士,張之洞是體仁閣大學士,從清朝的“三殿三閣”制度來看,顯然是李的官職最高,曾次之,左再次之,張最次之。

不過,若論爵位的話,則是曾國藩最高,左宗棠次之,李鴻章再次之,張之洞沒有爵位。

若論諡號的話,也是曾國藩的“文正”最高,李鴻章的“文忠”次之,左宗棠和張之洞的“文襄”再次之。

當然,如果說誰的名聲最好的話,顯然是左文襄公。


寧糊塗


晚清四名臣都是正一品,品級不相上下,需要多方面比較,我們先看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四人生前擔任的主要官職。

1,曾國藩,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一等毅勇侯。

2,李鴻章,東宮三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文華殿大學士,一等肅毅伯。

3,左宗棠,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東閣大學士、二等恪靖侯。

4,張之洞,兩廣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軍機大臣,體仁閣大學士。

論爵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在品級相同的情況下,論爵位,很明顯曾國藩第一,他是一等侯爵;左宗棠第二,他是二等侯爵;李鴻章第三,他是一等伯爵;張之洞最末,他沒有爵位。

清朝漢臣的爵位一般來自軍功,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都曾率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分別是湘軍和淮軍領袖,因此都有軍功,都有爵位;曾國藩是鎮壓太平天國第一人,左宗棠還有收復新疆之功,兩人功高蓋世,生前就是侯爵;李鴻章軍功略遜,生前是伯爵,死後追一等侯爵;張之洞沒有軍功,故而終生沒有爵位。

論官職,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

清朝不設宰相,實行殿閣制度,設“三殿三閣”,分別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每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略相當於宰輔之臣,但地位高低不同,從低到高分別是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

論官職,四人都是總督,從一品;都是大學士,正一品,但李鴻章是文華殿大學士,地位最高;曾國藩是武英殿大學士,地位僅次之;張之洞是體仁閣大學士,地位更次;左宗棠是東閣大學士,地位最低。之所以出現這種排序,跟左宗棠的出身有很大關係,因為曾國藩、李鴻章和張之洞都是進士出身,只有左宗棠是舉人出身。

另外,李鴻章、曾國藩終身未任軍機大臣,左宗棠、張之洞曾任軍機大臣,但軍機大臣的地位和實權在晚清並沒有那麼重要了,比不過有實權的直隸總督,而且還有地方督撫不兼任軍機大臣的慣例,左宗棠、張之洞都是晚年卸任總督後才擔任軍機大臣,有點養老的意思了。

論名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

曾國藩的名氣很大程度上要感謝讀書人和出版商們,因為曾國藩善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被信奉理學的讀書人追捧為“半個聖人”,與孔子、孟子、朱熹並列,喜歡鼓吹成功學的出版商更是不斷推出各種版本的曾國藩作品,可以說曾國藩的名氣很大程度是被炒熱的。、

李鴻章就不用說了,因為長期跟著慈禧老妖婆混,領導洋務運動,創建北洋水師,並且跟洋人打交道,各方面交際十分廣泛,特別擅長簽訂不平等條約,“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的傳播,居然把李鴻章塑造成了“忍辱負重,力挽狂瀾”的英雄。

左宗棠、張之洞名氣略遜,但兩人是真正的實幹家,不矯情,不吹牛。

論貢獻,左宗棠>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

四人對國家和民族的貢獻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曾國藩、左宗棠偏武功,張之洞偏文治,李鴻章則文治武功兼而有之,不過就對國家和民族的長遠貢獻看,左宗棠第一毫無懸念。

曾國藩領銜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對清廷有再造之功,無論清廷如何吹捧他都不過分;李鴻章忍辱負重,捱打捱罵,勉力維持,獨自支撐,清廷吹捧他也可以理解,但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功勞是短時間的、對滿清朝廷的功勞。從長遠來看,對整個國家和民族而言,他們並非不可或缺,清廷早日滅亡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只是國內慣常的政權更迭而已。

只有左宗棠,力排眾議,以七十多歲高齡收復新疆,維護了我國領土完整,這種戰略眼光、這種責任擔當、這種勳勞戰功是不僅在當時無與倫比,也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左宗棠的貢獻不是對某個朝代的貢獻,是對整個國家和民族的貢獻,影響深遠直至如今。

可以說,中國歷史上沒有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中國仍是完整之中國;但如果沒有左宗棠,中國不會是完整之中國。左宗棠之功,震鑠古今!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李鴻章的官職最高。清朝官員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18級,最高官位由高到低排序是正一品、從一品、正二品、從二品、正三品、從三品、正四品、從四品、正五品、從五品、正六品、從六品、正七品、從七品、正八品、從八品、正九品、未入流。

正一品(文官)包括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曾國藩官至正一品,任職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


曾國藩畫像

李鴻章官至正一品,任職直隸總督北洋通商大臣、文華殿大學士;


李鴻章畫像

張之洞官至正一品,任職體仁閣大學士;


左宗棠官至正一品,任職東閣大學士。


左宗棠畫像

這四位晚清重臣雖然都是正一品的官職,李鴻章做過文華殿大學士,是大學士之首,曾國藩武英殿大學士排第二。有趣的是李鴻章曾在曾國藩門下求學。


米玖米


晚清四大名臣,曾、左、李、張四個人,官職其實都差不多,都是資深總督,都很稱職,也都是各自工作崗位上百年不遇的幹才。但如果認真論起來,還是有些細微區別的。

如果僅僅論官職,李鴻章最大。

李鴻章在同治十三年,他的老師曾國藩去世兩年後,以直隸總督的身份,升任文華殿大學士。

清朝的官制,以大學士為最,正一品,相當於今天的正國級。而大學士則分三殿三閣六個級別,其中以保和殿大學士為最高。但乾隆朝富察傅恆以後就不再任保和殿大學士,而以文華殿大學士為最。所以,晚清通常稱文華殿大學士為首輔。

李鴻章從來沒有當過軍機大臣,但世界各國都把他當做大清宰相,甚至將他與德國首相卑斯麥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並列為當時世界三大名相,他訪問歐美時在各個國家均享受國家元首來訪的禮儀,就是因為他是文華殿大學士。

曾國藩也是任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但最高官職是武英殿大學士,比李鴻章差一級,不是首輔。

這不是曾國藩能力不及李鴻章,也不是他不夠首輔的資格,而是因為,在嘉慶朝文華殿大學士董誥辭世以後,朝堂上已經有74年沒有漢大臣的文華殿大學士了。乾隆晚期和嘉慶、道光兩朝,皇帝並不信任漢大臣,對漢大臣是歧視和排擠的。

但自咸豐朝開始,清廷不得不重新檢討對漢大臣的政策。太平天國的禍亂使清廷警醒,再不重用漢人,滿人的江山就保不住了。

但大學士畢竟是文臣最高官職,一個讀書人,從科甲及第入仕,到最後熬到位極人臣,幾乎需要一輩子的時間,除非像李鴻章這樣的少年天才,比別人少走幾十年彎路。李鴻章升文華殿大學士時,才五十一歲。

曾國藩就是這樣。他其實是個笨人,讀書做學問、行軍打仗,用的都是笨辦法,所謂以勤補拙。比如結硬寨、打呆仗之類的。所以,他當官到六十歲了才熬到武英殿大學士。但其他三人,李鴻章、左宗棠和張之洞不同,他們都是會讀書的人,個人才華上高出曾國藩很多。

曾國藩任直隸總督時,朝廷即便是認識到應該給曾國藩一個文華殿大學士,也來不及了,曾國藩年紀大了,身體也垮了,兩年後他就去世了。

曾國藩去世後,李鴻章獲得大用,他在直隸總督任上僅僅一年,就展現出不凡的能力和遠見,在外交、洋務、軍事上,成為不可替代的第一人。

光緒二年,瓜爾佳文祥去世,恭親王奕訢痛失臂膀。

文祥生前是恭親王奕訢的盟友和主要助手,他一手抓軍事一手抓外交,主管神機營和總理衙門,是奕訢集團名副其實的大管家和智囊。

文祥去世的前兩年即病入膏肓,恭親王奕訢不得不物色文祥的繼任者。神機營可以交給對此覬覦已久的醇親王奕譞,而總理衙門則沒有合適的繼任者。奕訢當時的左膀右臂中,寶鋆魯莽,李鴻藻清高,沈桂芬等人資望太淺,沒有什麼得力的幹才可用,所以他深切體會到了李鴻章的重要性。

尤其是,當時大清外交的棘手問題,諸如朝鮮、日本、俄國等國的交涉,都需要李鴻章替朝廷抵擋。而授權李鴻章辦理外交,也要有相對應的身份地位。於是奕訢向兩宮太后力陳,取消漢大臣任文華殿大學士的限制,李鴻章也終於成為七十多年以來漢大臣任首輔的第一人。

在這方面,不僅曾國藩不如李鴻章,就連左宗棠和張之洞也不如李鴻章。

左宗棠最後的官職是東閣大學士,比李鴻章差了四級,中間隔著體仁閣、文淵閣和武英殿大學士。左宗棠在官職上吃虧是因為科名,他進士不第,只是一介舉人。

明清兩代的規矩,大學士只授予進士及第的文官,舉人是沒有資格的。但左宗棠勞苦功高,慈禧太后深知左宗棠心中的隱痛,為了給他日後升官排除障礙,特賜他“同進士出身”。但這個時候已經是同治十三年了,李鴻章已經當到文華殿大學士了,左宗棠才從協辦開始輪班,時間太晚,拍馬也趕不上了。

清朝的大學士是虛職,沒有具體的工作內容,因此是終生制。而三殿三閣加上協辦大學士,每個臺階上滿漢各一,後面的要晉一級,必須等到前面那個死了或是告老還鄉才行。左宗棠是在入新疆以後才獲得協辦,循階而上到東閣,不快也不慢。

張之洞最後的官職是體仁閣大學士,比左宗棠高一級,比李鴻章差三級。張之洞沒有軍功,之所以官職比左宗棠高,也是得益於科名。

張之洞讀書好。他是同治二年壬戌科的探花,也是咸豐二年順天府鄉試的解元。張之洞這個探花是慈禧太后欽點的,所以慈禧對張之洞一直懷有親切感,加上他的文筆好,因此他在仕途基本是一帆風順。

不過左宗棠和張之洞都當過軍機大臣,以他們的資歷和經驗,他們在軍機處的地位是很尊崇的,僅次於領班軍機,是實際上的宰相。而曾國藩和李鴻章,都在總督的位子上終老,並沒有實際入閣。

但曾國藩和李鴻章的爵秩比左宗棠高。曾國藩是一等毅勇侯,李鴻章是一等肅毅侯。左宗棠則是二等恪靖侯。張之洞沒有武功,因此沒有爵位。

如果不論官職,他們四人死後的諡號最能反映朝廷對他們的真實評價。

曾國藩諡文正,這是中國古代文臣中最高諡號,清朝一共有八個,入關以後不多不少每個皇帝一個,同治朝就給了曾國藩,說明他在同治皇帝一朝,是文臣之最。

李鴻章諡文忠,這也是清朝文臣的最高諡號,每朝最多一兩個,僅次於文正,與文貞相等,在清朝文臣諡法中排名第二。晚清70年,文忠只有五人,稀缺指數與文正相仿。

文忠這個諡號如果給了滿大臣,就相當於文正,因為清朝的規矩是文正只給漢大臣,滿大臣最高就是文忠。晚清的文忠另外幾人分別是林則徐、胡林翼和兩位滿大臣瓜爾佳文祥和瓜爾佳榮祿。與林則徐和胡林翼並列,李鴻章這個文忠很值錢。

左宗棠諡文襄。文襄在有武功的文臣中是最好的諡,在清朝文臣諡法中排名第三。文襄也是有清一代滿大臣夢寐以求的諡號,因為它象徵著替祖宗打江山,滿大臣如果能被諡文襄,差不多也可以進太廟了。

左宗棠入仕雖晚,但二十多年戎馬倥傯,幾乎無一日不在馬上。一生功業,打長毛,平捻匪,尤以收復新疆為最,所以諡文襄名符其實。

晚清70年,文襄只有兩人,左宗棠和張之洞,滿大臣一個也沒有。

張之洞諡文襄。這個諡號給張之洞不太合適,因為開疆拓土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張之洞死時是宣統初年,攝政王載灃那時揚滿抑漢,身邊沒有什麼學問好的大臣,給大臣擬諡號不能像同光年那樣考究了。張之洞一生中什麼都幹了,就是沒有打過仗。他文章寫得好,妙筆生花,是典型的媒體型和秘書型人才,但與曾左李相比不太適合實務,所以張之洞一向說的比做的多,也說的比做的好。

清廷給張之洞諡文襄,不是表示張之洞也能上戰場,而是因為這個諡排名很高,另外也有比照左宗棠的意思。張之洞當時是被攝政王載灃給氣死的,影響很惡劣,諡號給低了說不過去。


國史館


不提死後之事,只論生前官職。

四個人,都是位極人臣。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最高官職都是做到了最高級別,也就是正一品。

曾國藩是武英殿大學士。



李鴻章是文華殿大學士。


張之洞是體仁閣大學士。


左宗棠是東閣大學士。


在清中後期,三殿三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行政體系裡面最高的官職了。

三殿三閣大學士的級別都是一樣的。

所以四個人的官職是一樣的,不存在誰高誰低。

從實權角度來說,曾李都做過直隸總督,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職位,而張和左沒有做過這個職位。而李鴻章更是在晚年一定程度上(主要是太平天國運動後漢人在朝廷整體地位的提升)掌握了中樞重權。曾、張、左則沒有達到這樣的權力地位。

至於他們四個人死後,都有諡號,這個不算官職了,這是一種榮譽稱號。

曾國藩的諡號是文正,李鴻章是文忠,張之洞和左宗棠都是文襄。

從諡號來看,文正最牛,其次是文忠,然後才是文襄。


拾字接頭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都是正一品。他們四位沒有等級差別,只有排名先後之分。就好比現在的政治局常委,都是正國級,沒有級別差距,只有排名先後之分。

關於排名先後,這裡先上結論。

按官職排名:李鴻章最高,曾國藩第二,左宗棠第三,張之洞第四。

按爵位排名:曾國藩最高,左宗棠第二,李鴻章第三,張之洞第四。


清承明制,不設丞相,殿閣大學士相當於是名義上的宰相。殿閣大學士有六個名額,分為三殿和三閣。雖然都是正一品,但是在排名上有先後。

最高——保和殿大學士

第二——文華殿大學士

第三——武英殿大學士

第四——文淵閣大學士

第五——東閣大學士

第六——體仁閣大學士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當中,曾國藩第一個被授予殿閣大學士封號。1867年6月,曾國藩補授體仁閣大學士。1868年4月,奉上諭改授為武英殿大學士。

武英殿大學士在殿閣大學士中排第三,可以理解為——曾國藩在政治局中排第三。



李鴻章被授予殿閣大學士的時間比曾國藩略晚幾個月,1868年6月,李鴻章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1874年,調文華殿大學士。

文華殿大學士在殿閣大學士中排第二,可以理解為——李鴻章在政治局中排第二。(當時曾國藩已經去世了)

左宗棠被授予殿閣大學士的很晚。他在李鴻章被擢升為文華殿大學士的同一年,才被授予東閣大學士之位。(不僅時間晚,大學士級別也不高)

東閣大學士在殿閣大學士中排第五,可以理解為——左宗棠在政治局中排第五。

張之洞被授予殿閣大學士的時間更晚。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他才被授予體仁閣大學士之位。

體仁閣大學士在殿閣大學士中排第六,可以理解為——張之洞在政治局中排第六。



李鴻章的文華殿大學士,在殿閣大學士中排第二;曾國藩的武英殿大學士,在殿閣大學士中排第三;左宗棠的東閣大學士,在殿閣大學士中排第五;張之洞的體仁閣大學士在殿閣大學士中排第六。

這麼一比,曾李左張四人的官位排名就一目瞭然了。

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

當然了,殿閣大學士只是虛銜。但是,即便從實職高低來說,四人也是這個排名。

李鴻章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曾國藩是直隸總督(不兼北洋大臣);左宗棠是兩江總督兼南洋大臣(兩任軍機大臣);張之洞是是湖廣總督(一任軍機大臣)。

眾所周知,清朝九大總督,直隸為首,兩江其次,湖廣排第四。李鴻章和曾國藩都擔任過直隸總督,地位自然最高;左宗棠只擔任過兩江總督,地位自然比曾、李要低。而張之洞一輩子都沒有當過直隸、兩江總督,地位自然是最低的。(張之洞曾經多次署理過兩江總督,但是署理只是代理,並不是實授兩江總督)

因此,不管是虛銜還是實職,張之洞都是四人當中最低的。李鴻章則都是最高的。



雖然說,李鴻章和曾國藩沒入過軍機處,但是軍機大臣只是體現在實權,並不一定體現官位高。張之洞一任軍機大臣,左宗棠兩任軍機大臣,這並不能視為他們的官職比曾李二人高的表現。

最後再說說爵位,四人當中張之洞因為沒有軍功,所以沒爵位。第一個被淘汰。

曾國藩平太平軍有功,封一等毅勇侯。(本來應該封王的,但是隻封了侯)

李鴻章平太平軍有功,封一等肅毅伯。(死後加封一等侯)

左宗棠平太平天國有功,封一等恪靖伯。後來因收復新疆有功,晉封二等恪靖侯;

很明顯,一等侯高於二等侯高於一等伯。所以四人按照爵位來排名就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雖說李鴻章死後追封為一等肅毅侯,但這只是追封,不是實封。

由於清朝的公侯伯三級爵位都是超品級,所以如果加上爵位,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三人的級別是要高出張之洞一級的。



總的來說,以官位高低排名,李鴻章在四人當中,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名。曾國藩和左宗棠排二三位,張之洞墊底。

不過,要是從官位的含金量來說,曾國藩應該才是真正的第一名。因為曾國藩當年入閣拜相時,李鴻章和左宗棠都沒有入。曾國藩死的死後,李鴻章的殿閣大學士排名和實職也都沒他高。

因此,李鴻章能超越曾國藩,完全就是因為曾國藩死的太早了,李鴻章太能活。如果他不是早死,憑藉他的本事,想要壓李鴻章一頭,根本不是問題。


Mer86


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私人被譽為晚晴四大名臣,而實際上他們相互不對付,而又相互配合,演繹出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若論及誰的官職最高,我們對比一些就知道:

曾國藩: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號“文正”。

左宗棠:歷任閩浙總督、陝甘總督、兩江總督,官至東閣大學士、軍機大臣,封二等恪靖侯,清廷追贈太傅,諡號“文襄”。

李鴻章:官至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一等肅毅伯,死後追贈太傅,晉封一等肅毅侯,諡號文忠。

張之洞: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軍機大臣等職,官至體仁閣大學士,以顧命重臣晉太子太保,諡“文襄”。

若只論官職的高低,清朝官員以進軍機處為榮,因為軍機處就相當與宰相的位置,而四大臣中只有左宗棠和張之洞擔任過軍機處大臣,其中左宗棠擔任軍機大臣不到一年,張之洞長達三年,且張之洞擔任太子太保。而李鴻章擔任直隸總督和東宮三師,高於曾國藩擔任的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

所以從表面上的官職高低來說: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曾國藩。

從名譽稱號來說曾國藩是武英殿大學士,左宗棠是東閣大學士,李鴻章是文華殿大學士,張之洞是體仁閣大學士。清朝實行殿閣制度,設“三殿三閣”,分別是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體仁閣、東閣,每殿閣大學士都是正一品,略相當於宰輔之臣,但地位高低不同,從低到高分別是東閣—體仁閣—文淵閣—武英殿—文華殿—保和殿。

所以從名譽職位來說: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

古人講究蓋棺定論,從他們最後的諡號,可以看出他們一生的評價,曾國藩諡號“文正”這是古代諡號最高的段位。李鴻章和張之洞諡號都是“文忠”,左宗棠的諡號是“文襄”,只能說左宗棠吃了沒有學歷的虧。

所以從死後的諡號來看: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以上都是表面的官職大小,若考慮到當時的實際情況,李鴻章雖然沒有擔任軍機大臣,但是執掌北洋兼職外交大臣,可以說及掌管了軍隊,也掌控了外交,在朝廷上的話語權非常大,實際權利也高於表面權利。曾國藩雖然是隻擔任地方大員,但是他對朝廷威脅太大,所以慈禧防備他。而張之洞雖然位居高位,但是實際的權利都被皇室內閣所控制,張之洞也只是名氣大一點,實際權利非常小。

所以按照實際權利排名: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


帝國烽火


先聊聊這四人個人的關係。這四人中,以曾國藩名氣最大,威望最高。左宗棠可能會不服,但是無論從地位和聲望上,曾國藩在四人中,無疑是第一的。

曾國藩這裡面是李鴻章的老師,是左宗棠的好朋友,是張之洞的前輩。為什麼要拿曾國藩做比較?那是因為曾國藩雖未入相,但是已是當時官員中的精神領袖。

回到題主的話題,不知道題主問的官職最大指的是“官最大”還是“職最大”。這裡面是有區別的,官包括爵位和職位,如果論爵位的話,那就是曾國藩最大,因為他是“一等侯”,如果論職位的話,那就是李鴻章最大,因為他當了大學士,基本上就等同了宰相。

他們四人有個共同點,就是都當過總督,但是又有些不同,那就是雖然都當過總督,但是曾李二人當過“直隸總督”,比別省的總督要高出半級,即使是做總督,左宗棠和張之洞也沒有他倆人官大。

所以說,論爵位,曾國藩第一,論職位,李鴻章第一。但是論起個人在晚清的官僚體系中的影響,那應該還是曾國藩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