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书法影响力


什么叫普通人,练习书法就不普通了吗?大家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粒微尘啊。我们今天“书法”这个词,太沉重、太飘渺。

“书”自古以来,就有“写”、“写字”的意思。加上“法”,字面意思就是“写字的法则”,换言之,就是把字写成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的法则,或者是把字依照美感的法则写成的艺术作品。当字有了美感,就成了艺术,才能称得上书法。


不是只要会写字就能写书法,没有对艺术美感的观摩和感悟,无论拿钢笔还是毛笔,写出来的字还只是字。书法不但要具备技巧性,还要具备灵性。有灵性的字,才有意境,才有品位。丑字不是书法,状如算子的字也不算是完全的书法。

如今,有些人不是在写字,是在画字。写字的时候要把笔画断开,写一大截,把笔提起来,再把剩下一小截描画完。难道古人写字有那么费劲?最可怕的是,大家都在跟着学。

还有些人认为某些书法高深莫测,内心敬而远之,不敢用自己的眼光来看待书法作品。所谓“咸鱼白菜,各有所爱”,每个人的审美各不相同。自己认为好就是好,认为不好就是不好,不必人云亦云,以作违心之论。


倚斋听风雨


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把毛笔字等同于书法

现在很多明星、名人都动不动喜欢拿毛笔呼啦两下,然后就有很多群众跟风说某某的书法很好等等。其实,这些所谓的名人、明星只不过是拿毛笔写了几个字,跟书法是远远不搭界的,当然有些明星或者名人是真正练过书法的,这要另说。

普通人对书法最大的误区就是把毛笔写字等同于书法。那么,什么是书法呢?这个从来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我的理解来说,它主要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

其一,是对传统书法的继承,这主要说的就是临帖,临习古代名家的经典法帖,然后在你的书法作品中能有所反映,就是能看出你是学过谁的书法。也就是说你的字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是有渊源的。

其二,是创新,拥有自己的风格。如果你的字一味地只是对传统的继承,摹拟古人的风格,那么你的字写的再好,也会被称为“书奴”,就是古人的奴隶。古人对书法是很忌讳这一点的,在对传统有所继承的基础之上,一定要有自我的风格体现。

另外,从细节上来说,书法还包括了很多的元素,有技术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例如:笔法、结体、章法布局、神采、逸气等等。

第二,书法好坏看名气

很多普通人因为对书法不了解,因此往往会觉得某某名气大,他的书法就是最好的,例如某某是书协的,某某是大学教授等等,而且如果你去百度上搜某为书家,最显跳出来的一定是一大推的各种头衔,说实话,少于十个,你都不好意思出来混。

因此,这就造成了一种视觉错像,觉得人家那么多头衔,名气那么大,书法肯定好。其实完全不然,即使是书协的某些人,可能也是拥有着各种书法的头衔、背景,但是实际书法水平那是一塌糊涂。

例如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了一位号称是启功先生大弟子的贾鸿声的书法,确实有启功先生的风格,但看了他的一些字之后,最大感觉就是“够江湖”。例如上面这幅字,我想弱弱地问他一句,您家是卖河南烩面的吗?

很多人因为一些机缘巧合,混进了书法圈,不瞒各位说,我高中的时候就因为有点关系,混了一个硬笔书法协会的证,本来人家还说你要不要进书协,我自己的水平我知道,实在没脸混进去,也就算了。下面就是我高中时期的硬笔字,临的《灵飞经》,现在看是幼稚的很。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四处混饭,也就渐渐脱离了那个圈子。

因此,我是知道的,你有点关系,再爱好个附庸风雅,你就能混进各种书协,弄些个各种头衔。但真实水平如何?普通人没点水平还真是看不出来。

第三,人云亦云,缺乏鉴赏力

很多普通人,因为本身缺乏一定的书法审美能力,往往容易被误导。例如有些人写的字龙飞凤舞,看起来很是潇洒字如,大家都说好,他也跟着说好。有的人写的字工作整整,很规范,就有人说这才是书法,于是也就跟着说,这是高手。

而具体什么是好?什么不是好?自己是没有鉴别力的,也没有个原则。就说时下被议论的最多的田楷来说,有的说是最好的书法,有的说不是书法是印刷体,而普通人往往会跟着一边就走了。而田楷到底如何,为什么有人说好,好在哪里?为什么有人说不好,那么缺点在哪里?完全不知道,就是跟风。

以上是我见到的几个大的误区,其实普通人对书法的误区还有很多,我们也不多说了。

那么如何减少这种对书法的误区呢?

其实最好的方法就是多读、多看。作为普通人,如果不是很有练书法的意愿,就是想多了解一些书法的话,最好的方法就是读一遍书法史。书法史可以说也是半部中国文化史,看完书法史对中国的文化也会了解更深一些。

通过看书法史,你会对很多书家、书体的发展有个概况,什么是“二王”,什么是“唐楷”,“楷书四大家”的风格特点是什么,“宋四家”都是谁,各自有什么样的书法风格等等。

懂了这些之后,从小的方面来说,日常聚会时多了一些谈资,有了装逼的资本。大的方面说,增加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艺术鉴别能力。日后去参观书法展的时候,你也能当着朋友的面子侃侃而谈了。这样既增加了自己的文化修养,也减少了对书法的误区。

我是翰墨今香,关注我,了解学习传统书法文化,减少对书法的误区。感谢您的支持。


翰墨今香


谈及书法艺术,必要追溯文字的起源,古人创造书法时已说明“用笔、结体、章法”是书法的三大要素,然而这三大要素,有人继承、有人为了追求创新而模糊不清了,作为艺术,时代审美固然重要,然而传统文化不能遗忘或者丢失,这是每一个书法家的责任,


那么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是什么呢?一句话可以概括,那便是“分不清楚什么叫真正的书法家,分不清什么叫真正的书法艺术”,当你冷静心来看待现在的书法风气,你就很容易明白了,书法中的“篆、隶、草、行、楷”这五体的笔法、笔势、笔意都不一样,即便是“行草结合”都要有非常严谨的规范性,

“笔墨纸砚”作为书法最原始的创作工具,古代的条件自然没有现在的条件好,却也出现了许多有作为的书法大家,比如一千多年前的书圣王羲之,时至当代的启功,值得注意的是在当代除了启功是真正的书法家,其他人有待争议,不要认为会写几个字、临几幅帖,就标榜自己为“书法家”了,人嘛,谦虚点。



所谓的书法,书中要有法,法又不独立脱离于书,从艺术的审美角度来讲,书法艺术又不同于其它视觉艺术,比如绘画艺术,书法的笔法是千年不变的,就像固定的模型或者骨骼,每一种书体都有匹配好的骨骼,唯独不一样的是,不同时代的书法可以不一样,比如,唐代“尚风”,宋代“尚意”,


换句话说,书法中的笔法可以形象的理解为绘画艺术中的素描,因为书法也要彰显出字体的“空间感”,而笔墨的浓淡用作表达书法作品的情绪,比如唐代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蕴藏了书家悲愤激动的情绪,魏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序》表达的是一种愉悦轻松的心情,继承书法的传统,不代表“保守”审美,确切的说“传统”是一种文化底蕴。


诗夜城主


最大误区大概是认为书法就是拿着毛笔写字,我认为,那叫毛笔字,不叫书法。

书法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林语堂甚至认为,如果不懂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

首先,书法艺术表面看起来是书写汉字,但表现形式却是丰富多样的。

从最初的甲骨文,到金文、篆书、隶书、草书,再到汉代以后的行书楷书,彼此之间既有区别更有联系。它们表现得正斜、长短、方圆各不同,点划、结构也多变、复杂,时而刚劲、粗狂,时而优雅、流畅。

其次,它是一种诉诸视觉的艺术形式。

好的书法作品,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动感。在其点划的起、行、收,书写时的笔顺、章法安排,能感受到整个书写的运动过程。这种动感,在草书中最能体现。而当代“草圣”张旭的作品,更有着“飞走流注之势”。

传闻,张旭曾观看舞者公孙大娘表演剑器舞,因而得悟草书的精意;又传,他曾见到公主和担夫争道,由彼此间的动势而领会草书的要诀。

<strong>第三,通过品读书法作品,可以感受到创作者当时的情绪状态。

正所谓:言,心声也;书,心画也。通过品读书法作品,能到捕捉到创作者即时的情绪和心态。就像颜真卿写《祭侄文稿》时“心肝抽裂,不自堪忍”,所以“其书顿挫郁屈,不可控勒”。

写《祭伯父文稿》时候心气和平,所以容夷婉畅,少了些《祭侄文稿》时那样的奇崛之气。

所以,我们临法帖的时候,要仔细研究法帖的历史背景,因为每一个法帖在书法史上都有他相应的位子,我们用纵向横向的视角,去感受、体悟、理解法帖的内涵,在作品中表现出历史,书写出历史感。在创作的时候,重视笔法、字法、章法、墨法之间关系的处理,做到点画精到,结构优美,章法完整,整体和谐。

我认为这才是书法。


写字吧


根本不懂书法原理,分不清写字、书法有什么区别,只觉得字体端正、规矩就好,误以为漂亮字就是书法。其实,不是那么回事儿。

书法是一门专业,书写技法是有规范标准的,技法训练也有特定的方法套路,并不是买本字帖照着写就是练书法了,必须要对执笔法、运笔法、笔画写法、结字法、临摹法、拟作法等等,此外,还涉及到书法美学和字外功夫,都要进行深入细仔的研究。

书法讲求艺术美。既然是艺术化的写法,字体不一定像印刷体似的那样方方正正,需要运用科学合理的技术手段与艺术手法,对字形进行妥善处理,使其增加艺术含量,具有形制美、节奏美、意境美、气韵美、章法美……这是专业化的标志。

书法分实用类、艺术类,字体功能性及其书写技法不一样,训练方法也有所不同。初学者应根据自己练习书法的目的与实际需求选择。如图:

与书法相反,写字只追求字形好看,不讲法理,哪怕笔画是描画出来的,只要是字体感官效果挺好的就可以了。


潘茂生书法文化研究


个人心得

《初学书法临帖的三大误区》

2009年至今,本人重拾毛笔,坚持每天临帖,积累下来,有以下临帖方面的经验和体会,现归纳梳理出来,与大家共享,或可资初学书法者一点借鉴,方不失初衷。

一是临帖必须防抄字。一般来说,初学书法者,想写好字的心情比较迫切,练字的劲头也比较大,因此写字的热情也比较高涨,这固然是好事。但是,一写再写,一临再临,却看着写出来的字似乎没有变化,不免心生焦虑,热情也会大减。这时,就要冷静分析,原因出在哪?以本人经验,除去笔法技法方面的问题,极有可能是陷入了抄字的误区。什么是抄字?就是你没有仔细读帖,没有仔细琢磨字的间架结构,以及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起收转折,牵丝映带,还是按照自己的习惯写字,从帖头写到帖尾,一遍又一遍地反复写,虽然盯着很准,字都对上了号,没有写错一个字,但写出来的字与帖上的字相差甚远,笔划结构还是自己的样子,这就是抄字。这样抄字,只是在重复自己的错误,写再多也没有用,不能进步。还有的是只求数量,不重质量,就象小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写字作业,连赶累赶,写的多也没有效果。

二是临帖必须防画字。临帖的第二个误区,就是要防止画字。什么是画字?顾名思义,就是在临帖时,你的字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照样画葫芦画出来的。写字,必须要全神贯注,握紧笔杆,着力笔端,要有提按顿挫,轻重缓急,起收转折,牵丝映带动作。初学书法临帖时,往往会陷入只顾模仿字形字体,照葫芦画瓢,忽略写字诸多要素的误区。还有的不对帖字仔细研读,没有搞清字的笔划走向,来龙去脉,临帖时就只能是又描又画,而不是写字。

三是临帖必须防学不专致。初学书法临帖容易犯的另一个错误,就是学不专致,见异思迁。有的人临帖不是一帖到底,而是今天临这本,明天又临那本。比如说,学着颜体,觉得柳体好,又弃颜拾柳。柳体学了一段时间,人说欧体好,又转学欧体。过段时间,又认为楷体不好学,进而丢楷学行。这样反复无序,杂乱不一,未精一体又习一体,未通一家又转一家,肯定学不好书法。历史在不断推进,书法也随之不断洐变,书法大家,先贤名士,层出不穷,大有人在。然而,学习书法,必须有所选择,特别是初学者,宜专精一家,专精一帖,不可一手抓二十四个螺丝,也没必要一手抓二十四个螺丝。即便你都学会了,恐怕也只是泛泛之技,学而不精,拿不出手,无一过人,缺乏拳头产品。

当然,除上述三大误区,初学书法最大的误区是不能坚持到底,一以贯之。俗话说,字无百日之功。这说明,学习书法是一项慢活,必须慢慢来。只有坚持下去,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才能取得进步,走向正轨,走向辉煌。最忌的是三天打鱼,二天晒网。都说学习书法没有捷径,这个说法是正确的。个人认为,不光学习书法,学习其他门类技艺,也是没有捷径可走的,都要下大功夫,刻苦学习,才能取得成绩,取得成效。奢望一蹴而就,或一夜速成,不止是行不通,并且还没有先例。藉此,必须向书法爱好者特别是初学者大声疾呼: 贵在坚持! 要学书法,就要坚持!坚持!坚持![拳头][拳头][拳头]


闲于31074436


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应该有四个:

一,误认为我认识汉字就懂书法。其他的艺术行业,一般人不敢轻易评论,到了书法这一块,恰恰相反……事实上,书法欣赏是相当有难度的!

二,误认为写字就是书法!中国书法非常伟大,用汉字作为载体……中国汉字本身就有艺术特色,会意、形声等,而且有四维空间,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具备这一高度。但书法不全是写字,有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高艺术价值的要求……一根线条就需要你我十年磨砺……还有,中华民族五千年人文思想与哲学观,一一浓缩成精华融入,再加上书法家的个性、情感中传达……

三,误认为学书法可以自学!综合上两条,人们往往认为书法很容易,殊不知国内一些顶级的书法名家谈起书法来,都认为书法太难!行业内有一句话,自学等于自杀。确实有很大一部分书法爱好者,学了一辈子还是书法外行,连审美能力都不在路上!还好,这种自杀行为还能强身健体……在古代,书法的传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甚至于将笔法带入坟墓。

四,误认为书法家写幅字很简单,常常想免费索取,甚至于有些人无耻到你送幅字给他是应该的,因为挂在他家里为书法家作宣传了!殊不知,一个书法家,其技法与文化积累,没有数十年是写不出好东西的!






陈天哲


普通人?额~请允许我用“没接触过书法的人”来代替这个词好吗?我觉得“普通人”的范畴不好定义,即便是书法家也可以算普通人,而且书法家也是在一直求索的,也可能依旧存在书法上的误区,可什么又是“误区”呢?艺术无边界不是吗?所以我理解,您想问的“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可能是指“没接触过书法的人”。


对于不了解的事物,要想探究其本质,大抵都要经过一个“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的过程。所以没接触过书法的朋友,对书法,一般会感觉高高在上、阳春白雪,这就是最大的误区之一;其次,没接触过书法的朋友看到一幅书法作品,总是在意单个字漂不漂亮,看着单字难看或满篇都没觉得哪个字写得特别突出,就认定这字不行,这也是大误区;还有,觉得写一手看上去潇洒自如的草书最显功力,于是信笔乱写,甚至以奇取胜,这又是一个最大误区!



书法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只看您是不是勇于探索、精于练习、勤于感悟,慢慢的一定会能写会赏可创作。而在创作的道路上,就路漫漫其修远兮了……很多书法家也在探索的途中迷茫着。请您欣赏,猜猜这两张图片上,哪张是书法家30年前写的哪张是现在写的?



真美无喧


普通人对书法的最大误区是什么?

书法艺术理解,一般人对书法理解知其然,也即书法的表面的美,而对于表现形式单一的了解,导致书法艺术的内涵神蕴而不得了掌。

而专业书艺者,能够知其所以然,表里通晓,若此一种拙朴的美与形象直接的美都有深的领悟。并且能够劈里而知神韵。


但是有时侯朴实的东西在普通人眼里更具有深意。一如哲理都是简单的,不是那种复杂派生的逻辑推理。转来转去实际就是简单的一句话。,艺术实践一般都是经过一个复杂的过程,早晚走到一个朴素的艺术理念上去。那就是一个字是否“美”。

普通人认准了书法美就是好书法。不美就是丑。之真理。

现在众多的的欣赏习惯,一见钟情的书墨景观,都有一种视觉的冲击力,美永远是具有视觉效果的舒适与愉悦。

而刻意去造美,永远不会给人视觉的美感。现在专业的艺术人,追求自己的那种对于书法的理解而独步欣赏,没有众人普通人的欣赏基础,其原因就是一种美的东西需要有一定的美学基础。

普通人虽然不懂美学的理论。然而对于美有着别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比理论更重要。

因此辩证的说,专业书艺人,应该有一套欣赏标准。普通人也有一套朴实的欣赏理念。

一则一如服装设计模特秀,引领作用,一则是大众穿戴服装的践行者.。

美需要转化,需要时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欣赏习惯,不是水平的高低。而是一种时尚潮流的展示,古书法依然魅力,证明依然符合大众的我审美情趣。


狂喜淡墨a


这个,多了去了,就聊下硬笔书法吧!

聊几个典型的——

我小视频中的硬笔行书,明显是服务于日常书写方向的,尤其结构变异后的行书,写法也会介绍下。

某个小视频下面,有人留言了:“用简体字讲书法,不是用繁体字,我就是看着别扭!”

我看到留言后,真的呵呵了,并没有回复这位朋友。

难不成,你日常工作学习,用的全都是繁体字吗?

难不成,简体字行书,不能学书法的结体?

难不成,你看不出来这是服务于日常书写的?


再举例——

我们知道,楷书的笔顺是固定的,而行书的笔顺,有些是不同于楷书的,结体上也有相应的变异。

行书的笔顺有的是有调整的,但又基于约定俗成,而非乱发挥的,如:“书”的行书中先写竖,没问题的!然而,有人看视频后留言了:

“连笔顺都写错了——”


再举例:

练硬笔的知道,硬笔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实用方向;一个是纯粹书法艺术方向。前者,是实用与书法结合;而后者追求极致的书法艺术,不考虑实用性;

有的人拿自个慢临的繁体字,去和实用行书对比。我就见过――

去年,在某贴吧讨论庞中华的字时,有个人回复:我的字就比庞中华要好。然后贴出自己临的灵飞经!

可能,他可能感觉慢慢临的个灵飞经,还是古代繁体,临的也确实很漂亮,就感觉应该比庞中华的字要好!

没想到,传图的这位,被众人批,最后自个删图了~

马拉松冠军的跑马拉松时的平均速度,肯定不如大多数人的百米冲刺速度吧?

但这有可比性吗?而有些朋友,还真的就是不懂这道理―――所以,要和庞中华的实用行书对比!

好吧,今天就聊到这里。关注我,为你分享最实用有效的练字方法,和最有温度的视频讲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