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夫和蛇》给人了什么启示,你会怎么做?

艺术与生活影视


《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我们做善事要选对人,不要滥发善心。

《农夫与蛇》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出自《伊索寓言》。《农夫与蛇》讲述了一个农夫看到有一条蛇快要冻死了,就把它放在怀里,用体温温暖它,等蛇苏醒过来之后,咬了农夫一口,农夫被毒死了。

这个故事和《东郭先生与狼》、《狗咬吕洞宾》讲述的是同一个中心思想,帮助人也要分清善恶,不要去帮助恶人,他们非但不会感激你,可能还要加害你。

人没有那么容易就被感化,那些坏人不会因为你的救助就痛改前非。平时背后说你坏话的同事不会因为你帮了他一次,就对你大加赞扬。对你有成见的朋友也不会因为你的一次善举就能彻底改变对你的态度。

不过有一个问题,这个农夫是在冬天温暖了一条蛇。蛇在冬天应该是冬眠的,你在冬天用体温将蛇唤醒,本来对它就是一种危害。这是典型的“我之蜜糖,他人之毒药”。这告诉我们做好事也要换位思考,看看你提供的帮助是不是对方真正需要的。


夕荣Siron


农夫和蛇这个故事,在中国来说,是家喻户晓。我在上小学的时候学过这个课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恶,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对那些恶人即使仁至义尽,他们的本性也不会改变。

这个故事在世上流传了很久,很多人从这个故事中吸取教训,学会了如何辨别善良如何处理矛盾。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些人至今执迷不悟,继续犯着同样的错误,以至于使自己自身一再蒙受巨大的损失。



2017年,在上饶市第一小学门口,三位小学生扶起一位摔倒的老大娘,被讹要10万块钱;2014年1月2日,广东河源市,一位骑摩托车赶着上班的46岁农民工,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大爷,而且给送到了医院,被讹医药费,住院费,在经受不起打击的情况下,选择跳河自尽了。这是潜伏在现今社会里的一些毒蛇,让人防不胜防。



这本来是一系列极其普通的善念,却不经意给自己惹来了这样大的麻烦。他们的处境实在令人同情,其所显现出的问题确实值得深思,究竟应该怎样对待即将濒临冻死的毒蛇,究竟怎样对待隐藏在当今社会当中的毒蛇,是退避忍让,还是坚持斗争?事实上对待害人的毒蛇人们是不应该心存怜悯的,对待像蛇一样的坏人更不应该同情,怜悯。同情和救助自然世界中的毒蛇有可原谅,因为同情和救助这样的毒蛇,其行为很可能是一种善良无知的表现,同情救助者可能仅仅只为了行善,他并不知道毒蛇是要咬人害人的,因此他的遭遇值得同情和怜悯。



潜藏在人群和社会内部的毒蛇,这善恶不变的表现是不可能原谅的错误的行为。如果任由这样的错误行为发展下去,将会给自身和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毒蛇的害人是毒蛇的本性,只要人类认识了它这个本性,对它加以提防就完全可以免被其所害。但是潜藏在社会群体当中的毒蛇,是蓄意的和故意的,所以有了极大的欺骗性和极强的不可避免性,其所造成的后果十分严重。



同情和怜悯是人的善良本性,但是对什么样的人和事给予同情和怜悯,却要讲究原则,无原则的同情和怜悯很可能会惹祸上身,人们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要时刻保持警惕!


蜜汁林


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农夫看见了一条蛇在外面的环境中快要冻死,于是将它放进了怀里,将它裹热乎,可当它醒来后,本能的将农夫咬伤,农夫死前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本想做一件善事,却因为自己的见识浅薄而丧送了自己的性命,最终造就了自己生命的终结

从这个伊索寓言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我们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必须要先去了解它的本质或特点,善良是一件好事,但一味无知,盲目的去做一件事,最终只会自食其果,但人总是感性知性的,也很巧合,这几天我在家里和我的弟弟看电视,看到一个画面也是与类事情,一座高桥突然发生断裂,车的头部卡在了桥上,以垂直的样子挂在桥上,此时车的后门突然打开,小孩票掉下去,母亲已明知无可奈何,还是奋不顾身地跳下去,将孩子的手抓住后抛向车内的父亲,这就是源自于情的力量,不同的对象我们能够看出不同的感叹,让我们的下一辈能够有更好的准备,防范于未然




励自风暴


已经淡忘了,十几岁时老师在教这篇课文时,就问过我们,这个事给了你们什么启示?我们一口同音的回答,我们不做愚蠢的农夫,一定要认清蛇的本质。后来又看到英雄救美的小册子,感到英雄救美还是应该做的,即当了英雄,又抱得美人归,何乐不为呢。为此学了几年武功,天天到河边,桥上去等候,看看有没有美女落入河中急需救命的,等了多少年也没遇上。还好,改革开放后,各地有了歌房舞庭。这种地方,少不了美女的出没。一天晚上几个小流氓撕扯着一名美女,被我三拳两脚打散。我一直送到家中,一看,这美女这个美呀,从此我们坠入爱河之中。一年的相处,几十万的代价,原来他们是一伙的。我也是农夫,只是我没有救蛇,我知道蛇会伤害我。我改了,我去救美女,可美女又给了我什么?


顾德春76618861


农夫想救冻僵的蛇,结果蛇醒了,反把农夫咬死了。

想想,这是多么忘恩负义的故事啊。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做人的差距咋这么大呢?

但是,且慢下结论!

农夫肯定是个好农夫,说蛇一定不是条好蛇?也未必!

蛇过冬的方式是冬眠,它的本性,是感到危险的时候,毫不客气地进行攻击,换句话说,是为了自卫。人家蛇本来好好的在冬眠,你非得把它搞暖和,蛇醒来一看,妈呀,咋回事?是不是要我小命来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咬它一口先……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永远不要低估蛇的本能。你以为的爱心,也许对于别人来说,是种侮辱。

你发善心:嗟,来食!古人都有骨气,知道不能吃嗟来之食。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有多少伤害,是打着爱的名义进行?又有多少罪恶,假爱之名?

看看层出不穷的新闻吧,多少孩子,要不跳楼,要不离家出走,有谁真正问过他们的内心,需要什么?而他们的父母,或者老师,还在喃喃自语:我们是为他好!不要怪孩子,他们是一张白纸,所有问题的根源,来自成年人的教育方式。

也不要去考验人性,不然你一定会失望。所有的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都需要规矩来支撑,这个规矩,就是法律。

无规矩,不成方圆!

就像农夫与蛇,人有人的规矩,蛇有蛇的规矩,不要越界。

农夫的错在于他用了人的思维去理解蛇,而蛇呢,只不过做了一件符合蛇规矩的事。

但他们有一个共通点,问心无愧!


武加六六


《农夫与蛇》出自《伊索寓言》,讲的是一位善良的农夫救了一条冻僵的蛇,最后被蛇反咬一口的故事。

设身处地想一下,生活中很多人遇到了一条冻僵的蛇,都会下意识地直接走开,只有那些心地善良的人才会考虑要不要想办法救一下这条蛇,而在这些人里又有一部分人因为害怕等救活了蛇,结果自己再被咬于是也走开了。

最后依然有一些人留下了,农夫就是他们其中的代表,他们明知道可能会被蛇咬但是他们依然留下了,因为他们是真正心怀大善的人!

三个小孩失足落进了湍急的江水里,如果去救就有可能冒着付出自己生命的危险,可是这时候人群中依然有一个青年纵身跳下救了他们,这就是源于他内心的大善!

因为真正善良的人他们决定行善事的时候就已经忘记了一切风险,这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但唯其如此,才弥足珍贵。

而一个真正和谐健康的社会永远都会有这样真正善良的人,因为是他们支撑起了我们整个人类的脊梁!




是阿布不是阿不


农夫救蛇的寓言是每个中国孩子都知道的,似乎是儿童必读的故事,而且故事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已经完全本土化,国产化了。 这个故事对于处在几个同情心的发展阶段的儿童来说,有可能会产生误导,蛇的狰狞,蛇的忘恩负义,会摧毁孩子幼小稚嫩的同情心,另外,还有可能会让孩子误以为同情心换来的都是恶报。

孩子都具有天生的同情心,父母应该注意保护,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不要轻易扼杀教育中的同情心。抚养小动物,保护小动物,是孩子同情心发育的天然激素,摧残小动物,把残忍当好玩,决不利于孩子的同情心发育。


轻柔的长清湖


有时候,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事物,让我们的思考和感观只是片面的。

蛇即将要冻死,农夫心怀慈悲本没有错。人遇危难,去帮助一把更没有错。而错的,只是帮错了对象,看错了人……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社会体制下,农夫和蛇的故事都还会再发生,但个人观点,还是赞赏农夫的善良,如果见人危难于不顾,每个人都变得自私自利,那么整个社会将会变得如何?人类社会的文明便将驶往何方?



出日落月


感谢你的时间。

《农夫和蛇》的故事相信小伙伴们都读过,不妨看看我的理解吧!

一、自食其果

蛇是有毒的,我们都害怕它,而农夫不害怕它,还救了一条快要冻僵的蛇。蛇苏醒过来了,农夫却被蛇咬死了,这叫做自食其果。

自食其果是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出自茅盾《〈呼兰河传〉序》。

二、助纣为虐

这条蛇苏醒后,先咬死了农夫,是不是还有可能伤害到更多的人。农夫的行为是不是在助纣为虐呀!

助纣为虐:比喻帮助坏人干坏事。

从这个寓言中直接学到的两个成语。

下面是一个类似的例子,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禅师与蝎子的故事

一个禅师去救一只落水的蝎子,禅师手接近它,蝎子便蛰他,反复几次,但是禅师依然去救蝎子,后来有人不解就去问禅师:蝎子蛰你,你为什么还要救蝎子呢?禅师回答说:蜇人是他的本性,救他是我的本性,我的本性不会因为他的本性而改变的。

现在你觉得蛇应不应该救呢?

不救则不善,救则害人。

我选择不救。

不是不善,而是无法渡它。


冰今


《农夫和蛇》,说的是一个冬天,一条冻僵了的毒蛇,躺在路边奄奄一息,被好心的农夫看见,农夫可怜那条蛇,就将冻僵了的蛇放入自己温暖的的怀中。蛇躺在农夫的怀里慢慢的苏醒了,渐渐的露出了凶残的本性,咬了农夫一口,农夫临死时才发现,原来自己救了一条毒蛇,今天被毒蛇咬死,是自己应该得到的报应啊!

现实生活中,《农夫和蛇》的寓言故事好像每天都在上演,很多好心人就是因为当初帮错了人,一时的糊涂,弄不清是非曲直,不但讨不到一丁点儿好处,最终还是受到牵连,反受其害。

《农夫和蛇》告诉我们,世间万物,都有其本质属性,岂能尽如人意?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个理由。凡事都要小心,看清楚一点,顺其自然。千万不要轻易信任人,同情人,帮助人!在没有弄清楚对方的身份和对方的目的之前,你的信任,没有任何的根据,将毫无价值!你的同情,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甚至还会惹火烧身!你的帮助,简直就是助纣为虐,受到伤害的不只是你自己,还会连累更多的无辜的人!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坏人就是坏人,恶人就是恶人!千万不要指望坏人变成好人,也千万不要指望恶人变成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