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四口之家之一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大家、“秋思之祖”马致远最著名的一首小令,估计也是整个元曲中著名的一首小令。全文不长,兹摘录如下: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全文共五句。从结构上看,前三句为一组,后两句为一组。

熟悉古诗文的朋友都知道,古人写景物的诗词曲赋文章,要么是托物言志,要么是借景抒情,很少有专门为了写景物而写景物的。

早在《诗经》的时代,就有“诗经六义”,即风、雅、颂、赋、比、兴。其中,“风、雅、颂”是《诗经》的内容,而“赋、比、兴”则是《诗经》的写作手法,也是后代文人写诗词文章的主要手法。

简单来说,“赋”就是叙事,直接铺陈;“比”就是比喻;而“兴”则是托物起兴,也就是前文说的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回到《天净沙·秋思》,前三句就是“赋”,一共铺陈了9种景物(意象)。但作者用这些意象究竟表达了什么意思?只看前三句,是不一定能看明白的。“枯藤”“老树”“昏鸦”,这三种意象显然不是用来表达欢乐的,但是“小桥”“流水”“人家”好像是一副恬静欢乐的景象,可是后面的“古道”“西风”“瘦马”好像又不是欢乐的样子。这就有点令人迷糊了。

但有了后两句,整首曲的意思就明了了。“夕阳西下”,也是“赋”,但与前三句不同。前三句只是名词罗列,这一句有了动词。“夕阳”,可以是美好的,“夕阳无限好”;也可以是遗憾的,“只是近黄昏”嘛。但有了“西下”,美丽的夕阳一点一点落下去,最终完全淹没在黑夜中,更多的就是遗憾的意思了。所以,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出来就顺理成章了。

这里的“断肠人在天涯”,便是“兴”。有了这最后一句,前面的那些意象就容易理解了。“枯藤老树昏鸦”和“古道西风瘦马”就不用说了,“小桥流水人家”该怎么理解呢?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这样写道:“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个人认为,“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句,也应该这么理解。

天涯飘零的游子,在一派萧瑟的秋天黄昏,忽然看见了小桥流水旁的人家,炊烟袅袅升起,家家其乐融融。可惜的是,这些炊烟和快乐都是别人家的,游子依然是那个孤零零的游子。别人家越欢乐,反而衬得飘零游子更加孤单可怜。

所以,“夕阳西下”一句就是全曲从“赋”转向“兴”的一个过渡,有了这一句,也就定下了全曲的基调,曲的前后两部分就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牛皮社


问题:《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前言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的作品,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专门有一段写到这首曲: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平沙,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此元人马东篱「天净沙」小令也。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

题主问道,夕阳西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而王国维又为什么说深得唐人绝句妙境呢?

一、第五句 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的后一句是:断肠人在天涯。

古诗词(天净沙也算是一首小诗,在钦定词谱中也是一个词牌)中,无非是情景二字。《天净沙·秋思》全篇都是写景,但是只有最后一句写到了人物。

可以看出,前面4句所写的景物,都是人在天涯的断肠人眼中所见。而他自己,也融入了在萧瑟的秋景之中。人在景中,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另外,这首诗的景物都是带有感情色彩的意象,其修饰语都是作者有意的选择,例如藤是枯的,树是老的,马是瘦的,人是断肠之人。

前四句中特别写到一个景色:瘦马。古道不会出现一个孤零零的瘦马,所以这匹马其实是和人物在一起的,相当于留下了一个问号:马的主人呢?

作者接着用”夕阳西下“宕开一笔,把视角抛向远处,然后用”断肠人“承接”瘦马“,回来补上了这处留白。


二、第四句 深得唐人绝句妙境

王国维说马致远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我个人以为最重要的是章法布局,还有句法的安排,另外诗中意象的选择也同样精确。

上面说过了意象的细节:古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都是词语因为修饰语的选择,都赋予了秋的萧飒色彩。

从句法来说,前三句完全是实词的排列,都是景物,不用连词动词等古人所谓的虚词。

最体现唐人绝句妙境的是后面两句,特别是第四句。

绝句有四句,第三句转折很关键,这首《天净沙·秋思》是5句,前三句是景物的铺排,第四句”夕阳西下“,相当于绝句中第三句。在西风瘦马之后,突然插入宏大的远景,

而且不同于前三句,还加入了”西下“这个动词,这两处变化,起到了绝句第三句的作用。

另外,夕阳西下,还有一重深意,就是眼前这些古藤老树古道瘦马们,虽然如此萧瑟凄凉,依然要在不久后淹没在茫茫的夜色之中。

因为”夕阳西下“,所以天涯之人更加愁肠欲断。

整篇曲其实就是写了,一个断肠之人,牵了一匹劳累的瘦马,在夕阳之中遥望秋景。不过用了倒装之法,如同很多电影的开场镜头,一步步先景后人,然后开始了一段故事。不过诗的特点,就是截取一个片段,其他的留给读者曲思索。

三、其他类似章法作品

下面两首《天净沙》,其章法布局类似于马致远的《秋思》 :

长途野草寒沙,夕阳远水残霞,衰柳黄花瘦马。休题别话,今宵宿在谁家?

前三句同样写景,也是名词的排列,第四句转折,前面三句写景,后面转为议论,专写人物。

西风谓水长安,淡烟疏雨骊山,不见昭阳玉环。夕阳楼上,无言独倚阑干。

这一首也类似,前两句写景,第三句抒情,第四句景中有情,虽然省略了主语,但也是写人物。人物也是风景,情在景中。

又如唐朝王昌龄的绝句《长信怨》: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金炉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前三句也都是写景,最后一句写人物,情在景中。

李白组诗《横江词》中的一首

横江西望阻西秦,汉水东连扬子津。白浪如山那可渡,狂风愁杀峭帆人。

四句都是写景,第四句加入人物,情在景中。

结束语

诗词曲都需要注意情与景的布局安排,《天净沙·秋思》的特点是通篇写景,最后引入的人物也融入了景中,景中又含情。这就是”断肠人在天涯“的作用之一。

诗中的抒情有直接抒发,有通过景物的描写间接道出,例如不说主谓宾结构的人断肠,而说偏正词组式的断肠人等。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叫一介书童,我从一个摄影师的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马致远创作的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原文如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四个字,在这首小令里,作用非常重要,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从文章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小令就是一则画面感极强的文学作品。如果把这首小令看做一个由许多流动镜头组成的视频作品的话,“夕阳西下”这个镜头的切入,就好比一个视频作品里的一个过渡镜头,或者说是一个完美的转场特技,非常自然地把前文所写的景物,和下文作者自我状态的真实写照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

1、先说承上。

“上”文共有三句话,九个词。从一个摄影师的视角来看,就是三个中景镜头。

  • 第一个镜头里,有三个事物,分别是:枯藤、老树、昏鸦。

  • 第二个镜头里,也有三个事物,分别是:小桥、流水、人家。

  • 第三个镜头里,还是有三个事物,分别是:古道、西风、瘦马。

这三个镜头共同组成了这个视频里的前三个画面,他们的关系是“并列镜头”,平行地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秋郊图”。

分解一下的话,大家可以感到:

  • 第一个镜头里的三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表现的是秋天的萧瑟。

  • 第二个镜头里的三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表现出了小令里唯一的一组温馨的镜头——家的温暖,这也是作者在这首小令里唯一表达出的温暖的回忆。


  • 第三个镜头里的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则再次表现出了一个在外边奔波的旅人的状态和处境。

以上三个镜头表现的基调可以概括为:萧瑟——温馨——萧瑟。通过对比,这幅“秋郊图”景物铺垫到此为止。

2、再说启下。

这时候,就是到了主人公入镜的时候了。但是如果此时直接拍摄主人公,镜头还是略显跳跃。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讲,此时最需要一个完美的过渡镜头,既能够很好地体现前面三个镜头的转化,也能够自然地引入主人公走进镜头。那么什么镜头最能体现周围环境的萧瑟和主人公的状态呢?太阳,夕阳西下的太阳就是最好的选择。

这就好比现歌星登台演出,必须在追光灯的照耀和追逐下出场,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更加唯美的效果。主人公在西下的夕阳中出场,就取得了歌星在追光灯下出场一样的效果。

包括前文提到的九种景物,伴随着夕阳的出场,同时也笼罩在了夕阳的余晖中,令人深思。

在夕阳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共同出现在了一个广角镜头里,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让人想起那浓重的“天涯羁旅的愁”呢?

第二、从时间上看,引入了时间概念,起到了让时间流动起来的作用。

借用美术术语来说,前文九种景物的描写,就像图画里的静物写生,时间仿佛就定格在了一个特定的时刻。

然而代表时间为傍晚的夕阳的出现,让这幅静态的写生画瞬间变成了活动的电视风光片。同时,夕阳还在动态的向西方地平线下沉,这一充满动感的景象让这个风光片中的九种景象,也仿佛瞬间活了起来,令读者仿佛看到了乌鸦正在随风摇曳的老树枯枝上盘旋降落;听到了小桥下流水潺潺的清响;远处过着田园生活的农家村烟袅袅升起;近处骨瘦如柴的坐骑的马鬃也在西风中来回飘荡。

在这样一幅“动图”中,作者的思绪更加心潮起伏,此时,积压在他心头多年元代文人“九儒十丐”的悲苦再次泛起波澜,慨叹自己空有一身学识,却无处施展,只能为了谋生,远离家乡和亲人,奔走于天涯海角之间,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秋风萧瑟的郊外,看着自己被夕阳拉得长长的影子,怎能不叫任肝肠寸断?

第三、从空间上看,起到了延伸拓展空间的作用。

前面三句,作者写下的九种事物,并非是杂乱无章地将九种景物进行随意的堆砌,而是有着内在的逻辑顺序的。

  • 第一句枯藤老树昏鸦三种景物由下而上。

  • 第二句小桥流水人家是由近及远。

  • 第三句古道西风瘦马则是由远及近。

但从作者描绘出的这幅图画的空间来看,仍然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内,高只到树顶,远只及人家和古道的尽头。作为摄影师,我觉得前面九种事物的表现就如三个中景镜头,虽然事物表现得很真切,但却囿于局促的空间之中,不够高远开阔。

可是由于下一句“夕阳西下”的镜头切入,空间豁然开朗起来,瞬间把前文有限的空间变得大了起来,大到将所有景物和人都置于天地之间。这时候,作者已经由小小空间内的人,变成了广阔的九州大地上的人,就如果从飞机上看一个蚂蚁一样。人此时在诺大的空间里,作者深感自己是那么渺小,那么无助,更加加深了作者“断肠人,在天涯”无处可依的困境和苦恼。

第四、从思想情感上,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夕阳,顾名思义,指的是傍晚日落时分的太阳。因为这是由白天转入黑天的时刻,所以总会给人以悲凉落寞的感觉。北宋词人晏殊就在《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写道:“夕阳西下几时回。”来表达光阴逝去,容颜易老的情感。此时,马致远借用“夕阳西下”四字做承上启下的神来之笔,一定也体会到了晏殊写下“夕阳西下”时的心境。

另外,夕阳西下之时,也是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回家吃饭休息,享受家庭天伦之乐的温馨时刻。而作者却“远在异乡为异客”,看着夕阳就快落到了山的另一头,思乡想家之情也一定难以抑制。

人们或许很少注意到,在前文里提到的“昏鸦”,除了表现了秋天傍晚时乌鸦回巢的实景,其实作者还有一层深意。就是在夕阳西下之时,百鸟归林,乌鸦归巢,而自己却有家不能回。两相对照,作者字里行间表现出了对乌鸦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更加衬托出一个游子浪迹天涯的艰辛。

总结:

古人写诗讲求写景喻人,借景喻人。现在写作的人,都喜欢讲写文章要有画面感,写人要有代入感。其实,这正和摄影师拍摄视频作品一样,选取镜头时,画面感和代入感一定要强,而夕阳就是众多摄影师喜欢的镜头之一,就好比古代文人喜欢将“夕阳”写入诗歌一样。

所以说,在《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里面,前面三句写得虽好,但不足以表现落魄游子的孤苦。后面一句又太过于直抒胸臆,缺少了古人讲的意境。可是,有了“夕阳西下”这四个字作为承上启下的神来之笔,不但很好地表现了所处环境的时空感,而且自然而然地将前文和后文组合成了一个“同在一个夕阳下”的命运共同体。

我想,也正是因为有了“夕阳西下”的余晖的照耀,才让这首小令有了“秋思之祖”的光彩。您说呢?


一介书童


元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虽只有28字,但整体艺术性很高,被文学家周德清赞为“秋思之祖”。


马致远,元代戏曲家,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出生在一个富有且有文化素养的家庭,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此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02 原文及主题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将生活中常见的景物顺手拈来,浑然天成,没有一点雕琢痕迹,颇有元代绘画的特质:以率性简练的笔墨营构出深思浩渺的想象空间,呈现出虚实相生之美。


用“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萧索、凄凉的深秋晚景图,极具画面感,渲染了一种肃杀、悲凉气氛;末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表达了天涯游子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孤寂愁苦之意。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看似恬静明丽,与上下句凄凉意境迥异,其实,它是以乐景衬哀情,更能表现游子思家念亲的愁思与孤旅落寞之情。


02“夕阳西下”一句,作用有二:


一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这首小令如一幅卷轴画,随着一系列意象的蹦出,画面慢慢打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景象由静到动,由近及远,至此,画面一直保持黑白灰的冷色调,给人萧索寒凉的感觉,同时也有种单调乏味恹恹欲瞌的疲惫。


接下来,一句“夕阳西下”,不啻一记洪钟,嘡地一声震醒了昏昏沉沉的游子,也同时惊蹶读者的心。因黑白灰画轴慢慢向前滚动之时,蓦地增加一团“如血残阳”,并且这残阳已失去温热,红红的而又冷冷地落到山背后去了,天地马上切入黑夜模式,在这风寒露冷、众鸟栖枝、家家围餐的时节,而那天涯游子却仍然骑一匹气喘吁吁的瘦马,于古驿荒道上踯躅独行,不知何处是归程。难怪最后一句,作者直接用“断肠”来形容游子此时此刻的哀感忧伤。


“夕阳西下”,看似简单直白的四字,却在景象对比、景情交融中渲染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气氛,烘托了游子凄凉悲苦的心情。


二是有深化主题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自古盛产“悲秋”主题,如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等。因为“悲秋”情结一直郁结在不得志士人心中,故草木摇落、秋风渐起往往也摇动着、吹拂着诗人墨客那敏感易思的心弦,时不时弹奏起那悲感哀叹惆怅的旋律。


而“夕阳”也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被拿来抒发光阴似箭、年华老去感慨的特定意象,如晏殊的“夕阳西下几时回”,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正好是“悲秋”+“夕阳”结构。前三句先选取秋天九种物象组成画面,描绘出一幅萧瑟凄凉的深秋羁旅图,最后用“夕阳西下”作为大背景统揽前面所有景物,完成一个浑融广阔的画面,其中,西下的夕阳将瘦马脊背上游子的身影长长地投注到地上,创造出寂寞孤旅、形影相吊的苍凉渺远意境,深化了人生漂泊、万事蹉跎、凄苦悲辛的主题。


总之,深秋古道,夕阳西下,天涯孤旅,这首小令虽然意象不算新颖,所表达的情感也不算新鲜,但是它由于使用了精练的艺术表现方式,表达出中国文人一种传统的情感体验,因此获得不朽的生命力,引起后世文人的情感共鸣,被称为小令之绝唱。


竹茗煮雪


既然我们聊《天净沙·秋思》,我们就得先谈谈他的作者,为何谈作者?因为你只有对作品本人有所了解,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所蕴含的深意,不然,我们就只能纸上谈兵,胡乱猜测,结果也就可想而知,用一句话说那就是风马牛不相及。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此人元代杂剧家、散曲家。曾做过官,晚年隐退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佳作。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千古流传。诗人列举九种景物,描绘了一个天涯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凄凄然走在夕阳下。寥寥数语,九种景物,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回到正题,《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下一句的作用是什么?首先作者通过“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夕阳西下的下句“断肠人在天涯”的作用就是:“作为曲眼,同时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之作用”。因为正是这句“断肠人在天涯”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一种触发物,写景的目的就是为衬托出人的现状,人的情感,境遇,内心深处凄凉。作者作为一名游子,在日落黄昏之时仍驾一匹瘦马,浪迹天涯,看到此情此景,内心的愁苦之情可想而知,真是肠断无人知,瘦马知天涯!

而此曲中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实在精妙无比,此曲被称为“秋思之祖”也就理所当然了!


午夜听风雨


每一好首诗的创作,都是有着深远的背景的,和作者当时的所处的环境有关的。

首先咱们来了解一下这首诗的作者,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简介:

马致远(1250年-1321年),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天净沙·秋思注释:

枯藤老树昏鸦,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傍晚。

小桥流水人家,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古道西风瘦马。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夕阳西下,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断肠人在天涯。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华顺命理


要很好的理解“夕阳西下”在《天净沙.秋思》里面的作用,就必须先了解一下“夕阳”代表的意义。

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一个文学素养很高的人。而要成为高文学素养的人,饱读诗书是必然的,因此马致远也是接受过前人文学作品的熏陶的(汉赋唐诗宋词等)。那么前人文学作品中无数次出现的“夕阳”表达的意义,也会影响到马致远,从而在马致远内心隐藏起来,等待合适的情景,就会流露出来。


唐诗宋词中“夕阳”的涵义:唐诗宋词中出现过不计其数次“夕阳”,他们有什么共性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乐游原 / 登乐游原

唐代: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里的夕阳代表着一种无限美好的景色,但是可惜已接近黄昏,好景不长了。所以这里的夕阳引发的是诗人惆怅的情怀。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夕阳”,配搭上“斜”字,便突出了昔日权贵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再和前面野草花组成了一副败落凄凉的背景。表露出来的是一种寂寥、惨淡的氛围。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宋代: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在这首词中,作者问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实际上,西下的夕阳不会再回来了,明天的夕阳并非今天的夕阳,就好像明年再开的花也不是今年开放的花,今年开的花已经无可奈何的落下。

所以这里的“夕阳”引发的是一种无可奈可,身不由己的情怀。


“夕阳”意义

唐诗宋词里面包含“夕阳”的句子还有很多,这里不能一一抄录,否则就是水字数了。从这几个经典的句子可以看出,夕阳会引发人们“惆怅”、“失落”、“无可奈何”之类的情绪,不单单是马致远,比马致远更晚年代的杨慎也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这里也是用夕阳表现了一种惆怅,不管你是成王还是败寇,在时光的长河中,总归是一段浪花而已。


夕阳情结

就连我们现在这个年代的,例如梅艳芳的《夕阳之歌》也唱到:斜阳无限,无奈只一息间灿烂。。。。。。,表达了一种无奈的感觉。

所以一个深受古人文化熏陶而成的“夕阳情结”,总会或多或少潜伏在一个个文学爱好者心中。其实不仅仅是夕阳,还有落花、落叶、夜雨、雁鸣等等很多自然景物都会引起人的情绪变化。

这个并非是“多愁善感”的原因,哲学中都承认,人和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这个影响当然包括情绪了。难道看到电闪雷鸣、山崩地裂人都不会惊惧吗?当然会了。所以夕阳让人感觉到惆怅、无奈、萧索也不奇怪了。前人的文学熏陶只是更加加深了这种感觉,让它在你的内心了变得更加敏感。


回到秋思

马致远这首天净沙曲内容是写秋天,文中的“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六种景物紧密结合在一起,极大程度上渲染了一种深秋萧索的景象,常人见此已经是心绪难平了。更何况在当中看到了“小桥流水人家”,说明马致远刚好经过了一个小村落,这个小村落很美、很宁静,可惜不是自己的家,连“昏鸦”都有老树可以栖息,而“我”此时却是无家可归,不禁得倍有凄凉的感受。


这个时候,又恰好是“夕阳”西下的时间了,深秋萧索的景色加上夕阳西下引发了马致远内心一种“夕阳情怀”,让马致远惆怅不已,甚至有“断肠”之感。眼前有村有家,可是不是马致远的家,但偏偏是这普普通通的一个小村落,正好像马致远想要回到的家乡,这顿时勾起了马致远想起了自己家乡的“思”乡之情。(这就是秋思的来由)


家很远,此地岂非就是天涯?


文药书生


枯藤、老树丶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是一副冷落、萧条、令人伤感的画面,再加上古道、西风、瘦马这样一副画面,让人更加惆怅。此时人们看到的是“夕阳西下“这副动态,让人感到绝望。在如此绝望的图景下,让自己断赐的人,却在天涯。由此我们就深刻地体会到对断腸人的思念是何等刻骨铭心!


山野老人381


原诗如下

天净沙·秋思

元代: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羁旅途中,所看所想所悲所凄。枯藤缠绕着老树,有乌鸦栖息在树枝上。小桥下面有潺潺流水,旁边还有几户人家居住。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渐渐落下时,还漂泊在天涯的游子不禁黯然神伤,想念着家乡和亲人。词的前面几句展现在人面前的是一副秋天夕阳西下的景色,而后面一句:断肠人在天涯则点明全文主旨,把词人身在外极度悲伤凄凉的境遇描写的淋漓尽致。



用户一抹夕阳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此曲被誉为百代秋思之祖,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夕阳西下"四字,既是点明了时近黄昏,漂零无依之苦,也为前面九组景物镀上了一层荒凉、悲凄的色彩,使整个画面呈现出苍凉之感,具有画龙点睛之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