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尽,为什么不是“红日”?

谢鑫


王之涣的《登鹊雀楼》是一首流传千古的名作。首句“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沉没。

在我们一般人的视觉中,傍晚的太阳应该是红色的,应该用“红日”才对,怎么用“白日”呢?盛夏漫长的白昼,太阳灸烤着大地,随着夕阳的西下,暑气渐退,炽白的气焰也暂时退隐。诗人在山西黄河的岸边登上鹳雀楼,看夕阳西下,一层一层地登上鹳雀楼的最高层,直到看不见,情不自禁,诗兴勃发挥毫写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整体的感觉太阳是白的,盛夏白炽的太阳就是那么热!

不管怎样,夕阳西下时,落日余辉总给人一种红色的感觉,不然的话,怎么“霜叶红于二月花”会给人们那么美好的画感美呢?难不成是诗人王之涣的视觉出了问题?

答案是否定的。古代诗特别是绝句一定要严守格律。这首诗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而“白”字正好是“仄”声,而“红”字则是“平”声。故而王之涣绝不是视觉出了问题,只不过是为了严格遵守诗词格律罢了。再说把夏日的太阳说成“白日”也未尚不可。

不管怎样,这首诗积极向上的意境是值得肯定的: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要想看得更远,就必须站得更高!





清川流梦


“白日依山尽”,这句诗是唐朝时期大臣,著名诗人——王之涣的经典绝句。


王之涣的诗作不多,共存于世仅六首诗,但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一首是《凉州词》,还有一首就是这《登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格律属于首句不入韵仄起式: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白为入声,故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一为入声,故仄)

如果以提主白日换红日,那么整首诗也就废了。因为“红”字为平声,前后不对仗且读起来也别扭。


赏析:

“白”即白天,“日”即太阳,“依”即靠,“山”即山峦,“尽”即消失。以通俗易懂来说这句诗意思就是傍晚时分,白天的日头就快下山了。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尽收眼底,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登鹳雀楼》全首诗四句二十个字,无一生僻字,每句诗都很好理解,读起来朗朗上口,三岁小孩都能背诵和理解大致的意思。这也是为什么这首诗能载入教课书,做为文学体裁,因为它太优秀了!


总结:

整首诗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以概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从而也道出了诗人对生活无比热爱,也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盛唐情怀。它不仅成为了唐诗中的不朽之作,更成为了一首千古绝唱。


诗蓦诗书画


不是“白”和“红”的问题,这是大家认识、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读古诗词一定要只求甚解、求真解。先看看王之涣的全诗: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白日”和“红日”并不是颜色之分,“白日”并不是说白色的太阳。在辞典中“白日”注为“太阳”,在古典诗词中,是用“白”形容“日”,强调“日”的亮度和光芒。“红”亦如此。在这首诗里,是用“白日”强调夕阳的余晖灿烂、光芒万丈。诸如此类用法还有:西晋著名文学家左思的“皓天舒白日,灵景耀神州”,南宋文学家鲍照的“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等。

所以说,大家一定要多读古诗词,结合全篇学古诗词,深入了解和理解古人在诗词中用词含义和精到!





九思堂笔记


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写的一首五言绝句《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起来朗朗上口,意思也浅显易懂,是说诗人登上鹳雀楼,登高远眺,看到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慢慢沉没。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如果还想看得更远,唯一的办法只有站得更高些,只有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因为红日正当空,形容正朝气蓬勃的时候。用白日表现出依山垂落的意境,更为恰当。

古人特意用白而不用红,是为了表示太阳从白天的白色到太阳下山、感叹时光流逝,而不是仅仅表现当前眼睛所见夕阳西下的画面。虽只红、白一字之差,所表示的意境却有动、静之分,长、短之分。

白日”较之于“红日”更显天地苍茫,辽阔寂寥,读来顿觉形神兼备,余味悠长。




爱好思想


“白日依山尽”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全文共四句,即“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首先,我觉得,单从“白日”来讲,是指太阳。具体到本句中,“白日”“依山尽”,就是太阳傍山就要消失了,是指“夕阳”。那么,诗句中为什么用“白日”而不用“红日”呢?我觉得这是与诗的平仄要求有关系的。“白”在古代是仄声,而要对应下句中的“黄”平声。而“红”是平声,与“黄”不对仗。回答不一定对。请大家批评指正。

(图片源于网络)



康庆宏


《一幅画作》

~黎百痴

这首诗的创意,是一幅山水画,是诗人在创作时,对物,对景观的一种描写手法。只有当太阳依在山水之上,才能实现出她的美丽光辉,同时也让画面更具美感,动感,这就是如诗如画之美。虚实相映,层次分明,才被人民流传下来,诵颂。此处用“依山尽”,妙就妙在这依山尽上,太阳的光辉依在山边,展尽了太阳与山水的大美,也是唯美画面。







飘流的驿站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原诗是;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所谓白日?

就是白天,黑夜白日,是民间俗话俗称。并不是指旭日与夕阳,旭日与夕阳才称红日。

这首诗的正确意思是;就是我们人在白天,站在黄河岸上,到着滔滔不绝的黄河水,流入大海。

欲穷千里目?意思是;你若想看到黄河水入海?就必须更上一层楼。因为我们站在黄河岸上,只能看到眼前。必须站在山顶上,才能看的远。更上一层楼,就是指站在山顶上,才能一眼望穿。

综上,


du184567027


该问谁呢?

问作者王之涣?然斯人已去,谁来为你解读?

一首诗的意境,诗人是不给以注释的。诗,是作者生活的体验,情感的抒发,蕴涵着作者的某种心境。其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画面、一个场景或者是某种意象,让读者去想象、去揣摸、去品味,从而去感受诗歌迸发出来的内在情感和意境,从中获得美感,产生情感共鸣。这或许就是诗歌的文学性,这就是诗歌的美学意义和艺术魅力所在。

现在有的人在头条发表诗作,唯恐读者读不懂,把写诗的创作背景、自己所具有的思想情感等一一加以交待,有必要吗?让读者去读他的阐释还是去品味其诗?

好了,回答跑题了。白日依山尽,为什么不是“红日”?在此,我不想深入其诗高谈阔论,因为王之涣这吟诵千古的诗句,国人多有评说,无须我之唠叨。但我想简而言之,凭我对生活的感受,炎炎盛夏,在连续高温的情形下,太阳真的是泛着白灿灿的光芒,只有当夕阳西下时才红霞满天。而从整诗读来,依我对这一诗句的品味,用“白日”较之“红日”,整诗的意象更具美感。为什么?题主自己去体会吧,相信你的品读更有味道!


东方白542


落日给我们的视觉效果应该是红色的,不过由于古代一定是要严格遵守格律,这首诗的格律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白”字是押“仄”韵,“红”字是的是“平”韵。

所以不是视觉出了问题,而是为了严格遵守诗词格律而为。


冷血老赵


白日依山尽为什么不是红日?问的好,首先在这里白日是指太阳,而太阳从日出到日落颜色是在变化之中的。日出红色,中午,下午白色,日落西山时红色。唐代诗人王之涣,某天下午,在今山西省永济县境内登临鹳雀楼骋望,注意这里是下午,也就是说太阳是有白变红的过程中,这时诗人看到的是白日,即将变红落山的夕阳。“白日依山尽”意思就是说下午的太阳就要西下落山了。所以此时此刻的太阳是白日而还没有变成红日。其它的解释都是多余的。只有下午时光里,才能有时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但太阳变红落山,上到楼顶也无法看到千里之外的无限风光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