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明朝的張居正生活奢侈,但為什麼卻仍被稱為一代名相?

司馬公昭


大家好,我是家強談歷史,感謝提問者提出的問題。對這一問題,我有以下見解。

提起明朝的一項重要改革,我們首先想到的必然是張居正改革。可見以張居正為首輔的內閣在明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明朝的張居正生活奢侈,但為什麼卻仍被稱為一代名相呢?我個人認為的原因有以下三點:

一、張居正是輔導萬曆皇帝功課的老師,對萬曆皇帝直言進諫,輔助明朝基業。

張居正於隆慶六年擔任內閣首輔,可惜隆慶皇帝早年病逝。萬曆皇帝繼位的時候只有十歲,張居正不但要幫助小皇帝管理朝政,還要照顧好小皇帝的學業。單從對小皇帝的學業來說,張居正是鞠躬盡瘁的,他在空閒的時候會督促小皇帝的學業,若是小皇帝對待功課不認真,作為皇帝老師的張居正也會加以斥責,督促小皇帝的學習態度。萬曆皇帝早年在張居正的鞭策下,對待朝廷政事也算是勤勉的,為皇帝樹立了一個好榜樣。<strong>

二、張居正在社會矛盾加劇的情況下,提出多項改革,延遲明朝大危機的爆發。

  1. 整頓吏治,加速行政效率,減少官員翫忽職守的風氣。

  2. 整飭邊防,加固邊防勢力,保護明朝疆土。

  3. 興修水利,促進小農經濟發展。

  4. 清丈土地,抑制豪強逃稅,增加明朝稅收。

  5. 推行一條鞭法,減輕農民負擔,擺脫農民部分勞役束縛,促進商品經濟發展。

張居正改革緩和了明朝當時的社會矛盾,鞏固明朝的國力,在一定程度上延緩明朝的滅亡。以張居正為首的內閣對明朝有不可小覷的功勞,如若張居正的改革不遭到打擊和毀滅,明朝的綜合國力有可能會走向頂峰。

三、張居正所在時代官員貪腐成風,官員迫於無奈索賄受賄情況普遍存在。

查證史料來說,張居正的品行還算是在社會風氣的上層。而為什麼張居正又過著奢侈的生活,有一種可能就是張居正本人也是有貪腐的行為。

我們來舉一例子能證明這種可能的存在,這個人就是李贄。李贄在當時的思想也推崇儒家致死經用,企圖用一種不同於儒學來改變明朝社會風氣,本來說按李贄來說不應該存在貪汙行為。無奈當時明朝的俸祿太低,李贄無法依靠俸祿來養活一家子,也加入到貪腐的過程中去。李贄當時一介小官便如此矛盾,更何況張居正當時“家大業大”,不排除張居正存在貪腐行為。在大明朝的如此社會風氣下,張居正的奢侈便不足以為奇。

<strong>

張居正的一生對待朝廷忠心耿耿,不可能說因為其生活奢侈就影響張居正對明朝的勞苦功高,這顯然是不科學的,以上便是我的觀點,歡迎大家指正。


家強談歷史


說起明代首輔張居正生活奢侈,最為人們所熟知的,莫過於他生前乘坐的那頂奢華大轎——如意齋。

傳說,這頂如意齋前半部是辦公室,張居正白天在此處理公文;後半部是休息室,勞累了便可在裡面小憩。

轎子既大又重,需要32個人來抬,左右各站一位童僕,伺候首輔起居。

轎子前後還伴有6名訓練有素的鳥銃手,這是戚繼光為報張居正的知遇之恩,精挑細選出來,專門為他保駕護航的。

那麼這頂如意齋存在的真實性有多大呢?

有關張居正乘坐豪華大轎的記載,最早見於與其同時代的史學家,王世貞的《嘉靖以來首輔傳》。

王世貞和張居正是同科進士,但兩人關係一直不是很好,這本書又是在張居正死後被清算的大背景下撰寫。除了說張居正有才外,字裡行間對於他的生活和品德方面,都是持否定態度的。

後世有不少文人都認為,王世貞的《首輔傳》不足以據為信史。清代紀昀等人在將《嘉靖以來首輔傳》收入《四庫全書》後,在總目中評價其“大抵近實,可與正史相參證”。

然而在明朝的正史《明神宗實錄》,以及清人所修的《明史》中,並無有關張居正乘坐豪華大轎的記載。

張居正任內閣首輔時,為挽救大明王朝於危局,大舉改革,他推行的新政遭到許多人的不滿和抵制。

同時,顯赫的地位也讓他處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一舉一動無不被那些對他不滿的人關注。

如果張居正真的在日常,乘坐豪華大轎進出皇宮,按照明朝對各級官員乘轎的典章制度,必然會受到給事、御史等言官的彈劾指責。

可無論在他生前還是身後,都未因此受到攻擊,這又不能不令人對他奢侈的生活說法生疑。

牆倒眾人推。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對他發起清算,“舉朝爭索其罪而不敢言其功”,對張居正的各種攻訐接踵而來。

連曾經在《萬曆野獲編》中,記錄有關張居正乘坐轎子逸聞的沈德符,都覺得如楊四知這類的造謠生事者,純屬捕風捉影。除了記錄這些人羅織的,有關張居正生活奢侈的罪狀外,也予以了不屑:

“如楊御史四知者,追論其(指張居正)貪,謂銀火盆三百架,諸公子打碎玉碗、玉杯數百隻,此孰從而見之?又謂歸葬沿途,五步鑿一井,十步蓋一廬,則又理外之談矣。”

再說說張居正品德方面。

古今中外,凡能成大事者,一般為人豁達開闊,不拘小節,凡事能從大處著眼。

張居正和高拱起初是志同道合的好友,後來為爭奪內閣首輔之位,兩人展開激烈的鬥爭,手段無所不用其極。

但張居正在打敗高拱後,並沒有將其趕盡殺絕。甚至在接到高拱被罷相的聖旨後,張居正立即向萬曆皇帝上疏請求收回成命。

雖然遭到皇帝的拒絕,但我們不能忽視張居正為挽留高拱所做出的努力。

當別人還在為政變對高拱避而遠之時,張居正想到的是要請皇上為高拱“弛驛行”,好讓他的回鄉之路能夠體面一些。

後來的司禮監秉筆太監馮寶,想利用“王大臣之案”置高拱於死地時,又是張居正站出來救了他一命。

高拱去世後,也是張居正為滿足他的心願,向萬曆皇帝請求給予高拱卹典。

要知道,卹典是朝廷給去世官員以追封、樹碑、立坊、建祠的示哀典禮。非有功之臣,是很難得到這種待遇的。

張居正這種念及舊情、以及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情懷,在那個混亂動盪的時代,在暗藏血雨腥風的政治鬥爭裡,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可見王世貞的《嘉靖以來首輔傳》,實際是有道聽途說之嫌,尤其是那些詆譭張居正的記載,甚至存在失實和錯漏等問題。

最後,再說說張居正的改革。

明朝中葉,土地被兼併的情況相當嚴重,尤其是王公貴族、宦官等利用政治特權,大量佔用土地,百姓處境悲慘。

大規模的徭役徵發,促使社會矛盾日益嚴重,引發各地起義不斷。

另外,為抵外敵侵犯,朝廷不得不為添兵設餉,軍費大增等等引發了嚴重的財政危機。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居正指出當時的五大積弊:“曰宗室驕恣,曰庶官瘝曠,曰吏治因循,曰邊備未修,曰財用大匱。”,並針對這些積弊大舉改革。

  1. 吏治上的考成法

為加強中央集權,張居正首先整頓吏治,創制了“考成法”,嚴格考察各級官吏貫徹朝廷的詔旨情況,並裁革冗員,約佔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大大提高政府機構的辦事效率。

同時,對於那些擁護改革、政績突出的官員給予提拔,委以重任,不論出身和資歷,徹底打破了論資排輩的傳統做法。

2. 財政上的一條鞭法

張居正在財政方面改革中最重要的內容,就是“一條鞭法”,這也是中國封建社會賦役史上的重大變革。

明朝初年賦稅以糧為主,銀絹為輔,分夏秋兩季徵收。此外,還規定農民要服各種徭役,並交納特殊的土貢等等,賦稅制度繁雜。

“一條鞭法”的內容是:“總括一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一概徵銀,官為分解,僱役應付。”就是把各州縣的田賦、徭役以及其他雜徵歸總為一條,合併徵收銀兩,按畝折算繳納,大大簡化了徵收手續,同時使地方官員難於作弊。

通過這樣的改革,國家的財政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國庫充實不少。

3. 軍事上整飭邊防,推行軍事改革

隆慶元年十月,張居正開始參與薊州軍務,這是他整飭邊防的開始,也是他軍事改革的起點。

為防禦蒙古韃靼入侵,由張居正出面奏請皇上下特旨,任命戚繼光為薊州鎮總理練兵事務兼鎮守,賦予戚繼光直接統管薊州軍務的大權。

張居正還任用李成梁鎮守遼東。按照明制,李成梁是行伍出身,只能承襲世職,不能擔任鎮守一方的大員,但張居正仍然破例任用。

事實證明,張居正的這兩次破例,使得這兩員明朝大將在邊防的一系列戰事中,屢建奇功。

另外張居正實行以防禦為主的戰略,建築敵臺,設防固守;以及為了改善蒙漢關係,封貢通市等等策略,對安定各地人民生活、保障社會生產正常進行等,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張居正生前生活到底奢侈到什麼程度,歷史並沒有給我們一個定論。

但就其品德,以及他在明神宗萬曆年間,連續擔任了十年內閣首輔期間,從軍事、政治、經濟等方面大舉改革,扭轉了嘉靖、隆慶以來的政治腐敗、邊防鬆弛和民窮財竭的局面,挽救了大明王朝的統治危機而言,他足以被稱為一代明相。


雲翛逸


《明朝那些事兒》的作者當年明月說到張居正,認為他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由於這本書火得不行不行的,受其影響,許多人可能也感覺張居正就是一個生活奢侈的人。

有個叫陳澤敏的,豹眼沒有查到此人的來頭,他也說了一句話:“張居正有著天使與魔鬼的兩面,但他也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是一個孤獨的英雄。即使現在,又有多少人能夠懂他。”

豹眼認為陳澤敏說得有道理,因為任何一個史上有名氣的人都是如此,張居正自然不會例外。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嶽,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國學大師梁啟超認為,張居正是“明代唯一的大政治家。”他的學生、史學家黎東方也認同其師的觀點,說:“他不僅是明朝唯一的大政治家,也是漢朝以來所少有的。只有諸葛亮和王安石二人,勉強可以與他相比。”

張居正作為一代名相,是沒有爭議的,在這裡就不必多說了。針對題主的問題,說一下他生活奢侈的事吧。

《明朝那些事兒》提到張居正生活奢侈,這恐怕不是空穴來風。但究竟奢侈到一個啥程度呢?

有資料說張居正有一臺三十二人的大轎,一半用來辦公,一般用來休息,而且說此事出自王世貞《嘉靖以來首輔傳》。為此,豹眼專門查閱了關於張居正的傳記部分,沒有看到此類的記載。

豹眼認為此事並不靠譜,官員乘轎是有規制的,滿大街上行走,如此張揚的事,張居正不可能違制去這麼做。也就是說,如果符合規制,即便是六十四臺大轎也不為過;如果違制,十六臺大轎也不行。

按照明朝慣例,三品以上京官使用四人轎,出京可以坐八人大轎;外省封疆大吏都使用八人大轎。

皇帝的轎子皆稱為”輿“,分禮輿、步輿、輕步輿和便輿四種,轎伕最多是十六人。

從這個規制來看,張居正再膽大包天,也不敢乘坐三十二人大轎。

還有說法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為了討好張居正,不僅送美女,還忘不了送補藥。

戚繼光老家特產海狗腎,這可是名貴的寶貝,男人的至愛。他就一件件打好包,持續不斷地送往京城,孝敬張居正。而且戚繼光還很謙卑,在給張居正的書信中,都稱自己為“門下走狗小的戚某”。

戚繼光討好張居正,就如張居正討好李太后及太監馮寶一樣,都是出於政治的需要,為了自己的事業,做出的妥協,也可以看做是政治謀略。

男人嘛,就好這一口,總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時候,惡補一下並不為過。

作為首輔大臣,何況萬曆小皇帝年幼不能親政,張居正算得上當時明朝真正的大當家人。

豹眼認為,只要不違制,作為身居要職的人,生活上奢侈、腐化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用聖人的眼光,去看待政治家。

在《明神宗實錄》、《明史》、《明史紀事本末》等史書記載、評述中,對於張居正的奢侈生活並沒有多少記載,史學界對於張居正的詬病,也並非源於此。

萬曆五年(1577年),張居正的父親張文明去世,按照祖制,必須回到祖籍守制二十七個月,期滿才能起復為官。

當時,張居正主持的改革才剛剛開始,此時離開必使改革大業功虧一簣。於是,張居正做出了唯一的選擇:奪情。

奪情是古代禮俗,官員遭遇父母去世須回家守喪,稱作“丁憂”。朝廷根據情況,比如戰事需要,命其不必棄官去職,不著公服,素服治事,不預慶賀,祭祀、宴會等由佐貳代理,稱為“奪情”。

張居正為了大明朝的改革事業,就採取了這一方式,留任首輔,繼續執政,沒有“丁憂”奔喪。

明朝士大夫忠君盡孝的觀念根深蒂固,不能盡孝何來盡忠?

如此一來,人情洶洶,無論御史還是六部官員紛紛上疏,要張居正回家守制,這給張居正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此時,明神宗也就是萬曆小皇帝,還不能親征,國家大政均需要張居正裁決,也不想讓他回家守喪。

最終由神宗詔諭群臣,再議論張居正奪情者,誅無赦。至此,非議才消止。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神宗為之輟朝。

僅僅過了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就開始彈劾潘晟,神宗命其致仕。

潘晟是張居正生前提拔的官吏,他的下臺,表明了張居正失寵。言官們迅速把矛頭指向了張居正,神宗下令將張居正抄家,並削盡其宮秩,迫奪其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而且張居正差一點就遭到開棺鞭屍,家屬或餓死或流放。

後來,在輿論的壓力下,萬曆才終止了進一步的迫害。張居正在世時,所使用的一切官員,有的被削職,有的被棄市。

究其原因,張居正當國十年,所獨攬之權,是神宗之權。雖然張居正是出於效忠國家的需要,為了大明江山社稷,但畢竟是剝奪了神宗的權力。作為神宗的老師,張居正對於萬曆皇帝過於嚴苛,神宗實質上是失去了自己的皇位。神宗敢怒而不敢言,在權力支配上,張居正完全處在神宗的對立面,這在神宗的心目中,便是一種蔑視主上的表現。

這就是神宗在張居正死後,瘋狂報復的原因。

直到天啟二年(1622年),萬曆皇帝的孫子、天啟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才為張居正復官復蔭。

由此看來,張居正作為一代名相實至名歸。至於生活上那些事情,奢侈、腐化一些,不為大過,不能以聖人的標準去苛求一位立志改革的政治家。

雖然沒有具體的史料記載張居正生活多麼奢侈,但只要不違背禮制,就沒必要苛求太多。

對於張居正死後,萬曆皇帝瘋狂地報復,史書一般認為是張居正“威柄之操,幾於震主,卒致禍發身後。”可以說,張居正是善於謀國,而不善於謀身。

在豹眼看來,無論張居正結局如何,還是其生活行為如何,都不失為一代名相。


豹眼看歷史


明朝首輔張居正,生前奢侈,死後被抄家,為何仍被稱為一代名相?

嘉靖二十六年,張居正考中進士,成為庶吉士,開始了官場生涯。也許張居正自己也無法預料,從隆慶六年到萬曆十年,他會成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甚至連皇帝和太后都要按照他說的來辦。

巨大的權力可能伴隨著腐化,張居正雖身負大才,但同樣是人,是人就會有慾望,所以張居正的生活作風問題也經常被人詬病。就連著名的抗倭英雄戚繼光,也經常給張大人送禮,送補藥、送美女,並自稱“門下走狗小的戚某”。

一方面可以看出張居正權勢很大,一方面可以看到張居正確實存在生活奢靡等問題。既然如此,為何張居正仍被稱為一代明相?

明朝中期改革難度很大

歷朝歷代的中期改革都是最難的,而改朝換代之後則相對容易。一般來說,一朝的制度始自開國之君,就好比朱元璋廢掉了丞相制度,這才有了後來的內閣。好比是宋太祖規定不允許殺文臣,北宋才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君臣共治。

天下都是開國之君打下來的,規定製度那是理所當然的事,且幾乎沒有人敢於反駁。大多新王朝都會興利除弊,對前朝制度進行創新或者改良,這同樣是改革,但中期改革卻不同。

就拿嘉靖朝為例,從1522年到1566年,長達45年,這已經是明代中期,各種制度已經趨於完善,而那些弊端和問題則都顯露出來。嘉靖皇帝最喜歡煉丹,還喜歡玩弄群臣於股掌之中,要說作為守成之君,嘉靖做得真不怎麼樣。

嘉靖二十一年,十幾個宮女連夜刺殺嘉靖,差一點就成功了,而由於一名宮女系死了繩結,才讓嘉靖皇帝逃出生天,可見這個皇帝多麼遭人恨。作為一國之君,改革必須經過皇帝的同意,如果皇帝不同意,再牛的大臣也沒有辦法。

嘉靖明顯是個不太喜歡改革的皇帝,張居正在嘉靖朝還沒有進入權力核心,而數不清的苦難都擺在他眼前,要實現理想和抱負,只能慢慢積蓄力量,無比困難。

嚴嵩是嘉靖的頭號權臣,權傾朝野20年,無惡不作,史料記載:

“嵩無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竊權罔利。”

徐階臥薪嚐膽十幾年,耍了無數的“花招”,這才解決了嚴嵩,而張居正才能出眾,也無法撼動嚴嵩分毫。

網上經常說要跳出舒適區如何如何,人是有惰性的,如果長時間呆在一個舒服的環境中,不是想跳出來就跳出來的。況且這些人可能是個利益集團,就像嚴嵩父子一黨,三法司和六部,哪個都有其爪牙。

要想改變整個朝廷局面,那就得先獲得無與倫比的權力,在掌握權力之前,根本用不著考慮什麼改革,那根本是實現不了的。張居正就是在無比險惡的政治環境下生存了下來,嚴嵩、徐階、高拱一個比一個難對付,張居正憑藉其權謀和手段,楞是撐到了最後,還遊刃有餘。

王安石變法是宋神宗全力支持的改革,最後仍是無疾而終。而張居正則不然,張居正是主動掌控了權力核心,推動整個改革運動並全繫於他一人。在遍地荊棘、舉步維艱的環境下,張居正做到了所有人無法做到的,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

改革就會觸犯到其他人利益,這也導致了他死後被清算,但他的成績也需要時間來驗證,明神宗抄他家,明熹宗給平反。

擅於用人

所謂眾人拾柴火焰高,哪怕一個人再牛,也無法撼動天地,這需要他人的幫助。史料記載:

“兩廣督撫殷正茂、凌雲翼等亦數破賊有功。浙江兵民再作亂,用張佳胤往撫即定,故世稱居正知人。”

殷正茂、凌雲翼、張佳胤等都是張居正手下能臣,也正是有這些人的輔佐,改革才能順利進行下去,天下才能太平和安穩。

萬曆五年,申時行任吏部右侍郎,申時行字寫得好,文采同樣出色,含蓄寬容的申時行被張居正看在眼中,隨後提為東閣大學士,進入內閣。此時正是改革的重中之重,而張居正被迫回家祭父,張居正所選的人必定是身負大才且行事穩重的,申時行就是其中一位。

從萬曆十四年左右,萬曆皇帝就開始了罷朝之旅,原因大致是言官的針鋒相對。皇帝不上朝,那朝廷也得有個管事的吧,全部責任落在了申時行的頭上,假若申時行如嚴嵩一樣,那麼明朝多半要完蛋。

申時行並沒有旁的心思,而是一心為國辦事,萬曆前十年時間張居正打好了基礎,萬曆十年到萬曆二十年,就是由於有申時行坐鎮,這才穩定了局勢。

史料記載:

“評事雒於仁進《酒色財氣四箴》,帝大怒,召時行等條分析之,將重譴。時行請毋下其章,而諷於仁自引去,於仁賴以免。”

申時行的主要工作在於疏通上下級的關係,他的領導是皇帝,下面還有一大批大臣。有位不識趣的官員,上疏萬曆《酒色財氣四箴》,大罵萬曆貪財好色,惹得萬曆皇帝大怒,本來是想重罰雒於仁的。

申時行則詳細分析了此次事件的來因後果,多次奉勸萬曆大事化小,這才保住了雒於仁,也平息了萬曆的怒火。申時行雖然沒有張居正的才幹,卻也是個股肱之臣,正是在他的疏導下,整個明帝國才能順利週轉。

萬曆十年的時候張居正已經去世,而申時行依舊可以為國發光發熱,用人是個大學問,作為高層領導者,在用人這方面張居正做得很出色。

面對重重阻力,仍堅持改革

有的人心性堅定,不畏挫折,有的人容易自怨自艾,一碰到挫折就妄自菲薄,所以無法成就大事。張居正為了他的抱負已經犧牲了太多,直到他拿到了帝國的最高權柄,他仍在繼續努力。

改革會刺激經濟發展,卻也會觸及很多人的利益,這也是歷朝歷代眾多改革失敗的原因之一。張居正也不例外,改革讓很多官員失去了原有的利益,於是乎有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開始反對張居正。

在明代,父母去世後,必須回家丁憂三年,再回朝做官,哪怕張居正位居首輔,也無法逃避這個問題。萬曆五年,張居正父親去世,理論上張居正必須回家居喪,而此時正是改革的關鍵時刻,假若張居正不在,那麼改革可能功虧一簣。

反對派的人抓住了把柄,嚴辭要求張居正回家丁憂,一則張居正改革得罪了太多的人,很多人想除掉張居正,一則那些沽名釣譽言官,想借此顯示一下自己的身份,於是大家群起而攻之,上疏皇帝禁止張居正奪情。

史料記載:

“時彗星從東南方起,長亙天。人情洶洶,指目居正,至懸謗書通衢。”

此時彗星從天空劃過,人心惶惶,很多人都認為張居正有不良企圖,合夥攻擊張居正,甚至有人在街巷路過貼上了誹謗張居正的海報。

面對如此局面,張居正鎮定自若,沒有受到他人的影響,只是穿著孝服上朝,面對重重阻力,張居正堅持了下來。這可能只是改革當中的小插曲,究竟有多少困難擋在張居正面前,我們也不得而知。

想來張居正也很清楚,他在位的時候,大臣們畏懼他,才順從他,如果他去世後一定沒有好下場。既然知道如此為何還堅持改革,難道張居正全是為了他自己?事實不言而喻,

為此,我們不應過多關心張居正的個人問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應對偉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他的功勳也將被萬世牢記。

別忘了,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張居正奢侈也罷,不奢侈也罷,都是為了宣傳的需要。但是他所推動的改革,卻是真真正正給明朝續了命,說他是一代名相也就不為過了。


楊角風發作


張居正,明萬曆朝內閣首輔。他勸萬曆皇帝要從簡節約,而自己卻沒有做到,反而自己生活奢侈。

《萬曆十五年》就記載:張居正奉旨離京為老父親辦理喪事。他乘坐轎子就有40多平方米,設施齊全,2個僕人,30多個抬轎的,而除了必備的儀仗隊外,隨從人員還有一隊鳥銃手,奢侈豪華,甚至超過了皇帝的作派。

從北京回老家江陵,大約一千里的路程,張居正的車隊“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聲勢浩大,但為此也勞民傷財。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宰相之傑”張居正的功績。正是張居正採用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大明朝起死回生,讓其滅亡的時間向後延遲六十多年。

財政-施行一條鞭法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實驗點,清丈田地,當地百姓因為便利,實踐證明此改革措施對民有利。

萬曆八年(1580年),張居正獲准在全國陸續展開清丈土地,在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減少民間賦稅不均的問題。全國土地比隆慶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頃。

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賦稅改革,全國施行一條鞭法。它的出現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以頃行一條鞭法。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則徭役公平。讓百姓做到“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隨著一條鞭法的施行,它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讓國家財政有穩的增長。張居正也認為農商應該放在同等地位,不應重農輕商,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

其成果體現為萬曆初期,國庫財富創造了明朝歷史中的最高紀錄,存糧可用十年,存銀共計一千萬兩。

軍事-任用名將,平定叛亂

張居正陸續提拔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守北方,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且為了阻止北方敵人入侵,在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臺”三千多座以此護衛京城。

張居正用計,迫使俺不再侵犯大同且與明和平相處,進行貿易交流。

其成果體現為讓明朝北方得以安定。


政治-實行官員考成法

整頓官員之間的翫忽職守,不做正事的風氣,加強對官員的考核,對其不合格的官員進行撤掉或懲戒。對那些因冤假錯案的官員恢復官職,一時朝廷為之一清。

其成果體現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加強明朝的官員提升了行政能力和中央集權。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張居正雖然生活奢侈,但他的萬曆新政讓原本搖搖欲墜的大明朝再現生機,延遲了明朝滅亡的六十多年,可以是當之無愧是一代名相。

萬曆十年(1582年),張居正病逝。死後卻禍及家人,實行改革新政總會得罪大多數權貴,再加上張居正掌權致使皇帝受權力受到限制,哪怕張居正為明朝作出巨大貢獻也無用,最後被萬曆皇帝抄家了。


夏目歷史君


關於張居正生活奢侈的說法,還真是不少。

(影視劇中的張居正)

萬曆首輔張居正,談到明朝就繞不開的人物。咱們先說說關於他生活奢侈的傳言,看看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據說張居正回家的時候,專門定做了三十二人抬的大轎子。三十二人是什麼概念?如果說一般的“八抬大轎”是豪華轎車的話,那張居正乘坐的就是“加長型超豪華房車”。裡面肯定有臥室有書房,還有一群小丫鬟伺候著。如果真有這麼一頂轎子,那確實是奢侈。

然後就是吃飯,據說張居正越到晚年,嘴巴越刁鑽,一般的菜品都看不上眼。平時吃飯,桌子上菜品無數,還覺得沒有自己喜歡吃的,無處下筷子。於是,傳說他創造了一道神奇的菜:雞舌羹。

這雞舌羹顧名思義,就是用雞舌頭做的菜。雞舌頭雖然不名貴,但是一隻雞就那麼一點點,想湊成一道菜,那是非常不容易的。咱也不知道張居正多久吃一次,不過能創造這樣的吃法,想象力也是很強大的。

然後就是張居正妻妾成群,為了能應付這龐大的後宮,他不得不經常食用各種補品。比如登州漁民進獻的滋補海產品“膃肭獸”,也就是海狗,據說吃了大補,渾身發熱,數九寒天的時候都不能戴帽子。傳說中張居正病死,就是因為補藥吃多了。


那麼,張居正真的這麼奢侈嗎?可能性不大,極有可能是被黑了。

(王世貞)

首先,說張居正補藥吃多了才病死的,那是王世貞的說法。王世貞是張居正同時代的人,兩人之間有“深仇大恨”。

起因是這樣的,萬曆四年的時候,王世貞寫了一道奏疏,說了一些關於兵餉的事情。關鍵是,在裡面王世貞還加了一點“料”,說張居正的妻弟欺負了江陵知縣,建議嚴懲不貸。

王世貞不僅直接找萬曆皇帝告狀了,還專門給張居正寫了封信:不好意思啊,我把你妻弟給告了,給你打聲招呼!

張居正氣壞了,這事兒你直接跟我說就是了,直接繞過我告到了大老闆那,不給面子啊!

於是,張居正懷恨在心,直接把王世貞給彈劾了,您回家反省反省吧!

王世貞也是個倔脾氣,憋了一肚子氣,直接氣病了。病好之後,忽然要求仙學道,拜了一個神神叨叨的小姑娘為師,各種瘋狂。而且,為了求仙老婆孩子都不要了。最後,病死了。

所以,他寫的張居正的黑料,可信度沒這麼高。


另一個有張居正黑料的史籍,就是大名鼎鼎的《萬曆野獲編》,作者沈德符。

(《萬曆野獲編》)

張居正死的時候,沈德符還不到5歲。長大之後的沈德符蒐集了萬曆年間的一些大小道消息,才寫成的《萬曆野獲編》,“野獲”兩個字,足以說明這本書中的內容,不如正史可信。

實際上,張居正擔任首輔期間的一系列改革措施,觸動了太多人利益,尤其是整頓吏治的改革,直接觸動了明朝上下官員的利益,他們內心當中對張居正是極其不滿的。一條鞭法的實施,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但是讓地方上的官吏士族受到了損失。

所以,張居正一死,大群大群的官員迫不及待的開始黑張居正。

其實,咱們仔細想想也知道,張居正作為內閣首輔,生活上略有一些上檔次,是很正常的。但是說的那麼誇張,應該不可能。主張節儉的張居正,很明白到處都有人盯著他,記恨他,一旦被言官抓住把柄,那就麻煩了。

所以,他不可能這麼奢侈招搖。


七追風


張居正是一個天才,生於紛繁複雜之亂世,身負絕學,以一介草民闖蕩二十餘年,終成大器。他敢於改革,敢於創新,不懼風險,不怕威脅,是一個偉大的改革家,他也有缺點,他獨斷專行,待人不善,生活奢侈,表裡不一,是個道德並不高尚的人。

萬曆時期明王朝已經是積弊已深,危機四伏,如果不進行改革,王朝的覆滅已經是不遠的將來。這個時候張居正的出現就像黑暗中的燈火一樣讓人充滿希望。

張居正從政治、經濟、軍事上進行全面深入的改革,但是,張居正改革最重要的內容在於經濟制度,在全國逐步貫徹實施了“一條鞭法”。張居正衝破貴族豪強的阻撓和反對,對全國的土地進行了清理丈量,並查出二億餘畝隱瞞的土地,在清理丈量全國土地的基礎上,張居正推行了全面的經濟體制改革,把原先按照人丁攤派賦稅徭役的辦法改為按田核算,並按照銀兩的方式進行徵收,這一舉措保護了少田者和無田者的根本利益,而且以貨幣的方式徵稅,消除了改革之前實物徵稅過程中貪官汙吏對於底層群眾的盤剝,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的穩步增長。扭轉了嘉靖中期以來政府財政頹勢,張居正執掌朝政的十年是明朝最稱富庶的時期,形成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張居正去世時,國庫存銀已有3300多萬兩。


Sylar弈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生於江陵縣。

明朝的政治家、改革家,在萬曆時期,身為內閣首輔的張居正,輔助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也稱“張居正改革”。

張居正是明萬曆朝內閣首輔,同時也是萬曆皇帝的老師,在萬曆皇帝還年幼的時候,他得到李太后的支持,致使他權傾朝野之後為所欲為,在歷史上更是出了名的奢侈。

張居正成為萬曆朝的脊樑,憑一己之力改革,使明朝向前多走了六十年。

張居正經歷十八年成為首輔,在李太后和萬曆皇帝的支持下,進行了一系列國家改革。

實施“一條鞭法”

把田賦、徭役和其他雜稅合併成一條,統一按畝徵收,大大增加國庫收入,並且主張“厚農而資商”,使農民有田可種,減免稅收,吃飽穿暖,能夠給外出經商的人提供便利和幫助。他為了促進民族團結和商業的繁榮,還設置了茶馬互市,以便於漢族和少數民族的商業往來,這樣的行為得到當時世界的一致好評,這也致使明朝的資本經濟走在世界的前端。

政事上實施“考成法”

針對政府機構,整頓那些翫忽職守的官員們,加強對官員能力的考核,大大提高了官員的辦事效率。

他用“茶馬互市”,大大穩定了邊境地區。

軍事上,張居正啟用像抗倭英雄戚繼光之類的名將,抵禦少數民族的外來侵犯。

他任用名將,平定叛亂,還加固長城,讓當時明朝北方得以安定。

張居正為了國家的前途和百姓的安居樂業是不惜一切的,經過數年的努力,終於開創了“萬曆中興”的輝煌。

他功不可沒,他是當之無愧的一代名相。


窯峰禾口王


首先要明確的是,生活奢侈與能不能成為名相沒有太大的關係,能稱為名相,關鍵在於在執政期間,政績是否出色,推出的政策制度對社稷建設有沒有改善,國力有沒有增強,百姓生活有沒有提高,社會是否更安定等方面進行評價,也就是說,評價名相在於對公的貢獻上、而個人的生活問題屬於私德問題。

而張居正在中國的歷史上,無疑是一個很牛哄哄的存在,名相之稱對於他是實至名歸,不但如此,他更是可堪稱曠世一相!

初入仕途,磨礪身手

張居正字叔大,號太嶽,江陵人,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進士,也是當時的名臣徐階的門生。張居正初入仕途時當的是庶吉士這樣的一個官,進了翰林院被當作未來幹部培養。這時朝中正趕上嚴嵩擔任內閣首輔,而嘉靖則是躲在深宮裡也不上朝,就煉他的丹。

剛入仕途的張居正很是年少氣盛,血氣方剛,他看不慣嚴嵩把持朝政徇私舞弊,只知逢迎嘉靖碌碌無為,也不喜歡老師徐階以內閣大臣的身份卻聽任嚴氏父子胡作非為,行明哲保身、韜光養晦的蝸牛處世態度。懷著濟世匡危的理想和抱負,針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張居正上書了《論時政疏》積極主張改革弊政。結果自然是石沉大海,沒有聲響。早被嚴嵩擱置一邊,不加理睬,嘉靖估計都不知道有這份奏章存在。張居正見自己飽含熱情寫的奏摺遞上去沒反應,也是洩了氣,只得安靜的呆在翰林院默默幹他的編修工作。

經過幾年官場磨礪,張居正深切體會到老師徐階的蟄伏用心,任嚴氏父子在朝中飛揚跋扈,徐階一直在等待著出手的機會,最後終於在嘉靖四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562年扳倒了嚴嵩,成為內閣首輔。在徐階的悉心薰陶下,張居正對如何在官場中求生存謀發展已是深悟其道。

初入內閣,平定邊患

在隆慶帝登基後,張居正也進入了內閣,這時的他和首輔高拱的關係還不錯。此時,北邊的韃靼首領俺答汗率兵進攻大同,並計劃要稱帝。張居正在得知俺答汗的孫子把汗那吉因與俺答汗搶一個女人而鬧翻,帶著自己的心腹來投靠大明,便先讓邊關守將好生厚待把汗那吉。

俺答汗本是極其鍾愛這個孫子的。張居正先讓隆慶帝賞賜了把汗那吉,再用其孫子連威逼帶利誘兼之以理,最終用一封書信兼帶送回把汗那吉,就使得俺答汗退了兵,並且答應永不再進犯明朝,和明友好相處。張居正也進諫隆慶帝,封俺答汗為順義王,開通馬市。這不動刀戈,就免除了邊患,鞏固了邊防。

升為首輔,施展治國方略

公元1572年,隆慶帝駕崩,年僅十歲的萬曆登基繼位。此時的首輔高拱由於得罪了李太后和司禮監馮保,被趕回了老家。而張居正早就暗中與馮保結好,張居正很得李太后賞識和器重,也就升任了首輔,還被加封左柱國,進中極殿大學士,受到極高的恩寵一時無二。

當了首輔後,張居正針對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不久,他的考成法就出爐了,為糾正官場的腐敗現象,官員們的尸位素餐、怠工瀆職等行為,建立針對性的考核體系,形成以內閣領導六科,再以六科監督六部,並以六部統帥文武百官的新體制。對各級官吏進行明確責任,規定辦事期限,評估辦事績效,事後追責。

在執行考成法後,萬曆三年(1575年),查出各省撫按官名下未完成事件共計237件,撫按諸臣54人。鳳陽巡撫王宗沐、巡按張更化,廣東巡按張守約,浙江巡按肖廩,以未完成事件數量太多而罰停俸三月。

在考成法的嚴促下,地方官員的稅糧完成度也大增,以萬曆五年為例,戶部統計全國的錢糧收入達到435萬餘兩,隆慶時期的每年收入才250餘萬兩。

在張居正當政期間,裁革的冗員約佔官吏總數的十分之三,大幅度節約朝廷財政上的俸祿支出。

考成法的實施,整頓了吏治,改變了官場腐敗風氣,提高了官員的辦事效率和積極性,裁撤了大量的冗員,

在考成法取得顯著的成效後,張居正又開始在全國推行重新丈量田地,清理出大量隱瞞私吞吐田地事件。萬曆八年,全國的田地丈量結束,總計共有田地7013976頃,比隆慶帝時期多出2336026頃。清查出這麼多隱瞞遺漏的田地,打擊了貴族、縉紳地主們的漏稅行為,也大大增加了明朝的田賦收入。

在推行全面清理田地後,雖然杜絕了貴族和地主們隱田漏稅的行為,但是並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賦稅不均及百姓遭受官吏豪主盤剝的問題,

於是,張居正就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一條鞭法把賦稅合一,賦就是田賦,稅就是人頭稅,也就是把賦役合在一起收,再通將一個地方的人頭稅轉變為這個地方的徭役,一石糧食摺合銀子若干,每人只交銀子不用再交糧,以前是交糧食,這樣就簡化了收稅的項目和手續。

一條鞭法的實施,改變了當時混亂不均的賦役制度,減輕了農民賦役負擔,限制了官吏的舞弊;而取消了苛重的徭役對農民人身的奴役,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

通過清理田地和一條鞭法的實施,萬曆朝的國庫馬上也充盈起來,據萬曆十年時的國庫統計,太僕寺存銀多達四百萬兩,加上太倉存銀,總數約達七八百萬兩。而太倉的庫存糧食也可供十年食用。而之前隆慶元年時,太倉庫裡的錢子才23萬兩,國家財政差點就要崩潰了。

張居正通過他的施政,不但一改明朝以往入不敷出捉襟見肘的財政困頓局面,他也能體恤百姓疾苦,力主免除了百姓往年累積拖欠的錢糧,減輕了百姓的負擔。同時他還反對傳統重農輕商的觀念,認為農商應當並重,主張厚商利農,反對隨意增加商稅,侵犯商人利益。他的這些主張和舉措,有力的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在國防軍事上,張居正啟用李成梁駐守遼東,任用戚繼光鎮守薊門,同時,開通互市,使明朝得到充足的馬匹資源。有了兩個猛人鎮守邊防,明朝的邊境也是平安得很。

曠世名相身後淒涼

經過張居正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被嘉靖朝攪得烏煙瘴氣國力衰敗的明朝在萬曆年間一改頹勢,已呈蒸蒸日上的中興之象,萬曆本可以順順當當的當個便宜的中興之君名垂青史的,但一切在張居正死後就全變了樣。

張居正的這些變革無疑是對明朝好、對百姓好,對朱家的皇室好,畢竟是為朱家服務,鞏固了政權,加強了國力,穩定了邊防,緩和社會矛盾。但是,他的這些猛藥實施下來也得罪了不少人,損害了官員、地主豪強、貴族們的利益。

他的這些變革必須要以強權配合才能得以執行,為了保障施政綱領的實施,他交好司禮監大太監馮保,不致遇到掣肘,還有李太后的大力支持。在權力的使用上,即使他是內閣首輔,也不得不侵佔本該是萬曆皇帝的皇權才能保證政策執行到位,這時的張居正不像是首輔大臣,完全像是攝政王。

張居正在世時還好,一干宵小還不敢輕舉妄動,他的威懾力擺在那裡,無人敢拂逆,但他一去世,各方勢力就開始對他進行清算。而被他壓制了十年的萬曆更是如此,萬曆可以說是被張居正嚇著長大的。由於李太后的交待,十歲時的萬曆就開始尊重敬畏張居正,張居正也一直是以嚴師的面目出現在萬曆的成長履歷裡。

甚至於,當萬曆做一些出格的事時,身邊的宮人勸解無用時都以張先生要來了來嚇唬萬曆。張居正對萬曆的管束有時不像是帝師,完全是一個嚴父在管教不聽話的孩子,對萬曆鋪張奢侈的行為每每都是勸諫而不許,時刻勸告萬曆要戒除遊玩和宴樂之心重視正常的起居,敦促他勤勉學習。

萬曆雖然表面上都聽從張居正的勸言,但心裡卻一直是在積累著怨恨,當張居正一死,十年來的不滿就全發洩了出來,不但剝奪了對張居正此前的所有封賞及尊號,派出的宦官去抄張居正的家時,怕財產轉移而封閉了府門,導致張家十幾個家人被活活餓死。張居正的大兒子在被索查財物時屈打成招,也自縊而死。他的兄弟和剩餘的兒子也被髮配到瘴氣繚繞的邊關戍守。

張居正憑著過人的濟世才能挽救了滑向深淵的明朝,一改嘉靖朝以來的弊政和混亂的吏治,讓大明王朝得以煥發生機。但在他互後,萬曆又重蹈嘉靖的覆轍,幾十年不上朝。拋棄了張居正的施政綱領,讓張居正好不容易打下來的良好局面損失殆盡,以至明朝不久也宣告滅亡。在皇權至上的時代,一代名相,任你身前多麼風光無限、多麼鞠躬盡瘁,最後也是淒涼收場。


飛越滄海新史觀


張居正,明萬曆朝內閣首輔。他勸萬曆皇帝要從簡節約,而自己卻沒有做到,反而自己生活奢侈。

《萬曆十五年》就記載:張居正奉旨離京為老父親辦理喪事。他乘坐轎子就有40多平方米,設施齊全,2個僕人,30多個抬轎的,而除了必備的儀仗隊外,隨從人員還有一隊鳥銃手,奢侈豪華,甚至超過了皇帝的作派。

從北京回老家江陵,大約一千里的路程,張居正的車隊“五步一井,以清路塵,十步一廬,以備茶灶”聲勢浩大,但為此也勞民傷財。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否認“宰相之傑”張居正的功績。正是張居正採用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大明朝起死回生,讓其滅亡的時間向後延遲六十多年。

財政—施行一條鞭法

萬曆六年(1578年),張居正以福建為實驗點,清丈田地,當地百姓因為便利,實踐證明此改革措施對民有利。

萬曆八年(1580年),張居正獲准在全國陸續展開清丈土地,在基礎上重繪魚鱗圖冊,減少民間賦稅不均的問題。全國土地比隆慶五年(1571年)增加了2,336,026頃。

萬曆九年(1581年),張居正賦稅改革,全國施行一條鞭法。它的出現簡化了賦役的項目和徵收手續,使賦役合一,並出現了“攤丁入畝”的趨勢。以頃行一條鞭法。通將一省丁糧,均派一省徭役,則徭役公平。讓百姓做到“田不荒蕪,人不逃竄,錢糧不拖欠”。

隨著一條鞭法的施行,它改變了當時極端混亂、嚴重不均的賦役制度。使農民有較多時間從事農業生產,讓國家財政有穩的增長。張居正也認為農商應該放在同等地位,不應重農輕商,順應了時代的潮流,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

其成果體現為萬曆初期,國庫財富創造了明朝歷史中的最高紀錄,存糧可用十年,存銀共計一千萬兩。

軍事—任用名將,平定叛亂

張居正陸續提拔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鎮守北方,用凌雲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亂。且為了阻止北方敵人入侵,在西至居庸關的長城上加修“敵臺”三千多座以此護衛京城。

張居正用計,迫使俺不再侵犯大同且與明和平相處,進行貿易交流。

其成果體現為讓明朝北方得以安定。

政治—實行官員考成法

整頓官員之間的翫忽職守,不做正事的風氣,加強對官員的考核,對其不合格的官員進行撤掉或懲戒。對那些因冤假錯案的官員恢復官職,一時朝廷為之一清。

其成果體現為“雖萬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體為之肅然,加強明朝的官員提升了行政能力和中央集權。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張居正雖然生活奢侈,但他的萬曆新政讓原本搖搖欲墜的大明朝再現生機,延遲了明朝滅亡的六十多年,可以是當之無愧是一代名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