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code>文/王菁菁/<code>

“武漢加油!中國加油!”——這恐怕是近段時間以來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安危,緊緊牽動著全國人民的心。而身為社會公眾力量的重要一員,藝術界、拍賣界、收藏界同樣心繫疫情。

“請記住,我們隔離的只是病毒,而不是愛和心。”無論是在疫情嚴重的湖北,還是在其他地區,細心的人們發現, 面對舉國上下形勢嚴峻的“抗疫戰”,越來越多“藝”無反顧的身影開始投身其中、積極奔走,以他們的力所能及來為這個“不一般”的春節努力抹去陰霾,留下一個個關於慰藉和溫情的故事。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我們在這裡比心


2020年2月2日,農曆正月初九,這是武漢“封城”的第11天。

當晚20時20分,一場聲勢浩大的藝術事件悄然在網絡社交媒體的“朋友圈”興起。不管此刻你身在何處,只要藉助在玻璃窗上用哈氣寫字的方式留下自己的所在地,並且轉發,以此來為武漢戰疫加油、接力,那麼你就將成為這個藝術事件的創作者之一。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在玻璃窗上呵出城市的名字,這是最美的表白。圖為“20200202WUHAN·我們同在”藝術創作作品(王志新提供)

“我在北京”“我在上海”“我在鄭州”“我在南京”“我在西安”“我在廣州”……儘管只是寥寥幾個字,但玻璃窗上一個又一個的“比心”,映襯著背後每個地區的標誌性建築,讓人感受到了一種無比堅定的力量——我們的心在一起。

《中國收藏》記者瞭解到,這場主題為“20200202WUHAN·我們同在” 的藝術事件是武漢藝術界為抗擊疫情而創作的第二批作品之一。湖北美術學院教授、研究生處副處長王志新是此次活動的主要策劃人,“因為諧音的關係,2020年2月2日被不少網友視為是難得一遇的‘對稱日’,所以我們選擇在20時20分開啟這樣的活動,邀請全國的藝術家參與,旨在通過這種特別的藝術效果創作,展現‘隔·宅’的特殊感受。我們相信,特殊時期,大家都是因‘愛’而‘宅’,而為武漢助力、為中國加油的心是無法被阻隔的。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時代全國藝術家‘朋友圈’的聯動,是在向世界傳遞武漢作為英雄城市,戰疫必勝的堅強決心。”他如此告訴《中國收藏》記者。

用畫筆守護家園


據瞭解,為了籌備這些藝術作品,王志新與他的團隊已經連續奮戰了多個日夜。

“我是在今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接到湖北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劉春冰的邀請。因為我是民盟盟員,第二天又收到了民盟湖北省委員會朱梅副主委的邀請。他們兩位的想法高度一致,都是希望能創作藝術作品,為武漢戰疫鼓舞士氣,向社會傳遞正能量。”王志新說。

接受任務后王志新立即著手召集湖北各院校專業設計教師與專業設計事務所團隊全力投入創作,而眾人的回應也令他心頭一暖。“這一系列創作活動由湖北美術學院牽頭,湖北工業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武漢輕工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等七八所高校的20餘位教授、副教授共同參與,同時還有武漢的‘麥小朵’‘不大’設計團隊予以技術支持。雖然彼此之間的聯繫只能依靠網絡和電話,但這並不妨礙大家澎湃的熱情。從大年初一開始全力創作,大年初四我們就已經面向社會陸續發送了第一批作品。”王志新介紹道。

據瞭解,此次創作團隊推出的首批作品圍繞“疫·不容遲”和“醫·無反顧”兩個主題創作,共完成動畫視頻和招貼、平版畫等20餘幅。截至《中國收藏》記者發稿,該團隊已經完成了60餘幅插畫、動畫視頻、漫畫、招貼、國畫、書法、水彩、平版畫等,目前仍在“筆耕不輟”,準備推出第三批作品。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圍繞“疫·不容遲”和“醫·無反顧”兩個主題,創作團隊共完成動畫視頻和招貼、平版畫等20餘幅首批作品。(王志新提供)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系列原創主題作品表現手法多元,既有肅穆、大氣的對城市精神、醫者仁心的宣傳,也有十分接地氣兒的健康知識普及漫畫,如勤洗手、戴口罩、少聚會等等,還有深受年輕群體追捧的“抖音”等視頻傳播方式。一經網絡推出,很快便得到了社會輿論的關注。

“此次的創作團隊成員普遍比較年輕,以‘70後’為主,還有部分是‘60後’與‘80後’。”湖北省美術家協會秘書長劉春冰向《中國收藏》記者介紹道,“他們的創作都相當務實,致敬與吶喊的表達方式尤其受年輕人的喜歡”。接下來,湖北省美協還將聯合深圳市插畫協會等機構,發起“疫不容遲,武漢加油”全國青少年繪畫創作公益活動,入選作品將用於武漢抗擊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公益宣傳。“孩子也是社會的一員,應該幫助他們瞭解事實、學習科普知識,言傳身教地告訴他們,每個人都能為社會的美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劉春冰說。

他還特別表示,1月28日,中國美術家協會致信湖北省美術家協會,在表達對湖北省美術家與美術工作者關心的同時,提出將組織全國的美術家用手中的畫筆謳歌抗擊疫情中的英雄事蹟與模範代表,描繪時代圖譜。“這讓我們很受鼓舞,感受到了全國美術界同仁團結的力量。前不久在給中國美協的回信中,湖北省美協彙報了目前組織創作的相關情況,我們會以‘武漢必勝’的決心堅守在創作第一線,用手中的畫筆竭盡所能來守護家園”。

收藏家們在行動


事實上,就在湖北的藝術家與藝術工作者全情投入創作的同時,與他們一道憑藉自身所長為國家、社會與民眾鼓勁兒的,還有更多身處異地的同行。

儘管地域不同、領域不同、專長不同,但在這一刻,在被疫情籠罩的當下,藝術與創作像是一條無形的紐帶,默契地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春天不會遠了”,有藝術家在社交媒體上留言。一方面是藝術家用創作來溫暖人心,另一方面,各地藏家、組織與機構也在緊鑼密鼓地籌辦相關活動,這成為了他們鼠年春節期間最重要的“活動”。

錢幣收藏家、北京公博錢幣評級公司總經理段洪剛就是其中一員。他告訴《中國收藏》記者,他與同事都想為武漢捐款,這本屬於個人行為,但身邊的泉友、合作伙伴得知後,紛紛表示要“算我一份”。“最後一共捐贈了17萬餘元。為了能讓善款最快地發揮作用,我們準備將這筆錢轉給湖北省收藏家協會下屬的湖北泉友會,請他們幫忙安排資金的使用。”他還透露道,在捐款的同時,大家也嘗試著與身居海外的泉友聯繫,希望能購買諸如口罩等防護用品以捐贈武漢。“不過據泉友的反饋,早已有不少海外華僑、華人在做這些事了。這也讓我看到了一種眾志成城的力量,太可貴了。”

慈善拍賣也來助力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為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戰”,傳統工藝美術界、藝術品拍賣界也來了。

2月1日至5日,“共抗疫情、中國加油!——中國玉石雕刻大師俞挺玉雕作品慈善拍賣會”在網絡平臺“博觀嚴選”與東家APP同時舉行。此次慈善拍賣由北京博觀國際拍賣有限公司受俞挺大師委託,聯合東方手工藝匠人文化生活平臺“東家”APP與《中國收藏》雜誌社共同主辦。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對於為何發起此次義拍,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俞挺表示:“看到廣大醫護人員承受著體力和精神的雙重壓力,默默無聞、廢寢忘食地堅守在抗擊疫情第一線,高喊著‘疫情不退,我們不退’,這群最美逆行者的精神深深地打動了我。雖然我不是醫生,不能上‘戰場’,但作為一名手藝人,只要有可能,我就要貢獻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蘇州玉雕)代表性傳承人 俞挺

此次上拍的21件作品,不僅材質多樣,且均為愈挺的精心之作,尤其是他琢就的玉雕薄胎器皿,如青玉薄胎花草紋瓶、青玉薄胎團花紋尊等,極具收藏價值。而且,這些佳作起拍價都非常親民——既有3000元的把玩件,也有兩三萬元的輕收藏級作品。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心繫疫情 他們“藝”無反顧

圖為此次俞挺玉雕作品慈善拍賣會的領銜拍品——薄胎青玉花草紋瓶與薄胎青玉三多紋花尊。相信當中這朵高昂向上的鮮花,代表了所有人最真誠的期盼和祝願。

“坦白說,近幾年因原材料價格上漲很快,加上經濟大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當代玉雕市場並不算景氣,玉雕工作室的日子普遍都不好過。但在這樣的背景下,俞挺還能拿出如此多的精品力作,而且是以這般‘平易近人’的價格起拍,真的讓人佩服。”一位京城資深玉雕收藏家評價道。

這邊拍槌還未落,那邊蘇州市玉石雕刻行業協會會員們正馬不停蹄地通過各種途徑進行捐款捐物。《中國收藏》記者注意到,一眾玉雕界大師名家都紛紛獻愛心,楊曦、瞿利軍、葛洪、吳金星……“當代玉雕是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領域,不乏一群有情懷、有血性的人員。”作為主辦方之一,北京博觀董事長奧巖認為,“儘管此次所籌資金對於抗擊疫情所需可能只是九牛一毛,但我們相信‘同心山成玉’,也希望更多的珠寶玉石文化從業者攜起手來,眾志成城,共同為抗擊疫情而加油! ”

一場名為“藝起扛”的藝術品慈善義拍活動也於2月4日完成了公開徵集。此次義拍由杭州西湖當代美術館、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上海雲開朵朵公益基金會和北京拍賣行業協會作為聯合初始發起人共同倡議。即日起至2月8日晚8點,所徵集拍品均在北京華辰拍賣小程序上線開拍。

甘柑是本次義拍活動的總對接負責人。據她介紹,之所以義拍被命名為“藝起扛”,源於參與的業內人士都希望能盡一份藝術拍賣界應盡的責任和義務,與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志願者們一起扛起重任。倡議發出後不久,就有十餘家業內機構和組織踴躍加入。

截至《中國收藏》記者發稿,此次慈善義拍已經徵集到40 件拍品。當中既有年輕藝術家自發響應而拿出的新近創作,也有部分藏家慷慨提供的珍藏,還包括中央美術學院院長範迪安專程為此次拍賣創作的書法作品、當代藝術家陳文令捐贈的作品等。除這場拍賣外,後續徵集到的拍品將組成小專場陸續推出。

獻愛心仍在進行中。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徵集抗疫作品、長春市藝術研究所創作手繪海報、永樂文化則四處尋找防護用品……藝術和文化的薰陶看似“潤物細無聲”,然而,處在舉國上下共同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這種力量註定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