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在陷入兩線作戰前,應該先和親皇太極還是先平定內部叛亂?

早晨初生的太陽


這個問題沒有看到本質。崇禎陷入兩線作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是東林黨那些假正經文人搞亂了朝綱,把武人壓制到了底層,光會耍嘴皮子。上馬打仗幹不過韃子,下馬治國抓不了經濟,整天嚷嚷祖宗法度,在自命清高的後面是與商人集團緊密勾結,大發國難財,讓他們疏財解困卻一個個哭窮,搞得自己兩袖清風,滿身的浩然正氣,表演的一個比一個好。所以說這個問題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解決兩線作戰的當務之急,當然是先把滿清穩住,攘外必先安內,消滅叛亂,整肅了內部,加徵商稅,有了銀子,幹啥都有了底氣。不然,還是死路一條。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攘外必先安內是慣常的措施。在當時的局面下,清朝已經實際建立,雙方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雙方是完全可以握手言和的。而且,在清朝早期沒有展露出非常強烈的滅亡明朝的野心。基本上戰爭都是以爭奪遼東。關外為中心展開的。而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則是以徹底推翻明朝為目標,兩者根本不能共存,明朝與闖軍屬於是在根本利益層面存在矛盾。所以,無論怎樣選擇都應該以先平定內部叛亂為優先。

從力量上看來,闖軍的流動性很強而且主要活躍在明朝的主要經濟發達地區和交通要道。如果不平定李自成,那麼明朝的稅賦與糧餉只能是水中月鏡中花的賬面數字,根本就無法使用。而清朝方面佔據了關外,這片土地實際上從明中期就已經不再屬於明朝的有效管轄之下,因而對於明朝的影響不大。所以,保障東北的和平,平定國內的叛亂是當時國家的唯一生路。可就是在明朝混亂的朝政和迂腐的大臣手下,這條唯一的生路也被徹底堵死。

事實上,當時的情況也確實比較複雜。滿清地處關外,距離京師的直線距離比較近,加上又是蠻夷,在道義和輿論上影響比較大。所以,崇禎錯誤的將全部力量都壓在了東北地區,以至於南部的叛亂最後做大。可以說,這是根本路線上出現了偏差,讓後人唏噓。


經典守望者


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唯一的陷入兩線作戰的皇帝,而且陷入兩線作戰完全是崇禎帝自作自受。

事實上,天啟帝朱由校留給弟弟崇禎帝朱由檢是一個不錯的局面。

對外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在寧遠大戰指揮一萬多明軍以少勝多大破努爾哈赤統帥的十三萬後金軍主力,擊斃一萬七千多後金軍,努爾哈赤也被火炮打傷,八個月以後死去。

寧錦大戰袁崇煥又指揮明軍大勝皇太極、代善、阿敏、莽古爾泰等四大貝勒率領的七旗十萬後金軍主力,擊斃幾千後金軍,重傷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等貝勒,打死努爾哈赤的侄子覺羅拜山與巴希、額真博博圖等後金軍將領,皇太極狼狽撤退。

崇禎帝朱由檢繼位以後,剷除大太監魏忠賢與天啟帝乳母客印月為首的閹黨,提拔重用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明朝出現了撥亂反正的中興氣象。


因此袁崇煥在軍事上修築城池對後金步步緊逼,積極籌備建立六萬關寧鐵騎及車炮裝甲部隊收復遼東平定後金,袁崇煥提出的五年平遼是完全可行的。

可惜崇禎帝等多疑急躁、剛愎自用,對袁崇煥“皇太極西向窺視中原”的提醒置若罔聞,甚至逮捕袁崇煥派去協防薊州的關寧軍將領,拒絕袁崇煥改革薊州明軍的計劃,導致皇太極繞道蒙古長驅直入攻佔薊州,直逼北京。

北京保衛戰袁崇煥率領九千關寧鐵騎浴血奮戰打退皇太極統帥的十萬後金軍主力,卻被中了皇太極一夥反間計的崇禎帝逮捕下獄,距離袁崇煥提出五年平遼只有一年五個月時間。

在袁崇煥被逮捕下獄以後,北京城的明軍對城外的關寧鐵騎謾罵甚至殺害。袁崇煥的部下祖大壽等被迫帶領關寧鐵騎離開北京。

崇禎帝又逼迫滿桂、孫祖壽等明軍出城與皇太極的後金軍主力決戰,結果幾萬明軍全軍覆滅,滿桂、孫祖壽等戰死。

在孫承宗、馬世龍、秦良玉、祖大壽等率領四十萬勤王大軍打敗阿敏的後金軍,取得遵永大捷,北京城轉危為安以後,崇禎帝自毀長城把明朝頭號抗金名將民族英雄袁崇煥千刀萬剮傳首九邊,導致明朝將領尤其是北方邊境明軍將士人人自危離心離德。

在國內方面,大規模農民起義也是在崇禎帝繼位以後爆發的。

正是因為崇禎帝節儉到了吝嗇的性格導致他捨不得用自己的小金庫裡的幾千萬兩白銀,而用裁減驛站的辦法節省了幾萬兩白銀,導致李自成等人下崗走投無路被迫造反,星火燎原,成為蔓延全國的農民大起義。

即便如此,崇禎帝有多次平定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的機會,明朝擅長鎮壓農民起義軍的名臣將領人才濟濟,比如陳奇瑜、盧象升、洪承疇、孫傳庭、熊文燦、鄭崇儉、楊嗣昌、曹文詔、曹變蛟、賀人龍等,可惜這些人才都被崇禎帝瞎指揮浪費了。

比如名將孫傳庭活捉農民起義領袖闖王高迎祥,把新闖王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騎逃進商洛山,可惜崇禎帝又自毀長城莫名其妙把孫傳庭逮捕下獄,導致李自成起義軍死灰復燃捲土重來,中原戰局徹底惡化不可收拾。

崇禎帝有多次平定國內農民起義避免兩線作戰的機會都被他瞎指揮浪費了。

崇禎帝另外一個致命失誤是冤殺明朝抗金名將、西洋火炮專家孫元化。孫元化是繼承袁崇煥鎮守遼東抗擊後金的最好人選,可惜也被崇禎帝冤殺,更嚴重的後果是孫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走投無路帶著一萬多人的艦隊與西洋火炮投降後金,使明朝徹底失去對後金的火炮與艦隊優勢。

從此以後,即使崇禎帝想避免兩線作戰,狡猾的皇太極也不可能讓他如願以償。

皇太極先後五次派清軍大舉入侵中原燒殺搶掠,一方面是為了搶奪金銀財寶糧食物資青壯年人口,摧毀明朝的抵抗力量,比如孫承宗盧象升等明朝名將都被清軍殺害。



另一方面皇太極多次派清軍入侵中原也是聲援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軍,使明朝無法消滅農民起義軍,讓明朝軍隊陷入兩線作戰顧此失彼的困境無法自拔。

在松錦大戰之前崇禎帝還是有與皇太極議和避免兩線作戰的機會的,但兵部尚書陳新甲按照崇禎帝的指示與皇太極議和,因為議和事宜意外暴露卻被崇禎帝作為替罪羊殺害,導致明清議和徹底破裂。

松錦大戰是決定明清命運的決戰,洪承疇統帥的十三萬明軍主力也給清軍造成很大的壓力,可惜崇禎帝又一次瞎指揮逼迫洪承疇與皇太極的清軍主力決戰,造成明軍全軍覆沒,洪承疇祖大壽等被俘投降清軍,曹變蛟邱民仰等一百多明軍將領被清軍屠殺。至此在明清戰爭中,清軍已經佔據絕對優勢。

明朝外線對清軍敗局已定,崇禎帝又逼迫孫傳庭率領十萬明軍主力在內線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決戰,結果四萬明軍戰死,明軍一敗塗地,崇禎帝輸掉了逐鹿中原的最後的籌碼。

即使在李自成兵臨城下圍攻北京的最後時刻,崇禎帝仍然有擺脫兩線作戰的機會,李自成提出向崇禎帝稱臣聯合明朝共同抗擊清軍,條件是崇禎帝封李自成為西北王,賞賜李自成軍隊一百萬兩白銀。


李自成聯合崇禎帝抗清的主張與現代國共合作停止內戰團結抗日的主張頗為相似。

可惜崇禎帝不能像蔣介石那樣能屈能伸,崇禎帝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或者說崇禎帝要錢不要命,他也許捨不得給李自成那一百萬兩白銀,居然拒絕了李自成的建議。

最終崇禎帝自殺殉國,導致作為大一統王朝的明朝滅亡,而李自成從崇禎帝的小金庫裡獲得3700萬兩白銀,黃金等財寶還不算在內,遠遠超過李自成向崇禎帝要求的100萬兩白銀。


厚德載物49847


崇禎帝一上臺就陷入內部叛亂和後金進攻的兩難困境

天啟六年就出現內部叛亂:8月陝西出現流賊;9月參將楊明輝在招降水西賊時被殺;12月潯州賊殺守備蔡人龍。當年努爾哈赤圍攻寧遠。

天啟七年3月澄城民變,當年清軍圍攻錦州。

崇禎元年就出現陝西流賊大起和寧遠兵變。

事實上,明朝和後金議和的最佳時機是在崇禎帝即位初年。

明朝九邊

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均有議和誠意

努爾哈赤在給蒙古喀爾喀五部寫信中就提出了後金和明朝以遼河為界的議和條件:

天聰3年即崇禎2年,經歷從天啟七年以來皇太極和袁崇煥3年反覆議和商議,皇太極提出了大淩河-三叉河為界的說法,條件是明朝承認後金稱汗。大淩河-三叉河是當時後金和明朝雙方的實際控制線。但皇太極的議和條件被袁崇煥沒有上奏崇禎帝情況下就給拒絕了。

崇禎帝還眼巴巴的想要袁崇煥5年平遼,突然來一個議和?袁崇煥哪裡還有命在?何況袁崇煥剛殺了毛文龍,軍權高度集中,正想要收復遼東呢!

袁崇煥不上奏崇禎帝的說法,讓皇太極極度憤怒,稱這種行為比起當年遼朝欺負金國還嚴重,真正是沒有天理。

皇太極為了崇禎帝得知他有意議和,於是攻打察哈爾,然後繞道進入北京城,意圖在北京城和崇禎帝議和,這就是己已之變。

因此這才有皇太極在通州大肆散發他有意議和而袁崇煥等邊關守將瞞上欺下不肯奏報破壞議和的事情,還把兩國議和書放在北京德勝門、安定門外。

到了陳新甲議和時,已經多次取得軍事勝利的皇太極依然表態同意議和,兩國以寧遠、塔山為界,結果崇禎帝因議和洩密,不肯負責,讓議和流產。


為什麼明朝要議和——因為明朝財政當時已經處於破產狀態

1、1628年陝西大幹旱,明朝不但沒有進行有效賑災,反而在1629年裁剪驛站人員,導致陝西人為了活命不得不暴動;

2、1634年起西班牙決定減少美洲輸送到菲律賓的白銀,導致明朝流入的白銀減少,導致白銀為本位幣的明朝通貨膨脹,物價高漲;

3、1639年日本德川幕府關閉長崎貿易,讓本來依賴日本貿易獲取白銀的明朝,流入的白銀被斷絕,物價再次高漲;

4、作為明朝經濟中心的南方災荒連連,無力為北京提供軍費:1639年浙江北部水災,1641年旱災和蝗災,1642年先是水災然後是旱災,南方自保都無力,哪有心思和能力支援北方?


簡單說崇禎朝就是:東北後金進攻,西北農民造反,東南災荒連連,海外白銀輸入大減造成物價高漲。

在這種情況下,議和是任何一個理智和有擔當的皇帝都必須去做的事情。只是崇禎帝沒有擔當,也就沒有實現議和。


歷史哨聲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我是史學長空,來回答此問題。我認為一面與皇太極和談,一面調精兵平定叛亂。

明朝在面對內部農民起義和外族入侵時,雙拳難敵四手。崇禎帝全面發動戰爭,一面在東北投入重兵與後金作戰;一面派兵平定陝西、四川叛亂。我個人認為這決策是錯誤的。

當時後金與明朝發生戰爭,後金主要是想佔領關外的領地,沒有入主進中原之意。皇太極當時也非常渴望和談。有附屬明朝的意思,只是大明朝的內部出現了和談與主戰兩派的矛盾。才迫使皇太極下令進攻明朝。皇太極當時以為明朝想要消滅他們後金。

史學長空帶著大家穿越歷史時空,親身體驗一下崇禎年間的危局。

李自成起義隊伍的壯大,主要是農民吃不飽,穿不暖,才揭竿起義,農民紛紛加入到李自成的隊伍中。崇禎帝為了應對後金的戰爭,朝廷加派官員,向農民增加賦稅,當時明朝的貪官汙吏,橫徵暴斂,弄得民不聊生。明朝派兵鎮壓,越鎮壓,李自成的隊伍就越強大。

此時崇禎帝應該果斷採取措施,與後金議和,許以重利,甚至以割讓山海關以外的土地來穩定暫時的和平。調遼東的精兵去內地平叛,起義軍就不會那麼猖獗,也不會看著他們坐大。

後來吳三桂的軍隊與清軍聯合作戰,就能看得出,遼東的鐵騎還是很有戰鬥力的。

在袁崇煥死後,明朝能與後金抗戰的將領,非常的少。後來與後金在薩爾滸大之後,逐漸掌握了戰場的主動權。松錦大戰確立了後金的帝業。此戰役之前,後金根本沒有信心能戰勝明廷。

嘉慶皇帝曾說:“太祖一戰(薩爾滸大戰)而王基開,太宗一戰(松錦大戰)而帝業定。”這點從後來得知,清朝建立後,清廷一直不肯讓漢人去東北。為的是自己有朝一日不能完金征服中原,也可以退守東北。

袁崇煥死之前,皇太極也同意議和,還有附屬明朝之意。原本議和變判是由陳新甲負責,秘密進行。

因陳新甲的家奴洩露了此事,遭到明朝主戰的反對,認為有辱國體。應懲罰幕後操縱者,崇禎帝把議和的事情,全部推卸給了陳新甲。崇禎帝為了顏面,殺害了陳新甲。

議和計劃失敗,皇太極認為明朝廷不與他議和,是為了消滅後金。才不得不主動進攻明朝。經過多次的大戰後,明軍慘敗收場。

從薩爾滸大戰到松錦大戰,明朝完全喪失了對外的控制權,後金逐漸推進,防禦戰線突破後,只剩下山海關最後一道防線。

經過多次的交戰,明朝軍隊的弱點完全暴露在後金眼皮下。袁崇煥發明憑藉城牆用炮的戰法,可以扼制後金的進攻。崇禎帝中了後金的反間計,殺害了袁崇煥。對於後金來說,看到富饒而廣闊的中原,讓後金的將領們,按捺不住內心的激動,才有入主中原的想法。

崇禎帝錯誤的判斷當時形勢,同時也高估了自己的實力,把農民起義,當成了不成氣候的流寇。

明朝末年,國家財政枯竭,政治腐敗,各地農民揭竿起義。崇禎帝既要與後金作戰,還要面對朝內的農民起軍。沒有力挽狂瀾的手段,是難有作為的。

史學長空說:

崇禎帝如果與後金達成議和,調集遼東精兵,平定內亂,然後,整肅吏治,減輕賦稅,休養生息,再徐徐圖之,也許還有一番作為。


史學長空


“攘外必先安內”這一政策是中國古代王朝慣用的政策之一,抵禦外敵,必須要將自己的內部安定好,形成內部合力,然後再一致對外。歷朝歷代對“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都有不同理解和實施方法。譬如,劉邦曾經自以為兵力雄厚,與匈奴決戰,結果在白登山被圍,此後採取和親政策,內部休養生息,這才迎來漢武帝時期的對匈奴大規模征戰的勝利。

明朝崇禎皇帝時期面對怎樣的局面吶?(清軍五次入關作戰的指揮者,皇太極、多爾袞、阿濟格、阿巴泰像)

後金的五次入關作戰和李自成起義的軌跡。

後金政權在明朝崇禎年間曾經六次入關作戰,第六次入關建立了清朝,具體入關作戰如下:

第一次入關作戰

時間:1629年10月至1630年正月;

指揮者:皇太極;

軍隊數量:約10萬;

作戰過程:清軍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進入明朝管轄區,佔領河北遵化,進逼北京。明朝調各路人馬援救北京,並多次派遣使者議和,期望割讓土地。袁崇煥等各路明軍到達之後,經過激戰,皇太極率軍返回瀋陽。

結果:後金軍隊劫掠京畿地區之後返回,袁崇煥被問罪,凌遲處死。

第二次入關作戰:

時間:1634年5月—9月;

指揮者:皇太極;

作戰過程:考慮到明軍在各個城池已經加緊了軍備,這一次主要在大同、宣化過長城,主要劫掠村鎮的人口、牲畜等,對大城市沒有進攻。

結果:後金軍隊劫掠而去。

第三次入關作戰

時間:1636年5月——9月;

指揮者:阿濟格;

作戰過程:此次入關作戰為牽制戰,皇太極在征服朝鮮,害怕明軍在背後偷襲,於是派出軍隊進攻明朝的京畿地區,攻下明朝12座城池,大小作戰50多次,每次都勝利了,牽制的作用達到了。

結果:後金軍隊劫掠了人口、牲畜合計179820,清軍成功征服朝鮮。

第四次入關作戰

時間:1638年8月—1639年3月;

指揮者:多爾袞;

作戰過程:清軍繞過山海關防線,劫掠山西,攻破濟南,縱橫千里;

結果:明朝宣大都督盧象升被殺,攻克36座城池,招降6座,與明軍17戰皆勝;劫掠人口、牲畜46萬多,濟南府庫被劫掠。

第五次入關作戰

時間:1642年10月—1643年5月;

指揮者:阿巴泰;

作戰過程:清軍自黃崖口入關,征戰最南部到江蘇的海州,範圍涉及山東各地、河北等地。

作戰結果:攻克88座城池,逼降6座城池,俘虜36萬人,黃金12000多兩,白銀220多萬兩。

這是後金(清)的五次入關,劫掠了大量的人口、財富到關外,第四次和第五次劫掠更是深入明朝腹地,如入無人之境,可見明朝內部空虛如何了!

李自成起義的軌跡和清軍入關的軌跡息息相關。1628年,李自成被明朝裁撤,他殺了自己的老婆韓金兒和債主艾詔。1629年2月,李自成加入明朝的軍隊,去北京勤王,應對後金軍隊第一次圍困北京城。在甘肅榆中半路上,明軍將領剋扣軍餉,引起兵民的兵變,明軍將領和當地的縣令被殺,李自成起義了。李自成起義源自於後金軍的第一次入關作戰!

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人被明軍曹文詔和左良玉部隊包圍,危急時刻,清軍第二次入關作戰,李自成假裝投降,買通明軍,後殺明朝安撫官員再次反叛。這一時間段,李自成還沒有成氣候,清軍第二次入關算是給了一些可乘之機。

儘管如此,明軍還是在1637年基本剿滅了各地的起義軍,有的投降,有的隱藏了起來,李自成最後率領十幾人逃入商洛山中。

明朝在剿滅各地農民起義軍之後,盧象升在清軍第四次入關作戰中戰死(1638年),孫傳庭、洪承疇等人調往關外同清軍作戰了。

1639年,張獻忠再次反叛起義,李自成於1640年趁著明軍剿滅張獻忠的機會,重新起義,進入河南,收攏災民,攻佔洛陽,殺死福王朱常洵,一時聲威大震。

1643年—1644年,李自成擊敗明軍孫傳庭部,佔領了陝西全省,定都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起義軍佔領北京城,明朝滅亡。

崇禎皇帝面臨的幾次和議選擇。

1629年,皇太極第一次入關圍困北京時,曾經要求和明朝和議,目的是讓明朝割讓一些土地,崇禎皇帝拒絕了。這時明朝內部的農民起義還沒有那麼厲害,也沒有對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脅,軍事力量還在。1637年時,明軍基本剿滅了起義的各路農民起義軍。

1638年,多爾袞率領清軍第四次入關劫掠。大臣楊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和清軍議和,然後騰出手來專門對付各地農民起義軍,避免明朝軍隊內外兩線作戰。這一建議對當時的明朝來說無疑是最好的,等內部問題徹底解決了,再專門對付關外的滿族政權。不過這一建議遭到宣大都督盧象升的激烈反對,寧折不彎,一切用戰爭解決問題,崇禎皇帝對作戰還是議和搖擺不定,最終決定不與清軍議和。多爾袞為首的第四次入關作戰,主戰派宣大都督盧象升戰死,濟南被攻破,省府庫被劫掠。

李自成於1644年到達北京外圍時也曾經提出條件議和,但總是不了了之,崇禎皇帝最終自縊身死。

明朝在面臨內外兩線作戰之時,最危急的時刻應該就是在1638年多爾袞第四次入關作戰的前後,明朝已經明顯經不起兩線作戰了,但是為了面子,崇禎皇帝以及幕僚拒絕了和議的奏請。(崇禎皇帝像)

明朝如果“和親”是否可行?如何處理最合適?

明朝歷史上曾經有外族要求和親,第一個是瓦剌,當時明英宗被俘,朝中大臣希望用明朝的公主和親,換回明英宗,但遭到當時眾多大臣的阻攔,沒有和親;第二次是1592年,明朝援助朝鮮,阻礙了日本對朝鮮的侵略,日本的豐臣秀吉嚮明朝提出和親的請求,希望明朝將公主嫁給日本天皇,萬曆皇帝一眼就看出了日本的把戲,對此置之不理。(也先像,明朝曾經計劃用和親換回明英宗)

“和親”作為一種政治手段,維護和親雙方和平相處,在明朝和後金之間是根本不可行的,當時的後金政權名義上是明朝的臣子,明朝上下都不同意,再說了,到了這個時代了,“和親”的作用幾乎沒有什麼作用了,靠女人贏得和平的時代造就一去不復返了。一切以國家的軍事實力說了算,即便明朝和親,也幾乎沒有什麼大作用。

1638年是一個臨界點,明朝就應該做出抉擇,當時已經是內外兩線作戰危機的開始。尤其是多爾袞在明朝內部縱橫千里,明軍畏首畏尾,不敢作戰。多爾袞的軍隊大搖大擺的劫掠人口、牲畜等退回關外,明軍在後尾隨,目送出境。(豐臣秀吉像,他在朝鮮戰爭初期和議時曾經提出和親,動機不純)

而明朝君臣鬥看不清形勢,內部的農民起義軍主要是糧食問題,老百姓沒有飯吃了才會起義,不從內部找原因,永遠解決不了問題。安內是崇禎皇帝及其大臣首先面對的問題,關鍵是崇禎皇帝的大臣們都看著自己碗裡的飯,根本就不顧王朝的安危,崇禎缺乏果斷的解決問題的辦法。

至於對後金的和議問題,無非是要割讓土地,可以暫時獲得一段喘息的時間,平定內部之後,養精蓄銳,再進行謀劃對清軍的進攻,收復失地。如果沒有暫時的退讓和割捨,明朝根本沒有喘息時間的,滅亡成為必然。

對後金(清)的和議、平復農民起義軍、與民休息同時並舉才是明朝延續的王道。至於和親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


穿越再現彼岸


崇禎皇帝執政之時,明朝除早已與關外清軍戰鬥多年以外,又因天災引發了饑荒,進而導致了饑民們而無以為生,被迫揭杆而起反抗明朝腐朽與壓迫。在屢剿不滅的農民起義的衝擊下,明朝的統治基礎發生了動搖,王朝統治面臨著,來自關內和關外兩股力量的共同挑戰!

那麼在此之際,崇禎皇帝又該做如何取捨呢?是應該先剿滅農民起義軍,還是在剿殺農民起義軍的同時,繼續堅持抵擋關外清軍的頻頻扣關呢?要知道崇禎時代的明朝,因為天災不斷,人禍不絕,早就陷入了嚴重的財政窘境之中!在這種不利情況下,想要繼續維持關內和關外的兩線作戰,己經變得非常困難了!

不過儘管關內因流民四起而戰爭不斷,迫使大量明軍精銳被吸附於此。但是關外卻尚有山海關可為屏障,可以起到遲滯和阻擋清軍的進攻步伐。因此倘若崇禎皇帝敢於放棄不切實際恢復遼東的夢想,肯與皇太極達成協議,使明清能夠暫時休兵停戰,然後明朝再依靠山海關之險只守不攻,採用守勢作戰的方式,當可自保無虞。

之後再在不放鬆對清朝保持警惕心的情況下,集中其兵力、財力、物力,全力用於鎮壓農民起義軍,或許可以先滅李自成,再滅張獻忠,達能其重新安定天下的目的。若能在穩定了內部統治之後,再經過數年養民息兵恢復國力,然後再揮兵出關討伐清朝,採用穩紮穩打的穩妥戰略,還是很有可能重新收復遼東的。


北疆同心


崇禎(1627年-1644年),後世稱為崇禎帝。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於1622年(天啟二年)年被冊封為信王。

回顧明末歷史,不得不說崇禎真的是時運不濟,內有流寇,外有後金張牙舞爪。坦率的說,不要說明朝了,即便是20、21世紀的超級大國,也很難承受兩線甚至多線作戰。在流寇和外敵的雙重夾擊之下,崇禎皇帝應該攘外必先安內,就個人來看,如果崇禎能夠攘外必先安內成功,那麼相信明朝不會這麼滅亡的,或許將延續到現在。只是,這是一種幻象,當時的局勢非常複雜,流寇和後金不會讓明朝單獨對付一方的。

明朝末年的黨爭非常厲害,尤其是東林黨人, 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根本不管不顧別人意見的正確與否。基本上是,只要對方贊同的,都反對;只要對方反對的,都贊同。只要有人提出議和這個戰略性退讓,但卻會遭到猛烈抨擊。

崇禎曾在一次召對中感嘆:“今日吏治民生夷情邊備,事事堪憂。”當大臣陝嗣宗上書指責他求治太急時,他批示:“此時不矯枉過正,太平何日可望。”

而且,就算明朝如果提出議和,皇太極會同意嗎?肯定不同意,因為皇太極需要劫掠,才能維持奴隸主的生活,才能持續削弱明朝實力,保持壓力,才能讓流寇繼續對明朝傷害。

流寇和皇太極沒有聯繫,這麼說出來恐怕都不會相信。當明軍剛把農民軍打敗,那邊皇太極就帶領清軍繞道殺入內地。於是,崇禎就只能拆東牆補西牆,把農民軍先放一邊,集中力量對付清軍,如此反覆折騰了十幾年。

其實無論從哪個方面來看,崇禎都不是一個亡國之君,但一個人不可能挽狂瀾於既倒,畢竟大勢已去,亡國已指日可待。在臨近末日的紫禁城,他常常暗自息:“朕不自意成亡國之君。”,實在是無可奈何花落去。





我是蕾姐


能戰方能言和!如果大明朝軍隊和滿洲八旗屢戰屢敗,導致韃子兵以戰養戰,那個時候可能樹欲靜而風不止。也就是你想和,女真人也不想和。

當時的形勢必須放棄遼東,熊廷弼生前最後一次去遼東就斷言,遼東形勢已經是死局。就算大明朝誠心誠意就是和談,女真人也不會有任何誠意,按照單田芳評書所說的,那些地方你明朝給不給沒有區別,都是女真人的囊中之物。戰爭還是避免不了的。還有就是投降到韃子那裡的鐵桿漢奸們起了壞作用,例如范文程,李永芳等等,他們不斷給韃子們出壞主意,慫恿女真人不斷襲擾大明朝。所以,想和談是不容易的。

如果崇禎能夠斷臂圖存,果斷放棄遼東地區,帶回當地百姓,死守山海關和居庸關,古北口等等這些重要關隘,同時儘可能把華北地區百姓南撤,這樣即便是女真人進入關內也讓他們空手而歸。儘可能利用各種條件打擊他們,如果做到這些,找機會與女真人和談,或許有可能。做這些工作時,必須控制住李自成和張獻忠他們,萬萬不能讓他們和滿洲人遙相呼應,內外結合,否則形勢危矣。怎樣才能做到這些?那就是要求那些分散在王爺們幫幫忙,必須拿出財產和糧食,實在不行就得采取強制措施。只要讓饑民得到安置,張李二人暫時就沒有什麼用武之地。做完這些之後一定要認認真真不惜代價給女真人一個教訓。讓他們付出代價,進而認清和談是唯一出路。

所有的這些東西必須是崇禎一上臺必須做的,千萬不能聽袁崇煥瞎忽悠什麼五年恢復遼東的鬼話,更不能派洪承疇帶領大軍攻打皇太極,千萬不可以在遼東繼續失血。這樣才能有能力安內並且攘外。

最後,如果以上全做到了還是不能達到目的,那只有一個辦法——南遷,準備再一次南北對峙。


鋼鐵俠舅舅592


“攘外必先安內”,當時的勢局來看,應該先解決內部問題,再來解決外敵!但也有幾個必須得前提!

原因一.當時的後金已經成氣候,實力強大,而且已經轉變了攻勢,明朝只能被動的防守而無主動出擊的能力和條件,所以後金是一個長遠的問題,短期內明朝沒法解決!

原因二.農民起義,自古就如同烈火,一經點燃,短期內就能形成燎原之勢,時間越長,危害越大,對國家是致命的打擊!

所以,先安內在攘外是比較合適的!但這也有前提,一是遼東派良將鎮守,依託山海關拒守,貌似崇禎就殺了好幾個厲害的將領!二是朝廷黨爭解決,不解決黨爭問題,即使有良將,在黨爭的漩渦中,只怕自保都難,還何談拒守後金!三是崇禎會用人,能用人!

瞭解了明史才知道黨爭有多可怕,東林黨在崇禎年間到底是怎麼樣一副嘴臉,其可惡程度遠比閹黨更勝!如果不解決黨爭和重用人才,就是把三國頂級的智囊團配給崇禎也是白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