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在陷入两线作战前,应该先和亲皇太极还是先平定内部叛乱?

早晨初生的太阳


这个问题没有看到本质。崇祯陷入两线作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东林党那些假正经文人搞乱了朝纲,把武人压制到了底层,光会耍嘴皮子。上马打仗干不过鞑子,下马治国抓不了经济,整天嚷嚷祖宗法度,在自命清高的后面是与商人集团紧密勾结,大发国难财,让他们疏财解困却一个个哭穷,搞得自己两袖清风,满身的浩然正气,表演的一个比一个好。所以说这个问题是导致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解决两线作战的当务之急,当然是先把满清稳住,攘外必先安内,消灭叛乱,整肃了内部,加征商税,有了银子,干啥都有了底气。不然,还是死路一条。


历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攘外必先安内是惯常的措施。在当时的局面下,清朝已经实际建立,双方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双方是完全可以握手言和的。而且,在清朝早期没有展露出非常强烈的灭亡明朝的野心。基本上战争都是以争夺辽东。关外为中心展开的。而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则是以彻底推翻明朝为目标,两者根本不能共存,明朝与闯军属于是在根本利益层面存在矛盾。所以,无论怎样选择都应该以先平定内部叛乱为优先。

从力量上看来,闯军的流动性很强而且主要活跃在明朝的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和交通要道。如果不平定李自成,那么明朝的税赋与粮饷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的账面数字,根本就无法使用。而清朝方面占据了关外,这片土地实际上从明中期就已经不再属于明朝的有效管辖之下,因而对于明朝的影响不大。所以,保障东北的和平,平定国内的叛乱是当时国家的唯一生路。可就是在明朝混乱的朝政和迂腐的大臣手下,这条唯一的生路也被彻底堵死。

事实上,当时的情况也确实比较复杂。满清地处关外,距离京师的直线距离比较近,加上又是蛮夷,在道义和舆论上影响比较大。所以,崇祯错误的将全部力量都压在了东北地区,以至于南部的叛乱最后做大。可以说,这是根本路线上出现了偏差,让后人唏嘘。


经典守望者


崇祯帝朱由检是明朝唯一的陷入两线作战的皇帝,而且陷入两线作战完全是崇祯帝自作自受。

事实上,天启帝朱由校留给弟弟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个不错的局面。

对外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在宁远大战指挥一万多明军以少胜多大破努尔哈赤统帅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击毙一万七千多后金军,努尔哈赤也被火炮打伤,八个月以后死去。

宁锦大战袁崇焕又指挥明军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率领的七旗十万后金军主力,击毙几千后金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贝勒,打死努尔哈赤的侄子觉罗拜山与巴希、额真博博图等后金军将领,皇太极狼狈撤退。

崇祯帝朱由检继位以后,铲除大太监魏忠贤与天启帝乳母客印月为首的阉党,提拔重用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明朝出现了拨乱反正的中兴气象。


因此袁崇焕在军事上修筑城池对后金步步紧逼,积极筹备建立六万关宁铁骑及车炮装甲部队收复辽东平定后金,袁崇焕提出的五年平辽是完全可行的。

可惜崇祯帝等多疑急躁、刚愎自用,对袁崇焕“皇太极西向窥视中原”的提醒置若罔闻,甚至逮捕袁崇焕派去协防蓟州的关宁军将领,拒绝袁崇焕改革蓟州明军的计划,导致皇太极绕道蒙古长驱直入攻占蓟州,直逼北京。

北京保卫战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浴血奋战打退皇太极统帅的十万后金军主力,却被中了皇太极一伙反间计的崇祯帝逮捕下狱,距离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只有一年五个月时间。

在袁崇焕被逮捕下狱以后,北京城的明军对城外的关宁铁骑谩骂甚至杀害。袁崇焕的部下祖大寿等被迫带领关宁铁骑离开北京。

崇祯帝又逼迫满桂、孙祖寿等明军出城与皇太极的后金军主力决战,结果几万明军全军覆灭,满桂、孙祖寿等战死。

在孙承宗、马世龙、秦良玉、祖大寿等率领四十万勤王大军打败阿敏的后金军,取得遵永大捷,北京城转危为安以后,崇祯帝自毁长城把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千刀万剐传首九边,导致明朝将领尤其是北方边境明军将士人人自危离心离德。

在国内方面,大规模农民起义也是在崇祯帝继位以后爆发的。

正是因为崇祯帝节俭到了吝啬的性格导致他舍不得用自己的小金库里的几千万两白银,而用裁减驿站的办法节省了几万两白银,导致李自成等人下岗走投无路被迫造反,星火燎原,成为蔓延全国的农民大起义。

即便如此,崇祯帝有多次平定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机会,明朝擅长镇压农民起义军的名臣将领人才济济,比如陈奇瑜、卢象升、洪承畴、孙传庭、熊文灿、郑崇俭、杨嗣昌、曹文诏、曹变蛟、贺人龙等,可惜这些人才都被崇祯帝瞎指挥浪费了。

比如名将孙传庭活捉农民起义领袖闯王高迎祥,把新闯王李自成打得只剩下18骑逃进商洛山,可惜崇祯帝又自毁长城莫名其妙把孙传庭逮捕下狱,导致李自成起义军死灰复燃卷土重来,中原战局彻底恶化不可收拾。

崇祯帝有多次平定国内农民起义避免两线作战的机会都被他瞎指挥浪费了。

崇祯帝另外一个致命失误是冤杀明朝抗金名将、西洋火炮专家孙元化。孙元化是继承袁崇焕镇守辽东抗击后金的最好人选,可惜也被崇祯帝冤杀,更严重的后果是孙元化的部下孔有德耿仲明等走投无路带着一万多人的舰队与西洋火炮投降后金,使明朝彻底失去对后金的火炮与舰队优势。

从此以后,即使崇祯帝想避免两线作战,狡猾的皇太极也不可能让他如愿以偿。

皇太极先后五次派清军大举入侵中原烧杀抢掠,一方面是为了抢夺金银财宝粮食物资青壮年人口,摧毁明朝的抵抗力量,比如孙承宗卢象升等明朝名将都被清军杀害。



另一方面皇太极多次派清军入侵中原也是声援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使明朝无法消灭农民起义军,让明朝军队陷入两线作战顾此失彼的困境无法自拔。

在松锦大战之前崇祯帝还是有与皇太极议和避免两线作战的机会的,但兵部尚书陈新甲按照崇祯帝的指示与皇太极议和,因为议和事宜意外暴露却被崇祯帝作为替罪羊杀害,导致明清议和彻底破裂。

松锦大战是决定明清命运的决战,洪承畴统帅的十三万明军主力也给清军造成很大的压力,可惜崇祯帝又一次瞎指挥逼迫洪承畴与皇太极的清军主力决战,造成明军全军覆没,洪承畴祖大寿等被俘投降清军,曹变蛟邱民仰等一百多明军将领被清军屠杀。至此在明清战争中,清军已经占据绝对优势。

明朝外线对清军败局已定,崇祯帝又逼迫孙传庭率领十万明军主力在内线与李自成的大顺军决战,结果四万明军战死,明军一败涂地,崇祯帝输掉了逐鹿中原的最后的筹码。

即使在李自成兵临城下围攻北京的最后时刻,崇祯帝仍然有摆脱两线作战的机会,李自成提出向崇祯帝称臣联合明朝共同抗击清军,条件是崇祯帝封李自成为西北王,赏赐李自成军队一百万两白银。


李自成联合崇祯帝抗清的主张与现代国共合作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主张颇为相似。

可惜崇祯帝不能像蒋介石那样能屈能伸,崇祯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或者说崇祯帝要钱不要命,他也许舍不得给李自成那一百万两白银,居然拒绝了李自成的建议。

最终崇祯帝自杀殉国,导致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明朝灭亡,而李自成从崇祯帝的小金库里获得3700万两白银,黄金等财宝还不算在内,远远超过李自成向崇祯帝要求的100万两白银。


厚德载物49847


崇祯帝一上台就陷入内部叛乱和后金进攻的两难困境

天启六年就出现内部叛乱:8月陕西出现流贼;9月参将杨明辉在招降水西贼时被杀;12月浔州贼杀守备蔡人龙。当年努尔哈赤围攻宁远。

天启七年3月澄城民变,当年清军围攻锦州。

崇祯元年就出现陕西流贼大起和宁远兵变。

事实上,明朝和后金议和的最佳时机是在崇祯帝即位初年。

明朝九边

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均有议和诚意

努尔哈赤在给蒙古喀尔喀五部写信中就提出了后金和明朝以辽河为界的议和条件:

天聪3年即崇祯2年,经历从天启七年以来皇太极和袁崇焕3年反复议和商议,皇太极提出了大凌河-三叉河为界的说法,条件是明朝承认后金称汗。大凌河-三叉河是当时后金和明朝双方的实际控制线。但皇太极的议和条件被袁崇焕没有上奏崇祯帝情况下就给拒绝了。

崇祯帝还眼巴巴的想要袁崇焕5年平辽,突然来一个议和?袁崇焕哪里还有命在?何况袁崇焕刚杀了毛文龙,军权高度集中,正想要收复辽东呢!

袁崇焕不上奏崇祯帝的说法,让皇太极极度愤怒,称这种行为比起当年辽朝欺负金国还严重,真正是没有天理。

皇太极为了崇祯帝得知他有意议和,于是攻打察哈尔,然后绕道进入北京城,意图在北京城和崇祯帝议和,这就是己已之变。

因此这才有皇太极在通州大肆散发他有意议和而袁崇焕等边关守将瞒上欺下不肯奏报破坏议和的事情,还把两国议和书放在北京德胜门、安定门外。

到了陈新甲议和时,已经多次取得军事胜利的皇太极依然表态同意议和,两国以宁远、塔山为界,结果崇祯帝因议和泄密,不肯负责,让议和流产。


为什么明朝要议和——因为明朝财政当时已经处于破产状态

1、1628年陕西大干旱,明朝不但没有进行有效赈灾,反而在1629年裁剪驿站人员,导致陕西人为了活命不得不暴动;

2、1634年起西班牙决定减少美洲输送到菲律宾的白银,导致明朝流入的白银减少,导致白银为本位币的明朝通货膨胀,物价高涨;

3、1639年日本德川幕府关闭长崎贸易,让本来依赖日本贸易获取白银的明朝,流入的白银被断绝,物价再次高涨;

4、作为明朝经济中心的南方灾荒连连,无力为北京提供军费:1639年浙江北部水灾,1641年旱灾和蝗灾,1642年先是水灾然后是旱灾,南方自保都无力,哪有心思和能力支援北方?


简单说崇祯朝就是:东北后金进攻,西北农民造反,东南灾荒连连,海外白银输入大减造成物价高涨。

在这种情况下,议和是任何一个理智和有担当的皇帝都必须去做的事情。只是崇祯帝没有担当,也就没有实现议和。


历史哨声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是史学长空,来回答此问题。我认为一面与皇太极和谈,一面调精兵平定叛乱。

明朝在面对内部农民起义和外族入侵时,双拳难敌四手。崇祯帝全面发动战争,一面在东北投入重兵与后金作战;一面派兵平定陕西、四川叛乱。我个人认为这决策是错误的。

当时后金与明朝发生战争,后金主要是想占领关外的领地,没有入主进中原之意。皇太极当时也非常渴望和谈。有附属明朝的意思,只是大明朝的内部出现了和谈与主战两派的矛盾。才迫使皇太极下令进攻明朝。皇太极当时以为明朝想要消灭他们后金。

史学长空带着大家穿越历史时空,亲身体验一下崇祯年间的危局。

李自成起义队伍的壮大,主要是农民吃不饱,穿不暖,才揭竿起义,农民纷纷加入到李自成的队伍中。崇祯帝为了应对后金的战争,朝廷加派官员,向农民增加赋税,当时明朝的贪官污吏,横征暴敛,弄得民不聊生。明朝派兵镇压,越镇压,李自成的队伍就越强大。

此时崇祯帝应该果断采取措施,与后金议和,许以重利,甚至以割让山海关以外的土地来稳定暂时的和平。调辽东的精兵去内地平叛,起义军就不会那么猖獗,也不会看着他们坐大。

后来吴三桂的军队与清军联合作战,就能看得出,辽东的铁骑还是很有战斗力的。

在袁崇焕死后,明朝能与后金抗战的将领,非常的少。后来与后金在萨尔浒大之后,逐渐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松锦大战确立了后金的帝业。此战役之前,后金根本没有信心能战胜明廷。

嘉庆皇帝曾说:“太祖一战(萨尔浒大战)而王基开,太宗一战(松锦大战)而帝业定。”这点从后来得知,清朝建立后,清廷一直不肯让汉人去东北。为的是自己有朝一日不能完金征服中原,也可以退守东北。

袁崇焕死之前,皇太极也同意议和,还有附属明朝之意。原本议和变判是由陈新甲负责,秘密进行。

因陈新甲的家奴泄露了此事,遭到明朝主战的反对,认为有辱国体。应惩罚幕后操纵者,崇祯帝把议和的事情,全部推卸给了陈新甲。崇祯帝为了颜面,杀害了陈新甲。

议和计划失败,皇太极认为明朝廷不与他议和,是为了消灭后金。才不得不主动进攻明朝。经过多次的大战后,明军惨败收场。

从萨尔浒大战到松锦大战,明朝完全丧失了对外的控制权,后金逐渐推进,防御战线突破后,只剩下山海关最后一道防线。

经过多次的交战,明朝军队的弱点完全暴露在后金眼皮下。袁崇焕发明凭借城墙用炮的战法,可以扼制后金的进攻。崇祯帝中了后金的反间计,杀害了袁崇焕。对于后金来说,看到富饶而广阔的中原,让后金的将领们,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才有入主中原的想法。

崇祯帝错误的判断当时形势,同时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把农民起义,当成了不成气候的流寇。

明朝末年,国家财政枯竭,政治腐败,各地农民揭竿起义。崇祯帝既要与后金作战,还要面对朝内的农民起军。没有力挽狂澜的手段,是难有作为的。

史学长空说:

崇祯帝如果与后金达成议和,调集辽东精兵,平定内乱,然后,整肃吏治,减轻赋税,休养生息,再徐徐图之,也许还有一番作为。


史学长空


“攘外必先安内”这一政策是中国古代王朝惯用的政策之一,抵御外敌,必须要将自己的内部安定好,形成内部合力,然后再一致对外。历朝历代对“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都有不同理解和实施方法。譬如,刘邦曾经自以为兵力雄厚,与匈奴决战,结果在白登山被围,此后采取和亲政策,内部休养生息,这才迎来汉武帝时期的对匈奴大规模征战的胜利。

明朝崇祯皇帝时期面对怎样的局面呐?(清军五次入关作战的指挥者,皇太极、多尔衮、阿济格、阿巴泰像)

后金的五次入关作战和李自成起义的轨迹。

后金政权在明朝崇祯年间曾经六次入关作战,第六次入关建立了清朝,具体入关作战如下:

第一次入关作战

时间:1629年10月至1630年正月;

指挥者:皇太极;

军队数量:约10万;

作战过程:清军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进入明朝管辖区,占领河北遵化,进逼北京。明朝调各路人马援救北京,并多次派遣使者议和,期望割让土地。袁崇焕等各路明军到达之后,经过激战,皇太极率军返回沈阳。

结果:后金军队劫掠京畿地区之后返回,袁崇焕被问罪,凌迟处死。

第二次入关作战:

时间:1634年5月—9月;

指挥者:皇太极;

作战过程:考虑到明军在各个城池已经加紧了军备,这一次主要在大同、宣化过长城,主要劫掠村镇的人口、牲畜等,对大城市没有进攻。

结果:后金军队劫掠而去。

第三次入关作战

时间:1636年5月——9月;

指挥者:阿济格;

作战过程:此次入关作战为牵制战,皇太极在征服朝鲜,害怕明军在背后偷袭,于是派出军队进攻明朝的京畿地区,攻下明朝12座城池,大小作战50多次,每次都胜利了,牵制的作用达到了。

结果:后金军队劫掠了人口、牲畜合计179820,清军成功征服朝鲜。

第四次入关作战

时间:1638年8月—1639年3月;

指挥者:多尔衮;

作战过程:清军绕过山海关防线,劫掠山西,攻破济南,纵横千里;

结果:明朝宣大都督卢象升被杀,攻克36座城池,招降6座,与明军17战皆胜;劫掠人口、牲畜46万多,济南府库被劫掠。

第五次入关作战

时间:1642年10月—1643年5月;

指挥者:阿巴泰;

作战过程:清军自黄崖口入关,征战最南部到江苏的海州,范围涉及山东各地、河北等地。

作战结果:攻克88座城池,逼降6座城池,俘虏36万人,黄金12000多两,白银220多万两。

这是后金(清)的五次入关,劫掠了大量的人口、财富到关外,第四次和第五次劫掠更是深入明朝腹地,如入无人之境,可见明朝内部空虚如何了!

李自成起义的轨迹和清军入关的轨迹息息相关。1628年,李自成被明朝裁撤,他杀了自己的老婆韩金儿和债主艾诏。1629年2月,李自成加入明朝的军队,去北京勤王,应对后金军队第一次围困北京城。在甘肃榆中半路上,明军将领克扣军饷,引起兵民的兵变,明军将领和当地的县令被杀,李自成起义了。李自成起义源自于后金军的第一次入关作战!

1633年,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人被明军曹文诏和左良玉部队包围,危急时刻,清军第二次入关作战,李自成假装投降,买通明军,后杀明朝安抚官员再次反叛。这一时间段,李自成还没有成气候,清军第二次入关算是给了一些可乘之机。

尽管如此,明军还是在1637年基本剿灭了各地的起义军,有的投降,有的隐藏了起来,李自成最后率领十几人逃入商洛山中。

明朝在剿灭各地农民起义军之后,卢象升在清军第四次入关作战中战死(1638年),孙传庭、洪承畴等人调往关外同清军作战了。

1639年,张献忠再次反叛起义,李自成于1640年趁着明军剿灭张献忠的机会,重新起义,进入河南,收拢灾民,攻占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一时声威大震。

1643年—1644年,李自成击败明军孙传庭部,占领了陕西全省,定都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起义军占领北京城,明朝灭亡。

崇祯皇帝面临的几次和议选择。

1629年,皇太极第一次入关围困北京时,曾经要求和明朝和议,目的是让明朝割让一些土地,崇祯皇帝拒绝了。这时明朝内部的农民起义还没有那么厉害,也没有对明朝形成致命的威胁,军事力量还在。1637年时,明军基本剿灭了起义的各路农民起义军。

1638年,多尔衮率领清军第四次入关劫掠。大臣杨嗣昌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和清军议和,然后腾出手来专门对付各地农民起义军,避免明朝军队内外两线作战。这一建议对当时的明朝来说无疑是最好的,等内部问题彻底解决了,再专门对付关外的满族政权。不过这一建议遭到宣大都督卢象升的激烈反对,宁折不弯,一切用战争解决问题,崇祯皇帝对作战还是议和摇摆不定,最终决定不与清军议和。多尔衮为首的第四次入关作战,主战派宣大都督卢象升战死,济南被攻破,省府库被劫掠。

李自成于1644年到达北京外围时也曾经提出条件议和,但总是不了了之,崇祯皇帝最终自缢身死。

明朝在面临内外两线作战之时,最危急的时刻应该就是在1638年多尔衮第四次入关作战的前后,明朝已经明显经不起两线作战了,但是为了面子,崇祯皇帝以及幕僚拒绝了和议的奏请。(崇祯皇帝像)

明朝如果“和亲”是否可行?如何处理最合适?

明朝历史上曾经有外族要求和亲,第一个是瓦剌,当时明英宗被俘,朝中大臣希望用明朝的公主和亲,换回明英宗,但遭到当时众多大臣的阻拦,没有和亲;第二次是1592年,明朝援助朝鲜,阻碍了日本对朝鲜的侵略,日本的丰臣秀吉向明朝提出和亲的请求,希望明朝将公主嫁给日本天皇,万历皇帝一眼就看出了日本的把戏,对此置之不理。(也先像,明朝曾经计划用和亲换回明英宗)

“和亲”作为一种政治手段,维护和亲双方和平相处,在明朝和后金之间是根本不可行的,当时的后金政权名义上是明朝的臣子,明朝上下都不同意,再说了,到了这个时代了,“和亲”的作用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了,靠女人赢得和平的时代造就一去不复返了。一切以国家的军事实力说了算,即便明朝和亲,也几乎没有什么大作用。

1638年是一个临界点,明朝就应该做出抉择,当时已经是内外两线作战危机的开始。尤其是多尔衮在明朝内部纵横千里,明军畏首畏尾,不敢作战。多尔衮的军队大摇大摆的劫掠人口、牲畜等退回关外,明军在后尾随,目送出境。(丰臣秀吉像,他在朝鲜战争初期和议时曾经提出和亲,动机不纯)

而明朝君臣斗看不清形势,内部的农民起义军主要是粮食问题,老百姓没有饭吃了才会起义,不从内部找原因,永远解决不了问题。安内是崇祯皇帝及其大臣首先面对的问题,关键是崇祯皇帝的大臣们都看着自己碗里的饭,根本就不顾王朝的安危,崇祯缺乏果断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至于对后金的和议问题,无非是要割让土地,可以暂时获得一段喘息的时间,平定内部之后,养精蓄锐,再进行谋划对清军的进攻,收复失地。如果没有暂时的退让和割舍,明朝根本没有喘息时间的,灭亡成为必然。

对后金(清)的和议、平复农民起义军、与民休息同时并举才是明朝延续的王道。至于和亲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穿越再现彼岸


崇祯皇帝执政之时,明朝除早已与关外清军战斗多年以外,又因天灾引发了饥荒,进而导致了饥民们而无以为生,被迫揭杆而起反抗明朝腐朽与压迫。在屡剿不灭的农民起义的冲击下,明朝的统治基础发生了动摇,王朝统治面临着,来自关内和关外两股力量的共同挑战!

那么在此之际,崇祯皇帝又该做如何取舍呢?是应该先剿灭农民起义军,还是在剿杀农民起义军的同时,继续坚持抵挡关外清军的频频扣关呢?要知道崇祯时代的明朝,因为天灾不断,人祸不绝,早就陷入了严重的财政窘境之中!在这种不利情况下,想要继续维持关内和关外的两线作战,己经变得非常困难了!

不过尽管关内因流民四起而战争不断,迫使大量明军精锐被吸附于此。但是关外却尚有山海关可为屏障,可以起到迟滞和阻挡清军的进攻步伐。因此倘若崇祯皇帝敢于放弃不切实际恢复辽东的梦想,肯与皇太极达成协议,使明清能够暂时休兵停战,然后明朝再依靠山海关之险只守不攻,采用守势作战的方式,当可自保无虞。

之后再在不放松对清朝保持警惕心的情况下,集中其兵力、财力、物力,全力用于镇压农民起义军,或许可以先灭李自成,再灭张献忠,达能其重新安定天下的目的。若能在稳定了内部统治之后,再经过数年养民息兵恢复国力,然后再挥兵出关讨伐清朝,采用稳扎稳打的稳妥战略,还是很有可能重新收复辽东的。


北疆同心


崇祯(1627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明朝第十六位皇帝。于1622年(天启二年)年被册封为信王。

回顾明末历史,不得不说崇祯真的是时运不济,内有流寇,外有后金张牙舞爪。坦率的说,不要说明朝了,即便是20、21世纪的超级大国,也很难承受两线甚至多线作战。在流寇和外敌的双重夹击之下,崇祯皇帝应该攘外必先安内,就个人来看,如果崇祯能够攘外必先安内成功,那么相信明朝不会这么灭亡的,或许将延续到现在。只是,这是一种幻象,当时的局势非常复杂,流寇和后金不会让明朝单独对付一方的。

明朝末年的党争非常厉害,尤其是东林党人, 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根本不管不顾别人意见的正确与否。基本上是,只要对方赞同的,都反对;只要对方反对的,都赞同。只要有人提出议和这个战略性退让,但却会遭到猛烈抨击。

崇祯曾在一次召对中感叹:“今日吏治民生夷情边备,事事堪忧。”当大臣陕嗣宗上书指责他求治太急时,他批示:“此时不矫枉过正,太平何日可望。”

而且,就算明朝如果提出议和,皇太极会同意吗?肯定不同意,因为皇太极需要劫掠,才能维持奴隶主的生活,才能持续削弱明朝实力,保持压力,才能让流寇继续对明朝伤害。

流寇和皇太极没有联系,这么说出来恐怕都不会相信。当明军刚把农民军打败,那边皇太极就带领清军绕道杀入内地。于是,崇祯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把农民军先放一边,集中力量对付清军,如此反复折腾了十几年。

其实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崇祯都不是一个亡国之君,但一个人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毕竟大势已去,亡国已指日可待。在临近末日的紫禁城,他常常暗自息:“朕不自意成亡国之君。”,实在是无可奈何花落去。





我是蕾姐


能战方能言和!如果大明朝军队和满洲八旗屡战屡败,导致鞑子兵以战养战,那个时候可能树欲静而风不止。也就是你想和,女真人也不想和。

当时的形势必须放弃辽东,熊廷弼生前最后一次去辽东就断言,辽东形势已经是死局。就算大明朝诚心诚意就是和谈,女真人也不会有任何诚意,按照单田芳评书所说的,那些地方你明朝给不给没有区别,都是女真人的囊中之物。战争还是避免不了的。还有就是投降到鞑子那里的铁杆汉奸们起了坏作用,例如范文程,李永芳等等,他们不断给鞑子们出坏主意,怂恿女真人不断袭扰大明朝。所以,想和谈是不容易的。

如果崇祯能够断臂图存,果断放弃辽东地区,带回当地百姓,死守山海关和居庸关,古北口等等这些重要关隘,同时尽可能把华北地区百姓南撤,这样即便是女真人进入关内也让他们空手而归。尽可能利用各种条件打击他们,如果做到这些,找机会与女真人和谈,或许有可能。做这些工作时,必须控制住李自成和张献忠他们,万万不能让他们和满洲人遥相呼应,内外结合,否则形势危矣。怎样才能做到这些?那就是要求那些分散在王爷们帮帮忙,必须拿出财产和粮食,实在不行就得采取强制措施。只要让饥民得到安置,张李二人暂时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做完这些之后一定要认认真真不惜代价给女真人一个教训。让他们付出代价,进而认清和谈是唯一出路。

所有的这些东西必须是崇祯一上台必须做的,千万不能听袁崇焕瞎忽悠什么五年恢复辽东的鬼话,更不能派洪承畴带领大军攻打皇太极,千万不可以在辽东继续失血。这样才能有能力安内并且攘外。

最后,如果以上全做到了还是不能达到目的,那只有一个办法——南迁,准备再一次南北对峙。


钢铁侠舅舅592


“攘外必先安内”,当时的势局来看,应该先解决内部问题,再来解决外敌!但也有几个必须得前提!

原因一.当时的后金已经成气候,实力强大,而且已经转变了攻势,明朝只能被动的防守而无主动出击的能力和条件,所以后金是一个长远的问题,短期内明朝没法解决!

原因二.农民起义,自古就如同烈火,一经点燃,短期内就能形成燎原之势,时间越长,危害越大,对国家是致命的打击!

所以,先安内在攘外是比较合适的!但这也有前提,一是辽东派良将镇守,依托山海关拒守,貌似崇祯就杀了好几个厉害的将领!二是朝廷党争解决,不解决党争问题,即使有良将,在党争的漩涡中,只怕自保都难,还何谈拒守后金!三是崇祯会用人,能用人!

了解了明史才知道党争有多可怕,东林党在崇祯年间到底是怎么样一副嘴脸,其可恶程度远比阉党更胜!如果不解决党争和重用人才,就是把三国顶级的智囊团配给崇祯也是白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