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你覺得宋江應該招安嗎?

人格的魅力


《水滸傳》中,按照當時梁山的處境來說,選擇被朝廷招安,是梁山大部分人和宋江個人的唯一的出路。

所以,宋江應該被招安。

這麼說很多朋友肯定不服:

“梁山好漢們‘劫富濟貧,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那日子過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個鳥安。”

你宋江就是因為自己迷戀當官,所以出賣兄弟利益,心甘情願地去給朝廷當走狗。

圖| 宋江跪拜招安聖旨

真的是這樣嗎?

“江湖中人,真的能不理廟堂之事嗎?”,你可能武俠小說看多了。

圖 | 《水滸傳》劇照

《水滸傳》看上去也頗有幾分遊俠小說的色彩,但它還是要照顧現實的。

《水滸傳》的社會大背景

古代的中國社會是以農民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農民們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遷徙。

但是,唐宋之交的時候,由於“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潰,大量的土地兼併使得很多農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趕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農民們還可以依附在貴族的莊園內,找條活路。

但是,唐朝中後期,安史之亂和黃巢之亂等對社會破壞性巨大的動亂,使得貴族們不是死了就是逃亡。

失去土地的農民,最後連依附於貴族莊園這條活路也斷了。

於是,唐宋之交中國社會產生了大量的流民。

陳橋兵變後,宋太祖趙匡胤結束了結束五代十國戰亂局面。


宋朝建立後,流民們重新有了土地。

但是,長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適應了冒險式的生活方式,即使有了安身的土地,他們仍然遊手好閒、不務正業,不願意過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種生活,這種人被稱為“遊民”。

北宋時期,國民經濟發展蒸蒸日上,大量的遊民湧入城鎮。

圖| 清明上河圖


看過《清明上河圖》就會知道,北宋城鎮的經濟十分發達,對商業政策寬鬆。居民可以沿街開店,居民區是商業區連成一片,又沒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樓都是通宵營業。

所以,湧入城鎮的遊民在城市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棧的人乾脆沿街大窩棚,露宿街頭。

那麼你可能有疑問,遊民們靠什麼生存呢?

老實點的,給人當臨時工;還有很多不老實的,成為了地痞無賴,坑蒙拐騙,所以《水滸傳》裡經常出現一個稱呼,叫“潑皮破落戶”。

梁山好漢都是些什麼人?

《水滸傳》裡,很多人物都是遊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個沒有固定職業的城鎮遊民,因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比如九紋龍史進,“從小不務正業,喜歡舞槍弄棒,母親說他不得,慪氣死了”。

再比如,劫蔡京生辰綱的晁蓋一夥人,“晁蓋本是鄆城縣東溪村的保正,生平仗義疏財,專愛結識天下好漢(多是遊民),但有人投奔他,不論好歹,便留在莊上住。”

圖| 重情重義的晁蓋

宋江,原本是鄆城的一個押司,是個小吏,但是從他平日裡的作風來看,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顯露的是一身遊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俠風氣。

圖| 遊離於廟堂和江湖之間的宋公明

所謂任俠,就是任氣節、行狹義,人與人之間基於知遇相互結交,行武用劍,重承諾,輕生死,以“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原則往來。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重哥們兒義氣。

義字當頭,任俠者之間,沒有嚴密的組織,合則留,不合則去,沒有繁文縟節的約束,只憑借人與人之間的交情。就這樣,構建起了一套傳承至今的民間社會勢力。


《水滸傳》中,梁山好漢最初的精神信條,應該是從“七星聚義”開始的。

梁山的發展困境

梁山好漢,因為任俠的義氣聚集在一起,所以山寨的大廳叫“聚義廳”。

正是因為任俠們獨特的價值觀,投靠梁山的人越來越多,有犯了事的朝廷武將(林沖為代表)、有走投無路的殺人犯(二龍山一夥)、社會上偷雞摸狗之輩(時遷)。

面對越來越大的隊伍,宋江不得不考慮梁山的未來出路。

擺在宋江面前有三條路:

  1. 推翻大宋朝廷,改朝換代。
  2. 保持現狀,與朝廷分庭抗禮。
  3. 讓朝廷注意到梁山的實力,對梁山進行招安。

梁山雖然有幾萬人馬,但這些人多數是些無業遊民,雖然宋朝重文輕武,但梁山的戰鬥力和正規軍還是沒法比的。

還有個問題,梁山沒有穩定的財政收入,幾萬人馬全靠打家劫舍過活。梁山周邊的土豪劣紳再多,也總有劫完的一天吧,那將來這麼多人吃什麼、喝什麼?難道指望幾萬人跟菜園子張清學種菜嗎?

等到吃不上飯的時候,先不說能不能抗住朝廷的圍剿,梁山自己內部或許就得亂套。所以,三打祝家莊、打曾頭市,這本質上都是為了掠奪資源的戰略擴張。

前兩條路顯然是走不通,宋江只能等待時機,通過和朝廷的對抗,先展示自己的實力,然後讓朝廷知道圍剿梁山的成本太高,朝廷就不得不放下身段來談判。

這是梁山唯一的活路,實際上,宋江也是按照這一步走的。

宋江的個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學作品,必須有足夠的“矛盾衝突”。從人物內心的“矛盾衝突”折射到歷史和社會。

宋江身上就有這種“矛盾衝突”。

宋江有一句口頭禪,就是自稱“小吏宋江”。為何他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呢?

這就要從“小吏”這個官職說起了,宋江總是強調自己是小吏,另一方面是對他這官職的不滿,另一方面是認為自己有一身才會不能施展的自嘲。

宋江是鄆城縣的一個押司,就是衙門裡的一個低級的公務員,成為“吏”。

圖| 宋押司

我們現在把古代的官員都成為“官吏”,其實,從唐朝以後,官和吏是分開的,分屬於兩種不同的行政體系。

官是通過科舉考試的途徑來錄取了,吏就不一樣了,通過鄉紳推薦、花錢走後門等都可以做吏。一個人一旦做了吏,一般情況下就沒有當官的可能了。

所以,吏在宋朝的政治、社會地位其實相當低下。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宋江總是自稱“小吏”、“鄙煨小吏”了,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宋江是個自命不凡的讀書人,讀的是修、齊、治、平的聖賢書。面對沒有前程的仕途,他會甘心嗎?

當然不會了,如果宋江接受這樣的命運,甘於平庸,《水滸傳》還怎麼寫下去?宋江發現廟堂上得不到的回報的鬱悶,可以在江湖中得以紓解。

圖 | 宋江

他利用自己“小吏”的身份,給江湖中的“好漢們”行方便,得來了“呼保義”和“及時雨”的名聲,慢慢的他也發現了江湖任俠們蘊含的巨大能量。

自從漢朝儒生們與漢武帝立約之後,儒生的命運已經被安排好了,人世間,儒生們所在乎的事,只剩下“入而修齊,出則治平”。

宋江也終究是個儒生,自然逃脫不了儒生們的命運,雖身在江湖,卻仍舊盼望來自廟堂的召喚。

結語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已經明白了:

無論宋江從梁山整體利益,還是他個人命運的角度去考慮,選擇被朝廷招安,都是唯一的出路。
<strong>


達文有話說


按照《水滸傳》中的故事情節,最後走到招安這一步是必然的。梁山好漢他們的宗旨就是隻反貪官,不反皇帝。他們並沒有奪江山,成霸業的豪情壯志,只是大塊吃肉喝酒,輪秤分金銀。雖然當時的朝廷腐敗、貪官汙吏橫行天下,但梁山領導人從始至終都沒有一個治國拯民的方案,更無奮鬥的宏偉綱領,所謂的"替天行道"也只不過是小打小鬧而已,也沒有真正的惠及百姓,在百姓的眼裡他們只不過是一群佔山為王的土匪。

梁山的領導人物,如宋江,吳用,以及後來收編的朝廷官吏和地方豪強,他們的境界就是富貴榮華,光宗耀祖,大多都因為不得已的原因才上了梁山,他們對皇帝還是忠義的,只有一個李逵曾喊過:殺上東京,殺了那個鳥皇帝!還結果險些被割了舌頭。

梁山好漢並不是被招安,而是自己苦心經營的一條路線,是以宋江為首的領導集團千方百計的尋找招安的門路,通過李師師向皇帝傳遞信息,又讓宿太尉引見,至於下面的首領們很多都是反對招安的,武松就直言:招安!招安!說的弟兄們心都涼了。但是決定梁山好漢命運的是上層領導人物,下邊的人們也只能為了義氣跟隨而去。

另外一個梁山好漢必然走向招安的原因,就是在我們這樣一個幾千年封建統治的國家,絕對不會允許一本反對皇帝的小說流傳。《水滸傳》只所以被稱為四大名著,能夠流傳到今天,就是因為梁山人物雖是造成社會動亂的因素,但還是維護皇權的一群好漢,要不然早就被作為禁書了,怎麼還能傳到今天?




泰山124453211


梁山泊上,英雄雲集;忠義堂前,好漢聚會。值此時,已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數,共計一百單八將,嘯聚在山林之上。

兄弟們朝夕相處,大口吃酒肉,大秤分金銀,好不快活,原是神仙一般日子。奈何最後被招安,歸順朝廷,征討方臘。亂石黃沙之中,屍陳於野;矢石交攻之際,命喪於敵。

最後班師回朝時,一百單八將已折損大半。形單影隻,再不似當初熱鬧景象。


看到這裡,肯定會有人罵宋江。罵他不該受招安,不該用兄弟們的鮮血,去染紅他頭上的那頂烏紗帽。

宋江背此罵名,究竟冤不冤?而梁山到底應不應該受招安呢?我們一一來看。

一百單八將聚義的背後

梁山聚義時,好生熱鬧。眾兄弟推杯換盞,互相引為知己,自覺今時今日之處境,人生再無遺憾。

可當我們透過熱鬧之後,再來看他們,會發現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他們有很多人並不是自願上梁山的。


我們不妨先看看幾種不同上山的原因

1 逼上梁山

如林沖,柴進。一個是東京禁軍教頭,事業有成。一個是前皇后代,享盡富貴。

林沖因高衙內之故,被高俅一次次陷害。從白虎堂,到野豬林。進不能官復原職扳倒高俅,退不能甘做平民免遭迫害。已無活路可走。

在這種處境下他才雪夜上梁山,尋得一安身立命之所。

而柴進未上山之前,曾資助眾多好漢去入夥梁山,可他自己從無半分落草之意。

享受著榮華富貴,過著天上人間一般的日子,他又怎會想著去做一草寇,惹人不恥。無奈最後招人陷害,身處牢獄之中,命不保惜。被宋江救走,無奈之下才舍了富貴,上了梁山。

2賺上梁山

如盧俊義,秦明等。

盧俊義本是一方員外,名聲在外。宋江欲招他上山,使吳用用計賺之。

結果好好一個家大業大的玉麒麟,頓時變作階下之囚。走投無路之下,上了梁山,對宋江感恩戴德。殊不知讓他家破人亡的始作俑者正是他的救命恩人。

秦明同樣如此。宋江欲得其歸順,派人假扮他行兇,以致一家老小盡被官府所殺。秦明進退無路,只得歸順梁山。

3降將上山

如關勝呼延灼。上山之前,俱是朝廷大將,奉命來征討梁山時,滿口亂臣草寇,天兵到此,還不早降。


最後戰敗被俘時,被宋江一番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大義所折服,心甘情願入夥梁山。

而這三類人在梁山上佔了大半數。因此我們可以看出,原來梁山也並不是讓天下英雄嚮往,自願去入夥的聖地,他們也只是不得已下才落草為寇。

招安的確是宋江提出來的,可照此一看,想招安的又何止宋江一人。

本都是非富則貴,或是朝廷將領,或是地方名流。正因為他們這樣的身份,才更熟知忠義之理。


如不能為國效力,便安分守己,但凡有一點辦法,誰願從良人翻成草寇,毀祖上清譽。如再有機會,誰不想變回清白之身。

因此可見,梁山大多數人心裡都是有著招安念頭的,只是作為第一把交椅的宋江將它提出來了。

所以就算宋江接受招安是錯,也絕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了大多數兄弟的前程著想。

我們再來看,宋江到底該不該接受招安,最後眾人的下場對宋江來說是對是錯。

招安一時苦,不招安萬世苦

如武松李逵等草莽英雄,是實打實的不想招安。那麼宋江招安,就是違背了他們的意願,這真是害了他們嗎?

1 招安後梁山的下場


征討方臘,兄弟們死的死傷的傷,宋江最後也被毒酒害死。跟未招安時兄弟們濟濟一堂的處境相比,招安的下場就是一出悲劇。

2 如果沒招安,繼續嘯聚梁山

如果沒有接受招安,梁山真的能一直繁榮下去嗎?我看不能。

在上文我們講到了,很多好漢內心是不屑落草的,因而久必生變故。雖不至於反目成仇,但不免會離心離德。內部不穩,此其一也。

就算他們有實力,當時不會被剿滅。但好漢也是人,他們也會生老病死。等這一批人不行了,梁山還能靠誰守護?最後的下場無疑是被官軍剿滅。到時同樣是死的死,散的散,此其二也。

由此可見梁山就算不招安,最後下場也與招安後一樣,都是悲劇收場。

雖然同是悲劇,但意義卻截然不同。

梁山受招安之後,個個全了忠義之名。上對的起先人,不致辱其名;下對的起後代,不使背罵名。


千百年後,人們提到梁山英雄時,都會稱讚他們是忠義之士,生而為人,如此不負平生。

如不招安,任你們再英雄好漢,義薄雲天。待身埋白骨之日,名聲傳到後世之時。也只不過是草寇山賊,打家劫舍之輩。上辱先人之名,下使後人蒙羞,揹負著世代罵名。

而這也正是宋江,極力接受招安最重要的原因。他是想幫兄弟們爭個正名,現在能堂堂正正的立足在天地之間,百年後能坦坦蕩蕩入後人之口。用心良苦且深遠,讓人敬佩。

結語

宋江作為梁山之主,改聚義廳為忠義堂,以忠義為本。


而只有招安,才能帶領兄弟們走上忠義之路

在我認為,宋江是應該受招安的。如果梁山好漢沒有遇到宋江,沒有被招安,終是一群草莽。會不恥於後世口中,更不會被現代的我們,看到他們的英雄故事。

古人最崇尚忠義。招安後好漢們流乾的鮮血,並不是染紅了宋江的烏紗帽,而是洗刷掉了他們自己身上草寇強盜的汙穢。


Ad哥哥


在《水滸傳》中,宋江為人仗義,在他上了梁山之後,更是多次帶兵下山,不僅為梁山立下了大功勞,而且每次還帶不少的好漢上山,從而宋江在梁山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再後來,晁蓋去世之後,宋江自然而然的成為了梁山之主,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大聚義之後,由於宋江非常堅持,最終梁山所有人都跟著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

那招安之後的梁山兄弟也沒有閒著,他們為朝廷東征西討、徵遼、王慶時。不僅取得了勝利,最重要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並無一人折損。但是他們在征討方臘的時候,梁山兄弟卻損失慘重,所剩無幾,這遭遇不僅讓人嘆息,不過好在最終得以平定方臘,如此也成全了梁山的忠義之名,畢竟他們是歿於王事,那就是忠烈之士,不會背上反叛草寇的名聲。

當然了,也有些讀者為梁山感到不值,因為在梁山功成之後,宋江和盧俊義還是收到了朝廷奸臣的陷害,因此梁山損失慘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他們沒想到,自己得以倖存回京卻得到了這樣的結局,所以就會讓讀者覺得宋江就不應該接受朝廷的招安,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那麼梁山兄弟也不會損失慘重,也不會落下悲慘的結局,那麼在《水滸傳》中,宋江應該招安嗎?

雖然有一些讀者覺得宋江不該招安,但是!對於《水滸傳》、對於宋江來說,而還是應該接受朝廷招安,首先梁山兄弟在還未招安之前,他們之間雖然義氣重要,為義士,但他們說到底還是草寇,他們是反叛朝廷的,換句話說梁山兄弟就是一幫不忠反叛的草寇。而《水滸傳》不僅僅是體現了一個義字,而且還著重體現了一個忠義,如果他們只有兄弟之義而沒有心繫國家,不對國家忠心,這也體現不出《水滸傳》主要所講。

宋江帶領招安,如此一來就讓梁山兄弟成為了忠於朝廷的人,如此也成全了梁山的忠義之名,雖然在後來梁山損失慘重,但是就是因為梁山的忠義,所以他們才深受讀者的喜愛,我在反過來說,如果梁山不接受招安,那麼他們與王慶、方臘等人又有什麼差別呢?

其次,我們以宋江而言,他雖然在上梁山前是一個小吏,但是他本人很有忠義之心,就算他後來上了梁山,還是不改自己的初心,仍想著要為朝廷效力。而宋江上梁山也是情勢所迫,在他上梁山之後,心裡想的是以此為基礎,然後尋找機會招安,準備再次為國效力,所以,在宋江的內心是忠於朝廷,他希望是可以招安的,哪怕在最後得到了悲慘的結局,他從不曾後悔過,故而對宋江而言,還是應該去招安的。

最後,再以實力而言,梁山也是應該接受招安,梁山雖然曾經打敗過數次朝廷的征剿大軍,但是梁山畢竟實力有限,他們之所以能夠打敗朝廷官軍,也是因為梁山地勢的因素。但是宋朝不同,宋朝雖然經歷了幾次對梁山征討的失敗,但是對於宋朝而言,並沒有傷到元氣,所以他們可以繼續調動軍馬攻打梁山。如此一來,若梁山不招安,是很難躲過朝廷源源不斷派來的征討大軍,同時梁山也是很難頂住,只要梁山兵敗一次,就會讓梁山遭受到致命的打擊,甚至是走向覆滅,到那個時候,梁山不僅被鎮壓,而且還要永遠背上不忠反叛之名。

同時這對於起事者而言,無非是一個好結局,像最有成就的結局就是像以前的劉邦、朱元璋那樣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而宋江也知道自己的勢力,梁山的勢力是不會像劉邦、朱元璋那樣成功,所以這條路是行不通的。既然宋江知道自己不能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那時就會被鎮壓,而宋江明顯不願意得到這樣的結局,再加上他本人也有忠義之心,所以宋江就剩下了最後一條路,那就是招安,因為招安不僅可以免於鎮壓的結局,而且還能為梁山兄弟謀一條出路,從而也成全了梁山忠義之名,若不是如此,《水滸傳》又何必要以梁山為主呢?所以宋江接受招安的本意是不錯的!


逆旅修行


《水滸傳》中宋江該不該招安?

這是個複雜的問題,也是個核心問題。因為縱觀全書,前面的無疑都是鋪墊,其重心還是圍繞著是否招安,怎樣招安,招安的波折,招安後的結局展開。可以這樣講,把招安的問題理清楚了,也就弄清了全書的靈魂。

想當年,文革後期曾有過一段批林批孔批宋江的過程,說宋江是投降派。這顯然是借古諷今含沙射影配合政治運動的範疇,咱小老百姓不去討論那個。

那麼,宋江倒底該不該招安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要理清這些,需要從多方面多角度來論證。

一、招安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

在封建王朝統治下的北宋末年,皇帝是天子,是一言九鼎金口玉牙的聖上。反對這個體制無疑是無法無天大逆不道。

那麼,水泊梁山這種反朝庭反體制的大逆不道是怎樣形成的呢?一百單八條好漢雖說情同手足風流快活,但他們是鐵板一塊麼?當然不是。具體分析,可以歸納以下幾種類型:

1、犯下彌天大罪,唯有佔山為王才是出路

以晁蓋吳用阮氏三雄加上公孫勝劉唐七人(外加白日鼠白勝做內應),冒天下之大不韙劫取生辰綱,犯下滔天大罪,被官兵追剿逃上梁山。這夥人在當時可以稱為鐵桿的土匪強盜,與朝庭也結下不可調解的樑子。他們佔山為王,純粹是為了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大稱分金銀,圖的就是一個風流快活。招安的事和他們不可能沾邊。宋江上山後,根本不敢在晁蓋面前提招安的事。晁蓋也看出了宋江的政治企圖,所以臨終時,也不安排宋江這個本應接班的二把手來接寨主之位。

2、遭人陷害,無可奈何逼上梁山

以林沖為代表,是受人陷害走頭無路逼上了梁山。宋江雖然給劫取生辰綱的晁蓋等人通風報信,但本人卻還想在體制內出人頭地,是被外室閻婆惜所逼,才不得已殺了人。既使如此,宋江也沒想上梁山,是後面的陰差陽錯寫了反詩,才不得不上了梁山。青面獸楊志是押送生辰綱被劫無法交差才被迫落草。以上三人所代表的類型,都並非自願上山,實乃形勢所迫。

3、沙場被捕為保活命,只能叛變上山

以呼延灼,秦明,索超,關勝,董平等為代表,都是體制內的軍官。而一丈青扈三娘是富家大戶,他們被捉後,書中寫的是看在宋江疏財仗義替天行道,毅然反水投靠梁山。實際哪有那麼一瞬間就改變信仰改變三觀的事,說到底還不是為了保住已成為俘虜的那條命。尤其扈三娘,家人被李逵殺個精光,村子也被一把火燒光,自己被活捉,不僅不反抗,反而還嫁給了色鬼矮腳虎王英為妻,誰看了都覺得做人太窩囊。但施耐庵老先生為了塑造宋江的高大形象,只能讓她這個如花似玉的美人受委屈了。

4、殺人放火雞鳴狗盜,投奔梁山能延長壽命

以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孃為代表,把旅客用麻藥弄昏迷,剁碎了作人肉餡包子賣給顧客吃,聽著就毛骨悚然。你說施耐庵老先生他怎麼尋思編的呢?還有黑旋風李逵,矮腳虎王英,鼓上蚤時遷等。這類人都沒什麼頭腦,更沒有什麼政治主張,都是吃了今天不管明天的主。他們上梁山,就是圖個別犯事被捉,客觀上等於是混吃等死延長壽命。

5、被坑蒙拐騙,稀裡糊塗不得不上山

以玉麒麟盧俊義為代表,金槍將徐寧等,純屬於是被坑蒙拐騙上山。尤其盧俊義被蒙得連老婆都賠給管家李固了。坑蒙的手段五花八門,盧俊義是被吳用算卦給算上山的,徐寧是被時遷偷金甲偷上山的。不過有一點必須肯定,這些騙的手段也都留了後路,起碼把家屬都帶上了山,一是體現了人道主義,二是絕了他們下山的後路,招法不可謂不高明。

6、剛直不阿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為民除害,上梁山是為了躲避追捕。

以武松、魯智深、史進等正義形象為代表,殺貪官汙吏弘揚正義。除此之外,還有孫立孫新、解珍解寶兩對兄弟,他們沒有任何劣跡,只是不屈服地方豪紳迫害而奮起反擊。此類上山義士還有許多,限於篇幅暫不一一列舉。他們上梁山的目的既不是圖一時快活,也不是要當綠林好漢,而純粹是為了躲避追捕。

7、上梁山是為了揚其特長,為故事結構服務的陪襯型人物

除去以上六種類型主要人物,還有其他如樂手樂和,藥師安道全,水軍頭領李俊張順,轟天雷凌振,聖手書生蕭讓,神行太保戴宗等人物,純屬為故事結構服務的輔助人物,是否招安對他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故略去不表。

綜合以上七種人物,便可以分門別類預測對招安的態度,從而得出招安的作法是否符合情理。

第一種:堅決反對招安的類型

以晃蓋為首的劫取生辰綱那夥人,是鐵桿反對招安的。因為他們犯的是不可饒恕的彌天大罪,朝庭不可能放過他們。招安對他們來說是死路一條。毫無疑問,若是晁蓋掌握梁山大權,壓根就不會有招安這碼事。可惜晁蓋早逝,丟下了他那幫弟兄,在宋江的高壓下形不成氣候,只能聽天由命了。

第二種:對招安持中間派的類型

以那幫早在體制內當軍官的人物為中心,加上林沖這樣被逼上梁山的人物,還有被哄騙上山的盧俊義等,他們對原有的那份職業是感同身受有好感的。只不過礙於各種各樣的原因,對招安一時無法判斷孰是孰非哪頭輕重,處於猶豫不決三心二意範疇。正因為這樣,他們對招安並未形成阻力。這部分人在梁山都是舉足輕重的大人物,他們的態度,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左右政治路線的實施,非同小可。客觀上,他們那種默許的態度,對招安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第三種:雖然反對招安,但形不成氣候

主要是指李逵等草莽英雄們,他們沒有政治頭腦,只想過快活日子,不想招安受約束。但他的力量實在薄弱,也沒有多少話語權,頂多喊幾嗓子也就消聲匿跡了。

至於武松和魯智深等正面人物,雖然也不贊成招安,但他們不太計較這些。在他們眼裡,隨我意則可,不隨我意則自尋出路,憑自己一身本事,到哪都有飯吃,沒必要弄得不愉快。從書中後期也足以看出,武松和魯智深在征討方臘後,都沒有回到朝庭,也沒希圖高官厚祿,而是出家了之。

第四種:兩個特殊人物,很值得單獨列出

首先就是入雲龍公孫勝。這個道家仙人,當招安事成後,唯獨他一人請求不受官祿,離開體制,歸隱山林。足見其深謀遠慮,胸有城府,預有先見之明。

其次是軍師吳用。這是複雜矛盾型人物。本來與晃蓋等劫取生辰綱起家,一起嘯聚山林已成氣候,在理論上講,他應和晁蓋等弟兄政治觀念相同。但是,當晁蓋去世後,他竟轉眼變成和宋江一類的招安同謀。這種在大事大非面前的瞬間轉變,顯得生硬不合情理,也是不符合人物性格塑造的。不知施耐庵老先生是怎麼考慮的,是否有敗筆之嫌,如今已無法定論了。

綜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在安排梁山走向的大事大非面前,走招安這條路,倒底是為梁山弟兄摘掉流民草寇這頂帽子,謀個耀祖光宗是光明正道?還是一廂情願對封建皇帝抱有幻想最終鬧得身敗名裂悽慘收場的結局?這兩條道路,以宋江為首的投降派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還是佔了上風的。

因此可以說,宋江招安是符合當時歷史背景的。

二、從思想上,輿論上,道義上,甚至是封建迷信上,作者都在《水滸傳》裡做足了鋪墊

1、把聚義廳改成忠義堂

宋江從當上梁山寨主的第一天,就把原有的聚義廳改成忠義堂。聚義是聚合義氣,忠義是忠於朝庭,一字之差,政治目標和起義宗旨已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足見宋江的政治目標和晁蓋的主張是背道而馳。這無疑是為日後招安埋下了伏筆。

2、大造輿論,為招安打下思想基礎

宋江但凡有機會,總會憂心忡忡念念不忘弟兄們的身家後事和日後前程。不遺餘力地貫輸他那套政治主張,既:接受招安,為國效力,封妻廕子,耀祖光宗。他這種政治理念,具有相當的誘感力,形成了巨大的輿論氛圍。只有李逵,武松,魯智深曾發出反對聲音,但畢竟聲單力薄,很快就被強勢的掌握話語權的聲音淹沒了。

3、製造神話,假以天意

《水滸傳》第四十二回:還道村受三卷天書,宋公明遇九天玄女。無端讓宋江在夢中弄出個九天娘娘。娘娘授給宋江三卷天書,法旨道:

汝可替天行道,為主全忠仗義,為臣輔國安民,去邪歸正。他日功成圓滿,作為上卿。

神仙都告訴宋江,要忠於皇上,去邪歸正,功成圓滿,可成上卿。

更有天言:

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兇,北幽南至睦,兩處見奇功。

宋江事後果然按照娘娘旨意行事,兩次與宿太尉接觸,求得向皇帝進言,以求招安。

捉得大奸臣高俅上山,竟待以上賓,真的把高俅這個惡貫滿盈的小人放虎歸山。

北討遼國,南征方臘,果然建了兩次奇功。

由此可見,施耐庵老先生為了讓全書得以合情合理的結尾,真是費盡心機,絞盡腦汁,編排得天衣無縫,珠連壁合。

事已至此,形勢已經不是宋江該不該招安的事,而是招也得招,不招也得招,已經沒有別的路可走。

至於招安落得個悽悽慘慘的下場,那已經是又一回事了。



文化一家人


巜小滸傳》是文學作品,就宋江接受招安而言,他出賣了梁山,用弟兄們的鮮血換取他個人的高官厚祿,可以說是個地地道道的小人,更別說什麼政治理想,政治報復,為國為民了!


素儉樸慈


每次在書中還有電視劇中看到好漢們嘯聚山林,行俠仗義,開懷暢飲,好不快哉!然而,如此108好漢,最後卻因宋江帶領的招安死的死,殘的殘最後支離破碎。

那時候就會恨恨的想宋江啊宋江,你是個豬嗎?放著逍遙快樂的好日子不過,招個什麼鳥安,最後把大多數兄弟性命都斷送了?也因此,宋江在我心中的形象,義氣無雙,剛正不阿、英氣逼人的英雄變成叛徒,膽小鬼,投降派。每次讀完書,看完電視劇都想能穿越到宋朝去,只為做一件事,那就是抽宋江耳光,讓他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價,但是,我們無法穿越時代,更別說是小說中的時代,就當然的不能改寫結局。

宋江是確有苦衷,還是另有隱情,箇中緣由究竟是什麼呢? 今天,我們就聊聊宋江如何踏上招安這條不歸路。

其實縱觀全書,從很多地方都能看出宋江是有步奏,有計劃的一步步走上招安之路。

早在晁蓋時期,宋江剛剛上梁山就有招安的舉動。具體如下。

早期萌芽:《水滸傳》57回。

呼延灼被捉後,宋江說服其歸順梁山的,說辭如下: “小可宋江怎敢揹負朝廷?蓋為官吏汙濫,威逼得緊…… 權借水泊裡隨時避難,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等朝廷見用,受了招安,那時盡忠報國,未為晚矣。” 再呼延灼回應: “非是呼延灼不忠於國,實感兄長義氣過人,不容呼延灼不依,願隨鞭鐙。”以上對話有沒有很合拍,很登對,這是宋江招安思想第一次表現,也是後來梁山收服其他降將如索超、關勝、彭玘等人時的慣用伎倆,

晁蓋晁天王因傷去世後,宋江通精心準備,還有一系列政治鬥爭終於成為梁山首領。自然以後他就開始明目張膽的進行招安準備工作。

具體措施如下。

第一,將聚義廳改為忠義堂。(苗頭)

宋江當首領後實施第一項改革,就是改名,“聚義廳”是短命鬼汪倫命名,並被晁蓋沿用,意思是聚天下義士共謀大業,按名字說,“廳”“堂”無區別,但關鍵在“忠”。忠國君才說忠啊,那忠君幹嗎?不言而喻。

第二,菊花大會《滿江紅》。(試探)

經過改名忠義堂,宋江招安的思想已經冒頭,但還比較含蓄,沒有明提招安,之後宋江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重陽節辦菊花會,以醉酒作為藉口填詞《滿江紅》:“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以試探眾人反應。’

隨即堅定的反對派出現啦,以武松,李逵,魯智深等為代表二龍山反對派們紛紛現形。就連林沖都不完全反對,這時候的宋江裹挾名義,以大多數人的需求作為道義要求,在一通思想打壓,和內部談判後,安撫反對者心裡。於是招安路上的內部障礙被掃清。

第三,元宵進京,夜會師師。(行動)

內部意見統一啦,那麼朝廷意思如何,不能熱臉貼冷屁股啊,於是宋江開始下一步行動,一次跌宕起伏、險象環生的外交斡旋。那就是夜會宋徽宗的小情人李師師,通過李師師將梁山招安的心思回饋給徽宗皇帝。

這次行動雖然因為李逵的破壞導致導致計劃出意外,但是也向朝廷傳遞了招安信號,最終促成了朝廷的招安。

那麼為何宋江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非要招安咧?這是小說,作者沒有告訴我們,只能自己分析。我個人認為原因不過如下幾條。

1-傳統思想作祟

受長久來忠君思想影響,宋江是生在封建社會,長在儒家文化,活在皇權體制,從始至終他的人生無不飽受忠君思想浸潤,原是鄆城縣押司還是公務員,在他的思想中帶有傳統知識分子最典型觀念——忠君愛國,也因此更渴望主流社會認可,難以接受“賊寇”的標籤,和與天子作對的心理壓力。宋江忠君報國的性格,成提出招安重要前提,可以說,從坐上梁山首領那一天,就註定招安是必然。

2-生存危機

梁山並不好過,當時梁山發展面臨兩大壓力。

第一:經濟壓力,數十萬大軍,還要每天花天酒地,需要充足穩定的經濟來源,單靠搶不可持續,也很難經營。

第二:軍事壓力,梁山軍事實力,小打小鬧游擊戰還有戰勝可能,但正面戰爭長遠視角看,於宋朝不再一個級別上。“梁山”對眾人而言,不過一時安身立命之所,但絕不是長久之計,也使得招安成為最佳選擇。

3-人心所向

與造反派別相比,招安派在梁山佔據了絕對主力,事實上,招安派也都是宋江忽悠上山的,也是他為了招安做點準備工作,比如盧俊義,林沖,柴進,關勝,呼延灼,秦明這些人原本就是軍官出生。對身處主流社會的人來說,上梁山只是暫時決定,並不是長久的之計。在這梁山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做著所謂“替天行道”的事,卻扣著草寇的帽子,不符合他們的價值觀。他們也想光明正大建功立業,報效國家。

因為以上原因,宋江主張招安變成必然。抬眼間,水泊梁山,一百單八將,最後死傷無數,也是他所料不及的。也許他也後悔過,但是宋江本人無法突破個人侷限和時代局勢,造成貫穿全書的“招安”,是為悲劇,更為宿命。


阿斗不傻


在《水滸傳》中,宋江為人仗義,其上梁山後,多次帶兵下山,不僅為梁山立下大功,而且每次還帶不少好漢上山,從而宋江在梁山的影響力是非常大的。而後來在晁蓋去世後,宋江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梁山之主。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大聚義後,由於宋江的堅持,最終梁山全夥接受朝廷的招安。


招安後的梁山就為朝廷東征西討,徵遼、田虎、王慶時,不僅取得勝利,而且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沒有折損一人。而在之後征討方臘時,卻損失慘重,梁山兄弟折損大半,所剩無幾,讓人不免嘆息,不過好在最終得以平定方臘,如此也全了梁山的忠義之名,畢竟他們是歿於王事,那就是忠義之士,而不在背上反叛草寇之名。

當然對於一些讀者為梁山感到不值,因為在梁山功成後,宋江和盧俊義卻還是受到朝廷奸臣的陷害,梁山損失慘重付出很大的代價,得以倖存回京的卻得到這樣的結局。

所以讓有的人覺得宋江不應該招安。若宋江不招安,梁山兄弟也不會損失慘重,也不會落下悲慘的的結局。


那《水滸傳》中,宋江應該招安嗎?

雖然一些讀者看來宋江不應該招安,但是對於《水滸傳》、對於宋江而言,卻還是應該招安的。

首先,梁山兄弟在未招安前,雖然義氣為重,為義士,但是他們說到底還是草寇、反叛朝廷的。換句話說梁山就是一幫不種反叛的草寇。

而《水滸傳》主要體現出來的不僅是一個義字,而且還著重體現一個忠義。若只兄弟之義而無忠心國家,這也體現不出《水滸傳》的主要所講的。

宋江帶領梁山招安,如此就讓梁山兄弟成為了忠於朝廷之人。如此也就全了梁山的忠義之名。雖然後來梁山損失慘重,但是就是因為梁山的忠義,所以深受讀者的喜愛。反過來說,若梁山不招安,又和田虎、王慶、方臘等勢力有多大差別呢!


其次,就以宋江而言,他雖在上梁山前為一小吏,但是他卻很有忠義之心,就算他後來上了梁山,還是不改初心,仍然是想著為朝廷效力。

宋江上梁山也是情勢所迫,而他上梁山後,心裡想的是以此為基礎,然後尋找機會招安,再次能為國效力。

所以,在宋江內心是忠於宋朝,希望招安的,哪怕最後得到悲慘的結局,他還是不後悔。故而對於宋江而言,還是應該去招安的。

最後,就以勢力而言,梁山也是應該招安的,梁山雖然曾經也打敗過數次朝廷的征剿大軍,但是梁山畢竟勢力有限,他能打敗朝廷官軍,也是有梁山地勢水形之力因素。


但是宋朝卻不同,宋朝雖然經歷了幾次對梁山征討的失敗,但是對於宋朝而言,卻沒有傷到元氣,其可以繼續徵調軍馬攻打梁山。

這樣的話,梁山若不招安,是很難躲過朝廷源源不斷的征討大軍,同時梁山也很難頂得住。只要梁山兵敗一次,就會讓梁山遭到致命的打擊,甚至走向覆滅,到那時,梁山不僅被鎮壓,而且還要永遠背上反叛不忠之名。

同時對於起事者,無非是三個結局,最好、最有成就的結局就是像以前的劉邦、後來的朱元璋那樣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宋江知道自己的實力、梁山的勢力是不能如此的。所以這條路行不同。

梁山宋江既然不能建立一個新的王朝,那就會被鎮壓,而宋江又不願得到這樣的結局,再加上他有忠義之心,所以宋江只剩最後一條路了,就是招安。


招安,不僅可以免於被鎮壓的結局,而且還為梁山兄弟謀一條出路,從而也全了梁山忠義之名。若不是如此,《水滸傳》又何必以梁山為主呢!所以宋江招安本意是不錯的。


中孚鑑


宋江該不該接受招安,這個應該是喜歡水滸的朋友一直在討論的焦點問題。很多時候,我們應該站在客觀角度去看待問題,這樣才能看得真切。

對於宋江接受招安這個事情,我覺得為了自己的利益著想應該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說是把弟兄們往火坑裡推,這個也不現實。

01 宋江想要留名,不想當賊這個是與生俱來的

我們都知道,宋江家裡十分富裕,其父宋太公也不是個簡簡單單的人物。無論什麼時候,父母的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是一生的。

拿宋江來說,宋太公的思想就是做官才是正道,即使做不了官,做個刀筆小吏也是好的。畢竟在公家當差,多多少少對家裡都是有所幫助的。

對於宋江自己來說,也是想留個好名聲,比如自己被通緝以後,宋江去過很多地方,但是自己選擇的都是富戶、官家,不想跟強人有太多的接觸。

02 宋江只是一個刀筆小吏,跟官場老油條比,太嫩。

我們都知道,宋江只不過是讀過些書,家裡有些錢財,情商也算是不錯。但是跟真正的統治階級的手段相比,宋江仍然是個小嘍囉。在宋江看來,自己手下有這麼多兄弟,官府也拿他沒辦法。

如果接受招安,自己肯定會有一個不錯的前程,兄弟們也可以恢復自由身,不再頂著草寇的帽子了。

這樣是一個一舉兩得的事情,無奈自己太嫩。人家壓根就沒想讓你活,所以讓你來個鷸蚌相爭,最後朝廷得力。

03 即使不招安,梁山未來的前景也不會太好

現實問題在這擺著,梁山好漢有家室的人並不多,而且文化水平並不高。隨著時間的推移,總會有年老體衰的一天。這個時候如果官軍來討伐,基本上沒有抵抗力。

盤踞多年的匪患解除,這個時候該是怎樣一個場面,絕對是雞犬不留。所以,宋江絕對是為了自己跟所有人的未來考慮。當然,為自己考慮的可能多一點。這個也能理解,每個人都有利己心。

總結來看,無論是招安還是不招安,這些人的結局都不會太好。因為因果報應是註定的,只不過走了兩條不同的路而已!

<strong>

愛讀書的獅子


在我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看,我不希望宋江接受招安,但在我分析了宋江的人物性格之後,我覺得他應該接受招安。

宋江從一開始就表示要接受招安

宋江最後接受招安,與他身上濃厚的儒家忠孝思想有關,宋江從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一心想要忠君報國。而且他的父親宋太公也不是目不識丁的農民,宋太公一直都鼓勵他迴歸宋朝,這對宋江的影響極大。

因此在宋江剛到梁山,他就曾多次表示有朝一日還是要接受朝廷招安,為此宋江拉攏了一批心向宋朝的梁山豪傑,就比如關勝、呼延灼、盧俊義等人。

剩下的像李逵、武松等一心想要造反的人,宋江通過各種手段,不斷遊說打壓這一類造反派。至此,招安成了梁山的主流思想。


如果不是沒有選擇的餘地,宋江不會上梁山,他始終心念宋朝

在《水滸傳》小說中,宋江起初是個小官吏,日子過得還算瀟灑,但在他殺了閻婆惜之後,他以為自己即將要被處死,因此打算帶著人上梁山落草為寇,但此時朝廷冊立了皇太子,給各地的罪犯減了一等罪。

朝廷冊立皇太子, 已降下一道赦書, 應有民間犯了大罪, 盡減一等科斷, 俱已行開各處施行。

宋江發現自己的死罪可免,立刻決定接受朝廷的判決,之後被流放。對於宋江來說,他並不願意上梁山,上梁山只是萬般無奈之下的選擇,只要朝廷給他一個機會,他肯定會選擇接受招安。


宋江愛惜名聲,他不想當反賊

宋江從一開始就喜歡結實江湖豪傑,平時仗義疏財,扶危濟困,因此得到了一個“及時雨”的名號,從這裡也能看出,宋江愛惜自己的名聲。

這樣一個愛惜自己名聲的人,不會願意當一個反賊,他雖然嘯聚梁山,幾次打敗了宋朝的圍剿軍隊。但他很清楚,梁山周邊百姓始終視他們為強盜,而且梁山也沒有能力和宋朝抗衡,起義造反推翻宋朝這條路幾乎是走不通。

在這樣的情況下,宋江肯定不想造反,因此他從一開始打出的口號就是“替天行道”,他們反對的是貪官,而不是皇帝,宋江愛惜自己的羽毛,他不願意把自己看成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反賊。
所以在最後,他明知道朝廷送來的是毒酒,依然選擇喝掉,甚至為了維護自己的身後名,還將李逵也一併毒死。


因此說,在我看來,宋江應該接受招安,因為他已經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了,他得到了名聲和自己堅守的忠君愛國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