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你觉得宋江应该招安吗?

人格的魅力


《水浒传》中,按照当时梁山的处境来说,选择被朝廷招安,是梁山大部分人和宋江个人的唯一的出路。

所以,宋江应该被招安。

这么说很多朋友肯定不服:

“梁山好汉们‘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大口喝酒,大块吃肉,那日子过得多好。宋江非得招安,招安,招他个鸟安。”

你宋江就是因为自己迷恋当官,所以出卖兄弟利益,心甘情愿地去给朝廷当走狗。

图| 宋江跪拜招安圣旨

真的是这样吗?

“江湖中人,真的能不理庙堂之事吗?”,你可能武侠小说看多了。

图 | 《水浒传》剧照

《水浒传》看上去也颇有几分游侠小说的色彩,但它还是要照顾现实的。

《水浒传》的社会大背景

古代的中国社会是以农民为主体的农耕社会,农民们世世代代守在自己的土地上,很少迁徙。

但是,唐宋之交的时候,由于“均田制”的土地制度崩溃,大量的土地兼并使得很多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如果赶上太平年代,失去土地的农民们还可以依附在贵族的庄园内,找条活路。

但是,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和黄巢之乱等对社会破坏性巨大的动乱,使得贵族们不是死了就是逃亡。

失去土地的农民,最后连依附于贵族庄园这条活路也断了。

于是,唐宋之交中国社会产生了大量的流民。

陈桥兵变后,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了结束五代十国战乱局面。


宋朝建立后,流民们重新有了土地。

但是,长期的流民生活,使得一些人适应了冒险式的生活方式,即使有了安身的土地,他们仍然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愿意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种生活,这种人被称为“游民”。

北宋时期,国民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大量的游民涌入城镇。

图| 清明上河图


看过《清明上河图》就会知道,北宋城镇的经济十分发达,对商业政策宽松。居民可以沿街开店,居民区是商业区连成一片,又没有唐朝的宵禁,所以,很多花柳巷、酒楼都是通宵营业。

所以,涌入城镇的游民在城市很容易找到立足之地。很多租不起房,住不起客栈的人干脆沿街大窝棚,露宿街头。

那么你可能有疑问,游民们靠什么生存呢?

老实点的,给人当临时工;还有很多不老实的,成为了地痞无赖,坑蒙拐骗,所以《水浒传》里经常出现一个称呼,叫“泼皮破落户”。

梁山好汉都是些什么人?

《水浒传》里,很多人物都是游民出身。

大反派高俅,就是个没有固定职业的城镇游民,因为球踢得好,得以被宋徽宗重用。

比如九纹龙史进,“从小不务正业,喜欢舞枪弄棒,母亲说他不得,怄气死了”。

再比如,劫蔡京生辰纲的晁盖一伙人,“晁盖本是郓城县东溪村的保正,生平仗义疏财,专爱结识天下好汉(多是游民),但有人投奔他,不论好歹,便留在庄上住。”

图| 重情重义的晁盖

宋江,原本是郓城的一个押司,是个小吏,但是从他平日里的作风来看,比如第十九章“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显露的是一身游民文化中的江湖任侠风气。

图| 游离于庙堂和江湖之间的宋公明

所谓任侠,就是任气节、行狭义,人与人之间基于知遇相互结交,行武用剑,重承诺,轻生死,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原则往来。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重哥们儿义气。

义字当头,任侠者之间,没有严密的组织,合则留,不合则去,没有繁文缛节的约束,只凭借人与人之间的交情。就这样,构建起了一套传承至今的民间社会势力。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最初的精神信条,应该是从“七星聚义”开始的。

梁山的发展困境

梁山好汉,因为任侠的义气聚集在一起,所以山寨的大厅叫“聚义厅”。

正是因为任侠们独特的价值观,投靠梁山的人越来越多,有犯了事的朝廷武将(林冲为代表)、有走投无路的杀人犯(二龙山一伙)、社会上偷鸡摸狗之辈(时迁)。

面对越来越大的队伍,宋江不得不考虑梁山的未来出路。

摆在宋江面前有三条路:

  1. 推翻大宋朝廷,改朝换代。
  2. 保持现状,与朝廷分庭抗礼。
  3. 让朝廷注意到梁山的实力,对梁山进行招安。

梁山虽然有几万人马,但这些人多数是些无业游民,虽然宋朝重文轻武,但梁山的战斗力和正规军还是没法比的。

还有个问题,梁山没有稳定的财政收入,几万人马全靠打家劫舍过活。梁山周边的土豪劣绅再多,也总有劫完的一天吧,那将来这么多人吃什么、喝什么?难道指望几万人跟菜园子张清学种菜吗?

等到吃不上饭的时候,先不说能不能抗住朝廷的围剿,梁山自己内部或许就得乱套。所以,三打祝家庄、打曾头市,这本质上都是为了掠夺资源的战略扩张。

前两条路显然是走不通,宋江只能等待时机,通过和朝廷的对抗,先展示自己的实力,然后让朝廷知道围剿梁山的成本太高,朝廷就不得不放下身段来谈判。

这是梁山唯一的活路,实际上,宋江也是按照这一步走的。

宋江的个人困境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必须有足够的“矛盾冲突”。从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折射到历史和社会。

宋江身上就有这种“矛盾冲突”。

宋江有一句口头禅,就是自称“小吏宋江”。为何他总是强调自己是小吏呢?

这就要从“小吏”这个官职说起了,宋江总是强调自己是小吏,另一方面是对他这官职的不满,另一方面是认为自己有一身才会不能施展的自嘲。

宋江是郓城县的一个押司,就是衙门里的一个低级的公务员,成为“吏”。

图| 宋押司

我们现在把古代的官员都成为“官吏”,其实,从唐朝以后,官和吏是分开的,分属于两种不同的行政体系。

官是通过科举考试的途径来录取了,吏就不一样了,通过乡绅推荐、花钱走后门等都可以做吏。一个人一旦做了吏,一般情况下就没有当官的可能了。

所以,吏在宋朝的政治、社会地位其实相当低下。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宋江总是自称“小吏”、“鄙煨小吏”了,他自己都看不起自己。

宋江是个自命不凡的读书人,读的是修、齐、治、平的圣贤书。面对没有前程的仕途,他会甘心吗?

当然不会了,如果宋江接受这样的命运,甘于平庸,《水浒传》还怎么写下去?宋江发现庙堂上得不到的回报的郁闷,可以在江湖中得以纾解。

图 | 宋江

他利用自己“小吏”的身份,给江湖中的“好汉们”行方便,得来了“呼保义”和“及时雨”的名声,慢慢的他也发现了江湖任侠们蕴含的巨大能量。

自从汉朝儒生们与汉武帝立约之后,儒生的命运已经被安排好了,人世间,儒生们所在乎的事,只剩下“入而修齐,出则治平”。

宋江也终究是个儒生,自然逃脱不了儒生们的命运,虽身在江湖,却仍旧盼望来自庙堂的召唤。

结语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已经明白了:

无论宋江从梁山整体利益,还是他个人命运的角度去考虑,选择被朝廷招安,都是唯一的出路。
<strong>


达文有话说


按照《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最后走到招安这一步是必然的。梁山好汉他们的宗旨就是只反贪官,不反皇帝。他们并没有夺江山,成霸业的豪情壮志,只是大块吃肉喝酒,轮秤分金银。虽然当时的朝廷腐败、贪官污吏横行天下,但梁山领导人从始至终都没有一个治国拯民的方案,更无奋斗的宏伟纲领,所谓的"替天行道"也只不过是小打小闹而已,也没有真正的惠及百姓,在百姓的眼里他们只不过是一群占山为王的土匪。

梁山的领导人物,如宋江,吴用,以及后来收编的朝廷官吏和地方豪强,他们的境界就是富贵荣华,光宗耀祖,大多都因为不得已的原因才上了梁山,他们对皇帝还是忠义的,只有一个李逵曾喊过:杀上东京,杀了那个鸟皇帝!还结果险些被割了舌头。

梁山好汉并不是被招安,而是自己苦心经营的一条路线,是以宋江为首的领导集团千方百计的寻找招安的门路,通过李师师向皇帝传递信息,又让宿太尉引见,至于下面的首领们很多都是反对招安的,武松就直言:招安!招安!说的弟兄们心都凉了。但是决定梁山好汉命运的是上层领导人物,下边的人们也只能为了义气跟随而去。

另外一个梁山好汉必然走向招安的原因,就是在我们这样一个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国家,绝对不会允许一本反对皇帝的小说流传。《水浒传》只所以被称为四大名著,能够流传到今天,就是因为梁山人物虽是造成社会动乱的因素,但还是维护皇权的一群好汉,要不然早就被作为禁书了,怎么还能传到今天?




泰山124453211


梁山泊上,英雄云集;忠义堂前,好汉聚会。值此时,已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数,共计一百单八将,啸聚在山林之上。

兄弟们朝夕相处,大口吃酒肉,大秤分金银,好不快活,原是神仙一般日子。奈何最后被招安,归顺朝廷,征讨方腊。乱石黄沙之中,尸陈于野;矢石交攻之际,命丧于敌。

最后班师回朝时,一百单八将已折损大半。形单影只,再不似当初热闹景象。


看到这里,肯定会有人骂宋江。骂他不该受招安,不该用兄弟们的鲜血,去染红他头上的那顶乌纱帽。

宋江背此骂名,究竟冤不冤?而梁山到底应不应该受招安呢?我们一一来看。

一百单八将聚义的背后

梁山聚义时,好生热闹。众兄弟推杯换盏,互相引为知己,自觉今时今日之处境,人生再无遗憾。

可当我们透过热闹之后,再来看他们,会发现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他们有很多人并不是自愿上梁山的。


我们不妨先看看几种不同上山的原因

1 逼上梁山

如林冲,柴进。一个是东京禁军教头,事业有成。一个是前皇后代,享尽富贵。

林冲因高衙内之故,被高俅一次次陷害。从白虎堂,到野猪林。进不能官复原职扳倒高俅,退不能甘做平民免遭迫害。已无活路可走。

在这种处境下他才雪夜上梁山,寻得一安身立命之所。

而柴进未上山之前,曾资助众多好汉去入伙梁山,可他自己从无半分落草之意。

享受着荣华富贵,过着天上人间一般的日子,他又怎会想着去做一草寇,惹人不耻。无奈最后招人陷害,身处牢狱之中,命不保惜。被宋江救走,无奈之下才舍了富贵,上了梁山。

2赚上梁山

如卢俊义,秦明等。

卢俊义本是一方员外,名声在外。宋江欲招他上山,使吴用用计赚之。

结果好好一个家大业大的玉麒麟,顿时变作阶下之囚。走投无路之下,上了梁山,对宋江感恩戴德。殊不知让他家破人亡的始作俑者正是他的救命恩人。

秦明同样如此。宋江欲得其归顺,派人假扮他行凶,以致一家老小尽被官府所杀。秦明进退无路,只得归顺梁山。

3降将上山

如关胜呼延灼。上山之前,俱是朝廷大将,奉命来征讨梁山时,满口乱臣草寇,天兵到此,还不早降。


最后战败被俘时,被宋江一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大义所折服,心甘情愿入伙梁山。

而这三类人在梁山上占了大半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原来梁山也并不是让天下英雄向往,自愿去入伙的圣地,他们也只是不得已下才落草为寇。

招安的确是宋江提出来的,可照此一看,想招安的又何止宋江一人。

本都是非富则贵,或是朝廷将领,或是地方名流。正因为他们这样的身份,才更熟知忠义之理。


如不能为国效力,便安分守己,但凡有一点办法,谁愿从良人翻成草寇,毁祖上清誉。如再有机会,谁不想变回清白之身。

因此可见,梁山大多数人心里都是有着招安念头的,只是作为第一把交椅的宋江将它提出来了。

所以就算宋江接受招安是错,也绝不是为一己之私,而是为了大多数兄弟的前程着想。

我们再来看,宋江到底该不该接受招安,最后众人的下场对宋江来说是对是错。

招安一时苦,不招安万世苦

如武松李逵等草莽英雄,是实打实的不想招安。那么宋江招安,就是违背了他们的意愿,这真是害了他们吗?

1 招安后梁山的下场


征讨方腊,兄弟们死的死伤的伤,宋江最后也被毒酒害死。跟未招安时兄弟们济济一堂的处境相比,招安的下场就是一出悲剧。

2 如果没招安,继续啸聚梁山

如果没有接受招安,梁山真的能一直繁荣下去吗?我看不能。

在上文我们讲到了,很多好汉内心是不屑落草的,因而久必生变故。虽不至于反目成仇,但不免会离心离德。内部不稳,此其一也。

就算他们有实力,当时不会被剿灭。但好汉也是人,他们也会生老病死。等这一批人不行了,梁山还能靠谁守护?最后的下场无疑是被官军剿灭。到时同样是死的死,散的散,此其二也。

由此可见梁山就算不招安,最后下场也与招安后一样,都是悲剧收场。

虽然同是悲剧,但意义却截然不同。

梁山受招安之后,个个全了忠义之名。上对的起先人,不致辱其名;下对的起后代,不使背骂名。


千百年后,人们提到梁山英雄时,都会称赞他们是忠义之士,生而为人,如此不负平生。

如不招安,任你们再英雄好汉,义薄云天。待身埋白骨之日,名声传到后世之时。也只不过是草寇山贼,打家劫舍之辈。上辱先人之名,下使后人蒙羞,背负着世代骂名。

而这也正是宋江,极力接受招安最重要的原因。他是想帮兄弟们争个正名,现在能堂堂正正的立足在天地之间,百年后能坦坦荡荡入后人之口。用心良苦且深远,让人敬佩。

结语

宋江作为梁山之主,改聚义厅为忠义堂,以忠义为本。


而只有招安,才能带领兄弟们走上忠义之路

在我认为,宋江是应该受招安的。如果梁山好汉没有遇到宋江,没有被招安,终是一群草莽。会不耻于后世口中,更不会被现代的我们,看到他们的英雄故事。

古人最崇尚忠义。招安后好汉们流干的鲜血,并不是染红了宋江的乌纱帽,而是洗刷掉了他们自己身上草寇强盗的污秽。


Ad哥哥


在《水浒传》中,宋江为人仗义,在他上了梁山之后,更是多次带兵下山,不仅为梁山立下了大功劳,而且每次还带不少的好汉上山,从而宋江在梁山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再后来,晁盖去世之后,宋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梁山之主,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大聚义之后,由于宋江非常坚持,最终梁山所有人都跟着宋江接受朝廷的招安。

那招安之后的梁山兄弟也没有闲着,他们为朝廷东征西讨、征辽、王庆时。不仅取得了胜利,最重要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并无一人折损。但是他们在征讨方腊的时候,梁山兄弟却损失惨重,所剩无几,这遭遇不仅让人叹息,不过好在最终得以平定方腊,如此也成全了梁山的忠义之名,毕竟他们是殁于王事,那就是忠烈之士,不会背上反叛草寇的名声。

当然了,也有些读者为梁山感到不值,因为在梁山功成之后,宋江和卢俊义还是收到了朝廷奸臣的陷害,因此梁山损失惨重,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他们没想到,自己得以幸存回京却得到了这样的结局,所以就会让读者觉得宋江就不应该接受朝廷的招安,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那么梁山兄弟也不会损失惨重,也不会落下悲惨的结局,那么在《水浒传》中,宋江应该招安吗?

虽然有一些读者觉得宋江不该招安,但是!对于《水浒传》、对于宋江来说,而还是应该接受朝廷招安,首先梁山兄弟在还未招安之前,他们之间虽然义气重要,为义士,但他们说到底还是草寇,他们是反叛朝廷的,换句话说梁山兄弟就是一帮不忠反叛的草寇。而《水浒传》不仅仅是体现了一个义字,而且还着重体现了一个忠义,如果他们只有兄弟之义而没有心系国家,不对国家忠心,这也体现不出《水浒传》主要所讲。

宋江带领招安,如此一来就让梁山兄弟成为了忠于朝廷的人,如此也成全了梁山的忠义之名,虽然在后来梁山损失惨重,但是就是因为梁山的忠义,所以他们才深受读者的喜爱,我在反过来说,如果梁山不接受招安,那么他们与王庆、方腊等人又有什么差别呢?

其次,我们以宋江而言,他虽然在上梁山前是一个小吏,但是他本人很有忠义之心,就算他后来上了梁山,还是不改自己的初心,仍想着要为朝廷效力。而宋江上梁山也是情势所迫,在他上梁山之后,心里想的是以此为基础,然后寻找机会招安,准备再次为国效力,所以,在宋江的内心是忠于朝廷,他希望是可以招安的,哪怕在最后得到了悲惨的结局,他从不曾后悔过,故而对宋江而言,还是应该去招安的。

最后,再以实力而言,梁山也是应该接受招安,梁山虽然曾经打败过数次朝廷的征剿大军,但是梁山毕竟实力有限,他们之所以能够打败朝廷官军,也是因为梁山地势的因素。但是宋朝不同,宋朝虽然经历了几次对梁山征讨的失败,但是对于宋朝而言,并没有伤到元气,所以他们可以继续调动军马攻打梁山。如此一来,若梁山不招安,是很难躲过朝廷源源不断派来的征讨大军,同时梁山也是很难顶住,只要梁山兵败一次,就会让梁山遭受到致命的打击,甚至是走向覆灭,到那个时候,梁山不仅被镇压,而且还要永远背上不忠反叛之名。

同时这对于起事者而言,无非是一个好结局,像最有成就的结局就是像以前的刘邦、朱元璋那样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而宋江也知道自己的势力,梁山的势力是不会像刘邦、朱元璋那样成功,所以这条路是行不通的。既然宋江知道自己不能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那时就会被镇压,而宋江明显不愿意得到这样的结局,再加上他本人也有忠义之心,所以宋江就剩下了最后一条路,那就是招安,因为招安不仅可以免于镇压的结局,而且还能为梁山兄弟谋一条出路,从而也成全了梁山忠义之名,若不是如此,《水浒传》又何必要以梁山为主呢?所以宋江接受招安的本意是不错的!


逆旅修行


《水浒传》中宋江该不该招安?

这是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个核心问题。因为纵观全书,前面的无疑都是铺垫,其重心还是围绕着是否招安,怎样招安,招安的波折,招安后的结局展开。可以这样讲,把招安的问题理清楚了,也就弄清了全书的灵魂。

想当年,文革后期曾有过一段批林批孔批宋江的过程,说宋江是投降派。这显然是借古讽今含沙射影配合政治运动的范畴,咱小老百姓不去讨论那个。

那么,宋江倒底该不该招安呢?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要理清这些,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论证。

一、招安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

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北宋末年,皇帝是天子,是一言九鼎金口玉牙的圣上。反对这个体制无疑是无法无天大逆不道。

那么,水泊梁山这种反朝庭反体制的大逆不道是怎样形成的呢?一百单八条好汉虽说情同手足风流快活,但他们是铁板一块么?当然不是。具体分析,可以归纳以下几种类型:

1、犯下弥天大罪,唯有占山为王才是出路

以晁盖吴用阮氏三雄加上公孙胜刘唐七人(外加白日鼠白胜做内应),冒天下之大不韪劫取生辰纲,犯下滔天大罪,被官兵追剿逃上梁山。这伙人在当时可以称为铁杆的土匪强盗,与朝庭也结下不可调解的梁子。他们占山为王,纯粹是为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称分金银,图的就是一个风流快活。招安的事和他们不可能沾边。宋江上山后,根本不敢在晁盖面前提招安的事。晁盖也看出了宋江的政治企图,所以临终时,也不安排宋江这个本应接班的二把手来接寨主之位。

2、遭人陷害,无可奈何逼上梁山

以林冲为代表,是受人陷害走头无路逼上了梁山。宋江虽然给劫取生辰纲的晁盖等人通风报信,但本人却还想在体制内出人头地,是被外室阎婆惜所逼,才不得已杀了人。既使如此,宋江也没想上梁山,是后面的阴差阳错写了反诗,才不得不上了梁山。青面兽杨志是押送生辰纲被劫无法交差才被迫落草。以上三人所代表的类型,都并非自愿上山,实乃形势所迫。

3、沙场被捕为保活命,只能叛变上山

以呼延灼,秦明,索超,关胜,董平等为代表,都是体制内的军官。而一丈青扈三娘是富家大户,他们被捉后,书中写的是看在宋江疏财仗义替天行道,毅然反水投靠梁山。实际哪有那么一瞬间就改变信仰改变三观的事,说到底还不是为了保住已成为俘虏的那条命。尤其扈三娘,家人被李逵杀个精光,村子也被一把火烧光,自己被活捉,不仅不反抗,反而还嫁给了色鬼矮脚虎王英为妻,谁看了都觉得做人太窝囊。但施耐庵老先生为了塑造宋江的高大形象,只能让她这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受委屈了。

4、杀人放火鸡鸣狗盗,投奔梁山能延长寿命

以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为代表,把旅客用麻药弄昏迷,剁碎了作人肉馅包子卖给顾客吃,听着就毛骨悚然。你说施耐庵老先生他怎么寻思编的呢?还有黑旋风李逵,矮脚虎王英,鼓上蚤时迁等。这类人都没什么头脑,更没有什么政治主张,都是吃了今天不管明天的主。他们上梁山,就是图个别犯事被捉,客观上等于是混吃等死延长寿命。

5、被坑蒙拐骗,稀里糊涂不得不上山

以玉麒麟卢俊义为代表,金枪将徐宁等,纯属于是被坑蒙拐骗上山。尤其卢俊义被蒙得连老婆都赔给管家李固了。坑蒙的手段五花八门,卢俊义是被吴用算卦给算上山的,徐宁是被时迁偷金甲偷上山的。不过有一点必须肯定,这些骗的手段也都留了后路,起码把家属都带上了山,一是体现了人道主义,二是绝了他们下山的后路,招法不可谓不高明。

6、刚直不阿见义勇为,打抱不平为民除害,上梁山是为了躲避追捕。

以武松、鲁智深、史进等正义形象为代表,杀贪官污吏弘扬正义。除此之外,还有孙立孙新、解珍解宝两对兄弟,他们没有任何劣迹,只是不屈服地方豪绅迫害而奋起反击。此类上山义士还有许多,限于篇幅暂不一一列举。他们上梁山的目的既不是图一时快活,也不是要当绿林好汉,而纯粹是为了躲避追捕。

7、上梁山是为了扬其特长,为故事结构服务的陪衬型人物

除去以上六种类型主要人物,还有其他如乐手乐和,药师安道全,水军头领李俊张顺,轰天雷凌振,圣手书生萧让,神行太保戴宗等人物,纯属为故事结构服务的辅助人物,是否招安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意义,故略去不表。

综合以上七种人物,便可以分门别类预测对招安的态度,从而得出招安的作法是否符合情理。

第一种:坚决反对招安的类型

以晃盖为首的劫取生辰纲那伙人,是铁杆反对招安的。因为他们犯的是不可饶恕的弥天大罪,朝庭不可能放过他们。招安对他们来说是死路一条。毫无疑问,若是晁盖掌握梁山大权,压根就不会有招安这码事。可惜晁盖早逝,丢下了他那帮弟兄,在宋江的高压下形不成气候,只能听天由命了。

第二种:对招安持中间派的类型

以那帮早在体制内当军官的人物为中心,加上林冲这样被逼上梁山的人物,还有被哄骗上山的卢俊义等,他们对原有的那份职业是感同身受有好感的。只不过碍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对招安一时无法判断孰是孰非哪头轻重,处于犹豫不决三心二意范畴。正因为这样,他们对招安并未形成阻力。这部分人在梁山都是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态度,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左右政治路线的实施,非同小可。客观上,他们那种默许的态度,对招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三种:虽然反对招安,但形不成气候

主要是指李逵等草莽英雄们,他们没有政治头脑,只想过快活日子,不想招安受约束。但他的力量实在薄弱,也没有多少话语权,顶多喊几嗓子也就消声匿迹了。

至于武松和鲁智深等正面人物,虽然也不赞成招安,但他们不太计较这些。在他们眼里,随我意则可,不随我意则自寻出路,凭自己一身本事,到哪都有饭吃,没必要弄得不愉快。从书中后期也足以看出,武松和鲁智深在征讨方腊后,都没有回到朝庭,也没希图高官厚禄,而是出家了之。

第四种:两个特殊人物,很值得单独列出

首先就是入云龙公孙胜。这个道家仙人,当招安事成后,唯独他一人请求不受官禄,离开体制,归隐山林。足见其深谋远虑,胸有城府,预有先见之明。

其次是军师吴用。这是复杂矛盾型人物。本来与晃盖等劫取生辰纲起家,一起啸聚山林已成气候,在理论上讲,他应和晁盖等弟兄政治观念相同。但是,当晁盖去世后,他竟转眼变成和宋江一类的招安同谋。这种在大事大非面前的瞬间转变,显得生硬不合情理,也是不符合人物性格塑造的。不知施耐庵老先生是怎么考虑的,是否有败笔之嫌,如今已无法定论了。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在安排梁山走向的大事大非面前,走招安这条路,倒底是为梁山弟兄摘掉流民草寇这顶帽子,谋个耀祖光宗是光明正道?还是一厢情愿对封建皇帝抱有幻想最终闹得身败名裂凄惨收场的结局?这两条道路,以宋江为首的投降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还是占了上风的。

因此可以说,宋江招安是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

二、从思想上,舆论上,道义上,甚至是封建迷信上,作者都在《水浒传》里做足了铺垫

1、把聚义厅改成忠义堂

宋江从当上梁山寨主的第一天,就把原有的聚义厅改成忠义堂。聚义是聚合义气,忠义是忠于朝庭,一字之差,政治目标和起义宗旨已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足见宋江的政治目标和晁盖的主张是背道而驰。这无疑是为日后招安埋下了伏笔。

2、大造舆论,为招安打下思想基础

宋江但凡有机会,总会忧心忡忡念念不忘弟兄们的身家后事和日后前程。不遗余力地贯输他那套政治主张,既:接受招安,为国效力,封妻荫子,耀祖光宗。他这种政治理念,具有相当的诱感力,形成了巨大的舆论氛围。只有李逵,武松,鲁智深曾发出反对声音,但毕竟声单力薄,很快就被强势的掌握话语权的声音淹没了。

3、制造神话,假以天意

《水浒传》第四十二回: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无端让宋江在梦中弄出个九天娘娘。娘娘授给宋江三卷天书,法旨道:

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他日功成圆满,作为上卿。

神仙都告诉宋江,要忠于皇上,去邪归正,功成圆满,可成上卿。

更有天言:

遇宿重重喜,逢高不是凶,北幽南至睦,两处见奇功。

宋江事后果然按照娘娘旨意行事,两次与宿太尉接触,求得向皇帝进言,以求招安。

捉得大奸臣高俅上山,竟待以上宾,真的把高俅这个恶贯满盈的小人放虎归山。

北讨辽国,南征方腊,果然建了两次奇功。

由此可见,施耐庵老先生为了让全书得以合情合理的结尾,真是费尽心机,绞尽脑汁,编排得天衣无缝,珠连壁合。

事已至此,形势已经不是宋江该不该招安的事,而是招也得招,不招也得招,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

至于招安落得个凄凄惨惨的下场,那已经是又一回事了。



文化一家人


巜小浒传》是文学作品,就宋江接受招安而言,他出卖了梁山,用弟兄们的鲜血换取他个人的高官厚禄,可以说是个地地道道的小人,更别说什么政治理想,政治报复,为国为民了!


素俭朴慈


每次在书中还有电视剧中看到好汉们啸聚山林,行侠仗义,开怀畅饮,好不快哉!然而,如此108好汉,最后却因宋江带领的招安死的死,残的残最后支离破碎。

那时候就会恨恨的想宋江啊宋江,你是个猪吗?放着逍遥快乐的好日子不过,招个什么鸟安,最后把大多数兄弟性命都断送了?也因此,宋江在我心中的形象,义气无双,刚正不阿、英气逼人的英雄变成叛徒,胆小鬼,投降派。每次读完书,看完电视剧都想能穿越到宋朝去,只为做一件事,那就是抽宋江耳光,让他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代价,但是,我们无法穿越时代,更别说是小说中的时代,就当然的不能改写结局。

宋江是确有苦衷,还是另有隐情,个中缘由究竟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聊聊宋江如何踏上招安这条不归路。

其实纵观全书,从很多地方都能看出宋江是有步奏,有计划的一步步走上招安之路。

早在晁盖时期,宋江刚刚上梁山就有招安的举动。具体如下。

早期萌芽:《水浒传》57回。

呼延灼被捉后,宋江说服其归顺梁山的,说辞如下: “小可宋江怎敢背负朝廷?盖为官吏污滥,威逼得紧…… 权借水泊里随时避难,只待朝廷赦罪招安…… 等朝廷见用,受了招安,那时尽忠报国,未为晚矣。” 再呼延灼回应: “非是呼延灼不忠于国,实感兄长义气过人,不容呼延灼不依,愿随鞭镫。”以上对话有没有很合拍,很登对,这是宋江招安思想第一次表现,也是后来梁山收服其他降将如索超、关胜、彭玘等人时的惯用伎俩,

晁盖晁天王因伤去世后,宋江通精心准备,还有一系列政治斗争终于成为梁山首领。自然以后他就开始明目张胆的进行招安准备工作。

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苗头)

宋江当首领后实施第一项改革,就是改名,“聚义厅”是短命鬼汪伦命名,并被晁盖沿用,意思是聚天下义士共谋大业,按名字说,“厅”“堂”无区别,但关键在“忠”。忠国君才说忠啊,那忠君干吗?不言而喻。

第二,菊花大会《满江红》。(试探)

经过改名忠义堂,宋江招安的思想已经冒头,但还比较含蓄,没有明提招安,之后宋江又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重阳节办菊花会,以醉酒作为借口填词《满江红》:“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以试探众人反应。’

随即坚定的反对派出现啦,以武松,李逵,鲁智深等为代表二龙山反对派们纷纷现形。就连林冲都不完全反对,这时候的宋江裹挟名义,以大多数人的需求作为道义要求,在一通思想打压,和内部谈判后,安抚反对者心里。于是招安路上的内部障碍被扫清。

第三,元宵进京,夜会师师。(行动)

内部意见统一啦,那么朝廷意思如何,不能热脸贴冷屁股啊,于是宋江开始下一步行动,一次跌宕起伏、险象环生的外交斡旋。那就是夜会宋徽宗的小情人李师师,通过李师师将梁山招安的心思回馈给徽宗皇帝。

这次行动虽然因为李逵的破坏导致导致计划出意外,但是也向朝廷传递了招安信号,最终促成了朝廷的招安。

那么为何宋江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非要招安咧?这是小说,作者没有告诉我们,只能自己分析。我个人认为原因不过如下几条。

1-传统思想作祟

受长久来忠君思想影响,宋江是生在封建社会,长在儒家文化,活在皇权体制,从始至终他的人生无不饱受忠君思想浸润,原是郓城县押司还是公务员,在他的思想中带有传统知识分子最典型观念——忠君爱国,也因此更渴望主流社会认可,难以接受“贼寇”的标签,和与天子作对的心理压力。宋江忠君报国的性格,成提出招安重要前提,可以说,从坐上梁山首领那一天,就注定招安是必然。

2-生存危机

梁山并不好过,当时梁山发展面临两大压力。

第一:经济压力,数十万大军,还要每天花天酒地,需要充足稳定的经济来源,单靠抢不可持续,也很难经营。

第二:军事压力,梁山军事实力,小打小闹游击战还有战胜可能,但正面战争长远视角看,于宋朝不再一个级别上。“梁山”对众人而言,不过一时安身立命之所,但绝不是长久之计,也使得招安成为最佳选择。

3-人心所向

与造反派别相比,招安派在梁山占据了绝对主力,事实上,招安派也都是宋江忽悠上山的,也是他为了招安做点准备工作,比如卢俊义,林冲,柴进,关胜,呼延灼,秦明这些人原本就是军官出生。对身处主流社会的人来说,上梁山只是暂时决定,并不是长久的之计。在这梁山上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做着所谓“替天行道”的事,却扣着草寇的帽子,不符合他们的价值观。他们也想光明正大建功立业,报效国家。

因为以上原因,宋江主张招安变成必然。抬眼间,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最后死伤无数,也是他所料不及的。也许他也后悔过,但是宋江本人无法突破个人局限和时代局势,造成贯穿全书的“招安”,是为悲剧,更为宿命。


阿斗不傻


在《水浒传》中,宋江为人仗义,其上梁山后,多次带兵下山,不仅为梁山立下大功,而且每次还带不少好汉上山,从而宋江在梁山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而后来在晁盖去世后,宋江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了梁山之主。在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大聚义后,由于宋江的坚持,最终梁山全伙接受朝廷的招安。


招安后的梁山就为朝廷东征西讨,征辽、田虎、王庆时,不仅取得胜利,而且梁山一百零八位兄弟没有折损一人。而在之后征讨方腊时,却损失惨重,梁山兄弟折损大半,所剩无几,让人不免叹息,不过好在最终得以平定方腊,如此也全了梁山的忠义之名,毕竟他们是殁于王事,那就是忠义之士,而不在背上反叛草寇之名。

当然对于一些读者为梁山感到不值,因为在梁山功成后,宋江和卢俊义却还是受到朝廷奸臣的陷害,梁山损失惨重付出很大的代价,得以幸存回京的却得到这样的结局。

所以让有的人觉得宋江不应该招安。若宋江不招安,梁山兄弟也不会损失惨重,也不会落下悲惨的的结局。


那《水浒传》中,宋江应该招安吗?

虽然一些读者看来宋江不应该招安,但是对于《水浒传》、对于宋江而言,却还是应该招安的。

首先,梁山兄弟在未招安前,虽然义气为重,为义士,但是他们说到底还是草寇、反叛朝廷的。换句话说梁山就是一帮不种反叛的草寇。

而《水浒传》主要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一个义字,而且还着重体现一个忠义。若只兄弟之义而无忠心国家,这也体现不出《水浒传》的主要所讲的。

宋江带领梁山招安,如此就让梁山兄弟成为了忠于朝廷之人。如此也就全了梁山的忠义之名。虽然后来梁山损失惨重,但是就是因为梁山的忠义,所以深受读者的喜爱。反过来说,若梁山不招安,又和田虎、王庆、方腊等势力有多大差别呢!


其次,就以宋江而言,他虽在上梁山前为一小吏,但是他却很有忠义之心,就算他后来上了梁山,还是不改初心,仍然是想着为朝廷效力。

宋江上梁山也是情势所迫,而他上梁山后,心里想的是以此为基础,然后寻找机会招安,再次能为国效力。

所以,在宋江内心是忠于宋朝,希望招安的,哪怕最后得到悲惨的结局,他还是不后悔。故而对于宋江而言,还是应该去招安的。

最后,就以势力而言,梁山也是应该招安的,梁山虽然曾经也打败过数次朝廷的征剿大军,但是梁山毕竟势力有限,他能打败朝廷官军,也是有梁山地势水形之力因素。


但是宋朝却不同,宋朝虽然经历了几次对梁山征讨的失败,但是对于宋朝而言,却没有伤到元气,其可以继续征调军马攻打梁山。

这样的话,梁山若不招安,是很难躲过朝廷源源不断的征讨大军,同时梁山也很难顶得住。只要梁山兵败一次,就会让梁山遭到致命的打击,甚至走向覆灭,到那时,梁山不仅被镇压,而且还要永远背上反叛不忠之名。

同时对于起事者,无非是三个结局,最好、最有成就的结局就是像以前的刘邦、后来的朱元璋那样建立起一个新的王朝。宋江知道自己的实力、梁山的势力是不能如此的。所以这条路行不同。

梁山宋江既然不能建立一个新的王朝,那就会被镇压,而宋江又不愿得到这样的结局,再加上他有忠义之心,所以宋江只剩最后一条路了,就是招安。


招安,不仅可以免于被镇压的结局,而且还为梁山兄弟谋一条出路,从而也全了梁山忠义之名。若不是如此,《水浒传》又何必以梁山为主呢!所以宋江招安本意是不错的。


中孚鉴


宋江该不该接受招安,这个应该是喜欢水浒的朋友一直在讨论的焦点问题。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客观角度去看待问题,这样才能看得真切。

对于宋江接受招安这个事情,我觉得为了自己的利益着想应该是肯定的,但是如果说是把弟兄们往火坑里推,这个也不现实。

01 宋江想要留名,不想当贼这个是与生俱来的

我们都知道,宋江家里十分富裕,其父宋太公也不是个简简单单的人物。无论什么时候,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拿宋江来说,宋太公的思想就是做官才是正道,即使做不了官,做个刀笔小吏也是好的。毕竟在公家当差,多多少少对家里都是有所帮助的。

对于宋江自己来说,也是想留个好名声,比如自己被通缉以后,宋江去过很多地方,但是自己选择的都是富户、官家,不想跟强人有太多的接触。

02 宋江只是一个刀笔小吏,跟官场老油条比,太嫩。

我们都知道,宋江只不过是读过些书,家里有些钱财,情商也算是不错。但是跟真正的统治阶级的手段相比,宋江仍然是个小喽啰。在宋江看来,自己手下有这么多兄弟,官府也拿他没办法。

如果接受招安,自己肯定会有一个不错的前程,兄弟们也可以恢复自由身,不再顶着草寇的帽子了。

这样是一个一举两得的事情,无奈自己太嫩。人家压根就没想让你活,所以让你来个鹬蚌相争,最后朝廷得力。

03 即使不招安,梁山未来的前景也不会太好

现实问题在这摆着,梁山好汉有家室的人并不多,而且文化水平并不高。随着时间的推移,总会有年老体衰的一天。这个时候如果官军来讨伐,基本上没有抵抗力。

盘踞多年的匪患解除,这个时候该是怎样一个场面,绝对是鸡犬不留。所以,宋江绝对是为了自己跟所有人的未来考虑。当然,为自己考虑的可能多一点。这个也能理解,每个人都有利己心。

总结来看,无论是招安还是不招安,这些人的结局都不会太好。因为因果报应是注定的,只不过走了两条不同的路而已!

<strong>

爱读书的狮子


在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来看,我不希望宋江接受招安,但在我分析了宋江的人物性格之后,我觉得他应该接受招安。

宋江从一开始就表示要接受招安

宋江最后接受招安,与他身上浓厚的儒家忠孝思想有关,宋江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一心想要忠君报国。而且他的父亲宋太公也不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宋太公一直都鼓励他回归宋朝,这对宋江的影响极大。

因此在宋江刚到梁山,他就曾多次表示有朝一日还是要接受朝廷招安,为此宋江拉拢了一批心向宋朝的梁山豪杰,就比如关胜、呼延灼、卢俊义等人。

剩下的像李逵、武松等一心想要造反的人,宋江通过各种手段,不断游说打压这一类造反派。至此,招安成了梁山的主流思想。


如果不是没有选择的余地,宋江不会上梁山,他始终心念宋朝

在《水浒传》小说中,宋江起初是个小官吏,日子过得还算潇洒,但在他杀了阎婆惜之后,他以为自己即将要被处死,因此打算带着人上梁山落草为寇,但此时朝廷册立了皇太子,给各地的罪犯减了一等罪。

朝廷册立皇太子, 已降下一道赦书, 应有民间犯了大罪, 尽减一等科断, 俱已行开各处施行。

宋江发现自己的死罪可免,立刻决定接受朝廷的判决,之后被流放。对于宋江来说,他并不愿意上梁山,上梁山只是万般无奈之下的选择,只要朝廷给他一个机会,他肯定会选择接受招安。


宋江爱惜名声,他不想当反贼

宋江从一开始就喜欢结实江湖豪杰,平时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因此得到了一个“及时雨”的名号,从这里也能看出,宋江爱惜自己的名声。

这样一个爱惜自己名声的人,不会愿意当一个反贼,他虽然啸聚梁山,几次打败了宋朝的围剿军队。但他很清楚,梁山周边百姓始终视他们为强盗,而且梁山也没有能力和宋朝抗衡,起义造反推翻宋朝这条路几乎是走不通。

在这样的情况下,宋江肯定不想造反,因此他从一开始打出的口号就是“替天行道”,他们反对的是贪官,而不是皇帝,宋江爱惜自己的羽毛,他不愿意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贼。
所以在最后,他明知道朝廷送来的是毒酒,依然选择喝掉,甚至为了维护自己的身后名,还将李逵也一并毒死。


因此说,在我看来,宋江应该接受招安,因为他已经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了,他得到了名声和自己坚守的忠君爱国思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