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教師們反感的一句教育名言是啥?其實是誤解

長期以來,老師們一直很反感“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每次提起這句話,就會想究竟是誰說的,簡直是胡說八道。

最令教師們反感的一句教育名言是啥?其實是誤解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其實,這話究竟是誰說的,現在都沒有找到準確的依據。很長一段時間,人們都說是陳鶴琴所說。但卻說不出陳鶴琴究竟是在哪裡所說,或在哪本書裡寫的。這顯然不嚴謹。

後來,小編又看見一篇文章,說“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這句話是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小編當時大吃一驚。因為小編對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比較熟悉,卻沒有印象在其著作中讀到過這句話。後來,小編專門重新翻閱查找蘇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結果,在其《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一書中還真找到這句話。蘇霍姆林斯基這樣寫道:

“直到不久前,這種說法還是相當流行的:‘沒有不好的學生,只有不好的教師’,既然如此,那就應當沒有難教的學生了。而所謂難教的學生,是無能的教師臆想出來的而為自己的教育無能找藉口。”(《和青年校長的談話》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第132頁)

看清楚沒有?在這裡,蘇霍姆林斯基是作為批駁靶子而引用這句話的,緊接著,蘇霍姆林斯基便用了大量篇幅來論證:“難教的兒童總會是有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他們。”蘇霍姆林斯基嚴肅而詳盡地分析了這樣的兒童產生的原因,提出了積極面對這些孩子的建議。可是後來這話卻被有人以為是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並以訛傳訛。這是不是冤枉了蘇霍姆林斯基?

最令教師們反感的一句教育名言是啥?其實是誤解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仔細體會原文,蘇霍姆林斯基並不贊成這句話,他將這句話提出來予以批評,目的恰恰是肯定“難教兒童總會是有的,無論如何也不能擺脫他們”。但蘇霍姆林斯基並不因此而輕易放棄這些“難教兒童”,而是分析他們產生的原因,並盡力想法辦法轉化他們。這就是蘇霍姆林斯基的邏輯。也是他的偉大之處。

可見,這句話只是教育者的嚴於律己,而非一種教育評價標準。 現在一些領導,甚至一些教師出身的教育行政領導,恰恰以此作為“評價標準”,或者把這句話當成訓斥老師的“絕對真理”,於是,這句話便引起了老師們的反感,進而引起爭論。

那麼,究竟有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說有。”說“沒有”,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第一,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非常理想,只差學校教育這一環時;第二,“好”的標準不是一個標準,而是針對每一個具體學生,讓他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進步,這裡的進步可能是綜合的,也可能是某一方面的。說“有”,是因為在現在的評價背景下,即使老師“會教”,可“教不好的學生”仍然大批量地存在。道理很簡單:無論高考還是中考,都是選拔性考試,其目的就是要讓一部分學生被淘汰,即被“教不好”――都教“好”了,還怎麼“選拔”?

即使拋開考試評價不說,就以思想品德教育而言,是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被“教好”呢?理論上好像是這樣。因為任何人一出生,都是一張白紙,誰也不會從娘肚子裡帶來一身惡習。但問題是,我們的學校教育所面對的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已經被家長、被社會塗抹過許多印跡的紙,要想在這張紙上重新畫出美麗的畫兒,不是絕對不可能,但無法保證百分之百的成功。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是教育這一鏈條上的第一環,我們面對的學生已經是被加工過的半成品;同時,孩子還潛移默化地受著社會的影響――這都決定了我們的教育不是從零開始。

所以,“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如果這是教師的自勵,這樣的教師值得尊敬;如果有人以此苛求教師,則這樣的苛求者是罔顧教育規律的“白鼻子",令人鄙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