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深秋時節,慕名到肥城市孫伯鎮五埠嶺旅遊。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五埠嶺也就是五埠村,位於西北部群山環繞中的,該村始建於明洪武十四年,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村莊三面環山,依山而建,村內建築全部為石質結構,保留完整的明、清、民國時期的民俗院落達100多幢,景區內古蹟眾多,有古井十八眼、古姓氏譜碑、古戲臺、藏兵洞,並且有保留完好的主席臺。這裡是集民俗體驗、養生度假、文化創意、探險旅遊、農業科技於一體的綜合性旅遊休閒度假目的地,是一個讓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旅遊景區。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五埠村古村落建築十分獨特,這種“門中有門、院中套院”的“夥大門”建築風格全國罕見。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夥大門”依山而建,北高南低一條衚衕向北伸去,最北邊是這家輩分最高的人居住的,越往南輩分就越小,房屋向南、向東、向西三面建設,這樣就形成了“門中有門、院中套院”的建築格局,這種建築風格是極具北方傳統的家族群居建築特色,傳遞著鮮明的歷史氣息。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走進“夥大門”,看著眼前的古屋、古房、古院落,感受到房屋內散發出來的農家古訓,讓煩躁的心靈得到寧靜的撫慰,遠離喧囂。這裡“夥大門”建築共有五組。拐彎衚衕成梯級往北向上延伸,因形狀左拐右拐、前後相掩之勢而得名,現在衚衕裡有老油坊、剪紙人家等手工作坊,最裡面有小驢拉磨等民俗活動。旮旯衚衕是五個“夥大門”之中大門最不起眼的一個,也是最小的一個,傳說中的三尺小巷。梧桐樹衚衕裡傳說最早在此蓋房的人家習慣生男孩,為了使兒子都能說上媳婦,便在院子栽了一棵梧桐樹,取“栽上梧桐樹,引得鳳凰來”之意。石榴樹衚衕裡,盛夏家家石榴花紅,秋季石榴掛滿枝頭,在這裡居住的人,家家戶戶都有栽石榴樹的習慣,寓意多子多福,最老的石榴樹,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還有一個是狀元衚衕,據說這裡的人雖然家境貧寒,但極具耕讀之氣。明代曾出現兩個秀才,清代曾有一人中舉。此後,好學之風亦不示弱。在高考恢復後,有多人考取名牌大學,有一人成為山東省理科狀元。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一村分兩州”的“五步嶺”,原來五埠嶺不叫五埠嶺而叫五步嶺,地方不大五陵起伏,一步一嶺,所以叫五步嶺。這裡古時就有“一雞鳴五縣”之說,亦有“一村分兩州”的故事。沿著五埠嶺石板路往北走,迎面便是一路分向兩旁,一路走向泰安州,一路走向東平州。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很久前,有人在一路分兩州的地方修起一道紀念牆,東平方向以水為標,便壘石壘成波浪形,中間留有漩渦眼,泰山方向登山為妙,便有石凳登山用,一水一山象徵兩州的特徵,水有東平湖、山為登泰山,各有千秋、集成樂曲。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五埠嶺兩邊的住房規格也不一樣,泰安州多是單門獨戶,而東平州那邊卻是“夥大門”,這邊牆上多處都能看見泰山石敢當,西邊就沒有這些,這些都是一村一路分兩州的佐證。小小的一個村莊,窄窄的一條石板路包含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人文底蘊。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抗日戰爭中,著名的陸房突圍戰引人矚目,五埠嶺家家都有由石頭壘成的地屋、地窖、地道還有夾皮牆、內屋子。在陸房戰役中,五埠嶺還曾是八路軍運送、治療傷員的後方醫院,目前這裡還有大量的藏兵洞、地堡、隱蔽醫院的遺址。


(原創)深秋遊覽五埠嶺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在五埠嶺,還有很多古樹、古碑、古石井。在村中間有個小廣場,這裡的核桃樹栽於1957年,至今有60多年的歷史。幾度風雨、幾度春秋,這棵核桃樹,見證了五埠村從初級社到合作社,從人民公社到文化大革命,再到大包乾、初級社會到現在的小康社會,目睹了五埠村百姓不斷奮鬥的身影、歷史變遷。廣場中的主席臺是地道的本村石匠建造,50多年過去了,主席臺經受過火侵、遭過風霜,如今依然巍然屹立在這裡,同樣也屹立在老百姓的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