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事事親為,爸爸無為而治,女兒會更喜歡哪種管教方式?

媽媽事事親為,爸爸無為而治,女兒會更喜歡哪種管教方式?

小紅是一位家庭婦女,

平日裡丈夫就像是充話費送的,

基本不管家裡的事情,

幾乎都是小紅一個人搞定家裡的事情。


這次疫情終於有機會讓父親帶帶娃了,

但是沒想到的是,

平時很少帶娃的爸爸卻帶得很好,

這讓媽媽覺得很鬱悶,

這孩子怎麼不跟自己親呢?


女兒小時候生病,

學習不好,

親自找老師,就陪著去補課;

和別人打架,

帶著女兒上門道歉、調解。


平時為女兒付出了非常多的心血,

按道理說相依為命的兩母女,

女兒應該是跟他更親近一些,

但是結果萬萬沒想到,

父親才回家幾天,

女兒就像找到救命稻草一樣,

疏遠了媽媽,甚至說“不需要媽媽”。


雖然是童言無忌,

但是這也確實傷透了小紅的心,

直接把小紅給氣哭了。

沒想到平時為女兒掏心掏肺,事事親為,

女兒卻不怎麼願意親近媽媽,

平時幾乎什麼都不做都父親,

甚至有時“作死”的父親,

卻對他特別有好感?


媽媽事事親為,爸爸無為而治,女兒會更喜歡哪種管教方式?

為什麼會這樣呢?

首先第一點,

可能是因為超限效應,

指剌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

從而引起心理極不耐煩或逆反的心理現象。


美國著名幽默作家馬克·吐溫,

有一次在教堂聽牧師演講。

最初,他覺得牧師講得很好,

使人感動,準備捐款。

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

他有些不耐煩了,決定只捐一些零錢。

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沒有講完,

於是他決定,1分錢也不捐。

到牧師終於結束了冗長的演講,開始募捐時,

馬克·吐溫由於氣憤,

不僅未捐錢,還從盤子裡偷了2元錢。


而平時媽媽是養孩子的主力,

事情都是媽媽在管的,

大多數女性有一些天生自帶的特點,

敏感、易焦慮、還話多。


當她們面對孩子的時候,

就很容易“苦口婆心”“喋喋不休”,

對於孩子來說,當然會反感,

沒人喜歡被管教。


而我們反過來,

媽媽也是一樣的,每天面對女兒,

要收拾她弄亂的玩具,

還有平時挑食,變著法的哄她吃飯,

等到了輔導作業的時候,

那簡直就是災難現場。


而爸爸相反,

平時不在家,可能想著在家的時間不多,

好不容易可以陪陪女兒,

自然可以由著女兒了。


也更加放縱女兒一些,

平時都沒什麼時間陪女兒,

想著給女兒留下一個好映象,

就表現得更加慈祥了,

反而襯托出平時辛勞的媽媽嚴厲了。


媽媽事事親為,爸爸無為而治,女兒會更喜歡哪種管教方式?

另外就是,

人都是處於權利競爭關係的,

女兒和媽媽的關係,

媽媽天然掌握著各種資源的支配權,

而女兒自然而然是要抗爭的。


根據相互依賴理論,

權力是建立在對有價值資源的控制的基礎上。

如果我控制了你想擁有事物的使用權,

你可能就會心甘情願地服從我的指令

(在合理的範圍裡),

以便得到你想擁有的事物,

那麼我就對你擁有權力。


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

那就是價值資源,

有沒有其他人可以提供?


原本媽媽在家的時候,

媽媽享有資源絕對的分配權,

而爸爸加入進來的以後,

情況就發生了改變,

爸爸成為了新的資源提供者。


原本孩子需要從媽媽身上獲取資源,

孩子的“好感度”不構成重要資源,

因為女兒只有媽媽一個人在場,

她也無法提供給別人。


而當爸爸加入進來的時候,

情況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原本只有媽媽能提供資源,

現在爸爸也能提供,甚至更加優質。

更微妙的是,原本好感度這個資源,

變成了稀缺資源,

因為女兒的好感度,只有女兒可以提供。


當然,孩子不能理解這些,

但是她會明白,

怎麼樣做才能最大程度滿足自己。


媽媽事事親為,爸爸無為而治,女兒會更喜歡哪種管教方式?

最後還有一個潛意識層面的,

弗洛伊德認為,

女孩在出生後,由於器官尚未發展成熟,

需要依賴母親以維持生命,

並在母親的呵護之下才有安全感,

這種感覺會一直持續到以後的生活情境中,

形成一種親密的關係。


但是在三到六歲的時候,

兒童開始對性器官發生興趣,

會觸摸或者顯露自己的性器官並從中得到快樂,

這時候人格發展到了性器期階段。


兒童對性活動以及自己父母的關係有強烈好奇心,

弗洛伊德甚至覺察到父母之間的關係,

比他們與自己的關係更為特殊。


而女兒會發現自己和父親不一樣,

因為父親具有她所沒有的性器,

所以父親便成為她注意的對象,

因而增加了對父親的喜愛,

而與母親形成競爭的態勢。

這就是戀父情結。


而更加有趣的是,

女兒平時都和媽媽相處,

自然而然會模仿母親,

同時也會得到對父親的評價。


從這個角度出發,

雖然妻子對丈夫諸多怨言,

但是妻子也是很喜歡丈夫的,

對丈夫的評價很好,

都說女兒像媽媽,

那麼女兒也自然而然更加喜歡父親了。


媽媽事事親為,爸爸無為而治,女兒會更喜歡哪種管教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