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抓週,舅舅故意放下一個“小東西”,奶奶直呼:完了

在我國的很多地方都有抓周的風俗,在孩子滿一週歲的時候,家裡的老人們便會把有象徵意義的物品擺放好讓孩子隨心抓取,從孩子手中所抓的物品來推測孩子將來的發展。

這項儀式的歷史由來已久,是很多家庭京津樂道的一個儀式。不過近年來年輕的家長們對於這些傳統的風俗不是很感冒,所以抓周的風俗便有些被淡忘。

寶寶抓周時候出“意外”,隨心抓取一物,寶媽臉上的笑容很尷尬。

寶寶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個“小東西”,奶奶直呼:完了

​前幾天看到一條短視頻,視頻中一個小寶寶正在進行抓周儀式。寶寶的奶奶準備了很多的物件,比如說計算器、毛筆、書籍等等,整齊地擺了一排。

寶寶的媽媽也給孩子準備了好些物件,寓意都很不錯。在孩子快要抓周的時候,孩子的舅舅想要惡作劇一下,於是偷偷地在這些物件裡塞了一顆麻將。

舅舅的舉動沒有讓寶寶的奶奶和媽媽發現,倒是讓小傢伙發現了。只見小傢伙快速地向麻將爬去,在大家的關注下,毫不猶豫地把麻將攥在了手裡。

寶寶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個“小東西”,奶奶直呼:完了

​看著小傢伙得意洋洋地把麻將高高舉起,寶媽原本興高采烈的笑容也變得尷尬起來。

這時,孩子的奶奶反應過來,這麻將是孩子舅舅的惡作劇,對此很是生氣。“這回寶寶長大了要是成為賭徒,可得怪著孩子舅舅了!”

寶媽聽後才明白是自己弟弟搞的鬼,二話不說就給弟弟一頓胖揍。

視頻中,一家人的表現非常“搞笑”,情緒變化特別明顯,視頻一上傳就引得很多網友關注,有網友打趣說“孩子家長不必這麼擔心,孩子喜歡麻將也有可能意味著孩子是個魔術師呢!”

也有理性的網友表示“抓周就是一種娛樂,代表不了什麼,家長好好培養孩子便是!”

抓周真的能預測孩子的未來嗎?顯然不!父母的教育才是決定孩子成長髮展的影響因素。

寶寶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個“小東西”,奶奶直呼:完了

​父母怎麼去發掘孩子的興趣所在?

多花時間去觀察。在兒童期,孩子會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但是當好奇感消失或,孩子更加願意花時間投入的事物很有可能就是孩子的興趣和天賦所在。

所以家長要多花些時間去發覺,不要輕易地把一項想去愛好強加給孩子。

給予孩子嘗試的機會。當孩子對某件事物感興趣的時候,家長不要隨意地潑冷水。“三分鐘熱血不必在意“的想法很容易導致孩子錯過最佳的興趣培養時機。

讓孩子去嘗試去體驗才更加能夠發現孩子的興趣點。

不給孩子設限。父母在對待孩子的興趣發展時,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願。父母強加給孩子的是自以為是的答案,這並非是孩子樂於接受的,也並非是真的適合孩子的。

在孩子的興趣培養樣,家長不應該有所設限,因為這是決定孩子人生是否快樂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寶寶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個“小東西”,奶奶直呼:完了

​父母怎麼做才能實現對孩子的興趣培養?

給予孩子正向激勵。曾經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有趣的話題,“為什麼人們嗑瓜子會停不下來?”其中有一個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回答說這是因為在嗑瓜子的時候人們感受到了快速、即刻的正向激勵,人們在嗑瓜子的過程中很快地得到了正向刺激和回應,這讓人覺得有成就感。

其實孩子的興趣培養也如此,在受到持續的正向激勵的環境下,孩子更加願意堅持。

為孩子設定小目標。父母給孩子設定了小目標,孩子在目標的驅動下更加有行動的熱情。相比於語言上的激勵,目標的 實現更加容易從主觀上給予孩子驅動力。

孩子處於主動的狀態下學習,遠比被動接受更加有成效。

寶寶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個“小東西”,奶奶直呼:完了

讓孩子願意再嘗試一次。在興趣培養的過程中,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時候難免會有畏難情緒產生,這時候家長一定要盡力讓孩子再嘗試一次,幫助孩子戰勝畏難情緒,讓孩子明白挫折是常有的,而我們所做的是戰勝它而不是逃避它。

聰明的父母從來不給孩子設定好框架讓孩子在框架中成長,願意看到孩子個性的一面的父母更加能夠看到孩子的與眾不同。

對於孩子的興趣培養,父母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恆心,而這種教育付出對孩子的影響是尤為深遠的。大家對於孩子的興趣培養有哪些見解分享呢?對此有哪些經驗之談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