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个“小东西”,奶奶直呼:完了

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抓周的风俗,在孩子满一周岁的时候,家里的老人们便会把有象征意义的物品摆放好让孩子随心抓取,从孩子手中所抓的物品来推测孩子将来的发展。

这项仪式的历史由来已久,是很多家庭京津乐道的一个仪式。不过近年来年轻的家长们对于这些传统的风俗不是很感冒,所以抓周的风俗便有些被淡忘。

宝宝抓周时候出“意外”,随心抓取一物,宝妈脸上的笑容很尴尬。

宝宝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个“小东西”,奶奶直呼:完了

​前几天看到一条短视频,视频中一个小宝宝正在进行抓周仪式。宝宝的奶奶准备了很多的物件,比如说计算器、毛笔、书籍等等,整齐地摆了一排。

宝宝的妈妈也给孩子准备了好些物件,寓意都很不错。在孩子快要抓周的时候,孩子的舅舅想要恶作剧一下,于是偷偷地在这些物件里塞了一颗麻将。

舅舅的举动没有让宝宝的奶奶和妈妈发现,倒是让小家伙发现了。只见小家伙快速地向麻将爬去,在大家的关注下,毫不犹豫地把麻将攥在了手里。

宝宝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个“小东西”,奶奶直呼:完了

​看着小家伙得意洋洋地把麻将高高举起,宝妈原本兴高采烈的笑容也变得尴尬起来。

这时,孩子的奶奶反应过来,这麻将是孩子舅舅的恶作剧,对此很是生气。“这回宝宝长大了要是成为赌徒,可得怪着孩子舅舅了!”

宝妈听后才明白是自己弟弟搞的鬼,二话不说就给弟弟一顿胖揍。

视频中,一家人的表现非常“搞笑”,情绪变化特别明显,视频一上传就引得很多网友关注,有网友打趣说“孩子家长不必这么担心,孩子喜欢麻将也有可能意味着孩子是个魔术师呢!”

也有理性的网友表示“抓周就是一种娱乐,代表不了什么,家长好好培养孩子便是!”

抓周真的能预测孩子的未来吗?显然不!父母的教育才是决定孩子成长发展的影响因素。

宝宝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个“小东西”,奶奶直呼:完了

​父母怎么去发掘孩子的兴趣所在?

多花时间去观察。在儿童期,孩子会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但是当好奇感消失或,孩子更加愿意花时间投入的事物很有可能就是孩子的兴趣和天赋所在。

所以家长要多花些时间去发觉,不要轻易地把一项想去爱好强加给孩子。

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当孩子对某件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家长不要随意地泼冷水。“三分钟热血不必在意“的想法很容易导致孩子错过最佳的兴趣培养时机。

让孩子去尝试去体验才更加能够发现孩子的兴趣点。

不给孩子设限。父母在对待孩子的兴趣发展时,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父母强加给孩子的是自以为是的答案,这并非是孩子乐于接受的,也并非是真的适合孩子的。

在孩子的兴趣培养样,家长不应该有所设限,因为这是决定孩子人生是否快乐的很重要的一部分。

宝宝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个“小东西”,奶奶直呼:完了

​父母怎么做才能实现对孩子的兴趣培养?

给予孩子正向激励。曾经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有趣的话题,“为什么人们嗑瓜子会停不下来?”其中有一个回答令人印象深刻,回答说这是因为在嗑瓜子的时候人们感受到了快速、即刻的正向激励,人们在嗑瓜子的过程中很快地得到了正向刺激和回应,这让人觉得有成就感。

其实孩子的兴趣培养也如此,在受到持续的正向激励的环境下,孩子更加愿意坚持。

为孩子设定小目标。父母给孩子设定了小目标,孩子在目标的驱动下更加有行动的热情。相比于语言上的激励,目标的 实现更加容易从主观上给予孩子驱动力。

孩子处于主动的状态下学习,远比被动接受更加有成效。

宝宝抓周,舅舅故意放下一个“小东西”,奶奶直呼:完了

让孩子愿意再尝试一次。在兴趣培养的过程中,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难免会有畏难情绪产生,这时候家长一定要尽力让孩子再尝试一次,帮助孩子战胜畏难情绪,让孩子明白挫折是常有的,而我们所做的是战胜它而不是逃避它。

聪明的父母从来不给孩子设定好框架让孩子在框架中成长,愿意看到孩子个性的一面的父母更加能够看到孩子的与众不同。

对于孩子的兴趣培养,父母要有一定的耐心和恒心,而这种教育付出对孩子的影响是尤为深远的。大家对于孩子的兴趣培养有哪些见解分享呢?对此有哪些经验之谈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