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大順、大清、南明三股勢力,官紳士族為何倒向大清?

烏文俊


據說劉亞洲上將是如此點評明清鼎格:歷史這個女人只對合格的領袖敞開懷抱,不合格者是為優勝者掃清道路的。如果把甲申年發生的一切看做事一場歷史交媾的話,那麼不妨這麼比喻,崇禎把房間打掃乾淨,李自成把床鋪好,張獻忠替人家寬衣解帶,多爾袞興沖沖的巫山雲雨。劉上將話雖然說得糙,但是卻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隻有強者才能贏得歷史。

其實這個問題也可以換個問法,那就是為何大清才會取得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的支持。我們可以從政治和軍事兩個角度來看一下。

政治方面,清朝自入關之後就宣佈保護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的利益。李自成如何起家?走的是底層路線,簡單點說就是吃大戶。因為李自成的基本盤就是底層老百姓,尤其是破產的老百姓,也就是流民。所以這就是為什麼李自成雖然屢戰屢敗,但是每次都能東山再起的原因。

因為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根本原因是明朝的種種弊政導致社會矛盾激化,進而爆發,這為李自成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兵源。說實話,李自成打天下的時候吃大戶無所謂,但是打下北京之後還吃大戶就是愚蠢。雖然李自成並非一刀切,但是卻讓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感到了恐懼。而清朝此時入關,一再強調秋毫無犯,並強調官仍其職民復其業,對於地主階級以及知識分子很有誘惑力。對於地主階級來說,清朝如此表態等於承諾保護地主階級的私有財產;同時清朝崇儒尊孔的態度以及開科取士,又取得了知識分子的認可,既然你尊孔就需要知識分子來處理政務,那麼就沒必要跟你過不去。

另一點,對於崇禎這個老對手,雖然多爾袞不一定看得上崇禎,但是仍然捏著鼻子給崇禎發喪,修建陵墓,並按照明朝的規矩安排了守墓人。同時又表彰了一批給崇禎殉葬的人。這對於還心繫前朝的人來說,不一定會贏得他們的好感,但是會降低他們的抵抗情緒。

但是清朝的政策明顯做到了普遍性,即對老百姓也有一定的讓步,即廢除三餉等苛捐雜稅,對老百姓來說絕對是仁政。明末老百姓為什麼會破產,主要原因還是明朝對老百姓的剝削實在是太嚴重,所以多爾袞這一手就降低了老百姓的牴觸情緒。畢竟對於老百姓來說,能衣食飽暖就不會去造反。

軍事的角度來說,清朝武力更為強盛。這是毋庸置疑的,李自成造反的時候明朝都被收了好幾波人頭了,松錦大戰之後清軍消滅了明朝最後的野戰軍團,明朝滅亡只是時間問題。

我曾經做過統計,清軍至少消滅了明朝三十萬部隊,其中不乏精銳部隊,換句話說,明朝幾乎全部的精銳部隊都是被清軍消滅的。尤其是入關之後,李自成部節節敗退,張獻忠被清軍陣斬,南明也無力阻擋八旗鐵騎。所以,清朝武力強盛就說明只有清朝才能穩定社會秩序。不僅僅是對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穩定的社會秩序對於老百姓來說也非常重要,因為只有社會穩定才會有經濟生產。

歷史不是沒給過李自成機會,因為對於清朝和李自成來說,兩者的機會是平等的。但是隻有清朝抓住了歷史的賞賜,所以最後坐天下的是清朝。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其實這個問題是既好回答又無法回答得令所有人滿意的!說它好回答是因為大順、大清和南明,這三方的最終勝利者是大清。而假如沒有官紳士族的支持,清朝是不可能那麼快就鯨吞掉泱泱大中原的!說回答無法令所有人都滿意,是因為我們這些問答參予者,多是非歷史專業人士。只能根據自己的淺顯見解發表意見!我個人以為清朝能成為最終勝利者應該有三個方面的因素!

1,明朝末年,天下大亂。明朝在頻繁的失策下,己經失去了大部人的支持。北京失陷崇禎自縊後,事實上明朝就己經滅亡了!明朝剩餘勢力雖在南方重建政權,但是卻仍然延續著導致北方丟失的:黨爭、貪腐,再加上擁立庸主無法凝聚人心,各地武裝擁兵自重。一盤散沙之下使官紳士族階層喪失了對"南明″的信心!因此南明不可能持久!



2,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攻取明都北京後,勢力達到鼎盛!貌似天下可傳檄而定,但卻由於政策性失誤導致失敗:首誤於不去穩固人心,而去"追髒拷餉″致失官紳士族階層的支持。二誤于軍紀混亂驕兵橫行,大失民心。三誤於輕視吳三桂,對吳三桂可能與清軍的"聯合剿匪"估計不足,致有山海關之敗。而後又犯了"流寇主義″的錯誤一再逃跑,試圖割據西北。因此也必敗!



3,清朝由關外入中原之時,正值崛起之際。天時、地利、人和盡佔!而且己經有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統治制度,各方面的磨合也己基本完成。而且在入關之前,清朝對降官叛將們大加籠絡,延攬了一定的官紳士族們的支持。並且他們佔據北京之後,利用北京200多年的"都城影響力”標明自己的正統地位!並打出為明帝報仇的名號,以欺騙和擾亂天下人心。再加上清軍行動迅猛,在不長的時間裡便陸續消滅了李自成、張獻忠、南明這些″成體系"的抵抗力量。而那些殘餘勢力盡管不甘心,也己無力改變現實了!至於一向依附於朝廷才能保全利益的官紳士族們,此時也只有支持清朝這一條路好走了…



上述回答只是一家之言,歡迎補充與指點。我真誠地希望能得到大家的關注。您的關注,將是我努力的動力⛵⛵⛵謝謝…


北疆同心


談這個問題前先說說明為何會亡,中國銀礦資源稀缺,大航海時代來臨,白銀源源不斷從美洲流向中國,中國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銀本位。但好景不長,當時歐洲由於進口大量中國產品,本地區產品滯銷,出現通貨膨脹,西班牙當局限制白銀流向中國,遏制雙方貿易。而中國此時白銀儲量極大,也出現了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百姓手中的白銀被統治階級獲取,加上小冰期天災,從而導致流民飛起,各地農民起義。引用當年明月一句話,改朝換代無非是王姓農民趕跑了李姓地主,然後王姓農民搖身一變也成了地主。對於百姓而言統治階級的改變對他們沒有實質影響,只要日子過得去,不損害百姓切實利益,哪個地主當家不一樣呢?所以他們之間的成敗主要是看其內部統治者的“人格魅力”了。

張獻忠偏安一隅不思進取,殘暴酷戾,必不成大事,姑且不論。李自成一手好牌打壞,搜刮地主階級的財富,動搖了統治階級的預備隊,目空一切,不禮賢下士,一個舉人當軍師,何能成事。多爾袞休養生息,採用懷柔政策,其統治區百姓老有所養,幼有所依,雖後頒佈剃髮令,也是其他對手覆滅之後,然大勢所趨,即便有反抗,也只是拖延統一的步伐。南明最為可惜,實為正朔,內困外憂之際,一群臭知識分子還在黨爭。東林黨當初反對老福王,怕小福王朱由崧上位沒自己好果子吃,堅決反對。然弘光政權覆滅後,各方勢力都扶持自己的傀儡皇帝以便日後自我勢力能主導話語權,內部消耗嚴重,導致南明最終無力迴天。可以說清帝國撿了個大便宜,明亡於臭知識分子的“大局觀”。




里爾8


明末有三股勢力,即大順、大清、南明,那麼官紳士族為何不心向漢族的大順、南明,卻倒向外族的大清呢?

我來對這三股勢力做一下描述,為大家分析一下。

李自成的大順:



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政權,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得到了底層勞動農民的支持。

但是“免糧”,就意味著不收賦稅,那麼巨大的糧草軍餉從哪來呢?當然是官紳士族、地方豪強,他們的錢財都是從老百姓身上搜刮來的。大順軍每到一處,就開倉放糧,將官紳士族、地方豪強的財產全部沒收,充當軍餉。所以,李自成的大順侵犯到了官紳士族的利益,得不到他們的支持。



還有經過一片石之戰,李自成的大順已是強弩之末,實力消亡,後來雖然轉戰多省,但還是兵敗如山倒。所以,官紳士族不可能把寶壓在“大順”的身上。

南明:

明末各種天災人禍,人心渙散,民心盡失。南明小朝廷,只得到南方少數官紳士族的支持,北方基本被大清控制,北方的官紳士族基本都投降了大清。



大清:

經過一片石之戰,清軍順利進入了北京城,佔領北京,之後逐漸控制北方地區。清軍每到一處,便出榜安民、安撫百姓、與百姓秋毫無犯、收復民心。所以,大清沒有侵犯到官紳士族的利益,便得到了他們的支持。

綜上所述,由於大清保護了官紳士族的利益,因此官紳士族紛紛都倒向大清。


文人提筆安天下



李自成的大順政權,為什麼沒有官紳支持呢?

是因為他的追繳助餉政策,本來他進入北京,甚至在之前進軍路上,一路上大多數官紳都是望風而降,這些人精投降李自成這個流寇,圖的是什麼呢,自然不是因為李自成的王八之氣使他們五體投地,而是想保住他們的榮華富貴。

結果李自成玩了一招追繳助餉,這群官紳當然不願意了,所以沒有支持李自成。

南明小朝廷呢?

南明小朝廷是當時最正統的存在,可以視為明朝的延續。但偏偏就是這裡壞菜了,因為它延續明朝的優點基本上為零,倒是將明朝的那些臭毛病延續的一個比一個精通,比如說內鬥黨爭。

南明第一個政權弘光政權就是黨爭的結果,東林黨人不想擁立血緣最近帝系的朱由崧,因為當年萬曆帝想立朱由崧的老爸朱常洵為皇太子,東林黨死活不願意,也就不了了之了,所以二者之間結下了樑子。

朱由崧無奈之下只能不要臉面去爭取江北四鎮的支持,有了這些武將支持,朱由崧當然是如願以償成為弘光帝,但這些武將因為擁立,有著從龍之功,是非常的飛揚跋扈,甚至不將皇帝放在眼裡。


於是乎南明小朝廷是大臣們文恬武嬉,黨爭搞的烏煙瘴氣的,武將是飛揚跋扈不聽調令,不只是坐失收服失地的良機,更是使官紳階級認為是爛泥扶不上牆。

所以清軍一南下,大臣們紛紛打開城門表忠心。

不是後來清庭非要剃髮易服,估計官紳階級早將南明給拋棄了,南明也不會堅持那麼久。

官紳為什麼支持清庭呢?

因為清庭剛入關的時候,保護了他們的利益。

首先清軍入關,趕走了追繳助餉的李自成,有了這個負面影響在前,清軍可以更好的籠絡人心。

清庭不只是停止了李自成的追繳助餉,還宣佈凡被起義軍奪去的田產一律“歸還本主”。甚至“前朝勳戚賜田、己業,俱備照舊”。很明顯的是在維護官紳階級的利益。

同時還規定各地徵收田賦一律按萬曆年間冊籍,停徵崇被時期加徵的遼餉、剿餉和練餉。這樣一來,又照顧了一下廣大老百姓。

在官員任命上,清庭不只是重新官復原職的起用前明官員,對於那些投降大順政權,並且升官的官員,比如說周伯達在明朝任陝西關西道,在大順政權中升任甘肅節度使。劉達原為前明臨汾知縣,大順政權中升任巡按河南直指使,清廷並沒有讓他們恢復前明官職,而是決定按大順所授的較高官職錄用。

清庭如此拉攏官紳階級,加上李自成的大順和南明的爛泥扶不上牆,簡直是形成了鮮明對比,官紳階級自然倒向了清庭。


宋安之



125878215蜂獾


原因很簡單就是兩個字利益,李自成進京後對原大明官僚士紳的政策是追贓繳餉,因為開城門迎闖王,闖王來了不納糧,這是李自成對百姓的政治承諾,也是李自成能東山再起迅速壯大的重要原因。但是不納糧軍隊也是要吃飯的,那只有對反對農民軍的官僚士紳們下手。

當然李自成也不是一刀切的蠻幹,大明官僚士紳只要不是惡名昭著,交出部分家財都能免罪,甚至被納入大順政權,三千多原明官僚爭先候選大順政權官職就是實例。

李自成對吳三桂開出的價碼不可謂不高直接封侯,要知道崇禎也不過給吳三桂封伯,大順政權的最高爵位也只是劉宗敏的汝侯,但是人心的貪婪和無恥是沒底線的,吳三桂看到的是遠不如他的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都被大清封王,李自成開的價碼吳三桂自然不接受,甚至父親兄弟妻子都在李自成手中也毫不顧忌。

當一片石之戰後李自成一把火燒了故宮撤出北京,故宮迎來了新主人大清。對於原明官僚士紳,大清的政策是隻要投效大清授官絕不低於原官,大明的加徵賦稅全部蠲免,所以整個北方大清幾乎傳檄而定,各地官僚士紳紛紛捕殺大順地方官員喜迎大清。


至於南明政權那就是個垃圾,李自成在河南懷慶反擊清軍,殲滅金玉和一個鎮的同時,南明派出了左懋第使團,向大清輸金割地獻媚,寄希望能聯虜平寇。


遠處吹來陣風


誰能給他們最大的利益他們就支持誰,什麼民族大義都是狗屁。在那個連保命都難的年代對於這些官紳士族來講利益才能驅使他們倒向何方。

1、李自成(大順)攻入北京之後的做法:農民軍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劉宗敏製作了五千具夾棍,“木皆生稜,用釘相連,以夾人無不骨碎。”城中恐怖氣氛逐漸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

往簡單的講只要你家裡有錢或者做官就得出個兩三萬兩,如果金額不夠嚴刑拷打直到死為止,這樣的政權那些士紳會支持?

2、南明政權的不穩定性:南明皇權旁落皇權爭鬥不止,各方勢力各懷鬼胎,從弘光開始幾乎每一位皇帝的背後都夾雜著各方勢力,這樣的政權官紳豈會不知,何況南明君臣昏庸因為連連敗退竟然採用連倭抗清的策略,結果還是慘敗。後來逃至西南又與張獻忠殘部組成新的政權,直至朱慈煊在昆明被吳三桂所弒為止。你覺得你要是士紳看到這樣不穩定的政權你敢去支持?

3、清政府高官厚祿收攏人心:隨便舉幾個人你們就懂了。祖大壽投降了兩次授總兵(無品級但權重相當於軍區司令),吳三桂投降封王;洪承疇投降授太子太保封大學士;范文程投降授大學;李永芳投降第一人,授三等總兵官,並娶貝勒阿巴泰之女。尚可喜投降封王;孔有德投降封王;孫得功投降封一等男爵。看看降清的哪個不是高官厚祿,在利益面前剃髮易服都不值得一提,如果有研究過歷史就會發現明末大多數抗清戰鬥都是漢人打漢人,而且滿清所謂的大屠殺絕大多數都是漢人所謂,這也驗證了“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至於什麼國仇家恨民族大義在那個年代能有幾個人秉承這種忠貞?


苟或


先看看一片石之戰以前,各方勢力對官僚士紳的態度吧。


大順:大順在戰勝孫承宗之後,大明已經沒有能夠阻擋大順進軍北京,奪取天下的能力了。很多官僚文武都在考慮投效大順的事,把明順之爭看成了朝代交替,希望能搭上新朝這艘大船,在新朝成為勳貴。但是大順在進北京之後,居然沒有制定賦稅政策,仍然執行了依靠剝奪官僚士紳的家產,即敲竹槓(追贓助晌)來維持政府和軍隊支出的辦法,而沒有向農民徵稅。也就是說,他們的基本政策仍然是以打擊官僚地主,保護農民為主。

滿清:滿清在山海關戰勝農民起義軍進入北京之後,宣佈凡是被農民起義軍剝奪的田產一律“發還原主”,承認和保護士紳的財產所有權,停止了崇禎年間加派的各種苛捐雜稅,對投降的官員也基本上是一律原職,或升級錄用。在這種情況下,那些原來投降了順軍的一些地主和鄉紳紛紛叛亂響應清軍。


所以在山海關之戰之前,很多投降了的官員士紳都在觀望這一戰的結果。結果這時候李自成又犯了個大錯,失敗之後不是固守太原,而 是火速跑到了西安。隨著李自成的軍事失敗,原來已經投降大順的士紳紛紛投降清朝。


一點點人生經驗


明朝的正統滅亡了,大順為家奴,南明為狗尾續貂,因為歷代統治者,大都是寧降外敵,不降家奴,所以,他們不會倒向大順,也因為南明政府毫無進取之心,只想偏安一隅,且大清一統,勢在必行,鐵騎之下,所向披摩,鄉紳士族選擇倒向大清,共建繁華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