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有一個重大疏漏:和氏璧本是楚國的,後來怎麼到了趙國?


《史記》有一個重大疏漏:和氏璧本是楚國的,後來怎麼到了趙國?

和氏璧

關於和氏璧的來歷,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一段記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

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

武王使人相之,有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為,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而繼之以血。

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

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視之石也,忠貞之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寶焉,遂命曰"和氏璧"。

通過這段記載,我們發現,“和氏璧”最後被楚國得到了。

司馬遷《史記》中記述了趙國和楚國之間交戰,楚國雖然敗績,但也不完全是趙國的實力所致,更沒有提到割城賠玉之說。

楚威王八年,楚國發兵攻齊,劉王使淳于髡到趙國請求救兵,趙王出動十萬精兵,戰車千乘。

這次楚國與趙國並未直接衝突,楚國而是避其鋒芒,引兵而去了。

《史記》有一個重大疏漏:和氏璧本是楚國的,後來怎麼到了趙國?

當然,還有一次,趙國與楚國發生了正面戰爭。

趙國聯合韓國、魏國,攻打楚國的大梁、榆關。楚國知道敵不過三晉,於是通過聯衡策略,向秦國請求救援,然後楚國退兵。

《史記》中並沒有記述“和氏璧”落入趙國的實據,但是這塊傳國之寶是如何落入趙國的呢?成就了廉頗、藺相如這段千古傳頌的“將相和”和故事的呢?

於是電視劇《西風烈》腦洞大開,突發奇想,虛構了一位叫公孫相的神偷。

公孫相把和氏璧從楚國偷走,以500金賣給了趙國惠文王的寵臣宦者令繆賢。

公孫相又把這個信息洩漏給了平原君趙勝。

趙勝又把和氏璧的消息告訴了趙惠文王。

趙惠文王非常生氣,要嚴辦繆賢。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一段關於繆賢想逃避趙王懲處的一段話:

“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

繆賢犯的是什麼罪呢?

《史記》裡沒有明言,但是從電視劇編撰的情節來看,歸於繆賢私藏國寶而不獻給趙王,也是合情合理的。


《史記》有一個重大疏漏:和氏璧本是楚國的,後來怎麼到了趙國?

當然,司馬遷不是小說家,只是史學家,“和氏璧”在他筆下,當然無需交代它的來龍去脈,只是用來表現在秦趙外交之間展現藺相如的見識和智勇罷了。

繆賢肉袒負荊請罪,這麼一鬧,當然就被秦昭襄王密探知道了,秦王也就知道了。

但是電視劇卻在這裡畫蛇添足,又讓楚國那位神偷公孫相出面,把這個消息告訴秦昭襄王。

這多少有點違背歷史事實了。

秦國素有統一天下的雄心,她的七代君王勵精圖治,目的就是兵出函谷關,掃平天下,因此每代君王都特別注意情報的收集,隨時向秦朝廷報告東方六國的消息。

秦趙兩國圍繞“和氏璧”展開的鬥爭,其實是雙方相互試探實力的外交鬥爭。

在這場鬥爭之中,藺相如憑藉著機智和膽識,勇敢和謀略,挫敗了秦國的陰謀,維護了趙國的尊嚴,因此完璧歸趙之後,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

藺相如外交鬥爭勝利意義和價值並沒有得到武將集團的認識,因此才有後面廉頗負荊請罪演繹出”將相和“和故事來。

讀歷史最大的好處不僅可以明理益智,更可以對那些胡編亂造的電視劇多一份清醒。

《史記》有一個重大疏漏:和氏璧本是楚國的,後來怎麼到了趙國?

對孩子來說,歷史是提升軟實力最好的老師,它讓孩子從小便有見識、有格局、有智慧、有擔當。不論是人生經驗、邏輯思維,或是生命情調,“歷史的感悟”都能為孩子注入一股不同反響的力量。

著名作家梁曉聲說:青少年要讀點歷史,才能理解長輩。

喜歡閱讀歷史的孩子,肚子裡有用不完的典故,談吐間散發著不凡的氣質,寫起作文來能引經據典、妙語連珠, 歷史故事裡蘊含的智慧,歷史人物身上閃光的品格,都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座標

《史記》有一個重大疏漏:和氏璧本是楚國的,後來怎麼到了趙國?


《史記》有一個重大疏漏:和氏璧本是楚國的,後來怎麼到了趙國?

這套《少年趣味讀史記》專為孩子打造,用孩子的語言和現代的視角把艱深的古典通俗化。書裡還有針對孩子語文積累的“生僻字註釋”、“成語積累”、“原文再現”等多種方式幫助孩子提升語文素養。

讀這套歷史不僅能使孩子明智,還能幫助孩子學好語文。請點擊下面商品卡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