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鞭数马后,才举手回答:六匹马


汉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鞭数马后,才举手回答:六匹马

如果没有雄辩的口才,那么在职场中是否意味着缺乏机遇、缺少机会呢?

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第十七卷汉武皇帝建元二年时太仆石庆的故事或许会给那些口才不太好的人一点鼓舞;当然,石庆显达的故事,即使对于那些口才极佳的人也有很好的启示作用。

汉武帝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9年,石庆担任汉武帝的太仆。

太仆是一个什么样的官职呢?

太仆之职设立于春秋,汉时太仆为九卿之一,主要负责马政,为皇帝驾车。

汉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鞭数马后,才举手回答:六匹马

石庆出身显贵,他的父亲石奋在景帝时担任太子太傅。

石奋这个人自知没有很高的文学素养,但是他另辟蹊径,把诚敬谨慎做到了极致。当时,在谨慎诚敬方面几乎无人能及。

从石奋居家几件小事就可以看出他是如何诚敬谨慎了。

他的子孙做了小官,来拜谒他,他一定要穿着朝廷礼服接见儿孙,从来不呼他们的小名,而以官职相称。

如果子孙有什么过失,石奋也不用言语呵斥他们,而是把犯了过失的子孙安排在侧席,吃饭时,石奋就面对着他们而坐,也不吃饭,弄得犯了过失的子孙们非常尴尬。

子孙们面对前石奋这种”心罚“,于是开始自我反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直到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石奋才原谅他们,宽恕他们,和他们重归于好。

子孙们20岁时到了加冠年龄,石奋更是亲自坐在旁边,见证加冠礼仪。

古人的"加冠”礼节,也就相当于今天青少年举行的“成人礼”,意味着长大成人了。

举行过冠礼之后的子孙们就是闲暇时刻也要加冠,来对自己进行约束。


汉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鞭数马后,才举手回答:六匹马

由于石奋的言行身教,儿孙们都因为孝顺、谨慎而在郡国之间闻名。后来赵绾、王臧得罪了窦太后,并且认为这些儒生夸夸其谈,朴质不足,免除了他们官职。

石奋因为不喜讲话而凡事躬身实行又受到重用,这种福泽也沿袭到石奋的子孙。石奋有4个儿子都担任到二千石的高官,连同石奋总计一家五人为官,称石奋为“万石君”。

石庆曾经做过太仆,一次为武帝御车出宫门,武帝随口问了他一句:

“朕乘坐的车有几匹马?”
石庆没有随口应答,而是从坐垫上站了起来,用马鞭仔细地数了一遍,数完后,举起手,毕恭毕敬地回答道:

“有六匹马,陛下。”

司马光评价石庆说:

“(石)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


汉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鞭数马后,才举手回答:六匹马

在封建社会,谨慎的确是明哲保身的重要手段。孔子也曾说:君子讷于言。墨子也曾教导学生要学”鸡鸣于晨,而不学蛙鸣无时“。

在现代社会,同样要有”诚敬谨慎“的品德,脚踏实地、专注诚敬做好每一件事情,这样才会赢得人生幸福、升迁机遇。


汉武帝问有几匹马拉车,石庆举鞭数马后,才举手回答:六匹马

同样是记述历史,只有司马光《资治通鉴》能和《史记》相媲美。司马光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1300余年华夏精英的智慧。

《资治通鉴》是一部豪杰纵横天下的“帝王之书”、名臣良将从政经略的“权谋之书”、芸芸众生安身立命的“生存之书”。

《白话资治通鉴》这套书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由台湾大学国文教授、博士生导师黄锦鋐领衔主持,集中台湾地区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学者,历时3年,合译而成。译文以紧贴原著为第一要务,文字简洁典雅,逐字逐译,不多增一个字,以求贴近、还原《资治通鉴》本义。

人生智慧全在此书,这是一部可以从小读到老的史书,对于学生尤其重要,小学生读它可以丰富文史知识,中学生读它可以提升阅读、作文能力,成年人读它可以消遣开怀、增添智慧。

这套十大本,原价498,现在头条读者只要208。一本好书抵得上家长万千说教,点击工具条购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