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篡位為何不以燕為國號?

眞愛壹丗


關鍵是他敢嗎?朱棣謀權篡位是不爭的事實,他對於父親朱元璋在太子朱標死後將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而不傳給他是非常不滿的,只不過朱元璋在世的時候,朱棣還不敢造次,在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繼位後,特別是朱允炆採取削藩的措施後,朱棣就不再遮遮掩掩的,直接就起兵造反了。


朱棣經過幾年的“靖難之役”,終於打敗了朱允炆,奪取了皇位,他上臺後,廢除了朱允炆的建文年號,用朱元璋的洪武年號來代替,以此表明自己繼位是名正言順的,是從父親手上繼承的權力的,是子承父業,是合理合法的。


既然朱棣認為是合理的繼承父親的遺產,所以他就沒必要去改國號,否則就會遭到眾叛親離,因為朱棣當時是打著“清君側”的口號,是朱家人自己爭權奪利,因此許多的藩王以及其他各省的官員都是坐山觀虎鬥,並沒有參與其中。
而一旦朱棣用燕作為國號來代替大明,那就是改朝換代了,那就會遭到忠於大明的所有人的反抗,以前是這些人沒有參與進來,朱棣才僥倖贏了朱允炆,如果再次激起民變,他又有幾何勝算呢?要麼他被趕下臺,要麼國家重新分裂。
一向精明的朱棣有那麼傻嗎?




遺產君


1、朱棣改國號才是腦殘。他攻佔南京,第一件乾的事情不是即位,而是拜謁朱元璋的孝陵。正如三楊之一的楊榮指出:“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


其實1399年起兵之前,朱棣是十分猶豫的,道衍和尚(即姚廣孝)百般勸他造反。朱棣最後還是利用了《皇明祖訓》中的一條祖訓給自己打氣、給士兵們打氣:““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親王可以起兵勤王,這可是朱元璋規定的;沒有天子密詔怎麼辦?朱棣打著天子旗號,再偽造一個唄。


所以朱棣全程是以明朝名義篡位的,而且朱元璋、朱允炆都是明君,朱棣自己也是朱元璋四兒子,如果贏了天下,不拜陵、不哭陵,還改國號,那純粹是沒事找事,啪啪抽自己嘴巴子……


最後,朱棣篡位,又不是“南朝齊——南朝梁”的情況。梁武帝“改齊為梁”,是因為南朝齊不得民心,不是為了改國號而改國號。


(朱棣入南京,乾的第一件事是哭陵,而不是即位)




2、其實不同姓、沒有血緣關係的人,都有為了正統不改名的。比如後唐明宗李嗣源叫邈佶烈,與唐莊宗不是兄弟父子,鄴都兵變還都用“唐”;更別說五胡十六國的匈奴人劉淵,直接用“漢”做國號。


(匈奴人劉淵 卻建立了漢趙)


3、我們再說說李嗣源。此人是李克用養子,沙陀人,胡名叫做邈佶烈。算是唐莊宗的乾哥哥;從13歲就跟隨李國昌,過了幾年又認李克用當乾爹,再之後又跟了李存勖20年。沙陀人打仗厲害,可畢竟漢化不久,政治能力孱弱,最後唐莊宗削藩失敗、財政混亂,引起貝州叛亂。


李嗣源被派去平叛,與叛軍合軍一處,攻入洛陽,旁邊大臣都勸他:“大唐、晉唐持續300多年,氣數已經盡,建議新選國號”。


(李嗣源決絕了臣下改國號的建議)

李嗣源卻未聽從。在他看來,先帝李克用和自己同為沙陀人,先帝的天下,就是養子我的天下,所以沒訂立新國號,依舊使用唐國號。


濤說亂世史


明成祖朱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特殊的皇帝,是為數不多地以藩王身份起兵,獲得成功,並登上皇帝位的,朱棣在登上皇位前的身份是大明帝國的燕王。

劉邦是項羽所分封的漢王,在劉邦成功擊敗項羽,統一天下後,建立了以封號“漢”為國號的全新朝代,李淵的封號是唐國公,在李淵還沒有統一天下,就建立以他封號“唐”為國號的全新朝代,說明了以封號為新建立國號的傳統。

按照一般的常理來說,朱棣是燕王,以燕王身份,打著“清君側”的旗號,通過靖難之役成功地打敗了正統皇帝建文帝,但朱棣沒有建立一個全新的,以他封號“燕”為國號的新朝代,而是繼續沿用朱元璋所建立的“明”為國號,有他自己的考慮。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開了歷史倒車重新起用了反人類的分封制,將自己除太子之外的兒子分封到各地為藩王,導致了後來建文帝的削藩,都是因為這個分封制。

同時朱元璋還幹了一件不可思議的事,就是在自己的長子朱標去世後,朱元璋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為大明帝國的皇位繼承人,而是直接跳到了孫子,選擇了長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大明帝的第二任皇帝,也為後來的靖難之役埋下了伏筆。

一個是分封制,一個是以孫子為繼承人,朱元璋的這兩個行為直接導致了後來的燕王朱棣造反,這一切應該是朱元璋的責任。歷來皇帝位的繼承都有著嚴格的制度,朱元璋所奉行的皇帝繼承製度就是嫡長子繼承製,按照規則,皇帝繼承人必須是皇帝的嫡長子,這個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朱元璋的嫡長子朱標去世了,之後的皇位繼承人按道理應該是朱標的兄弟來繼承。

可是朱元璋以個人權威強行讓朱標的兒子朱允炆來繼承皇帝位,這等於違反了制度,如果按照制度來說的話,朱標死了,應該是朱標的兄弟來繼承,朱標有幾個嫡系的弟弟,二弟秦王朱樉,三弟晉王朱棡,四弟燕王朱棣,五弟周王朱橚,按制度應該是秦王朱樉,而朱棣也是第三繼承人。

但是朱元璋立了孫子朱允炆為太子,朱元璋去世之後,朱允炆為皇帝,也就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的這一年,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已經去世了,也就是說,燕王朱棣在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年,成為朱元璋所有嫡子最年長的,按照繼承法制,應該是朱棣當上皇帝。

可是朱元璋生前強行扶上了朱允炆為帝,偏偏這個建文帝朱允炆一上任為皇帝就開始強力削藩,削就削吧,如果溫和一點也問題不大,可偏偏建文帝削藩的手段非常強硬,不是貶為庶人就是逼得自殺,當時的燕王朱棣為了生存,只能被逼得造反。

最終朱棣擊敗了建文帝朱允炆,成功入主皇帝,在打擊建文帝后,朱棣就面臨一系列的合法性問題,如何解決合法性問題,是朱棣成為皇帝的法理,同時也涉及到一系列的國本和國家制度的制定,也就涉及到國號問題。

朱棣採取了不承認建文帝的為皇帝的方式 ,廢除了建文帝頒佈的所有新法令,全部恢復為朱元璋時間的法令,同時連年號都改為朱元璋時期的年號“洪武”,朱棣的意思很明顯,他繼承皇帝位的法理就是因為他是朱元璋的嫡子,在朱標去世,同時秦王朱樉、晉王朱棡也去世了的情況下,朱棣其實是第一順位的繼承人,這個理由非常充分,也非常有法理性。

為什麼朱棣不重新建立一個以他封號“燕”為國號的新朝代,而是要繼續沿用明這個國號呢?

道理其實並不複雜,因為朱棣以明為國號,法理最正,最有說服力。

如果朱棣以燕為國號,那等於重新建立了一個全新的朝代,等於靖難之役就是謀反篡位的戰役,等於否定朱元璋建立的大明,這在法理上不好解釋。

如果以明為國號,以朱元璋所建立的《皇明祖訓》中的制度為法理,是再好不過的理由,《皇明祖訓》中有這樣的規定:

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

這個很好理解,凡是朝廷沒有皇子的,一定以兄長去世弟弟來繼承,而且必須是嫡母所生的兒子,庶母所生的兒子雖然年長也不能立為繼承人。所以朱棣以兄終弟及的原則來繼承朱元璋的皇帝位,而抹去建文帝的帝號是最為合理和簡單的方法。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提問,我真是服了!

朱棣篡位倒也說的過去,但關鍵是他也是姓朱的,他老爹建立的王朝叫“明”,有什麼理由改用自己的燕王為國號?如果真被他改了國號,過不了幾天他就下臺了。


紅黑聖西羅


假如題主如果當面問一下朱棣這個問題,毫無疑問,朱棣會一個大耳刮子送給你。

下面來還原一下你們對話的情景。

有一天,題主見到了已經卸任皇帝的明成祖朱棣,就興沖沖的跑了上去。然後,就發生了下面一段對話。

題主問道:“朱老爺子,您當初篡位為什麼不以燕為國號,畢竟您曾經是燕王啊?”

朱棣龍顏大怒,“啪”的一聲,一個巴掌給題主留下五個紅色指頭印。

朱棣罵道:“老子啥時候篡位了?江山依然是我朱家的大明江山。用燕作國號?你小子這不是汙衊老子謀反嗎。”

感覺莫名其妙捱了一巴掌,題主心裡特別氣憤不過。就反駁道:“沒有謀反,你唬鬼呢,那你起兵幹啥?”

“嘿”,朱棣輕蔑的一笑,說道:“謀反,老子沒有謀反。起兵,老子那是靖難。靖難懂不懂,就是為了幫助允炆這小子剷除身邊的奸賊。老子一切都是為了大明江山啊。”

題主怒極反笑,大聲質問道:“好一個厚顏無恥的老匹夫,一個偽君子。口口聲聲說為了自己侄子,那你為什麼要當皇帝。”

朱棣滿臉委屈的說道:“沒辦法啊。允炆這小子當初聽信身邊小人的話,不給他幾個叔叔活路,我當初起兵南下就是為了幫助他爺爺教育一下這小子。誰知道進了南京城後,這小子又不知道跑哪野去了,我讓人搜遍全城,都沒有找到。你想啊,我總不能讓我爹打下的江山長期沒有人管理吧,只好勉為其難暫時當了這個皇帝。不信啊,我當了皇帝之後,依然沒有忘記允炆這小子,一直在尋找,甚至我都讓鄭和六次到海外去尋找,都沒有找到。”

題主無語了,無奈的點了一支菸,蹲在路邊抽了起來。朱棣一點都不慚愧的順手搶過題主嘴裡的煙,深深的吸了一口,也順勢坐在題主的身邊,然後意味深長的說道:“你們後人就知道說我篡位、造反,我容易嗎,這不是都是為了允炆這小子嘛,你們翻翻史書記載,看老子說過一句造反的話麼。還有你小子,讓我改國號為燕,那江山是我老爹打下的,我接的是我老爹的班,名正言順的。改國號?划不來嘛。”

題主氣的站了起來,說了一句“厚顏無恥”,就順手攔了一輛出租車走了。

朱棣站起來,看著遠去的出租車,也哈哈大笑而去。


安定郡小書生


導語:

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後來又把母親改成了馬皇后,也就算是朱元璋的嫡子了。既然是朱元璋的嫡子,這就說明他具有合法的繼承權。既然有合法繼承權,那他為什麼要改國號大明為大燕呢?

朱棣靖難之役,在我們看來是謀反,可是在他自己看來,那是奪回自己的東西。建文帝朱允炆是他的侄兒,皇位是他父親傳下來的。這可以說是他們家庭內部親人之間爭奪家產的事情,完全沒有必要搞得把自家的姓氏都改了的地步。

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性,朱棣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比如說在南京登基稱帝,這裡是大明朝最初的國都,在這兒登基,就表明過去的皇帝下臺了,新皇帝上任了,這是宣告全國的一個好辦法。

01大明朝是朱元璋定下的國號,不可更改。

大明王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朱元璋是朱棣的父親,如果更改了朱元璋所定下的國號,那麼就是告訴大家,你朱棣是不承認朱元璋的合法性的。

如果連朱元璋的合法性都存在爭議的話,那麼天下又真不知有幾人稱王幾人稱霸了。所以說朱棣再傻,也不會將朱元璋的合法性給推翻了。

太祖崩,皇太孫即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詔乃止。時諳王以尊屬擁重兵,多不法。帝納齊泰、黃子澄謀,欲因事以次削除之。憚燕王強,未發,乃先廢周王橚,欲以牽引燕。於是告訐四起,湘、代、齊、岷皆以罪廢。王內自危,佯狂稱疾。泰、子澄密勸帝除王,帝未決。---《明史》

他首先必須要做的一件事,那就是告訴大家,朱元璋永遠是大明朝的開國皇帝,永遠都是合法的。這樣一來他才能繼續操作自己的事情,既然朱元璋是合法的,作為朱元璋的嫡子,朱棣自然也具有合法性,而且是非常優秀的嫡子。

我們會注意到一個問題,也就是朱棣只是打下了南京地區,並沒有在全國用兵,為什麼全國各地的官員們就會默認朱棣是皇帝了呢?

  • 這種造反活動未免代價也太小了?其實這裡就不得不說朱棣是一個聰明人。首先他宣告天下,自己不是來推翻大明王朝的,自己是以大明王朝藩王的身份,清理建文帝朱允炆身邊的奸臣的。
  • 這屬於皇室內部的爭鬥問題,你反不反對朱棣,其實都不影響你忠於大明王朝。所以只要是朱元璋的子孫做皇帝,這些大臣們包括封疆大吏們,也都會默認這還是大明王朝的天下。

既然還是大明王朝的天下,他們這些大明的臣子為什麼要舉兵反對朱棣呢?由此可見,保住大明這塊招牌,對朱棣是有天大好處的。

02朱棣改國號的話,壓力實在太大。

朱棣本身的旗號是清君側,也就是說,沒有想要造反的意思。朱允炆被燒死,那也只是不小心而為之的事情,誰也想不到,至少朱棣是想要這麼告訴天下人的。

既然朱允炆都沒了,大明王朝不可一日無君,作為朱元璋的兒子,朱棣手握兵權,又為大明王朝剷除了黃子澄這些奸臣,自然是功勞不小,所以朱棣順理成章就成了大明天子。

所以說朱棣是在被迫無奈之下,才會願意當這個皇帝的。這是朱棣提前設計好,打算以這種方式告訴天下人。

秋七月癸酉,匿壯士端禮門,紿貴,昺入,殺之,遂奪九門。上書天子指泰、子澄為奸臣,並援《祖訓》“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書既發,遂舉兵。自署官屬,稱其師曰“靖難”。拔居庸關,破懷來,執宋忠,取密雲,克遵化,降永平。二旬眾至數萬。---《明史》

由此可見,朱棣打心眼裡是承認大明王朝的,他只是反對建文帝而已。這麼一來的話,朱棣自然沒有理由改國號。

朱棣如果改變了大明王朝的國號,會引發怎樣的麻煩呢?

  1. 首先他必須要讓天下各地的臣子們都要承認改國號的合法性,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很多封疆大吏都手握重兵,他們不承認朱棣,那還要再打仗。
  2. 其次他改變國號以後,就必須要否認朱元璋的合法性。
    朱元璋是自己的父親,又是大明的開國皇帝,想要否認他,很不容易。
  3. 再者他若不是以大明皇子的身份登基,必然會讓天下其他諸侯有稱帝的想法。大明的合法性都不存在了,為什麼這些手握重兵之人不能稱帝呢?到時候天下大亂也是必然的事情了。

由此可見,這是一筆完全划不來的生意,朱棣不是個傻瓜,他改國號面臨的壓力實在是太大了。

03大燕在歷史上太多了,全都是割據小政權,不吉利。

朱棣被封為燕王,封地在北京地區。很多諸侯王稱帝之後,都會將自己的國號,用曾經的封地來命名。所以按照道理朱棣改國號大明為大燕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丙寅,諸王群臣上表勸進。己巳,王謁孝陵。群臣備法駕,奉寶璽,迎呼萬歲。王升輦,詣奉天殿即皇帝位。復周王橚、齊王榑爵。壬申,葬建文皇帝。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坐奸黨死者甚眾。戊寅,遷興宗孝康皇帝主於陵園,仍稱懿文太子。---《明史》

但是我們可以注意一下大燕這個國號的來歷,科普的時候到了,大家注意聽講。其實這裡面滲透著一種不祥的警告。大燕在歷史上,基本上出現過6次。

  1. 第一次,公元前1044年到公元前222年,周王室召公姬奭被分封在燕地,所以有了燕國,姬奭也就是燕召公。傳到戰國時期,燕國是戰國七雄之一,也算是不錯了,可惜最後被秦國給滅了。
  2. 第二次,公元352年到公元370年,鮮卑族首領慕容儁建立前燕。勢力範圍還是比較廣的,包括冀州、兗州、幽州、幷州等等地區。結果被前秦天王苻堅滅國。
  3. 第三次,公元384年到407年,前燕皇室子弟慕容垂建立了後燕國,勢力範圍包括了河北、山東、河南、遼寧等大部分地區,結果由於內亂而土崩瓦解。
  4. 第四次,公元407年到公元436年,慕容雲在手下人的擁護下,趁著後燕內亂的時候,建立了北燕,勢力範圍大大縮小,只佔有遼寧、河北部分地區。慕容雲由於內亂被殺後,大將馮跋自立為天王。結果被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所滅。
  5. 第五次,公元615年到公元618年,隋朝末年諸侯爭奪天下,王須拔起義後,建立了燕國,人馬多達十多萬,自稱漫天王。勢力範圍在河北、山西部分地區。後被竇建德所滅,逃往突厥。
  6. 第六次,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安祿山造反叛亂,建立了燕國
    。這個就太出名了,後來安祿山被自己的兒子安慶緒給宰了,在唐肅宗的指揮下,郭子儀、李光弼等人用力,結果叛亂失敗,燕國滅亡。

粗略算了一下,獨立割據的燕國政權,就有這麼6個。可是我們會發現,這6個燕國政權,沒有一個是有好下場的。你說朱棣他該怎麼選?當然是大明王朝聽著得勁兒啊!

總結:朱棣是朱元璋的兒子,憑什麼不能繼承大明正統?

其實話說回來,朱元璋選擇朱允炆做繼承人,這本身就不對。因為朱元璋生了太多的兒子,二十幾個兒子,哪個不能繼承皇位呢?

非要選擇孫子繼承皇位,導致那麼多兒子眼紅。你要是隻有朱標這一個兒子,那傳給朱允炆也無可厚非。可是事實並不是這樣。

所以說朱棣登基沒什麼大不了的,不過就是兒子把爺爺留給孫子的財產,給搶了回來而已。說到底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兒子,繼承大明皇位,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明史》

《史記》


江湖小曉生


朱棣從來不承認自己是篡位,而是“靖難”,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意思是說,皇帝身邊有了奸臣,他不得已才出兵,替皇帝“清君側”。


說白了,這是明朝皇族內部的權力爭奪,在其成功後為何不以“燕”為國號?其實原因也很簡單。

朱元璋在位時把幾個兒子分等到全國各地做藩王,而立大兒子朱標為太子,朱標早逝,所以又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

這就好比家業大了要分家,長子長孫繼承老爺子的大明總公司,而其他分公司則由其他兒子去打理,朱棣恰恰分到了北平,以“燕”為國號的分公司。

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後,看到了包括朱棣在內的藩王們有把各自的分公司做大的跡象,小皇帝制約他們越發的力不從心。


於是在心腹大臣齊泰、黃子澄等人的建議下,朱允炆開始了削藩,其實就是把分公司的權力收回到總公司管理,這些叔叔們,就去做個逍遙王爺,豈不快哉?

朱允炆如意算盤打的叮噹響,卻惹惱了在北平就藩的燕王朱棣,看到自己的親信兵馬被調走,南京的兵馬已經將北平基本包圍開來,朱棣覺得,再不動手,就要成為侄子切菜板上的肉了。

於是在建文元年,朱棣在北平發動了靖難之役,揮師南下,建文帝朱允炆雖有幾次北伐,但終不敵四叔朱棣,最終在三年後,朱棣攻佔南京,朱允炆不知所蹤,朱棣稱帝,是為永樂皇帝。

從這個過程來看,其實是總公司想削了分公司的權,卻沒運作好,反而讓分公司給吞了。


按照這個邏輯,新的總公司老闆朱棣,繼承的是老爹的產業,也就是大明總公司,那個“燕”不過是自己管理過的分公司而已,為了表示自己才是大明王朝皇位的正統繼承者,是萬萬不可能將分公司的名號做國號的。


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朱棣當皇帝后,為什麼不以燕為國號?反過來說,朱棣為什麼要繼續用大明為國號呢?

早在朱棣十歲的時候,朱棣就被朱元璋封為燕王。到了洪武十三年,朱棣前往北平,開始了他在北平的藩王生活。

朱棣被封為燕王,奪得皇位後以燕為國號,似乎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很多諸侯王稱帝后會用原來的封號作為國號,比如李淵在稱帝之前被封為唐王,稱帝之後就以唐作為國號。

改國號看似合情合理,實際卻並不是這樣的。事實上,朱棣沒有必要改國號,也不能改國號。

從朱棣起兵的那一刻起,就註定了朱棣不能改國號。

朱允炆想要削藩,朱棣不想坐以待斃,朱棣想要搏一搏,想要起兵試一試,雖說失敗後是必死無疑,但如果不起兵同樣沒有好下場。

那麼問題來了,朱棣要以什麼理由起兵呢?清君側!

朱棣想到了老爹朱元璋的《皇明祖訓》,在《皇明祖訓》中有寫到:

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既平之後,收兵於營,王朝天子而還。

如果朝廷裡面出了奸臣,各地的藩王是可以帶兵剷除奸臣的。朱棣憑著這一條,打著“奉天靖難”的口號開始起兵,最終靖難大軍攻進南京城。

為何說從朱棣起兵開始就註定朱棣不能改國號呢?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我要為皇帝剷除身邊的奸臣,我是來幫助皇帝的,只不過,皇帝朱允炆失蹤了,為了大明王朝能夠繁榮下去,皇帝這個重擔我來扛,我願意做新的皇帝。

也就是說,朱棣無論是起兵,還是當皇帝,都是打著天子旗號的。如果朱棣稱帝后改國號,那和之前靖難的口號就完全不一樣了,將會人心盡失。原先保持中立的大臣們也會起來反對他。

一旦失去人心,那就完了。朱棣清楚自己是來位不正的,它需要一定的時間來鞏固自己的勢力,如果這時候因為改國號而失去人心,那朱棣無疑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沒必要改國號,也不能改國號。

靖難之役,說白了是朱允炆和朱棣之間的一場戰爭,無論是朱允炆,還是朱棣,他們都姓朱,都是朱元璋的後代,這實際上是皇家之間的一場內鬥。無論是誰做了皇帝,這天下都是朱家的天下,既然如此,這朱家天下的創始人朱元璋所定的國號“大明”,就沒必要更改。

當然,要不要改國號,一個是沒必要,但更多的是因為朱棣不能改。

不能改!為何呢?

第一是前面提到的,如果朱棣改了國號,將會失去人心,人心不可失。
第二是朱棣要體現正統性、合法性。怎麼體現?靠朱元璋。朱棣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的,誰允許藩王能夠帶兵進京剷除奸臣?是朱元璋的《皇明祖訓》。為什麼朱允炆下落不明後,朱棣能夠成為新的皇帝?因為朱元璋。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後代,朱棣也是朱元璋的後代,還是朱元璋的嫡子,自然,朱棣是可以當新皇帝的。
我們可以發現,朱棣在稱帝后,並沒有去攻打其他地方,但各地的官員都默認朱棣是新的合法的皇帝,這就是朱棣不改國號的好處。這還是大明的天下,你們還是大明的臣子,忠於大明和忠於朱允炆是不一樣的。

吉利不吉利的問題。

既然是國號,那就不得不講究吉利不吉利的問題。

“燕”這個國號好不好呢?不好。

在我國的歷史上,用燕作為國號的國家,都是一些小政權小國家,對於大一統的國家來說是很不吉利的。

用燕作為國號不吉利,那大明呢?好!很好!非常好!

明,代表著光明,把明字分開來看是日和月,象徵著大明朝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壽。哪個皇帝不希望自己的王朝能夠永垂不朽呢?

綜上,如果朱棣改國號,那將是一件十分錯誤的事情。朱棣人不傻,他不可能給自己惹出沒必要的大麻煩出來。並且大明這個國號非常吉利,為什麼要換呢?

《皇明祖訓》

《明史》


簡單平凡123123


這要是在明朝,讓朱棣聽到你這話,估計題主九族該沒了。明成祖朱棣以“靖難”之名行“篡位”之實,但說白了這也是老朱家自己內部的的鬥爭,這不可能涉及到國號的變更,朱棣也不敢以燕為國號,畢竟更改國號這便不是“靖難”了,國號一改便是妥妥的篡權奪位了。


第一、這屬於老朱家的內部鬥爭,朱棣只是幫自己的大侄子剷除奸惡

朱棣篡位大家這雖然是事實,但,他起兵大的是“靖難”的名頭。奉的是明太祖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定下的規矩,若朝中有奸臣,藩王可起兵除奸鏟惡。


所以朱棣“屬於造反又不屬於造反”,說到底就是自己老爹把皇位傳給了自己大侄子,自己心裡十分不滿意,加上朝中有“奸臣”當道,提拔自己的“叔侄關係”讓建文帝削藩,於是乎自己只是按照《皇明祖訓》中的規矩起兵,是去為皇上、為自己的大侄子除去身邊的奸惡之臣。

也就是說,朱棣“又不是篡權奪位”,所以不涉及國號的更改。

第二、朱棣不敢,若以燕為國號,則敲實篡位之實

前面已經說了朱棣打的是“靖難”的名頭,只是後面自己的大侄子自己想不開在南京紫禁城玩起了失蹤,不知道跑哪裡去了。自己沒辦法只能先替自己的大侄子治理天下,而且自己還派出了鄭和下西洋去找自己的大侄子回來管理天下。


你看朱棣這多聰明,他所有的表現自己是無奈被迫才當了這皇上的,自己接的是自己老爹的班,是朱允炆跑了,自己勉為其難自己代為管理天下,名正言順的。

如果自己改了國號,那就是實貼的謀逆、篡位,所以他不敢!別忘了彼時的大明不止他一個藩王,如果他一改,就會有數不盡的人起來反他,而且還名正言順的那種。


像素說


導語:

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棣被朱元璋冊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前往北京就藩,後由於抗擊北元累功,聲望與日俱增。公元139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孫朱允炆即位,是為建文帝。即位後的建文帝在齊泰、黃子澄等諸大臣的建議下厲行削藩,岌岌可危的燕王朱棣於公元1399年以“清君側”之名起兵反叛,發動“靖難之役”。公元1402年,朱棣攻陷南京即位為帝,年號永樂,開啟了長達二十多年的勵精圖治。

如題主所提,即位後的朱棣為何沒有以就藩時的藩王號“燕”為國號,而繼續以“明”為國號?下面漲知史從如下幾個方面入手,闡述朱棣即位後不更改國號的深層考量。

即位或篡位改國號的先例

關於題主所問以“燕”為國號,歷史上是否有先例可循。在二千多年的封建古代史上,國號往往意味著一個新政權開始的標誌,而且不隨其統治區域而改變。我們所說的“改朝換代”即新政權取代舊政權獲得合法統治地位後,進行的一系列重構及更替,而國號的改變就意味著新的朝代的誕生。

歷史上更改國號的例子比比皆是,而開國之君對於國號的選定也有一定的規律可循,我們舉幾個例子:

  • 漢:鴻門宴後,項羽分封諸將軍,以劉邦為漢王,而後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全國,以“漢”為國號。漢光武帝劉秀重新統一全國後,因其劉氏血脈的緣故,延續“漢”的國號,史稱“東漢”。

  • 新:公元9年,王莽篡漢即位,定國號為“新”,王莽曾為新都侯,同時國號“新”還有“革漢而立新、廢劉而興王”的含義。

  • 魏: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被冊封為魏公,後進爵為魏王。曹操逝世後,曹丕承魏王爵,後逼迫漢獻帝禪位即位為帝,國號“魏”。

  • 南朝齊:公元479年,南朝宋蕭道成脅迫宋順帝劉準禪位,自立為帝,以封號“齊”為國號。

  • 南朝梁:公元502年,蕭衍代齊稱帝,因為蕭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定國號為梁,梁蕭與齊蕭為同宗遠親。

  • 隋:楊堅承襲其父隨國公爵,後受北周靜帝禪位為帝,以“隋”為國號。

  • 唐:李淵襲封唐國公,後起兵反隋,逼迫隋恭帝楊侑禪位,建立唐朝。

  • 宋:宋太祖趙匡胤曾在北周時期兼任宋州歸德軍節度使,即位後以宋州的“宋”字為國號。

通過列舉以上王朝,我們不難看出,開國君主確立國號一般採用即位前的爵位或者領地,而且南朝梁代齊也存在同宗改國號的例子,所以朱棣如果想要重新確立國號可以以“燕”為新國號。但是靖難成功後的朱棣卻沒有更改國號,而是繼續延續明朝的國祚,那麼朱棣為何不改國號呢?

維護正統名義的措施

1.靖難之名

建文帝厲行削藩,朱棣如果不反抗只能束手就擒,但是如果反抗則是叛國。因此朱棣如果想要維護自己身後的名譽,只能師出有名的反叛。

《皇明祖訓》言:“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

朱元璋為了防止權臣篡國已經在生前誅殺了大批開國功勳,但是仍不放心身後,所以才立下祖訓,允許藩王勤王誅殺奸臣。朱棣也正是以此為由,指責齊泰、黃子澄等人為禍國奸臣,進而發兵剷除奸佞。但是祖訓雖有跡可循,但是需要皇帝提前召喚藩王入京才可,並且勤王成功後五日內需要立即離京,所以靖難之名只是朱棣想要掩蓋自己篡位的藉口。

2.拜祭太祖

“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楊榮一句點醒夢中人。朱棣能夠起兵叛亂,打的就是朱元璋清君側的祖訓,因此朱棣成功後並沒有急著即位,而是前往拜祭朱元璋以告慰太祖自己誅殺奸臣的壯舉,維護自己的聲譽。

3.廢建文年號

朱棣即位後,廢除了建文年號,將建文元年至四年改為洪武三十二至三十五年,並於次年改元永樂。朱棣之所以這麼做是為了說明自己是繼承太祖之位,並不是篡奪建文帝皇位。

4.尋建文之蹤

“寶船之役,時有謂建文帝入海上諸國者,假此蹤跡之。若然,則聖意愈淵遠矣。”

朱棣即位後,一直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建文帝的下落,有記載言鄭和下西洋雖為宣揚國威,但實際是在尋找建文帝的蹤跡,防止靖難殘餘威脅自己的皇位,畢竟建文帝是明太祖朱元璋欽定的正統繼承人。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朱棣十分的注重自己即位的正統性,極力掩蓋自己篡位的事實。

通過以上史實我們可以看出,朱棣即位後的一系列政策都是在極力掩蓋自己叛亂的行為,著重擺明自己即位的合法性、正統性。

繼承國號,正統之需

前面我們已經分析歷朝改國號的意義以及朱棣即位後的政策,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朱棣並不想揹負篡位的罪名,一直標榜自己即位的正統性,所以如果朱棣改國號,則反證了其篡位謀逆的事實,必然遭天下人誅之,不利於其皇權統治。

其次,朱棣的叛亂屬於明朝宗室內的皇權過渡,與歷朝推翻前朝的情況並不一樣,所以不能一概而論。正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等繼承製,朱棣的即位雖然實際上繼承的是侄子的皇位,但是通過他廢除建文年號的行為可以看出,朱棣在名義上標榜自己繼承的是太祖朱元璋的皇位,自己屬於嫡子繼位,所以更不能更改國號。

結語:

綜上所述,朱棣之所以不以燕為國號,主要是維護自己的正統統治。因為改國號意味著改朝換代,那麼朱棣就成了篡位謀逆之人,而不改國號則說明朱棣是正統的繼承者。當然也有人說南朝梁代齊,兩朝的統治者都是同宗蕭姓,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二者雖為同宗,但是血緣關係太遠,不能和朱棣與朱允炆的關係相比。所以一代雄主朱棣不想也不可能更改國號為燕,因為改國號的代價太大,不是他所能承受的。

個人所見,還請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