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慈禧在撤帘归政之后,仍然对政事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我怕是个史人了


慈禧是个有手段,有心机,对权力有着极强贪欲的女人,在他实质统治清朝的四十多年里,不管是同治还是光绪,都是傀儡皇帝,斗不过“老佛爷”的慈禧。



慈禧用情感和权力死死的压住皇帝,甚至用狠辣的手段镇住皇帝,让皇帝臣服于慈禧的权威之下,就算慈禧撤帘归政后,慈禧还是牢牢的把控住朝廷的实际控制权,皇帝还是半傀儡状态。同治时代,慈禧面对亲儿子就没有过放弃权力,在儿子亲政时,慈禧和儿子在政治理念和皇后的选择上就爆发冲突,当然慈禧还是退让一步,不过以后还是插手政务,这让同治内心纠葛和郁闷,所以出宫去青楼嫖娼发泄郁闷情绪,结果染上了花柳病完蛋了,19岁就完蛋了,还没亲政几年呢!成了寡妇和死了儿子的慈禧,只好过分的追逐权力,这样她才感觉有安全和生存的欲望呢!光绪几岁就被慈禧确立当皇帝,慈禧对光绪的教育是严苛的,既当“虎爸爸”又当“虎妈妈”,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亲妹妹,慈禧是光绪的姨母,从辈分上就压制光绪,而慈禧又作为光绪的养母,从来没有好颜色给光绪,光绪见到慈禧就是老鼠见到了猫,大话都不敢说一句,可想而知,长大后的光绪是畏惧慈禧的,还怎么敢跟慈禧斗啊!


1889年光绪18岁了,该亲政了,慈禧也痛快的撤帘归政了,可是撤的不够彻底,慈禧留了后手。这一年光绪也结婚了,而皇后就是慈禧的亲侄女隆裕皇后,光绪不喜欢隆裕,喜欢珍妃,可慈禧就要硬要立隆裕为后,这样一来,后宫就牢牢把持在慈禧手上,你光绪怎么斗慈禧呢!最关键的是光绪虽说亲政了,可是三品以上的大员还得慈禧任命,慈禧经营了几十年,早就培养出一批心腹官僚集团了,这些心腹处在关键要职上,掌握着实权和兵权,你光绪一个新人拿什么去跟慈禧斗啊,你要清除慈禧的心腹,肯定需要时间和精力,问题恰恰光绪没有这个实力啊,关键在三品以上的官员任命上啊!要知道当时的有兵权和实力的就是各地的督抚,刚好督抚三品以上,都由慈禧来任命,也就说有兵力有实权的督抚都是慈禧的亲信,你光绪还怎么操控朝局,还不是慈禧在操控朝局嘛!其中最关键的直隶总督刚好就是慈禧的发小兼情人荣禄,那是绝对服从慈禧的命令,直隶总督刚好管控北京城,荣禄手下有六镇的新军,说白了,慈禧手上掌握枪杆子,你光绪有什么想法,随时灭了你,所以就算慈禧撤帘了,还保持干扰朝局的巨大影响力,光绪还逃脱不了慈禧的控制。


慈禧手段也同样狠辣,珍妃不就想抗争慈禧的独裁嘛,结果最后慈禧干掉了珍妃!光绪本想用维新变法的人来抗衡慈禧,结果慈禧迅速出手,直接把维新的六个人给砍掉了,用血腥的手段震慑住了光绪,也控制住了光绪。当然光绪还是有机会翻盘的,外国列强就逼迫慈禧交权,结果慈禧就发疯的对11个国家宣战,导致了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血洗了北京城,慈禧和光绪逃到了西安,最后回到了北京城,慈禧还是软禁了光绪,自己亲自垂帘听政,光绪成了傀儡皇帝,本来光绪年轻嘛,等慈禧死了不就亲政了嘛,结果在慈禧死的前一天,慈禧毒死了光绪,连到死都不给你亲政的机会,可想而知慈禧是多么阴毒的一个女人啊,你光绪怎么斗得过啊,只能悲催的当一生的傀儡啦!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权力的根本特征不在于名义上是否在位,而在于影响力。乾隆皇帝名义倒是退位归政与嘉庆,可是朝廷的军国大事,人事安排等,没有老皇帝的首肯,嘉庆啥事也做不了主,使大劲祭天郊庙主持一下。只有等他归天,嘉庆才敢把他老爹的宠臣和珅绳起来。而和这爷俩相反的,唐太宗李世民和他老爹李渊的情景刚好相反,他老爹没有啥影响力了,下边的人都看李世民眼色行事。所以李渊禅位李世民,虽然极不情愿,怎奈大局已定,还是乖乖去南宫养老吧!

慈禧太后自1860年偕同恭亲王奕欣在宫廷权力争夺中,以灵巧的手腕彻底打击了以肃顺为主的顾命八大臣后,就开始掌控国家大权。也必须承认,这个女人还是很有本事的,不仅继续重用汉族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等,继续领导抵抗太平天国和念军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在恭亲王的主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甚至一度出现了中兴态势。把一个封建中国在不长的时候之内变成了一个近代化的国家。她个人也在这种变化过程中积累了名望和资历,各路封疆对她都是俯首帖耳,包括曾国藩李鸿章等汉族大臣,就体制内而言,慈禧太后的统御之道是成功的。也正是因为这样,二次垂帘听政,二次归政后,其影响力一直在左右中国大局。尤其是同治和光绪小哥俩,主政之后的表现都不怎么让人放心,显得稚嫩简单。这就更需要老太后不仅仅要把他们扶上马,还要送一程。实在不成器,也只能老人家继续出面拨乱反正了!





无法回避的历史


权力这东西,不是给谁谁就能拥有的,慈禧“撤帘归政”,看起来把权力还给了光绪,其实呢,光绪怎么可能拥有权力呢?

权力是什么?三品以上官僚和贵族的支持就是权力,如果这些人支持皇帝,那慈禧就是普通的太后,深居后宫,如果大家都支持慈禧,那皇帝就是傀儡。

慈禧归政了,但是依然握有三品以上的人事权,三品以上的都是她提拔的,自然支持她,不可能支持光绪吧?

而光绪想掌权,就必须提拔自己的人,提拔自己的人就必须慈禧同意,还得把原有的人撤职,他是没有这个权力的,

慈禧这种退位的玩法,很多人玩过,比如乾隆退位了,做太上皇,依然握有军权和三品以上的任免权,

再比如唐睿宗传给李隆基自己做太上皇,李隆基是皇帝,唐睿宗依然握有军权和五品以上人事权(唐朝三品是宰相),

所以啊,只要人事权和军权捏着,谁做皇帝有什么关系呢?


南朝史诗


清末,慈禧一步步坐大,左右朝局近半个世纪,把灾难深重的中国推向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不是偶然的,有其腐朽统治的必然。

从1875年光绪帝继位,一直到清王朝的覆灭前夜,慈禧太后(所谓“老佛爷”)以咸丰帝的遗孀、同治帝的母亲的特殊身份“垂帘听政”,发挥着“摄政王”的作用。1888年慈禧诏令“撤帘归政”,第二年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将搬出紫禁城。

然而,归政后的慈禧太后,在皇室家族里,唯一属于她的“老佛爷”地位,仍然至高无上,她的权力仍居于光绪帝之上。另外,倾朝尊她为“老佛爷”几十年,一方面,“老佛爷”已经渗入满朝文武的骨髓;另一方面,封建王朝,一个女人当朝几十年,众人望附纳拜,不能不说这个女人不一般。

封建社会信奉“孝忠”皇室,皇室的愚忠也助长了慈禧太后的“坐大”。他们认为“老佛爷”是“老祖宗”,“老祖宗”代表一切,孝忠老佛爷就是忠于朝廷。

另外,慈禧还政后还能左右朝堂,还有个原因是传统道德,中国信奉“百善孝为先”。在中国人眼里,长辈对晚辈具有绝对的权威,晚辈应无条件服从并尊重长辈,以示尊重,这就是封建伦理道德。

$发光的金子


潮哥1495582530712


其实这是专制独裁政府的必然现象,是人治社会的必然现象。人治社会,谁的人听谁的话,主子还在,奴才怎么敢改换门庭?所谓撤帘归政不过是一个形式,不过是由台前退回到幕后。满朝手握重权的都是她的人,谁能不听她的?根基不牢的皇帝能怎么样?在中国历史上,只有失去了对政权的掌控而不得不退居幕后的,才会真正失去权力。比如唐玄宗李隆基因为安史之乱出逃成都,太子肃宗称帝,组建了属于自己的政府班子,这个班子与被动退位的太上皇玄宗没有什么关系,玄宗自然也就无法影响肃宗朝的政局。但是在中国古代大部分的太上皇都是主动退位、垂帘听政的太后都是主动归政,而且他们的退位或归政并不是真的彻底放弃权力,而是不愿被繁琐的政务缠身,抓大放小而已。这一点不论是对于坐在前台的皇帝还是对于站在底下的大臣来说,个个心知肚明。何况班子还都是原来的班子,皇帝处在老领导和旧班子中间,能有多大的权力?所以嘉庆想搞和珅就必须等到太上皇乾隆死了之后。光绪想有所作为,结果只能是被幽禁在颐和园里。


今晚的康桥2019


1889年,慈禧太后还政于光绪,自己到颐和园“养老”,18岁的光绪正式走上历史舞台。所谓扶上马送一程,慈禧并没有把生杀予夺的大权全部交给光绪,朝中重臣的任免需有慈禧点头方可实施。

光绪帝四岁登基,他虽是慈禧亲侄子兼亲外甥,慈禧待他却视若己出。光绪幼年体质衰弱,慈禧对他的照顾可谓无微不至,用慈禧话说就是:“常卧我卧榻之上,时其喊暖,加减衣衿。”慈禧不仅在生活中关心光绪,更是聘请名师培养他治国之道。这次让光绪亲政,慈禧是抱有很大期望,期望光绪能中兴大清。



慈禧交给光绪的清朝可谓是“太平盛世”,太平军、捻军的起义已被消灭,洋务运动正方兴未艾,还有中流砥柱李鸿章、张之洞等名臣相辅佐。如果光绪帝有日本天皇政治才能,好端端的国家就不会被他搞的一塌糊涂。


可惜的是光绪帝志大才疏,即无安邦定国之志,又无识人之明。放着这些能臣他不亲近,却和只知孔孟之道的翁同和好得如漆似胶。他亲政刚五年,甲午战争就爆发了。光绪帝太渴望通过一场战争的胜利来树立自己的权威,太渴望成为秦皇汉武那样雄才之主。但光绪的思想还停留在几百年前,在他的眼中日本不过是蛮夷之邦,弹丸小国,如何能与大清并驾齐驱!殊不知,日本经过明治维新,早就不是当年的倭国。

面对日本的挑衅,李鸿章力主韬光养晦,因为他知道北洋水师实力不及日本海军。但朝中以翁同和为首的主战派气焰嚣张,光绪既不知日本的实力,也听不得李鸿章不同的声音,就高调下诏对日本宣战。光绪帝对军事是一窍不通,坐镇北京胡乱指挥,结果北洋水师被打得全军覆没。日军占领辽东,威慑北京。光绪帝慌了,急于和日本求和。

在颐和园养老的慈溪,惊闻中国战败,心中暗暗埋怨:“孩子啊,老娘让你做了一次主,你就把北洋水师弄得灰飞烟灭,同治中兴的家底都被输的一干二净。”她不得不再次出山,给光绪擦屁股。于是,就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的惨败,是有诸多原因造成的,做为大权在握的光绪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自此以后,光绪帝名为大清皇帝,实际上被削去很多权力,躲在颐和园的慈禧开始再次遥控朝廷,”帝党”与“后党”为争权夺利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明争暗斗。

1898年,光绪帝任命康有为、梁启超开始变法图强。光绪也是想通过变法,把失去的权力重新夺回来。这时的光绪还不是傀儡,慈禧对他还抱着很大希望。

古书生误国,这些维新派没有一点政治头脑,更不了解中国实情。一味囫囵吞枣效法西方,注定这是一场失败的变法。莫说慈禧要杀他们,即使放在今天,也为国人所不容。

看看维新派的一些变法主张,就会明白:他们所谓某些变法,就是堂而皇之的卖国行为。为了获得变法资金,维新派提出要把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卖给列强。在维新派看来,这些地方属于不毛之地,非但不能给国家增加税赋,国家为了保护它,还要花大笔军费,是得不偿失。幸亏这些主张还没来的及实施,百日维新就被扼杀在摇篮中。如果这些主张成行的话,国家将变得四分五裂,维新派必然沦落为民族罪人,现在的中国就称不上有影响力的大国。

甲午战争刚结束四年,为国捐躯的北洋将是尸骨未寒。维新派就开始认日本这个洋爸爸,提出中日合邦论,公然想邀请日本人来中国主持变法,这不是引狼入室,乱我中华!最要命的是:维新派暗中联络袁世凯,让他帅兵勤王,除掉颐和园中的慈禧老太太。这在以孝治天下的古代,简直是大逆不道。

做为光绪帝对于维新派这些荒诞的言行居然听之任之,还公然接见伊藤博文与袁世凯,明显表现出他人格的缺陷与政治上的不成熟。维新变法受到朝中许多大臣的强烈抵制,精于权谋的于是发动政变,囚禁光绪。自此,光绪成了名副其实傀儡皇帝。

慈禧虽然贪恋权力,但他在光绪亲政后两度出山,是因为光绪真的是付不起的阿斗。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1891年,慈禧撤帘归政,光绪亲政,但是满朝文武包括地方大员,皆是慈禧提拔上来的,他们眼中只有慈禧没有光绪。

三品以上大员的任免,光绪无权决定,仍然有慈禧任免。

直隶总督荣禄,为慈禧的亲信。换言之,光绪是逃不出慈禧的手掌心的。

翁同酥与醇亲王还有光绪帝都支持为慈禧修园子,因为此举能够让慈禧安享晚年,慈禧也才肯继续放权给光绪。

但修园子占用大量经费,再加上光绪对李鸿章的猜忌(因李是后党,北洋舰队与淮军都是其私人军队),导致北洋舰队经费锐减,不仅再无钱购舰,连速射炮也无法装备,炮弹也无钱进口,多装备天津生产的穿甲弹,甚至连无烟煤也用不起了,只能使用劣质煤,浓烟滚滚,不仅容易被敌人发现,劣质煤还容易损坏锅炉并降低军舰航速。

甲午战败后,光绪威望扫地,李鸿章从真老虎变成纸老虎,慈禧因祸得福,重新出来训政。



当代曹植


个人愚见,可能是这几个原因吧。一是慈禧太后贪恋权力,我想也是最主要的原因,一个尝到权力滋味的人,谁又会把权力让出来呢?选择撤帘归政我想也肯定非她所愿吧,名不正言不顺,该归还给光绪帝了,明面上过不去,也肯定有很多大臣不服会遭弹劾,到时更是无法收场。二是光绪帝已经有了自己的主见了,从后面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就可以知道他自己也想亲政了,可以理解,小时候被人当枪使,懂事了肯定希望自己能做回住吧,逆反心理长期被压制,对时局肯定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跟慈禧太后也会有很多分歧,久而久之自然也就不再是那个言听计从的“提线木偶”了,他自己也想去争这个权力。三是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十多年,也培植了一大批自己的党羽,这批慈禧太后的人肯定不会受到光绪皇帝的重用和赏识,也会极力争取慈禧太后通过幕后干政来获取权力,得到利益。


张大侠27


中国向来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

这一说法实际上是对中央集权体制下权力运行、掌控、博弈和更替等方面的准确概括,是符合历史实际的。主要包含三方面的意思:

1、皇帝要拥有名至实归的权力,必须有一套可以有效掌控的重臣班子。如果不能对重要部门和地方长官实现有效掌控,那么君权就受到了一定的削弱。如果朝廷重臣结党营私或地方势力尾大不掉,那么作为皇帝就只是徒有虚名,极端的情况下甚至成为被人操控的傀儡。前者如汉献帝,后者如唐朝后期的几位皇帝。

2、随着皇帝的更迭,掌握实权的重臣也往往会随之更换。毕竟任职多年的老臣在朝廷内外门生故吏盘根错节,在朝廷权力运行中占据主导地位。肯主动交出权力、真心辅助新皇帝的屈指可数,大概只有周公等少数几位。更多的是顾命大臣事实上架空新皇帝,让皇帝的实际权力大打折扣。所以皇帝往往要千方百计吐故纳新,替换掉前任的重臣。

3、在新旧重臣更替过程中充满了明争暗斗、阴谋诡计,甚至血腥暴力。在此过程中往往旧势力占据优势,如果与太后及外戚势力相结合,则成功除旧布新的难度很大。除非新皇帝能力超强,而又会在忍耐中采取与韬光养晦等高明的权力斗争策略。成功的有汉武帝、康熙等。

慈禧太后自1861年咸丰帝驾崩,联合恭亲王奕䜣诛杀肃顺等顾命大臣,实际掌控满清实权达四十多年,她在权力掌控方面能力超强,形成了遮天蔽日的后党势力。而其垂帘听政的皇帝同治和光绪,水平和能力都很一般,寿命也不长。可以说是既斗不过慈禧,也没有熬过慈禧。在这样的情况下,除非慈禧愿意主动交出权力。她如果不愿意真正交权,凭她几十年经营形成的深厚权力基础,想左右清廷的重要权力可以说易如反掌。

慈禧

同治皇帝

光绪帝


农信史志


一个当政几十年,一个做皇帝几年,谁的根基厚一目了然,没啥可比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