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初期一块大洋抵现在多少人民币?

老马识途1971


民国大洋以袁世凯时期发行的银元“袁大头”为例,要想弄清楚一块银元抵现在多少钱,必须先从这个银元购买力入手。



民国时期的一块大洋,大约相当于现在的800~1000块人民币,至于为什么这么说,我是有根据的,历史绝不容信口开河,那时候一块大洋购买力还是很惊人的,它足以支撑 一个普通百姓一家几口 一个月的生活开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购买力的膨胀,到了民国后期,一块大洋只够几个人吃一顿涮羊肉,也有大抵200至500人民币。


当时鲁迅大大小小的稿费加起来,是三百至五百大洋,抛去每个月往家里邮寄的,自己还富裕,1919年鲁迅和其二弟在北京西直门八道湾,买了一处挺大的四合院,加上装修共花了三千五百大洋,按照当时一块大洋等于一千元任敏币的话,这处宅子大概是三百五十万花费。

当然了普通人不能和鲁迅比,普通百姓没有什么别的大的开销,一开始一块大洋养活一家人一个月足够了,民国后期,由于大洋的贬值通货膨胀,所以一块大洋只能养活一个普通一家人半个月的生活,由此得出结论,民国前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800至1000人民币,民国后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200至500人民币。



清朝灭亡,1912年4月袁世凯出任大总统,北洋军阀鉴于当时铸币、纸币十分复杂,流通的中外货币在百种以上,规格不一,流通混乱,折算繁琐,民众积怨,同时也想借助货币改制以解决军费问题,便决定铸发国币。袁世凯为了提高自己的统治地位,把他的头像铸于币面,“袁大头”由此而来,其实“袁大头”铸造的时间非常短,从1914年12月至1915年2月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却铸造出了7.5亿枚现大洋,数量如此惊人,让人叹为观止。


佳宁姐姐说历史


大家好,我是搞笑小探员,今天刚写了篇文章探寻100多年前人的生活。

在当时的北京下鲁迅当了教育部的老师,这时候的月薪在350块大洋左右,而胡适当了北大的教授月薪是240块大洋,而那时候的毛主席只有8枚银元,普通老百姓过生活一块银元足以温饱。

那时候的袁大头是含银的,一块大洋里面含银23.9克,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和购买力来看一块大洋是能买到20斤米和8斤猪肉的,今时今日的比较来看这两样加起来需要200块的。

不过光这样判定就太简单了,因为袁大头有好几种,最初发行的袁大头三年,八年,九年和十年,还有苏维埃签字版,英文签字版,最后一个是甘肃省的,等等还有很多。

据我去爱藏网搜了一下,最贵的袁大头应该是大s版,估价是10000-14000之间,大s版的袁大头存世少,所以比较贵。



第二贵的就是小s版了价格在8000-11500之间。

第三个就是O版实心O了价格在6500-7200。

其他也在几百到几千了,由于种类繁多,也没用实物去对比就说到这样了。

至于袁大头到底价值多少,还需要内行人士来讲解,这些价格不可全信,需要验出真假才行。


搞笑小探员


小时候看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块大洋的故事》,讲的是1940年的一个春天,一个小战士跟随抗日部队参加了革命用一块大洋换一块假大洋的故事。

一块大洋的故事

1940年的春天,一名刚入伍的战士路过桥边,看到一个老太太在卖茶水,坐在摊前愁容满面,泪水不止,小战士上前问询,老太太答道:

上午国民党的部队路过这里,一个当兵的中年人买了我一碗茶水,给了我一块大洋,把我的零钱全部找给他了,走了后我才发现这块大洋花不出去,不能用的,我一个月也挣不出这么些钱啊!

随后小战士用自己身上仅有的一块大洋换走了老太太手上用不了的大洋,善有善报,正是这枚没用的大洋在战场上替小战士挡了一枚子弹,挽救了小战士的性命。

从此这块大洋伴随了小战士的一生,最终带着它入土,享年86岁。这个小战士名字叫王光祥,他是解放前渡河烧坊王汉钟的儿子,茅台镇渡河酒厂王先均的父亲,在酒厂《一块大洋的故事》广为传颂。

1940年的和茶水摊(一个月赚不到1块大洋),放到2019年的今天虽然比不上一个小型“水吧”,至少也能顾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费,不算水电煤气网,考虑到一个老太太饭量小,仅吃饭所费那就是至少300块。当然这是民国大后期了,在民国初期,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准,一块大洋的价值要更高。

《银元时代生活史》中谈及民国初年不同行业工人的工资,这些工资足够一家人的吃喝用度。

按照平均最低工资算差不多1个月是1毛*30=3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2000块;

按照平均中等工资算差不多6块大洋一个月,相当于今天的4000-5000块;

按照高级技工差不多一个月10-12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8000-10000块;

可见江西赣县区,民国时期1块大洋相当于今天的800-1000块。

当时大洋种类很多,各地方的大洋实际购买力不同,最贵的地方1块大洋的购买力相当于今天的2000-3000块,足够农村整个家庭一个月的吃穿用度。

而一些侧面的史实也能看出端倪:

1、当时八路军队长用一块大洋在饭摊子上可以让十几人买一顿饱饭,还够给每人打包一份干粮,当然那个时候的饱饭无非就是“馒头包子花卷油条”之类的。但是要放到当时的社会环境,当时的生产力和今天生产力折中一下,十几个人一顿饱饭其实和聚餐没什么区别了,顶的上七八百块还是有余的。

2、据资料介绍,清末与民国初期,五个银圆(亦作银元,也就是现大洋)可以买一头大水牛,一个银圆可以买一担米。一头大水牛今天的价格一万多,这样换算一块大洋顶的上2000块。

总之大洋是很值钱的,我们这里三十年前经常有人用“假袁大头”行骗,骗了很多“冤大头”,我自己的一个姨夫就因此事最终郁郁而终,自此,个人对文玩古董讳莫如深,这辈子不打算碰一下

史味人生


若按今天的对比就100元左右。若是按当时的国情和民生问题来说1000元都不止。我曾祖父当年外出务工 他娘给了他一个银元作为保命钱不到万不得已不能用的。那年河南闹饥荒曾祖父硬靠那枚银元作为路费没挨饿回来 不过当然吃的不好。回来时还顺带了一个河南女子。上世纪30年代,干果糕点一个银元可以买十几斤。窝头,杂粮饼可以买100多斤。当时的穷人只要不挨饿就很幸福了。后来临近解放时曾祖父投靠一大地主发了财。曾一天消费过十几个银元。对比当时的镇上可以说是数一数二了。可是对比今天的物价大概就2000块。只能说是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好了消费越来越高了。现在农村也有人均消费不足5元一天的。他们的日用品要用很久而且能不买就不买。粮食菜自己种。隔天吃一顿肉 上街割肉的2斤20来块钱 足够五口之家吃上一顿。


阿晨带你看


民国的钱币换算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当时的物价来做对比,而参考的商品最好的就是百姓通用的吃穿等物品。

那么,知道了对比的商品后,还要根据年代的商品价格为例。

  • 1872年时,白米每旧石为2.7银元,计算大米的容量单位为1旧石=160旧斤=177.7市斤。也就是说当时每斤白米为1.5分银元,这时候的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为一百多块。

  • 1901年时,白米每旧石为4银元,也就是每斤为2.2分钱,这时期的一块银元大概为今天70元左右。

  • 1911年-1919年,米价涨幅不大,当时每旧石为6银元,也就是每斤米是3.4分钱。1银元可以买30斤上等大米;猪肉每斤只要1角2分,1银元可以买8斤猪肉。这时的一银元相比现在人民币为40-50元。

  • 1920-1925年,上海米价到了每市石9.5银元,1市斤=160市斤,也就是每斤大米要5分多钱,1银元买18斤大米;猪肉每斤为1角4分左右。这时候的1银元折合人民币为35-40元左右。

  • 1926-1936年,米价每市石需要10.2银元,每市斤为6分多。1银元可以买16斤大米;猪肉每斤为2角左右。这时的1银元等于人民币30-35左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清末民初时一块大洋的价值概念。虽然当时上海的物价要比北京高出10%左右。

民国初期到后期的物价相差极大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请吃西餐;可以买20张公元门票;可以买10张演出入场券,而报纸这些,一份只要3分钱,一块银元就可以包月。

据资料记载,清末民初时五块银元就可以买一头水牛,一块银元可以买一担大米,到民国后期一银元是一担谷。

根据清末时期银子的换算,当时一块银元等于0.8-0.9两银子,以这个价格兑换现在实物的话,那一两银子就100元以上,民国初期时约等于250元。

我们可以按当时鲁迅先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当教授时的工资300大洋来算,相当于现在至少3玩人民币,而当时一般工人的工资也就5-10个大洋,蔡锷将军当云南总督时月薪也才65个大洋。

以民国初期的物价推算,当时的一块大洋价值约等于今天的250元,而到中后期时的价值就没有这么高了,只能值现在的100元人民币。


大国布衣


现在缺乏民国时代详细的经济数据,所以要想知道一块大洋兑换多少人民币也只能估算,下面来讲讲。

民国初年的货币

清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使用银元,有一种银元称为鹰洋,重七钱三分,光绪年间又有“龙洋”。到了民国初年,又有了“袁大头”,这些银元在民国初年的时候是可以等价使用的。

另外还有两种辅币,一是“毫子”,一是铜板,这个铜板兑换银元并不是固定的,一枚银元大概在民国初年能兑换一百二十八枚铜板左右。

民国初年的物价

普通老百姓的日常交易用铜板居多,比如民国初年上海一个铜板能买到大饼和油条各一件,生梨一两个等等。吃一碗肉丝面要四个铜元,那时候的鸡蛋很贵,一块银元只能买一百五十多个。

现在早餐一碗肉丝面少说要六块人民币(取一般城市物价),油条一块人民币一根。按照六块人民币一碗的肉丝面来估算,一个铜元相当于1.5块人民币,那么一块大洋就相当于190多块人民币左右。如果按照油条一块人民币一根计算,一个铜元能换2块人民币左右,那么一块银元就相当于250多块人民币了。不说用单一商品的物价来估算本就不正确,就说这用单一商品的物价来估算误差还极大,是不可取的。


当年有人调查过底层人民的生活,很多儿童没有上学,而是自己贩卖东西,一个月下来赚几块到十几块大洋不等,得看贩卖什么。然后普通工人一个月赚几块到十五块之间,30块大洋一个月的工人几乎很少。在当时他们的生活都被当时的人认定为贫穷,只能省吃俭用,很珍惜每一块大洋,如果不是祖上有房,根本就别想拥有自己的住房,即使祖上有房亦是家徒四壁的居多。反观民国的大学教授等等,一个月少则300-500大洋,若是来个兼职,一个月上千大洋是随便的,这些几百上千大洋一个月的都是豪宅大院,多房姨太太。

正因为民国的收入极其分配不均,所以用单一物价来估算是不能说明什么,我个人认为,一块大洋是真的抵不了多少人民币。随着后来战乱的来临物价飞涨,一块大洋就更不值钱了。


淡看天上月


说起大洋,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大洋即银元,中华民国时期货币的别称,为圆形,价值相当于七钱二分白银,主要有袁大头等。除了壹圆的银币,还有角币。补充:一元等于十角等于一百分等于1000厘,一文钱等于一个铜板。



要说一块大洋等于现在的多少人民币,就得对比下民国初期和现在的生活水平了。(民国初期物价起伏不大)

一般情况下,民国初期是指公元1912年——1927年间(即民国元年——民国十六年间),为民国成立到蒋氏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期间。



首先,介绍下当时的工资水准。

1914年北京警察局划定的贫困标准则是,“维持一个两口之家一年生活的费用是65元,四口之家一年的费用是93元”,处于这一标准之下的则被视为贫困。



1917年4月,周作人受聘暂任北大国史编纂处编纂一职,月薪120元,后担任北大文科教授,月薪“教授初级为240元,随后可以加到280元为止”,胡适于同年8月被聘为北大文科教授,他在10月25日的家书中写道,“适在此上月所得薪俸为260元,本月加至280元”。


此外,工人阶级在当时的环境中收入较低。1917年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学生在对曹家渡的调查中发现“工人支持五口之家月须15元”,而针对普通工人10元左右的月收入,他们得出“非有一人以上在外谋生不可”的结论。也就是说工人家庭中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外出打工。



其次,便是物价

咱们以主要食物价格计算:1911-1920年间,大米每斤三点四分钱;猪肉每斤一角二分钱,白糖每斤六分钱,食盐每斤一到二分钱,植物油每斤七到九分钱;出入乘坐“洋车”人力车,费用在城里每次只有一角钱左右;包车每月十元。据记载,北京城内一座八至十间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仅二十元左右;一间二十平米的单身宿舍,月租金四至五元。

(1914年的照片)

鲁迅在1923年一度租用的砖塔胡同六十一号,三间正房月租金八元。他的女佣除了全包食宿以外月工资仅三元(见《鲁迅日记》)。

而今天,超市散大米一般均价2.8~4块一斤,一般普通人家吃的是2.2元~3元一斤。虽然,各种品牌的价格差异都比较大,但一般都在两块至三块之间,2018年9月,生猪的价格是14元/公斤。至于房子,就拿北京四合院来说吧,每平方米的价格都要在8万至30万之间,而且如果要买独门独院的话,按照最低标准是300平方米左右,8万的话,至少也得需要2400万。根据调查显示,2014年北京最大四合院成交价为11亿8000万,况且那还只是2014年的价格。



再者,2019年5月1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8年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数据,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82461元,城镇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为49575元。此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职工工资为6000-7000区间。再对比当时普通工人10左右月收入,可以推测出一块银元大约等同于现在600—700元。


小姐姐讲史


大洋就是银元,是民国初期的主要货币,包括很多种类:墨西哥鹰、日本龙洋、袁大头、孙小头都能叫“大洋”。大洋本身就是白银贵金属,一般都是90%左右的含银量,一般在0.7两左右,所以大洋的购买还是很强悍的。

【1】

有人说当时五六块大洋就能娶个小老婆,北京一套最平常小四合院也就600多块大洋。由此得出,民国一大洋相当于现在万数块钱,这个就不合理——那时候的小老婆都是穷苦人家孩子,给口吃喝基本是半买半送。那时候也没那么多人,土地不紧张,也没人炒房价,房价还是相当低的,做不得参考。

【2】

因为大洋本身就是贵金属,现在银价很便宜了,大概在4元/克左右,按现在银价折算,一个大洋也差不多现在100元了。另外,大家可以参考下当时的资水平。大头兵包吃包住有5块军饷,一般底层工人每月工钱10块,一般教师工务员30-40。像鲁迅这样的大咖,每月300多大洋,另外还有稿费赚外快。

现在最低层工人资差不多2000,一般教师务负差不多5000(当然有地区差异)。这样看来一块银元,差不多相当于现在200元左右。当然,现在一平均下来的话,工资水平还是很高的,普遍生活水平要好点。

【3】

再以物价作一下对比:1911-1920大城市米价,一大洋买上等大米三十斤;一大洋买猪肉八斤。再看现在,打猪肉30多元,一斤优质大米5块以上。这样看来,一个银元跟现在200多块钱的购买力差不多。

再看,那时候的记录:一般饭馆四五个人吃一顿涮羊肉要一个大洋;吃一次两人份西餐要一个大洋;一个大洋可以看100场电影

综合看来,一个银元高于现在200块购买力。


尔朱少帅


民国时期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多少钱?

现在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都很少用现金了,有时候有可能一礼拜包里都没有一块钱,那么在百年钱的民国,一块大洋就是非常多的了,对于大洋、顾名思义、一般都是指“袁大头”,而袁大头作为民国主流货币之一,铸造量很大,直到袁世凯去世之后,仍然不停的在铸造,袁大头共四个年份铸造,分别是:民国三年、民国八年.九年、十年,但版本最多的还属三年造。

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买8斤肉,一斤大概1角2分左右。一块大洋拿去买棉布,可以买10尺棉布,一市尺在一角钱。白糖一斤6分,油贵一些,一斤8分。那时候的盐最便宜,一斤2分不到。也就是说,一块大洋折合人民币大概就是45元。

在民国时期三五块大洋就够娶一个老婆呢,所以不能以那时的购买力来衡量它现在的市场价值。

通货袁大头现在市场价值在700-1000元左右。

下面一起来看看部分袁大头的市场行情价值: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正面左上部分内齿缺失,甚少见,

成交价:4370

民国三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三角“圆”版,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5520

民国八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缺口“造”版,

估价:2000-3000

成交价:9775民国八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牛“造”版,通体彩色包浆,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12650

民国九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中发版,通体彩色包浆,氧化均匀,完全未使用品

估价:5000-8000

成交价:17250民国九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精发版,

估价:2000-3000

成交价:7475

民国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银光亮丽,状态极佳,

估价:4000-6000

成交价:11500民国十年袁世凯像壹圆银币一枚,竖点“年”版,较少见,币面打有流通戳记,

估价:1000-2000

成交价:4600


小开收藏


侯宝林先生曾说:“30年代,一块大洋(银圆)可买360个饼。”也有资料记载,30年代,一块大洋在北平可请吃一顿“涮羊肉”;在上海可请两客吃西餐套餐、可订阅一份整月的报纸、可买10张电影入场券、可买一担米和一担谷、可买500个包子、普通家庭半个月的生活费等。

同时,在30年代,5块大洋还可买一头大水牛;1931年,一块大洋在广州可买20斤大豆或25斤大米;1937年,一块大洋在成都可买16斤大米或者是17斤面粉,或者5斤猪肉、或者40个鸡蛋,或者45斤大葱、或者五斤白糖。

此时,相信大家对大洋的价值会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但并不准确,只能是预估。

市场纯银价格

据至诚财经网2019年10月8日13点25分报价,白银价格是:4259.00元/千克,纯度是99.9%。

又据黄金网2019年09月2日10点47分16秒报价,白银价格是:4.2181元/克,纯度是99.9%。

那么,一块大洋有多重呢?

据1914年民国的《国币条例》记载,国币“壹圆”的一块大洋重七钱二分,纯度89%,也就是含纯银为23.9024808克。当时的壹圆国币被铸造成八成九银,一成一铜的硬币,上有袁世凯头像,俗称“袁大头”。

但是,到了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国币条例》记载的壹圆大洋的含纯银为23.493448克,比“袁大头”略小,上有孙中山头像,被称为“孙小头”。

同时,当时的西班牙本洋、墨西哥鹰洋、法属印支坐洋、日本龙洋、英国站洋、奥匈帝国“大奶妈”、清朝的各种龙洋、荷兰的2.5盾、法国和比利时的5法郎等,重量都在27克左右,成色90%左右,基本等于一块大洋的价值。

根据至诚财经网和黄金网的报价,白银价格约为4.2元/克×23克≈100.8元或96.6元。

而这个价格只是单纯的一块大洋的银价,并不等于其自身的真实价值。

那么,它的真实价值又是多少呢?应该就是其市场的收藏价值。

市场收藏价格

由于大洋具备较高的收藏价值,因此备受许多藏友喜欢。据收藏方面的数据显示,民国三年、九和十年铸造的大洋,每块售价在700至720元之间。

但是,又由于民国八年的大洋存世量较少,每块市场价值约为1800元。同时,民国三年袁世凯头像的贰角和壹角小银币,每枚售价一般在150至200元左右。不过,伍角中元的价格又相对较贵,每枚约为1300元左右。

如果,单纯与今天的购买力比较,应该约相当于现在的1000元人民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