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養長大的80後,為什麼現在都拼命推娃?

放養長大的80後,為什麼現在都拼命推娃?

每天穿梭於各種補習班、陪孩子學奧數學英語學鋼琴學編程、為孩子的升學保送操碎了心。我們都能感受到,現在的家長有著各種育兒焦慮,對他們的稱呼,也是花樣百出:虎爸虎媽、雞娃老母、直升機父母……

說起來,有個現象顯得很矛盾:這屆家長主體是80後,在娃上補習班的空隙,大家偶爾閒聊,回憶起童年,想起的畫面都是自己放學後捉泥鰍、跳皮筋、光腳丫子撒歡跑。

為什麼放養長大的80後,如今大都成了虎爸虎媽呢?

放養長大的80後,為什麼現在都拼命推娃?

電視劇《小歡喜》截圖

你可能會說,時代變了。可是,在“改變的時代”之中,到底是什麼因素,影響了我們的育兒方式?要知道,關於育兒方式的決策,是人一生中所做的最重要決策之一。

過去普遍認為,父母的育兒方式,主要是由文化背景和價值觀決定的,但是,美國兩位經濟學家,西北大學經濟學教授馬賽厄斯·德普克和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法布里奇奧·齊利博蒂,通過研究告訴我們,經濟環境更能影響父母的育兒方式。

01 四種家長類型,你屬於哪一種

為人父母的,都會關心孩子現在和將來的幸福。問題在於,對現在或將來的利弊權衡,就分成了兩種情況。

一些父母認為,童年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候,要儘可能讓孩子享受它;另一些父母則認為,童年是播種時期,成年是收穫時節,要引導孩子為成功的成年做好準備。

在《愛、金錢和孩子:育兒經濟學》這本書中,兩位經濟學家把這兩類不同的驅動力,定義為利他主義和父愛主義。

放養長大的80後,為什麼現在都拼命推娃?

《愛、金錢和孩子》| 格致出版社

由利他主義驅動的父母,對孩子有完全的共情,孩子覺得什麼是好的,他們也就覺得好,他們認可孩子的偏好,通過孩子的視角看待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孩子;

而父愛主義驅動的父母,對於什麼才是對孩子有益的,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他們不僅僅關心孩子的福利,還會從成年人的視角權衡孩子行為的利弊。所謂小孩才分喜惡,大人只看利弊。

在這兩種驅動力的作用下,父母對教育方式的選擇,當然就不一樣。

利他主義的父母會覺得,既然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喜好,就更傾向於放任型的教育方式,讓孩子自己做出選擇和規劃;

父愛主義的父母,既然有自己的標準,就更有可能反對孩子的想法,影響孩子的行為。

放養長大的80後,為什麼現在都拼命推娃?

《小歡喜》中,母親為了關注女兒學習, 把女兒臥室連著客廳的牆打通,換成隔音玻璃

那動機相同的父母,就會對孩子採用相同的教育方式嗎?也不一定。目的相同,方式也不一定會相同,這主要表現在對孩子行為的響應程度上。

舉個極端的例子,要是孩子跟你說,他想嘗試一下吸毒,那不管你是什麼類型的家長,肯定都不會同意。不過,要想阻止他吸毒,方式可能就不一樣了:

有一類家長,會跟孩子充分溝通,曉之以情動之以理,讓他充分了解吸毒的危害,從而改變他的想法;

另一類家長會採取強制措施,命令他不許吸毒,切斷他的資金來源,杜絕他和朋友的來往,從而使他無毒可吸。

這兩種方式,前一種是對孩子行為的高響應,後一種是對孩子行為的低響應。

這就是判斷父母育兒方式的兩個維度:對孩子的響應程度,和對孩子選擇的干預程度。相應的,也就產生了四種不同的家長類型。

放養長大的80後,為什麼現在都拼命推娃?

怎麼區分這四種類型呢?簡單說——

專斷型家長會用強迫的方式,讓孩子做出符合自己期望的選擇;

權威性家長會用勸說的方式,塑造孩子的價值觀和偏好;

放任型家長不干預孩子的選擇,並給予孩子必要的支持;

忽視型的家長對孩子不管不問,看起來根本不關心自己的孩子。

毫無疑問,忽視型家長問題最大,也相對少見。所以,最主要的家長類型就三種:專斷型、權威型和放任型。

從這個分類,我們明顯看到,80後的父母輩,很多是專斷型,或者是忽視型;而80後家長裡,更多的人選擇了權威型。

02 什麼影響了我們的育兒選擇

世界各地的父母,在育兒上最看重的價值有幾種,分別是獨立性、想象力、勤奮和服從。兩位經濟學家調查發現,中國家長的育兒觀念,和美國、土耳其很接近,權威型更多,看重勤奮的價值。

很明顯,中國和這些國家的文化背景很不一樣。相反,跟中國的文化背景更接近的日本,父母們多為放任型,看重想象力的價值。

放養長大的80後,為什麼現在都拼命推娃?

影響育兒方式的原因,既然跟文化背景關係不大,那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兩位經濟學家在書裡給出了兩個原因:收入不平等和教育回報率。

我們先看看收入不平等如何起作用。

經濟學家認為,社會規則如果不能公平地讓人們分享利益,這個社會就可能陷入高度競爭的陷進,人們就會花大量時間和努力,想要沿著社會階梯往上爬,這時候,每個人會花更多投入在戰勝別人方面,這種機制被稱為“標尺競爭”。

父母的教育方式,同樣受到這種機制的影響。社會階層的差距拉大,父母就會更多選擇推一把,讓孩子能戰勝別人。

以美國和瑞典為例。當前美國上過大學的人,平均收入是沒上過大學的人的兩倍。在瑞典,這個比例大約是1.2。隨之而來的結果就是,父母的育兒方式跟著改變了。

畢竟,如果能把孩子以後的年收入,從6萬提升到12萬,雞娃就很有必要了。但如果只是從10萬提升到12萬,這也沒太大差別嘛,還不如輕輕鬆鬆地散養。

與此同時,經濟學家皮凱蒂的研究表明,最近30年來,世界範圍的貧富分化越來越大,經濟不平等都在加劇,世界正在摺疊分層。

放養長大的80後,為什麼現在都拼命推娃?

比如美國,1974年,美國就業人群中最富裕的10%的總收入,是最貧窮的10%的9.1倍;到了2014年,這個比例就變成了18.9倍了。因此,在育兒方式上,美國家長跟中國家長一樣,越來越多人選擇了用力推娃。

那麼,教育回報率又是怎樣影響家長們的選擇?

這跟科技發展有關。隨著技術的迅速發展,大量沒有技術門檻的體力勞動被機械取代,新產生的職業需要更多的知識技能,這時候,對於教育進行的投資,回報率就不斷上升。

根據調查,在1970年,英美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畢業後,拿到的工資沒有太大區別;到了2009年,研究生的平均工資,已經比本科生多出了1/3,比高中畢業生多出了整整136%。

這種回報率的上升,大大增加了教育的重要性。因此,為了讓孩子享受更高的生活水平,父母就必須要處心積慮把他們送進高等學府;為了讓孩子進入高等學府,父母就必須監督他們好好學習。

在收入不平等加劇、教育回報率增加的雙重現實面前,父母們沒有太多的選擇,密集型育兒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換句話說,不是父母在育兒上越來越瘋狂,而是社會環境越來越瘋狂。

03 為什麼權威型的父母越來越多

所謂的密集型育兒,其實只是一個統稱,按照我們前面的分類法,其實是包括專斷型和權威性這兩類。

具體到這兩類方式,你有沒有發現,這幾十年來,無論是中國還是國外,還有一個變化在悄然發生:同樣都會干預子女人生選擇,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成為權威型家長,專斷型家長越來越少。

專斷型家長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會用監控和懲罰來對孩子執行嚴格的規則。很明顯的是,在這幾十年裡,我們對體罰的態度,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80後可能經歷過的“竹筍炒肉”、“男女混合雙打”;到了90後,就是動動嘴皮子、雷聲大雨點小;至於00後,幾乎不會有家長再使用體罰,學校老師更是對體罰避之不及。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變化呢?僅僅是因為家長們意識到,體罰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嗎?

其實不是的,更重要的原因是,體罰和專斷型的育兒方式,已經起不了原有的效果了。這依然是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所造成的,

在工業化開始之前,孩子可能終身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生活變化不大,所面對的人生選擇也少得多,等到三十而立,事業基本定型,往後就很難再出現別的重大時刻。這種時候,長輩的經驗非常重要,獨立的價值並不是特別大,專斷的育兒方式,是有利於高效傳遞經驗的。

可是現在,年輕人更多隻身在外打拼,技術革新、社會分工不斷細化,需要我們時刻應對和做出選擇。父母既沒辦法一直陪在孩子身邊,約束孩子的行為,他們的經驗認知,也無法緊跟時代,幫助孩子做出更好的選擇。

這導致專斷性育兒方式,在世界範圍內都逐漸消亡。因為家長不能簡單告訴孩子該做什麼,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更好的選擇是權威型育兒,激勵和引導孩子,給他們灌輸正確的態度。

根據調查統計,權威型父母的孩子,也確實更有可能在學校取得好成績、獲得更高的學位,同時做出危險行為的概率也更小。而從教育成果來看,最高的是權威型父母。其次是放任型父母,最後才是專斷型父母和忽視型父母。

這樣看來,雞娃就是這屆父母最好的選擇嗎?

在不平等現象越來越普遍的今天,確實是的。作者甚至斷言:隨著時間的推移,“直升機父母”等現象將會在全世界變得常見。

但是,就像前面所說的,沒有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因為還有一個更大的變量,未來很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育兒方式,那就是技術的發展,會讓很多專業的前景變得更不明確,AI能直接代替人的工作,比如,律師、飛行員和金融部門的工作。

這種情況下,就算現在拼命雞娃,把孩子送進名牌大學,孩子的職業前景也不那麼明朗,因為選擇可能比努力更重要,如作者所說的,“選擇正確的專業,將逐漸變得比進入正確的學校更加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