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复工潮的风险


审视复工潮的风险

图:考虑到新型肺炎疫情的控制,运输、快递、超市零售、关键物资的生产制造业等行业要尽快复工,保障物资运输、人民生活和疫情防控得到顺利进场

春节前疫情未得到足够重视、资讯不公开透明,导致随后的大规模人口流动,疫情从武汉快速扩散至全国。近期封城、居家隔离、延长假期、推迟复工、各方驰援湖北等措施,有力防止了疫情进一步扩散蔓延。但随着节后离乡返工返学潮日益临近,大规模人口流动即将重启,如何应对疫情二次扩散风险?■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兼恒大经济研究院院长 任泽平

一、节前500万人流出武汉扩散疫情

节前从武汉流出的500多万人口约59%流入湖北省内,其中23%流入黄冈、孝感,这与当前68%的确诊案例在湖北省内、和黄冈孝感疫情突出基本对应。新型肺炎疫情的发源地在武汉,当前发现的绝大多数病例为武汉输入型,疫情扩散与人口流动显著相关。武汉市现有常住人口约1100万,户籍人口近900万,实际管理人口(含短期流动人口)约1400万,节前从武汉流出的500万人口主要分为非武汉籍高校学生、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外来商务旅游人员、反向春运人员、外出旅游人员等。实际上,考虑到武汉的九省通衢位置,节前返乡在武汉中转的人口或还有数百万级,这意味着从武汉流出的人口规模实际更大。

节前流出湖北的人口中55%流向河南、湖南、重庆、江西、广东5省,47%流向重庆、南阳、信阳、九江、长沙等20城;这与浙江、广东、河南、湖南、江西5省确诊案例居前、合计占全国的15%,重庆、温州、深圳、广州、上海、北京等10城确诊案例居前、合计占9%等大致对应。

二、返工潮背景下人将往哪里去?

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中国人口长期持续向大城市大都市圈集聚,每年春节前后出现规模约30亿人次的“回乡潮”和“返工潮”。

2020年春节回乡潮较往年提前,但受疫情影响节后返工潮明显推迟,正月初一至初九客运量合计1.41亿人次,同比减少78%。从历史数据看,2016-2019年铁路客运量高峰均出现在正月初七和正月十六,正月初七多为白领返工潮,正月十六是元宵节后农民工和大学生返程。随着元宵节(2月8日)及多数省份复工时间(2月10日)临近,预计2020年节后返城高峰将在2月8-9日前后开始出现。

在省级层面,户籍与常住地不同的省际迁移人口中64%流向粤浙沪苏京,50%来自皖豫川湘赣鄂。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省际迁移人口主要从中西部流向东部沿海地区。从省际流向规模来看,湖南、广西、湖北、四川向广东的省际迁移规模均大于250万人,其中全国最大省际迁移流向为湖南至广东,超过500万人。

三、湖北返工人口主要去哪?

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和2015年小普查数据,户口登记地为湖北、现住地为其他省份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89万、617万。

湖北户籍外流人口约8成居住在广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北京等6省市,55%居住在深圳、东莞、上海、北京等10城。根据2015年小普查数据,深圳、东莞、上海、北京、广州、温州、苏州、佛山、台州、泉州是湖北户籍人口最多的十大城市,占6省市湖北户籍外流人口总量的76.3%,占湖北户籍外流人口总量的54.6%。

从年前回乡潮流入湖北的人口来源地分布情况,可推测未来返工人口超5成将流向广东、浙江、湖南、江苏、河南等5省,近6成将流向深圳、广州、东莞、上海等20城。未来武汉返工人口的近6成将流向湖北其他城市,22%流向广东、河南、浙江、江苏、湖南等5省,13%流向深圳、上海、北京、广州等6个省外城市。

除武汉外,黄冈、荆州、襄阳、孝感等湖北人口大市也是确诊病例较高的城市。

四、政策建议

(1)考虑到新型肺炎疫情的高传染性和长潜伏期,当前总的战略应是牺牲一定的经济代价将疫情集中消灭在二月,换取疫情的尽快控制、后面的安全复工以及经济的明显恢复,发挥集中动员的体制优势,速战速决。运输、快递、超市零售、关键物资的生产制造业等行业要尽快复工,保障物资运输、人民生活和疫情防控,对部分地方非理性的封路现象尽快清理,国家在贷款和税费相关政策给予支持。餐饮、旅游、娱乐等聚集性行业可以不着急复工。

(2)除主要疫区外,对外来人口众多的、处于交通枢纽的以及湖北户籍外流人口集聚较多的三类城市重点布防,探索灵活办公机制、错峰上下班,发展线上和智能化办公,避免人流交叉感染。新型肺炎的潜伏期最长约为14天,并且部分感染者为无症状或轻症,这意味着在已进入名单的确诊、疑似、观察患者外仍可能存在感染者。湖北17地于1月23-26日陆续封城,随着后期封城解除和2月14日湖北企业复工,尽管超过14天,但主要疫区流出人口仍不能完全排除未感染情况,仍需落实居家隔离观察,不过绝不能以有色眼镜视之。

(3)加强客运场站和交通运输工具的消毒、通风及一线人员防护,严格落实进出场站乘客体温检测,加强途中及事后疫情防控,合理安排客座率为途中隔离区域创造条件。

(4)通过工作学习场所消毒、健康监测、防护物资和人员配备等做好复工复学后的疫情防控工作。

(5)大力补齐医疗短板,加大医疗卫生投入,改革医疗卫生体制,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及应急等机制。

(6)民企、小微企业、弹性薪酬制员工、农民工等受损更大,肯定会特别困难,又是就业主力,财税货币政策应重点纾困。

(7)通过加大减税和财政支出力度、适度降准降息等措施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以稳增长稳就业。

相比非典,本次疫情传染性更强但致命性更弱,政府应对较快,经验更为充分,因此,我们初步判断此次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将大于2003年非典,但时间可能更短。不过,我们也要做好疫情恶化、形势更严峻和时间更长的准备,具体影响大小取决于疫情持续时间和政策对冲力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