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如《本草綱目拾遺》所記,唯武夷茶性溫不傷胃?


真如《本草綱目拾遺》所記,唯武夷茶性溫不傷胃?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胃為後天之本、養生中樞。

那麼究竟喝什麼茶能養胃?


《本草綱目拾遺》記載

《本草綱目拾遺》卷六〈木部〉記載武夷茶:“諸茶皆性寒,胃弱食之多停飲,唯武夷茶性溫不傷胃,凡茶癖停飲者宜之”。

《本草綱目拾遺》是由清代醫學家趙學敏於乾隆三十年(1765)編著而成,以拾《本草綱目》之遺為目的,並對《本草綱目》錯誤處予以訂正。

真如《本草綱目拾遺》所記,唯武夷茶性溫不傷胃?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六大茶類茶性寒溫

我專注經營武夷巖茶,卻毫不輕視其它類茶。各人喝茶喜好不同,茶類無高低之分。


六大茶類,均有佳品。

若單論茶性寒溫,則大概如下:


不發酵的綠茶(如龍井、碧螺春)、輕微發酵的白茶(如白毫銀針、白牡丹)、黃茶(如君山銀針、蒙頂黃芽),茶性偏涼。


半發酵的青茶(如武夷巖茶肉桂、水仙)、全發酵的紅茶(如正山小種、金駿眉)、後發酵的黑茶(如雲南熟普、安化黑茶),茶性溫和。


辯證看待傳統古籍

《本草綱目拾遺》“諸茶皆性寒,唯武夷茶性溫不傷胃”的絕對論述顯然偏激,有失公允。青茶、紅茶、黑茶這三類茶性都溫和益胃。


茶性偏涼的綠茶、白茶、黃茶這三類茶,適量飲用也不見得傷胃,比如一天僅泡十克幹茶,況且每人體質各有不同。

離開用量去談效果,這不科學。

真如《本草綱目拾遺》所記,唯武夷茶性溫不傷胃?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對於傳統文化,應以發展眼光客觀審視、辯證傳承,正如《本草綱目拾遺》補充、訂正《本草綱目》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