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皇帝為何選擇五臺山出家?

冬之小岑


你這個問題只是提到了順治皇帝的第一個歸宿,其實順治皇帝的結果像個謎團一樣,至今沒有一個有力的說明去解釋。正史上明確的記載順治帝為因天花病去世,人們對順治的結果猜測連連,主要是順治的一些人生經歷頗為複雜。而又在青壯年時期匆忙的消失在大家的視線當中,難免會讓人有這樣或那樣的想法。



順治這個皇帝絕對是在機緣巧合之下撿的,當年多爾袞和豪格爭奪帝位,雙方實力均等長時間僵持不下。這就形成了一個短期的平衡,而這個平衡又不能維持太久,順治這個第三方案才應運而生。幼年繼位的順治帝,他的成長期基本上都是在多爾袞的陰霾籠罩下,包括他的母親孝莊皇后為了保護順治的帝位,都要委屈和多爾袞保持著不清不楚的關係。在這樣環境下成長的順治,他的性格可能都有一些畸形了,內心長時間在壓迫之中,讓順治帝很難痛快的釋放自己的情緒。這一點也可以從多爾袞去世之後,順治帝的枷鎖去除,他瘋狂的發洩著自己的情緒,甚至把多爾袞的屍體都要再挖出來鞭打,從順治帝的這個行為上來看,他的性格已經有些扭曲了。


再就是順治帝婚姻上的不幸,可能說帝王婚姻上的不幸有些不合適,但確實順治帝感情上很坎坷。怎麼說呢?也不能說順治帝對自己的女人不滿意,可他就是在偶然的情況下,喜歡上了他弟弟和碩襄親王的妻子董鄂妃。這個董鄂妃是歷史上評價非常高的女子之一,什麼貌若天仙、知書達理、溫文爾雅等等一系列褒義詞,董鄂妃的優秀可能也是順治帝忍不住奪弟妻的理由。歷史上有記載和碩襄親王因病英年早逝,才有了順治帝后期納董鄂妃入宮的機會,這樣的記載多少會顯得好看一些。還有部分記載是說和碩襄親王無法忍受順治帝這樣的侮辱,一氣之下就自殺身亡了。但不管和碩襄親王是怎麼死的,結果是他的死成就了順治帝和董鄂妃有情人終成眷屬,這樣寫是不是會有些無恥?下面咱們會講為什麼不無恥?


順治帝和董鄂妃二人的感情還是非常深的,他對董鄂妃也甚為寵愛,這一點可以從董鄂妃幾個月就被冊封為皇貴妃體現出來。你問題當中說順治帝出家為僧,其實順治帝最早接觸的是外國和尚,也就是在中國傳播天主教義的湯若望。這之後順治帝才開始接觸佛教,也許他性格的畸形和心理壓力,古時候的皇帝只要不是特別昏庸,每天也是非常忙碌,工作壓力是相當大。所以佛教讓他感覺到了一絲清靈,好像一種拋開世俗枷鎖的解脫,隨著對佛教的深入理解,順治帝越來越願意讓其沉入其中,以求獲得心靈上暫時的解脫。


這時候順治帝對佛教的痴迷程度,還是可以自我把持的,這主要歸功於董鄂妃這個心靈寄託,董鄂妃就好像他世俗上唯一可以抓住的一顆稻草。可不幸的是董鄂妃和董鄂妃為他生下了孩子,都早早的離開了人世,離開了他。董鄂妃這顆順治帝塵世間唯一稻草的隕滅,在感情上給了他重重一擊,讓他對這個世界再沒有任何留戀。這時候就出現了你問題當中的一些支線劇情,第一支線就是影視劇中頻現度化順治帝的師傅自焚,順治帝一意孤行出家為僧。第二支線是他人代替順治帝出家為僧,因為一個皇帝出家牽扯甚廣,順治帝可能也會為了大局考慮同意這個方案。話說他人替順治帝出家之後,第三支線出現了,就是順治帝心情抑鬱重病之下一命嗚呼。


不管怎麼說吧!順治帝的去向最終還是一個謎團,他是真的死了?還是以他的死來掩蓋一個帝王的出家?說順治帝在五臺山出家,歷史上沒有證據支持,所以這也只是我們猜測而已。還有部分人認為順治帝失落鬧情緒準備出家消失時,正是山西皇城相府拔地而起之時,皇城相府是有一點皇宮的意思,但是皇城相府在明朝還未滅亡之時就已開始建設,起初建設的初心絕對不是為順治帝。當然皇城相府後期主要是清朝完善的,也不排除順治帝一直隱居於此的可能性,但不管怎麼說,順治帝具體是在哪裡出家,出家後又是在哪裡終老的,歷史上確實沒有確切交待。我想我們應該更多的把順治帝出家之說,當成一種歷史演義去看吧!


追記歷史


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墮落”帝王家?

其實關於順治帝是否出家還是死於天花的話題一直爭議不下,據相關史料記載以及我個人根據多方書籍總結得出以下幾點說法:

第一種說法:(閃爍其詞)

說康熙曾經五次去五臺山登高望遠,為的是懷念自己的父親順治帝,他想站在五臺山上找尋順治帝想出家的感想,每次來五臺山都是讓隨從在山下止步,自己登上山頂,到達山頂後匍匐而跪。

此記錄僅能說明康熙來五臺山是為了追悼順治帝,並未說明順治帝就是在五臺山出家,

另一種可能性是順治帝曾經想去五臺山出家,或許生前未能如願,康熙前來找尋先父來此的原因,或者說身臨其境,與佛零距離接觸,感受佛法帶給先父的慰籍。

第二種說法:(靈魂出家說)

順治帝生前確有去五臺山出家為僧的意願,但是出於身份地位的特殊性,而沒能最終如願以償,但是事在順治帝自己看來,心已出家,身在“牢籠”,早已無心理政。

第三種說法:(肉體出家說)

出於順治帝出家意願強烈,曾經讓自己的御用太監去五臺山替自己出家,而順治帝一路陪同這個御用太監經歷出家所有的儀式(剃度受戒除外),這算是順治帝的肉身出家,或許這個說法和第一種說法有點遙相呼應。

以上說法均有相關歷史記載,但是都沒有給出肯定的答案,

有人說說順治帝出家為僧是為了掩蓋其死因,不想讓世人知道皇家子孫死於天花之病,

也有人說順治死於天花,其子其母對外宣稱順治帝凡心已了,嚮往青燈黃卷,撒手皈依佛門。

大家覺得那種說法可信度更高呢?

我是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一家汽車公司的失效分析師,喜歡的朋友歡迎關注吐槽。

有關汽車,日語,英語,自考等方面的知識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謝您的閱讀。


歷史中簡堂追溯傳奇


一個朝代的統治,除了常規的統治手段之外,宗教也是最常用的一個手段。

元朝是第一個非漢族的大一統政權。元朝在宗教方面以藏傳佛教為主,漢傳佛教和道教都被打壓了!

元朝把人們分為蒙古人、色目人和漢人、南人四個階層。作為人數最多的漢族,受眾最廣的宗教還是漢傳佛教和道教。漢傳佛教和道教的地位則與漢族的社會地位一樣受到了打壓。

由於漢傳佛教和道教這兩大主流宗教被打壓,導致了漢族地區其它的民間宗教流行起來。最終在摩尼教、白蓮教等非主流宗教起義下,元朝國祚不過百年。

清朝作為第二個非漢族大一統政權,藏族地區和蒙古地區的安定變得異常重要。清朝同樣也是尊崇藏傳佛教。

藏傳佛教和密宗是在民國時期,從西方國家反傳到漢族地區之後,才開始漸漸流行起來。在清朝初期,藏傳佛教在廣大漢族地區不太被認可。

清朝為了維護藏族地區和蒙古地區的統治,必然要抬高藏傳佛教的地位;為了維護漢族地區的統治,必然不會過分打壓漢傳佛教和道教。這就需要在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之間尋找一個平衡。

文殊菩薩、觀音菩薩、普賢菩薩、地藏菩薩是中國佛教的四大菩薩,有著數量龐大的信徒。作為大清皇帝的順治要出家,必然會選擇這四大菩薩的道場之一。否則大清皇帝出家做一個行腳僧,那麼皇家的體面何在。

觀音菩薩無論是在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信奉的民眾數量都是最大的菩薩。從這一點來說,觀音菩薩的普陀山應該是最佳的出家地點。但是普陀山地理位置是在浙江,對於藏族地區和蒙古地區明顯沒有什麼影響力。

最晚在明朝永樂年間,作為文殊菩薩道場的五臺山,寺廟就分為青廟和黃廟。青廟的僧侶信奉的是漢傳佛教,黃廟的僧侶信奉的是藏傳佛教。五臺山同時擁有藏傳佛教和漢傳佛教,無疑就成了一個最佳的佛教聖地!文殊菩薩作為四大菩薩之首,自然也就成了順治出家的首選。

順治出家有著多種說法,有死於天花的說法,有在皇宮內出家修行的說法,有替身出家的說法,有的確到了五臺山出家的說法等等。

不管順治是什麼狀況,既然有了出家的說法,那麼大清的統治者自然會落實到五臺山。

出於大清統治的需要,康熙、乾隆多次到五臺山並留下了石碑。石碑同時刻有滿、漢、藏、蒙四種文字,其中寓意不言自明。

康熙多次奔赴五臺山,作為民間普通百姓,自然不知康熙駕臨五臺山的目的。這或許就是產生順治出家說法的原因之一吧!



【我喜歡以連續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點。】


寄暇學宮


對於順治的死這個問題我之前有提到過,《清世祖實錄》中對順治的死記載非常簡短“丁巳,夜,子刻,上崩於養心殿”,短短的十幾個字讓後人浮想聯翩。但是對於順治的死有三種說法。

第一 史料記載順治24歲死於天花,至於五臺山出家來自於民間傳說。

第二 有些野史記載,她是因為董鄂妃的去世而出家的,到目前還沒有得到過證實。有些人認為,順治貴為皇帝竟然為了一個女人出家,太荒唐了。

第三 被鄭成功炮擊而亡,這個說法來自《延平王起義實錄》,雖然這種說法令人震撼,但是考慮到該書發現在鄭成功後裔的家中,所以真實性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肯定。

我本人更傾向於第一種說法,大清的皇族大多數都染過天花,因此也死了不少的皇子。天花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在當時是死亡率最高的傳染病,到目前為止是唯一一個被人類消滅的傳染病,它的症狀跟我們的水痘相似。所以我覺得最可能的就是得了天花。


小龍談歷史


昨天有人說黛玉提出私奔,順治果然好黛玉私奔。其實順治帝出家是腐儒梁清標和神棍湯若望的洗腦成功,順治帝嬰幼年勤勉讀資治通鑑,思維有魔障。


艾山山


各位讀者:五臺山是皇家寺院。自古就有金五臺、銀普陀、銅峨眉、鐵九華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