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坏人逞恶而死,老何遭受一番磨难,最终得到财富美人。《黄》篇是聊斋中少有的有趣故事,蒲松龄老先生首次放弃使用尖锐刻薄的笔触,反而带着些许温馨的味道娓娓道来。让我们来回顾一下。

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天方夜谭:《聊斋》中少有的狗血剧

故事主人公是宅男何子萧,有一天他遇到了温柔帅气的黄九郎。偶遇之后一见钟情,三见三顾,不能自拔。终于某日,小狐夤夜来寻大何,两人促膝抵足,一谈互为知己。

机遇都是等来的,大何望着烛光下"温若处子"的小狐,开启传统的搭讪模式,一边讲电台不让播的故事,一边上下其手。小狐无法忍受他的缠绵悱恻,没想到大何竟然是这样的存在,于是义正言辞的说,"乃此之为,是禽处而兽爱之也",大怒离开。

大何怅然若失,为伊消得人憔悴。没过几日,小狐又来求药救母,大何一口应承。小狐见大何数日不见形销若此,心中不忍,也就"你若不离我不弃",衣带渐宽终不悔了。只是再三叮嘱,这样的事情,体验体验就行了,可不能上瘾。

大何可顾不得许多,日日顾盼,夜夜贪欢,小狐强逆不过,天天晚上"为爱鼓掌",竟把大何给积劳成疾,"

魂气已游墟莽,秦缓何能为力"。大何殒命,侥幸凭借好友还魂,思念小狐成狂。突然一日,小狐又出现。两人都很开心,互道离别之情。说着说着,大何又不正经起来,小狐问(既疼惜又幽怨),我的哥哥,你有几条命?好了伤疤忘了疼啊……

小狐既担心大何的身体,又为了报答恩情,他认为何子萧的情况是"君旷无偶",就做主把表妹介绍给大何,促成一段美满婚姻。为了帮助大何解脱仇怨,小狐又应允到仇人抚公府上作妖,抚公"溺声歇而比顽童",天天腻着小狐,"动息不相离,侍妾十余视同尘土"。不上半年,抚公就让小狐的"天魔舞"累死了。

小狐堂而皇之享受着抚公的财物,用它置办了房屋,摇身一变而成为佳佳富贵公子哥,最妙的是,小狐折腾这许久,竟然没有人知道他是狐狸精。

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纯洁伴侣:爱情与情爱的区别

从整个故事来看,《黄》的情节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部分是何黄的故事,以何子萧的"鞠躬尽瘁"告终。第二部分则是何子萧借尸还魂以后的事情。

如果蒲松龄老先生在第一部分就此搁笔,那就变成典型的"那喀索斯情结",男一号爱慕自己喜爱的事物(人物),即便知道会因此而丧失生命,也在所不惜。只是希腊神话比较浪漫。那喀索斯容貌娇美,拒绝了许多少女的爱恋,却被河中自己的容颜吸引,最终不吃不喝饿死,变成了一朵水仙花。在中式的畸恋故事中,主人公却多半是以死亡下场结束,这与中国数千年的思想传统有密切关系。

一个浪漫的大何小狐传说,从第二部分开始,回转到世俗的现实。何子萧为了自己生活考虑,终于放弃了交往许久的"男友"黄九郎。他见到小狐表妹以后,立即应允,甚至嗔怪小狐"君前言不足以尽。今得死所矣!

"意思是小狐前面介绍的表妹形象根本不能于真人相比。

从黄小狐的角度揣测,他把表妹嫁给何子萧的举动,似乎透露出何黄之间并非颠仆不灭的纯真爱情,黄小狐的委身与何,初衷是要感谢何的赠药之德,以及回报何子萧的极端爱慕之情,如果不是何子萧硬要提出这种需求,黄九郎绝不会用这种方式回报,只是因此让恩人伤及性命,心有不忍。

所以,黄九郎才把与自己的妹妹嫁给他,从而了却何子萧对自己的痴迷。从何子萧的反应来看,黄表妹应当是酷似黄小狐而胜似的佳人,以至于黄九郎那边刚刚把驴放跑,何子萧这边就"拥女求合",实在有点饥渴的迫不及待,完全没有读书人的矜持。

从这里也可推断,何与黄之间应当是纯真的成人游戏,没有任何内在爱恋的基础。因此,当黄九郎的表妹出现时,何子萧顿时发现找到真爱,义无反顾向等暗号的黄小狐说"驴子其亡",驴子(暗喻黄九郎)可以跑了,也是在告诉读者,黄何的恋情就此结束了。所以,蒲松龄笔下的何黄之恋,更像希腊神话中男子与少年的伴侣关系,一旦有了成家的需求,原先的伴侣关系立即就解体无踪,不带任何羁绊。

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温婉矛盾:黄九郎可爱的性格特征

在《聊》书中,狐的下场多半不怎么好,但是在给黄九郎作传时,蒲氏破天荒给他一个完美结局和理想归宿。蒲氏尖刻的笔锋,没有把九郎塑造成祟人狐妖,相反写成纯真善良带着天真人性的精灵。九郎不想伤害何子萧,而且反复告诫,"

不忍祸君,故疏之。既不蒙见谅,请勿悔焉",但出于报恩心理,才做出违心事情。

身为狐,他完全可以采用诡计得到药品,或者利用何的痴情施展魅惑,但却完全没有这样做。他想得到恩人帮助,又不想伤害对方,"君既乐之,仆何惜焉",恩人觉得开心就好,不用顾忌我的感受。可以想见黄九郎面对何子萧无可奈何的表情,床榻之上犹在敦敦告诫,"勉承君意,幸勿以此为常"。

如果说第一次是为了报恩,第二次牺牲色相则是保护家人周全。何子萧成为黄九郎表妹夫之后,因与奸臣秦藩的仇怨(这其中包含了家国情仇在内),在何子萧"肘行而逆之"的恳求、表妹"失身于郎,谁实为之"诘问下,黄九郎"不得已,诺之",化身"貂蝉",替表妹一家卧底报仇,

黄是温和委婉、性格复杂的,每次都被强迫做事,每次又都是委曲求全,只因为天性本善。黄九郎是个完全意义上的受。明清时代,有一个重要的亚文化——娈童现象。大户人家蓄养娇媚的男童作为伴侣,这种社会陋习虽然普遍,在蒲松龄却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在这篇文章中却又是"柔判"的态度。因此,黄九郎其实可以看作是一则寓言故事,不知道在蒲松龄的生活中是否有过原型人物。

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深明大义:卧底权臣终于成就正果

得到黄九郎的同意之后,何子萧立即开始了他的复仇计划。"公阴与谋,驰书与所善之王太史,而致九郎焉

",马上写信与王太史合计此事,想必王太史如当年的司徒王允一般,听到这样妙计也要连声称善,赶紧就着手操办此事。

计划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投所好而献之"。黄表妹深知九郎的本事,打着包票对何子萧说"此九兄一人可得解,君何忧",何必麻烦,我表兄一个人就给你办了。这里的黄表妹,已经一边倒的倾向于自己丈夫,把表兄送至他人床笫而不觉有碍。在黄九郎,固然此事不损自身,但听到表妹设计这样的卖身计划,不知心中是何感想,游戏有之,酸楚有之,恐怕后者更甚。

王太史仿效王司徒,把秦抚公请到家中吃饭,席间"命九郎饰女郎,作天魔舞,宛然美女",小狐原本温婉俊美,异装艳舞,比平常女子更胜百倍。果然秦抚台五迷三道,当场就要掏钱把黄九郎买回家,只要人到,概无还价。

王太史故意犹豫再三,然后才假装割爱。秦抚公认为黄九郎是王太史的"和解书",当时两家就冰释前嫌。黄九郎当时必然心中要暗骂一句,"权力操控下的斗争如此肮脏丑陋,未见有如此厚颜无耻之人!"

秦抚公得到黄九郎以后,视若珍宝,完全不觉得王太史送来的催命符,每日里"动息不相离",家里十几个娇妻美妾都扔到爪哇国去了。他也是真心爱九郎,"饮食供具如王者,赐金万计"。后来的结果可想而知,秦抚公不上半年就奄奄一息,黄九郎心中有数,"知其去冥路近也",然后开始暗里运作,转移资产到自己名下,虽说丰厚回报,不过说到底,也还是黄九郎身体换来的。

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题外话】聊聊蒲松龄先生是咋想的

蒲松龄老先生,几乎倾其一生都在科举考试的奋斗之路上。他的世界观虽然尖刻而愤恨,但是底子里,还是传统儒家的继承者,人伦为大,阴阳和谐,其他的关系都是旁门左道,这在他文章最后作结的"笑判"中一目了然。

从何子萧的角度说,他对黄九郎的痴迷,完全是受"色相"所惑,为表面"色相"而不惜以生命作为代价,的确是真爱,只不过这是纯物质的爱,而非精神的。另外,小说中虚构的黄九郎,虽然是狐,但却不是害人的狐,虽然造成了负面后果,都是被动的。

蒲松龄或许有"直男癌"情结,除了正规正矩的人伦大爱,在他来看,其他所有畸恋都不能有好下场,甚至包括艳遇份子们也不行。文中却给何子萧配上个美貌聪慧尤胜小黄的妹妹,更难得狐表妹不会给何子萧的身体带来任何伤害(书中没有任何提到),也算法外施恩了。

古来南风,明清最盛。即便是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在自述中公然承认自己有蓄养少年的喜好,并且大半积蓄都耗费在这上面。蒲松龄同为清代文士,他在《黄》最后的"笑判",恐怕并非厌恶"何黄之恋"那么简单,或许另有深意。

有道是,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蒲氏笔法历来明讽暗喻之能事,仔细咂摸滋味,老先生恐怕是借此来批判那些"不按正路出牌"的上进者,就是这些钻营迎逢、厚颜无耻之徒,阻碍了正直耿介的功名之路,这也是蒲氏毕生伤疤之所在。对这些人的处理方式,蒲松龄认为,只能是"宜断其钻刺之根,兼塞其送迎之路"。不仅要切掉,还要堵住,只有失去"作案工具",才能一了百了。

蒲松龄是四书五经教育出来的"古板"书生,他的道德评判标准,任何职场政治、明箱暗作,都是他所不能忍受的。这种情怀可歌可泣,却永远存在于理想社会,也永远存在于这些知识分子脑中。说起来,就连一代文豪鲁迅先生,也未能免俗,不仅他的文章,头发不也是一根根倔强得树立着么?

其实,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毕竟才是生物圈的根本原理。蝇营狗苟、追名逐利的事情自古皆然,从来没有消失过,就算是上世纪民众精神最纯粹的特殊时代,也一样有人在操作着属于自己的利益。清名应当坚持,但是要首先扎住根基,具备坚持清名的资本,如果处处碰壁,必然寸步难行,"

黄龙府潮水忽至,何以御之"。

说起来,世界五彩缤纷,水至清则无鱼,不喜浑水,清水池塘一样可以过活。最后蒲松龄终于彻底放弃仕途,在文学上另辟蹊径,成就一代盛名。所以,要说《黄》的主旨,纯粹是借事讽喻罢了。

聊斋之黄九郎:蒲松龄为什么要创作这样一只温和可人的小狐狸
<section>
<section>
<section>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