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之戰,趙國為何能夠抵禦住秦國的進攻?

天哥談史


這裡涉及到3方勢力:秦國、趙國、其他諸侯國。而這3方勢力,又可以分為2大軍事集團:秦國和合縱諸侯國。因此,邯鄲之戰,無論是規模上還是烈度上,都堪稱空前。

長平之戰失敗後,40萬趙國軍隊被坑殺,趙國元氣大傷。但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趙國依舊扛住了秦軍對邯鄲的猛攻,不得不說是個奇蹟。如果總結原因的話,大體有以下3個方面。

趙國的未雨綢繆

長平之戰失敗後,趙孝成王不得不進入秦國拜見秦昭王。一直到趙孝成王答應割6城給秦國後,才被放歸趙國。趙王回國後,與臣下商量對策。至於是否割城給秦國,趙國分成了兩個派別。

一個派別認為必須割地給秦國,不然會迎來秦軍的猛烈打擊。到時其他諸侯國也會趁火打劫,從而瓜分趙國。另一派別則認為,秦國撤兵是因為秦軍已經十分疲憊,並不是不想滅掉趙國。如果割掉6城,就相當於白白送給秦國,這無疑是飲鴆止渴的行為。

以有盡之地,給無已之求,其勢必無趙矣。

好在趙孝成王總算聰明瞭一回,聽取了抗秦派的主張,決定不割地給秦。而且,為了迎接秦軍可能的打擊報復,趙國上上下下都發動起來。

趙國在內部的準備。趙國君臣上下,認為趙國有亡國的危險,因此加強了對人民的安撫。他們勤於政事,發展農業以恢復實力,整頓軍備以鞏固國防。趙國君臣吊死扶傷,加強了內部的團結。在這種氛圍下,趙國上下同仇敵愾,抗秦的意志很堅定。

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欲會稽之時。

趙國在外交上的準備。除了加強內部實力和團結,趙國也總結了長平之戰失敗的原因,加大了在外交上的主動性。虞卿被趙王派去聯繫其他諸侯國,齊、燕、韓、魏、楚都在趙國努力爭取的範圍內。

卑辭重幣,四面出嫁,結親燕、魏,連好齊、楚,積慮並心,備秦為務。

正是有了這樣的充分準備,才使得趙國能在秦軍的猛攻之下,堅持了近兩年。在秦軍攻打邯鄲的時候,趙國採取堅持持久防禦,避免決戰,等待援軍的正確策略。平原君把自己的妻妾編入守城軍民之中,上下都有誓死之心。

平原君這樣的舉動,極大地鼓舞了守城軍民的戰鬥意志。此外,趙國也不是一味地防守,他們還派出精銳,偷襲秦軍後方或者糧草。這種守中有攻的策略,極大地殺傷了秦軍有生力量,使得秦軍一再換主帥,但最終也沒能攻下邯鄲。等到魏、楚的援軍一到,趙國便開始了反攻。

魏、楚的軍事支援

趙國早期的外交出擊,後來收到極好的效果。魏國最先答應出兵,晉鄙率領10萬大軍前去救援。只是受到秦王威脅後,魏王害怕了,10萬大軍選擇了觀望。

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因為平原君趙勝是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夫,所以為了救助趙國,信陵君“竊符救趙”,並殺了領軍將領晉鄙,帶領8萬精兵前去解救趙國困境。魏無忌為了救助趙國,邯鄲之戰後沒敢回魏國,只是把軍隊派遣回去,真得是十分義氣了。

至於楚國,平原君趙勝帶領自告奮勇的毛遂等人前去求援(成語毛遂自薦就是從這裡來)。平原君一行人以秦國攻破楚國的國都郢都,燒燬要塞夷陵,使得楚國不得不遷都到陳來激怒楚王。並且,春申君十分受楚王信任,趙國答應把靈丘之地封給春申君。這樣雙管齊下,楚王派春申君前去救助趙國。

魏楚聯軍到達邯鄲城下時,秦國已經多次換將,軍心士氣也不振。援軍的到來,使得趙國上下大受鼓舞,平原君甚至組織了3000人的敢死隊配合魏楚聯軍。

聯軍數次大敗秦軍,後來更是一直追到了秦軍的家門口。而在這個過程中,秦軍的內部力量分化以及錯誤的戰略指導,也是秦國最終戰敗的重要原因。

秦國內部力量的分化及錯誤戰略的指導

公元前258年,秦昭王因為趙孝成王毀約,一怒之下便發兵攻趙。此時,白起抱病,便由王陵率領大軍前去。只不過,公元前257年,秦軍受挫。秦王不信邪,派兵前去增援,但秦軍這次又遭到挫敗。


此時,白起身體已經恢復,秦王便想派他前去攻打趙國,但被白起拒絕,這使得秦王十分奇怪。因為在長平之戰後,就是白起建議立刻滅掉趙國。但此時,白起卻又說秦軍攻趙失敗是必然的,且拒絕擔任攻趙主將。

因為白起看到,秦國沒有在長平之戰後順勢滅掉趙國,給了趙國休養生息的時間。趙國在內政、外交上都取得了巨大成效。此時的趙國,已經不是秦國想滅便能滅的了。

挑其軍戰,必不肯出;圍其國都,必不可剋;攻其列城,必不可拔;掠其郊野,比無所得。兵出無功,諸侯生心,外救必至。

從事後的戰事發展結果來看,白起的預見是正確且具有前瞻性的。白起建議秦王養精蓄銳,耐心等待新的機會,而不必以此時滅掉趙國為首要目標。只可惜,秦王此時已經鬼迷心竅,對於白起的正確意見根本聽不進去。

秦王派范雎去勸說白起,無果。秦王大怒,親自去見白起,第三次強制任命他攻趙。對此,白起依舊拒絕。在秦王削去白起的官職,且強制他離開咸陽。因為范雎擔心白起功勞太大,威脅自己位置,所以一直在暗中使絆子。

武安君(白起)既行,出咸陽西門十里,至杜郵。秦昭王與應侯(范雎)群臣議曰:“白起之遷,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餘言。”秦王乃使使者賜之劍,自裁。

白起之死,固然有范雎陰招在起作用,但更多的是引起了秦王的猜忌。敢於再三違抗秦王命令,即使是軍事天才,也不能容於帝王。這也是冥冥中趙國的氣運,得以暫時保全。

秦兵最終在邯鄲城下兩年之久,連遭敗仗,軍心士氣萎靡。等到魏楚援軍一到,趙軍和魏楚裡外夾攻,最終大敗秦軍。其中一部兩萬餘人,突圍不成後投降趙國。聯軍乘勝追擊,在河東又大敗秦軍。

最終,秦軍放棄了以前侵佔魏國的河東地區、趙國的太原以及韓國的上黨地區。這場事關趙國生死存亡的邯鄲之戰,最終以秦國大敗結束,諸侯合縱抗秦取得了第一次大勝。

綜上所述,長平戰敗後元氣大傷的趙國,竟然能在邯鄲之戰中抵禦住秦國的猛烈進攻,在於趙國有時間改變原先在政治、軍事、外交的錯誤,激勵軍民積極抗秦,在外聯合諸侯合縱,形成了聯合反秦的力量優勢。且趙國在堅守的兩年中,也是積極出擊,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並沒有一味龜縮在城中。

而其他諸侯國,也不甘心看到秦國滅掉趙國。因為此時的秦國,已經流露出吞併天下的意圖,使其他諸侯感受到了巨大威脅。但趙軍堅守兩年後才等來援軍,其根本原因是想同時削弱秦國、趙國的實力而已。

而秦國因白起、秦王的意見不合,導致攻趙的力量在內部分化。而秦王只過分看重秦軍的軍事優勢,在外交和戰略上都是錯誤的。只是一味增兵換將,最終師老兵疲,被合縱諸侯打敗。

但秦軍的挫敗只是一時的,諸侯合縱的態度也不是十分堅決。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合縱諸侯只是獲得了一個喘息之機,但卻無法扭轉秦國一統天下的大勢!


歷史鉤沉


邯鄲之戰,趙國居然可以抵擋秦軍的攻擊,究竟是為什麼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秦國要攻打趙國?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將白起攻打韓國,很快就攻取了韓國的野王(今河南沁陽),包圍了韓國的上黨郡(今山西長治),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投降秦國,他想了個辦法,把上黨郡送給趙國,趙王知道了,大喜過望!以為自己白白得了一座城池,於是答應了馮亭的要求,由於趙國插了一腳,秦國退兵了,但是趙王不知道,很快他會付出更慘重的代價!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將王齕再次包圍了上黨郡,趙王得到消息,派大將廉頗率領20萬大軍去營救上黨,趙國大軍才趕到長平,就傳來了上黨被秦軍攻破的消息,廉頗料到秦軍,肯定會趁機攻打趙國,於是做好了防守的準備,任憑秦軍主將王齕怎樣挑戰,廉頗始終堅守不出,王齕無奈,自己耗不起啊!若曠日持久,糧草難以接濟。於是只好向秦王報告,秦王請范雎出主意,范雎派人在趙國散佈流言,說趙軍快要頂不住了,要是趙括將軍在,秦軍必敗!趙王聽信了這些謠言,立馬換掉廉頗換上趙括,趙括是個書呆子,雖然熟讀兵法,但是根本就沒有實戰經驗,只會誇誇其談。秦軍主帥已經換成了白起,他知道趙括的缺點,先假裝被他打敗,暗地裡已經切斷了趙軍的糧草,另外又派5000騎兵,攻佔了趙軍的大營,把趙國40萬大軍切成了兩半,趙軍陷入重重包圍之中,被困達46天,最後,趙括親自領兵突圍,被亂箭射死,趙括一死群龍無首,全部投降,白起起初答應了,但是怕他們造反,所以全部坑殺。

自從趙括兵敗以後,秦軍勢如破竹,一直殺到趙國國都邯鄲。公元前259年,秦軍大將白起包圍了邯鄲,趙國的平原君派人去遊說秦相范雎,說:如果白起攻下邯鄲,必被封為三公,地位可就比你高了呀,以及秦國消耗了很多,說動了范雎,范雎便勸秦王,以秦軍消耗太多為由, 請求允許韓、趙割地求和,秦王答應了,命令白起退兵。

公元前258年,秦軍大軍王齕包圍了邯鄲,大敵當前,趙王派平原君趙勝去楚國借兵解圍,平原君挑選了20個文武雙全的人,作為了自己的助手,到了楚國以後,楚王只在朝堂上接見平原君一個人,門客們就在臺階下等著,可是楚王和平原君討論合縱抗秦的事,從早上一直談到中午,都沒有結果。其中一個門客叫毛遂,他立即走上臺階,按著手中的寶劍,他問:“我們與楚國聯合抗秦,是為了你們楚國好啊!楚國擁有五千裡的土地,兵精糧足,應該是一個強國,卻被白起佔領了國都郢都,逼得大王您不得不遷都,而且秦軍還把楚國列祖列宗的牌位都燒燬了,難道你不想報仇嗎?我的主人,平原君跟您商量聯合抗秦的事,不單是為了我們趙國,更是為了楚國啊!楚王的心都被戳痛了,答應了聯合抗秦的事,他派春申君黃歇帶領八萬大軍,前去救援趙國。

趙王又請求魏國求助,魏王答應了,派大將晉鄙率領十萬大軍前往援助趙國,可是這時,魏王接到了秦王的口信,口信中說:“秦趙之戰是秦國和趙國之間的事情,其他各國要是敢援救趙國,我滅掉戰國之後,必定調動大軍攻擊他!"魏王害怕秦國,於是命令晉鄙停止前進,屯兵鄴城,名義上是救趙,但實際上抱著隔岸觀火的態度。趙國公子平原君的夫人就是魏國公子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知道了這件事,他就寫信給信陵君,眼看邯鄲就要落入秦國手中,即使你輕視我,但是你不可憐你的姐姐嗎?信陵君也很著急,他去見過魏王,請求他發兵,但是魏王沒有答應。信陵君得到了一個叫侯嬴的隱士點撥,他對信陵君說:“要想去救趙國,首先要有兵權,調動大軍的兵符在魏王的臥室裡面,魏王的寵妃如姬,你曾經為她父親報了仇,她很感激你,你只要一開口,如姬肯定會幫助公子盜取兵符,有了兵符,你就可以奪晉鄙的兵權,營救趙國了。”如姬果然盜出了兵符,信陵君拿到兵符後,侯嬴又對他說:“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晉鄙看見兵符後,仍不肯交出兵權,那就麻煩了!我有個朋友叫朱亥,勇猛無比,讓他和你一起走吧!信陵君和朱亥到了鄴城,晉鄙果真不肯交出兵權,朱亥拿出在袖子裡的大錘,擊殺了晉鄙,於是信陵君奪了他的兵權,向邯鄲進發了。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抵達邯鄲,趙國守軍配合魏、楚兩國的軍隊,出城反擊,在三面夾擊下,秦軍大敗,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馬市北),秦將鄭安平所部2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只好降趙,邯鄲之圍於是順利的解除了。


阿卿聊歷史


邯鄲之戰,趙國為何能夠抵禦住秦國的進攻?

邯鄲之戰前有長平之戰,趙國已元氣大傷,為什麼接下來的邯鄲之戰反而能挺住了?

本人細看史料,分析原因如下:

1、秦趙兩國在休戰期間,趙國聯盟他國,如魏國、楚國等,為共同抗秦打下基礎!

從古到今,都有聯盟之說。人是要群居的,集合力量,借力不費力!如果只有趙國一國之力,是不足於抵抗秦國的,因為在元氣大傷的情況下,趙國一國之力無以抵抗!

和他國聯盟,是趙國對抗秦國進攻的法寶!

2、人在絕境,絕地反擊之力最強大!

由於長平之戰中,趙國人員傷亡慘重!使趙國舉國上下同心同氣一致對外!

人說,在絕境中的人,是最有鬥志的!

另一種說法是,在我們安逸的生活中,也要在安逸中看清危機!過慣了平靜,要在平靜中讓自己保持戰鬥力!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都要隨時保持上進的能力!

3、秦國之白起這次沒有領軍,秦國之軍沒有得力之將,在久攻不下趙國下士氣肯定不會高漲!和趙國不一樣,趙國是因敗而勇氣起,虎膽生,不怕死,全力奮力抵禦泰軍!

從今看古,古人和今人一樣,在任何時候,都需要國內統一對外,國外加強聯盟,強大我方,以達到強國富業的目標方向!


皓月蔓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趙國慘敗,被白起坑殺降兵四十萬人,而作為獲勝方的秦國亦是損失慘重。

此戰造成的後果就是趙國青壯年皆死,國內空虛。白起趁此機會,向秦昭襄王諫言,要求乘勝追擊。哪曾想范雎害怕白起功勞過大,從而爬到他的頭上,於是便勸諫秦昭襄王暫時止兵。

秦昭襄王亦感覺秦國傷亡太重,便決定暫時休兵。幾個月後,趙國拒絕向秦國割地,這才惹怒了秦昭襄王。於是,時隔數月後,另一場重量級戰役,邯鄲之戰再次打響。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在長平遭受重創的趙國在此戰中居然大敗秦國,使得秦國不得不退兵。

那麼,趙國是如何在如此不利的情況下打贏秦國的呢?

國家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平原君及時醒悟,極大地激發了趙國士兵的戰鬥熱情

長平之戰都源自於上黨之爭。而上黨之爭歸根結底,就是因為平原君趙勝和趙王過於貪婪導致的。正如司馬遷所評價的那樣: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

好在,平原君及時醒悟,在國難之際,散盡家財,分發給士兵,並將自己的妻妾編到士兵隊伍中,一起抵抗秦國的攻打。

平原君此舉使得邯鄲子民極為感動,而平原君也藉此獲得了死士三千人。這三千人極為關鍵。正是因為他們,才使得趙國及時地支撐到援軍的到來。

秦國發動滅國之戰,引起了諸侯們的警覺,魏國、楚國分封派兵支援

在邯鄲之戰中,僅僅依靠趙國殘存的士兵只能守得住一時,但是絕對守不住一世。因此,趙國必須找到盟友,才能渡過這場危機。

好在,秦國發動滅國之戰的行為,還是引起了諸侯們的警惕。尤其是引起了魏國信陵君的警惕。

信陵君深知唇亡齒寒的道理。因此,他一聽說秦國攻打邯鄲的消息,就決定支援趙國。哪曾想當時的魏王貪生怕死,害怕事後受到秦國的報復,因此一直猶豫不定,龜縮不敢向前。於是,信陵君只好偷偷地拿到魏王的虎符,並帶人擊殺帶兵的晉鄙,親自支援趙國。

另外,平原君趙勝因為毛遂的緣故,同樣說服了楚王,讓他出兵支援趙國。

秦昭襄王和白起生隙,邯鄲之戰,白起拒絕出征

長平之戰過後,白起本想乘勝追擊,卻因為范雎的讒言,錯失了滅趙的好機會。因此,當白起聽說秦昭襄王想要再次攻打趙國時,白起一直稱病不願前往。

與此同時,秦昭襄王因為屢次被白起頂撞,心裡也是滿腔怒火。因此不計後果的增兵邯鄲。然而秦昭襄王的這種欲速則不達的行為,卻是兵家大忌。

因此,秦國在邯鄲屢屢失利。

結束語

邯鄲之戰,趙國的勝利和秦國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秦國經過連年的征戰,國力本身就不復當年。再加上滅國之難使得趙國上下同仇敵愾,也難怪秦國接連失利了。


小云軒談史


《史記》記載,當時的趙國“子哭其父,父哭其子,兄哭其弟,弟哭其兄,祖哭其孫,妻哭其夫,沿街滿市,號痛之聲不絕。”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有著被秦軍殺害的人,在長平之戰一年後的公元前259年,秦國繼續派遣20萬大軍討伐趙國。趙國人對於侵略者秦軍,表現出來了同仇敵愾的氣勢。此時趙國依然還有名將廉頗以及10萬左右的大軍,他們以守待攻,而趙國宰相平原君,則散盡家財,招募士族,編制妻妾進入行伍,鼓勵軍民共御國難。

等到秦國包圍趙國邯鄲之後,都城裡面已經準備夠了足足一年多的糧食,城裡面十幾萬的百姓也被動員來到城頭防禦城牆,因此一直過去了一年,秦國都始終攻克不了邯鄲。不單單如此,趙國還組織了3000的敢死隊,主動向城外的秦軍發起衝擊,趙國悍不赴死的精神也確實震懾了秦國的部隊。

後又聯合了魏、楚兩國夾擊秦軍,而秦軍在久攻不下邯鄲後士氣早已不能跟初到邯鄲時相比,所以在魏、楚兩國的幫助下成功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秦軍。


泥鰍愛剪輯


趙秦長平之戰中,主將趙括與45萬趙軍覆沒。趙國被迫與合縱國交好,加強戰備,並違約不割六城予秦。秦王怒,令王陵率兵二十萬直取趙國首都邯鄲。趙國應戰,邯鄲之戰開始。

廉頗率兵十萬死拼,趙相平原君散盡家財犒賞士卒並編妻妾入行武。邯鄲軍民同仇敵愾死守一年,逼迫秦軍增兵十五萬的同時,城裡糧草亦消耗殆盡。趙王無奈,求救於魏楚。

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國求救,門客毛遂自薦隨行。關鍵時刻,毛遂力陳利害,成功說服楚王發兵十萬救趙。楚國春申君亦率軍救趙。

魏國信陵君依靠如姬盜取魏王虎符,奪取兵權後率精兵八萬救趙,此即“竊符救趙”。

援軍至前,平原君招募三千名敢死隊員進擊秦軍,卻秦三十里。兩國援軍抵達邯鄲近郊後立即展開攻擊,趙軍亦出城反擊。秦大敗,先後損失約二十萬人。邯鄲之戰終。

可見,趙國能堅守邯鄲之因如下:一,眾志成城,保家衛國。二,各顯其能,同心協力,戰國四公子只有孟嘗君未出鏡表演。三,決策正確,求救合縱。


2許雲輝


要說邯鄲之戰!必不可免的要先說長平之戰!這場曠日之久的慘烈戰役,不僅成就了秦國戰將白起的‘人屠’之名!也徹底葬送了趙國的舉國精銳40餘萬大軍!至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單獨阻擋秦國的東進之路!

言歸正傳:長平之戰之後,秦將白起想趁著趙國戰力盡失之際!兵發趙國!想一舉攻下邯鄲!此時秦軍雖然也是損失過半!但是一場曠世大勝之下!兵士士氣正旺,兵峰正銳!加之古代消息不發達!還能給對手來一個措手不及!此時進攻的確是最好的時刻!

但是此時秦國內的另一個派系丞相范雎不願意!這裡當然是有心裡的小九九,畢竟派系之爭歷來都是朝堂另一番血雨腥風!加上秦王也考慮到雖然戰爭勝利,但是國內也是損失慘重!於是同意范雎之言,並沒有同意白起繼續進攻!喪失進攻的有利時機!

回到此時趙國!我們可以想象到趙國內的慘痛景象!史書所言:家家戶戶掛白綾!夫妻叔伯兄弟等皆已大部陣亡!上至君王,下至百姓心中我想除了心痛更還有怒火吧!

等到秦國再次調集大軍攻打邯鄲的時候,趙國內,必然是無論男女老幼皆是心中怒火旺盛,盡皆死戰,為親人報仇!古人語:哀兵必勝!我想形容此刻正是時候!

趙國外:其他國家也都不是傻子!唇亡齒寒的道理誰都懂!秦國想攻下趙國,其餘諸國必然不願!這裡從楚魏兩國發病救趙就可以看出來!秦國雖強,但前有長平剛剛損失過半兵力,輜重糧草!所以面對3國圍攻想勝利也是沒啥希望了!




無名是因為懶


長平之戰時秦國接受了趙國割地求和的請求。因為那時秦國的士卒傷亡近半,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士卒長期在外,士氣低迷;魏楚蠢蠢欲動,非常不安全。因此秦國與趙國和平共處。但是之後趙國卻沒有履行之前的合約,這讓秦國十分惱怒,秦趙邯鄲之戰一觸即發。

  秦國失敗有很多原因,第一個就是沒有事先估量好自己的實力。當時秦昭王派白起出徵被白起拒絕,因為白起注意到經過長平之戰,秦軍傷亡慘重,精銳部隊損失大半。但是秦王對自己的軍隊十分有信心,仍然揮軍伐趙。

  第二是秦國將士的心沒有趙國的齊。白起在長平之戰時發現趙人的戰鬥意志十分頑強,且他們的頑強在於內在的民族氣質,不像秦國要靠著利誘才能激發士卒的戰鬥激情。在邯鄲之戰中,雖然邯鄲城內傷員遍地,但士氣高昂。趙國民眾可以“以骨為炊”、“刎子而食”,秦國士卒卻怨聲載道,疲憊不堪。

  第三是秦國沒有考慮到魏楚的動向。之前在長平之戰時,秦國就因為擔心魏楚的威脅而暫時接受了趙國的求和。此次邯鄲之戰中,魏楚成了趙國的聯軍,三方齊力,打擊了秦國的囂張氣焰,嚴重消耗了秦國的實力。




柴創6


趙國在長平戰敗後國力大損可以說是傷筋動骨,40萬人戰死,以至於家家戶戶穿戴孝服哀鴻遍野。同時更加深了百姓和官員對秦的憎恨,對白起恨不得食其肉。現在高平有種炸豆腐的小吃就叫“白起肉”,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曾做過報道。可見百姓對秦和白起的憎恨。

也因於此趙國上下在邯鄲之戰中眾志成城民眾的凝聚力和戰鬥力得到空氣上提升,寧願易子而食也絕不投降,平原君趙勝更是殺妻勞軍,率領家小抗拒秦國...種種可歌可泣的人物事件都在不斷的發生。這種攻城守城的消耗戰一直維持了兩年之久,趙國也沒有投降。後起再加上聯合楚魏兩國的友軍由魏無忌領軍反攻,以至於使秦國戰敗,一潰千里退入函谷關。


真空陽臺壁掛太陽能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配合趙國守軍反擊秦軍。秦軍在三國的夾擊中大敗,損失慘重,有兩萬秦軍被迫投降。邯鄲失敗的使得秦昭襄王被迫和趙、魏、楚三國議和,並歸還之前佔領的一些土地。始終託病不戰的白起先是被秦昭襄王派人遣出咸陽,後又被迫自殺。

趙國在長平之戰後全國上下堅定了抗秦的決心,後又聯合了魏、楚兩國夾擊秦軍,而秦軍在久攻不下邯鄲後士氣早已不能跟初到邯鄲時相比,所以在魏、楚兩國的幫助下成功戰勝了不可一世的秦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