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洲国」明信片,「日满友好」的伪装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在东三省建立的「满洲国」鼓吹的建国理念取「五族协和」之意,意指汉、满、蒙古、日本、朝鲜等五个民族共存共荣。不可否认的,这「五族协和」的口号,是仿效辛亥革命时,孙中山提倡的「五族共和」。


中华民国的「五族共和」指的是汉、满、蒙、回、藏等五个民族,以彼此对等的立场,一起建立中华民国之意。不过,谁是支配地位的民族毋庸讳言。「满洲国」的领导民族是日本人,而中华民国是汉人。

「满洲国」明信片,「日满友好」的伪装

这张满铁发行的明信片左上角画了「满洲国」的五色旗,用德语与法语图解民族构成。图片显示 1935 年左右的满洲国有三千两百万汉族、八十万满族、八十万蒙族、七十五万朝鲜人、五十万日本人和七万俄罗斯人。汉族虽然占了大多数,但实际的统治者却是日本人,而形式上的统治民族满族和汉族比较起来,也是压倒性的少数民族。不过,满族已与汉族同化,从外表上几乎很难看得出来。

「满洲国」明信片,「日满友好」的伪装

这一张满铁发行的明信片,以地图来解说日本和「满洲」的人口构成。包含台湾、朝鲜、南库页岛,日本的面积为66万平方公里,人口9769万。


而「满洲国」的面积为130万平方公里,人口3464万。比较日、「满」两国的人口密度,日本每平方公里有 146 人,「满洲国」只有 26.5 人,所以说满洲的人口密度只有日本的五分之一。对苦于人口增加的日本来说,「满洲国」给人的印象就是人口稀少。所以,日本有组织地组织日本人迁移到满洲。


日俄战争后的 1911年有15万日本人迁移到满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 1921年有65万人,满洲建国后的 1935年有130万人。


这样迁移到满洲的日本人中,许多手握特权,他们被承认拥有包括免税特权在内的治外法权。满洲虽然是外国之地,但他们生活的周围还是拥有日本国籍,讲日本话的日本人。最明显的就是满铁的附属地,满铁不仅拥有附属土地所有权,还有在附属地内的行政权,形成了事实上的「无税地带」。这等于是在一个国家里还存在着另一个「国家」。


对于新建的「满洲国」来说,国家之内并不适合存在满铁附属地那样的地区,而满铁方面也有因为经营附属地而成为负担的实情。在日、「满」双方的协商下,从 1936年7月1日起,「满洲国」政府开始向在满洲的日本人课税,1937 年12月1日废除日本人在满洲的治外法权,日本人也转让出在满铁附属地的行政权。

「满洲国」明信片,「日满友好」的伪装

日本同意废除在满洲的治外法权,旨在表现所谓「友善」,「满洲国」邮政总局于1937年12月1日,发行了「治外法权撤废纪念」(一套三张)明信片,其中拿着日本日章旗与满洲五色旗的两国少女微笑握手,就是在强调双方的对等性。

「满洲国」明信片,「日满友好」的伪装

也有描绘日本、满洲再加上「支那」(中国)的三国友好明信片。在「日满支町议会的表演会」这张明信片里,站在舞台上的是拿着各自国旗的三个孩子。「支那」的孩子高举的国旗并不是蒋介石重庆政府的国旗,而是 1940年3月30日成立的,汪精卫南京国民政府的国旗。


相信满洲国的建国理念是「五族协和」的日本人很多,日满支演艺会的表演也许表达了他们的理想。然而,那样的日满交流只是日本单方面想象,多民族进行交流的机会在日本的军事强行占领之下非常不现实,「日满友好」不过是虚假的伪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