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1》

蓋碗泡茶,是當下喝茶的主流。

素瓷的蓋碗,豐儉由人。

不過提到泡茶,現在的茶桌上有兩個最熱門的討論話題。

第一個是悶泡。

按過去的觀點,好茶都是要悶一悶再喝。

不過,現在的情況有不同了。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金牛座的村姑陳,寫了這麼久的沖泡文章,都立足著一個點——快出水。

到如今,好茶究竟還要不要悶著喝,不少茶友的心裡開始打問號了。

另外一個常常在茶圈裡有爭議的點,是洗茶。

究竟,洗茶是喝茶的必備儀式呢,還是有的茶可以不用洗?

這兩個話題,長久以來在茶圈裡沒有停止過討論。

今天就來舊話重提,落筆寫一寫這兩大沖泡界的熱門。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2》

何為悶泡?

顧名思義,是指泡茶時,將茶葉長時間的悶著,讓茶與水長時間的接觸,久久不倒出茶湯。

悶泡的對立面,是快出水。

快出水的概念,其實也很簡單,是指“快衝快出”的泡茶方式。

具體的快出水要求,村姑陳給它下了個具體的定義。

泡茶時,從注水開始計時,到大部分倒出茶湯,整個的泡茶時間以控制在7-8秒為宜。

超出“快出水”範疇之外的就算是出湯比較慢,將茶悶到了。

以前,在村姑陳沒有專門寫快出水的文章時。

茶圈裡的很多聲音和觀點,是將茶悶一悶再喝,喝著更有滋味。

其實,現在再回過頭來想一想,這樣的說法很不科學。

一款好茶,產區好,工藝出色,倉儲到位,茶葉內部的茶味物質充足。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一開始泡茶,如果在注水後,較長時間不倒出茶湯,將茶湯悶在蓋碗內。

那麼蓋碗裡的好茶,一旦泡茶時間過長,就容易提前過多的釋放茶味物質。

茶葉內部的茶多酚、咖啡鹼等物質容易過量的浸出,以至於泡出來的茶湯滋味,容易偏濃偏重,並不好喝。

再加上,長期的喝這類悶出來的濃茶,從長遠的健康喝茶角度來看,同樣不利。

最後,如果是在幹茶狀態下就直接將茶悶著喝,那麼會很容易浪費茶味物質。

這會導致,一款好茶前幾沖泡出來的茶湯,茶味物質過量浸出,滋味過重。

而等到後幾衝,茶味物質的釋放後繼乏力,滋味落得很快。

用句大白話說,將茶悶著喝,會讓好茶變得不耐泡。

由此見,悶泡對好茶的影響,不言而喻了。

浪費茶味,泡不好喝,讓茶不耐泡,是屬於悶泡的三宗罪。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3》

泡好茶,建議快出水。

特別是在最開始泡茶時,茶湯倒出的速度越快越好。

品質好一點的茶,先天茶葉內質物積累豐富。

泡茶的時候,只需要稍微與水一接觸,便能夠有充足的茶味釋放。

到最後,匯聚成一杯濃淡適宜,茶味物質釋放適中的茶湯。

通常喝這樣快出水泡出來的好茶,風味會更加的清甜、清爽、清新,不濃不重。

簡單的說,快出水更能充分的利用好茶內部的風味物質。

如果是悶泡,那麼對茶味來說,有些浪費。

既然,快出水對泡好一杯白茶而言,如此的關鍵。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那,是不是每一沖泡茶出湯,都需要用到快出水呢?

當然不是。

往往,按照平常的蓋碗泡茶習慣,前面幾沖泡茶時,做好快出水很關鍵。

等到後面幾衝,茶味被泡淡了後,才需要適當的延長些許泡茶時間。

具體等到哪一衝開始坐杯,要根據具體的茶葉情況來定。

像沖泡太姥山出來的白茶,一般在前8衝、前9衝,甚至更多次沖泡後,茶味才會落下去,需要稍稍坐杯。

坐杯5秒、坐杯20秒、坐杯30秒等,逐漸的往上加。

等到後幾沖泡茶時,出湯時間可以根據具體的茶湯顏色,以及個人的喝茶口味偏好決定。

總而言之,蓋碗泡好茶,前幾衝做好快出水很關鍵。

如果一上來就直接悶泡,那麼對好茶的內部風味而言,無疑是莫大的打擊!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4》

聊完了悶泡,再來說到洗茶上。

何為洗茶?

按現在較為通行的茶圈文化,是指第一衝快速出湯後,倒掉不喝當做洗茶。

那到底,洗茶這件事有沒有必要呢?

從儀式感上說,很多人覺得有,洗茶是喝功夫茶的必備操作。

更有甚者認為,如果第一衝不洗茶就直接倒給客人喝,是不尊重客人。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

這些關於儀式感和禮節上的爭論,現在暫且先不討論。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從客觀科學的角度看,洗茶究竟有沒有幫助?是否能把髒東西洗掉?

答案是不能。

如果是簡單的,快速出第一道茶湯,那麼是根本洗不乾淨的。

箇中原因,就和洗衣服的過程,是一樣的。

如果一件沾了汙漬的髒衣服,放在水裡簡單的泡一泡就快速撈起來,那麼是洗不乾淨的。

至少,得用手反覆的去搓洗,才能將汙漬洗乾淨。

再回到泡茶上,如果是一款品質不堪的爛茶、劣茶,那麼不論怎麼洗,都是洗不乾淨的。

再加上,洗茶和洗衣服不同,沒有辦法反覆的去搓洗。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這對於本身就內質平平,風味寡淡的劣茶而言,極有可能搓洗兩下過後,茶葉內部的風味物質,就所剩寥寥無幾了。

等到這時,再去喝茶,就完全沒有意思了,不如喝白開水!

想明白了這個道理,再來回過頭看,第一衝不洗茶,真的是不尊重客人嗎?

當然不是。

如果是劣茶,那麼就算洗茶兩、三遍,都仍然無濟於事。

周全的招呼客人,多給客人泡好茶,才是正經事!

畢竟,品質好、足夠值得信賴的好茶,根本就不需要洗茶。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5》

好茶,不需要洗。

品質值得信賴的好茶,在其背後往往有多方面的要求。

首先是產區好,最好是高山茶園出產。

海拔適中,植被繁茂,空氣清新潔淨的高山茶園,原生態,無汙染。

生長在其中的茶樹,嫰梢的新生芽葉上,自然不會沾染上雜質和灰塵。

本是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其次是工藝出彩,製茶加工規範。

按照嚴格的標準,白茶的製作過程,難度不小。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至少,從產品衛生的角度看,就要求白茶在萎凋+乾燥的過程中,全程離地操作。

比如在日光萎凋時,攤晾茶青的水篩,要隔離地面一定的距離。

像S師傅家做白茶,就特意訂購了一批高70公分的架子,用來攤晾茶青。

遠離地面攤晾,不僅能讓茶葉免受灰塵干擾,還能遠離地面的高溫,更有利白茶的品質。

製茶環節上處處用心的白茶,自然而然,不會有任何雜質的干擾,品質可信賴。

最後是倉儲過程中,嚴格用三層包裝(紙箱、鋁袋、塑料袋)分別將茶密封后,隔牆離地的放置在乾燥清潔的環境。

做到乾燥、乾淨倉儲要求的白茶,可以不斷髮生良好的陳化,更是沒有半點沾染雜質的可能。

足可見,優質的好茶,衛生程度足夠,沒有洗的必要!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6》

洗茶,是對好茶的浪費。

這得從茶葉的特性說起。

處於乾燥狀態下的茶,在未經沖泡前,內部的茶味物質處於滿格的狀態。

等到一經衝,茶葉接觸到沸水的一剎那,茶味物質和茶香物質,就按耐不住的釋放。

這一方面,不僅能看出快出水的重要性。

還能說明,這第一沖泡出來的茶湯,是好茶的精華所在。

舉個例子,沖泡白毫銀針、特級白牡丹等,白毫較為豐富的一類茶時。

第一衝最開始泡出來的茶湯,湯水晶瑩,白毫密佈。

明亮的湯水裡,密匝匝的分佈著白毫,如同水晶球裡,漫天飛舞的雪花那般,如夢似幻。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白茶裡的白毫,深藏滿滿的養分物質,茶氨酸含量豐富,能夠為茶湯提供清甜、清爽的質感。

這樣一杯白毫滿滿的茶湯,平白的倒掉不喝,實在是太過浪費。

據有關方面的研究數據顯示,六大茶類裡邊,不論是任何一種茶,第一道茶湯裡的茶味物質和養分物質,是最豐富的。

頭道茶湯裡,茶氨酸、維生素、水溶性糖、膠質物、多酚類物質……要遠比後面泡出來的茶湯豐富。

打一個通俗的比喻,像一條浸滿水的毛巾,一開始用手擰乾時,能擠出不少的水分。

而越到後面,越往下擰,水分越不好檸出。

泡茶過程時,茶味和養分的釋放原理,也是這樣的。

品質好的白茶,最開始泡出來的第一道茶湯,倒掉不喝,完全是浪費了好茶的精華!

別爭了,這才是茶界兩大資深爭議話題,無論白茶、巖茶、普洱茶

《7》

悶泡與否,以及第一沖茶湯要不要洗茶?

這是比較主觀的命題。

自己的好茶,自己做主,選擇權在喝茶者的身上。

如果是泡茶方法不對,白白的浪費了好茶,那麼結果是得自己承擔的。

好茶的得來,多有不易。

泡茶方法選對,才不至於辜負了茶味。

對於泡好茶,村姑陳歷來的觀點是,不建議悶,也不需要洗!

品質可信賴的好茶,喝起來完全可以心安。

用一句老蘇的話作結:

試問茶湯好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版權聲明:本文歸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18)原創撰寫,任何媒體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歡迎茶友們轉發至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