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楊廣有血緣關係嗎?為什麼李世民不肯傳位給楊妃的生子李恪?

一笑春風萬兩金


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隋唐是一體的,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朝代,但無論是從血緣還是繼承上來看,隋唐都是不可分割的。隋朝開國皇帝楊廣的妻子文獻皇后和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祖母元貞皇后是親姐妹,她們都是獨孤信的女兒。

不過兩人是同父異母,說起來,獨孤信在古代史一個很強悍的存在,他自己的結局雖然算不上好,但他卻生了三個皇后,還是三個不同朝代的皇后,長女明敬皇后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第四女就是元貞皇后。明敬皇后和元貞皇后都是郭氏所生,而文獻皇后獨孤伽羅則是崔氏所生。

文獻皇后和元貞皇后雖然不是一母所生,但感情應該不錯,至少元貞皇后去世之後,文獻皇后很疼愛這個外甥,而隋文帝對李淵也很看重,如果不是這樣,恐怕早早沒了父母的李淵和李密的命運就差不多了。

李密當初被隋煬帝趕出了宮,斷了為官之路,不得已走上了一條特別的路,而李淵長大後就進宮在隋文帝身邊做了千牛備身。隋文帝去世,隋煬帝繼位,隋煬帝對這個表兄雖有猜忌,但還有幾分信任,所以李淵並不曾被排擠。

615年,李淵成為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平定叛亂,迎擊突厥,又在617年成為太原留守。正是李淵在太原這幾年的苦心經營,才為後來的晉陽起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隋煬帝這個表弟一步步作死的時候,李淵這個表哥卻在太原默默積蓄力量。

當楊廣蝸居在江都不肯北歸的時候,李淵在晉陽起兵,然後迅速佔領了長安,表兄弟倆站在了對立面。618年,楊廣在江都被驍果軍所殺,不久,李淵在長安登基,江山易了姓。但是李淵雖然老謀深算,運籌帷幄從表弟手中奪來江山,但是他卻沒有玩過自己的兒子。

626年,李淵次子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了太子李建成,之後逼李淵退位為太上皇,從此李淵就被困在宮殿中,餘生只剩下生孩子的樂趣。李世民做了皇帝之後,自然也是廣納美女充實後宮,其中他的表叔楊廣的女兒楊氏也成了他的妃子,即楊妃。

楊妃為李世民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之一就是李世民的第三子、吳王李恪。李恪也算是名揚後世,至少是李世民所有庶子中最有名的。李世民似乎很喜歡李恪,說過李恪“英果類我”的話。643年,李承乾意圖起兵的事情被發現,太子之位是別想了,能保住性命已經不錯了。

在李世民的保全下,李承乾最終被廢為庶人,並被流放。而太子之位就這麼空了下來,本來魏王李泰有希望做太子,他自己也為之努力了很久,併成功說服李世民立他為太子,但被褚遂良所阻。因此李世民只得在其他兒子中選擇繼承人。

其實這個時候,已經不需要挑選,因為李世民本來就只有三個嫡子,李承乾被廢為庶人,李泰出局,那就只剩下排名第九的晉王李治了。李世民為了讓李治成為太子也是操碎了心,他甚至拿刀劍架在自己脖子上威脅長孫無忌等重臣,為的就是讓李治坐上太子之位。

李治順利成章坐上了太子之位,但是李治向來仁弱,在性格上與李世民有很大的不同,有時候李世民也有點恨鐵不成鋼的感覺。有一次他對長孫無忌表示,想廢了李治這個太子,而改立李恪。但是被長孫無忌給勸阻了,這件事從此再也沒有被提及。

實際上我們看這件事,李世民對長孫無忌提及也只是一句玩笑話,他其實是不可能立李恪為太子的,這和楊妃的身份有關係,也沒有關係。有關係是因為,楊妃只是李世民的一名妃子,說白了就是妾,所以李恪只是一個庶子,嫡長子繼承製要求李世民只可能從嫡子中選擇繼承人,所以李恪被排除在外並不是一件讓人意外的事情。

說沒有關係是因為楊妃的前朝公主身份,很多人認為李恪敗就敗在他身上有前朝皇室的血液,但這根本影響不了李恪的身份,畢竟,在古代,傳承是按照父系來的,只要是李世民的兒子,生母是不是前朝公主沒有關係。無論如何,李恪就是李世民的兒子,是李唐王室之人。

所以李恪不能成為太子就是因為他的庶子身份,因為是庶子,他根本沒有資格稱為太子,況且李世民又是那麼重視長孫皇后所生的孩子,庶子們就更沒有機會了。

那麼,另一個問題,如果沒有晉王李治,李恪是不是就有機會了呢?仍然是沒有的,李世民的庶長子早夭,所以李恪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庶長子,所以如果李世民的嫡子在奪嫡中都出局,李恪未嘗沒有機會,甚至是有很大的可能成為太子的。但是即便沒有李治的存在,也還有魏王李泰。那個時候,李世民和群臣就會考慮讓李泰做這個太子。

總之還是輪不到李恪,當然,如果李世民只有一個嫡子,也就是李承乾的話,可能李承乾就不會想要謀反了,那李恪同樣是沒有機會的。

說了這麼多,就是想說李恪就是一個庶子,他的才能也沒有後世誇耀的那麼多,他其實本不會在後世留下好名聲的,但因為李世民的一句“英果類我”將他推到了歷史舞臺上。

  

  


尚宮女史




李楊兩家,實在有說不清的絲絲縷縷。當年北周美男大司馬獨孤信所生七女,個個美若天仙。望族豪傑,無不想攀親獨孤。



李淵之父李昞,出生豪門世家,高貴儒雅,深得獨孤家四女獨孤敏,小女獨孤佳的喜歡,兩人同時愛上李昞,李昞又不能同娶姐妹花,娶一人又恐傷了另一人。



獨孤佳聰慧過人,美豔絕倫,大有其父獨孤信風範。雖然李昞痴愛獨孤佳,還是在雙雙長輩的主持下,姐姐獨孤敏嫁給了李昞。就在他們大婚的前三天,看著心愛的人已成陌路,獨孤佳傷心欲絕,牡丹花下私約李昞,把自己的初夜給了心上人。



一年後,獨孤佳嫁給楊堅,楊堅是個胸懷大志的人,打下隋朝江山,為了事業,少了兒女情長。本來對李昞情有獨鍾的獨孤佳,面對冷落閨房,又怎會不想起李昞,終於獨孤佳懷上李昞的孩子,生下楊廣。



李淵與楊廣,雖然是姨表兄弟,實是同父異母。李淵年長楊廣。後來隋朝驅逐李姓,李淵能得以保全,與姨媽獨孤佳的庇護分不開的。



楊廣身上和李淵流著同樣的李家血脈,按血緣,李世民的楊妃,乃楊廣之女,是李世民的堂妹。其實隋朝已經姓李,楊廣上位後,獨孤佳曾讓李昞幫助兒子治理天下。隋朝有李氏滅隋之說,自從楊廣上位,隋朝已經姓李。楊廣弒父,早就知道楊堅非父。



歷代皇室,李家可謂奇葩獨一。李淵造反同父異母的兄弟,雖然李昞多次告訴李淵,楊廣是其弟,要兄弟同心,李淵依然一意孤行,推翻了楊廣。天意弄人,自己的兒子又手足相殘,李世民殺死兄弟,奪了皇位。



李世民曾經問過袁天罡李淳風,【推背圖】原稿中,告訴了李世民,【李恪若不為唐帝,大唐江山不穩矣】。袁天罡李淳風之所以遠離了李氏紛爭,就是勸李世民不可傳位李治,這也得罪了長孫無忌。後來還是在長孫無忌的運作下,李治上位,才有了武則天的出現。



楊妃美豔,李世民早已知道是自己的堂妹,生下兒子李恪,是眾皇子中的佼佼者。李世民也深愛李恪,知道其子有自己的才略,傳位李恪,利江山不利諸子。李世民不想自己的孩子再重蹈覆轍,還是接受了長孫無忌的見意,選擇了性情溫和的李治。幾乎給大唐帶來滅頂之災。



白這個顏色


隋煬帝的母親和李世民的奶奶是親姐妹,李世民的父親李淵與隋煬帝是嫡親表兄弟,所以隋煬帝是李世民的表叔。

隋煬帝的女兒成了李世民的妃子,她為李世民生了兩個兒子,大的就是李恪。據記載楊妃很受李世民寵愛,李恪也很讓李世民欣賞,認為英果類己,在太子承乾,魏王李泰被廢后,據說李世民一度有立李恪為太子的念頭,但遭到長孫無忌等元老派強烈反對而作罷。

很多認為李恪無緣立儲,是因為他是隋煬帝的外孫,有前朝的血統。我認為這種說法是立不住腳的。

首先,隋朝宗親勢力在隋末大亂時已經灰飛煙滅,李世民沒有任何必要去顧忌這方面因素。

其次,古代傳承製度以男系血緣為本,隋煬帝外孫影響到唐朝的皇位傳承,這是很雷人的說法。

其三,隋唐統治階層都是關隴集團,他們絕不會因血統問題排斥李恪。

其實李恪無緣太子之位,最根本的原因是嫡庶之別。我們知道隋唐都出現非禮制繼位的情況,隋廢楊勇立隋煬帝楊廣,唐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了太子李建成,逼父親讓位。在立李治為太子之前,李世民已經廢了太子承乾、魏王李泰,如果立李恪為太子,等於亂中添亂,後續的影響很壞。

當然,長孫無忌等元老派的態度也很重要,李治是長孫無忌的親外甥,他和他的體系決不可能同意李恪上位。


羽書遲


李世民是隋煬帝楊廣的表侄,有血緣關係。不存在李世民不肯傳位李恪,實際上,李世民非常喜歡李恪,很想改立李恪為皇太子,但是在長孫無忌的反對下,此事不了了之。

李世民與楊廣的關係

隋煬帝楊廣的母親獨孤伽羅,與唐高祖李淵的母親獨孤氏(姓名不詳),都是獨孤信的女兒。也就是說李淵和楊廣是姨表兄弟,李世民是楊廣的表侄,他們身上都流著獨孤信的血。

楊妃姓名不詳,是隋煬帝的女兒,也就是說,李世民與楊妃實際上也有血緣關係,遠房表親。

李恪為什麼不能即位

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李世民認為李恪“英果類我”,毛主席曾經這樣評價李恪與李治:“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李恪在當時的賢名,天下共知,《舊唐書》和《新唐書》也都稱李恪“最賢”。那麼,既然全天下的人都這麼認為,而且父親李世民也認為他最像自己,為什麼不立李恪做太子呢?原因有如下幾點:

1.母親楊妃的身份

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一個亡國之君的後代。就因為這個身份,很多大臣反對立李恪,理由就是李恪身上有隋煬帝的血統,立他為嗣君,大唐的江山不是變相被隋侵蝕了嗎?

其實這個理由很牽強,古人看血統,從來不以女人的血緣關係為準。不過,大唐確實從隋朝手上搶來,這個問題多少有點敏感。反對派生拉硬扯,用上這個理由,你明知是“歪嘴公說理”,但還沒辦法辯解。


2.長孫無忌的反對

長孫無忌是長孫皇后的哥哥,李世民的大舅哥,李承乾、李泰、李治的親舅舅。他在李世民心目中的分量極重,是李世民未來託付政權的理想人選。

長孫無忌心目中最理想的人選是李治,自己的親外甥。不光是親外甥,李治的性格軟弱,將來當皇帝,更容易對付。所以,他連強悍的親外甥李泰都容不下。

既然如此,長孫無忌怎麼可能容許李恪染指太子之位?這也為李恪受長孫無忌迫害致死打下伏筆。


3.時機不好

李世民想改立李恪為太子時,李治已經坐穩了太子之位。廢掉李承乾後,在長孫無忌等大臣的力主下,李世民囚禁了李泰,立李治為太子。

應該說,李世民在這件事考慮不周全,目光完全放在了李泰和李治身上。當李治被立為太子後,他才感覺到,這個過於柔弱的兒子,恐怕將來難以承擔大任,這才想起來他還有個“英果類我”的兒子李恪。

這個時候他想再行廢立,說實話難度很大,廢立太子牽涉面太大。已經廢了一次太子,李世民已經心力憔悴,再行廢立,還不知道鬧出多少父子間撕破臉的悲劇,又有多少大臣為之丟官舍命,不敢想象!


所以,當長孫無忌表示反對後,李世民再也沒有這個勇氣堅持更換太子了!

李治登基後,恰恰如李世民擔憂的那樣,柔弱得不像話,長孫無忌擅權,李恪受迫害致死,最後還把大唐江山白送給一個女人。要是李世民知道這個結果,打死也要換上李恪!


尋根拜祖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李世民和楊廣還是有一定血緣關係的。但是這層關係比較淡薄。隋唐時期獨孤家族是有名的出美女。而李淵和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家的人。而且還是親姐妹。也就是獨孤曼陀和獨孤伽羅。而李世民則是楊廣的表親侄子。雖然說關係比較近,但是為了皇位那都不算個什麼事了。

李世民的妃子楊妃確實是隋煬帝楊廣的女兒。而且李恪可以說是李世民兒子中身份血統最高貴的。因為李恪身負兩代皇室血統。其他皇子的血統和李恪比起來簡直是土雞和鳳凰相比。但李恪的高貴血統並不是他的資本。甚至這還是李恪的負擔。而且別說李世民了,歷朝歷朝的皇帝也沒有哪一個皇帝選擇繼承人是按血統選的。所以僅僅憑藉李恪的高貴血統就想要當太子,未免有些痴人說夢了。



眾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的皇位是通過殺兄弒弟奪取過來的。所以李世民皇位來的不正,而且還對李氏後代子孫開了一個壞頭。正因為如此,李世民首選的皇位繼承人只能是他的大兒子李成乾。別的兒子根本不在李世民的考慮範圍之內。因為李世民知道,雖然他的皇位來歷不正,但是他不希望他的兒子也一樣。所以李世民勢必會嚴格遵守立長不立幼的規矩。光憑這一點來看李恪就沒有機會。因為李恪是李世民的三兒子。李恪的前面還有李成乾和李泰。所以說輪也輪不到李恪。



事實上在李世民時期確實有很多的人支持李恪,因為當時有很多大臣都是前朝遺臣,都是楊廣時期的臣子。而李恪這個身負兩代皇室血統的皇子自然而然也受到了很多大臣的親近與支持。但這些都沒用,立誰不立誰這都是皇帝說了算,自古以來摻合立儲之事的臣子多數都沒什麼好下場。先不說李世民對於自己立儲的問題很有自己的看法。就從受寵程度上來說。楊妃以及李恪就趕不上長孫皇后和她的三個孩子。都說一個成功的男人背後一定有一個堅強的女人。而李世民的背後就是長孫皇后。李世民和長孫皇后的感情無人可取代,李世民的成功也少不了長孫皇后的支持。愛屋及烏,所以長孫生的三個兒子都頗受李世民喜愛。歷史上長孫皇后病逝後李世民都沒有再立皇后。就是因為在李世民心中長孫皇后無人可以取代。



長孫皇后的三個兒子分別是李成乾,李泰和李治。而李成乾和李泰分別是李世民的大兒子和二兒子。從這點看來李恪確實沒戲。歷史上李世民對於李成乾的希望或者說壓力太大。導致李成乾心理扭曲並且窮兇極惡。她和他的弟弟李泰為了皇位也是斗的你死我活的。最後李成乾企圖造反逼宮,東窗事發後,被貶黔州最後鬱鬱而終。而李泰自幼聰明,李世民對於李泰也頗為喜愛,但這就讓李泰有了一種錯覺 認為他可以和李成乾爭奪太子之位,雖然李成乾被貶黔州。但是李泰也因為肆意妄為,還存有奪嫡之心被李世民發配外省,最後也客死他鄉。後來被長孫皇后和李世民的最小兒子李治奪得了太子之位並繼承了李世民的天下。



而李恪因為被捲入了一起造反案而被害身亡。實際上李恪的死也是被冤而死。永徽四年,高陽公主狀告自己的丈夫房遺愛對自己無理。房遺愛為了保命,所以聽從了長孫無忌的話誣告李恪造反。最後導致李恪在長安宮內吊死。後來唐高宗李治審問房遺愛後才知道李恪被冤殺了。後來雖然唐高宗李治雖然沒有為李恪平反。但是李治也殺了長孫無忌滿門。後來顯宗五年皇帝為李治初步平反。直到唐中宗時期推翻武則天再次復興唐朝之後才徹底為李恪平反。並且追封為司空,並且重新安葬。



可以說李恪的一生實在是坎坷。他本無奪嫡之心,但是就是因為他的兩代皇室血統讓任何一個皇子都不放心。為什麼房遺愛一誣陷李恪,李恪就被冤殺也就是因為如此,李治對於李恪太過於忌憚了。所以說血統對李恪來說並不是助力,反而是一種累贅。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支持一下。歡迎大家留言探討發表自己的看法。


小小小百科全書


實力才是王道。李恪沒有強大的外援。

李世民的祖母和楊廣的母親是親姐妹的關係,按照輩分來說李世民應該叫楊廣為表叔。而李恪的生母楊妃是楊廣的女兒,按道理來說李恪身負兩代皇族的血脈身份尊貴無比,繼承皇位也無可厚非。可是在唐初,貴族門閥的勢力依舊強大,有五姓七家直說:太原王氏、隴西李氏、清河崔氏等。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為了打擊門閥勢力,提升隴西李氏為天下第一等家族,皇后長孫氏提拔為第二等家族,其他家族降為三等。長孫家族從南北朝的北魏時期擔任朝廷重要武將到唐初權利達到鼎盛。家族裡長孫無忌官至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之位,長孫氏是李世民的結髮妻子被封為皇后。長孫無忌的哥哥長孫安業犯下了謀反的重罪,結果長孫皇后求情,李世民竟然赦免了她哥哥的死罪,還加官進爵封薛國公。雖然長孫皇后嘴上說著,不要求封她的族人為官,但李世民還是封了她大量的族人為官。

李恪生母的楊妃的家族,前朝皇族楊氏已經灰飛煙滅。沒有任何門閥支持他,李恪毫無希望。李世民只會傳位長孫皇后的兒子,繼續打擊其他門閥勢力。


陸棄


李淵是楊廣的姨表弟,當然楊廣就是李世民的表叔。關隴貴族都是親戚,不妨礙相互之間動刀子。

楊妃的情況一無所知,只知道她是隋煬帝的女兒,多大年齡有沒有封號,什麼時候去世的都不知道。

吳王李恪是太宗第三子,實際上皇二子李寬過繼了,所以也可以說李恪是太宗第二子。他還有一個同母弟皇六子蜀王李愔。

李恪是太宗心愛的兒子,他年輕的時候曾因遊獵過度受到過彈劾,但知錯能改從此謹慎。他身邊的輔臣權萬紀非常剛直,對他經常犯顏直諫,李恪全都一一接受。這一點讓太宗大感意外,又非常欣慰。

在所有的兄弟當中,李恪是非常突出的。太宗曾說過:“吳王恪英果類我。”

後來太子李承乾造反,魏王李泰也被牽連下獄,晉王李治被立為太子。但是太宗對李治很不滿意,覺得他太懦弱。三個嫡子都不成器,太宗就把目光投向吳王李恪。

易儲的主要障礙只有一個,就是長孫無忌,他是晉王的親舅舅,無論如何都要保晉王為太子的。他對太宗說:“晉王仁慈厚道,是可以守成的君主。太子是國之本,不能三天兩頭變動。”

太宗啞口無言,只能作罷。

結果因為這件事,長孫無忌記恨起吳王李恪。在高宗李治登基幾年以後,借房遺愛謀反案,長孫無忌把吳王李恪害死了。直到神龍政變以後,中宗李顯才為他平反。

舊唐書評論說:“太宗諸子,吳王恪、濮王泰最賢。皆以才高辯悟,為長孫無忌忌嫉,離間父子,遽為豺狼,而無忌破家,非陰禍之報歟?”

毛主席讀史到此,批註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不知道李世民泉下有知,會不會後悔聽了長孫無忌的古惑呢?

他被害時所有爵位都被革除,所以就叫《大唐故李君之墓誌銘》




名利不如閒86380201


他們是有血緣關係的。李世民的祖母與楊廣的母親是同胞姐妹,分別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四女兒和七女兒.楊廣應該是李世民的表叔。李世民是楊廣的表侄。

再說說為什麼不肯傳位給李恪?

唐太宗是一個很英明的皇帝,他開創了貞觀之治,算是很牛的一個皇帝了。但是呢,和許多皇帝一樣,他在選擇繼承人的問題上也犯了很多錯誤,甚至可以說就是因為他選擇了懦弱的晉王李治,所以才導致最後武則天踢翻了唐朝李氏皇族的寶座,終結了李唐王朝。

而還有一個更優秀的皇子,那就是吳王李恪。李恪的功勞是非常大的,當年去和突厥談判,就是李恪代替了李世民去的,甚至毫無疑問的是,李恪的功勞是所有皇子當中最大的。那麼,李世民為何沒有選擇賢王李恪呢?

最關鍵的就是李世民時期其實是隋朝剛剛滅亡幾年,許多隋朝舊臣都在殿堂上當著官呢!有些隋朝舊臣,隨時都幻想著隋朝再次復辟。而讓他們造反肯定是沒有那個本事,只好把目光放在了李恪身上。

李恪是什麼人呢?父親是李世民,唐朝的皇帝。母親是楊妃,那是隋煬帝楊廣最寵愛的女兒啊!所以,如果李恪真的被確定為李世民的繼承人,那麼未來登基之後,就會是隋朝復辟的另外一種形式。

所以,這個事情李世民也很清楚,自然要考慮到政局的穩定。因此,還是想著把李恪放在親王的角色上,希望李恪可以成為李治時代的護國柱石。但可惜,永徽年間,李治竟然被查出了房玄齡之子房遺愛的謀反之案,最後就被殺掉了,真是可惜啊!


百家歷史課


李世民的祖母與楊廣的母親是同胞姐妹,分別是北周大司馬獨孤信的四女兒和七女兒。楊廣是李淵的表兄弟,是李世民的表叔。

李恪的母親楊妃,是楊廣的女兒。李恪文武雙全,曾經得到李世民的誇獎說李恪類己。這說明李世民對李恪的期望很高。歷史上許多皇帝因為兒子類己而將這樣的皇子立為儲君,比如司馬炎的太子司馬衷是個弱智兒,但是司馬炎還是把他立為太子,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司馬衷的兒子司馬遹十分聰明,司馬炎認為他類己,因此司馬炎決定立司馬衷為太子,就是為了日後司馬遹可以接班。

相反那些不類己的兒子,即使被立太子也有被廢的風險,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寬厚仁愛,被漢武帝認為不類己,最終劉據被殺,漢武帝立了類己的劉弗陵作為太子。

因此,李世民說李恪類己,對李恪的評價很高,說明李世民對李恪是很器重的,是有傳位給他的意思。但是最終李恪沒能成為太子,主要原因是兩個。

第一李恪不是嫡子。在太子李承乾謀反被廢后,李世民還有兩個嫡子分別是魏王李泰和晉王李治。在封建社會有一套立太子的禮法,就是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所以即使李世民喜歡李恪,李恪也無緣太子之位,太子只能是李泰和李治二選一。

第二是長孫無忌力挺李治。由於李承乾長期佔據太子之位,李世民對他傾注了許多的心血,大批優秀的官員被派往東宮輔佐李承乾,並且李世民很早就放手讓李承乾處理政務。而其他皇子就沒有好的鍛鍊條件,政務處理經驗不足。在李承乾被廢后,李世民需要一個可靠的託孤大臣,輔佐新太子。而長孫無忌無疑最讓李世民放心,長孫無忌有才幹,又是李世民的小舅子,對李世民忠心耿耿,這樣的人是託孤的最好人選。而長孫無忌出於私心(他覺得李治柔弱,比較好操控),力挺李治,反對立李恪。託孤大臣反對立李恪為太子,這是李世民在立太子時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因此,李世民雖然想立李恪為太子,但是迫於現實,最後只好選李治為太子。





雨夜讀史


李世民的確和楊廣有血緣關係,但他和楊廣有血緣關係就要立楊廣女兒楊妃生的李恪為太子嗎?換句話說,自己父母是血親,自己就比同父異母的兄弟更加得寵嗎?顯然兩者不互為充分必要條件,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了。



首先李世民和楊廣是有血緣關係的。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外戚,人稱天下第一老丈人的獨孤信。獨孤信的大女兒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后,四女兒是唐高宗李淵的生母,七女兒名是隋文帝的楊堅的妻子,楊廣的生母,他一人是前後三朝的國丈,也是曠古未有。也就是說李淵和楊廣擁有同一個外祖父,他們是姨表兄弟,因此楊廣是李世民的表叔。不過在古代並沒有近親結婚的概念,反而有姑舅親,親上親的說法,李世民為了標榜自己的功績,娶了前朝皇帝的女兒,即便兩人是表親,也無可厚非。



李恪身為唐朝子孫,同時也是隋朝外孫,其血統貴不可言,但這並不是他能否成為太子的決定因素,充其量只能算是加分項而已,而他能否成為太子主要還是看李世民對他的看法。

按照英國王位順位繼承人的計算方式,李恪只是大唐皇位的第四順位繼承人,在他前面的是李世民的三個嫡子一一太子李承乾,魏王李泰,晉王李治。


中國自古立嫡不立長,朱棣原本只是朱元璋的庶子,篡位後,迫於嫡長子繼承的輿論壓力,朱棣竟然篡改了自己的身世,搖身一變成了馬皇后所生的嫡子,使他繼承皇位有了理論依據。即便是白痴如司馬衷,身為司馬炎的嫡子,也是能繼承大統的。袁世凱作為庶子,即便成了總統也不能把嫡子袁世敦怎樣。可見嫡子地位有多高。而李恪只是李世民的三子,雖然是事實上的庶長子,也頗有賢名,但是嫡子的地位不是他一個庶子能撼動的了的。除非三個嫡子全都以下犯上,圖謀不軌,威脅到李世民的皇位,不然李恪斷沒有機會成為太子。


我們來看唐帝國皇位的前三位繼承人之間是如何角逐的,首先三人均為長孫皇后所生的嫡子,按照長幼順序,李承乾先被立為太子。而李承乾小時候聰明伶俐,很受李世民喜愛,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長大後的李承乾因腳疾變的乖張暴戾,李承乾公然在宮中和胡人跳胡舞,不理政事,完全沒有太子該有的樣子。他又猜忌父親想要廢黜他另立李泰為太子,便想先發制人,學習父親發動唐太宗版的玄武門之變。奈何李世民英勇神武,看破了李承乾的企圖,兵變計劃便提前流產,最後李世民不得不忍痛割愛,把他廢為庶人。而此時的李泰卻在幸災樂禍,大哥倒下了,太子之位豈不是手到擒來?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李泰甚至威脅李治,暗示他與太子謀反有一腿,嚇得李治膽戰心驚,李世民看李治不對勁,再三盤問李治才問出實情。李世民頓時明白,李泰心狠,如果立李泰,則李承乾和李治都不能活命,而立李治,則三個嫡子都能保全。像李泰這種經營而得太子的做法,也是萬萬不可取的,因此李世民便立三號繼承人李治為太子。


李治確實運氣十足,本來皇位與他無關,一頓驚嚇後,竟然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李承乾和李泰的相繼倒下,使他白白撿了大唐的江山。而李恪雖然賢能,但有了李治在前,他是斷不能成為皇帝的,即便是李治犯錯,李世民考慮換人,但大唐建國伊始,選有前朝皇族血統的孩子繼承家業,會不會是曲線救國,算不算楊氏的另一種復辟方式,更何況李治為人謹小慎微呢?綜合考慮李恪是個倒黴蛋兒,即便再優秀,也是為他人做嫁衣裳。
歡迎大家關注並閱讀小編其他文章,臨表涕零,感激不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