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原生家庭的自由
林徽因的才、貌、情都是世间一流,而这种一流的来源不可能是一个封建守旧的家庭。林徽因从小生活在一个自由包容的原生家庭中。
这一切,都要感谢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林长民不仅是革命烈士林觉民的堂兄,他更是一位时代风云人物。他曾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曾任众议院议员,秘书长,政治部部长,国务院参事,司法总长,他还是1919年五四运动的掀起者。这样一位时代先驱,给林徽因的教育,是开放包容的教育。
他积极鼓励女儿自我发展,在林徽因六七岁的时候,时常奔波在外的父亲用平等的态度给女儿写信。在她八岁时,让她和男孩一样在正规的小学读书,林徽因在学校接触了很多西方的思想。
没有封建礼教束缚的思想解放,让林徽因的视野更加开阔,目光更加远大。正是在这种家庭教育下,林徽因拥有了那个时代中国女性少有的开放和才气,原生家庭的自由之风,让林徽因有了自由之根。
来自精神独立的自由
林徽因在开阔的视野中探索生命的可能,她不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局限于嫁个好男人、养育好子女这样的传统思想,而是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人生的探索。
1920年4月,她和父亲一起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父亲的朋友、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
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林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
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1924年9月,两人一起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学习,均从三年级课程读起。梁思成在美术学院建筑系,因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即注册在美术系,但是她仍选修了建筑系的主要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
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余,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
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被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
正是这些建筑、诗歌、舞台剧、文学的广博兴趣,让林徽因从一个青春昂扬的少女成为了一个光彩照人的才女。广博的学识和丰富的涉猎,让林徽因的精神世界独立而多彩,精神世界的自由之选,让林徽因有了自由之翼。
来自幸福婚姻的自由
遇见沉稳大气如国画的建筑家梁思成,则是林徽因收获幸福神话的开始。这其中除了共同的建筑情结,还包括坦荡的爱。
有一次林徽因哭丧着脸对梁思成说,她苦恼极了,因为自己同时爱上了他和金岳霖,不知如何是好。
林徽因对梁思成毫不隐讳,坦诚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苦思一夜,比较了金岳霖优于自己的地方,他终于告诉妻子:她是自由的,如果她选择金岳霖,祝他们永远幸福。
林徽因又原原本本把一切告诉了金岳霖。金岳霖的回答更是率直坦诚得令人惊异:“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去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正是在这种平等、互爱、包容的婚姻关系中,林徽因和丈夫梁思成围绕共同的理想和事业,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
比如像河北赵州大石桥、武义延福寺、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正是在这种相知、相爱、相学的婚姻中,林徽因最终超越了那个时代对女性的束缚,成就了自己独一无二的女性风貌,把自己的美丽、才华、情感点缀在那个沉闷、封建、昏暗的混乱时代。婚姻生活的自由之爱,让林徽因有了自由之魂。
原生家庭、精神世界、婚姻生活的自由,让林徽因在那个女性受压迫,受歧视,受虐待,受束缚的时代,展现出耀眼的女性光辉,她的独立自由至今让人钦羡,她的美貌不仅仅来源于外在,更来源于她惊艳世人的才华。
她真正的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独立的女性,和原生家庭、婚姻生活、精神世界的不可分割;同时向世人展示了,一个独立女性,能够在和父亲、丈夫、友人等男性角色中保持亲近又独立的和谐关系。她是真正的独立自由女性。
閱讀更多 鏡子娜娜 的文章